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年,以内院非经筵日讲地,命工部造文华殿,以讲求古训。此文华殿经筵之始。
十四年,殿工未竣,于保和殿开讲,定春秋二仲举行。康熙十四年,举行经筵,以文华殿尚未落成,于宏德殿设孔子位致祭。二十五年,殿工成,乃设孔子位于传心殿,于经筵前一日遣官祭告。
按:道光八年,上亲诣行礼。
文华殿经筵讲毕,于殿内赐茶。自文渊阁既建以后,经筵讲毕,御文渊阁,讲官、起居注官进至阁内,赐坐,赐茶,皆一叩。上出,乃退。又大臣年老者,经筵谢讲后,或命毋庸至文渊阁。
侍讲诸臣讲毕,例得赐茶。乾隆间,尝并赐直阁事、校理、检阅诸臣,亦异数也。又经筵礼毕,设宴于东配殿,预宴者携归果饵以为荣。见蒋立镛香案集注。
御经筵时,内阁学士不听讲,惟带文渊阁直阁事衔者得听讲。
经筵讲章、故事,用一四书义,一经义。惟乾隆五十四年,首篇讲「闻韶」章,次篇鱼子谓韶尽美矣」章,以引伸前篇之义。
按:高宗春秋亲御讲筵共四十九次。
经筵讲义,由翰林衙门拟进题目,钦点某题,由讲官撰文。直讲官先时熟读讲案,虽设副本,恐临时匆遽,易有脱误也。先四书,后经书。满直讲官先以清语进讲,毕,汉直讲官继之。上乃宣御论,各官跪聆,起居注官亦跪,凡二次。凡讲官宣讲,依原文朗诵,不增减一字,而音节之间,抑扬反复,宜得讲论口吻。遇称皇上,必仰对圣颜,以示陈善闭邪,寓规于颂之意。是日讲官袍用蟒袖。
顺治十二年,命内三院选满、汉词臣八员充日讲官。自后每日掌院学士率讲官或二人、或三人进讲,不以冬至、夏至为限。十三年,召讲官王熙讲尧典,称旨令每日进讲,且令不必立讲,遂侍坐。
圣祖尝谕傅达礼曰:「学问之道,必无间断,方有裨益。以后寒暑不必辍讲。」十二年后,日讲不以冬至、夏至为限。
康熙间,讲官至干清门,候诸臣奏事毕,内侍传人。南向设御座,北向设讲官席。
讲官入,侍从成退。讲官再拜,北向立。敷陈经义,时有咨询。既退,赐茶于干隋们。右见张文端讲筵应制集序,可以见当时进讲之澧。
康熙间,进讲在懋勤殿为多。十二年,以修葺宫殿,暂居瀛台,在瀛台进讲。二十三年,天气严寒,在暖阁进讲。其余或在郊外,或在南苑,皆不辍讲。岁终,将一年讲义汇集,缮写装潢奏进。
乾隆二年,给事中毕谊请敕史臣取经史奏议,日以二人分缮进呈。高宗谓科道职司献替,令一体录呈。盖尚沿日讲之义。自后诸臣按日奏御,有阑人时事,立言未当者,间加指饬。
行之既久,遂成虚饰。十四年,御史金相以分班进书,人数多寡不齐,奏请均匀轮派。遂命停止。道光、咸丰间,臣工请复日讲旧制,皆议而未行。
本朝崇祀先师,顺洽九年、康熙八年、雍正元年皆尝举行释奠礼。惟太举建自有元,自元、明以来五百余年,辟雍未建。乾隆癸卯,始据古义建璧雍于集贤门内。甲辰冬工成,乙巳仲春上丁,高宗亲行释奠,修临雍讲学之礼。有御制国学新建璧雍圜水工成碑记,上丁释奠后临新建璧雍讲学诗,三老五更说,皆勒石太学。先是,御史曹学闵尝请考古制建辟雍,越十年矣。至是,思其言,特旨追奖。
嘉庆三年二月,仁宗奉高宗敕旨,临雍讲学。道光三年二月,宣宗临雍讲学。是日听讲者三千四百余人。
乾隆九年,重修翰林院落成。御书「稽古论思」、「集贤清秘」二匾颜其堂,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藏宝善亭。十月二十七日,圣驾临幸,送掌院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进院,备礼奏乐,赐宴赋诗。以唐张说丽正书院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四十字为韵。御制「东」字、「音」字韵,诸臣各分一字。又以人数为字所限,未能遍及,复赋柏梁体一篇。上首倡,诸臣依次分韵。是日与宴者一百六十五人。宴次,承应演唐十八学士登瀛洲,及沈佺期、宋之问昆明池赋诗故事。召至御前赐酒者,大学士以下十三人。宴毕,诸臣复拜御制乐善堂全集、性理精义及文绮、彩笺、名茶、时果之赐。迨诸臣趋出候送,日未移晷,尚书讷亲又捧御制七言律四章,宣示命和。则上于更衣次所走笔立成者也。是日驾复幸贡院,周览号舍,轸念士子之苦,御制七律四章,勒石至公堂。今各省贡院,亦摹镌悬于堂上。
按:词林典故,前代艺文,以张说诗为首,故赋诗以此分韵。又是日简词臣三十八人侍宴赋诗,非甲科,虽公、孤不与,而宗室内阁学士赛尔赫以能诗,特命入侍。明年,宴瀛台,如前命,一时荣之。赛尔赫,字栗庵,一字晓亭,号北阡。累官仓场总督,有晓亭诗钞。
嘉庆九年甲子重开,循乾隆故事,于二月初三日幸翰林院。先期加掌院大学士朱珪太子太保、户部侍郎英和太子少保,并赐英和一品补服。是日宴次,亲赐巵酒者十五人。仍以张说「东壁图书府」五律字分韵赋诗,御制亦用首末两韵。亲简侍宴者三十八人,各分一韵。其为字数所限,不得同与赓吟者,仍赋柏梁体诗一章。又御书「天禄储才」、「清华励品」二匾,摹刻悬院中,以墨迹分赐朱珪、英和。又以高宗圣制诗文全集、钦定十三经石刻各一部,珍彝瀛洲亭。又赐预宴诸臣二百五人名茶、文绮、笺绢、砚石及御制味余书室全集、九家注杜诗人各一部。礼成后,恭进颂册,凡二百有六。上亲加鉴定,陈设各宫殿。蒙赐大缎者六人。
亥耗耤之礼,顺治十一年、康熙十一年尝亲行。又康熙四十一年省耕畿南,经博野,圣祖躬秉犁器,即功竟亩,观者万人。李文贞光地为文勒石,以纪其盛。雍正二年以后,岁行耕耤。又命各州县举老农一人,给八品顶带,以示重农抑末之意。复颁发耕糌所歌三十六禾词二早,凡七言三十六句,句为韵。躬耕时,乐工十二名呜锣鼓歌之。五色彩旗招刮随行。
又加三推为四推,劭农劝民,瑞应游至。嘉禾有十三穗、十五穗者,有长一尺六、七寸者。
四年,绘嘉禾图,颁直省。又以礼经天子为耤千亩、诸侯百亩,耕糌之礼,通于上下。命各直省立先农坛,守土官耕措如九卿,行九推礼。农具用赤色,牛用黑色,「用青色,籽种各以上之昕宜。
丰泽园在西苑。雍正时,有演耕礼,随行布种,皆以亲藩,与耕耤异。乾隆后停止。
耕耤所,旧时设棚悬彩。乙隆二十三年,以非知民疾苦之意,命除之。又亲耕时,高宗每制禾词。坚寿八旬,复撰亲耕禾词。
耕蜡向用三月初亥。乾隆丙戊,监臣以初六乙亥不宜栽种,遂改用次亥。
乾隆间,循用四推礼,至圣寿六旬,乃减为三推。
亲耕礼毕,至无逸殿,赐从耕之三王九卿及侍班讲官茶,叩头谢恩讫,驾乃还。此礼惟登极后第一次耕耤行之。
国初沿明制,有教坊司。耕耩筵宴,有黄童白叟鼓腹谌歌,香斗老人、进宝回回、五方夜叉、五海龙王等承应,后裁。
附录:道光间,亥耤之日,从耕将终,牛有脱轭而逸者,上一笑而起,圣度宽宏,不苛小失如此。
部院题本,未奉旨而折角者,谓之折本。下内阁,积若干件,奏请御门日期,得旨于某日御门听政。宫内御干清门,圆明园御勤政殿。若有大故,则于期年后,礼臣奏请举行。
凡启奏吏部题员缺折本,满阁学司之须豫日熟记,否则易以讹误被议。
按:康熙三十四年,大学士伊桑阿等以圣躬灼艾未愈,时值严寒,请暂停干清门听政。
圣祖谓国政紧要,仍照常每日御门听理。当时御门,乃每日听政恒制。然居易录载:传户部堂上官至干清官西暖阁,谕免顺、永、保、河四府钱粮事,则召见已在宫内矣。按:前明,干清宫为帝后所居,妃嫔亦得以次进御。见左公光斗移宫疏。故受贺及延见臣下,不于宫而于门。本朝初沿阴制,其后以干清官为听政地,特折本所积,间一御门,以存旧章于不废而已。又按:居易录云:「御门听政,冬春辰初三刻,夏秋辰正三刻。内阁部院官率以昧爽齐集午门,次至中左门,稍憩乃入候于干清门外。驾出升御座二八部都察院等衙门以次奏事。
如初一日首吏部,则初二日首户部,周而复始。若宗人府奏事,则恒居部院之首,三法司例居第三部院奏事毕,然后台省官奏事,既毕,然后内阁大学士、学士。至御前承旨,翰、詹、起居注官,满、汉各一员,轮直立西楹下。」据此,则康熙以前逐日御门之规制可见。
御门近制二八部以次进本。户、礼、兵、工轮流居首,刑部第三,吏部第六,则以为常。
盖吏部进本毕,即带领引见也。故俗有刑三吏六之说。旧时惟刑部本三件,他部皆一件。嘉庆六年,仁宗恐有延阁,命无拘件数。或虑本匣太厚,不便捧持,则每部不必过十件。
近闻所进不过二、三件耳。御门以编、检四员侍班,自雍正三年始。
附录:御门为吉礼,故人春初次,必有迁除,而无左降。道光丙戌二月十六日,初次御门,以颐天府尹宋为弼禹宗人府府丞。论者疑为左降,然京兆三品一。不丞亦尚是三品也。
又丙午十一月初十日,御门较早,吏部堂官全行误班,不递本,各衙门堂官亦未全到,议处者几三十人,为历来未有之事。
御门二八部皆人班,惟每岁初次御门,刑部不入班,亦不递门单。又大臣年老者往往奉恩旨,御门之日,免其人班。
雍正四年以后,值日奏事,文职衙门轮为九班,武职衙门轮为十班,此例相沿几九十年。
嘉庆十九年,以文职九班内如光禄寺、銮仪卫等衙门无事可奏,因减一班。以都察院并入刑部,大理寺合三法司为第五班,内务府、国子监为第七班,理藩院与銮仪卫、光禄寺为第八班。如有速奏事,不待值日而奏者,曰加班。如有应行典礼及有他事,值日衙门改至次日奏事,曰推班。值日而无应奏事,则递一折片,谓之无事片。
武职衙门十班,值日奏事,如第一轮吏部、翰林院、镶黄旗、户部、通政司、詹事府、正黄旗、礼部、宗人府、钦天监、正白旗、兵部、太常寺、太仆寺、正红旗、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镶白旗、工部、鸿胪寺、镶红旗、内务府、园子监、正蓝旗、理藩院、銮仪卫、光禄寺、镶蓝旗。第二轮吏部、翰林院、八旗两翼、户部、通政司、詹事府、侍卫处。
以后礼部等值日,又为镶黄旗;兵部等值日,又为正黄旗。挨次轮值,周而复始。
每月逢五,常朝之期,不御殿,则羣臣有坐班之礼。遇雨雪及素服之期,则免。此旧制也。惟居易录所载,午门追班甚多,有连日追班者,事与坐班异,而其制未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