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唐宋 > 《小止观

证果第十

【1、从假入空观】

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则体真止也。

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

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故经云:

「诸声闻众等自叹言:『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

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

【2、从空入假观】

若菩萨为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着无为而自寂灭,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则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定实,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

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种树,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欲无量故,则说法无量。若能成就无碍辨才,则能利益六道众生,是名方便随缘止。乃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菩萨虽复成就此二种观,是名方便观门,非正观也。

【3、中道正观】

故经云:「前二种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若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应修息二边分别止,行于中道正观。

云何修正观?若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之心,名之为正。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则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见中二谛,则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观。

如《中论》偈中说

「因缘所生发,我说即是空,

亦中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深寻此偈意,非惟具足分别中观之相,亦是兼明前二种方便观门旨趣。当知中道正观,则是佛眼一切种智。若住此观,则定慧力等,了了见佛性,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行如来行,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则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获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于一切法无所染着,一切佛法皆现在前,成就念佛三昧。

安住首楞严定,则是普现色身三昧,普入十方佛土,教化众生,严净一切佛刹,供养十方诸佛,受持一切诸佛法藏,具足一切诸行波罗密,悟入大菩萨位,则与普贤、文殊为其等侣。

常住法性身中,则为诸佛称叹授记,则是庄严兜率陀天,示现降神母胎,出,诣道场,降魔怨,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于十方国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应二身,则是初发心菩萨也。

华严经》中:「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亦云:「初发心菩萨,得如来一身作无量身。」亦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

《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

《大品经》云:「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正法轮。当知则是菩萨为佛也。」

法华经》中,龙女所献珠为证。

如是等经,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即是《大品经》中阿字门,即是《法华经》中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即是《涅槃经》中见佛性故,住大涅槃。

已略说初心菩萨因修止观证果之相。

次,明后心证果之相。

后心所证境界则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终不离止观二法。所以者何?如《法华经》云:「殷勤称叹诸佛智慧,则观义,此即约观以明果也。」《涅槃经》广辨百句解脱以释大涅槃者,涅槃则止义,是约止以明果也。

故云:「大般涅槃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义。《法华经》中虽约观明果,则摄于止。故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涅槃》中虽约止明果,则摄于观,故以三德为大涅槃。此二大经虽复文言出没不同,莫不皆约止观二门辨其究竟,并据定慧两法以明极果。

行者当知初、中、后果皆不可思议。故新译《金光明经》云:「前际如来不可思议,中际如来种种庄严,后际如来常无破坏。」皆约修止观二心以辨其果故。《般舟三昧经》中偈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洁不受色,有学此者成大道。」

誓愿所行者,须除三障五盖。如或不除,虽勤用功,终无所益。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终)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