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苏轼祖籍
苏轼的祖籍在河北栾城。根据《旧唐书》记载,苏轼的祖先苏味道是河北栾城人士。苏味道的一个儿子在四川眉县生活,后来便有了眉县苏氏。苏轼的父亲苏洵,以及弟弟苏辙都是眉县苏氏一族。所以,苏轼是唐代宰相苏味道的后裔,祖籍在河北栾城。
苏洵曾在《苏氏族语引》中记载到:“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除此之外,“三苏”经常在书画作品题跋,印章上都写的是“赵郡苏氏”。
后来,河北栾城政府修建了“苏东坡祖籍纪念馆”,这座纪念馆占地约15亩,面积共有750平方米。当时,栾城政府根据苏轼的人生事迹修建了这座苏东坡纪念馆,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教育价值。苏东坡纪念馆不仅陈列了苏轼的文学作品和历史遗物,其中也展示了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的作品内容和人生事迹,游客来到苏东坡纪念馆后,可以全方面的了解“三苏”的精神风貌。
苏东坡纪念馆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苏氏源流”、“苏味道与三苏”、“苏氏历代名人”、“燕赵明珠---栾城”。在“苏氏源流”中,展示了苏姓的来历,从轩辕黄帝一直记载到了唐代著名宰相苏味道,让前来参观的人了解苏氏的起源。在“苏味道与三苏”中,详细的展示了三苏帝苏味道第十代和第十一代后人。在“苏氏历代名人”中罗列展示了苏姓人士对历史的贡献。
苏轼墓志铭
苏轼的墓志铭是苏辙所写,原名为《东坡先生墓志铭》。后来,这篇文章被收录在《东坡乐府笺》一书中。苏轼去世之前,曾给弟弟苏辙写信,让弟弟为他写墓志铭。1101年,苏轼去世,按照哥哥的嘱托,苏辙完成了《东坡先生墓志铭》,文中写到了苏轼的人生经历。后来,这篇《东坡先生墓志铭》也成为研究苏东坡的重要材料。
苏辙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出苏轼的人生经历,并讲述了苏轼为官期间的品行作为,词藻朴实,内容充足,看后不禁潸然泪下。墓志铭开头提到苏轼最后的人生轨迹,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岛。四年后,新帝登基大赦天下,皇帝将苏轼召回。第二年,苏轼北上来到了浙江一带,秋季时,苏轼身患重病在毗陵去世。吴地的百姓知道苏轼去世后,都相聚在集市上抱头痛哭,当地读书人知道这一消息后,络绎不绝的来到家中祭奠苏轼。霎时间,苏轼的死讯很快地在全国各地传开了,大家纷纷流泪叹息一代文豪的辞世。随后,苏辙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父亲苏洵常年在外为游历,教育苏轼和苏辙的责任就落在了母亲身上。苏轼从小对文学就有很深的见地,他脱口而出的语言,让母亲感叹苏轼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随后,苏辙又讲述了苏轼为官期间的政绩,苏轼和百姓们一起抵抗洪灾,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苏轼三过家门而不入。苏轼生活虽然清苦困顿,但是他的精神很富裕,是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苏轼的山水诗
苏轼的山水诗是宋朝时期山水诗的最高峰,他在山水之上又营造了更高的意境,苏轼是通达儒家、道家、佛家之人,他的山水诗有种超脱万物之感。
苏轼故乡在眉山,眉山是四川的一个小县城,成年以后就离开了故乡,除了回家戴孝以外,其余时间都在外地,故乡是苏轼想回去回不了的,因此诗中有不少是描写家乡的山水景色,所以诗中常见到“峨眉”、“岷山”等地点,这些都是故乡之景,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苏轼的山水诗从故乡到被贬谪的地方或者路途上的景色都包含在其中。诗中的“海南”、“钱塘”、“齐安”、“岭南”这些地点是路中之景或居住地之景,表达诗人心高气傲、不肯为权贵折腰,总是被贬。
而家喻户晓的《题西林壁》里面的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将山水的宏大和当时的困苦的心境描写了出来。
苏轼的山水诗不光带我们看到了风景,还看到风景之外的世界。诗中包含的不仅仅只是山水,还包含着对百姓的关怀和时间万物规律的认识,这些都是普通人到不了的意境。比如《题惠崇春江晚景》里面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虽然很简单的描写却将春色展现在人们面前。
山水诗开始于汉朝,在魏晋时期已经初具规模,诗人主要采用写实的手法,表现诗人的眼中之景,到了唐朝时期,诗人更喜欢用景来表达心中之情。苏轼却不是用山水诗来纾解心中郁闷,更多的是表达一种豁达和开朗,不为当时的困境所困扰,而是看得更高、更远。苏轼的仕途非常的艰难,他的才能和名气都是其他人想害他的原因,种种困难,只让苏轼更加的勇敢,看事情更加透彻。
苏轼的海棠
《海棠》是苏轼所写的一首诗歌,诗人旨在通过“海棠”这一意象,表现出自己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海棠》全诗内容是:“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诗歌是苏轼写于黄州期间,也是他遭到贬谪的第五个年头。经过了五年时间,苏轼看清了很多莫须有的烦恼,“从头再来”的苏轼写下这首借物咏志诗,高歌自己豪迈的胸襟与气魄。诗句开头两句,作者用“袅袅”二字,将风的状态拟人化,随后又用“泛”一字,将春天万物复苏的情景动态化,让读者置身于生机勃勃的春色之中。
第二句中,苏轼勾勒出了一副朦胧迷茫的场景,颇有几分“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其中,用了“香雾”两字,侧面描写出海棠盛开的样子。正是因为海棠开的旺盛,才会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连雾气之中都有了淡淡的味道。诗人将嗅觉和视觉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以此来展现海棠繁茂的情形。后两句诗进一步描述了海棠灿烂盛开的场景,同时也展现出诗人喜爱海棠之情。苏轼担心夜深人静之时,海棠独自在庭院之中,会感到孤独。诗人不忍心将蜡烛熄灭,希望能给海棠一些幽光,然它感觉到温暖。通过这两句的描写与刻画,将诗人爱花惜花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同时,诗人也以海棠自喻,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向往之情,虽然人生之路无限坎坷,但是这也未能让诗人消磨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人也借“东风”“崇光”等鲜明的意象来体现出潇洒豪放的胸襟和气量。
梅花苏轼
苏轼在被贬后,收敛锋芒,转变了作诗的风格,经常通过借物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感。
《西江月·梅花》就是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背景是苏轼的侍妾王朝云去世后,有感而发,借梅花来哀悼自己的红颜知己。
王朝云,自小家境贫寒,沦落到歌舞班,因为天生丽质、聪颖灵慧,在苏轼被贬杭州为通判时,被王朝云吸引了眼光,执意娶她为妾。王朝云也被风流潇洒的苏轼吸引。
苏轼对待姬妾的态度十分轻贱,将她们作为自己的私有物,甚至将她们赠送给别人,但是苏轼始终对待王朝云却是不同的,他将王朝云视为自己的知己,最了解自己的人。在苏轼得罪当朝权贵,几度被贬后,王朝云仍不离不弃,始终陪伴在他左右,苏轼对王朝云因此也十分看重。
但是当时阶级矛盾十分突出,虽然王朝云被视为最了解苏轼的人,但苏轼始终没有勇气与世俗抗争,在陪伴苏轼生活了二十多年,留下一子去世后,仍以姬妾的身份下葬。
在《西江月·梅花》中,苏轼描述“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赞美王朝云独特的风情幽致,又通过“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来感谢王朝云对自己的一往情深,互为知己的情谊。随着王朝云的去世,也带走了苏轼暮年的爱情。
行香子 苏轼
苏轼是我国一代的文学艺术家,他的一生其实过的并不如意,但从他的作品中却很少看到抱怨,这说明了他思想上的一个明显升华,境界上的一个明显提升。
众所周知,苏轼的晚年生活很不如意,在他将近60岁的时候,朝廷对他是一贬再贬,他的晚年并不是一个正常的老年生活,而是充满了颠沛流离,在思想上他已经能够由最初的自我开解,演变成了无可奈何,仕途的不如意已经成为命定之数,无论再如何努力,苏轼终究是没能一展所愿,《行香子》便是他的中晚期之作。
全首词表述的意思如下:乘着一叶轻舟,用手滑动着双桨,度过那七里滩。水显得十分清澈,将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因为无风景象显得更加清晰。在那水中的鱼儿啊,翱翔自由,水边旁的沙洲,有很多白鹭鸟,水流在过沙溪之处显得十分湍急,清冷的小溪,在月色的照耀下显得十分的明亮。远处的山脉很多,重重叠叠地排列在一起,就象是屏风之中走出来的画儿,显得十分美丽,此情此景,我们不由地感概当严老当年未欣赏到的此种风光,痴笑皇帝与臣子如梦般,梦醒也就消失不见了,徒留下那虚有的空名而已。但只有这山景、这云景、这水景长久的陪伴着我们,不曾消失,永远美丽。
这首词中,苏轼表现出了深深的失意,在最后的一段中表现的甚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