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导读:2014年12月18日,是民国元勋、近代军事家蔡锷诞辰130周年。岳麓山上静卧着的这位特别的湖南人,是1916年中华民国颁布《国葬法》后,以国葬之礼下葬的第一人。年仅34岁就去世的蔡锷,是教科书里的“护国将军”,但他的形象在很多人心中并不非常清晰,他用34年的时间演绎了怎样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本文还原真实的蔡锷。
从底层出来的精英
蔡锷,原名蔡艮寅,1882年12月出生于湖南宝庆,也就是现在的邵阳市。他可谓出身寒微,是从底层出来的精英。
蔡锷学习刻苦,但从小就很瘦弱,从6岁读书开始,从家中到学堂,都是他父亲背着;稍大点以后,从武冈州到邵阳府,上百里山路,还是父亲背着。蔡锷小时候就已经习惯了晚上读书读到深夜。父亲为了让他少看点书,想了一个办法,每天晚上在给他的油灯加油的时候,只加一点点油,油点尽了他就得睡觉。可是没想到,蔡锷把那个灯头弄得很小很小,还是读得很晚,父亲心疼儿子,后来干脆给他再多加一点油。
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力推变法维新,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15岁的小秀才蔡锷脱颖而出,成为时务学堂第一班年龄最小的学生。蔡锷很幸运,遇到了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等这样一群老师。维新变法失败后,时务学堂的高材生一夜之间变成无人敢收的“问题学生”,蔡锷奔赴日本求学。
18岁决心投笔从戎
1900年6月,自立军在安徽大通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跟随梁启超学习的11个时务学堂学生,从日本千里迢迢赶回国内,想要参加唐才常在汉口领导的起义。
唐才常舍不得让蔡锷牺牲,把他派到湖南来。几天后,起义失败,唐才常被杀,蔡锷的11个同学死了8个,这是继谭嗣同被杀、梁启超流亡后,蔡锷经历的第二次大的创痛。
回到日本之后,他的心态跟过去不一样了,他认为中国不缺少学者,也不缺宣传家、鼓动家,中国缺少优秀的军人。于是,他改名蔡锷,打定主意要做那种足智多谋的军事领袖。1901年12月,蔡锷进入日本东京成城学校学习陆军,之后又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骑兵。1904年,蔡锷以优异的成绩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与步兵科的蒋百里、工兵科的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这个时期,蔡锷发表了大量文章。他的《军国民篇》后来被日本编入教材,一版再版。他还参加了邹容的《革命军》的撰写。那真是一个神奇的时代,中华民族一下子涌现了那么多的天才,那么年轻就那么有见解,那么有勇气。
李宗仁回忆校长蔡锷:我们对他敬若神明
1904年,22岁的蔡锷从日本军校毕业,成了各省督抚争相延揽的对象,因为朝廷编练新军急需人才。
蔡锷在广西干了5年,当了若干个军校的校长。李宗仁是广西陆军小学堂第三期毕业生,其实他在第二期就考上了,但在开学报到时迟到了10分钟,蔡锷坚决不要,让他第二年继续考。李宗仁说:“我们对他敬若神明。”蔡锷率领着学生练习各种器械体操,他的技艺让学生感觉难以置信。
1910年7月,蔡锷成了广西军界的大佬。他很善于掩藏自己,出进都坐着大轿,开口都是官方语言,这样使得同盟会的成员很不放心让他掌握广西的军权。广西的经济实力支撑不了那么多新军,要裁剪学员,于是考试决定去留。然而考试及格的多是湖南人,蔡锷又是湖南人,同盟会抓住这一点,鼓动广西学生造反,要求驱逐蔡锷。地方官感觉到这么闹下去不行,跟蔡锷说:“你辞职吧!”蔡锷一听二话不说马上辞职。
发起“重九起义”
1911年初,应云贵总督李经羲之邀,蔡锷来到云南,7月就任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在等待任命时,蔡锷编了一本书,就是中国十大兵书的最后一本《曾胡治兵语录》,“论持久战”、“游击战”等词语其实都出自其中。
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到云南,蔡锷与唐继尧等人歃血为盟,决定10月30日深夜起义,蔡锷为总司令。那一天是旧历的九月初九,故称“重九起义”。11月1日,“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推为都督。这一年,他29岁。
蔡锷是个道德感极强的人,重情义。李经羲对蔡锷有恩,恩人在敌对阵营怎么办?蔡锷动员李总督起义,遭到拒绝,于是在发动攻势前,将其带到法国领馆避难。起义成功后,蔡锷把李经羲和家属都接到临时军政府,最后送出云南。古人说:慈不掌兵。蔡锷却偏偏以仁慈之心掌兵。他的人道精神,使他与传统的武人区别开来。
以风月场所作掩护重回云南
1913年10月,蔡锷离开云南,去了北京。袁世凯说:“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蔡锷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在袁世凯眼里,孙中山、黄兴都远不如蔡锷,甚至宋教仁也未必比得上蔡锷。袁世凯把蔡锷调到北京,应该是准备重用的。
1915年,袁世凯加快了称帝的进程,蔡锷从此流连于京城的风月场所。他跟梁启超商量好,由梁启超先写文章公开反对帝制,然后他离京回云南。蔡锷以小凤仙为掩护,以治疗喉病为理由,从北京出走天津,又从天津登上了去日本的轮船。据黄兴的后人回忆,当轮船到达日本时,蔡锷与黄兴派来接头的使者互换了服装,对方乔装成蔡锷下船,而真正的蔡锷却乘同一条船回到了上海,然后途经香港前往越南河内,再经陆路直奔云南昆明。1915年12月19日,蔡锷终于抵达昆明。
四川苦战
1915年12月,云南正式宣布独立。云南独立后,按商定的计划,蔡锷领第一军攻四川,李烈钧率第二军取两广,唐继尧统第三军留守云南。
1916年1月,蔡锷率军入川,开始与袁军战斗。这是蔡锷最后一次走上战场,也是他一生中打得最艰苦的一场战争。袁世凯有10万援川大军,而蔡锷亲自带领的第一军只有3130人。从1月到3月,打得很艰苦,很艰难。朱德是那场战争的亲历者,他回忆当时看到蔡锷的情景说:“我大吃一惊,说不出话来,他瘦得像鬼,两颊下陷,整个脸上只有两眼还闪闪发光。”
3月15日,广西宣布独立,蔡锷乘机发起反攻。因为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和奇迹般的胜利,蔡锷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军神”。蔡锷和他的人马就是一面旗帜、一个象征,只要旗帜不倒,那些不赞成袁世凯称帝的人就可以站起来。
战争结束后,蔡锷东渡日本就医。这一去,就永远地告别了他的故土。1916年11月8日,蔡锷在日本逝世,年仅34岁。(据《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