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中国野史、秘史

戚继光诗作介绍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的诗

戚继光在诗歌领域也有不俗的建树,至今仍有诗篇在世间流传。比如《马上作》、《望阙台》、《行边》等都是戚继光的诗的代表作。诗歌《望阙台》是戚继光所作的一首励志诗歌,全诗以豪迈的诗句展现了诗人保卫国的决心和信心。

《望阙台》全诗内容为:“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诗歌开头一句,戚继光用“十年”一词总结出了自己征战岁月,从中体现了诗人常年抗击倭寇的经历。“海色”两字表现了诗人在沿海一带驻扎,对抗倭寇来袭,保卫明朝海域安全的事情。第一句诗歌间接地交代了诗人的地点和工作,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第二句中,诗人用“孤臣”两字展现了自己身处的状态,即孤单和孤立无援。孤单体现在戚继光在东南沿海驻扎,远离了朝廷和人。孤立无援体现在诗人只身一人在东南一带抗击倭寇,当年和自己一同抗倭的将领汪道昆遭遇了朝中官员的弹劾,最终被圣上免官。这件事情引发可戚继光的伤感之情,他以“孤”字概括了自己的心境和环境。后两句诗句中,戚继光以“血”和“红叶”两个意象展现了自己对抗击倭寇的信心和决心。后两句诗歌也成为了经典励志语句,深得后人传唱。

除此之外,诗句“蓟门桃李应何限,岁岁不知春去来”是戚继光所写诗歌作品《行边》中的两句,也是戚继光的诗代表作品之一。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是抗击倭寇的大英雄,那戚继光到底是怎么抗倭的呢?

先说说“倭”是什么意思,倭是我国古代对日本人的称呼,明朝时期之前日本人在我国东南沿海出没,他们分成不同的小分队对沿海百姓进行烧杀抢掠,他们擅长水战,人人都很凶恶,杀人如麻,普通百姓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有时一个村子或几个村子都被他们洗劫一空,手法狠毒。

戚继光最开始是抗击山东一带的倭寇,他到山东以后,训练士兵、加强海防,使山东一带的倭寇得到有效的控制。

后来戚继光被调到倭寇最严重的浙江一带,浙江的经济很发达,这成为倭寇不顾一切侵犯浙江的原因,当地的百姓提到倭寇就恨得牙痒痒。他带领当地的士兵抗击倭寇,取得了多次胜利,比较出名的有岑港之战和龙山所之战。

戚继光抗倭越久,就越发现倭寇分成小队作战,看似闲散,其实是有组织的庞大队伍,要想消灭他们必须要建立专门的军队。他多次向上级提出练兵请求,终于得到批准。他在义乌召集了四千人进行特殊训练,这四千人被人们称为戚军,他针对倭寇的出没习惯,创立了鸳鸯阵。公元1561年,倭寇大部队进攻浙江的台州,倭寇多达两万人,船只上百艘,声势浩大。戚继光亲自迎战,创造了十三战十三捷的神话,基本荡平浙江的倭寇。

之后戚继光被调往福建抗倭,经历横屿之战、平海卫之战、仙游之战、南澳岛之战,基本扫平福建的倭寇。

戚继光图片

显而易见,这张图片采用了水墨中国画的画法来表现戚继光这个留名青史的大将军。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笔触很细腻,纵使是用磅礴大气的水墨来描画这个人物也不会显得很粗糙。这也是作者的独到之处吧。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细节来分析一下这张戚继光图片。首先我们来看图片中戚继光的形象部分。图中的他身穿红色战袍,头戴系着红缨穗子的铜盔,神采奕奕,将戚继光在战场上的英武神勇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不知道大发现没有,图片上的戚继光是笑着的,嘴角微翘,眼睛注视着远方,像是刚下战场的时刻,战袍被鲜血染得通红,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依旧完好,他也是很满足的吧。大红色战袍在烈烈风中飘扬,作者将袍子的褶皱画的很清晰,此外,他还考虑到了光线强弱对人物的影响,所以,大看到的戚继光袍子上的颜色深浅是不一致的,这更是显现出了作者精细的手法。

说完了图片中的人物,我们再来说说图片中的背景,作者以十分细腻的心思,将背景画成了翻腾的浪花,蓝色和白色相间,与戚继光身上强烈的大红色产生极大反差,能将观赏者心中的兴奋感成功的激发出来,再者,浪花和海风,形成了一个真正的故事背景,或间接,或直接的表达出戚继光大战倭寇的一系列雄伟功绩。总之,这张图片成功的将一个历史人物画活了。

戚继光武器

戚继光生于明朝,他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后人称他为杰出的军事及兵器建造。他一生造了许许多多的兵器,可以说是有勇有谋的一个政治戚继光的武器至今被后人所津津乐道,比较著名的就要数戚氏军刀和狼筅了。

戚氏军刀是戚继光最引以为傲的武器。当时倭寇作乱,明朝军队的军刀不敌倭寇的倭刀,倭刀的坚韧程度不输给坚石,以军刀劈石相当于以卵击石。洞察了这一点的戚继光就对军刀进行改良,取长补短。使军刀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改良后戚氏军刀的威力大大胜过寇军的倭刀,这使戚继光欣喜过望。这样此刀就可以足够和倭寇交战而不被轻易砍断了,在后来戚继光所著作的《兵器解》里也提到过此刀。

狼筅也是戚继光对付倭寇的兵器之一,其厉害之处不输于戚氏军刀。狼筅在长度宽度方面都是当时武器中的佼佼者。据记载明朝军队在与倭寇交火时,因倭寇的兵器实在太过坚韧而使士兵人心惶惶,戚继光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取来一颗毛竹在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的有直有勾,再往里面灌入令敌人胆战心惊的桐油及毒药。战斗时,没想到居然可以敌得过倭寇的倭刀。支段茂盛用来掩护士兵。而且此武器的战斗力不容小觑,有了它可以把敌人杀个片甲不留。可以说是战场上贡献最大的武器之一。

戚继光所建造的武器就如他本人一样久经不衰。在中国几千年的战场上,它们都陪着各位将军和士兵出生入死,为国争光。这些沾满了士兵血液和汗水的武器可以说是中国最宝贵的财富。

马上作 戚继光

戚继光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将士,他擅长诗歌和书法,洞悉军事和文学。戚继光一生留有丰富的作品,比如诗歌《马上作》就是戚继光的代表诗作之一。《马上作》是戚继光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反映了诗人南北征战的戎马生涯,体现了戚继光保卫国的雄心壮志。

《马上作》诗歌内容为:“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全诗共有二十八个字,是戚继光守卫蒙古边境时期所写的作品。

前两句用“南北”一词写出了诗人在空间上的跨越。戚继光从东南沿海到蒙古边境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中体现了戚继光征战四方的作战历程。接着,用“报主情”三个字体现了戚继光忠义品质。对个人而言,戚继光也喜欢过安定祥和的日子,但是为了国安定、百姓安稳,戚继光宁愿奔赴在南北战场,为保卫国作出努力。第二句中,诗人用“笑”一字,展现了戚继光豪迈乐观的精神。为了抗击侵犯明朝疆土的敌军,戚继光看过一路上的美好风光,也在深夜十分途径过悄无人迹的边境。第三句中,诗人用“三百六十日”指出自己日复一日的人生轨迹。看似平常的一年时光,对戚继光来说,每一场战争都是惊险的。最后一句,诗人用“马上行”三字点名了诗歌主题《马上行》,表现了诗人忠于国,热爱百姓的爱国主义情操。

戚继光是个怎样的人

戚继光是明代时期的有突出成绩的军事人物,其在抗击“南倭北虏”的战争中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稳定了当时的明朝政府,是明朝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那么,戚继光是个怎样的人呢?

究竟戚继光是个怎样的人?其实,要真的来评价的话,可以说他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戚继光出生于河南地区,他的父亲是一个军事,父亲对用兵之事很了解,也非常擅长于武艺。同时,戚继光的父亲也将自己所懂的军事知识传授给戚继光了,戚继光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对打战的事情很了解了。戚继光在之后的战争中也的确表现优异,其在军事方面地不断地展现自己的才能,说他是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一点也不为过。

戚继光从他的性格中还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很坚持的人。戚继光和倭寇的战争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中,戚继光肯定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即便是如此多的困难也没有打败戚继光,他还是将倭寇赶出了中国的领地,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能坚持的人。

多年来,戚继光在和倭寇的战争中有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戚继光的努力下,倭寇之乱终于被平息了。戚继光就是带着忠君爱国之心去和倭寇进行战斗的,对整个国都有贡献。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戚继光是一个有忠君爱国之心的人。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