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文化漫谈

传统节日的跨文化视界

王春辉

每年春节,全球近200个国,特别是将春节定为整体或是部分辖区的法定节假日的近20个国和地区,都会欢度节日、喜迎中国年。春节,这个缘起于中国、带有典型中国特征的节日,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节日。

传统节日是一种文化的图腾与内核,积淀着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沉淀着民族的历史与进程,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人类相互交流、文明互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节日一直是重要构成、发挥着特殊作用。或者是国领导人之间的互致问候,或者是城市主政者的节日演讲,或者是平日作为大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或者是民间团体、普通百姓的自发庆祝,传统节日在不同层面、以各种形式传递着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情感。

近些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稳步“走出去”、提升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必然,也是国际社会借此了解中华文化、认知中国的需求使然。但是与此同时,哪些“走出去”、如何“走出去”却也成为需要认真思考的时代论题。

中华传统节日的跨文化交流,是中国作为主体的供给侧和国际社会作为受体的需求侧之间的切磋琢磨、互动平衡。从供给侧的视角,中国还有许多方面亟待提升或完善。比如增强国人对传统节日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心,夯实节日策源地的大众基础,基础牢固,发展才能进退自如;进一步凝练节日的核心精神内涵,在物质和行为层面呈现丰盈的同时,挖掘节日背后的朴素价值与人类美德,用同理心讲好人类故事;提升市场化参与,将传统节日与经济发展、品牌建构、产业优化等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路径;在呈现传统的同时更多注重节日形式和内容在当代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传统中的优秀基因理应继承发扬,但可能更重要的应该是传统在与现代相碰撞时,所迸发出的创新的力量,讲述当代中国故事、展示传统节日的当代印记;与新科技联姻、加强节日的数字化升级,不仅仅是将物理空间的文化搬到互联网上,而且也包含了万物互联进程中节日在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以及信息空间的互通融合;适当提升节日的本地化特征,在保持节日核心内涵的同时,加入本地民众的创意,用本地民众听得懂、看得明又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展示,让本地民众讲述中华传统节日的故事。

春节在美国也被称为“中国年”或“农历新年”,中秋节在日本亦被称作“月见节”,德国人更喜欢将端午节称为“龙舟节”,传统节日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融入当地、进入寻常百姓,一些更古老的节日形式在那里得以保存,一些更现代的节日形式在那里孕育创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语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