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词余丛话
清 杨恩寿 着
词余丛话提要
《词余丛话》三卷,清杨恩寿着。杨恩寿,字鹤俦,号蓬海,又号朋海,别署蓬道人。湖南长沙人。生于一八三四年(道光十四年)[注],一八五八年(咸丰戊午)优贡生,一八七〇(同治庚午)举人,光绪初授盐运使衔,升候补知府,历年生活,实际多是在云南、贵州各地作幕客。生平著述,自己编为《坦园丛书》;诗、文、词、赋之外,关于戏曲的有《词余丛话》及传奇《姽婳封》、《桂枝香》、《麻滩驿》、《再来人》、《桃花源》、《理灵坡》等六种,又曾作有《鸳鸯带》传奇,未刻。
[注]据《坦园诗录》,在光绪戊子年所作的诗中,自称年五十有五,由此上推,他的生年当是在道光十四年。又据《眼福编》自序写于光绪十一年,则他的卒年,当还在此以后。
《词余丛话》,分为《原律》、《原文》、《原事》,各一卷。《原律》,多谈的是律吕、宫调、曲谱、声韵之类;《原文》,专是谈词藻、文章;《原事》,则考证或记述一些戏曲故事。《丛话》的体制,和其它称为“曲话”的著作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因为作者时代较晚,其中较多清代中叶以来的材料。
《词余丛话》共有如下所列各种版本:
(一)《坦园丛书》本 《坦园丛书》有清光绪间长沙杨氏自刻本。
(二)《重订曲苑》本 据《坦园丛书》本景印。
(三)《增补曲苑》本 据《重订曲苑》本排印。
词余丛话序
古者入学习乐,弟子职也。少者可学,必非难事。自高视阔论者执孔子“乐云乐云,钟鼓乎哉”之说,穷极精微,屡牍连篇,究莫得善美之蕴。不知孔子所论,乃指作乐而云然,谓必有盛德大业方可作一代之乐,非谓舍钟鼓而别有所谓乐也。孟子曰:“今之乐犹古之乐。”古有乐,今亦有乐。古乐云亡,舍今奚从?而今日之乐,大而清庙、明堂、燕享、祭祀,小而樵歌、牧笛,妇孺讴吟,凡有声者,皆可谓乐。以此为乐,则弟子可学矣。文禩奉使入觐大朝,得遇湖北护贡官杨都转,晨夕晤对,一月有余,无日不有倡和。湖光山色,助我诗情。旣读其诗集、词集矣,汉阳旅次,又以院本数种见赠。文禩受而读之,第觉其词旨圆美,齿颊生香,而于制曲之源流瞢如也。一再叩其底蕴,都转略示梗概,并出是卷读之。卷分三类:一曰《原律》,辩论宫商,审明清浊;一曰《原文》,凡曲之高下优劣,经都转论定者,悉着于篇;一曰《原事》,诙谐杂出,耳目一新;制曲之道,思过半矣。较之《随园诗话》、《制艺丛谈》、《楹联丛话》,更足启发心思,昭示来学,不得以曲子相公为名臣累也。下邦有白毫子——明命王之十子,今王之叔父也——尝以宫中应制第有鱼龙漫衍之戏为陋,访得故黎承值乐工善吹笛者,出新意,制曲凡数十套,按节而歌,应声而舞。四十年来,内庭赐宴,小臣得与闻焉。在下邦以创始为奇,未尝不咨嗟叹赏。以为古之乐,则吾不知;若今之乐,亦观止而不敢复请。惜白毫子薨已十有二年,不获赌是篇而考证之,亦憾事也。付梓后愿以百本见寄。海邦童子,尚多颖秀之资,倘循是以求其精微,不独今之乐可学,卽古乐之善美者,不亦可测其涯涘耶?丁丑秋九月,越南国贡部正使珠江裴文禩殷年甫拜序于汉阳鹦鹉洲舟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