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古代人物

少年毛泽东故事:和长工争胜,抢重活干

毛泽东,是近代中国的改造者之一。改造旧世界、旧秩序,这是十九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外部世纪的急剧变化,即便对中国内陆世界,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毛泽东的成长,既尤其庭特征,又有个人的奋斗。对于青年毛泽东来说,最大的影响,来自三个层面:一个旧式的小农庭、良好的古典教育与新的知识系统(当然,后者对他影响更大)、以及偶然的机缘接触到新思潮的弄潮儿。在这三重视野,叠加在青年毛泽东身上。

关于毛泽东的出身,逄先知、金冲及在他们主编的《毛泽东传》中平实地讲述了少年毛泽东的庭:闭塞的生活环境、缺乏眼界与性情暴躁的父亲,以及艰苦的劳动。

尽管韶山来历的传说是那样美丽,毛泽东出生时,这里的现实环境却同旧中国其他闭塞而贫穷的乡村没有多少两样。冲里住着六百多户人。祖父毛恩普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因为境窘迫,不得不把祖传的一些田产典当给别人。毛恩普只有一个儿子,去世的时候,孙子毛泽东长到了十岁。

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十七岁开始当理事,因为负债被迫外出在湘军里当了几年兵,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一些银钱。还乡后,赎回毛恩普典出去的土地,不久又买进一些,增加到二十二亩,每年能收八十担稻谷。湘潭有着在湘中很有点影响的米市。毛顺生善于经营,后来又集中精力去做稻谷和猪牛生意,资本逐渐滚到两三千元,还自制了一种叫“毛义顺堂”的流通纸票。在小小的韶山冲,可算是个财东了。

在旧中国,靠自身奋斗摆脱贫困的农民,大多克勤克俭,精明刚强。父亲的这种性格,自然对从小目睹这一切的毛泽东产生了影响。毛顺生和大多数走上坡路的农民一样,试图按自己的生活模式塑造儿子。毛泽东从六岁起就做一些务和农活,如拔草、放牛、拾粪、砍柴,识字后也帮父亲记帐。特别是十四到十五岁大约两年的时间内,他成天在地里跟中雇的长工一同干活。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对父亲的严厉感受很深,后来回忆说,“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帐,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于是,犁、耙、栽、割,全套农活,他都样样在行。还常常跟长工争胜,抢重活干,养成了山区农子弟的本色: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怕艰难,对农民的疾苦也体会很深。

毛泽东后来对斯诺谈到他的庭状况时,对父亲,有所不满。毛说:我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可是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凡是明显的感情流露或者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都批评,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

但我到了十三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同我父亲辩论的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他自己的办法,引经据典地来驳他。父亲喜欢责备我不孝和懒惰。我就引用经书上长者必须仁慈的话来回敬。他指摘我懒惰,我就反驳说,年纪大的应该比年纪小的多干活;我父亲年纪比我大两倍多,所以应该多干活。我还宣称:等我到他这样年纪的时候,我会比他勤快得多。(斯诺:西行漫记)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