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中国野史、秘史

历史上的诸葛亮死在哪里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死在哪里

诸葛亮是一位卓越的军事、谋略、散文,不管是在影视剧中,还是文学作品中,诸葛亮带给我们的形象都是满腹经纶、雄才武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打得了胜仗,写的起散文,创得起发明,他的能力、事迹令我们叹为观止。然而,对于这样一个神人,他魂归何处呢?

三国演义》的后期,诸葛亮身体并不是多么的健壮,再加上身边没有几个很好的亲信,他行军打仗事必躬亲,导致在北伐都是以失败告终的。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因此而丧气,他总结的北伐的失败教训,在攻魏的途中,行军至五丈原,在五丈原与曹军的司马懿展开长时间的战争。

在五丈原的时候,诸葛亮更是事必躬亲,为了战斗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然而,现实并不理想,蜀军就需要长期的处于战争状态。长期的军旅劳累,诸葛亮有没有武将强健的身体,导致最后在第六次进行北伐时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上。蜀国攻打魏国的想法也就此破灭。

在地理位置上,五丈原位于八百里秦川西端,太白山北麓的宝鸡歧山县五丈原镇,是三国时代诸葛亮屯兵用武、劳竭命陨的古战场,胜迹累累,远近闻名。一直到现在,五丈原都还有保留着诸葛亮的庙宇,用来纪念诸葛亮

秋风萧瑟,孤烟直上,耳边飘荡着瑶琴的声音,淡淡的透着一股悲寂。我想,这边是诸葛亮在述说着他精彩的一生。

诸葛亮七擒孟获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入南蛮。而此时南蛮内部刚经历内讧,高定军事政变杀了前首领拥护孟获称王。诸葛亮派马忠和李恢兵分两路攻打南蛮,自己率军击败高定主力部队,杀了叛军高定。孟获退回益州郡。五月,蜀兵渡过沪水,进入云南,于孟获交战,生擒孟获。

首次抓住孟获,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并且故意让孟获观看蜀军军队实力,孟获看了并不服。诸葛亮就放他回去。之后却找来孟获副将,称孟获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副将十分生气,诸葛亮故意把他也放了。副将回去后,心中愤愤不平,就把孟获绑了送至蜀营。孟获第二次被抓,心里更是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这次孟获回去也想出一计谋,其弟孟优假装来蜀营投降。诸葛亮识破其计,故意灌醉孟优。等到孟获来劫营的时候,再次被诸葛亮擒住。这第三次擒拿孟获,孟获仍不服气,认为不过是遭人暗算被计谋陷害,并不臣服。诸葛亮仍然放孟获回去。第四次孟获以为诸葛亮独自出来堪察地形,带兵欲偷袭诸葛亮时候,又中计被抓。第四次孟获部下感恩诸葛亮宽厚,竟然灌醉孟获,亲自把孟获送至诸葛亮军营。第五次被抓的孟获仍然是觉得被内贼陷害,于是诸葛亮又放回孟获。

如此反复几番,孟获并不臣服,最后孟获投奔木鹿大王还有乌戈国国王,两个大王虽然兵力强势却仍然被诸葛亮打败,孟获最后终于下跪起誓,永不反叛,效忠蜀国。至此,几次三番和南蛮征战,终于收复南蛮人心,保障了以后蜀国南境安宁。

两军交战必有死伤,为此南征回师途上,诸葛亮还命士兵制作了一种食用馒头来祭奠死去的冤魂。

诸葛亮出战之前曾有部下阻止,称南蛮险恶之地,不宜一国丞相出师,以防意外。可是诸葛亮擅长外交权术,人心连结,当时诸葛亮就已有征服南蛮免除后患之心。在南蛮境内,诸葛亮闻之孟获在当地破有人心,于是想到制服孟获,以其来统领南蛮效忠蜀国。于是便有了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典故。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这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长廊中,涌现出太多的名人,在这些人中,能够称得上是“智慧的化身”必须是——诸葛亮是也。

诸葛亮公元一八一年生,二三四年逝世,故汉代是山东琅琊阳都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政治、书法、艺术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二十七岁出山,在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帮助辅佐刘备,在此之前,诸葛亮就是“躬耕于南阳”,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喝喝小酒、弹弹小琴,好不惬意,但是诸葛亮并不只是游山玩乐,他还是胸怀天下的,所以,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也能写出《隆中对》,能够详细的描述现在的政治情况,天下三分的局势。这是诸葛亮的处世的智慧。

出山之后,诸葛亮能够对局势高谈阔论,也能够精辟的分析汉末储国的政治格局,不管是从他当时的地位还是年龄来说,诸葛亮都能明确的指出敌我友三方的战略态势。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能够帮助刘备,在军事打下愈多的战役,“火烧博望”、“赤壁之战”都是经典之战,到现在都能被大津津乐道的战役,这是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智慧。

诸葛亮写的《出师表》很明确的指出,自己为报答先帝刘备的恩德,所以为光复汉室大业,诸葛亮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且向后主刘禅提出很多建议、为他铺下了良好的道路,使他能够进步。这就是诸葛亮政治上的智慧。

诸葛亮转世

诸葛亮还在南阳种地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为何一个足不出户,且没有信息来源的书生,在这样一个政局动荡,交通闭塞,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却能够对天下大事有如此的认知。他到底是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能量,最终帮助刘备白手起的呢?

诸葛亮

根据村里的老人说,他们的祖上一代代口头传下来一个说法,说那诸葛亮是上古时期的蚩尤转世的。蚩尤当时是一个部落的首领,一直居住在古中国的东南边,为了向植被茂密,气候环境好一点的西边发展,蚩尤部落和当时黄帝率领的炎黄部落在河北逐鹿发生了大战。大战中蚩尤失败被杀,蚩尤死后他的怨气就结成了魂魄,一直在地下的黑暗世界里游荡。后来在东汉末年,地震频发,导致凝聚了几千年黑暗力量的蚩尤魂魄冲出地下,在人世间转世成人。蚩尤转世降临在诸葛族,被取名诸葛亮

诸葛亮虽然不记得自己的前生就是蚩尤,更不知道转世这一说,但是蚩尤大部分的能力却都留存在诸葛亮身上。所以诸葛亮在很小的时候悟性就非常高,读书一目十行非常快。诸葛亮的前世蚩尤,在冲出地下还没有转世的时候,透过黑暗看到人世间还有炎帝和黄帝的转世后代,为了破坏黄帝转世后代又一次统一天下,因此蚩尤就转世为诸葛亮。之所以诸葛亮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有了三分天下的判断,全靠凝结在体内的蚩尤的怨气。

诸葛亮

汉中市勉县的定军山脚下,树木郁郁葱葱,山环水抱,是一处难得的幽静之地,山光水色间,谁又能料到,一代名相,三国鸿儒诸葛亮便长眠于此,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定,躬耕于南阳的卧龙先生,为天下而出,经历了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最后却也回归山野,也应了古人落叶归根的念想。

远观武侯墓就不难发现,墓区的建筑多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入大门,便觉世事纷扰皆绝于外,入眼可见汉代的柏树,因了岁月的沉淀,连植物也添了一份清幽古朴的味道。复行几步,进到大殿中,孔明先生的塑像端坐在大殿中央,羽扇纶巾,气定神闲,驻足于此,仿佛眼前就可以清晰的浮现这位满腹经纶的谋士端坐营帐中指点江山的气概,斯人已去,精神却长久的在宇宙天地间徘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诸葛墓在大殿之后,头枕北,脚朝南,北顾中原,南立蜀国,这是对他生平的致敬。墓前立一小亭,亭中石碑树立,上书“汉诸葛忠武侯之墓”,立于石碑之前,隐隐有气势逼人之势,恍然方觉武侯墓中,忠气浩荡,让人肃然起敬。再往前走,便可看见两株高大的树木,一左一右,似两位义胆衷肠的护卫守护着武侯墓,浓荫如盖,昭示着一种与时间无关的守护,因为有了“护墓双桂”之说。

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是,武侯墓是被四座山环绕着的,近墓四山,山上郁郁葱葱,古树蔽天,若不细细观察,似乎难以发觉四山环抱中的武侯陵墓,或许这是对诸葛亮精神的别样守护,也为武侯墓更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才华横溢,是不可多得的治世之才,他懂得因时而变,根据时势不同去治理国。在用兵统帅的这方面上,《三国志》的笔者陈寿认为这不是他的专长,每个朝代的人都不是太认同陈寿的观点。我则认为诸葛亮用兵的策略实际上已经挺不错了。

才能高于世俗大多数人,必然会受到普通人的拖累。因此,诸葛亮做事总是关注细节,谨慎行事,每件事都身体力行,怕因为手下才能不足而耽误了事情。每件事情都考虑得非常周全,不能容忍有过失。蜀国之地民生风气比较浮躁,不安心于耕作,容易发生动乱。诸葛亮制定了周密的法律,严格执行法律。但是老百姓却没有任何怨言,可见诸葛亮执行法律是很公平公正的。

从其他关于诸葛亮的史料可见,他是一位根据才能来任用人办事,清廉行政的一代伟人。

除此之外,诸葛亮也是一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隐士。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时候,涉略群书,广交清流之士,关注时势变化,以管仲乐毅为榜样,有着担负重任、成就理想的远大抱负。

最后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毅力和恒心打动了他,诸葛亮才毅然迈出草庐小地,去完成自己的理想。由上面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诸葛亮竭尽他的忠诚和才能来治理蜀国,在用兵,刑法,治民,行政上做得无微不至,事事俱细,更加反应出了诸葛亮中谨慎的一面。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