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王楞题诗寻媳妇
早年间,富平流曲镇附近村里出了个农民诗人王楞。如他有首题为《太阳》的诗:“一个太阳圆又圆,好像胭脂染薄盘。每天西山落一个,不知东海几万千。”语言质朴,想象奇特,又不乏天真诗趣,不少乡党听他念了这诗都叫好,方圆八里也都称他“诗人”。王楞却道他只是个面对黄土背朝天,整天把东山日头背到西山土里刨食的庄稼汉,有时来了兴致吟上几句诗,也不过是借此解解乏,图个自作乐罢啦。
使后人津津乐道的,是王楞那首寻媳妇诗。有年流曲镇过四月八庙会,王楞和媳妇也来逛庙会,人拥人挤,竞把媳妇挤丢了。情急之中,王楞从街上店铺讨来纸笔,写了首寻媳妇诗,贴在十字街口:“四月八,会圆啦,我奈(口子)跟我会上耍,人多的挤疙瘩,贪看热闹丢了她。论年纪,十七八,圆眼大脸尖下巴,中等个子脚扎扎(指小脚),搽的粉,又戴花,胳肘窝里吊帕帕。有人报讯一串八,把人送来重报答,过一夜,也没啥,日子再多她认咱。”此诗一贴出,围观者不绝,使那年的庙会更热闹了。至于王楞的媳妇寻到没有,故事里没讲;倒是这首寻媳妇诗一直流传到今天。
八个公公和一个媳妇
关中渭北一带有句俗语,叫作“背媳妇朝华山,出力不讨好。”有天和人闲聊,方知这句俗语的背后,还有个动听故事哩。
不知哪朝哪代,渭北一小镇上有户赵姓人家,兄弟八人靠给人扛活打工勉强度日,一个个年纪老大了,还娶不上媳妇眼看小弟老八也快三十了,老哥几个私下商量,圣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再穷,咱也不能断了老赵家香火不是?老八若能娶妻生子,咱老了病了有人服侍不说,死了坟上也有个烧纸的人。于是老哥几个把平生的一点积蓄凑到一块,给老八讨了媳妇。一年后,老八老婆遗下一子,难产而死。兄弟八人含辛茹苦将此子养到l8岁,又集资帮其成婚。说来也怪,自打儿媳妇进门,老赵家日子渐渐好过起来,虽说不上富裕,却也衣食无愁。镇上人都说这小媳妇有旺家的命,殊不知是有天夜里大雨,翌日清晨发现后院深陷一坑,隐约可见坑底覆一石板,老哥几个掀开石板,遂得到一罐银子。怕露富,儿媳妇出主意说,先拿出点银子在镇上开家小饭馆,赚钱不赚钱倒在其次,主要是这样一来,堵住了他人的嘴。八个公公均赞成。饭馆开张后,小俩口经营有方,生意亦出奇的好!正应了那句俗话:啥都干遍,不如卖饭。老赵家日子自是日益红火。只是世事难两全,两三年过去了,儿媳妇肚子一直没动静。盼孙心切的老哥几个,闻听华山圣母娘娘非常灵验,便陪儿媳妇去朝华山。都说华山险峻,果然名不虚传。过玉泉院又走了二十多里山路的儿媳妇早已气喘腿软,眼见上山的路竟是从陡峭石岩缝中凿出的一条窄径,须手攀铁索方能上去,由不得心怯意懒想打退堂鼓。老哥几个急啦,便道我们轮流背你上山吧。这样,攀上千尺幢,翻过百尺峡,登上北峰,又越过苍龙岭……眼看快到圣母庙,一伙游客从后边赶上,见七八个老头轮换着背一年轻媳妇上山,不禁指指戳戳,发出一片哂笑声。儿媳妇红了脸,跳下背来,对几个公公恼羞成怒道:我有腿,谁让你们胡骚情来!
据说,这便是那句俗语的来历。八个老人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乃建了一所寺院,寺院里还修了座塔。寺院名称便叫作八公寺。人丁兴旺的赵家后人,至今新人成婚,都要先到八公寺塔前献供上香,方才开席宴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