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话说东汉末年,董卓之乱,狼烟四起。司徒王允心系苍生,意图诛杀国贼董卓。王府歌姬貂蝉深明大义,依照王允的连环计从中离间,成功引发“凤仪亭事件”激化矛盾,使董卓、吕布父子反目成仇,终借吕布之手诛杀了国贼董卓。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八回和第九回叙述的正是这段故事。
据统计《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有姓氏的妇女只有80多人,而貂蝉则是书中着墨最多的一个女子。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貂蝉呢?
一、关于貂蝉历史上有无其人的考证
首先,翻遍所有正史,均不见有关貂蝉资料的记载。貂蝉之名不见史鉴,这是当前考证貂蝉身份所面临的最大尴尬。正是因为有关资料的缺失,苦于拿不出有力的证据,使得貂蝉的支持者们辩驳起来,总甩不掉凭空推断的嫌疑。但是即便如此,不少学者依然坚持貂蝉的存在,如山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繁仁曾发表论文《千古貂蝉有遗踪》,近代史学家蔡东藩也认为:“貂蝉不见史传,但证诸稗史,传闻凿凿,谅非无稽”。可以说,在“貂蝉真实存在与否”的问题上正反双方长期坚持不下。
虽然正史不见貂蝉,我们仍旧可以在《后汉书·吕布传》中窥得有如貂蝉一般的影子。据《后汉书·吕布传》记载:“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想必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看到这条记载,都会很自然得想起书中“董太师大闹凤仪亭”和“吕布入内问安”与貂蝉情通的描述。清代学者梁章钜就在他的《归田琐记》中提到:“貂蝉事,隐据《吕布传》,虽其名不见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虚。”[3]可见梁章钜也是认同貂蝉真实存在的,他在《浪迹续谈》卷六“貂蝉”条中还记录下了——黄右原告余曰:“《开元占经》三十三《荧惑犯须女占》注云:《汉书通志》:‘曹操未得志,先诱董卓,进刁蝉以惑其君。’此事异同不可考,而刁蝉之即貂蝉,则确有其人矣”。《汉书通志》今亦不传,无以断之。这条注释的出现,可谓石破天惊,让貂蝉的“粉丝们”不禁士气大增。但是,《汉书通志》所载的这条注释,也是存在不少疑问的。其中的关键就是“来路不明”,既不知何人所撰,至今也没有找到存本,因此难以作为貂蝉确实存在的证据。
二、关于连环计的疑问
连环计是貂蝉主要事迹的依托,也是反映她才貌超群、胆识过人形象的点睛之笔。关于董卓之死,《后汉书·王允传》云:“允然其言,乃濳结卓将吕布,使为内应。会卓入贺,吕布因刺杀之。”由此可见,诛杀董卓确实是由王允一手策划,董卓之死也与吕布的背叛有很大的关系,但其间并没有用到民间传说的连环计。
吕布与董卓的关系破裂,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董卓“拔手戟掷之(布)”,吕布势必怀恨在心,想来当下就心生反意,只是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出路,隐忍未发罢了。二是“(布)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6]。吕布在奉董卓之命守中阁期间监守自盗,和董卓的傅婢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傅婢呢?唐代史学家颜师古就这个问题作出了解释:“凡言傅婢者,谓傅相其衣服衽席之事。一说傅曰附,谓近幸也。”[7]可见《后汉书》中所记的这个“傅婢”是照顾董卓生活起居的宠妾。吕布与傅婢私通后,担心东窗事发,心里忐忑不安。如此一来,吕布也开始为自己的出路打起了小算盘,诛杀董卓取而代之的想法在吕布的脑海里逐渐变得清晰。
从《后汉书·王允传》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允忧国忧民,一直有铲除董卓的想法,而吕布恰好此时也心生反意,很自然的这两股势力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了一起。王允只不过是利用了卓、布之间原有的矛盾,之前并没有采取离间卓、布关系的举措。连环计完全是后来的文人说客在三国历史的背景下,凭空想象出来的一个美丽计谋。既然诛杀董卓的连环计都是捏造出来的,那么作为头号女主角,貂蝉的历史身份自然就容易受到后人的猜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