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柳新祥,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自幼喜欢木、石雕刻工艺,拜名师学艺三载,1978年到北京工作,专业从事历代古砚修复、仿制和砚史研究。1983年作为砚雕技术人才被肇庆引进,继续从事古砚研究、端砚设计和仿古砚制作。30多年来,有近50件优秀端砚作品荣获国家级金奖,如《畅叙幽情砚》、《封侯图砚》、《蓬莱胜景砚》、《龙啸九天砚》等。出版了中国名砚——《端砚》一书。
宋砚,是以实用与欣赏并重。宋人之所以重视石砚,主要原因是它的发墨效果好,符合书画艺术家对研墨的各种要求。宋人同时对石砚的色彩、纹理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甚至成了一种追求。如端石的鱼脑冻、冰纹、石眼、火捺等;歙石的眉纹、罗纹、金星等;洮河石的鸭头绿、湔墨点;红丝石的紫红地灰黄丝品、黄丝纹品等等,这些名贵石品是天然而独特、固有的,色彩丰富,变化莫测。
在宋代,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墨客,都醉心于风花雪月,它的时代特征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砚台上。除了注重石质外,还对砚的造型十分讲究,趋于多样化,其样式一扫汉唐圆形三足和箕形的单一风格。据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歙砚就有各种砚形四十多种,主要有月形砚、凤字砚、古钱砚、琴式砚、兰亭砚、蓬莱砚、砚板、仙桃砚、鼎形砚、壶形砚、圭形砚、钟形砚、秋形砚、秋叶形砚等等。端砚的式样更是名目繁多,除了歙砚的各种形制外,还有太史砚、凤字砚、石渠砚、长方砚、正方砚、随形砚等等。雕刻更讲究图案布局和谐,技法有深雕、浅雕、浅浮雕、线刻等,线条细腻工整,刀法简洁流畅。宋砚开始从单一的文房用品逐渐发展为欣赏与使用相结合的艺术品了。
柳新祥认为,宋砚的特点是外形轮廓朴素大方,实用、雅观,主要样式是抄手砚(太史砚),所谓抄手,即可用手抄砚底截取而得名,它是宋砚的主要特征之一。
宋砚的最大特点是文人气息甚浓。由于石砚既实用又耐玩赏,文人常以铭文镌刻在砚的侧面、底面或砚盖上,内容多为记载纪年,诗、词、歌、赋和物主姓名、身份、记事等等,特别是名贵的砚石上都要镌文于上,这也成为我们今天鉴别宋砚的重要依据。此外,宋代许多史学家、名人学者都对石砚的种类、制作、石品花纹、石质、石性、使用等进行认真的归纳和总结,作了精确的考证、剖析、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苏轼的《东坡志林》、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蔡襄的《砚记》、无名氏的《端溪砚石》、李之彦的《砚谱》等等,为我们研究中国砚文化和古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史料。由此看来,宋砚已经成为宋朝的一种时尚文化,一种新的突破,为推动中国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朝时期的砚,从砚形、雕工、纹饰等方面看基本上沿袭了宋砚风格,无太大变化,只是在用材上显得大度,厚重、粗犷古朴。
明朝初期,砚的形制大都延续了唐宋时期的“规矩方直”的风格,到了中后期砚式造型开始趋于多样化,同时砚雕人才辈出,工艺观赏砚成为主流。雕刻纹样精致,砚的功能逐步由实用转变为以艺术为主。而且砚台硕大厚重已成为明代的主要砚形特征。
明代的石砚,依然以端石、歙石、洮河石为贵。由于端石的开采一直未停止过,而歙石明代的石砚,依然以瑞石、歙石、洮河石为贵。由于端石的开采一直未停止过,而歙石的开采的规模很小,洮河石因水深难取,所以端石的声誉日隆,名气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明成化年间,由于端溪砚坑开掘出许多石质幼嫩、石品花纹优美的砚石,如蕉叶白、鱼脑冻、金银线、石眼等,在砚雕的过程中,艺人们充分利用砚石上的天然石品花纹,巧妙构思或保留天然原样就能刻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天然景物。由此出现了不少生动活泼、构思简练的随形砚,开创了追求风韵的文人砚雕先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清代的砚与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在乾隆时期,砚雕工艺鼎盛,如砚石的种类、形制、雕刻的技法、石品花纹的运用等都有许多创新,雕工纤巧,为历代制砚所不及。砚雕技法吸收了石雕、玉雕、牙雕、木雕和漆器等雕刻的长处,雕刻题材丰富多样,主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日月、历史典故、人物故事、名家书法、印章篆刻等。在雕刻中,大量采用通雕、深雕、镂空雕、浮雕、浅浮雕、线刻、薄意雕、阴刻等多种雕刻技法,砚台做工精致入微,成为文房中的实用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