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式是元末明初的重要散曲作家,字舜民,号菊庄,浙江象山人。生卒年不详。元末曾补本县县吏,后落魄江湖。入明不仕,但据说明成祖对他“宠遇甚厚”。为人滑稽,所作散曲甚多,名《笔花集》,今存钞本。作品多写景、咏史之作,颇工巧可读。
生平简介
汤式元末明初散曲家、戏剧家。字舜民,号菊庄。象山(今属浙江)人。曾为本县县吏,不得志,落魄江湖。入明,流寓北方,明成祖朱棣在燕邸时,宠遇甚厚,永乐年间常得恩赏。 汤式的作品以曲录史,思想内容丰厚,极大地开拓了散曲文学的题材范围。他的散曲反映了朝代的更替和百姓的疾苦,进而总结历史、感叹人生;描述了元朝灭亡时候的衰残景象,同时传达出对新王朝的期盼;而他以散曲体裁表达悼念之情,开创悼亡散曲的肇端。
汤式是现今存曲最多、散曲题材很广泛的一位由元到明的曲家,他的曲作创作技巧圆熟,艺术风格多样,具有浓郁的曲味。汤式算得上是元散曲跨越时代的殿军,可说得上是在明散曲这新舞台上走旧台步的揭幕人。
作品介绍
所做词曲大都已经不存在了,有杂剧《瑞仙亭》、《娇红记》两种,今俱佚。散曲有明钞本《笔花集》传世,其书有缺残,今本《笔花集》之外,尚有一些散曲,存录于《雍熙乐府》、《盛世新声》、《彩笔情词》等集中。总共今存作品有套数68首,小令170首,残曲1首。均佚。
创作特色
汤式的散曲明艳工巧,技巧圆熟老练。汤式不仅创作了内容丰富的众多小令,其中有小令(蟾宫曲)《咏西厢》1首,对后世较有影响。此首为重句格俳体,即每三句中的第三句与第二句词意相类,句法相同。写来神韵自然,蔚然成为一体,后人多有仿作。 汤式还致力于套数的创作,善用短套,又在个别长套中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在艺术创作手法方面,汤式在不少流利通俗的曲语中讲究顶真、叠字、嵌字、重句、短柱、叠韵等技巧的运用,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曲味浓郁的徘体特色。还常在圆熟的句式结构中活用典故,取得了俗中求雅的效果。
汤式散曲创作特色的具体表现是继承了元代后期散曲文学创作俗中求雅的传统,在徘体重技巧、雅俗融汇方面给明代曲家们以重要启示,同时尽量维护了散曲文学固有的文体特征。元散曲发展到后期,虽有周德清、张可久等人从理论、实践上以词绳曲,表现出雅化倾向,但无论豪放派或清丽派,绝大多数曲家仍坚持着曲体文学自然通俗的文体特征,一些欲逞才斗巧的曲家,只是从某些特别的技巧和手法方面来显示作家的才华。
作品贡献
在艺术风格表现方面,汤曲尤其是汤式言情散曲的作风,词雅句熟,这类曲风影响了明代中后期南派曲家,如对梁辰鱼、沈碌等“香仓体”一派雅化作风的影响作用是明显的。艳丽浓纤是汤曲的主要风格,亦不乏豪放本色之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少数散曲又豪丽参用。汤式继承了元散曲后期俗中求雅的传统,显示了他的散曲创作才华,又维护了散曲文学文体风范,句式结构平常圆熟。汤式散曲的艺术创作风格,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之“汤舜民之词如锦屏春风。”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称“舜民之作,是曲中的老手,能手圆稳老到,是其特长。”但紧接着又说“却没有怎样了不得的天才。”又或许郑振铎评价太低,一则以词发展之惯性思维眼光来看待曲之发展,有合乎规律之处,但眼光未免偏狭,因为诗词曲虽然都是韵文体,但三者又各有特殊性。具体到元末明初的汤式作品,似还不应承受所有的没落之风的评价,恰恰相反,汤曲是上承元曲,下启明曲,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所在。
历史评价
汤式的小令有〔蟾宫曲〕《咏西厢》1首,对后世较有影响。此首为重句格俳体,即每三句中的第三句与第二句词意相类,句法相同。写来神韵自然,蔚然成为一体,后人多有仿作。
汤式散曲的创作实绩表明,他虽然不能与元明一流大家相并肩,但绝不失为是同期一位重要的曲家,应该在中国散曲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录鬼簿续编》说他的作品“语皆工巧,江湖盛传之”,可知他的作品当时流传比较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