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诸葛亮显然是陷入了痛苦的清醒当中。用现在的流行语言说就是,打是找死,不打是等死,反正都是死,还不如奋力一搏以攻为守,“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陈寿在《志》中对诸葛亮的政治评语(“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时,总是很崩溃,其中有一层心理活动是,如果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那种神一般的存在,蜀汉就不会像真实历史中那样悲摧了。
如果关羽不大意失荆州,如果刘备不怒而兴师伐吴,如果诸葛亮北伐时不派马谡守街亭,如果诸葛亮不陨落于五丈原,如果刘禅不投降……总之,蜀汉这么一个大有希望的政权,竟然在三国中率先亡国,这非常不科学,要么是人祸,要么就是运气使然。而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仔细审视蜀汉的真实历史状况,你就会发现诸葛亮手里拿了多么烂手牌,他的表现已是现象级的。
蜀汉是三国中最弱的一环,甚至可以说,蜀汉和魏吴不是一个等量级的国家。对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一开始就坦承:“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从三国后期来看,在天下十四州中,魏国一家就有十州,吴国有扬州、荆州和交州三州,而蜀汉只有益州一州。
在那个时代,人口可能是比领土更为重要的国家实力指标。根据当时的官方资料,蜀汗灭亡时的人口只有28万户、94万人,而吴亡时则有52.3万户、230万人,魏的人口则有66万户、443万人。很明显,吴国人口只有魏的一半,而蜀汉则更只有吴国的一半不到。
这一差距直接反映到军事实力上,蜀汉的军队规模约在10万左右(《三国演义》里动辄几十万大军大战肯定是吹牛),吴国则在23万人左右,而魏国可能在40万人以上。也就是说,即使是吴蜀同盟,两国的军力也不足以灭魏,指望蜀汉单挑赢魏国毫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