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中国野史、秘史

在古代“小学”指的是什么

古典书籍对“小学”的阐述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九数。六书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也。”案《大戴礼·保傅篇》:“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小艺即《诗》、《书》、《礼》、《乐》。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大节乃大学之道也。由是言之,小学固宜该小艺、小节而称之。

p>“小学”在个别朝代增加内容,不断丰富

由此可知,小学是古文字的入门之学,也是古代儿童的启蒙知识之一。“古人对于文字,形声义三者,同一重视。”这也正是小学的主要内容。

到了宋代,其含义有所变化,小学的含义从文字之学扩大到了儿童的品行修养。

章太炎在《国学讲演录》中指出这一变化:宋人往往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小学。段玉裁深通音训,幼时读朱子《小学》,其文集中尝言:“小学宜兴全体,文字仅其一端。洒扫、应对、进退,未尝不可谓之小学。”

由于朱熹在宋代的地位,他和其学生刘清之合编的《小学》成为了当时的启蒙读物。在朱熹编撰的《小学》中说:“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的样子。”

清代所说“小学”,摒弃了宋代小学中的道德修养范畴,仍然是指专门研究文字的学问,“乾嘉以后,人人知习小学,识字胜于明人。”

纵观历代,小学始终主要指研究文字的学问,包括音韵、训古等。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