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中国野史、秘史

高山族文化 九族中的布农族有什么历史文化

布农族(Bunun),台湾原住民的一个族群,主要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上,现在的人口约四万人。

布农人称“人”为bunun,这也是该族名称的由来。现今布农族的分布地主要在南投县的信义、仁爱两乡,花莲县的卓溪、万荣两乡,另外还有分布于高雄县的桃园、三民两乡、以及台东县的海端和延平两乡。其人口数在台湾原住民中居第四位,但分布面积则仅次于泰雅族而居第二位。就迁移而言,布农人却是台湾的原住民当中,人口移动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强的一族。

地理分布

布农族居住于中央山脉两侧,是典型的高山民族。据说,该族最早居住于鹿港、斗六、竹山一带,后来渐渐往高山迁移。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居住地是南投县的仁爱与信义乡。

十八世纪时,世居南投的布农族开始大量的迁移,一是往东迁至花莲的卓溪乡、万荣乡,再从花莲移至台东的海端乡与延平乡。另一支沿著中央山脉南移至高雄的三民乡与桃源乡以及台东县海端乡的山区。由于民族大迁移的结果,该族的分布范围也因此扩展遍布于南投、高雄、花莲、台东等县境内。

布农族共分为六个群,均居住于南投一带,分别是卓社群、郡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峦社群以及已被同化的兰社群(takopulan)。目前各群居住地分别如下:

卓社群(take-todo):南投县信义乡久美村、仁爱乡中正、法治、万丰村。

卡社群(takebakha):信义乡南潭、地利、双龙三村。

丹社群(takevatan):信义乡地利村、花莲县万荣乡马远村。

峦社群(takebanuad):信义乡丰丘、望乡、新乡、人伦及花莲县卓溪乡。

郡社群(isbukun):信义乡东埔、罗娜、明德及台东县海端乡、延平乡及高雄县三民、桃源乡。是五个社群中最大的一支。

文化特质

在台湾的原住民中,布农族是传统祭仪最多的一族。由于对于小米收获的重视,因而发展出一系列繁复而长时间的祭祀仪式。一些比较常被学者提到的仪式,包括“小米开垦祭”(Mapulaho)、“小米播种祭”(Igbinagan)、“除草祭”(Inholawan)、“收获祭”(Sodaan)、“入仓祭”(Andagaan)、“射耳祭”(Malahodaigian)等。对于农事或狩猎行事的时间,布农人依着植物的枯荣与月亮的盈缺来决定。例如李花盛开时,适合播种小米;月缺时适合驱虫、除草;满月时适合收割举行收获祭。由月亮的圆满来象征人生的圆满与小米的丰收,以月缺来表示怯除不好的事物,希望它快快消失。在除草祭仪结束后,布农人打起陀螺,祈望小米像陀螺快速旋转(快速成长)。并在空地上架起秋千,希望小米如秋千荡(长)得一样高。因此,我们可以说,布农人是一个充满想像力、生活态度充满象征意味的民族。

由于祭仪的繁复,布农人在音乐上也发展出相当复杂的和音唱法,以配合祭礼的进行。1952年,日本的音乐学者黑泽隆朝将布农族的“祈祷小米丰收歌”(Pasibutbut)寄至联合国的文教组织,当代的知名音乐学者听了之后,惊讶于古老的部落为何会有如此繁复的和音,当时西方的音乐学认为音乐的起源是由单音、双音而发展至和音的理论也不攻自破,从此重写了音乐起源说的论点。

这首歌是以多声部和音唱法,从低音渐高,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谐音,以美妙的和声娱悦天神,同时也依此判断当年小米之收成。为了祈求小米能够丰收,布农族社里的男子围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祷小米丰收歌”。族人相信,歌声越好天神越高兴,今年的小米就会结实累累。因此,每一个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着。歌声一开始,其实只有四部合音,但当音域高到某一个层次时,轨出现了八个不同的音阶,因此被世人称之为“八部合音”。这也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音方式,堪称是世界音乐的瑰宝。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