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屈原九歌
九歌是优秀诗人屈原的一首经典诗歌,这首诗想象力肆意狂放,用词华彩瑰丽,读起来朗朗上口,荡气回肠,是战国时期诗歌的典型代表作。
屈原和李白堪称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双绝,和李白的豪放洒脱不同,屈原的诗歌里有时会多一些悲怆,多一些怜悯,多一些优柔的情思。
——九歌就是这样。诗歌讲述了一位多情惆怅的女鬼在山之巅默默等待的故事。女鬼穿着漂亮精致的衣裳,上面点缀着朵朵鲜花,山间的微风吹来,衣袖飘飘,芳香迷人;女鬼还画着迷人的妆容,娇艳欲滴,像是刚被露水打过的花瓣一样。她从幽暗神秘的竹林深处而来,来到这座高高的山岗上面。
山岗下面过客很多,山鬼耐心的端详着每一个人,等了很久还是没等到自己的心上人。是不是自己来晚了?她恨自己走的太慢,她恨这山路太过陡峭崎岖。她满腔是恨,寂寞又凄凉的站在那,孤苦伶仃,行单影只。风吹动天边的一片片白云,连白云都是成双成对地簇拥在一起。
白云变成了乌云,山风越来越大,马上就要下雨了,还是没看到心上人的身影。乌云越来越密,天地间一片漆黑。劲风吹的树叶哗哗直响,吹散了女鬼漂亮的妆容,冷得她瑟瑟发抖。她多么希望心上人此刻就出现,给她一个宽广的肩膀,为她遮风避雨,驱寒取暖。
大雨倾盆而至,夹杂着电闪雷鸣,天地间一面灰蒙,还是没有心上人的踪影。
屈原是同性恋么
屈原和楚王是否有断袖之好,从民国开始就被人们争相议论。毕竟屈原早期受到楚王的厚恩器重,后期被数次流放时,放浪形骸,终日水边唱诗,诗歌内容大多缠绵悱恻,这让人不得不往同性方面想。
支持方认为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终年厮杀,今日是你的城池,明天已经成为别人的领地,所以百姓对国家的认同感很弱,忠君爱国的思想很难生根发芽。譬如孔子,一直持有忠君的观点,可是他还是经常周游各国,对本国国君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爱戴之情。由此可见,忠君在战国诸强纷争的年代,是很小众,很难实现的。
还有在那个年代,社会风气并没有人们想象的封闭滞涩,反而十分奔放。龙阳男风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朝堂之上都十分风靡,人们并没有觉得这种喜好有多么难以启齿。不少诸侯世家都养有男宠,终日出双入对,耳鬓厮磨,卿卿我我,蔚成风气。
除此之外,屈原诗歌瑰丽缠绵,常常称呼自己为美人,并认为自己面容姣好。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仿佛一只顾影自怜的白天鹅,不得不让人心底温柔丛生。拥有这般细腻情愫的人肯定不愿意被心上人冷落的吧?
或许在第一次被流放时,屈原已经心碎无比,但是心还未死,他依然时时怀念着楚地。在第二次被冷落流放时,他一定已经彻底心凉,自己的话在楚王心里已经没有任何份量,如此下去,何必苟活?
当然,屈原之死究竟是殉国还是殉情,这之间的争论永远没有休止。是否是同性恋也无从细考,就留给人们猜测吧。
屈原传说
屈原是一位历史名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也有很多。众所周知,屈原是一位楚国贵族,与当时的楚王是有着亲戚关系的。因为屈原太优秀了,所以楚王非常忌惮屈原,再加上楚王身边的人总是在说屈原的坏话,所以楚王就更加的讨厌屈原了。楚王讨厌屈原的直接后果就是,把屈原外放到了非常偏僻的地方。
屈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都以无效告终。最后的屈原感觉走投无路了,于是跳江自杀。屈原的死,成全了一条江的名字,那条江叫做汨罗江。
在屈原跳江之前,和一个渔人有了很著名的一段对话。屈原觉得人们都错了,都是黑的,只有自己是对的,是白的。渔人和他讨厌尘世的想法不同,渔人喜欢的是随波逐流,觉得顺其自然活的会更好。屈原不认同渔人的想法,觉得高贵不能和低俗共存,因此更觉得自己不能在这世界生活下去了。关于屈原和渔人的对话,至今人们还是分成两派,各自为营,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百姓很爱戴屈原,传说中江里有吃人的大鱼,百姓们不想看到自己爱戴的人被吃掉。于是在屈原跳江的这一天,想尽办法给大鱼喂食物。江南地区的稻米多,百姓倒到江里的稻米也多,后来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粽子外面有竹叶或者竹筒,里面就是稻米。因为人们是划着船到江上的,今后的每一年都有划船,后来就演变成了传说中的赛龙舟。
屈原的故事
屈原年青时候就投身国家,为国效力。楚怀王也十分赏识他。他提出的六国纵横抵抗强国策略深得怀王认可。屈原从六国开始身负重任一个一个去游说联结,最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伟大的外交联盟使六国齐聚齐心。
然而秦国对六国联盟的忌惮和楚国国内小人的迫害,致使屈原离明君治国越来越远。
首先是太子兰的嫉恨,屈原的大展身手,挡了太子兰的权力之路,又夺去了他的风头。人们说树大招风。但凡聪慧之人,谋权化策都会有一些小人之心,圆滑处世才能得以在国家权力机器中保存性命。屈原显然更像君子诗人,一位才华灼灼有着雄韬伟略的梦想家,他一直像高空中的飘逸才子而非在权力倾轧的混泥中。楚怀王就是他的支柱。然而能得到君王信任是幸运的,而被君主猜疑却是常态。
太子兰,宠妃郑袖,加上秦国张仪,他们联合,屈原被打垮已是形势所趋。首先是内部太子兰等多次用小人之计挑拨,打破怀王和屈原之间的信任,其次是外部张仪用厚重礼物作诱饵让楚怀王枕边人教唆使坏,而屈原却并没有这些小人之术,还是一如既往的在楚怀王面前大谈联盟,楚怀王没有听进屈原的劝告和坚持,因为利益贪婪蒙蔽了他的心智。屈原最终被小人弄臣们驱赶出楚国国都,远离政权。
所谓木过刚则易折,人过直则易损,就是这个道理。屈原的忠贞爱国感人至深,得知楚怀王病死秦国更是伤痛难当。他把毕生感情和理想都融合在了诗篇里,创作出了激荡人心的诗歌辞赋,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他深爱的楚国即将灭亡之际,他选择了舍弃性命与祖国同葬。
屈原渔父辞
公元前299年,屈原接二连三地劝说楚王不要去秦国赴会,称秦国凶如猛虎,狡似豺狼,与这样的国家结盟,无异于玩火自焚。
屈原的直言不讳加上朝廷上小人的谗言,让楚王对屈原忍无可忍,他罕见地对屈原大发雷霆:我去意已决,再有喋喋不休者,斩立决。这样一意孤行的楚王让屈原觉得十分陌生,这完全不是记忆里宅心仁厚的楚王了。
屈原哪里知道,楚王周边的亲信全都被秦国张仪买通了,这些亲信终日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此时的屈原在楚王心里已经完全没有地位。楚王到了秦国后,果然如屈原所料,刚入国境,就被扣了起来。
楚王再后悔也为时已晚,他身边的护卫全被缴械,自己则被押送到秦国都城咸阳。有人质在手后,秦国立刻狮子大张口,楚不肯。秦国大军进犯,丢掉国君的楚国已经毫无招架之力
三年之后,楚王在秦国郁郁而死。同时,屈原也再次被流放。这是屈原第二次流浪,也是最后一次。他每日无所事事,形单影只,披头散发,不修边幅。汨罗江是他最常去的地方,那里江水浩瀚,碧波千里,烈烈的江风或许能吹散他的愁思。一天一个渔夫问屈原:您是一国大夫,怎么成天在江边无所事事?屈原叹道:世界如斯之浑浊,我还有何留恋?渔夫说:先生满腹经纶,何不荡涤污垢,重整河山?屈原满脸无奈:你愿意让污秽之物沾到自己衣服之上吗?渔夫无语,转身划桨而去。
不久之后,屈原根据这件事作出渔父辞。渔父辞成之后,屈原再也无心留恋尘世,纵身一跃,投入江中。
屈原图片
屈原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学家,失败的政治家存在于历史洪流之中。一提到屈原,人们眼前浮现的多是一个眉头紧锁,满脸忧容的没落知识分子形象。如下面这幅图,他站在山巅,若有所思。那郁郁不得志的眼睛所望之处,处处是楚国的锦绣河山,可这河山还能锦绣多久?风掠起他的衣裳,吹动他的发丝,却吹不散他的愁思。
屈原的文学造诣确实很深,他的爱国情怀也的确很高,可这满腹才华却不能让他在官场游刃有余,这世间之事总是这般遗憾。
众所周知,屈原投江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为了不让鱼儿蚕食屈原的身体而将粽子剥去外皮投入江中。其实,这与屈原的一件事有关。屈原好食糯米,有一次厨房为他做了粽子,他不知是何物,便连带苇叶皮一起吃进了肚子,吃完他意犹未尽,对仆人说到,此物甚是美味,下次可替换成稍微柔软的外皮。后来人们知道了屈原这件事情,所以在他投江自尽后,为了缅怀他,人们将煮熟剥去外皮的粽子扔到江里,希望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另一个空间里也可以享受到美食。
从中不难看出,屈原虽然在庙堂之上不能得志,在民间还是威望极高,世人对他有着毫不掩饰的推崇与钦佩。一枚小小的粽子包含了人们无尽的哀思。可以这样说,屈原用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