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康熙太子
康熙的太子,应该说只有胤礽一人,就是赫舍里皇后生的嫡子,因为这一位是被确认过的太子,是经过册封的。
出了早夭的,胤礽是康熙的二儿子,大儿子因为是妃嫔所生,按照嫡庶之分,不能做太子,康熙于是立了胤礽为太子,这个太子,一岁多就被确立了,其实如果康熙不活那么多年,也许这位太子就能顺利登上皇位了,不过康熙是长命皇帝,所以后来这位不幸的皇太子,被多次废立,最终还是被废了。康熙帝还是很喜欢这个儿子的,胤礽出水痘的时候,康熙一直亲自照顾,可见是寄予厚望的。
后来康熙的四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据说是秘密立储的,在皇宫后院,这种秘密立储的事情说法就多了,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谁也不清楚这件事到底真假,一旦人家登上皇位,所有怀疑都声音都会被压下去的,看看雍正的兄弟们的下场就知道了。
康熙太子,虽然早年立下,不过后来由于康熙仁慈,一直没有公开立太子,这就导致后来的九子夺嫡风波,康熙如果在废掉太子胤礽之后,能够和朝臣商量,再立一位太子,并且好好培养,也许就不会出现抢皇位的事件了。康熙可能是担心立太子会给新的太子带来不幸,又或者他还对废太子有所期待,一直就犹豫着不立太子。
康熙太子的下场不太好,胤礽一直被废立,后来还被关,一直到死也没过上什么好日子,也算是清朝比较悲情的太子了,自他以后清朝再也没有公开册封的太子了。
康熙康熙吃糠喝稀
康熙一生勤政爱民,他始终没有想到在他感慨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同时,居然听到“康熙康熙吃糠喝稀”这样的民间歌谣,让他痛心疾首,“康熙康熙吃糠喝稀”是怎么回事呢?
“糠”是用来喂猪的饲料,“稀”是将饮食和水弄在一起,与康熙两个字同音,这是在康熙南巡时听到的歌曲。康熙开启了“康乾盛世”的先端,他打败了鳌拜,平定了藩镇之乱,收复了台湾,向北打退了沙俄的进攻,难免有些统治者的飘飘然,再加上身边趋炎附势一群小人们的歌功颂德,康熙以为天下太平。
但在一次南巡过程中,康熙隐藏了身份,没想到让他看见了意想不到的一幕,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大街上孩子们纷纷唱着民谣“康熙康熙吃糠喝稀”,康熙生活在百姓中,了解虽然时代太平,但百姓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康熙回到京城,对想要粉饰太平的贪官污吏进行了严惩,他开始加大力度减轻徭役,在政治、经济上鼓励百姓农耕;整治河道,方便灌溉;延长垦荒的上税时间;废除匠籍制度,鼓励手工业发展等等手段,改善民生。
“康熙康熙吃糠喝稀”这句话来源野史,但是具有真实性的。在康熙的影响下,他的儿子—爱新觉罗·胤禛采取了更加果断的手段,加强中央军权,整治贪官污吏。
康熙雍正乾隆
康熙雍正乾隆,这祖孙三代,评论不一。但总体来看,历史上对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的评价偏向于好。
首先说康熙,这位是爷爷,辈分最高,他坐江山的时候,并不安定,很小就继承皇位,自己把自己皇位上的很多障碍清除了。他很有军事才能,平定三藩,攻打准格尔,统一台湾,还有智擒鳌拜,这些事都表明康熙是一位很有谋略的政治家,他十分懂得维护自己的皇权,应该说他为盛世打下了基础,稳定了江山,康乾盛世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了。只是这位皇帝年老的时候过于宠爱儿子们,太过仁义,最终造成九子夺嫡,一场腥风血雨的皇位抢夺战,自己的儿子们互相残杀。
雍正皇帝,民间盛传这位四阿哥是篡位的,还职责他不务正业,气死了康熙,这个评价不属实。雍正帝其实是一位勤政的皇帝,励精图治,促进经济发展,雍正是一位劳模级别的皇帝,基本上一生都在为政事忙碌,他还特别节俭,研究表明,他一年的开销少于明朝万历年间后宫的一天开销,想想看这是一个多么节俭的皇帝。而且康熙打下的盛世基础,如果没有雍正帝的维护,是没法继续到乾隆时代的。
乾隆皇帝,也是老四,乾隆皇帝在世康乾盛世的继承者,他成功的和他的父亲和祖父谱写了这一盛世时代。他完善了民族统一,活跃了经济,并且很重视文化发展,自己也热爱写诗,只是后期不太好,官场败坏,出现了起义,大兴文字狱,不过这个烂摊子他丢给了自己的儿子。
应该说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各有千秋,都努力当好一个皇帝。
上一页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