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中国野史、秘史

孔子说廉: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意谓富裕和显贵,是人们所期望得到的,但不用正当方法得到,那是君子不能接受的。

承认人有“富与贵”的欲望,至于如何得到富贵,孔子给出的回答是要走正道,以正当途径获取,固守做人的节操,做到欲而不贪,取舍不苟。这就是说,富与贵不得离道而求,否则就是不仁不义。

孔子看来:“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礼记·儒行》)意谓儒者不因贫困而丧失志向,不因富贵而丧失节操。还说:“不为利疚于回,不以回待人。”(《左传·昭公二十年》)意谓不能为了私利而邪行,不能以邪行待人。

任国有个人问屋庐子:“女色与礼哪样重要?”屋庐子说:“当然礼重要。”那人说:“如果以礼去迎亲,就娶不到妻子;不这样就能娶到妻子,那么还必须以礼去迎亲吗?”

屋庐子无法作答,就到孟子这里求教。

孟子听了后,说你这样告诉他:“越过东边邻居的墙去搂住人的姑娘,就得到了妻子,不去搂,就得不到,你还准备去搂吗?”(《孟子·告子下》)言外之意是:伦理道德是人的自然禀赋,是第一性的,而爱好美色与追求富贵则是第二性的,后者必须受前者的约束,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有句古语,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桃树李树不向人们打招呼,但人们因为它们的果实而争相趋往,致使树下走出了一条路来。儒并不阻止人去摘桃摘李,而是要把摘桃摘李的行为纳入伦理规范,为之建立秩序,避免人们为了争抢而出现混乱。

追求富贵,人性使然。没有这种追求,社会的发展就没了动力。这是因为,人以满足个人欲求为出发点去追求富贵,客观上会起到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因此,对于富贵,问题不是该不该追求,而是该如何追求。遵照仁义道德的约束去追求富贵才是正当之道,如此才能既促进发展,又不至于造成祸乱。能否遵守仁义道德,可以显出君子与小人之别。

世间总有那么一些人,欲壑难填,为了获得富贵不择手段,甚至死到临头也不肯作罢。《红楼梦》里的《好了歌》唱道:“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钱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这些话不是对我们很有启发吗?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