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光明论坛·温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 -A

马奔腾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知识分子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立足岗位、不断学习、学以致用,做好本职工作。当老师,就要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元代辛文房编的《唐才子传》中说:“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的确,晚唐诗人李商隐善于将比兴、寄托与象征融合在一起,使客观的优美物象与主观的幽深情思互相生发,形成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动人意境,为读者留下绵绵无尽的品味空间。他的《无题》诗仅存约20首,却充分体现了其诗作的艺术创造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些都是李商隐《无题》诗中脍炙人口的佳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源自这一首《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对这首《无题》的主旨是什么,历来有许多争论,主要观点分为两种。一种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写暮春时节与心爱女子别离的伤感以及别后的思念。别离是古代诗作中常见的主题,如曹植《当来日大难》诗曰:“今日同堂,出门异乡。别易会难,各尽杯觞。”在李商隐笔下,别离与相见却都不容易。为什么会如此?诗歌的首联即耐人寻味;颔联以春蚕吐丝与蜡烛流泪两事,喻对所爱之人感情的忠贞不渝;颈联为揣测别离后对方的孤寂处境;尾联则自我宽解,谓对方所住不远,可让青鸟传书代为探看。

如果仅从字面上看,如此理解是没有问题的,但对文学作品的认知不能离开作者的身世及其所处的时代。李商隐生活在唐朝江河日下的时期,又不幸身处官场上牛、李两党的夹缝中。他9岁丧父,处境贫微,青年时代先是受到牛党权臣令狐楚父子的提携,后来又娶了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为妻。李商隐并非有意脚踏两只船,却因其经历为两党所憎恶和排斥,始终没有得到朝廷重用。李商隐多次恳请令狐绹(令狐楚之子)帮助,他的不少诗篇与此有关。“楚雨含情皆有托”(李商隐《梓州罢吟寄同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可以理解为对昔日恩公令狐绹表述忠诚。“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李商隐《春日寄怀》),空怀报国之志却没有机会施展抱负,他的悲观与失望可想而知,这深刻影响到其诗作的格调。清代纪昀《玉溪生诗说》中说:“《无题》诸作,大抵感怀托讽,祖述乎美人香草之遗,以曲传其郁结。故情深调苦,往往感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所要表达的是非常复杂的心绪,作者并不直言,而是将这种心思完美地透过贴切的意象展现出来,将无形的思想化为有形的物象,赋有形的物象以无形的深情,诗句遂氤氲出灵动而深邃的意境。并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均描述了一个过程,诗句中“春蚕”“蜡炬”都是动态的意象,作者的形象隐于其后,情感完全透过动态的意象透射出来,这又比由楚辞开创的以香草、美人等做比喻的传统更进了一步。在运用意象形成清丽朦胧的意境以传达幽深之情方面,李商隐自成一格,是唐代一等的高手,对后世创作影响深远。宋初诗坛典丽的“西昆体”,即宗源于李商隐。

双关词的运用,则为诗句拓展出多元的内涵。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字一音,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汉语中同音异义的现象十分普遍,也使汉语文学中出现了谐音双关的独特景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丝”与“思”谐音,“思”是诗句所暗示的意义,与“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泪”相呼应,使整首诗的意旨得到深化。“丝”因此成为诗歌中至为关键的一个字。再者,律诗对句的结构既通过形式的对称美、节奏美突出了“丝方尽”“泪始干”的内容,又为情绪的传达限定了稳定的范围,使感情委婉含蓄。

而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早已摆脱了李商隐沉重人生的黯淡色彩,被赋予了积极向上的新意蕴,它常被用来形容教师等群体鞠躬尽瘁、敬岗爱业的奉献精神,鼓舞人们立足岗位、不断学习,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作者系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