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古代人物

毛岸青简介

毛岸青(1923年11月2日-2007年3月23日)又名毛永寿、毛远义,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毛泽东与其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的次子;毛岸青之兄毛岸英1950年11月下旬在朝鲜作战牺牲后,及后他是唯一在世的毛泽东儿子。1937年由康生带往莫斯科,改中文名叫岸青。1947年加入共产党。1949年7月抵北京挂阶中校,在军事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60年毛泽东撮合毛岸青与邵华,1970年诞下一子毛新宇。毛岸青晚年居于北戴河总参疗养院,2007年3月23日凌晨毛岸青因心脏病于在北京301医院逝世。

生平简历

1923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汉族,是毛泽东与其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的次子。

1927年何键在湖南开始清党,杨开慧带着3个儿子到板仓乡下躲避。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何键捕杀后,毛岸英与毛岸青兄弟被保释出狱。后来被送往上海的地下党开办的大同幼稚园。

1932年寄养在牧师董健吾(其实是地下党员)中,后因为地下党员离开上海,被送往一个女人寄养,因为生炉子不着,被女主人用铁钎打伤后脑。

1933年中共中央迁往江西瑞金后,经济资助中断,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流落街头。

1936年,在上海流浪5年之久的毛岸英、毛岸青被张学良部下李杜带到巴黎,后来再被中共党组织送到苏联学习,进入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毛岸英主动要求参军上前线,毛岸青积极参加挖战壕、运伤员等支前活动。在苏联留学期间,曾用名杨永寿。

1947年,毛岸青回国,在大连养病。后来由李富春、蔡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遵照父愿参加了黑龙江克山县土地改革试点,时间长达8个月。

1949年7月,毛岸青回到北京,在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着作编译室任俄文翻译,他翻译出版了10多部马列经典着作和政治理论书籍,并发表了十几篇文章。

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结婚。

1967年江青到北京大学万人大会演说,声泪俱下控诉邵华“主动送上门”勾引毛岸青,当时邵华就在台下。

1970年1月17日育有一子毛新宇,时年已经47岁了。

2007年3月23日凌晨4:18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84岁(准确说为83岁4个月)。

生活境况

1947年,毛岸青回国,由李富春、蔡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遵照父愿参加了黑龙江克山县土改试点。1949年7月,毛岸青回到北京,在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着作编译室任俄文翻译,他翻译出版了10多部马列经典着作和政治理论书籍。

长期以来,毛岸青和夫人邵华怀着对父亲毛泽东的深厚感情和对事业的忠诚,先后共同主编了纪念文集《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大型纪实文学丛书《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参与策划摄制了《杨开慧》等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纪念文章。

岸青和邵华有个儿子叫毛新宇,小名毛毛,在北京一所中学住读。他喜欢历史,是班上的历史课代表。虽然只有这一个孩子,但邵华对他要求很严格,有时作业没做完,邵华就不让他吃饭,岸青却很溺爱儿子,常站出来袒护地说:“没听说不吃饭就能做出作业来的。”有一次岸青实在没法救儿子了,就跑过去说:“我来帮你做!”两人趴在了一块,邵华又好笑又心痛丈夫,只得让步了。

晚年的毛岸青关心国大事,关注祖国统一,拥护改革开放,热心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多次和夫人邵华、儿子毛新宇重走长征路,到革命老区、到工厂、到农村调研,并以多种形式帮助失学儿童,支持创办了多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毛岸青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坚持读书、作词、谱曲。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顽强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他会说一口地道的俄语。在苏联长期的学习和回国后的工作使他养成了用俄语思维问题的习惯。与人交谈时,找不到词就冒出一句俄语来,弄得对方不知所措。这次在京山游览空山洞,县里请他题字,他用流利的俄文写下了“我热爱京山人民。”然后用中文签了自己的名字。

岸青平时在休息,翻译就成了他的一种消遣,他常翻译点小东西,由刘松林(摘者注:刘是岸英的夫人,岸青的嫂子)负责找资料。不仅如此,他在音乐上也颇有造诣,会作曲,常在编编曲子,如果出去听一次音乐会,回他就能在钢琴上把主旋律弹下来。他在喜欢下象棋,中国象棋他有时下不过妻子邵华,但国际象棋,他在里所向披靡,谁也不是对手。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