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史传第十六

+A -A

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居今识古,(具)【其】载籍乎!轩辕之世,史有苍颉,主文之职,其来久矣。《曲礼》曰:「史载笔。」【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已)【也】。【古】者左史记(事者)【言】,右史(记言)【书事】(者)。言经则《尚书》,事经则《春秋》。唐虞流于典谟,(商夏)【夏商】被于诰誓。洎周命惟新,姬公定法,紬三正以班历,贯四时以联事,诸侯建邦,各有国史,彰善瘅恶,树之风声。自平王微弱,政不及雅,宪章散紊,彝伦攸斁。夫子闵王道之缺,伤斯文之坠,静居以叹凤,临衢而泣麟,于是就大师以正《雅》《颂》,因鲁史以修《春秋》,举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摽)【标】劝戒;褒见一字,贵踰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然睿旨(存亡)幽(隐)【秘】,经文婉约,丘明同时,实得微言,乃原始要终,创为传体。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其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

【及】至从横之世,史职犹存。秦并七王,而战国有策。盖录而弗叙,故(节)【即】简而为名也。汉灭嬴项,武功积年,陆贾稽古,作《楚汉春秋》;爰及太史谈,世惟执简;子长继(至)【志】,甄序帝绩。比尧称典,则位杂中贤;法孔题经,则文非元圣。故取式《吕览》,通号曰纪,纪纲之号,亦宏称【也】。故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世家】以总侯伯,【列传以录卿士】,《八书》以铺政体,《十表》以谱年爵,虽殊古式,而得事序焉。尔其实录无隐之旨,博雅弘辩之才,爱奇反经之尤,条例蹖落之失,叔皮论之详矣。及班固述汉,因循前业,观(司马)【史】迁之辞,思实过半。其《十志》该富,赞序弘丽,儒雅彬彬,信有遗味。至于宗经矩圣之典,端绪丰赡之功,遗亲攘美之罪,征贿鬻笔之愆,公理辨之究矣。

观夫左氏缀事,附经间出,于文为约,而氏族难明。及史迁各传,人始区详而易览,述者宗焉。及孝惠委机,吕后摄政,(班史)【史班】立纪,违经【失】实,何则?庖牺以来,未闻女帝者也。汉运所值,难为后法。牝鸡无晨,武(三)【王】首誓;妇无与国,齐桓着盟;宣后乱秦,吕氏危汉,岂唯政事难假,亦名号宜慎矣。张衡(同)【司】史,而惑同迁固,元(年二)【帝王】后,欲为立纪,缪亦甚矣。寻子弘虽伪,要当孝惠之嗣;孺子诚微,实继平帝之体;二子可纪,何有于(三)【二】后哉?

至于《后汉》纪传,发源《东观》。袁张所制,偏驳不伦。薛谢之作,疏谬少信。【若】司马彪之详实,华峤之准当,则其冠也。及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至)誉也。

【至】于晋代之书,系乎著作。陆机肇始而未备,王韶续末而不终,(于)【干】宝述纪,以审正得序;孙盛《阳秋》,以约举为能。按《春秋》经传,举例发凡。自史汉以下,莫有准的。至邓()【粲】《晋纪》,始立条例。又(撮略)【摆落】汉魏,宪章殷周,虽湘川曲学,亦有心典谟。及安国立例,乃邓氏之规焉。

原夫载籍之作也,必贯乎百(姓)【氏】,被之千载,表征盛衰,殷鉴兴废,使一代之制,共日月而长存,王霸之迹,并天地而久大。是以在汉之初,史职为盛,郡国文计,先集太史之府,欲其详悉于体国(必)【也】。阅石室,启金匮,抽裂帛,检残竹,欲其博练于稽古也。是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然后诠评昭整,苛滥不作矣。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或有同归一事,而数人分功,两记则失于复重,偏举则病于不周,此又铨配之未易也。故张衡摘史班之舛滥,傅玄讥《后汉》之尤烦,皆此类也。

若夫追述远代,代远多伪,公羊高云:「传闻异辞。」荀况称:「录远略近。」盖文疑则阙,贵信史也。然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旁说,旧史所无,我书则传,此讹滥之本源,而述远【之】巨蠹也。至于记编同时,【时】同多诡,虽定哀微辞,而世情利害。勋劳之家,虽庸夫而尽饰;迍败之士,虽令德而(常)嗤【埋】(理欲),吹霜(喷)【喣】露,寒暑笔端,此(入)【又】同时之枉,可【为】叹息者也。(欲)【故】述远则诬矫如彼,记近则回(邢)【邪】如此,(折)【析】理居正,唯素心乎!

若乃尊贤隐讳,固尼父之圣旨,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若斯之科,亦万代一准焉。至于寻繁领杂之术,务信(弁)【弃】奇之要,明白头讫之序,品酌事例之条,晓(某)【其】大纲,则众理可贯。然史之为任,乃弥纶一代,负海内之责,而赢是非之尤。秉笔荷担,莫此之劳。迁固通矣,而历诋后世。若任情失正,文其殆哉!

赞曰:史肇轩黄,体备周孔。世历斯编,善恶偕总。腾褒裁贬,万古魂动,辞宗丘明,直归南董。

集校

具载籍乎。

「具」,黄本作「其」。《校证》:「元本、冯本、汪本、畲本『其』误『具』,徐校作『其』。」《汇校》:「按:作『其』是,『具』乃『其』之形误。」按从黄本改。

史有苍颉。

「苍」,黄本作「仓」。《校注》:「『仓』,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胡本、合刻本、梁本、别解本、增订别解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四库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苍』;胡震亨《续文选》十二同。按《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广韵》十二《唐》仓下云:『又姓,黄帝史官仓颉之后。』是『仓颉』字本应作『仓』。《韩非子五蠹》篇、《吕氏春秋君守》篇又作『苍』。仓苍互作,盖以其音同得通也。」按《荀子解蔽》篇:「好书者众矣,然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论衡感虚》篇:「传书言: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别通》篇:「夫《仓颉》之章,小学之书,文字备具。」《顺鼓》篇:「仓颉作书,奚仲作车,可以前代之时无书、车之事,非后世为之乎?」《汉书武五子传赞》:「是以仓颉作书,止戈为武。」《汉书扬雄传赞》:「史篇莫善于《仓颉》。」《类聚》卷五十八引晋成公绥《故笔赋》曰:「有仓颉之奇生,列四目而兼明,慕羲氏之画卦,载万物于五行,乃发虑于书契。」《晋书卫恒传》:「恒善草隶书,为《四体书势》曰: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着世。」又《索靖传》:「作《草书状》,其辞曰:仓颉既生,书契是为。」《北史江式传》:「式表曰:臣闻伏羲氏作而八卦形其画,轩辕氏兴而灵龟彰其彩。古史仓颉览二象之爻,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结绳,用书契以维事。宣之王迹,则百工以叙;载之方册,则万品以明。迄于三代,厥体颇异,虽依类取制,未能殊仓氏矣。」则作「仓」亦是,然终不及「苍」用为繁,例多,不徧举。且本书《练字》篇「苍颉造字」、「苍雅品训」,黄本亦作「苍」。《汇校》据杨说从黄本改作「仓」,非是。

曲礼曰:「史载笔」左右。

黄本作「曲礼曰:史载笔左右。史者,使也;执笔左右。」黄校:「(后)八字符脱,按胡孝辕本补。」范校:「铃木云:(前『左右』)二字疑衍,闵本、王本、冈本无。」范注:「《礼记曲礼上》:『史载笔,士载言。』无『左右』二字,此衍文当删。」《附校》:「八字有。」《校证》:「『史载笔』下,梅本有『左右』二字。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凌本、清谨轩钞本、日本刊本、王谟本俱无。案梅本『左右』二字,此涉下文『执笔左右』而误衍;何允中本无之,是也,今据删。」又:「『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二句八字原脱,梅按胡孝辕本补。按《御览》六○三正有此八字。」《校注》:「郝懿行云:『按「左右」二字疑衍。』按郝说是。何本、凌本、合刻本、梁本、别解本、增订别解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并无『左右』二字;秘书本、梅庆生天启二年重修本『左右』二字无,空两格(当是刻后剜去者)。《续文选》、《文章辨体汇选》四八三引同。《曲礼上》原无左右二字,此盖涉下文误衍。」又「黄校云:『八字符脱,按胡孝辕本疑即胡氏《续文选》补。』此沿梅校。按此八字当有。《御览》六百三、《文章辨体汇选》引,正有此八字;何本、凌本、合刻本、梁本、别解本、增订别解本、谢钞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文溯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并同。」《考异》:「按:『左右』衍,下补八字是。」《汇校》:「按:此八字不可缺,据《御览》补。」按据《御览》补「史者,使也;执笔」六字。

使之记已。

「已」,黄本作「也」,黄校:「元作『已』,按胡本改。」《附校》:「『也』作『也』,不作『已』。」《校证》:「『也』原作『已』,梅据胡孝辕本改。案《御览》正作『也』。」《汇校》:「按:作『也』是,『已』为『也』之形误。」按从《御览》、黄本改。

者左史记事者,右史记言者。

黄本作:「古者,左史记事者,右史记言者。」黄校:「(古)元脱,孙补。」范校:「孙云:《御览》六百三引无两『者』字。」范注:「二『者』字疑衍。」《附校》:「『古』字有,(后)作『左史记言,右史书事。』」《校注》:「按《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左右所记,与班相反。《申鉴时事》篇:『左史记言,右史记动,动为《春秋》,言为《尚书》。』言动之分,则与班同。《中论虚道》篇:『左史记事,右史记言。』言事之别,又与班异。孰是孰非,难定于一。然以《御览》所引验之,舍人殆原宗《汉志》说;今本或写者据《玉藻》改也。两『者』字当据《御览》删。」《校证》:「『左史记言,右史书事』,原作『左史记事者,右史记言者』,今据《御览》改。《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礼记玉藻疏》引《六艺论》:『右史记事,左史记言。』荀悦《申鉴时事》篇:『左史记言,右史记动,动为《春秋》,言为《尚书》。』此彦和所本。浅人习见《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之文,径改此书。而不知《玉藻》『左』『右』字,今亦互讹,黄以周《礼书通故》三四官四,辨之究矣。」《考异》:「按:《御览》是。」按「古」字当有,从《御览》、黄本补。后二句从《御览》删、改。

言经则尚书,事经则春秋。

《附校》:「无两『则』字,秋下有『也』字。」《校证》:「《御览》无两『则』字。『也』字原无,据《御览》补。」

商夏被于诰誓。

《校证》:「『夏商』原作『商夏』,今乙正。」《校注》:「『商夏』,谢钞本、文溯本作『夏商』。按作『夏商』是。《铭箴》篇『夏商二代』,《诔碑》篇『夏商已前』,并未倒其时序,此亦应尔。」《考异》:「按:商夏本《离骚》之汤禹、说见前,王校改正为『夏商』非。」按《尚书周书周官》:「夏商官倍,亦克用乂。」《礼记文王世子》:「虞夏商周。」《史记太史公自序》:「至于夏商。」刘向《战国策书录》:「夏商失序。」《汉书叙传》:「虞夏商周。」《类聚》六十四引后汉张超《灵帝河间旧庐碑》曰:「中结轨乎夏商。」均作「夏商」,无作「商夏」者。从《校证》改。

洎周命惟新。

「洎」,黄本作「自」,黄校:「汪本作『洎』。」「惟」,黄本作「维」。《校证》:「『洎』原作『自』,元本、冯本、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王惟俭本、谭校本作『洎』,今据改。『自』与下文『自平王微弱』字复。」《校注》:「按此文紧承上『唐虞流于典谟,夏商被于诰誓』二句,作『洎』是。『洎』,及也。《文选》张衡《东京赋》薛综注。元本、弘治本、活字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胡本、训故本、文溯本、亦并作『洎』;《续文选》同。『维』,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合刻本、梁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文津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惟』;《续文选》同。《诗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则作『维』是也。《封禅》篇『固维新之作也』,亦作『维』。《奏启》篇之『唯新日用』,《时序》篇『武帝惟新』,二『惟』字当改作『维』。」《考异》:「按:惟维互通,六经中惟、维、唯三字互通,率作语辞,累见《毛诗》、《左传》、《论语》均如此。又训独也。朱子云:『惟以心思也。唯从口应辞也,古皆通用。』杨校云、《奏启》篇之『唯新日用』,《时序》篇『武帝惟新』,二『惟』字当改作『维』。按据杨校则六经中可改者多矣,殊非。」按《孟子滕文公上》:「《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则作「惟新」,非自彦和始。

紬三正以班历。

「历」,黄本作「历」。《校注》:「『历』,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作『历』;《续文选》同。按『历』字《说文》所无,新附有当以作『历』为是。」《考异》:「按:历历互通,古文作麻,北宋小字本《说文》日部:『麻象也,从日麻声。』《史记》率作历,五经中历历互见,杨校非。」按《易革》:「君子以治历明时。」王弻注:「历数时会,存乎变也。」《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截十二管,以宗八音之上下清浊,谓之律也。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迭相治也,其间不容发。」又《史记历书》:「紬绩日分。」索隐:「紬绩者,以言造历算运者,犹若女工缉而织之也。」此当为彦和「紬」之所本。则作「历」义长。《隋书文帝纪》:「班历于突厥。」

夫子闵王道之缺。

黄本「夫子」前有「昔者」二字,黄校:「二字从《御览》增。」「纪评曰:「『昔者』二字不必增。」范校:「黄云:案冯本无『昔者』,校云:『夫子上《御览》有昔者二字。』铃木云:诸本皆无『昔者』二字。」《附校》:「『昔者』二字有;『闵』作『慜』。」《校证》:「『昔者』二字原无,冯校云:……何校同。冯本、日本刊本、黄本俱从《御览》增。案《史略》五亦有此二字。」又:「『缺』《史略》作『阙』。」《考异》:「按:从《御览》增『昔者』是;慜,《广韵》聪也,与闵别。《正字通》,慜闵互通者非,《御览》作『慜』者非。」《义证》引金毓黻《文心雕龙史传篇疏证》:「本文『昔者』二字,潮阳郑氏据《御览》增入,今通行本无之。愚意应从通行本,文义乃顺。」按纪说是。上文叙唐虞、夏商、周之姬公、平王,次及夫子,何「昔者」之有。

于是就大师以正雅颂。

「大师」,黄本作「太师」。《附校》:「『太』作『大』。」《校注》:「『太』,《御览》六百四、《史略》五引作『大』;弘治本、活字本、汪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续文选》、文津本同。按『大』字是,读若泰。《论语八佾》作『大』。」《补正》:「《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黄初二年诏)昔仲尼资大圣之才,……因鲁史而制《春秋》,就太师而正《雅》《颂》。』范宁《春秋谷梁传序》:『于是就大师而正雅颂,因鲁史而修《春秋》。……举得失以彰黜陟,明成败以着劝诫。』」《考异》:「按:大、太古通,经史太率作大,如大极、大宰,论语大庙、大师皆读如太也。」

征存亡以摽劝戒。

「摽」,黄本作「标」。《校注》:「『摽』当改作『标』。」《汇校》:「『摽』,《御览》作『标』。按作『标』是。」按摽标通,毋需改。

然睿旨存亡幽隐,经文婉约。

「存亡」,黄校:「二字衍。(隐)胡本作『秘』。」范校:「孙云:《御览》六百四作『然叡旨幽秘,经文婉约』。」范注:「『存亡』二字衍,应删。」《校证》:「『睿旨』下原有『存亡』二字,徐云:『《御览》作「睿旨幽秘,经文婉约」,无「存亡」二字,为是。』梅云:『二字衍。』黄丕烈云:『案冯本(指冯舒校本)「存亡」校云:「各本衍此二字,功甫本无。」此亦误衍,《御览》亦无。』案《史略》亦无此二字,今据删。」又:「『隐』胡孝辕本、《御览》、《史略》作『秘』。」《校注》:「按《御览》、《史略》引并作『然叡旨幽秘』,是也。『存亡』二字,盖涉上文误衍。《续文选》无『存亡』二字。」按《北齐书文宣帝纪》:「图谍潜蕴,千祀彰明,嘉祯幽秘,一朝纷委。」从《御览》删、改。

丘明同时。

范校:「孙云:《御览》(时)作『耻』。」《校注》:「『时』,《御览》、《史略》引作『耻』。徐云:『时当作耻。』按《史记十二诸侯表序》:『(孔子)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汉书艺文志》:『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序》:『左丘明受经于仲尼。』据此,当作『时』无疑,故继云『实得微言』也。《御览》、《史略》引作『耻』者,盖涉《论语公冶长》『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之文而致误耳。《文章辨体汇选》引作『时』。」按杨说是。

转受经旨。

《附校》:「『受』作『授』。」《考异》:「按:受,承也,《论语》:『君子不可以不知而可大受也。』授、付也。《诗郑风》(缁衣):『还予授子之粲兮。』《御览》非。」

以授其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

「其」,黄本作「于」。《校证》:「元本、冯本、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王惟俭本『于』作『其』。冯校云:『《御览》作其。』」又:「《史通六家》篇用此文,作:『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信圣人之羽翮,而述者之冠冕也。』」

至从横之世。

黄本「至」前有「及」字,黄校:「『及』字从《御览》增。」《校证》:「『及』字原无,何校本、黄本从《御览》增。冯校云:『至上《御览》有及字。』案《史略》有『及』字。」《汇校》:「《御览》作『及至纵横之世』。按:有『及』字较胜。『从』字亦当据《御览》改。」按从、纵通。《楚辞天问》:「天式从横。」王逸注:「言天法有善恶阴阳从横之道。」又《哀时命》:「冠崔嵬而切云兮,剑淋离而从横。」《九怀匡机》:「菌阁兮蕙楼,观道兮从横。」《九怀尊嘉》:「余悲兮兰生,委积兮从横。」《史记吴起列传》:「破驰说之言从横者。」《苏秦列传》:「夫衡人者。」索隐:「衡人即游说从横之士也。东西为横,南北为从。秦地形东西横长,故张仪相秦,为秦连横。」《汉书艺文志》:「右从横十二家,百七篇。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颛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又《叙传》:「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乃定,其抑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先生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异。昔周立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其势然也。」则作「从」亦是,从《御览》补「及」字。

盖录而弗叙,故节简而为名也。

「节」,黄本作「即」。范校:「孙云《御览》(弗)作『不』,无『而』字。」《附校》:「『弗叙』作『不序』,『而』字无。」《校注》:「《御览》、《战国策校注后叙》、《史略》引,『弗』作『不』;下『而』字无。『即』,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别解本、增订别解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王本、张松孙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节』。冯舒校改『节』为『即』,王批本、四库本剜改为『即』。按《史通六家》篇:『夫谓之策者,盖录而不序,故即简以为名。』文即本此。『弗』『不』义同。下『而』字当有,《史通》『以』字可证;元本等作『节』,乃形近之误。《续文选》作『即』。」按从黄本改。

爰及太史谈。

范校:「孙云:《御览》无『太』字。」《校注》:「《御览》、《史略》引无『太』字;《续文选》同。按无『太』字是。称司马谈为史谈,与称司马迁为史迁同。」按《史记太史公自序》:「故太史谈云『予之先人,周之太史』,盖或得其实也。」则作「太史谈」亦通,毋需改。

子长继至。

「至」,黄本作「志」,黄校:「元作『至』,胡改。」范校:「孙云:《御览》作『志』。」《校证》:「『志』原作『至』。梅据胡孝辕本改,冯校云:『至《御览》作志。』案《史略》亦作『志』。」《校注》:「按《御览》、《史略》引,正作『志』。何本作『志』。《礼记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继志』二字出此。」《考异》:「按:『志』字是,言子长继父志为书也。」按《礼记学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盖子以继志嗣训为孝。」又按《史记太史公自序》:「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作「志」是,从《御览》、黄本改。

甄序帝绩。

范校:「孙云:《御览》作『续』。」《校注》:「『绩』,宋本《御览》六百四引作『续』,合字本、喜多本、鲍本并作『绩』。按绩、绩古今字。然以《封禅篇赞》『封勒字绩』例之,则此亦当作『绩』,前后始能一律。」《校证》:「《史略》、明钞本《御览》、铜活字本《御览》『绩』作『续』。宋本《御览》误作『续』。」《考异》:「按:绩、《玉篇》功也,通作绩。」

则文非元圣。

黄本同,《义证》作「玄圣」。《校证》:「『玄圣』,原作『元圣』,今改。说已详《原道》篇。」《义证》引《疏证》:「《后汉书班彪传》附子固《典引》篇,有曰:『故先命玄圣,使缀学立制。』注:『玄圣,谓孔丘也。《春秋演孔图》曰:孔子母征在梦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春秋》为孔子所作,故可题以经号。《史记》之文,由迁所作,不敢比拟孔子,故曰:『文非玄圣。』按明刊本及今本皆作『元圣』者,盖由清人讳『玄』而改。」按《尚书汤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则此处作「元圣」亦通。

亦宏称。

黄本句后有「也」字,黄校:「元脱,谢补。」范校:「孙云:《御览》有『也』字。」《校证》:「『也』字原脱,梅据谢补。徐校亦补。按王惟俭本、《御览》、《史略》正有『也』字。」《校注》:「按谢补是也。《御览》、《史略》引,正有『也』字。张本、何本、训故本、梁本、谢钞本亦并有之;《续文选》同。」《汇校》:「按:有『也』字语胜。」按据《御览》、黄本补。

故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以总侯伯。

范注:「《史记》本纪十二,世家三十,列传七十,书八,表十,共一百三十篇。本篇不言世家,恐有脱误。疑当据班彪《史记论》作:『本纪以述帝王,(《史记》首列五帝本纪。三皇本纪,司马贞补撰。)世家以总公侯,(《自序》谓三十辐,共一毂,此总字所取义。)列传以录卿士。』文始完具。」《义证》引《疏证》:「班彪《略论》云:『司马迁序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卿士特起则曰列传。』彪以本纪、世家、列传三者并举,当为刘勰所本。……盖本书文有脱误使然,否则『列传以总伯侯』,语不可通。又遗世家而不举,果何说耶?」《考异》:「按:范注可从。」按《后汉书班彪传》:「其《略论》曰:……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百三十篇。……序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卿士特起则曰列传。」《史通世家》篇:「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汉书》「不为世家,惟纪、传而已」《略论》者,盖秦汉以降,已无如齐楚之诸侯也。联系后文「叔皮论之详矣」,则此处实应据《略论》补之。且「列传以总侯伯」与《史记》体例不合。依范注改。惟「伯」字应留,伯为五等爵之三,且春秋五伯,《史记》亦入《世家》。

博雅弘辨之才。

《校证》:「『辩』冯本、两京本、王惟俭本、清谨轩钞本作『辨』。」

观司马迁之辞。

范校:「孙云:《御览》作『史迁』。」《校释》:「『司马迁』《御览》作『史迁』是。」《校注》:「『司马迁』,《御览》、《史略》引作『史迁』;《续文选》同。按作『史迁』是也。下文正作『史迁』。《封禅》篇『是史迁八书』,《书记》篇『观史迁之报任安』,《时序》篇『于是史迁寿王之徒』,《知音》篇『乃称史迁著书』,并作『史迁』,可证。」《考异》:「按:从《御览》是。」按从《御览》改。

遗亲攘美之罪。

「美」,范校:「孙云:《御览》作『善』。」按美亦善也。

及史迁各传,人始区详而易览。

《校注》:「梅庆生天启二年重修本『始』下有区别二字(品排刻,当系就原版剜改)。按今本语意欠明,确有脱文。以《论说》篇『八名区分』、《序志》篇『则囿别区分』例之,『区』下当补一『分』字,并于『分』下加豆。」《校释》:「『区』下有脱字,天启本补『别』字,疑当是『分』字。」

班史立纪违经实。

黄本「实」前有「失」字,黄校:「元脱,朱补。」《校注》:「按『班史』二字当乙。『史』谓史迁,『班』谓班固。下文『故张衡摘史班之舛滥』,正作『史班』。训故本未倒,当据正。」《校证》:「『史班立纪,并违经失』。此二句原作『班史立纪,违经实』,梅据朱于『经』下补『失』字,徐校同。张之象本第二句作『并违经失』,王惟俭本作『史班立纪,并违经实』,义较长,今从之。」《义证》:「按仍以作『违经失实』为长。」按从杨说乙,据黄本补。

武三首誓。

「三」,黄本作「王」。《汇校》:「按:『三』为『王』之残。」按范注:「《尚书牧誓》:『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作「王」是,从黄本改。

张衡同史。

「同」,黄本作「司」。《校证》:「元本、冯本、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司』作『同』,涉下句而误。」《考异》:「按:『司』字是。」《汇校》:「按:『司』是,『同』『司』形近致误。」按《汉书叙传下》:「刘向司籍,九流以别。」又《隋书经籍志三》:「古者司史,历记前言往行、祸福存亡之道。」又《后汉书张衡传》:「及为侍中,上疏请得专事东观,收捡遗文,毕力补缀。又条上司马迁、班固所叙与典籍不合者十余事。又以为王莽本传但应载篡事而已,至于编年月,纪灾祥,宜为元后本纪。」可为张衡司史之证,从黄本改。

而惑同迁固。

黄校:「黄云:案冯本或校云『或』谢本作『惑』。」《校证》:「元本、冯本、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作『或』。」《考异》:「按:『惑』字是,此讥平子欲为元后立纪也。」

元年二后。

「年二」,黄本作「帝王」,黄校:「元作『年二』,孙改。」范注引铃木虎雄《校勘记》:「案梅本作『元平二后』。校云:『元作帝王,孙改。』张本亦作『平二』,嘉靖本作『年二』,『年』疑『平』字之讹。」《校证》:「『元平二后』,原作『元年二后』,梅从孙汝澄改为『元帝王后』,其六次本,又改作『元平二后』,张松孙本同,今从之。铃木亦云:『年疑平字之讹。』」《义证》引《疏证》:「篇中『元帝王后』一语,别本作『元平二后』,意谓『帝王』二字与『平二』近似而讹。然《张衡传》明言宜为《元后本纪》,自不含平后在内,别本似不可从。」《校注》:「按孙改与《后汉书张衡传》合。谢钞本作『元帝皇后』,冯舒校『皇』为『王』。」按《汉书元后传》:「及王莽之兴,由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飨国六十余载,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位号已移于天下。」又《外戚传下》:「孝平王皇后,安汉公太傅大司马莽女也。……后立岁余,平帝崩。莽立孝宣帝玄孙婴为孺子,莽摄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三年,莽即真,以婴为定安公,改皇太后号为定安公太后。……及汉兵诛莽,燔烧未央宫,后曰:『何面目以见汉家!』自投火中而死。」平后母仪天下日浅,不足以与元后比。《后汉书张衡传》只言「宜为元后本纪」,当以黄本为是,若益以「平后」,彦和岂厚诬古人者哉。从黄本改。

何有于三后哉。

「三」,黄本作「二」。范注:「《校勘记》:『案上文『元帝王后』若正,此『二后』之『二』字宜作『王』;此二字若正,上文『帝王』宜作『平二』。元平二后,谓元帝平帝二皇后也。』」《校注》:「『二后』,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别解本、增订别解本、尚古本、冈本作『三后』。徐校『三』为『二』;冯舒云:『三后当作二后。』按作『二后』是。铃木说,甚辨,其实非也。此乃总驳司马迁、班固、张衡之辞,『二后』即《史》《汉》所立《吕后本纪》之吕后,及张衡欲为《元后本纪》之元后。本段上文『寻子弘虽伪,要当孝惠之嗣;孺子诚微,实继平帝之体』,故以『二子可纪,何有于二后哉』作结语。既非专指王皇后一人,亦未包有平帝皇后在内也。」《考异》:「按:如『三』字是,似指吕后及元、平二后,如『二』字是,似指元、平二后;如『三』或作『王』字,则指元帝王后为是,若折衷而言,应从上文作『二后』为长也。」按《汉书王莽传上》:「平帝崩,……时元帝世绝,而宣帝曾孙有见王五人,列侯广戚侯显等四十八人,莽恶其长大,曰:『兄弟不得相为后。』乃选玄孙中最幼广戚侯子婴:年二岁,托以为卜相最吉,立之。」时元后尚在,则与吕后并为「二后」是。从黄本改。

袁张所制。

「制」,黄本作「制」。《校证》:「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王惟俭本『制』作『制』。」按《说文》刀部:「制,裁也。从刀,从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断,一曰止也。」段注:「衣部曰:裁,制衣也;制,裁衣也。此裁之本义。此云:制,裁也,裁之引伸之义。古多假折为制。……《鲁论》:片言可以制狱。古(古论语)作折狱。」《诗豳风东山》:「制彼衣裳。」《汉书叔孙通传》:「服短服,楚制。」颜注:「制,谓裁衣之形制。」二字同源。《文选》卷六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公所制《山居四时序》言之已详。」此处作「制」义长。《王力古汉语字典》制字:「制多用于抽象制作、制裁。如《国语晋语》二:『因骄以制人家。』而制多用于具体制造。今简化为『制』。」

偏驳不伦。

「驳」,黄本作「驳」。《附校》:「『驳』作『驳』。」《汇校》:「《义证》引石垒《文心雕龙与佛教道义疏证》:『刘勰谓袁、张所制,偏驳不伦者,指袁山松《后汉书》、张莹《后汉南记》而言也。』按从黄本改。」按驳通驳。《荀子王霸》:「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杨倞注:「驳,杂也。」

司马彪之详实。

黄本句前有「若」字,黄校:「『若』字从《御览》增。」《附校》:「『若』字有,『详』作『祥』。」《校证》:「『若』字原无,徐校补『若』字,冯校云:『司上《御览》有若字。』何校同,黄本从《御览》增。案《史略》、《玉海》四六有『若』字。」按从《御览》、黄本补。

华峤之准当。

《校证》:「《史略》『准』作『准』。」

记传互出。

范校:「铃木云:诸本作『记』,闵本作『纪』。孙云:《御览》(互)作『并』。」《校证》:「王惟俭本、凌本『记』作『纪』。《御览》《史略》『互』作『并』。」

疏阔寡要。

黄本句前有「或」字。黄校:「元脱,谢补。」范校:「孙云:《御览》有『或』字。」《校证》:「『或』字原脱,梅据谢补,徐校亦补。案王惟俭本、《御览》、《史略》有『或』字。」《校注》:「按《御览》、《史略》引有『或』字。张本、何本、训故本、梁本、谢钞本并有之;《续文选》同。谢补是也。」《汇校》:「按『或』字当有,与上句一律。」按从《御览》、黄本补。

非妄至誉也。

黄本无「至」字。《义证》引《训故》:「《晋书》:陈寿,字承祚,蜀巴西人,历官著作郎,撰魏、吴、蜀《三国志》。张华深善之,曰:当以《晋书》相付耳。无迁固之语。《华峤传》:峤书成时,中书监荀勖等咸以峤文直事核,有迁固风。」范注:「《晋书陈寿传》:『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彦和谓『荀张比之于迁固』,张系张华,荀不知何人,岂(荀)勖尝称其书,既而又疾之耶﹖抑荀或是范之误。范頵表言:『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或即彦和所指,非妄誉也。」《斟诠》:「《晋书陈寿传》:『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校注》:「按荀为何人,黄注缺如,范氏虽注亦未妥。《华阳国志后贤志》:『陈寿……吴平后,寿乃鸠合三国史,着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品藻典雅。中书监荀勖、令张华深爱之,以班固、史迁不足方也。』即此文所本。则荀为荀勖无疑。」《疏证》:「案刘勰谓其『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即本之《华阳国志》。……惟荀、张二氏常称华峤之书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不应于寿同持斯论。二者或有一误,然必咎在常璩,而与刘勰无涉。」《校证》:「汪本、冯本、畲本、张之象本『妄』下有『至』字。谢、徐校移『至』字于下句『于』上。……今案范谓『荀』为『范』之误,不可从。」《考异》:「梅本、凌本、黄本并无『至』字。」《汇校》:「《御览》无『至』字。按谢、徐校移是。」按从《御览》、黄本删。

于晋代之书。

黄本句前有「至」字。《校证》:「汪本、冯本、畲本、张之象本无『至』字,谢移上句『至』字增补。」《汇校》:「《御览》在『于』上有『至』字。按有『至』字是。」据《御览》、黄本增。

系乎著作。

「系」,黄本作「繁」。范注:「《校勘记》:『繁』当作『系』,字误也。诸本作『系』。」《校证》:「旧本『繁』作『系』。黄本改。铃木曰:……金毓黼先生曰:『繁字亦通,唐修《晋书》以前,《晋书》有十八家之多,可谓繁矣。』」《义证》引《疏证》:「明刊本『繁』字作『系』,校勘诸家多以『繁』为误字。愚谓此文有两释义;一谓晋代之书系乎著作者,晋代以著作郎、著作佐郎任修史之责。……一曰诸家所修之晋史甚繁。如唐修《晋书》以前晋史有十八家之多,……然(刘勰)所举晋代作者,仅陆、王、干、孙四家,一如所举撰后汉史诸家之例,然不害其为作者之繁。由是言之,则今本『繁』字,亦未见其必为误也。」《考异》:「按:系、繁并通。」按范注:「《晋书职官志》:『元康二年诏曰:著作旧属中书,而秘书既典文籍,今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于是改隶秘书省。著作郎一人,谓之大著作郎,专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史通史官建置》篇:『若中朝之华峤,陈寿,陆机,束皙,江左之王隐,虞预,干宝,孙盛,并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选也。』」则此处作「系」义长。

于宝述纪。

黄本作「干宝」。《校证》:「冯本、两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梅本、凌本、梅六次本、锺本、梁本、日本刊本、王谟本、张松孙本、《史略》『干』皆作『于』,汪本、畲本误作『子』。令升之字,古书『于』『干』错出,《广韵》『于』『干』皆姓。」《考异》:「按:从《晋书》作『干』是。」《汇校》:「『于宝』,《御览》作『干宝』。按『于』系『干』之形误。」按《三国志荀恽传》裴注有「干宝《晋纪》」语。《晋书干宝传》:「宝字令升。……少勤学,博览书记,以才器召为著作郎。……着《晋纪》,自宣帝讫于愍帝,五十三年,凡二十卷。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作「干宝」是,依《御览》、黄本改。

以审正得序。

黄校:「《御览》(得)作『明』。」《校证》:「冯校云:『《御览》得作明。』何校同。案《史略》亦作『明』。」按《荀子议兵》篇:「百官得序,群物皆正。」《韩诗外传》卷三:「天下得序,群物安居。」又《汉书司马迁传》:「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作「得序」义长。

按春秋经传,举例发凡。

范校:「孙云:明抄本《御览》引『凡』作『目』。」《附校》:「『凡』作『目』。」按杜预《春秋序》:「其发凡以言例。」疏:「言发凡五十。」又「传以释经,经之条贯,必出于传。传之义例,揔归诸凡。」范注:「《左传》有五十凡例。如『隐公七年春,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告终嗣也,以继好息民。(告亡者之终,称嗣位之主。)谓之礼经。』杜注:『此言凡例,乃周公所制礼经也。』」《义证》引《疏证》:「杜预所释,以《春秋》有新旧二例。传言凡者,是为旧例,其数五十,周公之所垂法也。传不言凡,而比于凡者,是为新例,孔子之所补定也。无论杜释之为是为非,而《春秋》书法本于凡例,则显然可见。至其何者为凡,何者为例,则一由传发之。故刘勰有『《春秋》经传,举例发凡』之语。盖《春秋》经传之凡例,即为吾国所创之史例。」则此处作「凡」是。

自史汉以下。

范校:「孙云:《御览》无『自』字。」

莫有准的。

《附校》:「『有』作『不』。」《校证》:「冯校云:『《御览》有」作不。」按《御览》非是。

至邓王癸晋纪。

「王癸」,黄本作「璨」,黄校:「元作『王癸』,朱改。」范校:「孙云:《御览》作『粲』。」范注:「璨当作粲。」《校证》:「『璨』原作『王癸』,梅据朱改,徐校同。案王惟俭本、张松孙本作『粲』。《御览》、《玉海》、《史略》作『粲』。」《校注》:「按当依《御览》、《史略》、《玉海》四六引作『粲』,始与《晋书》本传合。训故本作『粲』,未误。《续文选》同。张松孙本已改作『粲』。」《考异》:「按:从《晋书》作『璨』是。」按《晋书邓粲传》:「邓粲,长沙人。……以父骞有忠信言而世无知者,着《元明纪》十篇,注《老子》,并行于世。」又《桓冲传》:「辟处士长沙邓粲为别驾,备礼尽恭。粲感其好贤,乃起应命。」《隋书经籍志》二:「《晋纪》十一卷讫明帝。晋荆州别驾邓粲撰。」则作「粲」是。从《御览》改。

又撮略汉魏,宪章殷周。

「撮略」,黄本作「摆落」,黄校:「一作『撮略』,从《御览》改。」范校:「孙云:明抄本《御览》作『摆落』。」《附校》:「作『摆落』,不作『撮略』。」《校证》:「『摆落』旧本作『撮略』,冯校云:『撮略《御览》作摆落。』黄本从《御览》改。案《史略》亦作『摆落』。作『摆落』是。」《校注》:「按《史略》亦作『摆落』。寻绎上下文意,作『摆落』是。《陶渊明集饮酒》诗:『摆落悠悠谈。』《梁书谢朏传》:『簪绂未褫,而风尘摆落。』」《考异》:「按:撮略举其要,摆落删其繁,其纪体条例,两存其善,作『撮略』为长,略亦含『摆落』义也。」按邓粲撰《晋纪》而撮略汉魏,义有不周;作「摆落」是,谓其越过汉魏史籍,直接取法《春秋》经传也。或其书为编年之体,故舍人云然。从《御览》、黄本改。

虽湘川曲学。

范校:「铃木云:诸本『川』作『州』。」《附校》:「『川』作『川』,不作『州』。」《校证》:「旧本『川』皆作『州』,王惟俭本、何校本、黄本、张松孙本作『川』。冯校云:『《御览》作川。』」《校注》:「『川』,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何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别解本、增订别解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州』。四库本剜改作『川』。按《十三州记》:『(长沙)有万里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也。』《史记货殖列传》正义引。《水经湘水》注:『湘水又北径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亦谓之湘州潭……晋怀帝以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诸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内。』《隋书地理志》下:『长沙郡,本注:旧置湘州。』则『州』字是。」《义证》引斯波六郎:「『川』疑『州』之误。邓粲,长沙人,故云湘州。」按《宋书州郡志》三:「湘川十郡为湘州。」又《符瑞志》上:「前废帝永光初,又讹言湘州出天子,幼主欲南幸湘川以厌之。」《谢晦传》:「湘州刺史张邵提湘川之众。」《南齐书州郡志》下:「湘州,镇长沙郡。湘川之奥,民丰土闲。晋永嘉元年,分荆州置。」则湘川与湘州所指地域范围略同,且凡川必曲,川之曲与学之曲亦合,毋需改。

亦有心典谟。

范校:「孙云:《御览》(心下)有『放』字。」《校注》:「『心』下,宋本、倪本、活字本、喜多本《御览》有『放』字。按『放』字似不可少,读为仿。『心放典谟』,即上文所谓『宪章殷周』也。」按范注:「《才略》篇云『孙盛准的所拟,志乎典训,』盖取法邓粲也。」志乎典训,亦有心典谟之义,作「亦有心放典谟」,于辞不伦,《汇校》据杨说改,非是。

及安国立例。

「安」,黄校:「元作『交』,朱改。」范校:「孙云:《御览》作『安』。」《校证》:「『安』原作『交』,梅据朱改,徐校同。冯校云:『交《御览》作安。』案《史略》亦作『安』。」《校注》:「按朱改是也。《御览》、《史略》引正作『安』;元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续文选》、梁本、尚古本、冈本亦作『安』。」《考异》:「按:作『安』是。」

必贯乎百姓。

「姓」,黄本作「氏」,黄校:「元作『姓』。」《校注》:「按梅改是。何本、梁本、谢钞本、正作『氏』;《文通》七引同。」《义证》引《斟诠》:「百氏谓诸子百家也。《汉书叙传》:『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彦和以『百氏』作『百家』用者,于此处外,尚有二处见于《诸子》篇,曰:『及伯阳识礼,而仲尼访问,爰序《道德》,以冠百氏。』曰:『斯则得百氏之华彩,而辞气之大略也。』」按《类聚》卷二十六引魏文帝《与吴质书》曰:「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卷二十一引梁简文帝《应令诗》曰:「百氏既洽,六义乃摛,辞河泻润,高论忘疲。」卷三十七梁昭明太子《与何胤书》曰:「每钻阅六经,泛滥百氏。」卷四十引齐虞羲《与萧令王仆射书为袁彖求谥》曰:「怀抱七经,该综百氏。」均百氏与六经对言。从黄本改。

欲其详悉于体国必阅石室。

范校:「铃木云:《玉海》『国』下有『也』字。」《校释》:「『必』乃上句末『也』字之讹。『欲其详悉于体国也』与下『欲其博练于稽古也』,句法相同。言郡国文计体国之事,太史所当详悉者也。」《校证》:「『也』字原无,《玉海》有。案各本『国』下有『必』字,属下句读;『必』即『也』形近之误,今据《玉海》改正。『故其详悉于体国也』,与下『欲其练于稽古也』句法正同。」《校注》:「按有『也』字,始与下『欲其博练于稽古也』句俪。《续文选》、《古论大观》三五亦有之。王批本正有『也』字,当据增。」按从《校证》改。

抽裂帛。

《校注》:「《史记自序》:『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作『紬』字;《汉书司马迁传》亦作『紬』。颜注:『紬,谓缀集之。』则此『抽』字当作『紬』。上文『紬三正以班历』,尤为切证。」按:抽,《说文》:「引也。」段注:「《太史公自序》:『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紬即籀也,籀之言抽也。」又《说文》:「籀,读书也。」段注:「《毛传》曰:『读,抽也。』《方言》曰:『抽,读也。』抽皆籀之假借。籀者,抽也;读者,续也,抽引其绪相续而不穷也。亦假紬字为之。《太史公自序》:『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如淳云:『抽撤旧书故事而次序之也。』」则作抽亦通。意谓彦和此处作「抽」者,盖不欲与上「紬三正以班历」同也。《汇校》从杨说无版本依据而径改,非是。

是立义选言。

范注:「『是』下当有『以』字。」《校注》:「按『是』字疑涉上句误衍。《续文选》『是』下有『故』字。」按本书「是」字居句首者,多「是以」连文,少有单立一「是」字者,疑范说近是。

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

「纪传」,范校:「孙云《御览》作『传记』。明抄本《御览》『缀』作『经』,『泛』作『纪』。」《附校》:「『纪传』作『传记』(记误托),『缀』作『经』,『泛』作『记』。」《校证》:「《玉海》『泛』作『泛』。宋本《御览》『泛』作『记』,明钞本《御览》、铜活字本《御览》作『纪』。」

岁远则同异难密。

《附校》:「『同异』作『周曲』。「《校注》:「按作『周曲』义长。」按《文选》卷十潘岳《西征赋》:「北有清渭浊泾,兰池周曲。」此「周曲」所由出也。然后文「追述远代,代远多伪,公羊高云:传闻异辞」,可证此处作「同异」为是。

斯固总会之为难也。

范校:「黄云:案冯校本『总会』校云:『总会,《御览》作脗合。』孙云:明抄本《御览》(会)作『合』。」《附校》:「『会』作『合』。」《校证》:「《史略》『会』作『合』。」按《文选》张衡《西京赋》:「总会仙倡,戏豹舞罴。」马融《长笛赋》李善注:「《琴道》曰:下征七弦,总会枢极。」《梁书武帝纪》中:「诏曰:若非总会众言,无以备兹亲览。」又《隋书经籍志一》:「孔子既叙六经,题目不同,指意差别,恐斯道离散,故作《孝经》,以总会之,明其枝流虽分,本萌于孝者也。」《文学潘徽传》:《韵篡》序曰:「摽摘是非,撮举宏纲,裁断篇部,总会旧辙。」则作「总会」是。

或有同归一事,而数人分功。

范校:「孙云:《御览》无『而』字。」

偏举则病于不周。

「病」,范校:「孙云:《御览》作『漏』。」

故张衡摘史班之舛滥。

《校证》:「《御览》、《史略》『摘』作『擿』。」《考异》:「按:摘、擿通。」

傅玄讥后汉之尤烦。

《校注》:「按休奕语不可考。『尤』疑当作『宂』《晋书司马彪传》:『(《续汉书叙》)汉氏中兴,讫于建安,忠臣义士,亦以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烦杂,谯周虽已删除,然犹未尽。』袁宏《后汉纪序》:『予尝读后汉书,烦秽杂乱,睡而不能竟也。』并足为『后汉宂烦』之证。」按《说文》乙部:「尢,异,也。」徐锴注:「乙欲出而见阂,见阂则显其尤异也。」《史记五帝本纪》太史公曰:「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着为本纪书首。」雅烦相反,「尤雅」是,则「尤烦」亦通。杨疑近理,《汇校》据改,却非。

公羊高云:传闻异辞。

范校:「孙云:明抄本《御览》(高)作『皐』。」《附校》:「『高』作『皐』。」范注:「『传闻异辞』见公羊隐公元年、桓公二年及哀公十四年传。」按《汉书艺文志》:「《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公羊、谷梁二家。」又「《公羊传》十一卷。公羊子,齐人。」颜注:「名高。」又《论衡顺鼓》篇:「鲁国失礼,孔子作经,表以为戒也。公羊高不能实,董仲舒不能定,故攻社之义,至今复行之。」《新论正经》篇:「《左氏传》遭战国寝废。后百余年,鲁人谷梁赤为《春秋》,残略,多有遗失;又有齐人公羊高,缘经文作传,弥离其本事矣。」《晋书荀崧传》:「(崧)乃上疏曰:称公羊高亲受子夏,立于汉朝,辞义清隽,断决明审,董仲舒之所善也。」则作「高」是,《御览》误。

荀况称录远略近。

范注:「『录远略近』见《荀子非相》篇,又见《韩诗外传》卷三。彦和此论,见解高绝,《史通》《疑古》、《惑经》诸篇所由本也。……愈后出之史家,其所知乃愈多于前人,牵引附会,务欲以古复有古相高,信述远之巨蠹矣。」《校证》:「《御览》『况』作『悦』,考荀悦《汉纪》及《申鉴》俱无此语。《史通烦省》篇云:『昔荀卿有云:录远略近。』即本此文。亦谓此为荀子语。范注谓:『录远略近,见《荀子非相》篇,又见《韩诗外传》卷三。』案《荀子非相》篇作『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韩诗外传》三作『夫传者久则愈略,近则愈详,略则举大,详则举细。』语与此异。疑此为彦和撮举荀文,而用『略』字为比较之词耳。」《考异》:「按:此撮用《荀子非相》篇之语意而变其词耳,《御览》非。」《校注》:「按《荀子非相》篇:『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舍人所称,当即此文。然意义适与之反,且与本段亦相舛驰。《韩诗外传》三:『夫传者久则愈略,近则愈详,略则举大,详则举细。』其文即出《荀子》。是『录远略近』四字之淆次甚明,当乙作『录近略远』或『略远录近』始合。《史通烦省》篇亦作『录远略近』,浦氏《通释》已径改为『远略近详』矣。」《义证》引《疏证》:「《史通烦省》篇云:『昔荀卿有云:录远略近,则知史之详略不均,其为患者久矣。』其文亦同《文心》。今浦氏《通释》本改为『远略近详』。且曰:『《史通》此文,以涉《文心》而误。』理或然也。《韩诗外传》三亦引《荀子》之语,文有小异,曰:『夫传者,久则愈略,近则愈详。略则举大,详则举细。故闻者闻其大不知其细,闻其细不知其大。是以久而差。』繇此以证『录远略近』一语,应有舛误。细审本文,所谓『录远略近』,似为录远宜略之义。下文又云:『录远而欲详其迹。』正为录远宜略之反义。否则,前后之语意不合。」又斯波六郎云:「『录远略近』据上下文义,非是。恐为『远略近详』之误。」又陈书良云:「『录远略近』不误,是记录远古之事简略于近世之事意。重点在录远。如改为『详近略远』,则与上文『追述远代,代远多伪』,及下文『盖文疑则阙,贵信史也』不合。又刘知几《史通烦省》云:『昔荀卿有云:录远略近。』二刘所据《荀子》,殆别本乎?」又《文心雕龙校注商兑》云:「按《荀子非相》:『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彦和曰『录远略近』,本与荀子无忤。《史通烦省》因以为言:『昔荀卿有云:录远略近。』浦起龙以彦和误引荀文,作《史通通释》,改曰『远略近详』。殊不知《文心》『略』字后省介词『于』,有比之意,谓作史记录远代之事,宜比近代简略。下文言俗人『爱奇』,作史竟『录远而欲详其迹』,恰与此相反,故非之。」按《荀子非相》篇此节为:「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所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妄人者,门庭之间,犹可诬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上乎?圣人何以不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度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此处之「录远略近」,非录远略于近之谓也。盖谓愚者易录远而略近,非谓撰史者宜录远而略近也,与上之「传闻异辞」相合,盖同属妄人之事也。后文「录远而欲详其迹」者,谓愚者略近而详远。近易详而不不知详之,远不可详而必欲详之,详之不已则必大其辞,违背信史「文疑则阙」之弘例,此正「讹滥之本源,而述远之巨蠹也」,与《荀子》之意甚合。

莫顾实理。

「实理」,范校:「孙云:《御览》作『理实』。」《校注》:「『实理』,《御览》、《史略》引作『理实』。《文通》七引同。按作『理实』是。《书记》篇:『翰林之士,思理实焉。』正作『理实』。《书》伪《毕命》:『辞尚体要。』枚传:『辞以理实为要。』《后汉书朱浮传》:『浮因上疏曰:……小违理实,辄见斥罢。』又《王充传》:『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三国志魏书王基传》:『文王报书曰:凡处事者,多曲相从顺,鲜能确然共尽理寔。』寔与实通。《论衡乱龙》篇:『不得道理实也。』亦并以『理实』为言。」按《三国志魏书杨俊传》:「司马朗早有声名,其族兄芝,众未之知,惟俊言曰:芝虽夙望不及朗,实理但有优耳。」《吴书孙奋传》裴注:「此虽欲增皓之恶,然非实理。」《晋书习凿齿传》:「(凿齿)着《汉晋春秋》。……临终上疏曰:或问:魏武帝功盖中夏,文帝受禅于汉,而吾子谓汉终有晋,岂实理乎?」《宋书王弘传》:「尚书王准之议:即事而求,有乖实理。」又《高僧传序》:「求之实理无的可称。」《世说新语赏誉》:「简文云:刘尹茗柯有实理。」则「实理」亦当时之常言。

录远而欲详其迹。

《校证》:「《御览》、《史略》『迹』作『迹』。」

穿凿旁说。

「旁」,黄本作「傍」。按二字通。

旧史所无,我书则传。

「传」,范校:「孙云:《御览》作『博』。」《校证》:「《御览》、《玉海》『传』作『博』。」《校注》:「『传』,《御览》引作『博』。冯舒校作『博』。按『博』字义长。《玉海》引亦作『博』。」按「传」有传使人知之义,作「传」义长。《说文》:「传,遽也。」段注:「辵部曰:遽,传也。与此为互训。此二篆之本义也。《周礼行夫》:掌邦国传遽。注云:传遽,若今时乘传骑驿而而使者也。《玉藻》:士曰传遽之臣。注云:传遽,以车马给使者也。《左传》、《国语》皆曰:以传召伯宗。注皆曰:传,驿也。汉有置传、按传者如今之驿马,驿必有舍,故曰传舍。又文书亦谓之传,《司关》注云:传,如今之移过舍文书是也。引伸为传遽之义。则凡辗转引伸之称皆曰传,而传注流传皆是也。」

而述远巨蠹也。

黄本「远」下有「之」字。《校证》:「冯本、汪本、畲本、两京本脱『之』字。徐、冯校并云:『远下《御览》有之字。』」《汇校》:「按有『之』字义长。」按从《御览》、黄本补。

至于记编同时同多诡。

黄本作「至于记编同时,时同多诡。」黄校:「(后时字)元脱,胡补。」范校:「孙云:《御览》(记)作『纪』。」《附校》:「『记』作『记』,不作『纪』;『时』字有。」《校注》:「按《御览》、《史略》引,并有『时』字。何本、梁本、谢钞本同。」按据《御览》、黄本补。

勋劳之家。

「劳」,黄本作「荣」。《校证》:「元本、冯本、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王惟俭本『荣』作『劳』,《古论大观》三五引亦作『劳』。」《汇校》:「『劳』,《御览》作『荣』。按作『荣』是,『劳』『荣』形近致误。」按《孟子尽心上》:「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礼记明堂位》:「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又《祭统》:「铭者,论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此处作「勋劳」是,勋荣连文,经书罕见,《御览》、黄本作「勋荣」者,或钞者据《史记惠景闲侯者年表》唐司马贞索隐述赞「建陵勋荣」改耳,不必从。

迍败之士。

范校:「孙云:《御览》(迍)作『屯』。」《附校》:「『迍败』作『屯贬』。」《校注》:「『败』,《御览》、《史略》引作『贬』。按『贬』字较胜。」按《说文》无迍字。本作屯。《说文》:「屯,难也,象艹木之初生,屯然而难。《易》曰:刚柔始交而难生。」《易屯》孔疏:「屯,难也。刚柔始交而难生,初相逢遇,故曰屯难也。」又《说文》:「败,毁也。」迍败,一指其始,一谓其终。若作「贬」字,则义非周备,盖死灰尚有复燃之势,贬者亦有再起之时也。

虽令德而常嗤,理欲吹霜喷露,寒暑笔端。

「喷」,黄本作「喣」。黄校:「『理欲』二字衍;『喣』一作『喷』,从《御览》改。」范校:「孙云:《御览》无『常』字、『欲』字;『嗤理』作『蚩埋』。」《附校》:「『常嗤』作『蚩埋』;『理欲』二字无。」《校释》:「按《御览》作『虽令德而蚩埋』,『蚩』乃『嗤』省,『理』为『埋』误,『欲』则『吹』之衍而误者。」《校证》:「《史略》作『嗤埋』。按作『嗤埋』是,今据改。旧本因『埋』误为『理』,文不可通,因于『嗤』上加『常』字耳。」《校注》:「冯舒云:『理欲二字,钱本无,误衍。』按上句末之『常嗤』当依《御览》、《史略》改作『嗤埋』。『理』即『埋』之误。上句之『常』字与此句之『欲』字,皆系妄增。『喷』改『喣』是。《记纂渊海》七五、《续文选》亦并作『喣』。《老子》第二十九章:『或呴或吹。』河上公曰:『呴,温也;吹,寒也。有所温,必有所寒也。』《庄子刻意》篇:『吹呴呼吸。』释文:『呴,亦作喣。』」《考异》:「按:此数句应作『虽令德而常嗤,吹霜喣露,寒暑笔端』,『理欲』二字似衍。」按从《御览》、黄本删、改。

此入同时之枉。

「入」,黄本作「又」。范校:「孙云:明抄本《御览》『枉』下有『论』字。」《附校》:「『枉』下有『论』字。」《校证》:「《御览》『枉』下有『论』字。又元本、传校元本、冯本、汪本、畲本、『又』误作『入』。」《校注》:「『枉』下,《御览》、《史略》引有『论』字。按有『论』字较胜。」《补正》:「按有『论』字,语意始明。《说文》木部:『枉,衺曲也。』《广雅释诂一》:『枉,曲也。』枉论,谓持论偏颇也。」按从改。

可叹息者也。

黄本「可」后有「为」,黄校:「『为』字从《御览》增。」《附校》「『为』字有。」《校证》:「『为』字原无,梅六次本补,黄本从《御览》增。案《史略》有『为』字。」《考异》:「按:从《御览》是。」《汇校》:「按:有『为』字较胜。」按从《御览》补。

欲述远则诬矫如彼。

「欲」,黄本作「故」,黄校:「元作『欲』,朱改。」范校:「孙云:《御览》作『故』。」《校证》:「『故』,原作『欲』,梅据朱改,徐校同。案《御览》、《史略》作『故』字。」按从《御览》、黄本改。

记近则回邢如此。

「邢」,黄本作「邪」。范校:「孙云:明抄本《御览》(记)作『略』。」《校证》:「《御览》、《史略》『记』作『略』。」《考异》:「按:作『记』是。」《汇校》:「『邢』,《御览》作『邪』。按:邢、邪形近致误。」按上言「录远略近」,疑此作「略」字为是。又「邢」字从《御览》、黄本改。

折理居正。

「折」,黄本作「析」。《汇校》:「按作『析』是。」按:《论语颜渊》篇:「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正义》:「《御览》六百三十九引郑注曰:『片,读为半,半言为单辞。折,断也。惟子路能取信,所言必直,故可令断狱也。』」则作「折理居正」亦通。又《说文》:「理,治玉也。」《定声》:「顺玉之文而剖析之。」作「析」义长,从黄本改。

唯素心乎。

「素心」,黄本作「素臣」,黄校:「元作『心』,今改。」黄注:「《春秋序》:说者以仲尼自卫反鲁,修《春秋》,立素王,丘明为素臣。」范校:「孙云:《御览》作『懿上心』三字。」《附校》:「作『唯懿上心乎』。」纪评:「陶诗有『闻多素心人』句,所谓有心人也。似不必改作素臣。」范注:「案纪说是也。素心,犹言公心耳。本书《养气》篇『圣贤之素心。』是彦和用『素心』之证。《文选陶征士诔》『长实素心。』亦作『素心』。」《校释》:「梅子庾以杜预《春秋序》有『丘明为素臣』之说,改作『素臣』,以配孔子素王,亦通。」《义证》引《疏证》:「如作『素臣』,则上下文义甚顺。否则费解。」《校注》:「按《文选》颜延之《陶征士诔》:『长实素心。』李注:『《礼记(檀弓下)》曰:有哀素之心。郑玄曰:凡物无饰曰素。』《江文通文集陶征君田居诗》:『素心正如此。』并以『素心』连文。《养气》篇:『圣贤之素心。』尤为切证。不必泥于本篇所论,而改『心』为『臣』也。」《补正》:「元本、王批本、《子苑》三二引作『心』,是『心』字不误。」《考异》:「按:王校据纪评作『素心』者非是,盖素心自有出处,然检下文固尼父之句,则作『素臣』为是,此梅本注云所以称左丘明也。」按《宋书谢灵运传》引《撰征赋》:「本文成之素心,要王子于云仞。」《南齐书崔慧景传》:「(子)觉亡命为道人,见执伏法。临刑与妹书曰:……平生素心,士大夫皆知之矣。既不得附骥尾,安得施名于后世?」史书常见,多谓本心。所指广,较「素臣」义长。

务信弁奇之要。

「弁」,黄本作「弃」。《汇校》:「按『弁』乃弃之残,当作弃。」按从黄本改。

明白头讫之序。

《校证》:「谢云:『头疑作颠。』徐说同。」

晓某大纲。

「某」,黄本作「其」。《汇校》:「按『某』乃『其』之形误,作『其』是。」按从黄本改。

负海内之责。

《校证》:「冯本、汪本、畲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锺本、梁本、清谨轩钞本、日本刊本、王谟本、崇文本『责』作『贵』。徐校作『责』。」《考异》:「按:作『责』是。」

而赢是非之尤。

「赢」,黄本作「嬴」。范校:「顾校作『赢』。」范注:「『嬴』当作『赢』。赢,贾有余利也。韩愈不敢作史,恐赢得是非之祸尤耳。」《校证》:「『赢』,旧本皆如此,梅本、黄本作『嬴』,不可从。」《校注》:「『嬴』,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训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天启梅本、秘书本、谢钞本、别解本、增订别解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王本、张松孙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赢』。四库本剜改作『赢』。冯舒校作『赢』。按『赢』字是。《续文选》、《古论大观》、《文通》引亦作『赢』,不误。赢,受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杜注。担负也。《汉书刑法志》颜注。」《考异》:「按:作『赢』是。」按赢嬴相通。《荀子非相》篇:「缓急嬴绌。」杨倞注:「嬴,余也。嬴绌,犹言伸屈也。」《史记天官书》:「岁星赢缩。」索隐:「《天文志》曰:凡五星早出为赢,赢为客;晚出为缩,缩为主人。五星赢缩,必有天应见杓也。」嬴绌与赢缩义同。又二字皆有胜义。惟赢从贝,有获利义,用诸此处为优。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