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公孙丑章句上 (45)崇祯安得不上煤山

+A -A

如果有人研究历史,作一部中国财经賦税与政治得失成败关系史,便可以看出过去的历史,一个朝代每逢衰败没落时期,财经赋税是如何的紊乱不堪。政治与经济、财政是相辅相成、互相为体用的,只要熟读《管子》的名言理论,也就可以大致明白其中的三昧了。三四十年前,很多学者喜欢研究明史,我也曾经碰到一个美国来华的留学生,他也是研究明史的。当时觉得这个外国青年很有趣,我问他是研究明史什么问题。他说是研究明末的变乱和李闯、张献忠的问题。不过,我们现在讲到孟子的“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一节,便接连出现“市廛(市场)征法”和“关税里布”的问题。在此随便举历史上明末衰乱与清朝初兴时期财经税务问题,作为大家将来仔细研究孟子思想学说的一个参考。

明朝到了神宗万历时期,满洲在关外称兵倡乱,也就是《明史》所谓的“辽东兵兴”开始。因为军需的必要,当时兵部的预算便需要增加饷银三百万两。此时明朝政府的国库已经相当短绌,但是,皇室宫廷的私库却还有上亿之多的财产。户部尚书李汝华向皇帝提出报告,请拨宫廷内库的银两出来帮助军饷,神宗却不答应。结果只好尽量搜括各省库存的积余款项,追征民间的欠税和各种赋税,才能勉强支应一个时期。但是不到一年时间,又须征兵支持前方,军费仍然没有着落,户部再次上奏,请求调拨各省税银来充军费,神宗就干脆来个相应不理了事。宫廷这个作风,一直到崇祯都是如此。至于那些富有的皇亲国戚,更不肯自掏腰包输家纡难,只想自保,不肯为国出钱出力。因此,户部只好提出另一个方案,还是再增加賦税,自贵州以外,天下田赋每亩加征银子三厘五毫,这是专门供给军事费用的。据估计,以田亩来计算,每年可以征收到饷银二百万两以上。

此例一开,便弄得民不聊生,人心大失。可是还不止于此,以后只要碰到用兵需要经费,便照例再来加征田賦。因此弄得只要有田便要倒霉,无论在战时或平时,谁也不肯买田置产,平民都愿意做流民。等而下之,吏法不良,基层官吏横征暴敛,只要看到你有种田的锄头,便认定你是地主,硬要追缴欠税,结果弄得流寇四起,江山不保。但当流寇入京时,不要说宫廷内库被抢光,那些富有的皇亲国戚不可数计的财产也统统完了。看了这一段历史,不要说别的,只要张居正还在,便不会使神宗这样做,不会使明室的财经吏治弄到如此地步。此所谓“俊杰在位”,有如此的重要。

后来清军人关,深切了解明朝的得失成败原因,康熙在位第三十八年便颁布了一道特别命令,告诫后代子孙永远不准加赋以增加民间的负担。所以清朝后来两百多年的田赋使用一条鞭法,也是安定爱新觉罗政权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说,清初康熙时期,花费在外廷的军事费用和明朝差不多。而在宫廷费用上,却大力地审核裁减。康熙三十年宫廷花费的总数,还不及明朝某一宫的一年费用。所以他能够三次御驾亲征漠北,平定三藩之乱,都不需顾虑财经上的匮乏。到了康熙末年,部库盈余还有八百万两之多。

雍正时期更加节省,又尽量爱惜物力,内廷食米储蓄有余粮数千石。所以连年对西域青海的用兵纵然支用了大半国库,但还存余有四百余万银两。

乾隆继位以后,仍然秉承祖制,戒侈靡,示节俭。纵然在军费上也因屡次用兵开支很大,但还能四次普免天下漕运,两次普免七省漕运。他又先后六次巡幸江南,规费不下两万两,但是国库仍然充实。

这使人想起古代历史上记载的:卫文公提倡节约,自己穿布衣。汉文帝也是躬履俭约,结果使全国储粮的太仓之粟年年都有剩余的陈米吃不完,太府(国库)的存钱用不完,搞得串钱的绳子常常因陈旧腐朽而断。宋朝自太祖赵匡胤开始便很节省,后来的仁宗、英宗也差不多,所以史称宋初财经积封桩之钱数百万,而三司所存尚不计算在内呢!

可是清朝到了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兵起,国库已被那些权臣们挥霍得差不多了,军需费用也是没有着落,但是咸丰还是坚守清朝的祖制,仍然不敢增加赋税。所以中兴名臣如曾国藩办团练,起义兵,自筹经费,艰难困苦之极。据说,跟随洪秀全起义的军师钱江脱离了太平天国以后,才为湘军提出一个办法,创办厘金的制度,病商而不病农,才得以解决湘军和后来淮军的军费问题。

据我所知,清朝被推翻以后,国民革命军北伐以前,在北洋军阀乱政的那一阶段,我们的偏僻小县还仍然依照清朝遗留的田赋一条鞭法,不过厘金也要征收,关税也要征收,另外还加了许多税捐的名目,也是苦不堪言。好在北伐成功,这些苛捐杂税稍得整顿的机会。谁知革命尚未成功,跟着便是曰寇侵略,八年抗战,以后变成共和政体。

我们今天在台湾读《孟子》,眼见台湾实行三民主义的均富政策,致社会富强康乐。深深体会亚圣孟子千古不易的名言法语,真有无穷感慨,为中国文化而伤感,也为中国文化将来的前途而担忧。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到了这里,孟子先作一段结论。他说,一个诸侯之国应该做到:第一人才济济,都是贤能俊杰之士;第二商业安定,经济繁荣;第三各国商旅愿意前来,国际贸易发达;第四农产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第五不重复征税,发展公卖事业的合作社。如果这五项财经措施都做到了,那么连邻国的国民都敬仰你,像敬仰自己的父母一样,对你也会产生向心力了。那时候邻国的国君要想率领人民来侵伐,就像率领子弟去攻击他们的父母一样,自从有人类到现在,从来没有成功的。如果做到了这样,天下就没有可与你为敌的人了。假如这样而成为天下无敌,那就是代天行道的父母官了。孟子用“天吏”这个名称,来强调政治上行仁政的人道和天道、天理的关系。所谓“替天行道”,本来是政治哲学上一个很好的名词,后来被梁山泊的柴进、宋江他们挪用,在大家的观念里便带了强盗行径的意味,成为不好听的名词。实际上“替天行道”就是按天理行事,做事行政符合天理。孟子说,如果这样还不能够称王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看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一段还是孟子回答公孙丑所怀疑的“以齐王,由反手也”这个问题的发挥。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