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诗词名句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出自清代的《观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赏析】

一段关于文华殿大学张英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发生了一件当朝宰相张英与邻居叶秀才为了墙基争地界打官司的奇闻。 因为张英要盖房子,地界紧靠叶。叶秀才提出要张留出中间一条路以便出入。但张提出,他的地契上写明“至叶姓墙”,现按地契打墙有什么不对,即使要留条路,也应该两都后退几尺才行。这时张英在北京为官,其子张廷玉(雍正、乾隆两朝名臣)也考中进士,在朝为官,老具体事务就由老管操办。俗语说:“宰相人七品官”,这位老管觉得自己是堂堂宰相总管,况且这样建墙也有理有据,叶一个穷秀才的意见不值得答理。于是沿着叶墙根砌起了新墙。这个叶秀才是个倔脾气,一看张把墙砌上了,咽不下这口气,秀才自己能动笔,一纸状文告到了县衙,打起了官司。

一个穷秀才与当朝宰相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十分充分,亲朋好友都为叶秀才担心,怕他吃亏,劝他早点撤诉,但叶秀才就是不听,坚持把官司打下去。张一看事情闹大了,就连忙写了封信,把这事禀告了北京的张英。不久,就接到了张英的回信。信中没有多话,只有四句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看了这首诗,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来到叶,告诉叶秀才,张准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叶秀才以为是戏弄他,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管就把张英这首诗给叶秀才看。叶秀才看了这首诗,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张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叶秀才见了心中也很激动,就把自的墙拆了也后退了三尺。于是张、叶两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据说,这里成了桐城县一处历史名胜,一直保存下来。

看完这段故事,我也确实深有所感。我认为:张、叶两打的完全是一场不对称的官司,张是当朝一品深受康熙皇帝信任的文华殿大学士,叶是个教私塾的穷秀才,就事情本身而论,张按地契位置砌墙,也算不上恃强霸占。当时张英接到管来信,不必写什么对付叶秀才的强硬言词,只需要让管向当地地方官吏打个招呼要他们“酌情办理”或者“按律处置”,那些对当朝宰相唯恐巴结不上的地方官吏当然心领神会……但张英没有以强凌弱,而是采取了和邻睦里,以仁爱待人的姿态,从而使两堵冷墙之间有了温度。这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也是很有启示的。特别是对某些仗势欺人、横行乡里、以强凌弱、巧取豪夺的人,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张英张廷玉父子,一般称之谓“大小张相”。对张廷玉我了解较多,对张英只知其大概,知之甚少。南方归来,查看了资料得悉,张英安徽桐城人。康熙初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为官勤细谨慎,深得康熙信任。康熙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他的教是“务本力田,随分知足”。看看这段小传,确是和上述拆墙礼让的事迹相吻的。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