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一

正统道藏 > 洞神部 > 洞神部灵图类 图经衍义本草 宋 寇宗爽 >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一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一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玉石部上品
  丹砂
  味甘,微寒,无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杀精魅邪恶鬼,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瘘、诸疮。久服通神明,不老,轻身神仙,能化为汞。作末名真珠,光色如云母,可析者良。生符陵山谷。采无时。恶磁石,畏咸水。
  《图经》曰:丹砂,生符陵山谷,今出辰州、宜州、阶州,而辰州者最胜,谓之辰砂。生深山石崖问,土人采之,穴地数十尺,见其苗乃白石耳,谓之朱砂床。砂生石上,其块大者如鸡子,小者如石榴颗,状若芙蓉头、箭镞。连床者紫黯若铁色,而光明莹澈#1;碎之崭岩作墙壁,又似云母片可析者,真辰砂也。无石弥佳。过此,皆淘土石中得之,非生於石床者。陶隐居谓:出武陵西川诸蛮中。今辰州乃武陵故地,虽号辰砂,而本州境所出殊少,往往在蛮界中溪淑、锦州得之,此地盖陶所谓武陵西川也。陶隐居云:按此化为汞及名真珠者,是今朱砂也。俗医皆别取武都、仇池雄黄挟雌黄者,名为丹砂。方家亦往往俱用,此为谬矣。符陵是涪州,接巴郡南,今无复采者。乃出武陵、西川诸蛮夷中,皆通属巴地,故谓之巴砂。《仙经》亦用。越砂,即出广州、临漳者,此二处并好,惟须光明莹澈为佳。如云母片者,谓云母砂。如樗蒲子,紫石英形者,谓马齿砂,亦好。如大小豆及大块圆滑者,谓豆砂。细末碎者,谓末砂。此二种粗,不入药用,但可画用尔。采砂,皆凿坎入数丈许。虽同出一郡县,亦有好恶。地有水井胜火井也。炼饵之法,备载《仙方》,最为长生之宝。
  唐本注云:丹砂,大略二种,有土砂、石砂。其土砂,复有块砂、末砂,体并重而色黄黑,不任画用。疗疮疥亦好,但不入心腹之药尔,然可烧之,出水银乃多。其石砂便有十数种,最上者光明砂,云一颗别生一石龛内,大者如鸡卵,小者如枣栗,形似芙蓉,破之如云母,光明照澈,在龛中石台上生,得此者,带之辟恶为上;其次,或出石中或出水内,形块大者如拇指,小者如杏人,光明无杂,名马牙砂,一名无重砂。入药及画俱善,俗间亦少有之。其有磨嵯、新井、别井、水井、火井、芙蓉、石末、石堆、豆末等砂,形类颇相似。入药及画,当择去其杂土石,便可用矣。别有越砂,大者如拳,小者如鸡鹅卵,形虽大,其杂土石,不如细明净者。《经》言末之名真朱,谬矣。岂有一物而以全末为殊名者也。
  日华子云:冻,微毒。润心肺,治疮疥痂,息肉。服并涂用。
  雷公云:凡使,宜须细认,取诸般上有百等,不可一一论之。有妙硫砂,如拳许大,或重一镒,有十四面,如镜,若遇阴沉大雨,即镜面上有红浆汁出。有梅柏砂,如梅子许大,夜有光生,照见一室。有白庭砂,如帝珠子许大,面上有小星现。有神座砂,又有金座砂、玉座砂,不经丹灶,服之而自延寿命。次有白金砂#2澄小#3砂、阴成砂、辰锦砂、芙蓉砂、镜面砂、箭镞砂、曹末砂、土砂、金星砂、平面砂、神末砂,己上不可一一细述也。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丹砂,君,有大毒。镇心,主尸疰,抽风。青霞子云:丹砂,自然不死,若以气衰,血散,体竭,骨枯,入石之功,稍能添益,若欲长生久视,保命安神,须饵丹砂,且入石见火,悉成灰烬,丹砂伏火,化为黄银,能重能轻,能灵能神,能黑能白,能暗能明,一斛人擎,力难升举,万斤遇火,轻速上腾,鬼神寻求,莫知所在。
  《外台秘要》:伤寒、时气、温疫、头痛、壮热、脉盛,始得一二日者。取真砂一两,以水一斗,煮取一升,顿服,覆衣被取汗。忌生血物。又方:断#4瘟疫。上等朱砂一两细研,以白蜜和丸如麻子大,常以太岁日平旦,一家大小勿食诸物,面向东立,各吞三七丸,勿令近齿。
  《斗门方》:治小儿未满月惊着,似中风欲死者。用朱砂以新汲水浓磨汁,涂五心上,最有神验。
  《十全博救方》:疗子死腹中不出。用朱砂一两,以水煮数沸,末之,然后取酒服之,立出。
  《衍义》曰:丹砂,今人谓之朱砂。辰州朱砂,多出蛮峒。锦州界狤獠洞老鸦井,其井深广数十丈,先聚薪於井,满则纵火焚之。其青石壁进裂处,即有小龛,龛中自有白石床,其石如玉。床上乃生丹砂,小者如箭镞,大者如芙蓉,其光明可鉴,研之鲜红。砂洎#5床,大者重七八两至十两者。晃州亦有形如箭镞带石者,得自土中,非此之比也。此物镇养心神,但宜生使。炼服少有不作疾者,亦不减硫黄辈。又一医流服伏火者数粒,一旦大热,数夕而毙。李善胜尝炼朱砂为丹,经岁余,沐浴再入鼎,误遗下一块,其徒丸服之,遂发懵冒,一夕而毙。生朱砂,初生儿便可服。因火力所变,遂能杀人,可不谨也。
  云母
  味甘,平,无毒。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下气,坚肌,续绝,补中,疗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轻身延年,悦泽不老,耐寒暑,志高神仙。一名云珠,色多赤;一名云华,五色具;一名云英,色多青;一名云液,色多白;一名云砂,色青黄;一名磷石,色正白。生太山山谷、齐庐山及琅玡北定山石问。二月采。泽泻为之使,畏鸵甲及流水。
  《图经》曰:云母,生泰山山谷、齐庐山及琅玡北定山石间,今兖州云梦山及江州、濠州、杭越间亦有之。生土石间,作成层可析,明滑光白者为上。江南生滑光白者为,不堪入药。二月采其片,绝有大而莹洁者,今人或以饰灯笼,亦古屏扇之遗事也。谨按:方书用云母,皆以白泽者为贵,惟中山卫叔卿,单服法云母五色具者,盖《本经》所谓一名云华者是,一物中而种类有别耳。葛洪《抱朴子˙内篇》云:云母有五种,而人不能别也,当举以向日看其色,详占视之,乃可知正尔,於阴地视之,不见其杂色也。五色并具而多青者,名云英,宜以春服之#6;五色并具而多赤者,名云珠#7,宜以夏服之;五色并具而多白者,名云液,宜以秋服之;五色并具而多黑者,名云母,宜以冬服之;但有青黄二色者,名云砂,宜以季夏服之;晶晶纯白者,名磷石,四时可服也。然则,医方所用正白者,乃磷石一种耳。古之服五云法甚多,陶隐居所撰《太清诸石药变化方》言之备矣。今道书中有之,然修炼节度,恐非文字可详,诚不可轻饵也。又西南天竺等国出石,谓之火齐,亦云母之类,色如紫金,离析之,如蝉翼,积之乃如纱谷重沓。又云琉璃类也,亦堪入药。
  陶隐居云:按《仙经》云母乃有八种:向日视之,色青白多黑者,名#8云母;色黄白多青,名云英;色青黄多赤,名云珠;如冰露,乍黄乍白,名云砂;黄白晶,名云液;皎然纯白明彻,名磷石。此六种并好服,而各有时月。其黯黯纯黑、有文斑斑如铁者,名云胆;色杂黑而强肥者,名地涿。此二种并不可服。炼之有法,惟宜精细;木尔,入腹大害人。今虚劳家丸散用之。
  《日华子》云:凡有数种,通透轻薄者,为上也。
  雷公云:凡使,色黄黑者,厚而顽,赤色者,经妇人手把者,并不用。须要光莹如冰色者为上。凡修事一斤,先用小地胆草、紫背天葵、生甘草、地黄汁各一镒,乾者细锉,湿者取汁了,於瓷锅中安云母并诸药了,下天池水三镒,着火煮七日夜,水火勿令失度,其云母自然成碧玉浆在锅底#9,却以天池水猛投其中,将物搅之,浮如蜗涎者即去之。如此三度淘净了,取沉香一两,捣作末,以天池水煎沉香汤三升己来,分为三度,再淘云母浆了,日中晒任用之。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云母粉,君,恶徐长卿,忌羊血。粉有六等,白色者上,有小毒,主下痢肠癖,补肾冷。杨损之云:青、赤、白、黄、紫者,并堪服饵,惟黑者不任服,害人。
  《抱朴子》云:服五云之法:或以桂、葱、水玉化之以为水,或以露於铁器中,以元水熬之为水,或以消石合於筒中埋之为水,或以蜜溲为酪,或以秋露渍之百日,韦囊挺以为粉,或以无巅草樗血合饵之。服之一年,百病除。三年老公反成童子,五年则役使鬼神。入火不烧,入水不濡,践棘#10而不伤肤,与仙人相见,他物埋之即朽,着火即焦,而五云内猛火中,经时终不焦,埋之永不腐,故能令人长生也。服经十年,云气常覆其上,夫服其母,以致其子,理之自然也。
  《神仙传》:官嵩服云母,数百岁有童子颜色。
  《食医心镜》云:治小儿赤白痢及水痢。云母粉半大两,研作粉,煮白粥调,空腹服之。
  《圣惠方》:治火疮败坏。用云母粉同生羊髓,和如泥涂之。
  《千金方》:治风疹遍身,治不差者,缎云母粉,以清水调服之,看人大小,以意酌量,与之多少服。
  《千金翼方》:治热风汗出,心闷。水和云母服之,不过再服,立差。方:治带下。温水和服三方寸匕,见神效。又方:治赤白痢,积年不差。饮调服方寸匕,两服立见神效。
  《经效方》:青城山丈人观主康道丰传,治百病,缎制云母粉法:云母一斤,拆开揉碎,入一大瓶内,筑实,上浇水银一两,封固,以十斤顶火缎通赤,取出,却拌香葱、紫引翘草二件,合捣如泥,后以夹绢袋盛,於大水盆内摇取粉,余滓未尽,再添草药,重捣如前法,取粉。沉水乾以小木盘一面,於灰上印一浅坑,铺纸倾粉在内,直候乾,移入火焙焙之,取出细研,以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遇有病者,服之无不效。知成都府辛谏议,曾患大风,众医不效,遇此道士进得此方,服之有神验。
  《衍义》曰:云母,古虽有服炼法,今人服者至少,谨之至也。市廛多折作花朵以售#11之,今惟合云母膏,治一切痈毒疮等,惠民局别有法也。
  玉屑
  味甘,平,无毒。主除胃中、喘息、烦满,止渴。屑如麻豆服之,服轻身长年。生蓝田。采无时。恶鹿角。
  《图经》曰:谨按《本经》玉泉生蓝田山谷,玉屑生蓝田。陶隐居注云:好玉出蓝田及南阳徐善亭部界中,日南、卢容水中,外国于阗、疏勒诸处皆善,今蓝田、南阳、日南不闻有玉,礼器及乘舆服御多是于阗玉。
  陶隐居云:此玉屑,亦是以玉为屑,非应别一种物也。《仙经》服谷玉,有捣如米粒,乃以苦酒辈,消令如泥,亦有合为浆者。凡服玉,皆不得用已成器物,及冢中玉璞也。好玉出蓝田及南阳徐善亭部界中,日南、卢容水中,外国于阗、疏勒诸处皆善。《仙方》名玉为玄真,洁白如猪膏,叩之呜者,是真也。其比类甚多相似,宜精别之。所以燕石入笥,卞氏长号也。
  《唐本注》云:饵玉,当以消作水者为佳。屑如麻豆服之,取其精润脏府,滓秽当完出也。又为粉服之者,即使人淋壅。屑如麻豆,其义殊探。
  《日华子》云:玉,润心肺、明目,滋毛发,助声喉。
  禹锡云:谨按《抱朴子》云:玉屑服之与水饵之,俱令人不死。所以不及金者,令人数数发热,似寒食散状也。若服玉屑者,宜十日辄一服,雄黄、丹砂各一刀圭,散发洗沐寒水,迎风而行,则不发热。
  《海药》云:按《异物志》云:出昆仑。又《淮南子》云:出锺山。又云:蓝田出美玉,燕口出碧玉,味咸,寒,无毒。主消渴,滋养五脏,止烦躁。宜共金、银、麦门冬等同煎服之,甚有所益。《仙经》云:服玉如玉化水法,在淮南三十六水法中载。又《别宝经》云:凡石辊玉,但夜将石映灯看之,内有红#12光,明如初出日,便知有玉。楚记卞和三献玉,不鉴所以遭刖足,后有辨者,映灯验之,方知玉在石内,乃为玉玺,价可重连城也。
  李预云:每羡古人食玉之法,乃采访蓝田,躬往掘得若环碧杂器形者,大小百余枚,稍粗黑,皆光润可玩,预乃捶七十枚成屑,日食之,经年云有效验,而世事寝息,并不禁节。又加之以好酒损志,及疾笃,谓妻子曰:服玉当屏居山林,排弃嗜欲,或当有大神力,而吾酒色不绝,自致於死,非药过也。尸#13体必当有异於人,勿使速殡,令后人知餐服之验。时七月中旬,长安毒热,预停尸四宿,而体色不变,其妻常氏,以玉珠二枚,含之,口闭因嘱,其口都无秽气。
  《宝藏论》:玉玄真者饵之,其命无极,令人举身轻飞,不但地仙而已。然其道迟成,服一二百斤乃可知也。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水消之为黏,亦可饵以为丸,可烧为粉,服一年已上,入水中不濡。
  《天宝遗事》:唐贵妃含玉咽津,以解肺渴。
  叶天师《枕中记》:玉屑,味甘,屑如麻豆,久服轻身长寿。恶鹿角。
  马明先生《金丹诀》:玉屑常服,令人精神不乱。
  玉泉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利血脉,疗妇人带下十二病,除气癃,明耳目。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轻身长年。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一名玉札。生蓝田山谷。采无时。畏款冬花。
  《图经》曰:采陶隐居云:玉泉是玉之精华,白者质色明澈#14,可悄之为水,故名玉泉。世人无复的识者,惟通呼为玉尔。
  陶隐居云:蓝田在长安东南,旧出美玉,此当是玉之精华,白者质色明彻,可消之为水,故名玉泉。今人无复的识者,惟通呼为玉尔。张华又云:服玉甩蓝田壳玉白色者,此物平常服之,则应神仙。"有人临死服五斤,死经三年,其色不变。古来发冢见尸如生者,其身腹内外,无不大有金玉。汉制,王公葬,皆用珠襦玉匣,是使不朽故也。炼服之法,亦应依《仙经》服玉法,水屑随宜。虽曰性平,而服玉者亦多发热,如寒食散状。金玉既天地重宝,不比余石,若未深解节度,勿轻用之。
  《别本》注云:玉泉者,玉之泉液也。以仙室玉池中者为上。今《仙经》三十六水法中,化玉为玉浆、称为玉泉。服之长年不老,然功劣於自然泉液也。一名玉液,一名琼浆。
  禹锡云:谨按《日华子》云:玉泉治血块。
  《衍义》曰:玉泉,《经》云生蓝田山谷,采无时。今蓝田山谷无玉泉。泉水,古今不言采。又曰:服五斤。古今方,水不言斤。又曰:一名玉札。如此则不知定是何物。诸家所解,更不言泉,但为玉立文。陶隐居虽日可消之为水,故名玉泉。诚如是则当言玉水,亦不当言玉泉也。盖泉具流布之义,别之则无所不通。《易》又曰:山下出泉蒙。如此则诚非止水,终未臻厥理。今详泉字,乃是浆字,於义方允。浆中既有玉,故日服五斤。去古既远,亦文字脱误也。采玉为浆,断无疑焉。
  石锺乳
  味甘,温,无毒。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益气、补虚损,疗脚弱疼冷,下焦伤竭,强阴。久服延年益寿,好颜色,不老,令人有子。不炼,服之令人淋。一名公乳,一名芦石,一名夏石。生少室山谷及太山。采无时。蛇床为之使,恶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英、蘘草。
  《图经》曰:石锺乳,生少室山谷及泰山,今道州江华县及连、英、韶、阶、峡州山中皆有之。生岩穴阴处,溜山液而成,空中相通,长者六七寸,如鹅翎管状,碎之如爪甲,中无雁齿,光明者善,色白微红。采无时。旧说乳有三种:有石锺乳者,其山纯石,以石津相滋,状如蝉翼为石乳,石乳,性温。有竹乳者,其山多生篁竹,以竹津相滋,乳如竹状,谓之竹乳,竹乳性平。有茅山之乳者,其山土石相杂,遍生茅草,以茅津相滋,乳色稍黑而滑润,谓之茅山之乳,茅山之乳性微寒。凡此三种,尤难识别。而唐李补阙炼锺乳法云:取韶州锺乳,无问厚薄,但令颜色明净光泽者,即堪入炼。惟黄赤二色不任用。柳宗元《与崔连州论锺乳书》亦云:取其色之美而已,不必惟土之信。是此药所重,惟明白者,不必尽如上所说数种也。今医家但以鹅管中空者为最。又《本经》中品载殷孽云:锺乳根也,生赵国山谷,又生梁山及南海。又云:孔公孽,殷孽根也。生梁山山谷。又云:石花、石床,并与殷孽同。陶隐居云:凡锺乳之类,有三种,同一体,从石室上汁溜积久盘结者,为锺乳床,即此孔公孽也;其以次小龛提者,为殷孽,今人呼为孔公孽。殷孽复溜轻好者为锺乳,虽同一类,而疗体为异。苏恭云:二孽在上,床花在下。陶谓孔公孽为乳床,非也。又有石脑,云亦锺乳之类。凡此五种,今医家稀复用之,但用锺乳耳。
  《药性论》云:锺乳亦名黄石砂,有大毒。主泄精,寒嗽,壮元气,建益阳事,能通声。忌羊血。
  陶隐居云:第一出始兴,而江陵及束境名山石洞亦皆有。惟通中轻薄如鹅翎管,碎之如爪甲,中无雁齿,光明者为善。长挺乃有一二尺者。色黄,以苦酒洗刷则白。《仙经》用之少,而俗方所重。
  《唐本注》云:锺乳第一始兴,其次广、连、澧、朗、郴等州者,虽厚而光润可爱,饵之并佳。今峡州、青溪、房州三洞出者,亚於始兴。自余其非土地,不可轻服,多发淋渴,止可捣筛,白练裹之,合诸药草浸酒服之。陶云锺乳一二尺者,谬说。
  《日华子》云:补五劳七伤,通亮者为上。更有蝉翼乳,功亦同前。凡将合镇驻药,须是一气研七周时,点末臂上,便入肉不见为度。虑人歇,即将铃系於槌柄上,研常呜为验。
  雷公云:凡使,勿用头粗厚并黑大者,为孔公石,不用。色黑及经大火惊过并久在地上收者,曾经药物制者,并不得用。须要鲜明,薄而有光润者,似鹅翎筒子为上,有长五六寸者。凡修事法,以五香水煮过一伏时,然后洒出,又别用甘草、紫背天葵汁渍,再煮一伏时,凡八两锺乳,用沉香、零香、藿香、甘松、白茅等各一两,以水先煮过一度了,第二度方用甘草等二味各二两再煮了,洒出拭乾,缓火焙之,然后入臼捣。如粉筛过,却入钵中。令有力少壮者三两人不住研,三日夜勿歇。然后用水飞澄了,以绢笼之,於日中晒令乾,又入钵中,研二万遍后,以瓷合子内收贮用。
  禹锡云:谨按吴氏云:锺乳,一名虚中。神农:辛。桐君、黄帝、医和:甘。扁鹊:甘,无毒。生山谷阴处岸下。溜汁成如乳汁,黄白色,空中相通,二月、三月采,阴乾。
  萧炳云:如蝉翅者上,爪甲者次,鹅管者下。明白薄者可服。
  《泰清石壁记》:炼锺乳法,《太清经》云:取好细末,置金银瓯器中,瓦一片密盖瓯上,勿令泄气,蒸之自然化作水。
  《衍义》曰:萧炳云如蝉翼爪甲者为上,鹅管者下。《经》既言乳,今复不取乳,此何义也?盖乳取性下,不用如雁齿者,谓如乌头、附子不用尖角之义同。但明白光润轻松,色如炼消石者佳。
  矾石
  味酸,寒,无毒。主寒热,泄痢,白沃,阴蚀,恶疮,目痛,肾骨齿,除固热在骨髓,去鼻中息肉。炼饵服之,轻身、不老、增年。岐伯云:久服伤人骨。能使铁为铜。一名羽□泥结切,一名羽泽。生河西山谷及陇西武都、石门。采无时。甘草为之使,恶牡蛎。
  《图经》曰:矾石,生河西山谷及陇西武都、石门,今白矾则晋州、慈州、无为军,绿矾则隐州温泉县、池州铜陵县,并煎矾处出焉。初生皆石也,采得碎之,煎炼乃成矾。凡有五种,其色各异,谓白矾、黄矾、黑矾、绿矾、绛矾也。白矾则入药,及染人所用者。绿矾亦入#15咽喉、口齿药及染色。黄矾丹灶家所须,时亦入药。黑矾惟出西戎,亦谓之皂矾,染须鬓药或用之。绛矾本来绿色,亦谓之石胆,烧之赤色,故有绛名,今亦稀见。又有矾精、矾蝴蝶,皆炼白矾时,候其极沸,盘心有溅溢猪,如物飞出,以铁匕接之,作虫飞#16者,矾蝴蝶也。但成块光莹如水晶者,矾精也。此二种入药,力紧於常矾也。又有一种柳絮矾,亦出矾处有之,煎炼而成,轻虚如绵絮,故以名之。今医家用治痰壅及心肺烦热,甚佳。
  陶隐居云:今出益州北部西川,从河西来。色青白,生者名马齿矾。已炼成绝白,蜀人又以当消石名白矾。其黄黑者名鸡屎矾,不入药,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仙经》饵之,丹方亦用。俗中合药,皆先火熬,令沸燥。以疗齿痛,多即坏齿,是伤骨之证,而云坚骨齿,诚为疑也。今注:陶云蜀人用白矾当消石,误也。
  《日华子》云:白矾,性冻。除风去劳,消痰止渴,暖水脏,治中风失音,疥癣。和桃人、葱汤浴,出汗。
  雷公云:凡使,须以瓷瓶盛,於火中缎令内外通赤,用钳揭起盖,旋安石蜂窠於赤瓶子中,烧蜂窠尽为度,将钳夹出放冷,敲碎入钵中研如粉后,於屋下掘一坑,可深五寸,却以纸裹留坑中一宿,取出再研。每修事十两,用石蜂窠六两,尽为度。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矾石,使。一名理石。畏麻黄,有小毒。能治鼠漏、瘰疬,疗鼻衄,治齆鼻,生含咽津,治急喉痹。
  刘禹锡《传信方》: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取一大两细研,治以熟猪肝作丸,空腹饮下,丸数随气力加减,水牛肝更佳。
  《崔氏方》:治甲疽,或因割甲伤肌,或因甲长侵肉,遂成疮肿痛,复绿窄靴研损四边,肿炽黄水出,浸淫相染,五指俱烂,渐渐引上,脚趺泡浆,四边起如火烧疮,日夜倍增,医方所不能疗者。绿矾石五两,形色似朴消而绿色。取此一物置於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看沸定汁尽,去火待冷,取出按为末,色似黄丹,收之。先以盐汤洗疮,拭乾,用散傅。
  《圣惠方》:治小儿脐中汁出不止并赤肿,用矾烧灰,细研傅之。
  《外台秘要》:主目翳及#17肉。用矾最白者,内一黍米大於翳上及驽肉上,即令汨出,绵拭之,令恶汁尽,日一,其疾日日减,翳自消薄便差。矾石须真白好者,方可使用。
  《千金方》:治小儿口疮,饮乳不得。以白矾如鹅子大置醋中,涂儿足底,一匕#18即愈。又方:治鼻中息肉。烧矾石末,面脂和,绵裹塞鼻中,数日息肉自随药消落。又方:治齿龈问津液血出不止。以矾石一两,烧水三升,煮取一升,先拭齿,乃含之。
  《千金翼方》:治阴痒脱方。烧矾石一味,研为末,每日空心酒调方寸匕服,日三。又方:治脚气冲心。白矾二两,以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洗脚良。
  《肘后方》:疗耳内卒肿痛,出脓水不止方。矾石烧末,以笔管吹耳内,日三四度,或以绵裹塞耳中,立差。又方:疗人阴生疮,脓出作臼。取高昌白矾、麻仁等分,研炼猪脂相和成膏,槐白皮作汤,洗疮,拭令乾即涂膏,然后以揪叶贴其上,不过三度差。
  王氏《博济方》:治驴涎、马汗毒所伤。白矾飞过,黄丹炒令紫色,各等分,相衷合,以贴患处。
  《简要济众方》:治牙齿肿痛。白矾一两烧灰,大露蜂房一两微炙,为散。每用二钱,水一中盏,煎十余沸,热喋牙,冷吐之。
  《孙用和方》:治悬痈垂长,咽中妨闷。白矾一两,烧灰,盐花一两,二味细研,以箸头点药。
  《子母秘录》:治小儿风疹不止。白矾十二分,暖热酒投化,用马尾拓#19酒涂之。
  《御药院方》:治脚膝风湿,虚#20汗,少力,多疼痛及阴汗。烧矾作灰,细研末,一匙头,沸汤投之,淋洗痛处。
  《衍义》曰:矾石,今坊州矾,务以野火烧过石,取以煎矾,色惟白,不逮晋州者。皆不可多服。损心肺,却水故也。水化书纸上,才乾,水不能濡,故知其性却水。治涎药多须者,用此意尔。火枯为粉,贴嵚#21甲。牙缝中血出如衄者,贴之亦愈。
  消石
  味苦、辛,寒、大寒,无毒。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疗五脏十二经脉中百二十疾,暴伤寒,腹中大热,止烦满、消渴,利小便及瘘蚀疮。炼之如膏。久服轻身。天地至神之物,能化成十二种石。一名芒消。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陇西、西羌。采无时。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男女苑。
  《图经》曰:文具朴消条下。
  《药性论》云:消石,君,恶曾青,畏粥。味咸,有小毒。主项下瘰疬,泻,得根出破血。一名芒消。烧之即成消石矣。主破积,散坚结。一作苦消。甚治腹胀。其消石、芒消,多川原人制,多#22问之详其理。
  陶隐居云:疗病亦与朴消相似,《仙经》多用此消化诸石,今无正识别此者。须求#23寻访,犹云与朴消同山,所以朴消名消石朴也,如此则非一种物。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消大同小异,胐胐如掘#24盐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消,云是真消石也。此又云一名芒消,今芒消乃是炼朴消作之。与后皇甫说同,并未得核研其验,须试效,当更证记尔。化消石法,在三十六水方中。陇西属秦州,在长安西羌中。今岩昌以北诸山有咸土处皆有之。
  《唐本》注云:此即芒消是也。朴消一名消石朴,今炼粗恶朴消,淋取汁煎,炼作芒消,即是消石。《本经》一名芒消,后人更出芒消条,谬矣。今注: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盖以能消化诸石,故名消石。非与朴消、芒消同类,而有消名也。一名芒消者,以其初炼时有细芒,状若消,故有芒消之号,与后条芒消全别。旧经陶注引证多端,盖不的识,今不取焉。
  《日华子》云:消石畏杏人、竹叶。含之治喉闭,真者火上伏法,用柳枝汤煎三周时,如汤减少即入热者,伏火即止也。
  雷公云:凡使,先研如粉,以瓷瓶子於五斤火斗#25,缎令通赤,鸡肠菜、柏子仁和作一处,分丸如小帝珠子许,待瓶子赤时投消石於瓶子内,其消石自然伏火,每四两消石,用鸡肠菜、柏子仁共十五个帝珠子,尽为度。
  禹锡云:谨按《蜀本》云:大黄为使。按今消石是炼朴消,或地霜为之,状如钗脚,好者长五分已来,能化七十二种石为水,故名消石。吕#26氏云:消石,神农:苦。扁鹊:甘。
  《宝藏论》:消石,若草伏而斤两不折,软一切金、银、铜、铁硬物,立软。
  《史记》:淳于意云: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意,意往。饮以莨菪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意复诊其脉而脉躁,躁者有余病,即饮以消石一剂,出血如豆,比五六枚。
  《圣惠方》:治眼赤痛。用消石研令极细,临卧,以铜箸取黍米大,点目眦头,至明旦,以盐浆水洗。
  《外台秘要》:疗恶寒啬啬,似欲发背,或已生疮肿。瘾疹起方。消石三两,以暖水一升和令消,待冷,取故青布揲三重,於赤处方圆,湿布禢#27之,热即频易,立差。
  《灵苑方》:治五种淋疾,劳淋、血淋、气淋、热淋、石淋、及小便不通至甚者。透格散:用消石一两,不夹泥土雪白者,亦#28研为细末。每服二钱,诸淋各依汤使如后。劳淋#29,劳倦虚损,小便不出,小腹急痛,葵子末煎汤下,通后,便须服补虚丸散。血淋,小便不出,时下血疼痛满急;热淋,小便热,赤色,淋沥不快,脐下急痛,并用冷水调下。氮琳,小腹满急,尿后常有余沥,木通煎汤不。石淋,茎内痛,尿不能出,内引淋#30腹膨胀急痛,尿下砂石,令人闷绝,将药末先入铫子内,隔纸炒至纸焦为度,再研令细,用温水调下。小便不通,小麦汤下。卒患诸淋,并只以冷水调下。并空心,先调使药消散如水,即服之,更以汤使送下,服诸药未效者,服此立愈。
  《衍义》曰:消石,是再煎炼时已取讫芒消,凝结在下如石者。精英既去,但余滓而已。故功力亦缓,惟能发烟火。《唐本》注盖以能消诸石,故日消石。煎柳枝汤煮三周时即伏火,汤耗,即又添柳枝汤。
  芒消
  味辛、苦,大寒。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除邪气,破留血,腹中痰实结搏#31,通经脉,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陈致新。生於朴消。石韦为之使,恶麦句姜。
  《图经》云:文具朴消条下。
  《药性论》云:芒消,使。味咸,有小毒。能通女子月闭,症麚,下瘰疬,黄疸病。主堕胎,患漆疮,汁傅之。主时疾壅热,能散恶血。
  陶隐居云:按《神农本经》无芒消,只有消石,名芒消尔。后名医别载此说,其疗与消石正同,疑此即是消石。旧出宁州,黄白粒大,味极辛、苦,顷来宁州道断都绝。今医家多用煮炼作者,色全白,粒细,而味不甚烈。此云生於朴消,则作者亦好。
  陈藏器云:石脾、芒消、消石,并出於西戎卤地,咸水结成,所主亦以类相次。
  《唐本》注云:晋宋古方,多用消石,少用芒消,近代诸医但用芒消,少言消石,岂古人昧於芒消也。《本经》云:生於朴消,朴消一名消石朴,消石一名芒消,理既明白,不合重出之。
  《圣惠方》:治伐指。用芒消煎汤淋渍之。
  《千金方》:疗漆疮方。用汤渍芒消令浓,洗之。又矾石亦可。
  《子母秘录》:小儿赤游,行於体上,下至心即死。以芒消内汤中,取浓汁以拭丹上。
  《百一方》:疗关膈;大小便不通,胀满欲死,两三日则杀人。芒消三两,纸裹三四重,炭火烧之,令内一升汤中,尽服,当先以扬一升漱口,乃服之。
  《孙真人食忌方》:主眼有翳,取芒消一大两,置铜器中,急火上炼之,放冷后,以生绢细罗,点跟角中,每夜欲卧时二度点,妙。
  雷公云:凡使,先以水飞过,用五重纸滴过去脚,於铛中乾之,方入乳钵研如粉任用。芒消是朴消中炼出形似麦芒者,曰芒消。
  《衍义》曰:芒消,《经》云,生於朴消。乃是朴消以水淋汁,澄清,再经熬炼喊半,倾木盆中,经宿,遂结芒有廉棱者。故其性和缓,古今多用以治伤寒。
  朴消
  味苦、辛,寒、大寒,无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胃中食饮热结,破留血闭绝,停痰痞满,推陈致新,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炼之白如银,能寒能热,能滑能涩,能辛能苦,能咸能骏,入地千岁不变,色青白者佳,黄者伤人,赤者杀人。一名消石朴。生益州山谷有咸水之阳。采无时。畏麦句姜。
  《图经》曰:朴消,生益州山谷有咸水之阳。消石,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陇西西羌。芒消,生於朴消,今南北皆有之,而以西川者为佳。旧说三物同种,初采得其苗,以水淋收汁,煎炼而成,乃朴消也,一名消石朴。以消石出於其中。又炼朴消或地霜而成,坚白如石者,乃消石也,一名芒消。又取朴消,以暖水淋汁,炼之喊半,投於盆中,经宿而有细芒生,乃芒消也。虽一体异名,而修炼之法既殊,则主治之功别矣。然《本经》各载所出,疑是二种。而今医方家所用,亦不复能究其所来,但以未炼成块,微青色者,为朴消。炼成盆中上有芒者,为芒消,亦谓之盆消,其芒消底澄凝者,为消石。朴消力紧,芒消次之,消石更缓,未知孰为真者。又按:苏恭谓晋宋古方,多用消石,少用芒消。近代诸医但用芒消,鲜言消石,是不然也。张仲景《伤寒方》承气汤、陷胸丸之类,皆用芒消。葛洪《肘后方》伤寒、时气、温病亦多用芒消,惟治食鲙胸膈中不化,方用朴消。云无朴消者,以芒消代皆可用也。又下生消条云:生茂州西山岩石问,其形块大小不常,色青白,鲜见用者。而今医家又用一种甜消,弥更精好,或疑是此,乃云出於英消。炼治之法未闻。又南方医人论消或小异。有着其说云:《本草》有朴消、消石、芒消,而无马牙消,诸家所注本草三种,竟无坚诀,或言芒消、消石本是一物,不合重出。又言煎炼朴消,投於盆中经宿乃有细芒,既如是,自当为马牙消。又云:马牙消亦名英消,自是一物,既以芒消为朴消,所出不应更有英消。今诸消之体各异,理亦易明,而至若此之惑也。朴消味苦而微咸,《本经》言苦,《名医别录》以为辛,盖误谓消石也。出蜀郡者,莹白如冰雪,内池#32者小黑,皆苏脆易碎,风吹之则结霜,泯泯如粉,熬之烊沸,亦可镕铸。以水合甘草,猪胆煮之减半,投之大盆中,又下凝水石屑同渍一宿,则凝结如白石英者,芒消也。扫地霜煎炼而成如解盐,而味辛苦,烧之成焰都尽,则消石也。能化金石,又性畏火靥制诸石使拒火,亦天地之神物也。牙消则芒消是也。又有生消,不因煮炼而成,亦出蜀道,类朴消而小坚也。其论虽辩,然与古人所说殊别,亦未可全信也。
  陶隐居云:今出益州北部故汶山郡、西川、蚕陵二县界。生山崖上,色多青白,亦杂黑斑。俗人择取白软者,以当消石用之,当烧令汁沸出,状如矾石也。
  《仙经》惟云:消石能化他石。今此亦云能化石,疑必相似,可试之。
  《唐本》注云:此药有二种,有纵理、缦理,用之无别。白软者,朴消苗也』虚软少力,炼为消石,所得不多,以当消石,功力大劣也。
  《日华子》云:主通泄五脏百病及症结,治天行热疾,消肿毒及头痛,排脓,润毛发。凡入饮药,先安於盏内,搅热药浇服。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朴消,君,味苦,咸,有小毒。能治腹胀,大小便不通,女子月候不通。
  《圣惠方》:治时气头痛不止。用朴消二两,捣罗为散,用生油调,涂於顶上。又方:治乳石发动烦闷及诸风热。用朴消炼成者半两,细研如粉,每服以蜜水调下一钱匕。日三四服。
  《外台秘要》:疗喉痹神验。朴消一两,细细含咽汁,顷刻立差。
  《简要济众》:治小便不通,膀胱热。白花散:朴消不以多少,研为末,每服二钱#33,温茴香酒调下。
  《衍义》曰:朴消,是初采扫得,一煎而成者,未经再炼治,故曰朴消。其味酷涩,所以力坚急而不和,可以熟生牛、马皮,及治金银有伪。葛洪治食绘不化,取此以荡逐之。腊月中以新瓦罐,满注热水,用朴消二升,投汤中,搅散,挂北檐#34下,俟消渗出罐外,却收之。以人乳汁调半钱,扫一切风热毒气攻注目睑外,及发於头面、四肢肿痛,应手神验。
  玄明粉
  味辛、甘,冷,无毒。治心热烦躁,并五脏宿滞、症结。明目,退膈上虚热,消肿毒。此即朴消炼成者。
  《仙经》云:以朴消制伏为玄明粉。朴消是太阴之精华,水之子也。阴中有阳之药。太阴号日玄明粉,内搜众疾,功莫大焉。治一切热毒风邪,令痃癖气胀满,五劳七伤,骨蒸传尸,头痛烦热,搜除恶疾,五脏秘涩,大小肠不通,三焦热淋,疰忤疾,咳嗽呕逆,口苦乾涩,咽喉闭塞,心、肝、脾、肺脏胃积热,惊悸,健忘,荣卫不调,中酒中脍,饮食过度,腰膝冷痛,手脚酸,久冷久热,四肢壅塞,背膊拘急,眼昏目眩,久视无力,肠风痔病,血癖不调,妇人产后,小儿疳气,阴毒伤寒,表裹疫疠等疾,并悉治之。久服令人身轻目明,驻颜延寿。急解毒药,补益,妙。
  唐明皇帝闻说终南山有道士刘玄真服食此药,遂诏而问曰:朕闻卿寿约三百岁,服食何药,得住世问,充悦如此?玄真答曰:臣按《仙经》修炼朴消,号玄明粉,止服此药,遂无病长生。其药无滓,性温,能除众疾。生饵尚能救急难性命,何死修炼长服?益精壮气,助阳证阴。
  马牙消
  味甘,大寒,无毒。能除五脏积热伏气。末筛点眼及点眼药中用,甚去赤肿障翳涩泪痛。
  《图经》曰:文具朴消条下。
  《经验方》:治食物过饱不消,遂成痞鬲。马牙消一两,碎之,吴茱萸半斤陈者,煎取茱萸浓汁投消,乘热服,良久未转#35,更进一服,立愈。窦群在常州,此方得效。又方:退翳明目,白龙散:马牙消光净者,用厚纸裹,令按实,安在怀内着肉处。养一百二十日取出,研如粉,入少龙脑同研细,不计年岁深远,眼内生翳膜,渐渐昏暗,远视不明,但瞳人不破散并医得,每点用药末两米许,点目中。
  《简要济众方》:治小儿鹅口。细研马牙消,於舌上掺大豆许,日三五度。
  《姚和众方》:治小儿重舌。马牙消涂舌下,日三度。
  太清伏炼灵砂法:马牙消,阴极之精,能制伏阳精,消化火石之气。
  生消
  味苦,大寒,无毒。主风热癫痫,小儿惊邪,瘈疭,风眩头痛,肺壅,耳聋,口疮,喉痹咽塞,牙颔肿痛,目赤热痛,多眵泪。生茂州西山岩石问。其形块大小不定,色青白。采无时。恶麦句姜。
  《图经》曰:文附朴消条下。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一 竟
  #1澈:原作『彻』,据晦明轩本改。下仿此。
  #2砂:原作『碎』,据晦明轩本改。
  #3小:晦明轩本作『水』。
  #4断:晦明轩本作『辟』。
  #5洎:晦明轩本作『泊』。
  #6五色并具而多青者,名云英,宜以春服之:此十六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7珠:原作『母』,据晦明轩本改。
  #8名: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9底:此下原衍『却浆在锅底』五字,据晦明轩本删。
  #10棘:原作『炼』,据晦明轩本改。
  #11售:原作『集』,据晦明轩本改。
  #12红:原作『经』,据晦明轩本改。
  #13尸:原作『口』,据晦明轩本改。
  #14澈:原作『彻』,据晦明轩本改。下仿此。
  #15入:晦明轩本作『主』。
  #16飞:晦明轩本作『形』。
  #17酰涸作『弩』,据晦明轩本改。
  #18一匕:晦明轩本作『二七』,属下读。
  #19揾:原作『温』,据晦明轩本改。
  #20虚:原作『产』,据晦明轩本改。
  #21嵚:晦明轩本作『嵌』。
  #22多:晦明轩本作『作』,属上读。
  #23须求:晦明轩本作门顷来』。
  #24掘:晦明轩本作『握』。
  #25斗:晦明轩本作『中』。
  #26吕:晦明轩本作『吴』。
  #27拓:原作『榻』,据晦明轩本改。
  #28亦:晦明轩本作『生』。
  #29劳淋: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0晦明轩本作『小』。
  #31搏:原作『博』,据晦明轩本改。
  #32池:晦明轩本作『地』。
  #33钱:晦明轩本『钱』下有『匕』字。
  #34檐:原作『薝』,据晦明轩本改。
  #35转:原作『辅』,据晦明轩本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