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古代人物

徐向前简介 徐向前小时候的故事

徐向前,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五台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军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五四运动爆发后,徐向前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志向投考黄埔军校,开始了戎马生涯。1927年,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随后漫长的革命征途中,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斗争多么复杂,道路多么曲折,他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始终坚定执着。在长期的作战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指挥经验和深厚的军事理论。他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注重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倡导军队内部发扬民主精神。建国后,他长期担任党、国和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为党和军队的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敬重和爱戴,人民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布衣元帅”。

庙里传来的读书声

徐向前出生时是农历辛丑年,正是清王朝摇摇欲垮的年代。徐向前的父亲徐懋淮,是村上学问最大的秀才。他认为作为读书人,名字很重要,应该是叫起来好听、顺口、文雅并有深刻的含义。于是,父亲给这第六个出生的孩子起学名、字和号——徐象谦,字子敬。父亲当时都没想到,“象谦”这两个字的谐音,与“向前”那么近似。儿子参加革命后,根据这谐音,改成了“向前”。这一改,名字就更加有意义了。

徐向前懂事时,祖辈留下的只有一个小院,当中是间破旧的房屋,一座二层的“小楼”北屋,一个代表“书香门第”的门楼,门楣上刻着三个大字“礼门也”。邻居都称呼徐向前“楼院徐”。

1911年春天,10岁的徐向前入了私塾。他梦想了三年多的学生生活终于开始了。这所私塾设在徐姓庙里。村上姓徐的是大户,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徐门子弟,教书的老师也姓徐。但不久,教书的老师跑到外村教书了,取而代之的是徐向前的父亲。使徐向前高兴的是,他们的父亲再不去教外村的学生了,担心的是,他从此就多了个比老师还严厉的老师。

庙里的私塾,三间土房,左右支着两个炕,炕上既是课桌,又是坐位。十几个穷孩子,挤在炕上读书写字。

读书学习是孩童认识世界的开端。10岁的徐向前,沿着这个阶梯,一步步往上登。私塾开篇读的是《百家姓》、《三字经》,只能学着背书歌,什么大事都不懂。清朝皇帝被推翻,他不懂,辛亥革命爆发,他不知道,孙中山做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他更不了解,他和许多女孩子一样,头上还留着条小辫子。

前几年,父亲外出不在,孩子们心里空空荡荡,好像比别人少了什么。可是,自从父亲做了私塾里的老师后,每晚都要回,孩子们又不自在了。不读书的女孩,偎在母亲身旁学针线活;徐向前和哥哥受谦,却有背不完的书、写不完的大字。

哥哥受谦从小聪明会来事,小嘴甜甜的,很讨父母喜欢,读书上心,更让父亲高兴。徐向前嘴不如哥哥巧,开始入私塾读的书,多是父亲在教读过的,什么“人之初性本善”,什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徐向前从5岁就会背,如今10岁多了,还是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徐向前刚学话就说它,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支儿歌,如今10岁多了,父亲、老师还让背诵它。

一天晚上,徐向前对父亲说:“爹,俺老是背那些书,早背熟烂了!”父亲一笑说:“这就叫‘学而时习之’,学了要温故,怎么不好!我不是给你说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

严厉的慈父,责备徐向前读书不刻苦,给他讲“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讲“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学。他还讲自己为什么没中“举人”,就是读书不上心。父亲一生中最大的委屈,是没中举人。他给儿子讲过不少类似童话又非童话的故事。

父亲讲的故事之一是头悬梁锥刺股:

说是从前有个读书人,读书时,怕瞌睡,他开始放一盆冷水在身旁,读书读到累得头昏眼花了,就沾冷水往头上拍拍。

这办法慢慢不灵了,读着读着还是打盹儿,他就把自己的辫子用一条绳带吊在房梁上,这样一打瞌睡,头一低,头上小辫就像有人从高空一拉,他就被惊醒。可是,他日夜苦读,还是困啊!于是,他又找来一把锥子,放在身边,实在困极了睁不开眼,就摸过锥子,在自己大腿上猛扎一下。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他终于金榜题名,考中举人,又考中状元……

父亲讲的故事之二是凿壁偷光:

说是从前有个读书人,中贫寒,晚上连灯都点不起。他很想夜读,捉来一些萤火虫,白天放在南瓜花里养着,晚上一只只放出来,让它们在书上爬着照亮,借它的光看书。但小小萤火虫不但光亮太弱,也不听使唤。读书人一天晚上忽然发现,屋子墙壁破了个洞,从墙洞里漏出一丝亮光,原来是邻居那边的灯光,透过墙上的小洞射了过来。读书人心喜,轻轻把墙洞挖大,邻的灯光射过来更亮了。他就借着那一丝的亮光,偷偷苦读诗书……

父亲还讲过好多、好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徐向前心田里,深深埋下刻苦学习的种子。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