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文武双全横扫燕赵建奇功人如其字刚正威武有气节
颜真卿被世代推崇的是书法,其实他在起浮的政治生涯中所作出的努力,也是被人称道的。但在朝为官势必会成为众矢之的,颜真卿也终究躲不过这一劫,宰相卢杞借反臣李希烈之手害了他。
固守平原 率军大破安禄山
颜真卿,字清臣,祖籍山东临沂,三岁时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一生历任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
二十六岁时他中了进士,又擢制科(朝廷为求散逸而有专长的人才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顺利踏上仕途。公元750年,颜真卿由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在御史台下属的三院之一的察院任职。在此期间,御史吉温出于私怨陷害御史中丞宋浑(宰相宋璟之子),颜真卿于是上折:“奈何以一时忿,欲危宋璟后乎?”宰相杨国忠及其党羽便把他当成异己加以排斥,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把他调离出京,降为平原太守。
平原郡属安禄山辖区,安禄山谋反初露苗头时,颜真卿暗中高筑城墙,并在墙边深挖战沟,招募壮丁,积储粮草,加以防范,表面上却作出每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不问世事的假象。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谋反,河北二十四郡除了平原城守备很好外,其他城均失守。
在与安禄山的斗争中,颜真卿将原来的三千兵扩充到万人,并择取统帅、良将,与堂兄常山太守(今河北正定)颜杲卿相约共同抵抗安禄山,颜杲卿在安禄山后方讨伐叛军。颜真卿被推为联军盟主,统兵20万,横扫燕赵。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又辅佐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讨伐叛军。
公元756年,唐玄宗之子李亨即位后,为肃宗。颜真卿重新当上了河北招讨使。安禄山利用肃宗调走河北兵力之机,乘虚急攻河北,兵围平覃。十月,颜真卿被迫弃郡。他于公元757年见到了皇帝,被诏受宪部(刑部)尚书,后升职为御史大夫。
借刀杀人 宰相卢杞使毒计
经过安史之乱,唐朝转向衰落,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代宗死后,他的儿子李适即位,为德宗,但实权却被宰相卢杞把持。卢杞一直对颜真卿的才略和耿直嫉恨。
公元782年,唐德宗想改变藩镇专权的局面,却引发了藩镇叛乱。其中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兵势最强,他自称天下都元帅,向朝廷进攻,朝野大为震惊。唐德宗找宰相卢杞商量,卢杞欲借机铲除颜真卿,于是说:“不要紧。只要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劝导他们,不用动一刀一枪,就能把叛乱平息下来。”
卢杞推荐了年老的太子太师颜真卿。这时候,颜真卿已经是七十开外的老人了。文武官员听说朝廷派他到叛镇去做劝导,都为他的安全担心。但是,颜真卿却不在乎,带了几个随从就赶往淮西。
唐朝宗室李勉听到这件事,觉得朝廷将失去一位元老,于是秘密上奏请求留住他,并派人到道路上去接他,但没有赶上。
威武不屈 以死明志千古恨
李希烈听到颜真卿来了,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在见面的时候,叫他的部将和养子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厅堂内外。颜真卿刚刚开始劝说李希烈停止叛乱,那些部将、养子就冲了上来,个个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围住颜真卿又是谩骂,又是威胁。但颜真卿却面不改色,朝着他们冷笑。
李希烈于是命令人们退下。接着,把颜真卿送到驿馆里,企图慢慢软化他。
叛镇的头目都派使者来跟李希烈联络,劝李希烈即位称帝。李希烈大摆筵席招待他们,也请颜真卿参加。
叛镇派来的使者见到颜真卿来了,都向李希烈祝贺说:“早就听到颜太师德高望重,现在元帅将要即位称帝,正好太师来到这里,不是有了现成的宰相吗?”
颜真卿扬起眉毛,朝着叛镇使者骂道:“什么宰相不宰相!我年纪快八十了,要杀要剐都不怕,难道会受你们的诱惑,怕你们的威胁吗?”
李希烈拿他没办法,只好把颜真卿关起来,派士兵监视着。士兵们在院子里掘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土坑,扬言要把颜真卿活埋在坑里。第二天,李希烈来看他,颜真卿对李希烈说:“我的死活已经定了,何必玩弄这些花招。你把我一刀砍了,岂不痛快!”
过了一年,李希烈自称楚帝,又派部将逼颜真卿投降。士兵们在关禁颜真卿的院子里,堆起柴火,浇足了油,威胁颜真卿说:“再不投降,就把你放在火里烧!”
颜真卿二话没说,就纵身往火里跳去,叛将们把他拦住,向李希烈汇报。
785年8月23日,李希烈想尽办法,终没能使颜真卿屈服,就派人将其缢杀,终年77岁。
链接
颜真卿的书法成就
颜真卿,京兆万年人。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行草书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上的地位,他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他的“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