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拜占庭建筑(图)
拜占庭这个处于“五海三洲之地”的文明不仅光辉、灿烂而且庄严、神秘。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沉重而深厚的。拜占庭帝国周围的民族像走马灯一样,不停地更换,而它始终能从那些匆匆从历史上走过的民族那里学到不同的文化,并以海纳百川之势去包容、消化乃至孕育出自己的新文化。
在公元330年迁都拜占庭(Byzantium公元330一1453年。立国共1123年)的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ople公元324~337年在位),他所建立的帝国在公元395年的帝国分裂后依然能延续不断,并且在东部帝国(希腊语地区,以区别于西部帝国的拉丁语地区)将以前的罗马帝国的建筑艺术保存并发展起来。他所下令建的君士坦丁城堡的面积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罗马,也超过了古代的巴比伦和雅典、中世纪的伦敦和巴黎,成为中世纪西方世界第一大城。在中世纪建城史上享有至高的地位。“金门”——君士坦丁堡之正门,墙壁用白色大理石建成,两扇高大的城门用黄铜制成,打磨得锃光瓦亮,因此而得名。因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它成为中世纪欧亚两洲的商业巨市,两洲的各类商品充斥集市,东西商队来往不绝。《旧唐书?西戎传》中称:“有大门,其高二十余丈,自上及下饰以黄金,光辉灿烂,连曜数里。”可见当时东罗马帝国(即后来的拜占庭帝国),国势之强。
君士坦丁大帝的继任者弗拉基米尔一世始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Sophia.公元532-537年,由来自小亚西亚的建筑师设计建造)建成于公元537年,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期间这座教堂是用海船把帝国各行省所产的各色石料运来而建成,花了整整5年。它的建筑风格更多地受到了古希腊、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影响。如主殿上的巨大圆形穹顶无可争辩地是从罗马万神殿那里得到的灵感。而内部的柱式与克洛西姆斗兽场的四层柱式相仿。自下而上分别为主柱、次柱与扶壁柱。其不同之处在于大教堂建造得无比宏伟,其宽、高大于任何一座哥特式建筑,至今还是土耳其共和国的标志性建筑,只是多了四根比主殿略矮,微微向外倾斜的“拜楼”。为伊斯兰教教徒传达定时朝拜信号,观察敌情之用。这种建筑继承帝国建筑的主流风格,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小亚细亚、叙利亚及东方波斯、两河的建筑影响,成为罗马帝闲东部半壁江山的主体建筑形制,也成为拜占庭建筑中最为光辉的代表性建筑,是拜占庭帝国初盛时代的纪念碑。
公元7世纪君士坦丁堡抵住了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一次又一次的围困,这使君士坦丁堡被赋予了“受神庇佑久攻不克之城”的称号。虽然挡住了伊斯兰教教徒攻入欧洲内陆的行动,然而拜占庭帝国也失去了对埃及、叙利亚等地的控制权。由于这个信奉新教的帝国很强大,当其渡过商布罗陀海峡后,便进而占领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使那些弱不禁风的西方天主教国家只得撤到比利牛斯山脉以北。这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惶恐与“团结”。他们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十字军东征”,企图夺回被异教教徒所占领的圣城——耶路撒冷。而帝国的建筑也受到了新文明的一定影响。许多以植物为主的二方连续图样从东方的阿拉伯国家传入,并运用到建筑中去。
拜占庭因长年的战乱,军队与朝廷的对立而元气大伤。在紧要关头,皇帝将帝国的商业特权交给了威尼斯商人,甚至将皇冠上的宝石取下来典当给外国商人。就在这四境不安、内忧外患的环境中,拜占庭又经历了拉斯卡利斯和帕列奥列格两个王朝度过了衰落的晚期。此时,在拜占庭的东面出现了拜占庭的历史终结者——“奥斯曼土尔其人”,帝国此时已是江河日下。
公元1453年,当穆罕默德二世苏丹跪在查士丁尼建的圣索菲亚教堂的地板上祈祷时,拜占庭的历史结束了,帝国灭亡了。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君土坦丁堡成为后世横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首都。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四角竖起了四个高高的尖塔,内部华丽的装饰被刷上白色,加上了伊斯兰教的图案和文字,大教堂成了清真寺。但拜占庭留给了世人东正教的精神福佑,至今仍有约2.5亿人信奉这种形式的基督教,散布在地中海沿岸、东欧的斯拉夫国家的教堂和纪念碑,便是这一遗产的物证。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次年苏丹的军队进入了欧洲文明的摇篮——希腊,大批的希腊学者抱着古希腊的著作,靠着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船渡过亚德里亚海来到了拜占庭皇帝曾经发迹的地方——意大利,给威尼斯、热那亚、米兰、塔斯卡尼及罗马带来了拜占庭帝国发达的文化。就这样欧洲的中心向西移动了。拜占庭帝国这棵千年古树倒了,化做养料,孕育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开始。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和佛罗伦萨城的主教堂也多多少少受到了拜占庭建筑艺术的恩惠。
而在遥远的东欧俄国,沙皇和拜占庭的公主结了婚,俄罗斯人将莫斯科视为真正信仰的中心。拜占庭文化在作为“第三罗马”的俄罗斯领土上继续生存。因此,东欧的建筑样式也和拜占庭的一脉相承,只不过没有了那巨形的穹顶。富于童话色彩的俄罗斯人将其改成了小而尖的球形顶,赋予了丰富多彩的颜色和样式,如莫斯科的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上的十多个大小各异、色彩不尽相同、高低错落的小尖顶,就是俄罗斯人对拜占庭建筑的一种继承和改良。
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沉重而深厚的。拜占庭帝国周围的民族像走马灯一样,不停地更换而始终能从那些匆匆从历史上走过的民族那里学到不同的文化,并以海纳百川之势去包容、消化乃至孕育出自己的新文化,因此使拜占庭这个处于“五海三洲之地”的文明不仅光辉、灿烂而且庄严、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