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万章章句上 刘邦封的太上皇

+A -A

我们再看后世,孔孟时代的春秋战国不谈,就在战国以后的秦始皇,并吞了六国,上台以后,先把他自己的假父吕不韦整掉了。汉高祖当了皇帝,并没有先封父亲什么官,对母亲倒蛮尊敬的。他大封天下以后,还是他粗野的那一套平民文化,开口说的就是「三字经」。那时中国的文化,经过秦始皇的一把火,再经过项羽更大的一把火,已把中国的书,几乎烧完了;而原来六国的知识分子,也已几乎死光了。所以从战国末期到汉朝初期,一两百年间,中国文化是荒芜了。

汉高祖平定天下以后,政治、朝仪制度都没有,还是靠叔孙通这个读书人建立起来的;一直到汉武帝的时候,才逐渐将中国文化恢复建立起来。所以,在那段时期,文化的命脉非常危险,几乎要断根了。当然,在此情形之下,仪礼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也很差,所以汉高祖的父亲,住在皇宫之中,不知道自己算是老几,不知如何自处,别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这位皇帝的平民父亲。

于是,有人告诉汉高祖的父亲,明天早上皇帝下朝回来的时候,你拿一把扫帚,在皇帝的门口扫地,做清洁夫,就有办法了。汉高祖的父亲,就采纳了这个意见,第二天照做,汉高祖一看见就急了,问道:你老人家怎么在这里扫地?他父亲说:你是皇帝,我是老百姓,在你宫里不扫地干什么?汉高祖可真急了,可是皇帝的爸爸该是什么官位,历史上又找不到先例;想了半天,于是封他父亲为太上皇,也是中国的第一位太上皇。以后历代帝王,都沿用了这个制度。

中国文化中关于家庭、家族、政府、朝廷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几乎只有满清这个朝代,吸取其精华,建立了更完整的制度。尤其是最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把孔孟在这方面的思想与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例如乾隆也当过太上皇,而把历史上几千年来宫廷的毛病,都革除掉了。但是也产生了一个最大的毛病,那就是「以天下养」,造成家庭的尊亲之义,超过一切。上朝的时候,皇帝至上,皇太后乃至太上皇,不能干涉政治;可是下朝以后,要到后宫去向父母跪拜请安。一进内廷门,皇帝的权威完全没有了,如果太上皇或皇太后一声叱喝:「跪下」,皇帝就得口称「儿臣」跪下去,太上皇或皇太后也可以用拐杖打他;可是出了内廷,则谁也不能动他一根毫毛。

仔细研究清朝的这些制度,可以说集古今良法的大成,坏处并不多;但是因为强调了尊亲之义,家庭权威之高,演变成为末期的皇太后干政。这种尊亲的孝养,也就是根据孟老夫子这几段文字发展出来的。究竟上古时,大舜的父亲是不是《孟子》中所说的那样,我们无从知道。在历史记载上,并没有这种资料,不知道孟老夫子读了什么「秘籍」,然后他又没有传下来,所以只有他知道。

最后他引用《书经·大禹谟篇》上的话做结论说,舜上朝的时候,诸侯都站在那里,诚恳又恭敬,并有一点畏惧感的行礼。瞽瞍也在那里,和大家一起行礼,但是态度很自然。依据《书经》的这项记载,所以说「父不得而子」,虽然舜是瞽瞍的儿子,但既已当了国家的君王,他就代表国家,在处理公务,代表国家精神的时候,即使是父亲,也不可加上私情,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我就可以马虎一点。

在这个地方,就看到中国帝制的一种优良精神,公与私分得清清楚楚。想到我的一个同乡,在中华民国的几十年历史中,他也是相当有名的;可是家乡的人说他不孝,因为他常常连父亲的信都不回。后来经过求证,发现他并不是不孝,而是乡人们误解了他。因为他父亲常常写信为别人讲情,或推荐人做官,他虽写信给父亲,说用人是为国家用人,不是为家乡用人,请父亲不要再推荐人了。可是父亲常因情面难却,或者不懂其中道理,仍常写信介绍,于是他只好把信搁置不回。家乡的人便说,连父亲的信都不回,真不孝,就这样骂起他来了。

由这一件现代的小事,也就知道古书上所记载的,古代公私分明的严肃精神。关于尧舜的问题还没有完,下面万章又提问题: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