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公孙丑章句上 (19)养气工夫

+A -A

下面有重要的来了,公孙丑对孟子所讲有关不动心的道理懂了没有,不知道。反正我们很感谢公孙丑,他不问的话,我们就没得听。他又问孟老夫子:孟老师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差别在哪里?因为孟子提出告子比他早一点不动心了一一现在我们补充一点,在座的老年朋友要注意,对生死不动心就可以了生死,得道了。富贵、功名倒还不算什么,真能做到生死一如、对生死不动心,那就了不起了。这是补充前面的话。孟子说告子的理论不通,“不得于心”的话,那就“勿求于气”,不要做修养的工夫,因为原理没有明白,做工夫也没有效果。心里还有怀疑不能安详的话,气就不能宁静,不能得定。所以孟子说,心里不安详,气就不能定下来,这是对的。至于说对道理不明白,“不得于言”就“勿求于心”,就不再研究,孟子认为那就不可以,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孟子说告子对于这一点了解得不彻底。

我们现在也不要帮着孟子来批评告子,只是提出这几句话。实际上告子这句话也不错。我们看了他们两人的观点,就好比什么呢?以禅宗为例,告子所说好比神秀的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孟子所说则好比六祖的偈语: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们的工夫程度与六祖、神秀相等,此处只是勉强作个比喻而已。

很幸运的,我们是现在研究儒家,如果我们生在宋朝,那就完了,因为宋明几百年间只要你稍稍表明自己学佛修道,前途就完了。名气大如苏东坡,还是吃了这个亏的。尤其到了明朝,像我这样随便评论先儒,那有几个脑袋啊?现在可以了,到底是民主时代。在过去我们讲《孟子》,如果用这个比喻,那就变成大逆不道、旁门左道,很成问题。所以我们看历史,常觉得古人很可怜。不过话说回来,也许过一两百年,人们又看我们很可怜,这个事情很难讲,现在我们这些闲话不谈。

接着,孟子提出“志”和“气”两个问题。所谓不动心,就是思想、情志不动。要做到不动心,就必须养气。现在里面又钻出问题来了。孟子提出“心”和“气”是一体的两面,他认为心理和生理是互相影响的。他答复公孙丑的结论是“善养浩然之气”,孟子的真工夫来了。这一下可好了,这浩然之气不晓得有多大!“浩”者,大也,大气磅磚。又一个问题来了,暂时把它摆在这里。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