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经之辩
楞严经的密因
心与缘
七处征心
八还辨见
五十陰魔
色陰
大 家要做笔记,我统统要看,而且看过以后,要改过、批过。做笔记第一可鞭策自己,不愿写的更要写,勉而为之去试试看,可以改一改自己的习 气。不愿写的,犯了 一种毛病,认为自己的东西不值得一写,太谦虚了。另一种是不屑一写,又太傲慢了。我劝大家要写,尤其是年轻的,对于修养,这是最大的一种磨练。同时规定写 日记、心得报告。最好两本轮流,一本交 给我看,一本在你那里。
请大家特别注意,我们讨论修证佛法的课程,每次所引用的佛经经文,以及我所说 的,都要能于心地上来体会,千万不要变成佛经是佛经;我的话仍是我的话;自己还是自己,那样就无多大利益了。再一点请大家注意,千万不要听课时打坐,如果 能够一面作禅定功夫;一面又能够做笔记;又能够听清楚,那么就差不多有一点基础了。但是普通人,心是不能二用的。稍稍有一点静定功夫的人,不要说禅定,一 心可以十用,甚至百用。也就是六祖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并不困难,六根的确可以并用。不过,假如你没有这种禅定功夫的话,还是老老实实专心的听 课。
上次讲修证法门的事相,四加行的情形,有很多同学反映说,第一次听下来,没有抓住中心,还未入流,也没有一个纲要。若照我原订的纲要,真正上路也是要个把月以上。今天把要讲的前后顺序变换一下,先发《楞严经》讲义。
现 在先把《楞严经》所列举的修证功夫告诉大家,可以马上着手体会。学术界的朋友们,尤其研究佛学的学者,千万要注意,有人把《楞严经》、《圆觉经》、《大乘 起信论》、《四十二章经》等,皆视为伪经。这个观念是从考据来的,因此造成佛学界的一些人,对这些经典,好象根本不屑一顾。但是我敢冒昧地说:书生之见不 足道也。
现在把这种种现象的前因后果,大略说明一下。中国文化到了清朝,汉学兴起,分义理、辞章、考据、记闻。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西洋的 哲学包括在义理中;站在西洋文化的立场,我们的义理包括在哲学中,各人的立场不同,观念就不同。唐诗、宋词是辞章之学,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其代表性。比 如汉文章、魏晋书法、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对联等。
辞章之学不谈,清儒欲特别提出义理之学。这是因为宋朝理学兴起,只谈心性性命之 学。到了清朝的儒学家们,对于这些性命之学颇为反感,因而走向实际的考证学问。称为“汉学”。现在的外国人,称中国所有的学问都为汉学,根本上这种称法是 错误的,而我们也跟着称自己的学问为汉学,实在就更可笑了。
考据只是一种形式科学,认为这些经典是伪经的,就是由考据而来,其中的权威就是 梁启超。但是,梁启超对佛学只懂一些皮毛,应该算是外行,他认为这些经典的文笔太好,不像是印度的文章,故而认为是中国人伪造的。但我认为从内容来看,这 些经典不是伪经,所以这些考据是有问题的。
我们再来谈有关《楞严经》的第二个问题:这本经起首“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经”,包含了修行作功夫的大秘密在内。除此之外,真正修证的密因再没有其他的了。不过几十年来,我还没有碰到过一个对本经真正有研究,真正能找出《楞严 经》修证方法的人,实际上,在这本经典中,由凡夫到修证成佛都讲到了。懂得文字的人,一看就懂,可是多数的人,都被这本经的优美文字骗住了,反而没有看懂 内容。
《楞严经》里面有一个重点,也是一个大秘密,就是修证的方法。实际上,见地、修证、行愿三者不可缺一。真有了见地,修证一定做得到;真正修证做到了,行愿也一定做到了。有一点缺陷都是不对的。
我的话象下雨一样,不限定对某一个人说,而每一个人都有份,你是得利或不得利,完全看你自己。这本经典见地、修证、行愿都在内,我慢慢帮大家挑出来。
《楞严经》开始“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佛与阿难的对话,问“心”在哪里?往返讨论了七点,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然后佛告诉阿难,心在哪里。
《楞严经》卷一: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
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
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 。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
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
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
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
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他 说我们为什么自己不能明心见性?因为无始以来,我们生命中有一个东西在作用,就是攀缘心,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因为我们的思想不能停止,就是睡觉时、睡梦 中,还是在思想,这个叫攀缘心。一般人错把这个攀缘心认为是“心”,等于西洋哲学家笛卡儿所说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只是普通人的思想观念,但却 错了,不是本“心”。要怎么样才对呢?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佛说的这个心是现象,是本体所起的作用。生命的本心、本能叫菩提,又叫本体,它所发出的现象是分段的,像电波一样的跳动的。你不要去抓住这种现象,要回转来认识那个本体。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识精元明”包括了唯识的识,精是真精神,原来灵明的这一点,就是你那个能够知觉,能够感觉灵灵明明的那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能生诸缘,这个东西在里面一动,我们思想念头一动,心里一感觉,外面就起作用了。
什么是缘?我讲的话是缘,发出声来你听得到是缘,我这样一句接一句讲,你听的观念跟着走,就是“攀缘”。
现在大家坐在这里,人多了,身体觉得热,就是里面的“识精元明”,对外面的热量起感应,心里头就感到很热很闷,这是与热的缘发生感觉,能生诸缘。
“缘 所遗者”,如禅宗所讲“万缘放下”,外缘都丢开了,所剩下的那一个,就是有个丢不掉的东西。比如大家坐在这里,感到两腿、膀子不舒服,这是缘。什么缘?体 缘,身体上的反应作用,同“你”没有关系。那个知道身体不舒服,腿不舒服,那个既不在腿,也不在膀子,除掉缘以后所剩下来的,“缘所遗者”-就是这四个 字,本来那个东西,外缘都丢掉了以后,剩下的那个东西。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一切都是那个东西变动出来的,所以众生颠倒,一味的跟着万缘去跑,而在六道中轮回、生死中打滚。这是正面的,还不是它的密法,这里头反面的还没有讲。
我 常提醒大家,当你一上座,两腿一盘,那一刹那是不是非常好?但坐好以后,就不对劲了,为什么?因为坐好以后,就觉得自己在打坐,觉得气也不对,身体也不 对,而刚盘上腿的那一刹那,倒有点像万缘放下,什么都不管的味道。等腿盘好了,什么都在想,又想成道,又想威仪端正,又想不要打妄想,妄想来了又要赶掉 它,赶掉后,又想……唉!何必赶掉它,赶了以后又是妄想,反正都是坐在那里搞鬼。
其实只要外缘自然地放下,剩下来的那个没有动过的,就是那个缘所遗者,佛就那么直接的指示给我们,因为把这个搞迷糊了,所以枉入诸趣,就只有在六道中轮转了。
我们再来讨论八还辨见。
“见”是什么?现在我们一般人打坐,坐起来是什么现象呢?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佛 说一切众生都找不到这个心,为什么?因为“色杂妄想”,生理反应跟着心理的妄想,起交 互作用,然后在里头“想相为身”。其实我们这个身体之中还有一个躯 体,就是自己思想所聚成的自己。比如刚才有一个同学讲,本来不好的身体,在外面跑了一趟就变好了,可见心理作用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心里有一个由妄想形成的 躯体,你那思想本身,就是这色身里头的内胎子。那个思想聚合一些外缘,变成你身体里的一个躯体。
所以“聚缘内冶,就是把外缘的思想啦、情绪啦等等,所有的东西聚拢来,当你打坐坐在那里时,就是这四个字,聚缘内摇,像筒子里滚出棉花糖一样,越滚越多,心里头乱得很,犹如开运动会一般。
“趣 外奔逸”,念头向外乱跑,然后眼睛闭着,“昏扰扰相”,昏头昏脑的,轰隆轰隆坐个把钟头,叫做“参禅”,把这个样子“以为心性”。岂不知这不是真心,犯这 样大的错误,还“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所以认识不清楚,还以为自己在修道,还以为心在这个身体上。如果心在身体上,那么你死了时,心不是就找不 出来了吗?
佛把这些话讲的明明白白的。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现在在座有许多老修行,功夫做得不错了,你们在打坐时,有没有守着身体在转呢?若没有,是不是见地已达到了“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的境界呢?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佛 说我们众生那个本体,如大海一般,不知比太平洋大多少,你的身体在那里不过是一小点,我们反而把那个大的抛弃了,只守着那一小点,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们的 生命。大家都抓住这一小点在搞,聚缘内摇,如摇棉花糖一般,越摇越大。禅宗祖师云门说:“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事实上,这个“外洎 虚空山河大地”的妙明真心就在你身上,只是被色身及其他业力-争杂妄想盖住了,要把它找出来。现在讲了《楞严经》,是不是都懂了?你都体会了没有?“外如 虚空”,是不是参究了?证到了?要作功夫证到才行。
一边抄笔记,一边听我讲,注意!如何修持到六根并用,一心清净,这才是学禅。美国及日本 的禅宗,专门参究那些公案及话头,野鸭子飞过来,飞过去,那个与禅有啥相干?那只是教育法上偶然的一点机趣而已。又如惠明问六祖:师父,五祖告诉你些什么 秘密呢?六祖说:哪里有什么秘密!密,不在我这里,在你那里。这句话就是个大秘密。
《楞严经》里,佛讲这内外七处都不是心,佛说以你自己为 本心,向外面扩展,扩大到整个虚空,都是你心里头的东西。换句话说,内外七处也都是心,懂了吧?这是如来的密因,你们大家都没参出来。但内外七处都是什么 心?是心的用,不是心的本体。起用的时候,是他身体的色身、报应身的作用;归体的时候,就是法身的清净。
云门说:“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 有一宝,秘在形山,拈灯笼向佛殿里,将山门来灯笼上,作么生?”将外面的灯笼拿到大殿里做得到,把山门拿来放在灯笼上,做不做得到?这是禅师的说法,他在 那里乱说,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的,像演电视一样,结果看一看在座,大家没一个懂,只好自己再说了,“逐物意移”,又说“云起雷兴”。
中国的 文化,讲出来就是文章,所以出家人要注意,把文学底子搞好。云门的意思是---唉!可惜,我讲一句,你们的心便向外面跑了。这就是《楞严经》里“趣外奔 逸”的意思。云门祖师说了上面那些话以后,看看大家,没有人懂,于是说:“云起雷兴。”他看学生们答不出来,所以只好代他们答了。
再引用雪窦禅师的话:“我有一宝,就在里头,抓不出来,分不开。”他作了一首诗:
看看看,古岸何人把钓竿。
云冉冉,水漫漫,明月芦花君自看。
看!不是向外看,是向内看自己。有人站在古岸头上,想度你上岸,你不上钩,没办法。禅的境界是,当你万缘放下,把身心都丢开以后的那个东西。明月下面看芦花,芦花是白的,月亮也是白的,白对白的,还有什么?一片都是白,空空洞洞,要你去找。
又 如临济禅师上堂说法:“赤肉团 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这就是说,你们找不到这个无位真人的人,还不懂的人,拿出来看看。这 个时候有个出家人站出来说:“如何是无位真人?”临济禅师听他一说,下座抓住他说:“道!道1也就是说:你说!你说0其僧拟议” ---那出家人想说时,临济禅师放手叹道:“无位真人是什么干矢橛。”说完了就走回方丈室去了。这就叫上堂法语。看禅宗公案,要像看电视剧一样,把整个身 心投入了去看,不能死读。
至于“八还辨见”,还是讲见地,到后面才讲到修证功夫的路子,佛把最高的秘密都讲出来了。所以,我们天天带着楞严经,没把它看懂,修行不上路,很可惜的,也辜负了佛恩。
现在举一个“八还辨见”的例子,《楞严经》卷二:
“我 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 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 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有一天,波斯匿王出来问佛说:“这样很容易,但关于心的不生灭性我有疑问。”佛 说:“你几岁看到恒河?”国王说:“小时候与我母亲经过时看到的。”佛问:“你那时几岁?”“三岁”,“现在你几岁?”“六十二岁”,“现在你眼睛都花 了,你再经过恒河时,你看得见吗?”,“当然看得见”,佛说:“你的年龄有衰老、生灭、死亡,而你那个能见的性,不跟着年龄在变,没有动过。”你睡着时, 虽然闭着眼睛,但是眼识还是在看,在看里面,这个见性没有变。有关这一节,我作了一首诗:
生死无端别恨深浪花流到去来今。
白头雾里观河见犹是童年过后心。
人,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对人类来说,最可怕了。我们生了、死了,再投胎,分段生死像流水一般,永远随着浪头,一起一灭,没有休止。上面那首诗就引用了波 斯匿王的典故,“白头雾里观河见”,年龄大了,看东西眼花了,但是这个能见的性,还是没有两样,还是童年的那个样子——“犹是童年过后心”。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眼见还给眼神经,光明还给太陽,一切可还的都还了,剩下一个还不掉的,无处还的,那个不是“你”又是谁啊?”
当然,你可以说:“佛不是说无我吗?”是的,佛说的无我,是无四大,无假我。自性的我没有抛掉。有一位天目礼禅师悟道时,作了一首诗:
不汝还兮复是谁?残红落满钓鱼矶。
日斜风动无人扫,燕子衔将水际飞。
落 花掉在地上,归于本位。好似打坐时,妄想来就来,你知道时它就走掉了,不必去管它,就是这个境界。“残红落满钓鱼矶”,他把当时自然界的景象,很自然地摆 在那里,很现成的。就好比你的心境,自自然然的,慢慢地静下去。太陽下山,风微微地动,就是比喻还有一点轻微的妄念。“无人扫”,不要去管它,扫不得,你 不要管。“燕子衔将水际飞”,轻微的一点妄念,毫不相干。下面我自己加两句:“啧!啧!是无上咒,无等等咒。”告诉你,这不是诗,你懂了这一首,你就悟到 这一点了。
现在我们解释了八还辨见,明心见性这一面,我们懂了。那个还不掉的,就是我的见,对不对?可是我要提一个问题,如果释迦牟尼佛来 了,我一定要问问他:“师父啊!你讲了半天,那个还不掉的就是我,可是要有我这个肉体存在啊!我的肉体死掉时,那个东西会掉到哪里去?我还是找不到。”所 以假如用功夫,仍然找不到这点来路与去路,你纵然证到心中真空,一“定”三百六十天,也是没有用的,还是不行,这也是个秘密。
现在你们那些 功夫作得好的人会认为“好啊!很有进步。”老实讲,那是靠你们那个身体这个赤肉团 ,红彤彤的一块肉,肉坏了的时候,你到哪里去?怎么走?“我有一宝,秘在 形山”,怎么跑出来?又怎么跑进去?怎么把它找出来?所以《楞严经》前面谈见地,后面一路下去,修证的秘密都告诉你了。
这个作功夫的秘密, 都在后面一两卷当中,大家平常最不注意的地方,尤其是五十种陰魔---五陰解脱。《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怎么空的?要作功夫空。我曾说大家 “倒果为因”,把佛学的果,拿来变成自己的。现在回转来“倒因为果”,要自己去求证。讲到五十种陰魔,大家不能不读书,不读书就是我慢,是犯戒的。
诸 佛菩萨把法门传给你,这就是法本。佛在《楞严经》卷九色陰区宇中说:“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 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陰区宇。”那时念头没有了,一切清清楚楚,这时动静是一样的,一个杂念不起,功夫到了 “忆忘如一”,应该在此入三摩地。就好像“明目人,处大幽暗”,在幽暗中有微明。精性妙净,心未发光,这时生命本性的境界很清净,很微妙,而一般人心理是 活络的,乱七八糟的,眼睛闭起来是漆黑一片的。如果现在有人做到“销落诸念,动静不移,忆忘如一”的境界,那不晓得牛吹得多大,其实也还只是一种境界而 已。
是什么境界呢?“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陰区宇。”这是心理上快要转变时的一种心理变化,没啥稀奇!换句话说,当你打坐时,心 里空空洞洞,或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几个时辰,那是由于你生理四大调顺,瞎猫碰到死老鼠,如电源般插上了。这并不是真功夫,稍过一会儿又掉了,这些都 属于色陰区宇。
讲到色陰区宇,有几部书应该看---《神僧传》、《神尼传》、《佛祖历代通载》等。看这些传记,能启发真诚向道之心。还有一 本《憨山大师年谱》,憨师二十八岁到处参学,到盘山顶上,有一茅篷,有一个和尚在里面打坐,不理憨山大师。那和尚吃饭,憨山大师跟着吃,那和尚喝茶,他也 自己喝。后来吃饭时间到了,憨山大师就给那个和尚做饭,喝茶时间到了,就煮茶,吃完了就自己经行。如此到第七天,那和尚才跟憨山大师说话,那和尚说:“我 住此岩三十余年,今日始遇一个同风。”
有一晚吃粥了,憨山照样在山顶行香,站在那里定住了,觉得天地世界,在一片光明中,正是“销落诸念” 的境界。他进了茅篷后,那和尚一看,开口了:告诉你,此乃色陰区宇,你功夫作到这个境界也不过如此。老僧在此卅年,夜夜经行都在此境中,有啥稀奇!年轻 人,就是这样难,也就有这样容易。那个和尚,卅年夜夜经行,身心都忘掉了。你们注意,修行人!你们还在色陰区宇的上半截,闭起眼睛漆黑一片,在那里瞎摸瞎 坐。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名色陰荆”一片光明,墙壁山河大地都透视 了。千万不要以为这时得了神通,想当祖师爷,在这里头玩起来 了。在这个色陰区宇里,还有十种境界,都是魔境,自己去看经研究。你们在那里搞气脉、三脉七轮、上丹田、下丹田,颠颠倒倒,反反复复,在那里干什么?都是 在色陰区宇里。想做到色陰尽,把生理空掉,你以为气脉通了就成道啊?充其量不过到达了色陰尽而已。能够达到色陰尽,身体真的空掉了,所谓气脉不气脉,已不 在话下,那还是最初步的事。佛说这时才能超越劫浊,五浊中跑出一层而已。可是成道了吗?
下面佛继续说:“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这还是妄想,而且是大妄想,不是小妄想。我们现在坐在那里,是小妄想。那个境界,身心都忘了,正是一个大妄想,是一个坚固的大妄想,还以为自己没有妄想。
在这一段里,佛告诉你,在色陰区宇中有十种岔路。十种还是大原则,若详细讲,起码要讲三个月,你们自己去研究,这些都是坚固妄想的色陰境界。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陰区宇。”这是叙述到了受陰区宇时的情况。
还有些人,用功常作空念,空久了,身体僵化了,禅宗称之为“枯禅”。“枯木岩前岔路多,行人到此尽蹉跎”,你认为要空念,以为只空这一念就对了,那还差得远呢!搞久了,身心都会僵化的,一百个有五十双走上岔路。古人这些都是法本,你们都要去看。
现 在你们懂了,一点都不必怕,而且是必须要经过的。此时到了感受的范围,再进一步好像身体被什么东西压住了,捆绑了一般,翻也翻不过来。到了用力一挣,翻过 来了,有些人就觉得好像有鬼!实际上,是你自己的独影意识作用,哪里有鬼?都是生理上不舒服,是唯心所造,没有鬼那回事。这时翻过身来了。
“是人则能超越见浊。”
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这还是妄想,这不是色陰的坚固妄想,这时身心可以脱离,妄想变成泡沫一般,空虚了。
“虚 明妄想”还是一个大妄想。事实上,五陰都是大妄想。如果在受陰区宇里头搞不清楚,还是有十种大魔境界。但神通跟神经,两个是双胞胎,境界来时,叫你不作圣 解。你把握锥金刚经》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不理,不以为自己得了道,那就有助于进步。“若作圣解”,你若认为自己这个功 夫了不起,这个就是道,即受群邪,就落入阿修罗道,魔道里去了。
所以佛与魔,地狱与天堂,众生与佛,只一念之差,也没有差,一线之隔,也没 有隔。由凡夫到成佛,通通靠般若智慧的一点道理。理不明的话,就要靠佛的经验。在《楞严经》的五十种陰魔里,差不多把所有功夫的境界,所有的秘密都露给你 了。事实上,这五十种陰魔境界,你用得好,就不是魔境了。换句话说,这五十种魔境,都是一步一步的境界,而且有些是必定经过的境界。用得不好,就完了,就 下去了。如爬十几层楼梯,爬不了两层楼就下去了,这是修行用功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经题上所谓的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的确是明言密意。故佛于《金刚 经》中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释迦牟尼佛没有骗我们,也没有瞒我们,是我们自己读经没有参通他的密因,也没 有参通他告诉我们的修证方法。
以上是我们的第二个纲要,修证上的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