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本卷六
江都秦嘉謨輯補
傳。史記魏世家索隱引世本曰。桓子生文候斯其傳云。孺子【疒其】是魏駒之子。則世本世家之外復有傳。以紀卿大夫系號。趙韓魏皆先為卿。後為諸侯。故世家及傳兩列之。即此條可以推見。太史公作七十列傳。其名亦本於世本也。今采諸傳注所引諸國列卿系代諡號本文。其闕者。以韋昭國語注杜預世族譜傳解及漢唐以來諸書之可據者補之。其諸國之序。則仍以史記世家為次。每國之卿。則先同姓。後異姓。同姓之中。復以所出諸公為次。集為傳卷六。
齊國氏共伯玄孫莊子歸父生武子佐。佐生勝及景子弱。惠子夏者佐孫。夏生書。書生觀。杜氏左傳僖二十八年成二年十七年十八年定四年七年哀十七年集解。元和姓纂二十五德。
懿伯生貞孟。貞孟生成伯高父。禮記檀弓正義。
案廣韻二十五德云。國氏太公之後。故據其說列于諸卿之前。韋昭國語注云。國佐。齊卿國歸父之子國武子。而杜解反未言國佐何人之子。則韋說可以補其闕也。懿伯貞孟。名皆無考。
崔氏
丁公生季子。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野生武子杼。杼生成。疆。明。明奔魯。生良。高誘淮南子說林訓注。杜氏左傳襄二十四年集解。唐書宰相世系表。
案唐書宰相世系表云。沃生野八世孫沃生杼。而淮南高誘注云。崔杼齊大夫崔野之子。今从高誘。但去丁公世代太促耳。沃疑即夭字之誤。左氏襄二十三年傳有崔如。蓋亦崔氏之誤也。
高氏敬子傒生莊子虎。莊子生傾子。傾子生宣子固。宣子生厚。厚生止。止生豎。左傳襄二十九年正義本文。下文又引云。高止敬仲玄孫之子。據左傳莊九年宣十五年襄二十九年集解。及唐書宰相世系表補正。
敬仲生莊子。莊子生傾子。傾子。傾子之孫武子偃。左傳襄二十九年正義。昭十二年正義引同。偃作酀。無武子二字。偃生昭子張。左傳昭二十九年哀五年集解。
敬仲生莊子。莊子生傾子。傾子生宣子。宣子生無咎。無咎生弱。據上本文。及左傳成十五年成十七年集解補。
案高氏出於齊文公。見姓纂及世系表。故次崔氏後。韋昭國語注云。高子齊卿高傒敬仲。傒或作奚。而左傳襄二十九年高酀。昭十二年傳復作高偃。與世本同。古音通也。又高張見昭二十九年傳。而哀十一年傳又有高無。疑即張子。而無可考。昭十九年傳又有高發。不詳世系。
隰氏莊公曾孫戴仲生成子朋。朋之曾孫鉏。鉏生黨。韋昭齊語注。左傳襄二十四年昭十四年集解。
慶氏桓公生公子無虧。無虧生慶父克。克生子家封。及慶佐。封生子之舍。通志氏族略三引春秋世譜。左氏成十七年十八年襄二十七年二十八年諸集解。
案慶氏又有慶嗣慶隻。皆見左氏襄二十八年傳。杜氏云。慶封之族子息慶嗣。慶繩。慶隻。
欒氏惠公生公子欒堅。欒堅生子雅竈。竈生子旗施。高誘呂覽慎行論注。左傳襄二十八年三十年昭元年九年集解。左傳昭十年孔氏正義。
高氏惠公生公子高祁。高祁生子尾蠆。蠆生子良疆。高誘呂覽慎行論注。左傳襄二十八年三十年昭元年九年集解。左傳昭十年正義。
晏氏桓子弱生平仲嬰。嬰生圉。左傳宣十四年十七年襄二十三年哀六年集解。
案晏子之為卿。雖不見左傳。而晏子春秋及史記管晏列傳皆云相景公。則齊之卿族也。顏師古急就章注。以晏氏為齊公族。故列於管鮑之前。又襄二十三年左傳有晏父戎晏氂。蓋即其族。代系無考。
管氏管莊仲產敬仲夷吾。夷吾產武子鳴。鳴產桓子啟方。啟方產成子豫。豫產莊子盧。盧產悼子其夷。夷產襄子武。武產景子能陟。陟產帶。史記管晏列傳索隱。
案韋昭齊語注云。管夷吾齊卿姬姓之後管嚴仲之子敬仲也。與世本同。僖十二年左氏傳正義引杜譜云。管氏出自周穆王。則未知何時任齊。莊八年傳已有管至父。是其族在齊已久。非自敬仲始矣。成十一年傳管于奚。杜譜以為雜人。哀十六年傳之管修。杜氏云。故齊管仲之後。則修又自齊而仕楚者也。
鮑氏敬叔生叔牙。叔牙玄孫莊子牽文子國。國孫牧。韋昭齊語注魯語注。左傳成十七年哀六年集解。
案韋氏齊語注云。鮑叔齊大夫姒姓之後敬叔之子叔牙。魯語注云。鮑國鮑叔牙之玄孫鮑文子。而杜解以國為叔牙曾孫。兩者不同。今以韋說。哀六年傳有鮑牧臣差車鮑點蓋其族。
陳氏敬仲生夷孟思。思生閩孟克。克生文子須無。須無生桓子無宇。無宇生武子開。僖子乞。乞生子士。[校注「士」原本誤作「玉」。據下文案語及左傳改。]瓘。成子恆。昭子莊。簡子齒。宣子其夷。穆子安。廩邱子意茲。芒[校注「芒」原本誤作「甚」。據本書世家及左傳改。]子盈。惠子得。恆生襄子班。班生莊子伯。伯生和。據上世家文。及左傳襄二十三年哀四年六年十一年十四年集解。
案魏世家索隱引世本魏世系而別有其傳云之說。則先為卿而後為諸侯者。世本于世家及傳。蓋兩列也。考史記索隱此條。及左傳桓三年正義所引世本韓世家文。蓋可概見。今據其說補陳氏傳。又杜氏哀十四年左傳注。與正義所引世本略同。世本恒作常。蓋漢人沿寫所改。又哀六年傳有僖子之子子士。哀十一年傳有子行。杜氏云。子行陳逆。蓋皆陳氏之族。
魯眾氏孝公生公子益師字眾父。眾父之孫眾仲。世族譜。左傳隱元年集解。
案眾氏雖後未為卿。然春秋隱元年書公子益師卒。則卿族也。今采列焉。
臧氏
孝公生僖伯彄。彄生哀伯達。達生伯氏瓶。瓶生文仲辰。左傳莊二十八年正義。禮記禮器正義。邢昺論語疏。魏了翁讀書雜抄。左傳隱五年正義引作臧僖伯彄孝公之子。辰生宣叔許。許生疇賈定伯為武仲紇。為生昭伯賜。臧會。臧頃伯也。宣叔許之孫。與昭伯賜為从父昆弟也。史記魯世家索隱。會生賓如。賓如生石。據韋昭魯語注。杜氏世族譜。左傳宣十八年成十八年襄十七年二十三年昭二十五年哀八年十四年集解。及程公說春秋分記補正。
案韋注云。文仲。魯卿臧哀伯之孫伯氏瓶之子臧孫辰。與世本同。又左氏襄十七年傳有臧堅。杜解云紇之族。
仲孫氏桓公生共仲慶父。慶父生穆伯敖。敖生文伯穀。惠叔難。穀生獻子蔑。禮記檀弓正義十。蔑生莊子速。速生孺子秩。孝伯羯。羯生僖子玃。玃生懿子史記孔子世家索隱引作敬叔。與懿子皆孟僖子之子。蓋約舉文。何忌。何忌生武伯彘。彘生敬子捷。據鄭氏禮記檀弓注。杜氏世家譜。左傳文七年襄十六年三十二年昭六年七年哀十一年集解補正。
案春秋經皆稱仲孫。而傳則俱稱孟氏。共仲為庶長故也。韋昭國語注曰。慶父。莊公之弟共仲。又云。孟文子公孫敖之子伯穀。又云。孟獻子。仲慶父之曾孫。公孫敖之孫。文伯穀之子仲孫蔑。皆與世本同。又左氏定八年傳有公期。杜解云孟氏支子。與襄二十四年之孟公綽。蓋皆孟氏族。
叔孫氏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茲。茲生莊叔得臣。臣生宣伯僑如。穆叔豹。豹生昭子婼。婼生成子不敢。敢生武叔州仇。州仇生文子舒。禮記檀弓正義十。邢昺論語疏引作據公子叔牙六世孫叔孫不敢子也。略同。左氏文十一年傳及哀二十六年傳集解補正。
案諸書傳引世本述叔孫氏系號。最為完備。韋昭國語注云。叔孫宣子。叔牙之曾孫莊叔得臣之子叔孫僑如。又云。穆子。叔孫得臣之子豹。與左傳世本同。又得臣之子虺。見文十一年傳。豹之子孟丙仲壬。見昭四年傳。又有叔孫輒。見定八年傳。杜解云叔孫氏支子。皆非正嫡也。
叔仲氏桓公生僖叔牙。叔牙生武仲休。休生惠伯彭。彭生皮。禮記正義同上。亥。衍。皮生子柳子碩。亥生昭伯帶。帶生穆子小。小生定伯志。鄭氏禮記檀弓注。韋昭國語注。杜氏釋例。左傳文七年十一年襄七年二十八年昭十一年定八年集解。
案叔仲氏雖後不為卿。然文十一年叔仲彭生。見春秋經。則曾列于卿也。今采諸書明其系代。列于叔孫氏後。
季氏桓公生成季友。友生齊仲無逸。無逸生文子行父。行父生武子夙。禮記檀弓正義九。穀梁文六年疏引作季友生仲無佚。無佚生行父。詩魯頌正義引作行父死諡曰文子。案禮記正義本引作公子友生齊仲。齊仲生無逸。多出一代。今據穀梁疏所引校正。本無文子。今據魯頌所引補入。夙生悼子紀。紀生平子意如。意如生桓子斯。斯生康子肥。禮記正義同上。康子曾孫昭子強。據左傳及鄭氏禮記檀弓注補正。
案韋昭國語注云。季文子。季友之孫齊仲無佚之子季孫行父。又云。武子。季文子之子季孫夙。又云。平子。武子之孫悼子之子意如。又云。桓子。平子之子斯。又云。康子。季悼子之孫桓子之子肥。皆與世本同。左傳悼子紇。世本作紀。疑傳寫之誤。又武子之子公彌。見襄二十三年傳。杜云。公彌公鉏。又有公鳥公若。見昭二十五年傳。杜云。公鳥季公亥之兄。平子庶叔父。公亥即公若。則皆武子子也。是年傳又有公思展。杜云季氏族。又有公甫公之。杜云。皆平子弟。定八年傳有季寤。杜云。季桓子之弟子言。哀八年傳有季魴侯。[校注原本「侯」上空兩格。案左傳應作「季魴侯」據補。]杜云。康子叔父。則見[校注「見」字疑衍或譌。]平子子也。又詳氏姓篇。
仲氏仲遂。魯莊公之子東門襄仲。禮記檀弓正義十。述產子家歸父。及昭子子嬰。史記魯世家索隱。
案世本多古字古音。如正義引仲遂。而索隱引作述。若此之類。皆仍其故。韋昭周語注云。東門子家。莊公之孫東門襄仲之子公孫歸父。亦與世本同。
叔氏魯文公生惠伯叔肸。叔肸生聲伯嬰齊。嬰齊生叔老子叔。子叔生敬叔叔弓。叔弓生仲南文楚。及伯張輒。穆伯鞅。定伯閱。為子叔氏。元和姓纂六止。禮記檀弓正義十引作叔肸生聲伯嬰齊。齊生叔老。老生叔弓。又引作敬叔是桓公七世孫。案姓纂所引本無敬叔二字。今據禮記檀弓正義所引次條補入。鞅生詣。以上據杜氏釋例內世族譜補正。
叔弓生定伯閱。閱生西巷敬叔。叔生成子還。左傳定十二年正義。還生僖仲青。杜氏釋例。左傳哀十九年集解。
案春秋例。非卿不書。魯自成襄以來有五卿。季孫氏叔孫氏仲孫氏臧孫氏叔氏。聘會奔卒。並書于經。可以考也。韋昭國語注云。子叔魯宣公之弟叔肸之子公孫嬰齊。與世本同。又叔老諡齊子。見襄十四年傳杜氏解。
蔡朝氏太師子朝生聲子歸生。歸生生朝吳。韋昭魯語注。左傳襄二十六年二十七年昭十三年集解。
案蔡之卿族。惟朝氏可考。餘如襄八年公子燮。定四年公孫姓。哀二年公子駟。哀四年公孫辰公孫霍。皆書于經。而其氏無考。蓋蔡多用公族為卿也。杜氏云。燮。蔡莊公子。公子履。燮弟。
陳
轅氏
申公犀侯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惽。惽生仲牛甫。甫生聖伯順。順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鄭叔。鄭叔生仲爾金父。金父生莊伯。莊伯生諸字伯爰。其孫宣仲濤塗。濤塗生選。選生聲子突。突生惠子雅。雅生頗。桓子僑者。濤塗四世孫。杜氏左傳僖五年襄二年集解。世族譜。姓纂二十二元。唐書宰相世系表。
案表轅爰古音本通。左傳爰田作轅田。史記爰盎漢書作袁盎。轅或作袁省文。左傳昭八年袁克。哀十一年轅晅。皆轅氏之族。傳文已以轅為袁矣。
鍼氏鍼子。僖公孫。鍼宜咎。陳鍼子八世孫。左傳襄二十四年正義。世族譜。
夏氏宣公生子夏。夏生御叔。叔生徵舒。舒生惠子晉。晉生御寇。寇生悼子齧。左傳昭二十三年正義。齧生區夫。春秋分記。
案韋氏周語注曰。夏徵叔之父叔。即公子夏之子靈公之从祖父。其楚語注曰。公子夏。陳宣公之子卻叔之父。子南夏徵叔之字。皆與世本同。夏氏又稱少西氏。見左氏宣十一年傳。杜氏云。少西氏徵舒之祖子夏之名。
慶氏桓公五世孫有慶虎。其族有慶寅慶樂。世族譜。左氏襄二十三年傳解。
孔氏公孫寧即孔寧。其後有孔奐。春秋文十五年宣九年襄二十七年經傳。
案陳卿之見于經者。莊二十五年有女叔。杜云。陳卿女氏叔字。莊二十六年傳之原仲。杜云。陳大夫原氏仲字。詩東門之枌傳。亦曰。原氏陳大夫氏。宣九年有洩冶儀行父。襄七年有公子黃。十七年傳之司徒卭。二十四年傳之司馬桓子。昭八年有公子招公子過。杜云。皆哀公弟。又有于徵師。哀十五年傳之公孫貞子。皆卿也。詩傳又云。子仲氏陳大夫氏。是卿族之可考者。則有女氏原氏洩氏儀氏子仲氏。其系皆闕無可考。
衛石氏衛靖伯之孫碏。碏生厚。厚生駘仲。駘仲生祁子。祁子生成子稷。稷生共子買。買生悼子惡。石圃者。惡之从子。懿子曼姑者。惡之孫。曼姑生照子魋。杜氏釋例。左傳成二年襄十七年十九年二十八年哀十七年集解。程公說春秋分記。
案王符潛夫論。以石氏為衛後姬姓。列于衛公族之前。今从之。以石駘仲為石厚子者。程公說之說。未知何本。呂覽慎小篇注。以石圃為石惡之子。與左傳異。疑高氏之說誤也。左傳哀十五年又有石乞。系代無考。蓋其族。
世叔氏僖侯八世孫太叔文子儀。儀孫懿子申。申生悼子疾。僖子遺。杜氏釋例。左傳襄十四年昭三十一年哀十一年集解。
案春秋昭三十二年經稱世叔申。而傳皆言太叔。蓋世與太古義相通。左傳子太叔。論語作世叔。此可見也。今从經。
孫氏武公生公子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乙。乙生昭子炎。炎生莊子紇。紇生宣子鰌。鰌生桓子良夫。良夫生文子林父。林父生嘉襄蒯。杜氏釋例。左傳文元年成二年七年襄十年二十六年集解。元和姓纂二十三魂。唐書宰相世系表。
案世本云孫氏出于衛武公。至林父八世。別載氏姓篇。與姓纂唐表所言世數相同。故知二書猶可據也。又左傳文元年孫昭子。哀二十六年孫莊氏。皆無名。其名亦見唐表。又宣六年傳有孫免。亦見經。其系代無可考。
寧氏武公生公子季亹。亹生頃叔。頃叔生文仲跪。跪生穆仲靜。靜生莊子速。速生武子俞。俞生成子相。相生惠子殖。殖生悼子喜。韋昭晉語注。杜氏釋例。左傳閔二年僖二十八年成二年十四年襄二年二十五年集解。姓纂四十六徑。
案韋注云。寧莊子。衛正卿寧穆仲靜之子寧速。與釋例合。又釋例雜人內。別有一寧跪。豈左傳莊六年放于秦者。即此人歟。襄二十五年傳云。九世之卿族。一舉而滅之。觀此可以省矣。
齊氏宣公生昭伯頑。頑生齊子。齊子無子。戴公以其子惡為之後四世孫。惡生豹。杜氏釋例。左傳昭二十年集解。
案春秋昭元年齊惡書經。釋例有兩齊惡。疑有所誤。
北宮氏成公生頃子。頃子生去疾。去疾生懿子括。括生遺及文子佗。遺生貞子喜。喜生結及肱。左傳成十六年襄十四年二十六年三十年昭九年集解。姓纂二十五德。
案杜氏云。北宮括成公曾孫。與姓纂合。
析氏穆公生公析黑肩。黑肩之孫成子朱鉏。左傳昭二十年集解。姓纂一東。
案春秋成十年衛侯之弟黑背[校注「背」原本誤作「肩」。據左傳杜注改。]見經。而姓纂以為黑臀。今从春秋及杜解校正。
公叔氏衛獻公生成子當。當生文子拔。拔生朱。禮記檀弓正義八。檀弓正義十。
案左傳拔作發。朱作戍。古音通。禮記朱作木。鄭氏云。木當作朱。據世本而言也。又檀弓正義八及邢昺論疏引此二條。別見氏姓篇。春秋定十三年公叔戍。見經。
公孟氏衛公孟彄。靈公之子。字公孟。名彄。左傳隱七年正義。
案昭二十年傳杜解云。公孟縶靈公兄。定十三年傳杜解云。彄孟縶子。而世本以彄為靈公子。一時必無二公孟氏。豈縶無子。靈公以己子為之後。如戴公之後齊氏歟。不可考矣。
司寇氏衛靈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及惠叔蘭。蘭生司寇亥。為司寇氏。禮記檀弓正義八。正義所引本作虎為司寇氏。據姓纂七之所引增司寇二字。改虎為亥。
案左傳哀二十五年公奪司寇亥政。則亥蓋衛卿也。今次公孟氏後。
趙氏衛趙懿子兼生昭子舉。舉生趙陽。左傳成十四年正義。
案潛夫論以趙氏為衛公族。但未知出自何公耳。趙兼左傳昭九年作趙黶。定十四年趙陽。見經。杜解陽趙黶孫。據世本也。
孔氏莊叔達生得閭叔穀。穀生成叔烝鉏。烝鉏生頃叔羈。羈生昭叔起。起生文叔圉。圉生悝。禮記祭祀正義四十九。羈本作羅。據左傳及春秋釋例校正。
案孔氏姞姓。見左傳哀十一年傳。閔二年傳有孔嬰齊。蓋孔氏之先。又衛卿尚有元咺。僖二十八年見經。其系代無考。
曹子臧氏文公生子臧喜時。喜時生公孫會。公羊昭二十年傳。何休公羊傳注。
案子臧氏見廣韻六止注引姓苑。何休以子臧為曹伯廬弟。則文公子宣公弟也。而杜氏以為宣公庶子。與史記不合。今从何說。曹卿之可見者。如昭二十一年傳之翰胡。哀七年傳之公孫疆。皆無考。
宋孔氏宋湣公生弗甫何。弗甫何生宋父。宋父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為宋司馬。華督殺之。而絕其世。其子木金父降為士。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為華氏所偪。奔魯。為防大夫。故曰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生仲尼。詩商頌序正義。左傳桓元年正義引作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其子奔魯為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生仲尼。蓋省文。仲尼圬頂反首張面。四十有九表。堤胷谷竅。參臂駢脅。腰大十圍。長九尺有六寸。時為長人。路史後紀九注。後數世皆一子。禮記檀弓正義八。
案孔子為魯司寇。未列于卿。而其先則宋之卿族也。世本云。絕其世者。絕卿之世及而為士也。世本紀孔子獨詳。蓋亦七十子之徒尊其師學之意。故有以世本為左丘明作者。太史公列孔子於世家。蓋亦推原世本之意耳。
華氏
華父督。戴公之孫。好父說之子。左傳桓元年正義。隱八年正義引同。華父督作宋督。華父。督之字。左傳引八年正義。督生世子家。家生華孫御事。御事生華元。左傳僖十六年正義。元生右師閱及司徒臣。閱生臯比。及右師合比。少司寇牼。右師亥。亥生無慼。左傳襄九年十七年昭六年二十年集解。
督生世子家。家生秀老。老生司徒鄭。鄭生司徒喜。左傳成十五年正義。
司馬華耦者。華父督曾孫。華椒者。華氏族。椒之孫。司馬弱。司徒華定姓纂二十二覃。者。華氏族。定生啟。大司馬華費遂者。華氏族。費遂生少司馬貙及多僚登。左傳文八年宣十一年襄六年昭四年二十年二十一年集解。
案韋昭楚語注云。華元宋卿華卿之子右師元。卿字蓋御字傳寫之訛。杜氏左傳解。督未死而賜族。則與他族異也。杜氏不言合比為何人之子。然宋卿若魚氏之左師。向氏之右師。樂氏之司城。皆父子相承。閱為右師。合比亦為右師。且與閱子比名相類。則蓋閱之子也。襄十七年傳有華吳。昭二十一年傳有華姓華豹。杜不言其系。非卿。廣韻華作崋。云宋戴公子考父食采於崋。好又作考。蓋考為諡法。好考古音同也。惟解華氏異耳。
樂氏戴公生樂甫術。術生碩甫澤。澤生季甫。甫生子僕伊與樂豫。左傳僖七年正義。
宋戴公生樂甫術。術生碩甫澤。澤生夷父須。須生大司寇呂。左傳僖十八年正義。
戴公生樂甫術。術生石甫願繹。繹生夷甫傾。傾生東鄉克。克生西鄉士曹。曹生子罕喜。禮記檀弓正義十。喜之孫子梁祁。祁生子明溷。溷生子潞茷樂舍。及大司寇輓。皆喜孫。輓生大司寇朱鉏。左傳昭二十年二十二年定六年哀二十六年集解。
樂懼戴公六世孫。左傳成十六年正義。樂大心戴公八世孫。樂嬰齊樂裔樂舉樂將鉏樂轡樂遄樂髠樂得皆樂氏族。左傳宣十四年成二年十五年襄六年九年哀三年傳。杜氏成十六年定十年哀二十六年集解。
案世本碩甫澤即石甫願繹。夷父須即夷父傾。或聲有急讀緩讀之別。或傳寫之訛耳。
皇氏皇父充石。戴公子。左傳僖十一年正義。充石生季子來。來生南雍【垂夾】。充石之後十世有宗卿為人。為人生大司馬鄢。左傳襄九年正義引服虔解誼。杜氏襄九年傳解。唐書宰相世系表。
右師瑗者。充石八世孫。瑗生了劖般及麇。右師緩者。瑗从子。太宰國父者。皇氏族。司馬野者。皇氏族。野生伯。及大司馬非我。司徒懷者。非我从昆弟。左傳襄十七年哀七年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六年集解。世族譜。
案左傳哀十六年正義引杜氏族譜。又以皇緩為充石十世孫。與集解云瑗从子。相錯一代。今从集解。又左傳昭二十二年有皇奄。杜云非卿。
老氏老佐。戴公五世孫。左傳成十五年集解。
仲氏宋莊公生右師戌。戌生司城師。左傳文十八年正義。師生仲江。江之孫左師幾。幾生佗。左傳襄十四年昭二十二年定十年集解。
宋莊公孫名固。為大司馬。北宋本史記宋世家正義。
案世本言公孫固一條。其後不見於左傳。未知其何氏。以其出自莊公。附於仲氏之後。右師戌。左氏文二年六年傳作公子成。杜云莊公子。陸氏釋文云。成本作戌。音恤。
魚氏桓公生左師目夷。目夷生左師友。友之孫左師石少宰府。左傳僖九年文七年成十五年集解。
鱗氏桓公生公子鱗。鱗生東鄉矔。左傳僖七年正義。成十五年正義引同。矔生司徒文。文生大司寇子奏。奏生小司寇朱。左傳成十五年正義。
案左傳文七年杜解云。鱗矔桓公孫。成十五年杜解云。朱鱗矔孫。與世本一同一不同。矔不稱公孫。而即稱氏。蓋亦生而賜族。與華督同。
蕩氏宋威公子蕩。姓纂蕩六止。生公孫壽。壽生司城意諸。生公。及大司馬虺。虺生司馬澤。左傳成十五年正義。據左傳文七年八年十五年集解補正。
案蕩氏與鱗氏。皆以名為氏。又左傳成十五年集解。以蕩澤為意諸之子。與世本不同。疑有誤。
向氏桓公生向父盻。盻生司城訾守。守生小司寇鱣及合左師向戌。左傳成十五年正義。向戌生東鄰叔子超。超生左師眇及司馬魋。禮記檀弓正義八。左師眇下。有眇即向巢也。魋巢之弟。蓋約舉世本文。今據左傳校改。向戌生左師寧。寧生羅。左傳昭十九年二十年二十二年集解。
大司寇為人。太宰帶。皆向父之後。左傳成五年十五年傳。[校注原本此下衍「戒」字。今刪。]
案昭二十年傳。有向勝向行向宜向鄭。杜氏云。宜鄭皆向戌子。哀十四年傳。有子頎子車司馬牛。杜氏云。皆桓魋弟。蓋皆非卿。鄭氏禮記檀弓注云。桓司馬宋向戌之孫名魋。則其說亦與世本同也。
靈氏文公生子靈圍龜。其後有左師靈不緩。左傳成五年哀二十六年集解。
石氏
共公生子石段。段生石彄。左傳襄二十年定十年集解。
案子石即褚師段。其後有褚師子肥。見哀八年傳。蓋其支子以褚師為氏。而大宗則稱石氏。故石彄為卿。見定十年春秋經也。廣韻言子石出於宋恭公。與杜解相同。
邊氏平公生子邊御寇。其孫有大司徒邊。廣韻引圈稱陳風俗傳。左傳昭二十二年集解。通志氏族略三。
案宋卿之見經者。莊十一年宋萬賈氏。云未賜族。定十年公子地母弟辰。杜云。皆元公弟。文七年傳有公子卭。杜云。昭公弟。十五年傳有母弟須。成十八年傳有西鉏吾。後為太宰。而卭則為司馬。須則為司城。其氏族無考。
晉欒氏靖侯生欒叔。欒叔生賓。史記晉世家正義引作欒叔賓父也。蓋約舉文。賓生共叔成。成生貞子枝。枝生盾。盾生武子書。書生桓子黶及鍼。黶生懷子盈。盈生魴。史記集解三十九引賈逵說。左傳襄十九年正義引服虔解。韋昭國語注。左傳桓二年三年僖二十七年文十二年宣十一年成十三年十六年襄十四年二十三年集解。
案服氏以魴為盈子。而杜氏則以為欒氏族。然魴子左氏襄二十三年傳。一書其傷。再書其出奔宋。則服氏之說為可信也。宣十六年傳欒京廬成。十五年傳欒弗忌。十八年傳弁糾。襄二十三年傳欒樂。昭元年傳欒豹。皆非卿。杜云。欒氏族。
卻氏
卻文生叔虎豹。卻豹生稱及冀芮。芮生成子缺。缺生獻子克。左傳成十一年正義。克生駒伯錡。韋昭國語注。左傳成十三年十七年集解。姓纂二十陌。程公說春秋分記。
卻豹生義。義生步楊。楊生苦成叔州。正義同上。據左傳成十四年集解補。
卻豹生義。義生步楊。步楊生蒲城昔隹居。居生昭子至。左傳成公二年正義。據韋昭國語注補。
卻溱。卻至之先。韋昭國語注。
案韋昭國語注引卻世世系凡七條。皆與世本同。卻至諡昭子。亦見韋注。則韋氏亦據世本也。以卻稱為芮兄。則春秋分記之說。韋氏又以溱為至先。則無可考矣。卻州之州。與公羊同。世本多古字類此。僖二十七年卻縠亦卿。而世系無考。成十三年傳卻毅亦稱步毅。杜云。卻至弟。與僖十五年傳之卻乞。皆非卿。
胥氏臼季臣生甲。甲生克。克生童。韋昭國語注。左傳僖二十三年文十二年宣元年成十七年集解。
案胥原二代皆姬姓。有辨見氏姓篇。胥氏之見于傳。襄二十三年胥午。二十六年胥梁帶。皆非卿。
先氏原軫生霍伯且居。且居生克。克生彘季縠。韋昭國語注。左傳僖二十七年三十三年集解。
案僖二十八年先蔑文七年先都皆卿。世系無考。又閔二年傳先友先丹木。僖三十三年傳先茅。文三年傳先僕。宣元年傳先卒。皆其族。
狐氏伯行突生毛。毛生溱。韋昭國語注。左傳僖二十五年二十七年集解。
伯行突生子犯偃。偃生賈季佗射姑。韋昭國語注。左傳僖二十三年文六年集解。
案狐氏伯行之後分為二。別見世本氏姓篇。韋氏云。狐偃之父狐突伯行。賈佗狐偃之子射姑。太師賈氏。又云。賈字季佗。皆與杜解相同。
韓氏桓叔生子萬。萬生賕伯。賕伯生定伯簡。簡生輿。輿生獻子厥。厥生宣子秦。秦生平子須。須生簡子不信。不信生莊子庚。庚生康子虎。虎生武子啟章。啟章生景子處。
案韓氏尚有韓穿亦為卿。見成三年傳。世代無考。昭五年傳有箕襄邢帶。杜云。二人皆韓氏族。又有叔禽叔椒子羽。杜云。皆韓起子。昭二十六年傳韓固。杜云。韓起孫。與別見世本之韓無忌韓襄。皆非卿也。
魏畢萬生芒季。芒季生武仲州。州生莊子降。降生獻子荼。荼生簡子取。取生襄子多。多生桓子駒。駒生孺子【疒其】。史記魏世家索隱引傳文。約舉世本。今據世家義例校正。
魏顆。州子。顆生令狐文子頡。韋昭晉語注。杜氏世家譜。左傳宣十五年成十八年集解。
魏武子錡。犫孫。左傳宣十二年正義。錡生呂宣子相。韋昭晉語注。左傳宣十一年成十三年集解。
案史記魏世家桓子之孫曰文侯都下。索隱曰。系本桓子生文侯斯。其傳云孺子【疒其】。是魏駒之子與此系代亦不同云云。是一作斯。一作【疒其】。皆不名都。且俱云是桓子之子。故小司馬引世本以校史記之異。可見世本世家外復有傳。魏氏系代。蓋兩列焉。而為斯為。世本亦互相異也。其云孺子者。則文侯以下即為諸侯。故傳終于此。以明卿族之限。其世家之系代。則仍相續也。據此。則傳之義例可知。齊之陳晉之韓趙。皆可推而補之耳。昭二十六年傳有魏戌。杜云。魏舒庶子非卿也。魏有令狐氏呂氏之別。皆因食采為氏。魏錡亦稱厨武子。而其後則稱呂錡。蓋先食厨而後食呂。故其子遂稱呂相歟。
士氏
隰叔生士蒍。士蒍生成伯【垂夾】。【垂夾】生武子會。會生文叔燮。燮生宣叔匄。匄生獻子鞅。鞅生昭子吉射。史記趙世家索隱。上三句別載氏姓篇。左傳僖十三年正義引作士蒍生士伯缺。缺生士會。會生士燮。據左傳定十三年集解。補昭子二字。
武子會生司空縠。左傳文二年集解。
武子會生彘恭子魴。魴生彘裘。韋昭國語注。左傳成十八年襄十四年集解。
案成三年鞏朔為卿。十二年作士莊伯。杜云。士莊伯鞏朔。則朔亦士氏。而鞏其采地也。惟系代無考耳。又左傳定十三年有范臯夷。杜云。范氏側室子。十四年有士鮒。哀四年有士蔑。皆非卿。其世系亦無可考。
士穆子生貞子渥濁。渥濁生莊子弱。弱生文伯匄。匄生景伯彌牟。韋昭國語注。左傳成十八年襄九年三十年昭十三年集解。世族譜。
案士氏先為太傳後為理。皆非卿。然韋氏云。士貞子。晉卿士穆子之子士渥濁也。則其先亦為卿。且俱稱士氏。則與士蒍當亦同族。今備列焉。韋氏又云。范獻子文子之族昆弟士富也。士富為侯奄。見成十八年。非卿。
荀氏
荀叔原黯之後有荀息。竹書紀年。左傳僖二年十年集解。
晉大夫逝敖生桓伯林父。林父生宣伯庚宿。庚宿生獻伯偃。偃生穆伯吳。吳生文子寅。史記趙世家索隱。據左傳定八年集解補文子二字。
逝敖生莊子首。首生武子罃。罃生莊子朔。朔生悼子盈。盈生文子櫟。櫟生宣子申。申生智伯瑤。同上。瑤生開。史記秦本紀正義。程鄭。荀之別族。左傳成十八年正義。文子騅之曾孫。程季之子。韋昭國語注。左傳成三年集解。史記晉世家索隱。
案荀氏雖有中行氏知氏之別。而經皆書荀。其以荀為氏見紀年。今引之以冠其首。則凡荀氏。皆其後也。知與程皆引其食采為氏。見下氏姓篇。韋氏云。中行穆子。晉卿中行偃之子荀吳中行伯也。又云。中行宣子。中行桓子之子荀庚。又云。智莊子。荀首也。子羽。知莊子之子知罃之字。又云。智宣子。晉卿荀櫟之子申也。又云。瑤。宣子之子襄子智伯。皆與世本同。荀騅韋注作荀驩。蓋傳寫之訛脫耳。索隱云。荀騅諡文子。疑亦據世本而言。惠氏左傳補注。則竟以為世本。未知別有見否。左傳成十八年有荀家荀會荀賓。韋注國語云。荀賓荀家晉大夫會家之族。襄二十一年有知起中行喜。不言其世系。昭二十八年有知徐吾。杜云知盈孫。又韋注國語云。智果智氏之族。知宵宣子庶子。伯國智氏之族。皆非卿也。
里氏里季生里克。韋昭國語注。
丕氏丕鄭生丕豹。左傳僖十年集解。
趙氏
公明生共孟及趙夙。夙生成季衰。衰生宣孟盾。盾生莊子朔。朔生文子武。武生景叔成。成生簡子鞅。鞅生襄子毋卹。毋卹生桓子嘉。
趙武子穿。為夙之曾孫。左傳宣二年正義。穿生旃。旃生傾子勝。勝生午。午生稷。趙朝者。勝之曾孫。宋本春秋疏十引服虔解。韋昭國語注。
杜氏世族譜。左傳宣二年十一年襄二十三年昭二十八年定十年十三年集解。
原同屏括樓嬰齊。皆成季衰之子。左傳僖二十四年宣十二年集解。
代成子起。趙襄子之子。史記趙世家索隱。
案趙穿為夙曾孫。而韋杜皆云夙庶孫。皆與世本不同。杜解文十二年傳云。趙夙庶孫。而解宣二年傳。則云趙穿。趙盾从父昆弟子。則仍與世本同矣。服氏以為別為邯鄲氏。而杜譜云別為耿氏。皆其食邑也。昭三年傳有趙獲。杜云文子之子。哀二年傳有趙羅。系未詳。皆非卿也。
楚鬭氏若敖生伯比。伯比生文子穀於菟。穀於菟生子揚般。般生克黃。克黃生棄疾。棄疾生韋龜。韋龜生子旗成然。成然生辛懷曹。韋昭國語注。左傳桓六年莊二十年宣四年昭四年六年十三年十四年定四年集解。
伯比生子良。子良生子越椒。椒生賁皇。左傳宣四年僖二十八年宣十七年集解。
若敖生射師廉。廉生班。班生子儀克。杜氏世族譜。韋昭國語注。左傳莊三十年集解。
案韋昭杜譜。則若敖二子皆氏。楚蠻夷之國。其命族之故。不可考矣。左傳正義引服虔說。謂射師即班。與世族譜異。今定从杜氏。韋注云。申公子儀。班之子大司馬克。則杜氏所未及詳也。其餘皆與杜氏同。莊四年傳有令尹祁。僖二十六年傳有司馬宜申。杜云。司馬子西也。二十八年有勃。即三十三年令尹子上。其系代俱無考。若桓八年丹。莊十八年緡。二十八年禦疆梧。僖二年章。則皆非卿。其系亦並不可考。
成氏若敖之曾孫子玉得臣。得臣生大孫伯大心。成熊者。得臣之孫。韋昭國語注。左傳僖二十三年二十八年昭十一年集解。
子孔嘉亦若敖曾孫。左傳文十二年集解。
蒍氏
蚡冒生無鉤章。章生叔伯呂臣。呂臣生伯嬴賈。賈生蒍艾獵及孫叔敖。艾獵生蒍子馮。左傳宣十一年正義。引作蒍艾獵孫叔敖之兄。襄十五年正義。引作蒍艾獵孫叔敖之兄。蒍子馮艾獵之子。蓋約舉文。今據世本義例。略為改正。子馮生蒍掩。高誘呂覽知分篇注。淮南子齊俗訓注。左傳僖二十七年宣十一年襄十五年二十五年集解。唐書宰相世系表。
案蒍與薳古音通。僖二十三年薳呂臣。二十八年即作蒍呂臣。此可見也。杜氏以蒍艾獵即孫叔敖。然左傳已明云蒍艾獵蒍敖明非一人。且杜氏既以為一人。而襄二十五年傳解。又云子馮叔敖从子。則又仍从世本。蓋亦自紊其例。不若定从世本之為得也。襄二十四年有薳啟疆為太宰。二十七年有薳罷字子蕩。昭元年為令尹。系皆無考。昭五年傳薳射。六年傳薳洩。十三年傳薳居。二十一年傳薳越。哀十八年傳薳固。則皆非卿。杜云尹掩之族。
屈氏武王生屈瑕。其後有屈重屈完屈禦寇屈罷。王逸楚辭注。左氏桓十一年莊四年僖四年二十五年昭十四年傳。
屈蕩。屈建之祖父。左傳襄二十五年集解。蕩生子夕到。到生子木建。建生屈生。韋昭國語注。左傳襄十五年二十二年昭五年諸集解。
莫敖屈蕩生屈申。左傳襄二十五年昭四年諸集解。
案楚有兩屈蕩。一見宣十一年傳。一見襄二十五年傳。杜氏有辨。茲不贅。但書其官以別之。宣十一年傳有屈巫臣。韋昭國語注[校注原本脫「注」字。]云。巫臣。楚申公屈巫子靈。成七年傳有子閻子蕩清尹勿忌。杜云。巫臣之族。又有屈狐庸。杜云巫臣子。皆非卿也。
善氏武王生子元善。善生王孫啟。韋昭國語注。
案王符潛夫論。楚公族有善氏。與屈氏相比。據韋注及王逸楚辭注。則善與瑕皆武王之子。蓋子元之後。以名為氏。如熊率熊相之類是也。杜氏莊二十八年傳解。亦以子元為文王弟。
陽氏穆王生王子揚。揚生尹。尹生令尹匄。左傳昭十七年正義。匄生令終及完佗。左傳昭二十七年集解。
嬰齊氏穆王生子重嬰齊。左傳宣十一年集解。
案嬰齊氏。及下子南氏子庚氏。皆據潛夫論補入。
囊氏莊王生子囊貞。貞生郄尹光唐。光唐生子常瓦。高誘呂覽貴卒篇注。韋昭國語注。左傳成十五年昭二十三年集解。
子南氏莊王生子南追舒。追舒生棄疾。左傳襄十五年二十五年集解。
子庚氏莊王生子庚午。左傳襄十二年集解。
沈氏
莊王生沈尹。沈尹生沈尹戌。戌生葉公子高諸梁。禮記緇衣正義。引作葉公。楚縣公葉公子高也。邢昺論語疏引作葉[校注原本「葉」下空格。並衍「據」字。據論語疏改。]公名諸梁。楚大夫。食采於葉。僭稱公者。皆約舉文。據呂覽貴卒篇注。韋昭國語注。左傳昭十九年定五年集解。楊倞荀子注補正。
案杜氏以沈尹戌為莊王曾孫。系代太遠。今从高誘說。唐世系表以沈氏為沈子逞之後。不足信也。定五年傳又有后臧。杜云。葉公諸梁之弟。非卿。又呂覽尊師篇。莊王師沈尹巫。注。沈縣大夫。又當染篇。楚莊王染於沈尹蒸。皆食采在沈尹之先。其非同族可知。
西氏平王生西申。申生子國寧。及武城尹公孫朝。左傳昭二十六年哀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集解。
魯陽氏平王生子期結。結生魯陽文子寬及平。韋昭國語注。高誘淮南子覽冥訓注。左傳定四年哀十六年集解。
案西氏魯陽氏皆見潛夫論。楚以令尹司馬左尹右尹左司馬右司馬為卿。皆書於經。令尹則文王時有彭仲爽。見哀十七年傳。他若襄三年傳公子士夫子辛亦為令尹。司馬則宣十一年傳公子側子反。襄三年傳公子忌。二十二年傳公子齮。昭十七年傳公子魴子魚。左尹則昭十八年傳王子勝。二十七年傳卻宛。右尹則襄十五年傳公子罷。成十九年傳子革。二十七年傳申鮮虞。左司馬則文十年傳文之無畏。襄十五年傳公子成。哀四年傳左司馬眅。右司馬則文十年傳期思公復遂。襄二年傳公子申。十五年傳公子櫜師。昭三十一年傳右司馬稽。其世系氏族皆無考。惟子革出自鄭。卻宛出自晉。可知其先亦不再傳。要惟司姓為盛耳。
鄭公父氏武公生共叔段。段生公孫滑。公父定叔者。段之孫。左傳隱元年莊十六年集解。
子人氏莊公生子人語。其後有子人九。左傳桓十四年集解。僖二十八年正義。
子良氏穆公生子良去疾。去疾生子耳輒。輒生伯有霄。霄生止。杜氏世族譜。左傳宣四年襄八年十一年昭六年集解。
子軒氏鄧名世姓氏書辯證六止。
鄭穆公子喜字子罕。生子展舍之。舍之生子皮虎。同上。及罕魋。虎生子鹺嬰齊。嬰齊生子姚達。左傳昭六年十五年定九年集解。案古軒罕同音。左氏昭元年經罕虎。公羊作軒虎。世本多古字古音。故亦作子軒氏也。罕昭。國論注云罕虎子罕之孫子展之子子皮。與世本同。子罕諡成子。子展諡桓子。見世族譜。子姚又字[校注「字」原本誤作「諡」。]子賸諡武子。見哀九年傳解。
子駟氏穆公生子駟騑武子。騑生子西夏襄子。夏生子上帶定子。世族譜。及左氏成十年襄九年十年十五年三十年傳集解。
子游偃。子瑕乞獻子。並[校注「並」原本作「益」。據左傳正義改。]公孫夏之子。正傳昭十九年正義。偃生絲。乞生子然歂莊子。歂生子般宏思子。左氏昭十九年傳。昭十九年定八年哀二年傳集解。世族譜。
案韋注國語云。騑鄭穆公之子子騑也。駟作騑。小異耳。杜以偃為帶子。不與世本同。故正義引世本以證之。
子國氏姓氏書辯證六止。鄭穆公生子國發惠子。發生子產僑簡成子。僑生子思參桓子。參生子玉珍。珍生子樂卑顯莊子。同上。據世族譜左傳集解補正。
案子產之諡不見左傳。惟國語稱為公孫成子。韋注云。公孫成子子產之諡。鄭穆公孫子國之子也。與世本同。世本又稱為簡成子。則非止一諡也。
子孔氏穆公生子孔嘉。嘉生公孫洩。洩生子張申。左傳襄八年昭六年十六年集解。世族譜。據世族譜以孔張為洩弟。與杜氏集解異。今从集解。
子游氏穆公生子游偃宣子。偃生子蟜蠆桓子。蠆生子明眅昭子。及子太叔吉。眅生良。吉生子寬速。左傳氏成三年襄八年九年二十二年二十四年定六年集解。世族譜。
子豐氏穆公生子豐平。平生伯石段景伯。段生子旗施。左傳襄七年二十六年昭六年十五年集解。世族譜。
案豐氏尚有豐卷字子張。見襄三十年。傳。系無考。
子印氏穆公生子印倫悼子。倫生子張黑肱。黑肱生子石段獻子。段生子柳癸。左氏成十三年宣十四年襄二十二年昭十五年傳集解。世族譜。
案印氏尚有印堇父。見襄二十六年。非卿。系亦無考。以上諸侯皆本左傳襄二十二年集解為次。鄭卿之見經傳者。隱元年有祭足。五年有公子元原繁洩駕。七年有宛。桓十六年有高渠彌。莊十六年有叔詹。閔二年有高克。僖七年有堵叔師叔。二十四年有石甲父侯宣多。文十三年有公子歸生子家。系皆無考。
世本卷七
江都秦嘉謨輯補
氏姓篇。史記秦本紀集解。左傳隱十一年正義。皆引氏姓篇。而其義例。則世本篇言姓則在上。言氏則在下二語。足以括之。蓋姓統于氏。氏繫于姓。旁行斜上。統繫秩然。即世本之譜法也。其所云上者。則一姓之左。備列諸國書。書引世本。如任姓謝章薛呂舒祝終泉畢過之類是。其所云下者。則諸國之下。羅列眾氏。諸書引世本。如子襄氏齊桓公子子襄之後之類是也。其有散引者。如荀賈皆姬姓。向姜姓。徐奄皆嬴姓之類。則引者單舉一二國。非其全文。可以世本任姓偃姓子姓之例。校而知之。今因其義例。搜采原文。闕者補以春秋內外經傳注。史記世族譜。諸書。而唐宋以前經傳之注。有可據者。類錄之。氏姓之書。亦備列焉。原文則大書。所補則分行旁綴。以从前例。仍各分注所引書目於下方。以免臆度之誚。枝分條繫。寧存無棄。冀以備三代姓氏之源流焉。每國之氏。以所出之諸公為次。姓可考而國不可考者。則列于本姓之下。氏可考而姓不可考者。則列於諸姓之後。輯為氏姓篇卷七。
篇言姓則在上。言氏則在下。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史記高祖本紀索隱。一切經音義妙法蓮華經六卷。路史後紀十二。
世本卷八
江都秦嘉謨輯補
居篇。案史記索隱三引居篇文。蓋世本述黃帝以來都會所在也。今采諸傳注所引者。以類為次。其有闕者。則以史記及世族譜補之。輯為居篇卷八。
黃帝居涿鹿。路史後紀五注。涿鹿在鼓城南。續漢書郡國志注。御覽一百五十五。路史後紀五注。
案御覽路史鼓城皆誤作彭城。今據郡國志注校正。又史記五帝本紀。惟黃帝紀所都。帝舜記所居。與世本合。
舜居媯汭。水經漢水注。媯墟在西城西北。舜之居。漢書地理志注應劭說。路史國名紀四引同。無北字[校注原本此下衍「二字」。據路史刪。]之字。
禹都陽城。漢書地理志注臣瓚說。路史後紀十三注。玉海十六。通鑑地理通釋四。太平御覽一百五十五引作夏侯居陽城。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史記封禪書正義。禮記緇衣正義引作禹都咸陽。
契居蕃。水經渭水注。路史後紀十注。國名紀三。通鑑地理通釋四。御覽一百五十五引作契本居蕃。
案蕃之所在。諸書不見。惟路史國名紀三引魯連子云。蕃在太華之陽。闞駰云。在鄭西。今尚書正義引鄭注。契本封商國。在太華之陽。即此。
昭明居砥石。尚書帝告序正義。路史後紀十注。通鑑地理通釋。復遷商。路史注同上。相徙商邱。本顓頊之虛。御覽一百五十五。
宋衷曰。相士就契。封於商。史記夏本紀集解。
湯始居亳。據史紀補。
仲丁遷於隞。同上。
河亶甲居相。同上。
祖乙遷於邢。同上。
盤庚復居亳。同上。
武乙徙河北。同上。
后稷封於邰。據史記及左傳隱元年正義所引世族譜補。
慶節國豳。據史記補。
古公亶父遷岐。據史記及世族譜文補。
文王徙都豐。據史記補。
武王在豐鎬。文選西都賦注。宋敏求長安志。
懿王徙於犬邱。詩小雅疏九之一。御覽一百五十五。通鑑地理通釋四引同。徙於作居。
宋忠曰。懿王自鎬徙都犬丘。一曰廢丘。今槐里是也。史記周本紀索隱。
厲王淫亂出於【虫彘】。御覽一百五十五。
平王徙居洛。玉海十六。
敬王東居成周。玉海十六。
赧王徙居西周。玉海十六。
案以上皆言帝王都會之所。以下所記列國始封。遷徙之地。則以史記為次。
吳熟哉居藩籬。史記吳世家索隱兩引。一引居篇文。路史後紀九注引同。無吳字。熟作孰。藩離作番離。
宋衷曰。熟哉仲雍字。藩籬今吳之餘暨也。史記吳世家索隱。案此下有解者云。雍是熟食。故雍字熟哉也。十三字。文義不相屬。疑非宋仲子注文。故此條未經采入。
孰姑徙勾吳。史記吳世家索隱兩引。一引居篇文。文選魏都賦注。
宋衷曰。孰姑壽夢也。史記吳世家索隱。文選注同上。勾吳。太伯始所居地名。史記吳世家集解。索隱同上。文選注同上。
諸樊徙吳。史記集解同上。
齊太公都營邱。據史記及隱三年正義所引世族譜補。
胡公徙都薄姑。據史記補。
獻公徙都臨菑。同上。
魯周公居少昊之墟。詩地理攷五。
煬公徙魯。史記魯世家集解。詩地理攷五。
宋忠曰。今魯國。史記集解同上。
召公居北燕。史記燕世家集解。
宋忠曰。有南燕。故云北燕。史記集解同上。太平寰宇記六十九引作有南燕。此故云北。無宋忠曰三字。
桓侯徙臨易。史記集解同上。
宋忠曰。今河間易縣是也。史記集解同上。
蔡叔居上蔡。尚書蔡仲之命正義。史記管蔡世家集解引居上蔡三字。蓋亦省文。
蔡叔居上蔡。上蔡也。九江有下蔡。故稱上。水經汝水注。案此亦引世本本文。案其文義似注。故附于此。
宋衷曰。平侯徙下蔡。史記管蔡世家集解索隱。案此句下索隱又云。今系本無者。近脫耳。則宋注此句乃引本文。故下文仍據索隱列入。
胡徙居新蔡。史記管蔡世家集解。
宋衷曰。胡徙居新蔡。史記集解同上。尚書正義同上。宋衷曰引作宋仲子曰。以奉叔度祀。故名其地為新蔡。水經汝水[校注「汝水」原本誤作「謂水」。據前條注文及水經注改。]注。
平侯徙下蔡。史記集隱同上。
陳胡公滿封陳。據史記及隱三年左傳正義所引世族譜補。
杞東樓公封杞。據史記補。
宋衷曰。杞今陳留雍邱縣。史記陳杞世家集解。索隱同。
成公遷緣陵。據左傳隱四年正義所引世族譜補。
文公居淳于。同上。
衛康叔居商墟。據史記及左傳隱元年正義所引世族譜補。
宋忠云。今定昌也。史記衛世家索隱。康叔从康徙封衛。即殷墟定昌之地。畿內之康。不知所在也。索隱同上。
文公居楚邱。據史記世族譜補。
成公徙濮陽。史記衛世家集解。
宋忠曰。濮陽帝邱地名。集解同上。
元君徙野土。據史記補。
微子國于宋。宋更曰睢陽。史記宋世家集解。
案集解惟引下句。今據史記補之。以足其義。左傳隱元年正義引世族譜云。微子都商丘。今梁國睢陽縣是也。亦與世本同。
唐叔虞居鄂。史記晉世家集解。路史國名記五。詩地理攷二。
宋衷曰。鄂地。今在大夏。史記集解同上。路史國名紀五引同。無宋衷曰及地四字。
成侯徙都曲沃。據左傳隱五年正義所引世族譜補。[校注原本脫「補」字。]
穆侯徙都絳。同上。
昭侯都翼。據史記補。
桓叔封曲沃。同上。
武公都絳。同上。
景公徙新田。據左傳補。
案史記晉世家正義所引徐才宗國都城記云。晉侯燮徙居晉。然世族譜惟云成王滅唐而封叔虞。今太原晉陽是也。燮久改之曰晉。則未嘗遷都也。徐氏所記。蓋不可信。景公徙新田。史記及世族譜皆不載。今从左傳補。
秦非子始封于秦。御覽一百五十五。
莊公徙廢邱。[校注「邱」原本誤作「立」。據御覽改。]同上。
文公徙汧。同上。
寧公又都平陽。同上。
德公初居雍。同上。
獻公徙治櫟陽。同上。
孝公自櫟陽徙咸陽。同上。
案御覽所引皆與秦本紀合。蓋知太史公之所本。他可類推。
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左傳桓二年正義。
宋仲子云。丹陽在南郡枝江縣。今南郡江陵縣北有郢城。左傳正義同上。僖四年正義又引云。丹陽南郡枝江縣。
昭王徙鄀。據史記及左傳桓二年正義所引世族譜補。
襄王居陳。據史記補。
考烈王徙壽春。同上。
鄭桓公封棫林。左傳昭十六年正義。史記鄭世家索隱引同。封作居。徙拾。索隱同上。
宋衷曰。棫林與拾皆舊地名。索隱同上。
厲公居櫟。史記鄭世家集解。
宋忠曰。櫟今潁川之陽翟縣。史記鄭世家集解。索隱。
文公徙鄭。史記鄭世家索隱。
宋忠云。即新鄭。同上。
曹叔振鐸封陶丘。據左傳桓五年正義所引世族譜補。
錯叔繡封滕。路史後紀十。
宋衷曰。今沛國公丘。是滕國也。史紀陳杞世家索隱。
奚仲封薛遷邳。據左傳隱十一年正義所引世族譜補。
仲虺居薛。同上。
許文叔居許。同上。
靈公徙葉。同上。
悼公遷夷。一名城父。又居析。一名白羽。同上。
許男斯處容城。同上。
邾使居邾。據左傳隱元年正義所引世族譜補。
文公徙繹。同上。
邾顏居邾肥。徙郳。左傳莊五年正義。
宋仲子注曰。邾顏別封小子肥于郳。為小邾子。同上。
莒茲與初都計斤。後徙莒。據左傳隱二年正義所引世族譜補。
案世族譜本無斤字。今據路史後紀七注所引世本紀文補入。
西周桓公名揭。居河南。東周桓公名班。居洛陽。史記周本紀索隱。通鑑地理通釋四引同。無名字。
趙夙居耿。據史記補。
成季徙原。史記趙世家索隱。
宋忠曰。今雁門平原縣也。索隱同上。
簡子居晉陽。據史記補。
獻侯治中牟。同上。
畢萬居魏。漢書高祖本紀注臣瓚說。
魏武子居魏。悼子徙霍。史記魏世家索隱引[校注原本脫「引」字。]居篇文。
案索隱此下有云。案此則是有悼子。系本卿大夫代自脫耳。是世本在唐巳非全帙。即此可見。
昭子居安邑。漢書注同上。索隱同上引居篇文。居作徙。文侯亦居之。漢書注同上。
惠王徙大梁。據史記補。
韓武子居韓原。同上。
宣子徙居州。同上。
景子居平陽。在山西。史記韓世家索隱。
宋忠曰。今河東平陽縣。同上。
中山武公居顧。桓公徙靈壽。史記趙世家索隱。太平寰宇記六十一。路史國名紀五注。路史後紀十注引同。桓作相。為趙武靈王所滅。索隱同上。
世本卷九
作篇。禮記明堂位鄭注曰。世本作曰垂作鐘。無句作磬。女媧作笙簧。正義曰。世本作曰者。世本書名。有作篇。其篇紀諸作字。今采世本原文之類此者。集為作篇卷九。
造火者燧人。因以為名。釋玄應大般涅槃[校注原本脫「槃」字。據玄應一切經音義補。]經音義。大智度論音義。瑜伽師地論音義。阿毗達摩順正理論音義。禮記禮運正義引作燧人作火食。事物紀原卷十引作燧人鑽木作火。
庖犧氏作瑟。北堂書鈔樂部。廣韻七櫛。玉海一百十。風俗通義引作宓犧作瑟。八尺二寸。四十五絃。郭璞海內經注引作伏犧作瑟。宋書樂志引作瑟。宓犧所造。瑟潔也。使人精潔于心。純一于行也。北堂書鈔同上。御覽五百七十六。玉海同上。庖犧氏作五十絃。黃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勝。乃破為。二十五絃。具二均聲。通典樂四。聶崇義三禮圖。路史後紀一注引同。庖作包。無氏作二字。鼓瑟作鼓之。具作其。後紀二注引同。二作兩。
伏犧制以儷皮嫁娶之禮。禮記月令正義十五。
伏犧臣芒氏作羅。路史後紀一注。
芒作罔。御覽八百三十四。廣韻三十六養。引作罔罟。庖犧臣芒所作。
宋忠曰。芒庖犧之臣。御覽同上。
神農作琴。風俗通義。海內經注。禮記樂記正義三十八。初學記樂部。宋書樂志及通典樂四引作琴神農所造。事物紀原二引作伏犧造琴。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絃。曰宮商角徵羽。文王增二絃。曰少宮商。曹憲廣韻音釋。
神農和藥濟人。事物紀原卷之七。
黃帝造火食。禮記冠義正義。本引作造火食[校注原本「食」下衍「火食」二字。]旃冕。諸書有分引作旃作冕者。今據以分列。
黃帝作旃。廣韻二仙。爾雅釋文。御覽三百四十。玉海八十三。禮記正義同上。引作黃帝造火食旃冕。北堂書鈔制作部。御覽六百八十六。路史後紀五注。事物紀原三。皆引作黃帝作旃冕。亦曲柄旗。以招士眾也。廣韻二仙。
黃帝作冕。儀禮士冠禮注疏。左傳桓二年正義。釋玄應華嚴經音義。通典禮十七。邢昺論語疏。垂旒目不邪視也。充纊。耳不聽讒言也。通典同上。
宋均曰。通帛為旃冕。冠之有旒者。應劭曰。周始垂旒也。御覽六百八十六。事物紀原三引作冕。冠之垂旒者。
宋仲子曰。冕冠之有旒者。左傳正義同上。邢昺論語疏。
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校注「臾」原本誤作「更」。據史記曆書索隱改。]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此六術。而著調歷。史記歷書索隱。釋玄應妙法蓮華經音義。引作黃帝世伶倫作樂。路史後紀一注。引作黃帝令大撓作甲子。尚書舜典正義。春秋左傳序正義。俱引作容成造歷。大撓作甲子。廣韻二十九換。引作黃帝時隸首作數。唐六典二十一。引作隸首造數。路史前紀二。引作隸首作數。淮南子修務訓注。顏氏家訓勉。學篇。廣韻二十三錫。引作容成造歷。北堂書鈔歲時。藝文類聚歲時部。御覽十六。俱引作容成作歷。皆散引文。
宋衷注曰。皆黃帝史官也。左傳序正義。御覽二百二十五。北堂書鈔同上。引作注曰。容成黃帝臣也。文選西京賦注。引作宋忠曰。隸首黃帝史也。
后益作占歲。御覽十七。玉海九引同。脫占字。
沮誦倉頡作書。廣韻九魚兩引同。路史發揮一。尚書序正義引作倉頡造書。並黃帝時史官。廣韻同上。周禮春[校注「禮」原本作「書」。「書」下脫一字。據周禮增改。]官外史疏引同。篇文略異。
宋衷注曰。倉頡沮誦。黃帝史官。路史發揮一。黃帝之世。始立史官。倉頡沮誦居其職。至於夏商。乃分置左右。初學記文部。
史皇作圖。文選宣貴妃誄注。御覽七百五十。史皇倉頡同階。路史發揮一。
宋衷曰。史皇。黃帝臣也。圖為畫物象也。文選注同上。
伯余作衣裳。淮南子汜論訓注作作制。路史後紀五注。玉海八十一。
案汜論訓云。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縷。手經指挂。其成猶網羅。高氏云。伯余黃帝臣。一曰伯余黃帝。
胡曹作衣。淮南子修務訓注引同。作作為。御覽六百六十九。路史國名紀六。
宋衷注曰。黃帝臣也。御覽同上。路史後紀五注。但稱注。
案世本有一事而兩人皆稱作者。皆是佐及踵修之故。考宋氏韓衷作御注可見也。
胡曹作冕。路史後紀五注。
於則作扉履。初學記器物部。事物紀原三。引作於則作扉履。又引作於則作扉屨。路史後紀五注。引作黃帝臣於則作扉履。
宋衷曰。黃帝臣。草曰扉。麻皮曰履。事物紀原三。又引作草屨為扉。
雍父作臼。廣韻四十四有。御覽七百六十二。
宋忠曰。雍父黃帝子也。御覽同上。
雍父作舂。廣韻二鍾。御覽七百六十二。八百二十九。路史餘論二引作雍父踐舂。
雍父作杵。廣韻八語引此條。雍誤作羅。今據羣經音義校正。御覽七百六十二。釋玄應壽世阿毗論卷八音義引作雍父作杵舂。黃帝臣也。
胲作服牛。初學紀居處部。御覽八百九十九。路史後紀五注。廣韻十八尤引作黃帝臣胲作服牛。事物紀原二引作黃帝之臣胲作服牛。御覽胲作骸。[校注「骸」原本誤作「胲」。據御覽改。]
注曰。胲黃帝臣也。能駕牛。初學記同上。御覽同上。無下三字。又云少昊時人。始駕牛。御覽同上。
相土作乘馬。周禮校人注引作篇文。荀子解蔽[校注原本脫「蔽」字。]篇注。事物紀原卷之七。
月曷作駕。事物紀原卷之七。
宋衷曰。皆黃帝臣。事物紀原同上。
共鼓化狄作舟。山海經海內經注。北堂書鈔舟部。廣韻十八尤。藝文類聚舟車部。初學記器物部。一切經俱含論音義引同。舟下多船字。御覽七百六十。及事類賦。俱引作共鼓。貨狄。黃帝二臣也。作舟。姓氏急就篇。案惟北堂書鈔引作化狄。諸書下引作共鼓作舟。化狄皆作貨狄。化古文貨字。今所[校注「所」原本作「作」。疑誤。]傳齊吉化刀。即古貨可證。漢書食貨志諸書作貨字者。後人沿改。
注曰。二人黃帝臣也。北堂書鈔同上。羣經音義同上。引作宋忠曰。黃帝臣也。無二人二字。廣韻十八尤引作二人並黃帝臣。藝文類聚同上。引作共鼓貨狄。黃帝二臣。一切經[校注原本「經」下衍「生經」二字。]音義四。引作黃帝二臣名也。皆以注混作本文。
女媧作簧。風俗通義。北堂書鈔樂部。文選長笛賦注。漢書律歷志注。御覽五百八十一。鄭玄明堂位注。引作篇文。及史記補三皇本紀。玉海一百一。俱引作女媧作笙簧。媧字鄭注又作媧。疑誤。
宋均注曰。女媧黃帝臣也。北堂書鈔同上。文選注同上。玉海一百十。
隨作笙。漢書律歷志注應劭說。北堂書鈔樂部。藝文類聚樂部。初學記樂部。釋玄應大哀經音義。通典十四。路史後紀二注。
宋忠注。隨女媧之臣。事物紀原二。路史後紀二。後紀一引同。無隨字。笙簧二器。路史後紀二注。
隨作竽。廣韻十虞。文選吳都賦注。御覽五百八十一。路史後紀一。
揮作弓。山海經海內經注。藝文類聚兵器部。初學記武部。禮記射義正義。一切經音義善見律八。御覽三百四十七。事類賦弓賦注。玉海七十五。北堂書鈔武功類。引作揮始作弓。廣韻一東及三禮圖。俱引作為黃帝臣揮作弓。
宋忠注曰。揮黃帝臣。北堂書鈔初學記一切經音義御覽並同上。玉海一百五十。
夷牟作矢。藝文類聚兵器部。禮記射義正義。荀子解蔽篇注。御覽三百四十九。三禮圖。事類賦弓賦注玉海七十五。一百五十。北堂書鈔同上。引作夷牟始作矢。姓氏急就篇上引作夷牟作矢。[校注「矢」原本誤作「史」。]黃帝臣。海內經注引作牟【大弓】作矢。藝文類聚同上。又引及初學記武部俱引作牟夷作矢。【大弓】即夷字。
宋衷注曰。夷牟黃帝臣也。北堂書鈔荀子注同上。玉海一百五十。禮記射義正義引作注云揮夷牟黃帝臣。
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黃帝誅之涿鹿之野。路史後紀四注。廣韻十二庚引作蚩尤以金作兵器。御覽二百七十五引作蚩尤作兵。
祝融作市。廣韻六止。玉篇冂[校注「冂」原本闕文據玉篇補]部。初學記居處部。御覽一百九十二。易釋文引同。作作為。
宋忠注曰。祝融顓頊臣。為高辛氏火正。初學記同上。易釋文引作宋衷云。顓頊臣也。
后稷耕稼。淮南子修務訓注。
羲和作占月。玉海九。
巫彭作醫。山海經海內經注。
巫咸。堯臣也。以鴻術為帝堯之醫。御覽七百二十一。玉海六十三。
巫咸作筮。周禮大宗伯注引作篇文。初學記政理部。玉海一百三十五。
巫咸作鼓。玉海一百十。急就補注卷之三。
無句作磬。風俗通義。禮記明堂位注引作篇文。海內經注。廣雅音釋。一切經四分律十一音義。通典禮十七。通志樂略。玉海一百九。事物紀原二引同。句下多氏字。無句堯臣。事物紀原二。案諸書無或作毋。古字通。
舜始陶。夏臣昆吾更增加也。一切經四分律一卷音義。雜阿毗曇心論音義。史記龜策列傳集解引作昆吾作陶。
簫舜所造。其形參差象鳳翼。十管。長二尺。通典禮十七。通志樂略。路史後紀十二注。
陶制五刑。路史後紀七注。
倕作規矩準繩。玉篇夫部。案諸書倕或作垂。古字通。垂舜臣。廣雅音釋。
垂作耒耨。路史餘論二。齊民耍術一引作倕作耒耜。御覽八百二十二引作【金金系】作來耜。左傳僖三十三年正義引作垂作耨。案【金金系】字及齊民耍術所引此條下。又有倕。神農之臣也六字。疑皆有誤。
垂作耜。廣韻六止。
垂作鐘。風俗通義。禮記明堂位注引作篇文。廣韻三鍾。初學記樂部。廣雅音釋引同。作作造。爾雅釋文引作鐘垂所作。通典樂四。通志樂略。皆引作鐘黃帝工人垂所造。疑誤。
垂作銚。詩釋文。周頌臣工正義。吳仁傑兩漢刊誤補遺四。御覽八百二十三。
宋仲子注曰。銚刈也。詩正義同上。
夔作樂。通典樂四。路史後紀十一注。
磬。叔所造。通典樂四。路史後紀十一注。事物紀原二。叔舜時人。文選長笛賦注。通典于引上條下云。不知何代人。路史以為叔即無句。皆誤。
夷作鼓。玉海一百十。以桴擊之曰鼓。以手搖之曰鼗。通典同上。
烏曹作簙。廣韻十九釋。文選博奕論注。
鯀作城。玉篇土部。水經河水注。妙法蓮華經音義引同。鯀作鮌。禮記祭法正義。引作鯀作城郭。路史後紀一注。引作鯀置城郭。
鯀作郭。廣韻十九鐸。
案呂覽行論曰。鮌欲得三公。怒甚猛獸。欲以為亂。比獸之角能以為城。舉其尾能以為旌。召之不來。倘佯于野。以患帝舜。於是殛之于羽山。副之以吳刀。即其事也。
堯使禹作宮室。御覽一百七十三。玉海一百五十五引作堯使禹作宮。爾雅釋文。初學記居處部。玉海一百五十五。又一條。俱引作堯作宮室。廣韻一東。藝文類聚居處部。俱引作禹作宮。案呂覽勿躬。高元作室。禹名高密。見帝繫。疑高元即禹也。
咎繇作耒耜。御覽八百三十三。
化益作井。周易釋文。路史後紀八注。亦引化益二字。初學記地部。引作伯益作井。御覽一百八十九。引作伯夷作井。夷與益同聲之轉。亦云。黃帝見百物。始穿井。初學記同上。
宋衷曰。化益伯益也。釋文同上。玉海二十四。堯臣。玉海同上。
案淮南子本經訓。伯益作井而龍登九雲。神棲昆侖。注曰。作井鑿地而求水。龍知將决川谷。漉陂池。故登雲而去。棲其神于昆侖之上。
奚仲作車。海內經注。續漢書輿服志注。後漢書蔡邕傳注。文選演連珠注。事類賦車賦注引同。作作造。
伯夷作五刑。北堂書鈔四十三。御覽六百三十六。夏作贖刑。事物紀原卷九。
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初學記器物部。御覽八百四十三。事類賦酒賦注。淮南子修務訓注。引作儀狄作酒。尚書酒誥正義引作儀狄造酒。夏禹之臣。尚書正義同上。
杜康造酒。尚書正義同上。
少康作秫酒。北堂書鈔酒食部。初學記器物部。御覽八百四十三。事類賦酒賦注。
少康作箕帚。御覽七百六十五。廣韻七之引作箕帚少康作。
杼作甲。尚書費誓正義。詩叔于田疏。御覽三百五十一。初學記武部。史記夏本紀索隱。引作季佇作甲。路史後紀十四注。引作季杼作甲。玉海一百五十一引作輿作甲。
杼作矛。御覽三百五十一。事物紀原卷九。路史後紀十四注。
逢蒙作射。藝文類聚巧藝部。
湯作五祀。御覽五百二十。路史餘論四。戶井竈中霤行至周而七。曰門行厲戶竈司命中霤。事物紀原二。
紂為玉牀。御覽七百六。
武王作翣。藝文類聚制作部。廣韻二十三狎。初學記器物部。御覽五百五十三。
武王始作箑。事類賦扇賦注。
暴辛公作塤。風俗通義。漢書律歷志注。廣韻二十二元。詩彼人斯正義。玉海一百十。詩地里考二。姓氏急就篇上。路史後紀十注。玉海以下。辛公俱引作新公。北堂書鈔樂部。及御覽五百八十一。俱引作塤暴辛公所造。爾雅釋文引作塤暴辛公所作也。圍五寸半。長三寸半。六孔也。爾雅釋文。北堂書鈔同上。引同。無上半字及也字。[校注此句原作「無上半字及凡也二字」。案本文及爾雅釋樂引世本文。皆無「凡」字。疑「凡」「二」兩字衍文。故刪。]此條上復有周畿內有暴國。豈其時人也十一字。疑非世本文。御覽與北堂書鈔同。周畿內上多亦不知何人五字。今皆刪去。三禮圖引作圍五寸半。長三寸四分。
宋均注曰。暴公。[校注原本公下衍國字。]周平王諸侯。御覽同上。北堂書鈔同上。俱引作新公周平王諸侯。路史後紀十注引作宋云平王諸侯。今从御覽。為塤久矣。此掌其官也。通典同上。
蘇成公作箎。管樂十孔。長尺一寸。風俗通義。北堂書鈔同上。引作蘇成公造箎。無下八字。御覽同。爾雅釋文引作箎蘇成公所作。長一尺二寸。廣韻五支。及詩彼人斯正義。玉海一百十。詩地里考二。惟引蘇成公作箎。後漢書明帝紀注。引作暴辛公作箎。以竹為之。長尺四寸。有八孔。通典同上。引作箎暴辛公所造。皆誤。吹孔有觜[校注「觜」原本誤作「嘴」。據御覽改。]如酸棗。北堂書鈔同上。御覽五百八十。
注蘇成公平王時諸侯。北堂書鈔同上。御覽同上。皆以注混作本文。今依上文改正。
秦穆公作沐。御覽三百九十五。事物紀原卷十。
魯昭公作弁。御覽六百六十八。
宋均曰。制素弁也。同上。
魯昭公始作璽。五代史史臣論。玉海八十四引五代史。困學紀聞自注。
夙沙作煮鹽。御覽八百六十五。
宋忠曰。夙沙衛。齊靈公臣。齊濱海。故以為魚鹽之利。同上。
衛叔文子作輗軸。北堂書鈔一百四十一。
注云。文子公叔齊。同上。
公輸作石磑。後漢書張衡傳注。一切經四分律音義。引作輸般作磑。御覽七百六十三。引作公輸般作磑。急就篇補注三引同。
韓哀作御。漢書王褒傳注應劭說。文選聖主得賢臣頌注引同。哀下多侯字。
宋衷曰。韓哀韓文侯也。時已有御。此復云作者。加其精巧也。漢書王褒傳注。
世本卷十
諡法。玉海五十八引沈約諡法序曰。大戴禮及世本舊並有諡法。蘇洵老泉集諡法總論曰。古之諡法。約言之詳矣。其最舊者。見於世本大戴禮。是世本有諡法也。惟約云。二書諡法。至約時已亡。今惟周書諡法解文尚在。蓋二書亦采自周書。學者以其重見雜出。遂不復加著錄歟。毛詩魯頌正義。引世本曰。季孫行父諡曰文子。左傳補注引世本曰。荀騅諡文子。或即世本諡法之遺文。今因其舊目。采諸周書。略本沈約賀琛之例。輯為諡法卷十。此篇首列周書諡法。而凡有諡法者。並列其人名號於左方。則沈約之例。諸書間引世本諡法亦略同。其分君臣婦人三等者。則采梁賀琛之例也。
案諡法制自周公。史官掌之。以定褒貶。則世本所載。當與周[校注「周」原本誤作「世」。據上文叙言改。]書諡法解同。今據沈約諡法序之言。依周書之次。列以為世本本文。
君諡 臣諡 婦人諡凡从夫諡者不載。
民無能名曰神。
稱善賦簡曰聖。
敬賓厚禮曰聖。
衛侯馳諡聖公。
德象天地曰帝。
靜民則法曰皇。
仁義所在曰王。
賞慶刑威曰君。
从之成羣曰君。
立制及眾曰公。
執應八方曰侯。
壹德不解曰簡。案簡之為諡。不當先乎文武。盧學士文弨以為諡法本係兩排。此蓋錯簡之誤也。
平易不疵曰簡。
周王夷諡簡王。 齊陳齒諡簡子。
召伯盈諡簡王。 晉續鞫居諡簡伯。
成子諡簡公。 趙鞅諡簡子。
甘氏諡簡公。 韓不信諡簡子。
鞏氏諡簡公。 魏取諡簡子。
齊侯壬諡簡公。 鄭公孫僑諡簡成子。
楚子中諡簡王。 馮諡簡子。
鄭伯嘉諡簡公。 梁孟諡簡子。
北燕伯諡簡公。
薛伯文歡諡簡侯。
經緯天地曰文。案諡法宣諡文者凡七。當時史臣定諡。必有所專取。如杜預左氏解。于魯文公下。引諡法慈惠愛民曰文。忠信接禮曰文。于宣公下。引諡法善問周達曰宣之類。蓋即當時史臣定諡之本意。亦疑即世本諡法之原文。今世本原篇既亡。則皆不知其取義所在。惟以諡法列於前。而以得諡者次於後。不敢意為穿鑿也。
道德博聞曰文。
學勤好問曰文。
慈惠愛民曰文。
愍民惠禮曰文。
錫民爵位曰文。
忠信接禮曰文。此句據左傳文元年集解補入。
周王昌諡文王。 魯臧孫辰諡文仲。 魯桓公夫人姜氏諡文姜。
周公旦諡文公。 仲孫穀諡文伯。
祭公謀父諡文公。 叔孫舒諡文子。
尹氏圉諡文公。 季孫行父諡文子。詩魯頌正義引世本。父下有死字。諡下有曰字。蓋散引文。
劉子卷諡文公。
王子虎諡文公。 公文歜諡文伯。
魯侯興諡文公。 子家析諡文伯。
齊侯赤諡文公。 齊鮑國諡文子。
晉侯仇諡文侯。 陳須無諡文子。
晉侯重耳諡文公。 析歸父諡文子。
秦伯諡文公。 晉魏頡諡文子。
秦伯駟諡惠文公。 士燮諡文叔。
秦伯柱諡孝文王。 士丐諡文伯。
楚子熊貲諡文王。 趙武諡文子。
宋公鮑諡文公。 荀騅諡文子。惠棟左傳補注。
衛侯燬諡文公。 荀躒諡文子。
陳侯圉諡文公。 荀寅諡文子。
伯益姑諡文公。 楚鬥班諡文子。
蔡侯申諡文公。 公孫寬諡文子。
曹伯虢諡文公。 舒堅氏諡文叔。
鄭伯捷諡文公。 宋甫爽氏諡文叔。
滕侯諡文公。 衛寧跪諡文仲。
滕侯諡文公。名俱無考。 孫林父諡文子。
薛伯俱諡文侯。 太叔儀諡文子。
邾子瑣諡文公。 公叔發諡文子。
魏侯斯諡文侯。 北宮佗諡文子。
韓侯諡文侯。 公孫本諡文子。左傳作彌牟。
趙侯何諡惠文王。 孔圉諡文叔。
北燕伯諡文公。 史狗諡文子。
許男諡文叔。 公孫齊諡文子。
剛彊理直曰武。
威彊叡德曰武。
克定禍亂曰武。
刑民克服曰武。
夸志多窮曰武。
周王發諡武王。 魯臧孫紇諡武仲。
召伯諡武公。 仲孫彘諡武伯。
尹子諡武公。 叔孫州仇諡武子。
單子諡武公。穆公子。 叔仲休諡武仲。
魯侯敖諡武公。 季孫宿諡武子。
齊侯壽諡武公。 季諡武叔。
晉侯曼期諡武侯。 齊國佐諡武子。
晉侯稱諡武公。 高偃諡武子。
秦伯諡武公。 崔杼諡武子。
楚子熊通諡武王。 管鳴諡武子。
宋公司空諡武公。 陳開諡武子。
衛侯和諡武公。 公子無豦諡武孟。
陳侯靈諡武公。 晉欒書諡武子。
杞伯諡武公。謀娶公子。 士會諡武子。
蔡侯諡武公。厲侯子。 魏州諡武仲。
曹伯勝諡武公。 魏錡諡武子。
鄭伯掘突諡武公。 趙穿諡武子。
北燕伯諡武公。昭公子。 荀罃諡武子。
韓侯取諡武侯。 韓啟章諡武子。
魏侯擊諡武侯。 衛孫乙諡武子。
寧俞諡武子。
鄢肸諡武子。
鄭罕達諡武子。
公子騑諡武子。
皇諡武子。
敬事供上曰恭。案恭傳文或作共。古音同。
尊賢貴義曰恭。
尊賢敬讓曰恭。
既過能改曰恭。
執事堅固曰恭。
愛民長弟曰恭。
執禮御賓曰恭。
芘親之闕曰恭。
尊賢讓善曰恭。
淵源流通曰恭。
周王伊扈諡共王。 魯公子慶父諡共仲。
魯侯奮諡恭公。 公子堅諡共叔。
秦伯猳諡共公。 齊國子諡共伯。
楚子審諡共王。 晉世子申生諡共世子。
宋公瑕諡共公。 欒成諡共叔。
陳侯朔諡共公。 趙諡共孟。
杞侯諡共公。靖公子。 士魴諡共子。
蔡侯興諡共侯。 魏世子餘諡共伯。
鄭伯尹諡共公。 石買諡共子。
北燕伯諡共公。悼公子。 鄭公子段諡共叔。
薛伯尚諡共侯。
莒子庚輿諡共公。
萊子浮柔諡共公。
照臨四方曰明。
譖訴不行曰明。
威儀悉備曰欽。
大慮靜民曰定。
安民大慮曰定。
安民法古曰定。
純行不二曰定。
周王瑜諡定王。 魯臧為諡定伯。 魯成公妃姒氏諡定姒。
周公諡定公。 叔仲志諡定伯。
劉子夏諡定公。 叔閱諡定伯。
魯侯宋諡定公。 晉韓簡諡定伯。
晉侯午諡定公。 衛褚師諡定子。
衛侯臧諡定公。 陳夏御寇諡定子。
鄭伯寧諡定公。 鄭公父諡定叔。
滕侯諡定公。文公父。 駟帶諡定子。
薛伯箱諡定公。
邾子玃且諡定公。
諫爭不威曰德。
秦伯諡德公。寧公子。
辟地有德曰襄。杜預左傳集解引辟地作辟土。
甲冑有勞曰襄。
因事有功曰襄。據杜預左傳集解所引補入。
周王鄭諡襄王。 魯公子遂諡襄仲。
召伯諡襄公。 齊管武諡襄子。
原伯諡襄公。 陳班諡襄子。
單子諡襄公。 晉趙母卹諡襄子。
魯侯午諡襄公。 魏多諡襄子。
齊侯諸兒諡襄公。 鄭公孫夏諡襄子。
晉侯讙諡襄公。
秦伯諡襄公。莊公子。
秦伯楚諡莊襄王。
楚子橫諡頃襄王。
宋公茲父諡襄公。
衛侯惡諡襄公。
鄭伯堅諡襄公。
北燕伯諡襄公。
薛伯夷諡襄侯。
趙侯偃諡悼襄王。
薛侯倉諡襄王。
魏侯倉諡襄王。
齊侯法章諡襄王。
有伐而還曰釐。史記齊世家集解徐廣曰。釐。僖也。蓋古字通用。
質淵受諫曰釐。
小心畏忌曰釐。據左傳僖元年集解補入。[校注案本條亦作者據左傳所補。而未註明。援上文襄兩條。為補此注文。]
周王胡齊諡僖王。 魯公子牙諡僖叔。 衛靈公夫人子氏諡釐夫人。
魯侯申諡僖公。 孟孫玃諡僖子。
齊侯祿甫諡釐公。 叔青諡僖仲。
晉侯司徒諡僖公。 齊陳乞諡僖子。
宋公舉諡僖公。 楚觀起諡釐子。
衛侯諡釐侯。頃侯子。 衛世叔遺諡僖子。
陳侯孝諡釐公。
杞伯遂諡釐公。
蔡侯所事諡釐侯。
曹伯夷諡釐公。
鄭伯惲諡僖公。
北燕伯諡釐侯。惠侯子。
許男業諡僖公。
韓侯咎諡釐公。
魏侯圍諡安僖王。
博聞多能曰憲。
聰明叡哲曰獻。
單子諡獻公。 魯孟孫蔑諡獻子。
劉子卷諡獻公。 晉韓厥諡獻子。
魯侯具諡獻公。 卻克諡獻子。
齊侯山諡獻公。 荀偃諡獻伯。
晉侯蘇諡獻侯。 魏荼諡獻子。
晉侯詭諸諡獻公。 士鞅諡獻子。
秦伯師隰諡元獻公。 趙浣追諡獻侯。
衛侯衎諡獻公。 鄭駟乞諡獻子。
陳侯柳諡獻公。 印段諡獻子。
鄭伯蠆諡獻公。
北燕伯諡獻公。簡公子。
薛伯穀諡獻公。
溫柔聖善曰懿。
周王堅諡懿王。 魯孟孫說諡懿子。 齊靈公夫人姬氏諡顏懿姬。
魯侯戲諡懿公。 子服仲叔諡懿伯。
齊侯商人諡懿公。 子家羈諡懿伯。
衛侯赤諡懿公。 公之拊諡懿伯。
北燕伯諡懿公。文公子。 齊國諡懿伯。
韓侯諡懿侯。哀侯子。 公子諡懿伯。丁公子。
衛石曼始諡懿子。
世叔申諡懿子。
北宮括諡懿子。
趙兼諡懿子。
公文要諡懿子。
五宗安之曰孝。
慈惠愛親曰孝。
協時肇享曰孝。
秉德不回曰孝。
周王辟方諡孝王。 魯仲孫羯諡孝伯。
魯侯稱諡孝公。 子服它諡孝伯。
魯侯昭諡孝公。
晉侯乎諡孝侯。
晉侯傾欣諡孝公。
秦伯渠梁諡孝公。
秦伯柱諡孝文王。
陳侯突諡孝公。
杞伯丐諡孝公。
曹伯雲諡孝公。
北燕伯諡孝公。獻公子。
趙侯丹諡孝成王。
大慮行節曰考。
周王嵬諡考王。 鄭潁谷封人諡考叔。
魯侯就諡考公。
楚子熊完諡考烈王。
衛侯諡考伯。
滕子麋諡考公。
執心克莊曰齊。
資輔供就曰齊。
魯公孫無佚諡齊仲。 魯成公妃姜氏諡齊姜。
叔老諡齊子。 魯襄公妃歸氏諡齊歸。
衛公孫諡齊子。昭伯頑子。
豐年好樂曰康。
安樂撫民曰康。
令民安樂曰康。
周王創諡康王。 魯季孫肥諡康子。
召公奭諡康公。 晉韓虎諡康子。
劉子諡康公。
魯侯屯諡康公。
齊侯貸諡康公。
秦伯罃諡康公。
楚子招諡康王。
宋公偃諡康王。
衛伯髠諡康伯。
薛伯安興諡康侯。
安民立政曰成。
周王誦諡成王。 魯公子友諡成季。 魯莊公妃風氏諡成風。
尹氏諡成公。 叔孫不敢諡成子。
甘氏諡成公。 季彭侯諡成叔。
蘇子諡成公。 叔還諡成子。
魯侯黑肱諡成公。 榮駕諡成伯。
齊侯說諡成公。 厚瘠諡成叔。
晉侯服人諡成侯。 公甫諡成伯。文公子。
晉侯黑臀諡成公。 齊國高父諡成伯。
秦伯諡成公。德公子。 隰朋諡成子。
楚子熊惲諡成王。 管豫諡成子。
宋公王臣諡成公。 晉卻缺諡成子。
衛侯不逝諡成侯。 陳恒諡成子。
衛侯鄭諡成公。 士垂央諡成伯。
陳侯午諡成公。 趙衰諡成季。
杞伯諡成公。惠公子。 趙起諡成子。
蔡侯朔諡成公。 衛石稷諡成子。
曹伯負芻諡成公。 寧相諡成子。
鄭伯睔諡成公。 公子當諡成子。
北燕伯諡成公。孝公子。 孔蒸鉏諡成叔。
趙侯種諡成侯。 析朱鉏諡成子。
晉侯止諡烈成公。 蘧瑗諡成子。
趙侯丹諡孝成王。 鄭公子喜諡成子。
公孫僑諡簡成子。
布德執義曰穆。
中情見貌曰穆。
周王滿諡穆王。 魯公孫敖諡穆伯。 周景王后諡穆后。
召伯虎諡穆公。 叔孫豹諡穆叔。 魯宣公夫人姜氏諡穆姜。
魯侯不衍諡穆公。 叔仲小諡穆伯。 晉襄公夫人嬴氏諡穆嬴。
晉侯弗生諡穆侯。 叔鞍諡穆伯。
秦伯任好諡穆公。 公甫靖諡穆伯。
楚子商臣諡穆王。 季子楊諡穆叔。
宋公和諡穆公。 齊崔諡穆伯。
衛侯遫諡穆公。 陳安諡穆子。
陳侯諡穆公。 晉荀吳諡穆子。
鄭伯蘭諡穆公。 韓無忌諡穆子。
北燕伯諡穆侯。鄭侯子。 新狗諡穆子。
許男新臣諡穆公。 衛寧靜諡穆仲。
小邾子魁諡穆公。
單子旗諡穆公。
敏以敬順曰頃。
周王士臣諡頃王。 魯臧會諡頃伯。
單子諡頃公。襄公子。 公鉏諡頃伯。
樊齊諡頃子。 齊高諡頃子。莊子子。
魯侯諡頃公。 衛公孫諡頃叔。甯氏祖。
齊侯無野諡頃公。 公子諡頃子。北宮氏祖。
晉侯去疾諡頃公。 諡頃叔。孔
楚子橫諡頃襄王。 晉趙勝諡頃子。
昭德有勞曰昭。
容儀恭美曰昭。杜氏左傳解。引作威儀恭明曰昭。
聖聞周達曰昭。
周王瑕諡昭王。 魯臧孫賜諡昭伯。
召伯諡昭公。 子服回諡昭伯。
王子帶諡昭公。 叔孫婼諡昭子。
魯侯稠諡昭公。 叔仲帶諡昭伯。
齊侯潘諡昭公。 季孫強諡昭子。
晉侯伯諡昭侯。 季寤諡昭伯。
晉侯夷諡昭公。 仲嬰齊諡昭子。
秦伯側諡昭王。 郈惡諡昭伯。
楚子珍諡昭王。 齊高張諡昭子。
宋公杵臼諡昭公。 陳莊諡昭子。
宋公得諡昭公。 衛石魋諡昭子。
蔡侯諡昭侯。 孫炎諡昭子。
曹伯班諡昭公。 公子頑諡昭伯。
鄭伯忽諡昭公。 公子郢諡昭子。
北燕伯諡昭公。宣公子。 趙舉諡昭子。
北燕伯平諡昭王。 孔起諡昭叔。
魏侯遫諡昭王。 王孫齊諡昭子。
韓侯諡昭侯。懿侯子。 晉卻至諡昭子。
士吉射諡昭子。
鄭游眅諡昭子。
保民耆艾曰胡。
彌年壽考曰胡。
齊侯靜諡胡公。
陳侯滿諡胡公。
彊毅果敢曰剛。
追補前過曰剛。
柔德考眾曰靜。
恭已鮮[校注「鮮」原本誤作「解」。據周書諡法解改。]言曰靜。
寬樂令終曰靜。
單子諡靖公。 陳公子庚諡靖伯。
晉侯宜臼諡靖公。
晉侯俱諡靜公。
秦伯諡靜公。文公子。
衛侯諡靖伯。摯公子。
杞伯諡靖公。武公子。
曹伯露諡靖公。
治而無眚曰平。
執事有制曰平。
布綱治紀曰平。
周王宜臼諡平王。 魯季孫意如諡平子。
周公君陳諡平公。 齊晏嬰諡平仲。
單子諡平公。武公子。 晉韓須諡平子。
甘鰌諡平公。
魯侯旅諡平公。
晉侯彪諡平公。
楚子熊居諡平王。
宋公成諡平公。
衛侯諡平侯。成侯子。
陳侯燮諡平公。
杞伯鬱諡平公。
蔡侯廬諡平侯。
曹伯頃諡平公。
北燕伯諡平公。共公子。
薛伯貴諡平公。
由義而濟曰景。
布義行剛曰景。
耆意大慮曰景。
周王貴諡景王。 魯子服何諡景伯。
甘氏諡景公。 齊國弱諡景子。
魯侯匽諡景公。 管能涉諡景子。
齊侯杵臼諡景公。 晉趙成諡景子。
晉侯據諡景公。 士彌牟諡景伯。
秦伯后伯車諡景公。 鄭公孫段諡景伯。
宋公頭曼諡景公。
蔡侯同諡景侯。
薛伯魏諡景侯。
韓侯處諡景侯。
清白守節曰貞。
大慮克就曰貞。
不隱無屈曰貞。
周王介諡貞王。 齊國諡貞孟。
晉欒枝諡貞子。
士渥濁諡貞子。
衛北官喜諡貞子。
公叔發諡貞惠文子。
陳公孫諡貞子。
猛以剛果曰威。
猛以彊果曰威。
彊毅信正曰威。
周王午諡威烈王。
楚子熊商諡威王。
齊侯因齊諡威王。
辟土服遠曰桓。
克敬勤民曰桓。
辟土兼國曰桓。
周王林諡桓王。 魯季孫斯諡桓子。
周公黑肩諡桓公。 齊晏弱諡桓子。
召伯諡桓公。 管啟方諡桓子。
成子諡桓公。 陳無宇諡桓子。
詹氏諡桓伯。 晉公子成師諡桓叔。
甘氏諡桓公。 公子捷諡桓叔。
劉子諡桓公。 公子雝諡桓子。
王叔氏諡桓公。 欒黶諡桓子。
西周君諡桓公。 魏駒諡桓子。
東周君班諡桓公。 荀林父諡桓子。
魯侯軌諡桓公。 趙嘉諡桓子。
齊侯小白諡桓公。 樂正鮒諡桓子。
秦伯和諡桓公。 衛孫良夫諡桓子。
宋公說諡桓公。 陳轅僑諡桓子。
衛侯完諡桓公。 司馬諡桓子。
陳侯鮑諡桓公。 鄭公孫舍之諡桓子。
杞伯諡桓公。 公孫蠆諡桓子。
蔡侯封人諡桓侯。 國參諡桓子。
曹伯終生諡桓公。
北燕伯諡桓侯。宣侯子。
許男鄭諡桓公。
薛伯辨諡桓侯。
邾子革諡桓公。
中山君諡桓公。
道德純一曰思。
大省兆民曰思。
外內思索曰思。
追悔前過曰思。
周王叔諡思王。 魯季鞅諡思伯。
鄭駟宏諡思子。
柔質慈民曰惠。
愛民好與曰惠。
周王涼諡惠王。 魯公子革諡惠伯。
召伯族羗諡惠公。 孟孫難諡惠叔。
魯侯弗皇諡惠公。 展禽諡惠叔。
齊侯元諡惠公。 叔仲彭生諡惠伯。
晉侯夷吾諡惠公。 子服椒諡惠伯。
秦伯諡惠公。夷公子。 叔盻諡惠伯。
秦伯駟諡惠文王。 齊國夏諡惠子。
楚子章諡惠王。 陳德諡惠子。
宋公諡惠公。 晉孫伯談諡惠伯。
衛侯朔諡惠公。 衛寧殖諡惠子。
陳侯吳諡惠公。 公孫蘭諡惠叔。
杞伯諡惠公。共公子。 陳轅雅諡惠子。
北燕伯諡惠公。懿公子。 夏晉諡惠子。
薛伯夷黃諡惠侯。 鄭公子發諡惠子。
小邾子諡惠公。穆公孫。
魏侯罃諡惠王。
韓侯諡桓惠王。釐王子。
齊侯辟疆諡惠王。
柔質受諫曰慧。
能思辯眾曰元。
行義說民曰元。
始建國都曰元。
主義行德曰元。
周王赤諡元王。
魯侯嘉諡元侯。
宋公佐諡元公。
蔡侯諡元侯。聲侯子。
許男成諡元公。
滕侯宏諡元公。
兵甲亟作曰莊。
叡圉克服曰莊。
勝敵志強曰莊。
死於原野曰莊。
屢征殺伐曰莊。
武而不遂曰莊。
勝敵克亂曰莊。據杜氏左傳集解所引補入。
周王它諡莊王。 魯孟孫速諡莊子。
召伯奐諡莊公。 叔孫得臣諡莊叔。
原伯諡莊公。 展諡莊叔。
魯侯同諡莊公。 顏諡莊叔。
齊侯贖諡莊公。 齊國歸父諡莊子。
齊侯光諡莊公。 高虎諡莊子。
曲沃伯鱓諡莊伯。 管盧諡莊子。
秦伯諡莊公。秦仲子。 鮑牽諡莊子。
秦伯子楚諡莊襄王。 陳伯諡莊子。
楚子侶諡莊王。 晉趙朔諡莊子。
宋公馮諡莊公。 魏絳諡莊子。
衛侯揚諡莊公。 荀首諡莊子。
陳侯休諡莊公。 士弱諡莊伯。
蔡侯甲午諡莊侯。 韓庚諡莊子。
北燕伯諡莊公。桓公子。 鞏朔諡莊子。
許男苴人茀諡莊公。 魏快諡莊子。
薛伯穿諡莊侯。 衛孫紇諡莊子。
邾子穿諡莊公。 寧速諡莊子。
黎侯諡莊公。 孔達諡莊叔。
蘧旡咎諡莊子。
鍼諡莊子。
陳轅諡莊伯。
鄭駟歂諡莊子。
國卑諡顯莊子。
克殺秉政曰夷。
安心好靜曰夷。
周王燮諡夷王。 齊公子年諡夷仲。
榮公落諡夷公。 陳思諡夷孟。
蔡侯諡夷侯。武侯子。 魯展氏諡夷伯。
曹伯喜諡夷公。 衛公子武諡夷叔。
執義揚善曰懷。
慈仁短折曰懷。
晉侯圉諡懷公。 晉欒盈諡懷子。
秦伯諡懷公。厲共公子。
楚子熊槐諡懷王。
衛侯亹諡懷公。
衛侯諡懷君。
陳侯柳諡懷公。
夙夜警戒曰敬。
夙夜恭事曰敬。
象方益平曰敬。
善合法典曰敬。
周王匄諡敬王。 魯孟孫捷諡敬子。 魯文公妃嬴氏諡敬嬴。
衛侯費諡敬公。 叔弓諡敬叔。 魯公甫靖妻姜氏諡敬姜。
趙侯章諡敬王。 叔諡敬叔。 衛定公妃姒氏諡敬姒。
齊高傒諡敬仲。
管夷吾諡敬仲。
陳完諡敬仲。
衛子行諡敬子。
述義不克曰丁。
遞而不悌曰丁。
齊侯伋諡丁公。
宋公申諡丁公。
有功安民曰烈。
秉德遵業曰烈。
周王午諡威烈王。
周王喜諡烈王。
楚子熊完諡考烈王。
晉侯止諡烈成公。
趙侯籍諡烈侯。
剛克為伐曰翼。
思慮深遠曰翼。
剛德克就曰肅。
執心決斷曰肅。
楚子臧諡肅王。
趙侯語諡肅王。
愛民好治曰戴。
典禮不愆曰戴。
宋公諡戴公。哀公子。 魯公孫茲諡戴伯。 魯公孫敖妻已氏諡戴已。
蔡侯諡戴侯。共侯子。 齊隰諡戴仲。 衛莊公妃媯氏諡戴媯。
曹伯蘇諡戴公。
死而志成曰靈。
亂而不損曰靈。
極知鬼神曰靈。
不勤成名曰靈。
死見神能曰靈。
好祭鬼神曰靈。
周王泄心諡靈王。
齊侯環諡靈公。
晉侯夷臯諡靈公。
秦伯諡靈公。昭公子。
楚子熊虔諡靈公。
衛侯元諡靈公。
陳侯平國諡靈公。
蔡侯般諡靈侯。
鄭伯夷諡靈公。
許男寧諡靈公。
薛伯英諡靈侯。
趙侯雍諡武靈王。
短折不成曰殤。
未家短折曰殤。
宋公與夷諡殤公。 晉公子諡殤叔。
不顯尸國曰隱。
隱拂不成曰隱。
不尸其位曰隱。據左傳杜氏集解所引補入。
魯侯息姑諡隱公。 魯公鉏侯字隱伯。
滕侯虞母諡隱公。 蔡太子友諡隱太子。
薛伯清諡隱侯。
邾子益諡隱公。
年中早夭曰悼。
肆行勞祀曰悼。
恐懼从處曰悼。
周王猛諡悼王。 魯季孫紇諡悼子。
魯侯寧諡悼公。 齊管其夷諡悼子。
齊侯陽生諡悼公。 晉荀盈諡悼子。
晉侯周諡悼公。 魏諡悼子。
秦伯諡悼公。惠公子。 衛石惡諡悼子。
楚子熊疑諡悼王。 世叔疾諡悼子。
衛侯虔諡悼公。 寧喜諡悼子。
杞伯成諡悼公。 陳太子偃師諡悼太子。
蔡侯東國諡悼公。 夏齧諡悼子。
曹伯午諡悼伯。 鄭公子倫諡悼子。
鄭伯費諡悼公。
許男買諡悼公。
北燕伯諡悼公。惠公子。
滕侯寧諡悼公。
邾子革諡悼公。
趙侯偃諡悼襄王。
甘過諡悼公。
不思忘愛曰剌。
愎佷遂過曰剌。
外內从亂曰荒。
好樂怠政曰荒。
在國逢難曰愍。
使民折傷曰愍。
在國連憂曰愍。
禍亂方作曰愍。
魯侯啟方諡閔公。史記作湣。 齊陳克諡閔孟。
宋公共諡湣公。
宋公捷諡湣公。
陳侯越諡湣公。
杞伯維諡湣公。
北燕伯諡湣公。成公子。
北燕伯諡閔侯。桓侯子。
薛伯洪諡愍侯。
魏侯午諡景愍王。
齊侯遂諡湣王。
蚤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周王去疾諡哀王。 魯臧孫達諡哀伯。 魯莊公夫人姜氏諡哀姜。
魯侯蔣諡哀公。 許世子止諡哀世子。 魯文公夫人姜氏諡哀姜。
齊侯不臣諡哀公。
晉侯光諡哀侯。
秦伯諡哀公。景公子。
宋公諡哀公。惠公子。
陳侯弱諡哀公。
蔡侯獻舞諡哀侯。
杞伯閼路諡哀公。
鄭伯易諡哀公。
北燕伯諡哀侯。頃侯子。
薛伯裦諡哀侯。
韓侯諡哀侯。文侯子。
蚤孤鋪位曰幽。
壅遏不通曰幽。
動祭亂常曰幽。
周王宮涅諡幽王。
魯侯圉諡幽公。
晉侯柳諡幽公。
楚子悍諡幽公。
陳侯寧諡幽公。
曹伯彊諡幽公。
鄭伯已諡幽公。
克威捷行曰魏。
克威惠禮曰魏。
魯侯弗甚諡微公。史記作魏。
去禮遠眾曰煬。
好內遠禮曰煬。
好內怠政曰煬。
魯侯熙諡煬公。
宋公熙諡煬公。
甄心動懼曰頃。案頃字為諡。巳見於前。此或脫簡。今仍之。
威德剛武曰圉。
聖善周聞曰宣。
善問周達曰宣。據杜氏左傳集解所引補入。
周王靖諡宣王。 魯臧孫許諡宣叔。 衛襄公夫人姜氏諡宣姜。
魯侯倭諡宣公。 叔孫僑如諡宣伯。
齊侯積諡宣公。 齊高固諡宣子。
秦伯諡宣公。德公子。 陳其夷諡宣子。
楚子熊良夫諡宣王。 晉趙盾諡宣孟。
宋公力諡宣公。 韓起諡宣子。
衛侯晉諡宣公。 呂相諡宣子。
陳侯杵臼諡宣公。 士匄諡宣叔。
蔡侯措父諡宣侯。 荀庚諡宣伯。
曹伯疆諡宣公。 荀甲諡宣子。
北燕伯諡宣侯。穆侯子。 衛孫鰌諡宣子。
薛伯伯勤諡宣侯。 陳轅濤塗諡宣仲。
邾子牼諡宣公。 鄭公子偃諡宣子。
韓侯諡宣侯。昭侯子。
治民克盡曰使。[校注案原本脫此句。據周書諡法解補。]
行見中外曰慤。
勝敵壯志曰勇。
昭功寧民曰商。
狀古述今曰譽。
心能制義曰度。
好和不爭曰安。
周王驕諡安王。
魏侯圉諡安僖王。
外內貞復曰白。
不生其國曰聲。
楚子當諡聲王。 魯公孫嬰齊諡聲伯。 魯惠公夫人子氏諡聲子。
蔡侯產諡聲侯。 洩野泄諡聲子。 魯僖公夫人姜氏諡聲姜。
鄭伯勝諡聲公。 衛褚師比諡聲子。 魯公孫敖妻已氏諡聲已。
陳轅突諡聲子。
蔡公孫歸生諡聲子。
殺戮無辜曰厲。
周王胡諡厲王。 邾柱諡厲叔。 衛莊公妃媯氏諡厲媯。
齊侯無忌諡厲公。
晉侯輻諡厲侯。
晉侯壽曼諡厲公。
宋公鮒諡厲公。
蔡侯諡厲侯。宮侯子。
鄭伯突諡厲公。
薛伯陵諡厲侯。
官人應實曰知。
凶年無穀曰穅。
名實不爽曰質。
不悔前過曰戾。
溫良好樂曰良。
怙威肆行曰醜。
德正應和曰莫。
勤施無私曰類。
好變[校注「變」原本誤作「愛」。據周書諡法解補。]動民曰躁。
秦伯諡躁公。厲共公子。
慈和徧服曰順。
滿志少窮曰感。
危身奉上曰忠。
思慮果遠曰趕。
息政外交曰攜。
周王伯服諡攜王。
疏遠繼位曰紹。
彰義掩過曰堅。
肇敏行成曰直。
內外賓服曰正。
華言無實曰夸。
教誨不倦曰長。
愛民在刑曰克。
嗇於賜與曰愛。
逆天虐民曰抗。
好廉自克曰節。
擇善而从曰比。
好更改舊曰易。
北燕伯諡易王。閔公子。
名與實爽曰繆。
蔡侯眄諡繆侯。
曹伯武諡繆公。
思厚不爽曰愿。
貞心大度曰匡。
周王班諡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