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孙权用人
孙权作为东吴政权的开创者和开国皇帝,能够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局面下,最终在父亲孙坚和大哥孙坚留下的基业的基础上,经过开疆拓土和勤勉治理,最终和曹操所领导的魏国和刘备所统领的蜀国三分天下,必然是有其不同寻常的过人之处,孙权无论是在军事上面还是治理朝政上的能力都是非常高超的。在军事上,他曾经促成了和刘备的联盟,联手在赤壁大败曹操的军队,而他在使用人才方面也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的。
关于孙权的用人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当时东吴还在靠一帮老臣征战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有意识地寻找并提拔那些年轻有为的人才了。比如说在赤壁一战中威震天下的周瑜,他在二十四岁的年级就已经做了建威中郎将这样重要的职位。而鲁肃在做孙权的幕僚的时候,也只有二十来岁而已。虽然这样大胆的做法曾经引起了一帮老臣的反对,但是孙权并没有动摇,而是坚持贯彻自己用人的方法。
第二点则是善于培养人才。他针对当时吕蒙、蒋钦等大将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经常有意劝解他们多翻阅史籍和兵书。在他的劝告和指导下,吕蒙等人开始发奋读书,很快就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第三点是用人不疑。只要是他觉得此人能堪大任,就不会对交给他重任之后再对他表示怀疑。例如当时原本是黄祖部下的甘宁来投靠孙权,他提出了征讨黄祖,攻打刘表的计划,尽管遭到了张昭等大臣的强烈反对,他还是把让甘宁放手去做,最后果然取得了大胜。
第四点则是关怀下属。我们都知道刘备十分重视和关心人才,但是在这方面孙权的表现也不差。在大将吕蒙生病的时候,孙权让竟然让他住到自己的内殿之内养病,并请当时最好的大夫来替他医治,可见他对下属的关心。
正是因为孙权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帮助并关心人才,他才能够成就一番霸业。
三国演义孙权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将东汉末年分三国的割据天下的局势很详细的描写出来,塑造了一系列叱咤风云的三国人物,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矛盾和斗争。其中孙权在《三国演义》中为东吴的建立者,是一位外表独特且文武双全、胆识过人,治国有方的杰出霸主。
孙权为孙坚次子,幼年常随兄长孙策征战四方,后在孙策逝世继承江东基业,且得孙策嘱咐之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在公元208年,26岁的孙权起兵西进,成功剿灭黄祖,收复其大将甘宁。
同年,刘备大败曹操,荆州被夺,遂曹操写信给孙权欲夺其东吴之地,遂孙权之谋士鲁肃建议联合刘备攻曹操,孙权以周瑜为主帅与曹操交战,遂赢得这场赤壁之战。后孙权为更好的拉拢刘备不仅将己妹孙尚香下嫁还借荆州给刘备。
后刘备得以胜战,却不还荆州之地,且孙权与曹操战于濡须口,双方持平,遂签订秘密联盟,共伐关羽。后孙权以吕蒙伐羽,荆州复得,且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杀害,以其头颅献给曹操。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以报关羽之仇与孙权开展彝陵之战,孙权获胜,后刘备病逝,蜀吴讲和攻战曹魏。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东吴,最后一战是响应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战役,此战败战。
晚年孙权日益骄奢,猜疑心很重,滥杀无辜,使大将军陆逊忧愤而死,且在立太子方面犯了很大错误,导致东吴日后政变埋下祸根。后孙权于71岁时病逝。
孙权是哪里人
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开国皇帝,那么孙权是哪里人呢?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富阳。但是孙权是公元182年出生于下邳,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徐州市的邳州。因此关于孙权是哪里人的争议比较大。
目前看来孙权是吴郡富春人的说法似乎更占上风一些。毕竟在东汉末年这样的乱世,颠沛流离,生在哪里也是不太确定的,只能以祖籍来定了。再说孙权的父亲孙坚,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割据势力,常年在外面四处征战,那么孙权不是生在老家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生在外面,也不能否认孙权是吴郡富春人的事实。
孙权在父亲和哥哥都逝世的情况下,肩负起建设江东的重任。公元208年,孙权在刘备的建议下与之结盟,共同建立起了孙刘联盟对抗曹操。当时曹操率领80万大军来到赤壁,与孙刘联军决一死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这一战可谓是孙权在位期间最为成功的一战了。
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前去夺取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领的荆州,使东吴的领土面积由增加了许多。公元222年,孙权被曹丕封为吴王,吴国也就此建立了。公元229年,孙权才正式称帝。称帝后,孙权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吴国建设的政策,使得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飞快,东吴也越来越强大。
但是孙权晚年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引起朝局震荡。公元252年,孙权病逝了,不过他已经是三国统治者最长寿的人。
孙权建都
黄龙元年即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即现在的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吴,正式建立了东吴政权。孙权能够称帝靠的不仅仅是他的父亲孙坚和大哥孙策所留给他的伟业,更是辛勤治理和不断开疆拓图土所取得的结果。但是或许让我们感到一丝惊讶的是,孙权虽然是在鄂城称的帝,但是他仅仅在这个地方待了半年的时间,他就将都城从鄂城搬回了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在东汉末年,孙权在江东地区积极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在建安十六年即211年将住所移到了金陵,并将金陵改名为秣陵。又过了一年,他在原来金陵城的基础上又大肆扩建,主要是用于储藏军粮和器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石头城。石头城由于临江而建,恃要凭险,因此成为了东吴水军防御的要塞和壁垒。
在东吴,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民谣:宁饮建业水,不施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从这句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东吴百姓对于建业怀有多么大的情感。当时以建业作为中心的长江下游百姓不愿用大量的人力和物资,供应在武昌定都的东吴朝廷。于是仅仅过了半年的时间,孙权就因为百姓和江东大族的强烈反对而不得不把都城重新迁回建业。之后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后主孙皓曾经在265年又一次把都城迁到了鄂城,当然也是在举国上下的反对浪潮中最后还都于建业。
因此孙权建都不是由他一个人所决定,而是要经过全国上下的认可才能建都的。
孙权被谁灭了
在东汉末年那个天下大乱的时期,在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夺和残酷的较量之后,最终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首先是占据北方大片土地的曹魏政权,然后是占据西南部分土地的蜀汉政权,以及占有江东土地的东吴的政权。在这三个政权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是由孙权所建立的吴国,一共存在了五十一年的时间,最后被东晋所灭。但是近来有这样一个观点:东吴的灭亡其实是孙权埋下的祸患。
这种观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依据。首先是孙权一直没有立后。自古以来,凡是称帝的人几乎没有不广纳嫔妃和佳丽的,这方面孙权自然也不会例外。但是从他继位一直到他去世,却始终没有立过谁为皇后。这样的做法表面上看起来是好事:谁都不得罪,一律平等。但是如此一来却导致了后宫的混乱和争权夺利,每个嫔妃都想坐上皇后的位子,于是便造成了朝廷中党派林立,相互混战。
第二点是孙权在继位人选上的犹豫不决。在称帝之后,孙权原本立的是长子孙登为皇太子。孙登是一个十分贤能又谨慎的人,他对待任何一位大臣都恭恭敬敬,丝毫不敢怠慢,他也曾经多次上书孙权,推荐人才,提出治理国政的举措,因此深得孙权的信任。只可惜孙登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在悲痛之下,孙权便立三子孙和为新的太子。但是孙权对于孙和却始终不能完全信任,最终因为孙和在入庙祭祀时拜访了妻子的叔父被孙权的大女儿全公主诬陷为无礼,再加上全公主又污蔑孙和的母亲王夫人在孙权生病时幸灾乐祸,于是孙权便废黜了孙和,立他的幼子孙亮为太子。
第三点是宠信孙鲁班。他是孙权的大女儿,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全公主。这个人深得孙权的宠溺,只可惜这是一个心肠非常歹毒的人。她先是害死了自己的妹妹孙鲁育,又和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当时的侍中孙峻勾搭在一起,害死了很多贤能的大臣,导致东吴损失了一大批人才。
从上面的内容可一看出,孙权并没有被任何一个敌人打败,打败他和东吴的可能就是他自己。
孙权的孙子
孙仲谋有7个孙子。继任皇位的孙子单名叫皓。他是东吴的第四任也是最后一任帝皇。东吴的第三个皇帝不是孙皓的父亲,而是孙皓的伯父。先帝生前未立太子,他的儿子还很幼小。鉴于历史上皇帝幼小导致政权垮台的教训,大臣们经太后的批准决定选出来一个比较大的孩子接任皇位。
孙皓那时候已经长大了,23岁,可以说是年纪最适合的人。运气就这样向他砸去。
孙皓在年轻的时候是个五好少年。刚刚即位的他下令安抚灾民,开仓赈灾,做一个明君应该做的事。可是好景不长,他很快就露出了狠毒的一面。
他废了朱太后,也就是他伯父的皇后,转立自己的母亲为太后。朱太后是保他登皇位的人,如果没有朱太后的同意,他是不能成为皇帝的。他对朱太后的所为还不止这样。过不久,他看朱太后有些碍眼,就逼她自杀了。并且草草地掩埋。又发配了先帝的儿子,也就是孙权其他的孙子。在半道上,派人杀死了他们。从此避免了别人向他讨回皇位的风险。其他一些帮助他登上皇位的臣子也先后被他杀害了。自此,孙皓作为皇帝,只做两件事,劳命伤财和玩女人。他运用东吴所有的力量来建造一座宫殿,并要求臣子们把这件事摆在首要地位。他为了玩女人,下令所有适龄女子都不能嫁人。只有自己不喜欢才能嫁。这样一来,小小的东吴后宫,里面的女人有几万之多。别人质疑他,他大剌剌地说,他是皇帝,想要谁就要谁。为了追求刺激,他还玩起了杀人游戏。一时之间,整个东吴民怨沸腾。司马炎见时机已到,率领大军攻打了东吴。很快,孙皓这个皇帝就当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