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流派、风格、文学主张甚至个人感情而走到一起,结成文学联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普遍的现象。在文学发展不同的不同时期活跃着不同的“朋友圈”,他们成为当时文坛的一股主导力量,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1、建安七子
东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是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2、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合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成为那个时代的时尚标杆。
3、竟陵八友
“竟陵八友”指的是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他们彼此唱和,互相推波助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永明体作家把声律和对偶方面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上,所作诗平仄协调,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体裁短小,为格律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从“古体诗”到格律严谨的“近体诗”的过渡,故又称新体诗。“永明体”文学家们虽然在运用声律等技巧上有一些成就,但思想内容却比较贫乏、空洞,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其中一些骨干成员,齐亡后仕梁,在萧衍、萧纲父子影响下大写轻靡柔艳的色情诗,成为宫体诗的主要作家。
4、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四杰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5、吴中四士
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和包融,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古代属吴郡,也是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四人都是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全以文名著称于世,故称“吴中四杰”。而“吴中四家”指的又是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徐祯卿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
6、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
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7、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是指活跃于大历时期的一个诗歌群体,指的是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大历十才子”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流派,他们既无共同的组织,也无共同的宣言,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审美趣味,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原则,又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流派。他们在仕途失意和战乱宦旅生活中,也间有反映现实和体验真实的作品。他们都擅长五言近体,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
8、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合称。都出苏轼门下,最先将此四人并称加以宣传即苏轼本人。他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此外,苏门四学士又和陈师道、李廌合称苏门六学士。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
9、中兴四大诗人
中兴四大诗人,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又称南宋四大家。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影响很大,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当时杨、陆的声名尤著,尤袤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杨、范虽比不上陆游,但各有特色。杨万里一反江西诗派的生硬槎桠,创立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杨万里、陆游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之多是惊人的。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
10、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人称“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认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