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荀子:终身学习的老师

+A -A

【荀子其人】

历史上的官员大都是读书人出身,我国有着古老的教育史,战国时候的荀子,是我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大学校长”。

《史记》中记载荀子50岁的时候游学于齐,在那里办了中国最早的学术机构“稷下学宫”,担任主要领导,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后来到了楚国,春申君封他为兰陵令,春申君退位后,荀子也退休了。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荀子重视学习 ,倡导终身学习 。学习 不是天才的专利,专心致志的人,即使头脑不是很聪明,也能达到很高的境界;相反,即使是天才,假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孔子提出了“仁”,孟子提出了“义”,荀子就在两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礼”。今天的《荀子》一书,大部分内容都是荀子自己的著作,也有一些是门人增加的。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荀子的思想。

【荀子名句】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解读:学习 是永远不能停止的。青色颜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青色颜料比蓝草要鲜艳多了;冰,是水冻成的,但是冰比水可要冷多了。荀子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学问,他看到什么,就能联想到其中的道理,并鞭策自己要积极学习 新知识,他是最早提出“终身学习 ”的人。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解读:刻几下,歇一歇,这样下去,就是一块朽木也刻不断;可是要是不停地刻下去,就是金石也可以被刻空。一个人如果有了恒心和毅力,看起来很困难的事也能成功;反之,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也办不成。螃蟹有尖利的钳子,但没有恒心,浅尝辄止;蚯蚓柔软无骨,但却能用身躯挖出一个大洞。这之间的差距,不是能力上的,而是意志上的。

学杂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解读:盲目地学习 一些杂乱的传说,空洞地死记那些《诗》、《书》的条文,对实际毫无用处,学一辈子,也不过是一个鄙陋的腐儒而已。行,是学习 的最终目的,学的目的是为了行,也就是实践。否则的话,从耳朵里进去,又从嘴里出来,这种知识有什么用处呢?

我国古代读书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只会读死书死读书,过于迷信书本,对于需要动手去做的事情,需要动脚去跑的地方,不屑一顾,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么到了解决实际问题上,就会束手无策。荀子这几句话正好是疗治学而不行的良药。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

解读:要知道千年以前的事情,先要了解眼前的事情。有很好的生活常识积累,古人生活的很多疑惑也会解决,没有生活常识仅凭空想,做出来的学问是不可信的。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

解答:人主的本职是选用贤人,臣子的本职是处理职责事务。君臣各有分工,每个人只要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办好就足够了,越俎代庖,得不偿失。

涂之人可以为禹。

解读:普通人也可以称为大禹那样的圣人,这和“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一样的,只要普通人修身明德,也能成为了不起的人物。

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读:君子博学,而且每天反省自查,就能聪明有智慧,行为没有过错了。懂得及时反省,就能避免今后犯更大的错误,就像电梯要经常检修,才能安全运行。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解读:路虽然近,不走的话也不能到达;事虽然小,不做的话也不能完成。行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光说不做的人,什么也干不成。

悍戆(音状)好斗,似勇而非。

解读:身体强壮但是呆头呆脑,只知道与别人打斗,这样的人看起来很勇敢,其实不是。真正的勇敢,不是在力气上胜过别人,而是在修为、智慧上能够感染别人。

【荀子故事】

集市之游

相传,荀子活了98岁,是一个长寿的学者。他曾到学术风气很好的齐国讲学、游历。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主讲。

荀子住在稷下学宫的时候,闲暇时经常出去逛街。临淄是一个大都市,繁华热闹,一条街上有各种作坊,叫做百工之廛(音缠),也就是今天的市场。荀子信步走到一家染坊前,只见染匠正在那里卸车,车上装的是一包包的草,就问道:“这是什么东西呢?”

染匠看到荀子的一袭青衫,说道:“老先生,这就是我们用的蓼(音了)蓝,你身上穿的衣服就是用它染成的。”

荀子抓了一把放在手里,摸了摸,又看了看手指,说:“可我的手上并没染上色啊。”

染匠笑着说:“天下哪里有能直接做染料的草呢?我们得先把它熬成汁,凝结后就叫靛(音店)青,才能染布,靛青比蓝草要鲜艳得多。”

荀子点点头,又踱到旁边的木匠作坊,看木匠正在用墨斗画线。只见匠人把染上墨水的线从墨斗里咕噜咕噜地抽出来,绷在木板表面,轻轻一弹,一道笔直的墨线就出现在木板上,旁边的匠人按线把木板劈开。荀子指着地上的一段弯木头问匠人说:“这是做什么用的呢?”

木匠说:“这就是组成轮子的‘牙’,你看,每一块‘牙’都有确定的弧度,几块这样的‘牙’合在一起,正好拼成一个完整的车轮。”

荀子问道:“这木材,天生就是这样弯曲的吗?”

木匠笑着说:“老先生,这怎么可能呢?这些木材原本都是直的啊,运来之后,要先按尺寸锯成段,然后用火烤,边烤边弯它,然后按图样固定住,几天之后,它就不会再弹起来了。老先生,天下哪里有生来就适合做车轮的木材呢?都得需要我们木匠把它弯成合适的形状啊。”

“集市一日游”给荀子的感触很深,从此他更加注意从生活中学习 ,向别人请教了。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荀子说孔子

《荀子·宥(音又)坐》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到鲁国桓公庙参观,见庙堂上立着一个奇怪的器物,这个器物肚子大,底部尖,斜着放在架子上。孔子就问守庙人:“这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如此陈放呢?”守庙人告诉他说:“这是‘宥坐之器’。是君主放在座位边上用来提醒自己的。”

孔子仔细观察了一会儿那个器物,说:“这大概就是早已闻名的欹(音气)器吧。”弟子问道:“老师,什么是欹器呢?”孔子就说:“你们给它灌上水,自然就会明白。”

弟子们就拿着瓢给欹器灌水,只见开始的时候,欹器里面是空的,它斜着立在架子上。当里面盛了一半水的时候,欹器就自己慢慢正了过来,继续灌水,欹器又开始倾斜,等到水装满了,只见欹器哗啦一声,翻了个底朝天,里面的水全流了出来。

孔子叹气说道:“唉,哪有满而不倾倒的呢?”旁边的弟子子路说:“请问满的时候有办法保持住吗?”孔子曰:“如果一个人聪明睿智,就用愚来保持;一个人功盖天下,就用谦让来保持;一个人勇力过人,就用退让来保持,一个人富有四海,就用谦虚来保持。”

荀子很称赞孔子好学的精神,因此专门记下来告诉后人,也要学习 这种虚心好学的品格。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