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卷五 羽声七调

+A -A

《新唐书乐志》:”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黄钟羽、般涉调、高般涉为七羽”。

《琵琶录》:”平声,羽七调──

第一运中吕调,

第二运正平调,

第三运高平调,

第四运仙吕调,

第五运黄钟调,

第六运般涉调,

第七运高般涉调”。

(此皆以黄钟七律为次序。)

又:”宫逐羽音”。

《辽史乐志》:”沙侯加滥旦

[案:《隋志》,四曰沙侯加滥,即变征。六曰般瞻,即羽声也。与此不同也)

(《辽史》将「沙侯加滥」做为「四曰」用,而非「变征」。)

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黄钟调、般涉调、高般涉调。”

《宋史乐志》:”羽声七调,曰般涉调,曰高般涉调,曰中吕调,曰正平调,曰南吕调,(即高平调。)曰仙吕调,曰黄钟调,皆生于南吕。

[案:此即以南吕七律为次序。)

(「皆生于南吕」者,以杀南吕之盘涉调为七羽之首之谓也。)

《补笔谈》:”七羽,中吕调、南吕调(自注,又名高平调)、、仙吕调、黄钟羽(按,自注,又名大石调,疑误)(当是又名黄钟调)、般涉调、高般涉调、正平调。”

[案:正平调次序当在中吕调之下,此误。)

[案:燕乐七羽一均,即琵琶之第四弦也,分为七调,此弦最细,得宫弦之半,名为七羽,实太簇之清声(何据?),故其调名,多与七宫相应。段安节曰,“宫逐羽音”是也。

考《隋书音(?)乐志》,七声之次,

一曰娑陀力,即宫声也,

二曰鸡识,即南吕(以《辽志》考之,当作商)声也,

三曰沙识,即角声也,

四曰沙侯加滥,即变徽声也,

五曰沙腊,即征声也,

六曰般赡,即羽声也,

七曰俟利建,即变宫声也。

而《辽史乐志》以沙侯加滥旦为第四弦七羽一均者,盖《隋志》以七声之次序言,故沙侯加滥为「第四」之变征声。《辽志》以四均之次序言,故沙侯加滥为「第四」之最细羽均也。(否!《辽志》将「沙侯加滥」,做为「第四」之意。)

燕乐不用黍律,以琵琶弦谐之,琵琶止四弦,故以最浊者为七宫一均,最清者为七羽一均也。

《隋志》又以般赡为羽声,《辽志》七羽之首曰般涉调,般涉即般赡之转音,亦未尝不与《隋志》合也。(此合,彼终不合!)

七羽第一调为般涉调,应七宫之正宫,因宫声亦以正宫居第一也。(盘涉调与正宫调「同均」之谓也。与是否「居第一」无关。)

第二调为高般涉调,应七宫之高宫,因宫声亦以高宫居第二也。

第三调为中吕调,应七宫之中吕宫,因宫声亦以中吕宫居第三也。

第四调为正平调,应七宫之道调宫,因宫声亦以道调宫居第四也。

第五调为南吕调,应七宫之南吕宫,因宫声亦以南吕宫居第五也。

第六调为仙吕调,应七宫之仙吕宫,因宫声亦以仙吕宫居第六也。

第七调为黄钟调,应七宫之黄钟宫,因宫声亦以黄钟宫居第七也。

《琵琶录》羽七调,以第一运为中吕调者,黄钟均南吕为羽,七羽唐人首南吕,则中吕调乃黄钟(为)羽,故为第一运——七调以黄钟为次序也。南宋燕乐七羽,亦用黄钟以下之七律(那七律?),则般涉调即黄钟(均之)羽,与《琵琶录》不同也。

(《琵琶录》乃唐书,唐人用「为调名制」,无论七宫、七商、七羽、七角,皆以「杀声」为黄钟之调为首。

《宋史》用「之调名制」,无论七宫、七商、七羽、七角,皆以「均名」为黄钟之调为首。)

七羽一均,元人杂剧皆不用,盖已附于七宫及七商矣。(当是皆已改用宫/商两调音阶记谱了。)

此(羽)弦即今三弦之子弦,唐时新翻属之七羽者,楚人以小为么,羽弦最小,故声之繁急者,则谓之么弦侧调。

又案:《碧鸡漫志》曰:“,一名。”

段安节《琵琶录》云:“,本录要也,乐工进曲,上命录其要者。”

又云,“正元中,康昆仑琵琶第一手。两市楼抵斗声乐,昆仑登东彩楼,弹新翻羽调必无敌。曲罢,西市楼上出一女郎抱乐器云,我亦弹此曲,移在枫香调中,下拨声如雷,绝妙如神,昆仑拜请为师。女郎更衣出,乃僧善本,俗姓段。”

今“六么”行于世者四:

曰黄钟(均之)羽、即俗呼般涉调,

曰夹钟(均之)羽、即俗呼中吕调,

曰林钟(均之)羽、即俗呼高平调,

曰夷则(均之)羽、即俗呼仙吕调。皆羽调也。

昆仑所谓“新翻”,今四羽中一类乎?或他羽调乎?是未可知也。段师所谓“枫香调”,无所著见,今四羽中一类乎?或他调乎?亦未可知也。

考(何考?)七羽一均为么弦,自高般涉一调不用外,尚有六调,故谓之六么,后遂因之以为曲名;所谓“绿腰”“录要”者皆穿凿耳。(何据?)

若段师之枫香调,则别立嘉名,如《宋史乐志》“凤鸾商”“芙蓉调”之类,今不可考矣!

南宋七羽,亦用黄钟以下七律(那七律?)。故(王灼,字)晦叔所举七羽律名,与《乐髓新经》、《补笔谈》不相合也。

今以《宋史乐志》考之,教坊所奏中吕调、南吕调、仙吕调皆有,金时、尚在仙吕调,至元人则统名之曰仙吕,而宫、羽不分矣。(宋人采只以一音阶记谱之「之调名制」,仙吕调与仙吕宫同均,故都被改以仙吕宫来理解与记谱了。)

又案:燕乐止官、商、角、羽四均,一均七调,合之为二十八调,无所谓八十四调也。

吾歙方氏成培着《词尘》,颇谈燕乐,乃刺取(明)唐(顺之,字荆川1507─1560)氏中所载,十二均八十四调为图,又臆取《通典》子声附注于下,而归重于起调/毕曲。其实不知二十八调在何处也。

间有辨论,仅就今人所吹之笛而衡量之,并不知燕乐之原出于龟兹琵琶也。

近之言乐者,若德清胡氏(彦升,着《乐律表微》)及方氏(成培),尚不纠缠于卦象算术,而亦不兔谬悠如此,又何怪乐学之日晦一日乎?

又案:宋仁全见于《宋史》卷七十一四,(明)唐(顺之)荆川(1507─1560)乃从此录入耳,(清)嘉定钱(塘)溉亭见方氏《词尘》中所引《乐髓新经》,作书询其所由来,方氏复书言,旧有此书,今已失去,尚见于唐氏云云。

然则钱(塘字溉亭)、方(成培)二君皆未检《宋史律历志》也。方氏从录出《乐髓新经》十二均八十四调,而以《通典》附注于下,所谓割牛补马,诬己欺人者,故其误字亦不能校正。

近来论乐者,皆不知而作,往往如此,亦不仅方氏一人矣。

盘涉调(一作”般瞻”)

(作者以同属黄钟「均」的正宫、大石调、盘涉调、大石角为首)

《琵琶录》:”羽七调,第六运般涉调”。

(《琵琶录》除角声外,则以同「杀」黄钟之调为首运。)

《宋史律历志》:”南吕(为)羽为般涉调。”

《补笔谈》:”高工字配南吕”。

又:”南吕(为)羽今为般涉调,杀声用(高)工字。”(今刻本误作四字。)

又:”般涉调用九声,与正宫、大石调(及大石角)同(黄钟均)”。

《碧鸡漫志》:”黄钟(之)羽即俗呼般涉调”。

《词源》:”黄钟(之)羽俗名般涉调”。

[案:燕乐七羽之第六运,即按琵琶四弦之第一声也。(何据?)

中吕调为黄钟(为)羽,故为第一运。(即黄钟「杀」)

正平调为太簇(为)羽,故为第二运。

南吕调为姑洗(为)羽,故为第三运。

仙吕调为仲吕(为)羽,故为第四运。

黄钟调为林钟(为)羽,故为第五运。

般涉调为南吕(为)羽,故为第六运。

高般涉调为无射(为)羽,故为第七运。

若南宋七羽首黄钟(均),则般涉调居第一,又与此不同矣!

琵琶第四弦声最细,故谓之羽声。七羽一均,实应七宫之半声,则亦用太簇(一)、夹钟(二)、仲吕(三)、林钟(四)、南吕(五)、无射(六)、黄钟(七)之(夹钟均)七律,

(作者在卷二(宫声七调)时说:

黄钟(七宫?)一均,实用太簇(一)、夹钟(二)、仲吕(三)、林钟(四)、南吕(五)、无射(六)、黄钟(七)之(夹钟均)七律。

卷三(商声七调)又说:

太簇(七宫?)一均,实用应钟(一),黄钟(二)、太簇(三)、姑洗(四)、蕤宾(五)、林钟(六)、南吕(七)之(黄钟均)七律。

卷四(角声七调)又说:

七角本律:实应钟(一)、黄钟(二)、太簇(三)、姑洗(四)、蕤宾(五)、林钟(六)、南吕(七)之(黄钟均)七律。

若古律,则姑洗(一)、仲吕(二)、林钟(三)、南吕(四)、应钟(五)、黄钟(六)、太簇(七)之(仲吕均)七律。

这里却又说

七羽一均,实亦用太簇(一)、夹钟(二)、仲吕(三)、林钟(四)、南吕(五)、无射(六)、黄钟(七)之(夹钟均)七律。

皆不知何据?)

此调居第一,名为南吕,实应太簇(?)。故不曰南吕羽,而曰般涉调也。此调《中原音韵》尚有之,元人杂剧则附于中吕宫矣!)

[又案:《碧鸡漫志》:“黄钟(之)羽俗乎般涉调。

然《理道要诀》称,”黄钟羽时号黄钟商调,不可晓也。”(当是黄钟羽调)

公考唐及北宋七羽起(?)南吕,则林钟(为)羽为黄钟羽,亦名黄钟调。

南宋七羽起黄钟,则黄钟(之)羽为般涉调。

《理道要诀》所谓“黄钟羽时号黄钟商调”,盖误衍一“商”字耳。此毫无可疑者,而王晦叔以为不可晓,然则晦叔之于燕乐,亦在影响之间,非真知也。)

《宋史乐志》,教坊所奏几十八调(四十六曲),

般涉调曲二:、;

队舞大曲十八,般涉调曲一:;

曲破二十九,般涉调曲一:;

小曲二百七十,般涉调曲十:、、、、、、、、、;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般涉调曲六:、、、、、;

云韶部大曲十三,般涉调曲一:。

[案:柳永《乐章集》般涉调有、、、四曲。

张先《子野集》般涉调有一曲。

《碧鸡漫志》,般涉调有令。]

[又案:《东坡集》云,“其词盖世所谓般赡之也。般赡,龟兹语也,华言为五声,盖羽声也。于五音之次为第五,今世作般涉,误矣!”

东坡此论,盖据《隋书音乐志》而言。

窃谓《隋志》七声之次,六曰般赡,非第五也。其曰“华言五声”者,即“华言长声”、“华言应声”之类,非次也。

段安节唐人,其作《琵琶录》已有“般涉调”之名,“涉”即“赡”之转音,非误也。东坡于此,盖未之深考矣!]

金院本般涉调十三曲:、、、、、、、、、、、、尾。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般涉调八章:、(即)、、、(即)、(即)、、(与中吕煞尾同)。

高盘涉调

《琵琶录》:羽七调,第七运高般涉调。

《宋史律历志》:”无射(为)羽为高般涉。”

《补笔谈》:”下凡字配无射。”

又:”无射(为)羽今为高般涉调,杀声用(下)凡字”。

又:”高般涉调用九声,与高宫、高大石调(及高大石角)同(大吕均)。”

《词源》:”大吕(之)羽俗名高般涉调。”

[案:七羽之第七运,即琵琶四弦之第二声也。(何据?)

南吕(七羽)一均,既如七宫,实用太簇(一)、夹钟(二)、仲吕(三)、林钟(四)、南吕(五)、无射(六)、黄钟(七)之(夹钟均)七律,则此调居第二,名为无射,实应夹钟,故不曰无射羽,而曰高般涉调也。此调高于般涉调一律,故曰高般涉调。]

(此调高于般涉调一律,故曰高般涉调,完全可以理解。但七羽何以实应(用)太簇为首之夹钟均七律?此调何以居琵琶四弦之第二声?则完全无据!)

[又案:《琵琶录》高般涉调下注云,“虽去中吕调之运,如车轮转,却去中吕一运声也。”文义不可晓,疑有脱误。]

[又案:《琵琶录》云,“初制胡部,无方响,只有丝竹,缘方响不应诸调,有直拔声。太宗于内库别收一片铁,有似方响,下于中吕调头一运(原作「韵」,据《乐府杂录》本改。)声名大吕,应高般涉调头。方得应二十八调。”(此处亦疑有脱误)。

又云:“觱栗,大龟兹国乐也,亦曰‘悲栗’,德宗朝,有尉迟青,官至将军,时青州有王麻奴者善此技,河北推为第一手,到京见青。青即席地令坐,因于高般涉调中吹曲。曲终,汗泱(原作「洽」)其背,尉迟颔颐而已。谓曰,何必高般涉调也?即自取银字管,于平般涉调吹之。麻奴涕泣愧谢。”此皆唐人论高般涉调者也。

高般涉调自北宋干兴以来已不用,故录其语以备考。窃谓七羽高矣,而高般涉调尤高,尉迟青能于平般涉调吹之,故麻奴愧谢也。

“银字管”即中管也,“平般涉调”即般涉调也。

《宋史乐志》:曲破二十九,高般涉调曲一:;

小曲二百七十,高般涉调曲九:、、、、、、、、;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高般涉调曲一:。

中吕调

《琵琶录》:”羽七调,第一运中吕调。”

《宋史律历志》:”黄钟(为)羽为中吕调”。

《补笔谈》:”六字配黄钟清”。

又:”黄钟(为)羽今为中吕调,杀声用六字。”

又:”中吕调用九声,与中吕宫、双调(及双角)同(夹钟均)”。

《碧鸡漫志》:”夹钟(之)羽即俗呼中吕调。“

(南渡七羽亦用黄钟以下七律,下仿此。)

(否!非亦用黄钟以下「七律」。乃南宋采「之调名制」,七宫/七商/七角/七羽,皆有大/夷/夹/无仲/黄/林七均。)

周密《齐东野语》:”中吕(调)、夹钟(之)羽也。”

《词源》:”夹钟(之)羽俗名中吕调。”

[案:七羽之第一运,即琵琶第四弦之第三声也。(何据?)

南吕(七羽)一均,既如七宫,实用太簇(一)、夹钟(二)、仲吕(三)、林钟(四)、南吕(五)、无射(六)、黄钟(七)之(夹钟均)七律(何据?),则此调居第三,名为黄钟,实应仲吕,故不曰黄钟羽,而曰中吕调也。]

[又案:南宋燕乐七羽一均,亦用黄钟以下七律。此调居第三,当夹钟之位,故《碧鸡漫志》、《齐东野语》皆以中吕调为夹钟羽也。]

(前言「此调居第三,实应仲吕」,此又言「此调居第三,当夹钟之位」,岂有左右街得逢源之理?)

《宋史乐志》:教坊所奏凡十八调[四十六曲],

中吕调曲二:、;

队舞大曲十八,中吕调曲一:;

曲破二十九,中吕调曲一:;I

小曲二百七十,中吕调曲九:、、、、、、、、;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中吕调曲四:、、、;

云韶部大曲十三,中吕调曲一:。

[案:柳永《乐章集》,中吕调有、、、、、、、、、、、、、、十五曲,

又一曲旁注中吕调。

张先《子野集》,中吕调有、、、、[与中吕宫,字句同]。

《碧鸡漫志》,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

又,中吕调有近”。

又,中吕调有慢、有近拍、有序。]

金院本,中吕调十五曲:、、、、、、、、、、、、、、尾。

正平调(一作平调)

《琵琶录》:羽七调,第二运正平调。

《宋史乐历志》:”太簇(为)羽为平调。”

《补笔谈》:”高四字配太簇。”

又,”太簇(为)羽今为正平调,杀声用(高)四字。”

又,”正平调用九声,与道调宫、小石调(及小石角)同(仲吕均)”。

《词源》:”仲吕(之)羽俗名正平调。”

[案:七羽之第二运,即琵琶四弦之第四声也。(何据?)

南吕一均,既如七宫,实用太簇(一)、夹钟(二)、仲吕(三)、林钟(四)、南吕(五)、无射(六)、黄钟(七)之(夹钟均)七律,则此调居第四。

名为太簇,实应林钟,故不曰太簇羽,而曰正平调也。

正平调《宋史乐志》间有称平调者,省文。犹之高大石角或谓之高角也。

考(唐)七羽用太簇以下七律,则林钟(之)羽为正平调,南宋用黄钟以下七律,则林钟(之)羽为高平调。

《碧鸡漫志》云:“林钟羽时号平调,今俗呼高平调”,益由此致误。

不知平调、高平调律名虽同,而唐、宋与南宋所当之位则异,非一调也。律名古今不同,王晦叔尚为其所眩,元以后更何论乎?]

(宋律比唐律高二度,宋林钟(之)羽,相当于唐南吕(之)羽──高平调。)

《宋史乐志》:队舞大曲十八,平调(即正平调)曲一:;

曲破二十九,平调曲一:;

小曲二百七十,平调曲十:、、、、、、、、、;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平调曲一:。

[案。《宋史乐志》,队舞大曲、曲破、小曲及因旧曲造新声者,皆有南吕调,又有平调,则此“平调”即正平调,非高平调也。

柳永《乐章集》,既有平调,后又有南吕调,则“平调”亦即正平调也。]

[又案:《宋史乐志》,教坊所奏凡十八调,正平调无大曲,小曲无定数,干兴以来新奏即不用矣。

柳永《乐章集》,平调有、、、四曲,

又旁注平调。

《姜白石集》有正平调近一曲。

(周密)“天基圣节排当乐次”有正平调、二曲。]

[又案:周邦彦注云,“案此调,自“章台路”至”归来旧处”是第一段,自”暗凝伫”至”盈盈笑语”是第二段,此谓之‘双拽头’,属正平调。自‘前度刘郎’以下,即犯大石,系第三段。至”归骑晚”以下四句,再归正平。”则乃正平调之犯曲也。]

[又案:《碧鸡漫志》,“本林钟羽,而近所分二曲,在仙吕、正平两调,亦羽调也。

调(亦名高平调)

《琵琶录》:羽七调,第三运高平调。

《宋史、律历志》:”姑洗(为)羽为高平调”。

《补笔谈》:”高一字配姑洗”。

又:”姑洗羽今为高平调,杀声用一字”。

又:”南吕调用七声,与南吕宫、歇指调(及歇指角)同(林钟均)”。

《姜白石集》:”高平调——林钟(之)羽”。

《碧鸡漫志》:林钟(之)羽时号平调,今俗呼高平调也。(误!参见正平调)

《齐东野语》:”高平、林钟(之)羽也”。

《词源》:”林钟(之)羽俗名高平调”。

[案:七羽之第三运,即琵琶四弦之第五声也。(何据?)

南吕(七羽)一均,既如七宫,实应太簇(一)、夹钟(二)、仲吕(三)、林钟(四)、南吕(五)、无射(六)、黄钟(七)之(夹钟均)七律,则此调居第五,名为姑洗,实应南吕,故不曰姑洗羽,而曰南吕调(即高平调)也。]

[又案:南宋燕乐七羽一运,亦用黄钟以下七律,此调居第五,当林钟之位,故《白石集》、《碧鸡漫志》、《齐东野语》皆以高平调为林钟羽也。]

(否!唐之南吕相当于宋之林钟,故南吕调(高平调)在唐为南吕(之)羽、在宋为林钟(之)羽。如此而已!)

[又案:正平调省文则曰“平调”,南吕调高于平调一律,(当是一声,实高两律。)故谓之高平调。

是以北宋人既有平调,又有南吕调,此明证也。

王晦叔谓“平调俗呼高平调”者误矣!说见前。]

《宋史乐志》:教坊所奏凡十八调(四十六曲),

南吕调曲二:、;

队舞大曲十八,南吕调曲一:(明南监本,调字上衍一宫字。);

曲破二十九,南吕调曲一:;

小曲二百七十,南吕调曲七:、、、、、、;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南吕调曲二:、;

云韶部大曲十三,高平调[即南吕调]曲一:。

[案:柳永《乐章集》,南吕调有、、、、五曲。

张先《子野集》,高平调有、、、、[又名]、、、八曲。

《姜白石集》高平调有一曲。

“天基圣节排当乐次”,有高平调一曲,注云“笛独吹”。]

金院本,高平调五曲:、、、、。

[案:金院本有南吕调,当是南吕宫之误,故不入此。

明人若北曲谱,于此调下注云“借南吕”,不知高平调即南吕调也。]

[又案:元人北曲,商调中有“高平杀”,又有“高平随调杀”,则高平调元以后并入商调矣!

仙吕调

《琵琶录》:”羽七调,第四运仙吕调”。

《宋史律历志》:”仲吕(为)羽,为仙吕调”。

《补笔谈》:”上字配仲吕”。

又:”中吕(为)羽今为仙吕调,杀声用上(仲吕)字”。

又:”仙吕调用九声,与仙吕宫、林钟商(及林钟角)同(夹钟均)”。

《碧鸡漫志》:”夷则(之)羽即俗呼仙吕调”。

《齐东野语》:”仙吕(调),夷则(之)羽也”。

《词源》:”夷则(之)羽俗名仙吕调”。

[案:七羽之第四运,即琵琶四弦之第六声也。(何据?)

南吕(七羽)一均,既如七宫,实用太簇(一)、夹钟(二)、仲吕(三)、林钟(四)、南吕(五)、无射(六)、黄钟(七)之(夹钟均)七律,则此调居第六,名为仲吕,实应无射,故不曰仲吕羽,而曰仙吕调也。](否!仙吕调对应的声律调名,正就是仲吕为羽。)

[又案:南宋燕乐七羽一均,亦用黄钟以下七律,此调居第六,当夷则之位,故《碧鸡漫志》、《齐东野语》皆以仙吕调为夷则羽也。](夷则(之)羽,与仲吕(为)羽是同一事。只有之/为调名制之别,凌氏对此却毫无所知!)

《宋史乐志》:教坊所奏凡十八调[四十六曲],

仙吕调曲二:、;

队舞大曲十八,仙吕调曲一:;

曲破二十九,仙吕调曲一:;

琵琶独弹曲破十五,仙吕调曲一:;

[案:琵琶独弹曲破,又有正仙吕调一曲。]

小曲二百七十,仙吕调曲十五:、、、、、、、、、、、、、、;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仙吕调曲四:、、、;

云韶部大曲十三,仙吕调曲一:。

[案:柳永《乐章集》,仙吕调有们、、、、、、、、、(慢曲)、、、、、、、、、、(令曲)、、、、、、、二十七曲。

张先《子野集》仙吕调有(一作)、、(与大石调字句同)、、(与中吕调字句同)五曲。

《姜白石集》仙吕调有一曲。

《碧鸡漫志》,“今世乃仙吕调。”

又云,“近世有,前七拍、后九拍属仙吕调”。]

[又案:《白石集》自制一曲,有注“仙吕调犯商调”(当是双调)。序云,“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宇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其它准此。”

窃谓仙吕调上字住,商调凡字往。所住字不同,何由相犯?

若双调则亦上字住,盖“商调”当作双调,传写之误耳。

元人南曲“仙吕入双调”,实导源于此。(卓见)

近汪氏绂(ㄈㄨ/)《参读礼志疑》乃云,“今以仙吕调曲辞,而错在双调曲中”,此不知本之言也”。]

金院本,仙吕调二十七曲:、(整金冠>、、、、、、、、、、(疑即)、、、、、、(重复)、、、、、、、、、尾。

黄钟调(一作黄钟羽)

《琵琶录》:”羽七调,第五运黄钟调”。

《宋史律历志》:”林钟(为)羽为黄钟调”。

《补笔谈》:尺字配林钟。

又:”林钟(为)羽,今为大吕调[疑有误](否!即黄钟调。见《笔谈燕乐28调》”今大吕调,乃古林钟羽”),杀声用尺(林钟)字”。

又:”黄钟羽用九声,与黄钟宫、越调(及越角)同(无射均)”。

《词源》:”无射(之)羽俗名羽调”。

[案:七羽之第五运,即琵琶四弦之第七声也。(何据?)

南吕(七羽)一均,既如七宫,实用太簇(一)、夹钟(二)、仲吕(三)、林钟(四)、南吕(五)、无射(六)、黄钟(七)之(夹钟均)七律,则此调居第七,名为林钟,实应黄钟,故不曰林钟羽,而曰黄钟调也。]

《宋史乐志》:教坊所奏凡十八调(四十六曲),

黄钟羽曲一:;

队舞大曲十八,黄钟羽曲一:;

曲破二十九,黄钟羽曲一:;

小曲二百七十,黄钟羽曲七:、、、、、、;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黄钟羽曲一:;

金院本,黄钟调五曲:、、、、尾。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