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接着说:「汤使人以币聘之」,伊尹看见汤派人带了很多钱去请他,便大声地呵斥起来:钱又怎么样?皇帝又怎么样?你们想用大量的货币来诱惑我吗?我不干!我难道是为了金钱吗?我在这里种田,也是实行传统文化尧舜的精神啊。所以伊尹名利都不要,硬软都不吃。
汤接连三次派人去请他,伊尹都不去,后来他自己头脑转过来了,这样不出来是不对的,是自己错了。等于学佛的人,修小乘道的人,要到高山上人迹罕到之处,搭一个茅棚,万事不管独自清净潜修;而大乘道的人则要入世做事。伊尹本来想,就这样种种田,当一个隐士,行古道,保留中国文化。但细想之下,还不如入世做事,帮助汤成为一个圣君,为天下做一番事业,对老百姓也都有利。与其只想实行中国文化的古道,只想天下太平,不如自己将这理想付诸实施,于是他观念转变了,答应出来做事。
这些都是孟子所说的,有关伊尹出来当宰相的情形,与一般历史的记载,都有出入的地方。但是孟子是根据什么资料来说的,就不得而知了。
历史上是说伊尹「负鼎以要(邀)汤」,就是带锅子去见汤;另一人叫傅说,「傅说版筑」,就是泥水匠。这种版筑的古老建屋方法,几十年前还在使用。前几年,在台湾的山区乡村中,也偶然可以看到。这种土墙房子,和现代的预铸混凝土建筑方法差不多,在地下的墙基开始,用两块木板固定如一木箱,高约一尺到一尺半,厚约一寸,长约五尺,将黏土、稻草或苎麻或猪毛和匀,倒入木箱中,洒以少许的水,用木杵像在臼中桩米一般,用力桩打至泥土完全结实。然后将两块木板卸下,一截墙就筑好了。再以这截墙为基底,又将那箱形的筑版架上去,再筑更高的一截。如此一截一截筑上去,到需要的高度,再架梁盖瓦,便成一栋土墙房屋。这种土墙房屋,如果不被洪水浸泡,外面涂上石灰,可保持百余年左右,经济而实惠。有的墙中加以浸过桐油的粗大青竹,功效有如钢筋,连台风、地震也奈何它不得,这就是版筑。
我们看到,孟子的学生在这里提出问题,对于伊尹负鼎要(邀)汤,为了出来做事而不择手段的行为,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是被知识分子轻视的,认为他们的出处有问题。
这种出处的问题,现代的青年不大注意了,以前的读书人则非常重视、注意而研究的。我们认为孟子的观点是对的,虽然历史上说「伊尹负鼎要汤」,说他背了一个煮菜的锅而成为宰辅,但孟子说他「耕于有莘之野」,说他实际上原本不想出来,志在当一个隐士。
为什么说他负鼎?鼎不就是古代的锅吗?这一点,连司马迁都无法考据,只好人云亦云,说他是做菜的;所以这里万章也说「以割烹要汤」,说他是拿菜刀锅铲的。其实负鼎是指他自己只有一口破锅,种种田,当隐士,在一个茅草棚中,守着这口破锅不肯出来。我们研究唐宋以后当隐士的情形就知道了。在禅宗的记载中,有些大禅师的折足铛,就是悟了道的人,住到深山里所用的三脚锅。那个锅断了一只脚,要垫上一块砖头,下面才能生火煮饭。傅说的版筑也是一样,自己筑一间土墙房子,上面盖上茅草,在那里当隐士。
再说负鼎,意思并不是做菜的,而且在古代,一个做菜的厨师,是不可能跟君王见面的,尤其是后代的皇帝,更不可能。御厨把菜做好,经过十几道转手,最后到了服侍皇帝吃饭的妃子或太监手上,还要马上用银筷子试一下有没有毒。所以厨师是不可能见到皇帝的。所谓「负鼎」一词,这个「负」,是负气,自负才能之负,不是真的背在背上的意思,负鼎就是描写伊尹守着一口破锅,始终不肯出山做事。后来,因为汤再三恳切地请他,他自己也想到应该出来,才答应出来,所以形容他是负鼎而出山。这是我的看法。所以孟子这里,说伊尹改变主意的理由,是一个重点。我们要注意,万章为什么会突然提起伊尹「割烹要汤」的问题?很可能万章在外面听到马路新闻,大家正在批评,这个时代如此纷乱,孟子有这样好的学问,为什么不出来做一点事?甚至要求万章,以学生的身份,去说动他的老师出来。所以他冒冒失失地到老师这里,企图说动孟子。可是万章又很会说话,没有直截了当地说:老师你就出来做官吧!因为孟子喜欢讲中国文化,他就转弯抹角的,把中国文化中,第一位贤相伊尹有关的这一段传说,一下子给提了出来,做一个试探,以免挨骂。如果孟子责备起来,他可以推说研究历史,如果孟子透露了愿出山的意思,他也可以乘机进言。
其实孟子早已知道万章提这个问题的本意,所以他说到这里,仍借伊尹之口说: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孟子说上天生这些人,是要已经悟了的人,去教化未悟的人;我总算在人类中有点头脑,算是悟了的,我也承认我是一个先觉,也想教化别人,这个责任在我,我也不逃避这个责任。但是负这个责任,不一定要出来从政啊!传播文化种子,一样可以挑起这个责任呀!
这些话,都和禅宗的歇后语一样,前面说一个话头,后面的话是给听话的人自己去参悟,「非予觉之而谁也」,如果不由我去教化由谁去教化?这是话头,下面的话,就要万章去参了。
孟子又说:伊尹后来答应汤的要求出来,是他觉得对民族、国家、社会、人类有责任。看到天下的人,没有得到尧舜那样清明的政治,安居乐业的惠泽,就好像是自己把这些人,推到污水里一样,是自己的责任,所以,古代真有圣贤之心的知识分子,自然就挑起这个担子来,以自己的知识、学问,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因此他答应出来,并要汤出兵,推翻了夏桀,而救民于水火之中。
孟子结论说:不管过去的历史,现在的情形,乃至于未来的发展,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人自己出身行为不正,却能够去纠正别人的。
从孟子这句话,我们会有很多感想。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在他们刚起来的时候,都有点乱七八糟,不正,而后来都成了英雄人物。但是,历史也是最明显的因果纪录,怎样得天下的,就怎样失天下;怎样站起来的,后代也一定怎样倒下去,这是千古不易的法则。历史上以不择手段而得天下,成功事业的,把时间一拉长来看,最后的因果,也是毫厘不差。我经常举的例子,满人以趁机顺手入关,孤儿寡妇,到中国来统治了三百年,最后撤走时,还是孤儿寡妇退回关外,岂不是毫厘不差!明朝、元朝、宋朝、唐朝,一路上去,都是如此。所以一个正人君子,不管是个人的事业,或者国家、社会、天下大事,出处一定要正,头正身才正。
所以孟子说:自己弯弯曲曲,耍歪手段出来,而想使别人正直,这是做不到的。更何况,如果是以卑贱可耻的行为而成功的,那伊尹怎么可能成就圣君贤相之功?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基于历史因果的定律,孟子有关伊尹的话,应该是正确的;他这两句话,说明了万章所说「伊尹以割烹要汤」是不可能的。孟子并不需要根据历史资料说话,他只需要根据历史的哲学来答复关于伊尹的历史问题。同时他也推翻了万章心里想讲的话,把他的嘴给封住了,等于无形中对万章说:你心里的话不必说出来,你是我的好学生,也不必轻易劝我出山,我是不会答应的。这些话,孟子并不需要明讲,所谓「尽在不言中」,师生两个人都很聪明,相互之间都在打机锋。
孟子最后作结论说:从古以来,圣人的行为与一般人是不同的,「或远或近」,这四个字意义深长,远、近,可解释为时代的远或近,区域的远或近,个人事业前途的久远或目前,或者去,或者不去,干或不干,「归洁其身而已矣」,都有一个标准,就是洁身自好,始终是清清白白的。不论出来当皇帝或当宰相,尽管功留万世千秋,而我还是我,出来时赤裸裸的,清清白白;回去时也是赤裸裸的,清清白白。不因地位、功名、富贵而染污了自己,这是圣人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孟子认为,伊尹只是以尧舜之道和商汤见面,两人共同负起改造历史的使命,从来没听说过伊尹是做得一手好菜,因为要拍汤的马屁,与汤接近而坐上宰相的位置,这不是伊尹的行为。孟子又引用《书经》上《伊训》中说的:「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伊训》是《书经》中《商书》的一篇,当太甲嗣位,伊尹以五朝三代的老臣身份,写这篇文诰来教训这位年轻继位的帝王。在《书经》中的文字,和这里的略有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书经》上的原文是:「皇天降灾,假手于我有命,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
孟子引用《伊训》的话——「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这是《书经》上的逸文,就是正史上所没有的记载。这是汤成功以后所说的话,等于汉高祖成功了以后,大封功臣时所说,功最大的是萧何、张良、陈平三杰,指那些冒矢石的武将,不过是他们三人计划中的「功狗」而已。汉高祖讲了真实话,但古人以道德为出发点,不能这样讲,所以汤在《伊训》中的这几句话,等于说,我很有幸,用高车把伊尹请来了。
《孟子》这部书,在文字上似乎容易懂,但也很难读,像禅宗的话头一样,需要参。万章一路下来,都说尧舜公天下,大禹传天下于子,历史上称为家天下,但他不谈这个问题。接下来,就是讨论汤武革命,这也就是前面说过的,如宋代那位读书人的两句诗:「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这是一个问题。孟子在这个时候,究竟想干什么?他没有明白表示想要号召诸侯,把这位债台高筑的周天子推翻;但是,他也没有像孔子一样,主张天下尊周。所以读《孟子》的重点就在这里,孟子盛赞尧舜的禅让,紧接着就是讨论汤武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