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第一卷 序品

+A -A

第一卷妙法莲华经序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目录:

甲、释名题

乙、述译传

丙、解正文

甲、释名题

「妙」,对这个妙字我们就需要下一番坚苦功夫来研究。「妙」就是玄妙、微妙、深奥不可测。智者大师九旬谈妙,集成一部法华玄,为天台宗三大部分之一的重要典籍,就是单说这个「妙」字说了三个月,你说妙不妙!

在讲每一部经之前,先讲七种立题和五重玄义,这是天台宗讲经的现则。这七种立题是:单三、复三、具足一。单三是单独的三种。复三就是重复的三种。具足一是单独、重复合起来的立题。

先讲单三,单三是人、法、喻。第一是单人立题,譬如「佛说阿弥陀经」。佛是人,阿弥陀也是人,所以叫单人立题,单用一个人来代表一部经的名字。因为这个「阿弥陀经」是讲西方净土法门,讲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什麽有极乐世界?是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时候,发了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愿愿都是要度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将来成佛的。所以这一部经就用阿弥陀佛的名字来代表一部经的名字。

佛法到了最後灭亡的时候,最先是「楞严经」没有了,因为楞严经是成佛的正因,证果捷径了义,众生业转重,故先隐没。也可以说是因为「楞严经」把这个世间的道理,万事万物都讲得很详细,可以说是泄漏了天地的秘密。於是乎到末法时代「楞严经」就先没了,其他经也跟著继续湮没;到最後只剩下「阿弥陀经」多留在这个世界一百年,所以「阿弥陀经」在佛教里是最後才没有的。到「阿弥陀经」也没有的时候,就剩下「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在这个世界上留一百年;然後六字洪名又灭去两个字,只剩下「阿弥陀佛」四个字,又再住世一百年。以後,佛法在世界上就完全灭尽了。那个时候,三灾八难,一切灾害相继降临,这个世界随即毁灭。

因此,我们对「阿弥陀经」就应该特别注意。因为末法时代,净土法门对一切的人是最对机的。可是末法时代也有正法存在,就好像我们现在所住的美国,以前没闻过佛法,现在处处都闻佛法。这是佛法刚传到这个国家,所以现在就有很多美国人欢喜参禅打坐,欢喜研究佛法,开了佛教正法的风气。

「阿弥陀经」是单人立题,那麽以单法立题的是什麽经呢?是「涅盘经」。涅盘是法,涅者不生,盘者不灭;不生不灭,没有生灭的法,这是单法立题。

以单喻立题的是梵网经。梵网是大梵天王宫殿前面的一个网罗幢。这网形状是圆筒形的,四面有孔,因此叫做网,就像鱼网一样,是用来庄严的。大梵天王欢喜把他的宫殿装饰得最壮观最美丽,所以悬挂网罗幢。网罗幢每一个孔有一粒宝珠,这宝珠会放光,叫夜明珠,白天也发光夜里也发光。每一粒珠放在每一个孔里边,所以光光相照,孔孔相通。光和光互相照耀,孔和孔互相通达,这叫梵网。梵网经就是菩萨戒品,菩萨戒为什麽用梵网来代表它的名字呢?因为这个戒就好像一粒宝珠会放光,你能守戒清净就有光明。以上说的是单三立题。

复三有:人法立题,人喻立题,法喻立题。什麽叫人法立题呢?好像「文殊问般若经」。文殊菩萨是人,般若是法。文殊菩萨是大智大慧的菩萨,他问这个般若;般若是智慧人才能问的智慧法。这部经就是以人法来立题的。

还有人喻立题,人喻立题的经是「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如来所说的法,好像狮子吼;狮子一吼,百兽皆惧,无论豺、狼、虎、豹,什麽恶兽,一听狮子吼,就得老实;这「如来师子吼经」便是人喻立题的例子。

以法喻立题的便是本经「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以妙法配合莲华做这部经的题目。所以这一部经就是以法喻立题的,属於复三之一种。

具足一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方是方法,也是佛法,大方广三个字的简单解释是:佛法深如大海,广大如虚空,没有边际的。佛是人,华严是譬喻——华是有芳香之味,代表德性圆满,以圆满的德性及修行的功德来庄严佛的十身。所以这一部经是以法、人、喻三种完全具足起来标立经题的名字。

研究佛法的人,对这七种立题应该能够记得,可以随时讲出来。如果七种立题不懂,那你就不是研究佛法的人。在大藏经里面,分门别类有很多种,经典也有几千卷,但是都不出这七种立题。所以,看经典的时候,一看经题就应知道这部经是以什麽来做题目。

把立题认识了,然後自然就可以深人经藏,智慧如海。假如连经的名字都不清楚,什麽叫涅盘经?你说不懂。连涅盘经的名字都不懂,那你看涅盘经又有什麽用呢?如果经典的名字都不认识,就不能深人经藏;也就不会智慧如海;不会智慧如海,那你学一辈子的佛法还是那麽的蠢笨痴呆。所以,这七种立题是很重要的。

若每个人都能认识七种立题,对佛法就可以研究。还有五重玄义,五重玄义是: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

名,这部经是以什麽做它的名字?体,这部经的法体是什麽?法体知道了,要知道它的宗旨是说什麽?宗旨知道了,又要知道它的用途;用途知道了要知道教相。为什麽呢?就像我们人,首先要有名字;如张三、李四,各有其名。知道张三的名字,那张三的身体有多大?多高?多长?多重?他的身体是什麽样子?他的身体健康不健康?他是以什麽为生?他是做生意的、读书的或做工的?士、农、工、商,他做那一行呢?若他是读书的,以读书为宗旨,那读完书又有什麽用呢?是否去睡觉?不是的,读完了书,它要发展它的用途。读科学的在科学上发展;读哲学的在哲学上发展,都是各有所用。经也是一样,经的用途知道了,题和宗旨也知道了,究竟它的身份是什麽呢?如教授、总经理,或者她是一位家庭主妇。总而言之,各有各的身份,这就判明了他将来的成就。经也是一样,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是以七种立题中的法喻立题来命名的。

「妙法莲华经」在五重玄义里,第一个玄义是释名,也就是解释这部经的名字。这一部经是以妙法莲华为名。妙法是法,莲华是比喻,因为微妙甚深的佛法,一般人不容易明白,所以用莲华来比喻。这一部经是以法喻为名的。

究竟什麽是妙法呢?它妙到什麽样子?好到什麽程度?现在我来告诉你,这个妙是不可以心思,不可言议的。不可以用心来测度思惟,想也想不明白的;要能想得明白就谈不到妙了。既然想不明白,那麽就不需要说了,说不出来嘛!可是不能不说,说不出来的就是妙。说不出来的还要说,那说的并不是妙,而是形容这个妙及讲说这个妙的意思。

究竟妙的真正意义是什麽呢?那是惟佛与佛,才能明了这种甚深境界。现在讲「妙法莲华经」只是讲少少而已,可是这少少的就不知道要讲多少天了。因为这个妙字,就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讲了九十天,也没有把这个妙字讲完,只讲了一小部份。今年(一九六八)暑假的时候,在九十六天里讲完一部楞严经,这真可以算是坐火箭去探月球那麽快。因为我在香港讲楞严经,曾经讲了十四个月才把它讲完的。

我们先讲妙字,究竟这个妙字要讲多少天?现在也无法预算,讲几天算几天。那麽首先要说妙。什麽叫做妙?妙法就是妙。什麽妙?众生就是妙。什麽妙?佛也是妙。什麽妙?天地间所有一切,没有一样不是妙的,什麽都是妙法。所以这个妙字要讲起来是无穷无尽的。这也是妙,那也是妙,妙究竟是从什麽地方来的?它是从心而来的。

你怎麽知道它是妙法呢?因为你有心,所以心法妙,然後是众生法妙,然後就是佛法妙。

心法怎样妙呢?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房廊屋舍,所有的一切,是从什麽地方来的呢?都是从每一个人现前的一念心生出来的;从众生的心里生出来。怎麽生出来的呢?你会说:「那就不知道了9这是妙。知道不知道都是妙。你为什麽会知道呢?又为什麽会不知道呢?这岂不是妙?这就是心法妙。

心法妙,心怎麽会妙呢?人的心,都是一般无二的。你指著胸前说:「我的心在这儿。」你的心真的在这个地方吗?那你真是错认心了!是认贼作父了!就像阿难似的,在楞严经里阿难说:「心在里面。」就是指这个肉团 心;这个肉团 心是没有用的。怎麽说它是没有用的呢?因为它只是一块肉团 。这个是集起心是聚集烦恼而生起来的心;又叫缘虑心,攀缘思虑的能力一直帮著你打妄想。而第六意识,也就是这个称为集起心,是这个帮助你打妄想和生杂念的肉团 心、缘虑心、集起心...,这个心就有这麽多的名称。所谓心法,不要以为我是说这个肉团 心。

那我另外还有个心吗?你不知道吗?看看这是不是妙呢?你连自己有个心都不知道。你既然连心都不知道,那你连生命也不明白啦!来的时候,糊里糊涂,去的时候也糊里糊涂。来从什麽地方来都不明白,这是个妙!死的时候又糊里糊涂的跑了,到什麽地方去又不知道,这也是个妙;生和死的时候都不知道就算是妙!那麽活著的时候大概是不妙了吧?但是这个更妙!怎麽会更妙呢?比如说你在不知不觉中从小孩子变成大孩子;从大孩子又变成大人;成了大人之後也不知道怎麽变成为老人。你说这妙不妙?不但变成老人,你又会生育儿女。如果不是妙,怎麽不知不觉就有这麽多变化?这是妙法。这个妙法现在讲出来,你会觉得有点意思,好像是这麽回事,但在没讲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这是妙法。

妙法就是这样的在你不知不觉中生出一种作用。妙要说起来多得不得了。眼前你所能看见的都是妙。为什麽呢?你怎能看见呢?要不妙你就看不见了。那麽看不见的就不是妙了?看不见的更妙。看见和看不见都是妙,听见和听不见也是妙。

所以眼前能看见的,不但是看见;怎麽能看见呢?这就是楞严经所讲的:「谁能看见?谁同你看见的?」你说这妙不妙?为什麽近的你能看见,远的就看不见呢?这都是妙。当你看见黄色,你就有黄色的样子。看见青、黄、赤、白、黑,这些就在你的八识田中生起它的样子。又怎麽会生起来呢?谁教你生出这种影像?这岂不是妙?

听也是一样。听的声音,为什麽有的声音就喜欢听,有的声音你就不喜欢听;谁教你欢喜和不欢喜听呢?没有!为什麽自己就会生出一种爱和憎的心来呢?见到美色,就生爱心,看到不好的颜色,就生出一种憎恶心、讨厌心。是谁教你的呢?你说:「我不知道是谁教的,只是这麽想。」这麽想就是妙,一切一切都是妙;这是心法妙;是由心里生出来的千变万化。如果不妙的话,怎麽生出这种种的变化呢?

妙太多了,如果要说,说几百年也说不完这个妙。要能说完那就不是妙。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都没超出这个妙字。所以这个妙包括三藏十二部,包括一切的佛法;一切佛法都没超出这个妙字。所以智者大师讲了九十天,就是讲九十年也讲不完这个妙字。这麽说来法华经在这一生也听不到了,也没有机会听完了。九十年也讲不完一个妙字,那麽经文就不知道要讲多久。别怕,现在的时代是一切事情都讲快,讲经讲快是妙,讲慢也是妙。既然释迦牟尼佛讲经也没有超出这个妙,我现在讲经又怎会离开这个妙呢?这个妙要离开就不妙,离不开就是妙。

法虽然是妙,要想知道妙法,得先要把妙放下。放不下是妙,但能够放下那才是真妙;要不信,你试一试把身、心放下。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人空法空,一切皆空,你说这不是个妙吗?这个妙是要把身心放下才能得到真正自性本有的妙。你能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可是还没有离开身心世界。这不是说离开我这个身心,离开这个世界,才能没有身心世界;而是在这个身心,在这个世界而没有了。

「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这就是快要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境界了。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才妙。容易也妙,不容易也是妙,一切一切都是妙,都没超出这个妙法。所以这个妙字是没法子把它讲得完的。

因为妙不容易说,所以是个妙。不容易说现在还要说也是个妙。总而言之,妙、妙、妙!一切都是妙。这又有什麽用呢?你问这个问题,这才是真妙。

修行、参禅、打坐,是追求这个妙。释迦牟尼佛到雪山苦行六年,是追求这个妙。一切菩萨行菩萨道也是追求这个妙,就是找这个妙。罗汉们宁可放下一切,也是去找这个妙。一切凡夫、圣人,想要修行,也是为著追求这个妙。所以到成佛的果位上,也叫妙。是什麽妙?是妙觉。菩萨是等觉,还谈不到妙觉,做佛才能成妙觉。所以现在先要明白这个妙。

妙有什麽用处呢?妙什麽也没有用,但什麽都需要它,这是放之存於六合 。这个妙要说它的大用,大造大化,这个天地万物,一切一切,都是从这个妙生出来的。所以不要以为有天主、有地主,又有人主创造这个世界,其实一切都从这个妙生出来的。这个妙字也只有佛才可以当得起。我们木有的佛性就是妙觉佛性。有关明白这个妙字是谈何容易呢!你要是很容易就明白这个妙字,那就谈不到妙了吗?不是的。你要是很容易就明白这个妙字,那更是妙。为什麽呢?你不费力就明白了,那岂不是妙吗?你费很大力才明白那更是妙。所以,怎样讲都是妙,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你说眼前的什麽不是妙?灯、桌子、椅子,这一切都是妙法的表现。你要明白这妙法,一切都是妙;不明白这个妙法,一切法都是粗。你要是觉得你很明白了,其实你还没明白。你去研究它的本体,都是从一个妙字生出来的。

今年(一九六八)的暑假期间,费了九十六天讲一部楞严经。楞严经上所说的五十陰魔,那些陰魔都超过现在的天魔外道。因为那五十种陰魔的神通实在厉害,有的头上可以放光,若把他的光放在你头上,你头上也会放光。但这种种神通在佛教里都是魔,何况现在的外道都不能放光呢!他们就像苍蝇似的,东、西、南、北的乱飞,飞来飞去,找不到出路,可怜这些盲从的人,就像跟著瞎子学道一样。假如你说你不明白,想要求法就应该跟著明白的宗教去学,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一般的人不明白便以盲引盲。因为世界上明白及有智慧的人少,不明白与愚痴的人多。有智慧的人喜欢听真理,没有智慧的人喜欢听迷人的道理。什麽是迷人的道理呢?譬如说修行的人不断婬慾,可以随随便便,因为这样说就认为它是好的。佛教是主张断婬慾的,如果不断婬慾而修行,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无有是处了。因为人问的不究竟欲乐和出世间的究竟快乐,是不可以兼容并蓄的。

还有一些人,在研究、修习 佛法中,尽做口头上的工作,而不实实在在的去做。不依照佛所教导的方法去行持,就等於是魔一样,也不能把他列入佛教徒之内。就好像有一些人见佛不拜,他说他是信佛的,这种人将来的後果是不堪设想的,究竟会到畜生道或到地狱或者饿鬼道去,是没有人敢担保的。为什麽呢?因为学佛法,就要依照佛所教导的方法去做,要是把「我」看得比佛还大,那就大错特错了。学佛法的人不但见佛要尊敬礼拜,就算见到菩芦也要拜菩萨,见罗汉也要拜罗汉,见到大善人、大修行人都应该恭敬钦佩他们,不应该贡高我慢,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自高自大。无论任何修学佛法的人都一定要谦、恭、和、敬。

在法华经第二十品有位常不轻菩萨,这位常不轻菩萨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修行菩萨道的一生。这一生他专门行常不轻菩萨道,怎麽行法呢?他专门恭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这十大愿是:一、礼敬诸佛:就是恭敬顶礼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二、称赞如来:你会问:「佛也欢喜人赞叹吗?」不错,因为你赞叹佛也就是赞叹你自己,假如你自己不愿意赞叹自己,那就不要赞叹佛,佛和众生是一样。你说:「我是佛那我就不需要拜佛。」这也是个错误。你自性是佛,但是你没有修,还不能和佛一样得证佛果。如果人人都是佛的话,释迦牟尼佛又何必到雪山打坐六年,在菩提树下坐了四十九天才开悟成佛呢?

释迦牟尼佛以过去生中修种种的苦行,修种种禅定,修种种般若,修种种布施,修种种戒律、忍辱、精进以及修种种的法门,今生还要去雪山修六年的苦行,并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要费这麽多的手续!而你连六天都没有做到你就是佛,这太便宜了你,这个佛就如同捡到的一样。所以有些人说他自己是佛,真是无惭无愧,大言不惭。而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做过常不轻菩萨,就是永远恒常的不轻慢一切众生。他见佛拜佛,见菩萨拜菩萨,见罗汉拜罗汉,见著一般人他也恭敬,见著比丘、比丘尼也叩头,说:「我不敢轻於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意思是说我不敢轻看你们,你们将来都会成佛;如果我轻看你们就等於轻看佛一样。这种发心是实实在在的一点虚假都没有,实实在在恭敬一切众生。但是他招来的果报是最不好的,因为有一些傲慢的比丘说:「这个比丘,你真不懂佛法,乱给人家授记。」於是就打他,在他叩头的时候用脚踢他,甚至把他的牙齿都踢掉了。要是一般人对人叩头还被人打,以後就再不向人叩头了。但是这位比丘,人家打他,他还是向人叩头。以後,他远远的见著比丘、比丘尼时先叩头,不等这个人走到他身边就站起来跑了,免得这些人打他。他还是一样行不轻慢一切众生的菩萨道,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前生所修的六度万行,而不是一朝一夕就成佛的。

所以那些认为自己是佛的人,他就不认识佛了。自己妄自尊大,这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不是佛境界。认为自己是佛而不修行,尽造罪孽,这比你天天抱著原子弹 、氢气弹睡觉还危险。这些人将来一定堕地狱的,真所谓「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往里钻。」

我讲楞严经时曾讲过一首偈颂:「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当师父的下了地狱,向徒弟问:「为什麽也到这个地方来?」徒弟说:「我跟著您学道的,当然也跟著来啦9师父说:「错了错了!这是地狱啊9徒弟问:「为什麽您把我带到地狱里来?」师父答:「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怎麽会到这个地方来的,现在想出去也不能了。」不但他自己不能出去,所有跟他学的徒弟也一网打尽了,什麽时候翻身谁也不知道。这就是自称是佛,不认识佛,又不明白佛法,所得到的果报。

上面是说要跟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去修,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这不是说今天供养,明天不供养;不是说供养一个佛,而不供养其他佛,要普同洪养。除了广修供养,还要忏悔业障,这是第四愿。我们为什麽要向佛顶礼?就是要表示自己无量劫以来,做的错事太多了,现在发露忏悔,改过自新。五、随喜功德。就是看见所有慈善的事情都应该做,能做一分钱就做一分钱。

行菩萨道是要利益人、帮助人的,不是只想利益自己。凡是帮助别人的事情,不自私自利,这都是随喜功德。六、请转法轮 。当你知道某一位法师会讲经,就联合大家请这位法师说法。须知道经典的意义要有几十年研习 的功夫才能明了,那些所谓研究佛法,有头衔的学士,倘若他们没有把自己放下,那他根本没有明白佛法。就像蚂蚁啃西瓜,尽在皮上钻来钻去不能嚐到味道。学佛法要跟著法师们学,不要自以为不可一世,说自己懂佛法。所以请真正明白佛法的法师说法,就是请转法轮 。七、请佛住世。请佛陀常住世间,现在佛不住世了,就要请佛法住世。八、常随佛学。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把自己的身体看空了,没有自己这一个身体。所以要跟著佛学。九、恒顺众生。常常随顺著众生,希望令他们明白佛法。十、普皆回向。把所有功德都回向一切众生,令他们速成佛道。

「妙法莲华经」释名的第一个字是妙。妙字太宽广了,横讲、直讲是妙;尘说、刹说也是妙。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都是妙法,妙法包含一切,以至三藏十二部都包括在妙法里面。

所谓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讲定学,律藏是讲戒学,论藏是说慧学。经、律、论所包含的道理是无量无边,无穷无荆而戒、定、慧所居的功也是无穷尽的。既然经、律、论是妙法,戒、定、慧也是妙法。有关戒、定、慧你们听了很多,试问究竟做了多少?我们听闻佛法,不但要明白,还要设身处地的、实实在在的去依法修行,这才是真正有所得。知道而不行,就等於不知一样。为什麽呢?因为那就像知道这样东西是好吃的,但是你必须吃了之後才能真实受用。对佛法也是一样,知道一点行一点,这才是实行家。若知道而不行,对你对佛法都没益处。就好像石头人似的,形像虽是个人,却不能说,更不能行。

妙,有心法妙、众生法妙和佛法妙。分而言之是三,合而言之是一。无论分开或合起来讲都是妙法。三是妙法,一也是妙法。

所谓三藏十二部,三藏是:经、律、论,它包括戒、定、慧三无漏学。十二部经是:(一)契经、(二)重颂、(三)讽诵、(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未曾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虽然这十二部经的意思很深,但主要是记得和了解佛陀的教义。佛法不一定注重学问,而是注重真实行持。六祖大师甚至没有读过小学,连签自己的名字都不会,但他却会讲经说法。因为他不认识字,讲经时就叫人为他念经文。人念一句他讲解一句,而他所说的法是和佛一致的,并没有不合佛法。六祖大师不认识字却会讲经说法,是因为他得到佛祖的心印,以心印心的妙法;故他所说的法都是妙法。六祖得到五祖的心法,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他和猎人共居十五年,在这一段时间内他用功修行,开大智慧。我们修道的人切记不要著急,古云:「毋欲速,欲速则不达。」修行用功就像射箭的弓,紧了则绷,慢了则松,要不紧不慢才成功。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在中国有一种虫叫蜉蝣,这种虫朝生而暮死,生得快死得也快。所以我们修道者要老老实实的用功,千万不可走捷径,以为走旁门左道的小径会比较快有成就,实际上它是达不到目的地。我们要依照六度万行的大道去修行,这才是妙法。中道就是妙法,离越中道,就不是妙法。

在汉朝有两个人,一个叫袁盎,一个叫晁错,两人都在朝廷当官,袁盎用方法把晁错杀害,之後袁盎便出家做和尚。原因是他时常见鬼,常常见晁错的鬼魂要来杀他。白天夜晚都是如此,使他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因而忏悔出家。他出家之後,再没有见到鬼魂,乃更决心用功修行。因为一念之差杀了人而出家,所以他希望来生也再做和尚不当官。果然第二生他成为一个到处弘法的大法师,是个不贪名不图利的苦修行。这一生他也没见著晁错的鬼魂。如此过了十生,因为他苦功修行有点道德,所以一生比一生身份高。到了第十生,他做了国师,成为皇帝的师父。皇帝赐他一个沉香宝座(当时沉香在中国是最贵重的一种木材,只有皇帝才能坐这种木造的椅子)。当国师坐到宝座上,便神气十足。他心想:「当今世上能坐这种宝座,这麽尊责的法师也没有几位,这赏在太妙了9

就当他生这一念贡高心,以为当今天下唯我独尊的时候,那十生以前未超脱的晁错冤魂又来找他了。突然在他膝上长了一个人面疮,这种疮有口、鼻,更会说话。常常对他说:「你休想再摆脱我,我跟著你十世,非要你还我命不可。」这位悟达国师得了这麽一个疮病,日夜呼痛,他实在没办法,难以忍受,他念大悲咒、楞严咒以及一切的经咒都不能消罪,因为他业障太重。这皆是由於他生一念贡高心,所以护法神也远离,不再保护。幸而想起了迦诺迦尊者,悟达国师曾服侍这位尊剩当时,尊者全身生疮,流脓、出血,又肮脏又臭。悟达国师摄心侍奉及照顾他,替他煎汤熬药服侍他,使他的病痊癒。迦诺迦尊者其实不是真的有病,他为示现来度悟达国师的。果然,国师对他很好,尊者痊癒之後便对国师说:「将来你有难,可以到四川茶山地方找我,我会替你想办法解决。」这时候悟达国师因为生了人面疮而没法治好,便想起去找迦诺迦尊者。尊者用三昧水替他一洗,人面疮就痊癒了。所以修道的人无论怎样也不可生贡高我慢心。

心法妙,在前面讲了个大概的意思。现在讲众生法妙。什麽叫众生?众生是种种因缘和合而生,故叫众生。众生分为十二类: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这十二类众生中每一类又有种种不同。就拿卵生来说,有的卵生会飞,有的不会飞。会飞的种类有千千万万那麽多,以至任何人也不能完全认识及分别清楚。你说是不是妙?分别不清楚是妙,分别得清楚岂不也是妙?卵生是这样,胎生、化生、湿生...以至所有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胎生,人是胎生,一切畜生也是胎生。卵生是怎样来的?卵因想生,因为有这种想,所以就有卵生。胎生是胎因情有,是由爱情而生。爱情,人人都认为是一种最快乐的事情,实际上在最快乐里面反而是最痛苦的。现在美国有很多人都觉悟到爱情是不自由 的,於是乎解脱爱情,走到觉悟这边来了。一般青年男女随便谈情说爱,随便结合,又随便分离,说这是一种自由 ,其实这是误解自由 。男的女的都不结婚,不守规矩,这不但不是自由 而是错中错。为什麽?因为要是结了婚,虽然不自由 ,还是天经地义的一种道路。假若误解爱情,说不结婚就可以随便,这是想要快一点死,想要快点把自己的身体破坏,把身体弄坏了就会死得快一点。这种情形若不赶快挽救,祸害就太大了。这是说胎因情有。

无论人或畜生,畜生也因为有这种情,为什麽牠也有这种情?这种情是因为从无量劫以来的颠倒习 气太深。做人的时候,这种情慾心重,所以就会堕落到畜生道;如果在畜生道里还不知道觉悟,情慾心便变得愈重,也愈来愈愚痴昏钝。

诸众生中,湿生和化生是怎麽生出来的?也都因为婬慾心太重。任何众生都因为有这个情,所谓:「业尽情空是真佛,业重情迷是凡夫。」被情所迷者是个凡夫,你要是把这个情看空了,就是个圣人。

在众生里边,人类有千差万别,畜生里边也有千差万别。可是这些都没有出离这妙法,都在妙法里面包含著,所以众生法也是妙法。

你不研究它不觉得怎样,若一研究,每一种类都有它的道理。为什麽会做人?为什麽会做狗?为什麽会做猪?为什麽又会做牛做马?这里面都含藏著一个妙法。这个妙法的道理不容易明白,不容易明白就是妙法。你说我明白了,明白也是个妙法。妙法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在众生份上也是一样。

讲到佛法妙。什麽是佛法?什麽又不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佛有一切一切的法,没有一样不是佛法。究竟有多少?总括起来有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那一个法门是最妙的呢?每一个法门都是最妙的!以前我曾经答覆过一个人,他问我:「八万四千法门那一个是第一?是最高的?」我答覆他:「你要是认为那一个法门对你最适合,那一个法门就是最高的;那一个法门对你没用处,那一个法门是最低的。」这要看你的根性,佛设八万四千法门是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种的毛玻你的毛病除了,那一个法门也没有用。你的毛病如果存在,那一个法门可以治你这个病,那一个法门就是第一。所以八万四千法门,就有八万四千个第一,也有八万四千个障碍,与八万四千个最高无上。

现在讲到佛法妙,也就有八万四千个最妙。为何如此说?因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法法都是药方。你有什麽病就吃什麽药,这个药就是治你这个玻能把病治好就是良药,你要是用错了药,良药也会变成毒药。

今天有人问我吃肉可不可以开悟?我说:「吃肉者若能一口吞下一只猪、一只羊或一只牛,如果有这麽大的口,就可以;若没有那麽大的口,没有人保险可以开悟。六祖大师和猎人在一起十多年,他是吃肉的,可是他吃的是肉边菜。因为他和猎人在一起,猎人一天到晚都以肉为食,他若不吃肉就没东西吃。於是他自己种了点菜,也不另外炒或煮,就把菜放在肉锅一起煮,他就吃菜,这叫肉边菜。六祖大师吃肉边菜,因为他是已经开悟成佛的人了。他就是吃肉、吃什麽都可以。我们没有六祖大师那种智慧德行,还没有开悟,还是不要尽贪吃的享受。吃的东西再好,到了肚里也变成臭秽的,没有什麽大的意义9

「妙法莲华经」之所谓心法妙、众生法妙、佛法妙。我们人的心可以到十法界,十法界没有超出现前一念心。譬如我们生一个恶念,就会种地狱的因。再生一个恶念,就会种饿鬼的因。再生一个憎恨的恶念,就种下修罗的因。再生一个愚痴的恶念,就种畜生的因。你生一个善念,就会生到人道。若生一个守五戒修十善的心,就会生到天上。假设发心去修行苦、集、灭、道四谛的法门,就是种声闻的因。你发心修六度万行,这就是种菩萨的因。你发心修持一切的佛法,而希望成佛,这就是种佛的因。

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就是十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是四圣法界,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是六凡法界,合起来是十法界。十法界是从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所造成,所以说心法妙。如果心法不妙,众生法也不妙;众生法不妙,佛法也不妙。就因为心法妙,所以众生法也妙,佛法也妙,十方诸佛没有超出现前的一念心,十方的菩萨也没超出我们现前的一念心;乃至於十方缘觉、十方声闻也没超出我们现前的一念心。甚至於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凡法界亦都没有超出现前的一念心。

讲到「心」字上,古人有这样的几句话:「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牙,披毛从此起,做佛也由它。」做佛也是由这现前的一念心而起的。在华严经上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假设你想了知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的一切诸佛,便应该看一看法界性这种奇妙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真是太妙了,所以说一切唯心造。你来这听经,也是因为心里想要来,心里动这一个念头,身体就跟著心跑了。如果没有想要来这个念,就不会在这里听经。心字在中国字来讲,三点好像星星那样陈列著,底下有个弯钩,这个钩像月牙,披毛戴角做畜生就从这儿生出来;可是,做畜生虽然由这一念心,成佛也是由这一念心,并没有换另外一个。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个心生成的。

太妙的妙法人都不知道,现在讲一讲不太妙的。例如吃饭,肚子饿了就想要吃饭。怎麽会生这种思想呢?怎麽会想要吃东西而说是肚子饿呢?怎麽会肚子饿呢?这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总而言之你不分别、不思量,那就是妙法。到了不思量不分别的境界上,所谓「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永脱根尘。」六根没有了,六尘也忘了,你修到这种境界,那便真是妙法;虽然没到那种境界,也没有出乎妙法之外。所以我们现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没有一样不是妙法。妙法,往深处讲是妙法,往浅处讲也是妙法,法法皆是妙法,只看你能不能明白。你要能明白,任何法都是妙法;你要是还没明白,也可以说是妙法。但只可以说是妙中之粗,是粗的部份,不是细的。妙法两字是没法子讲完的,要能讲完就不是妙法。

现在举出一个例子来形容妙法,这形容本来不大恰当,可是以这形容或者令我们明白一小部分的妙法。在以前有一个官,这个官信佛,他会背诵法华经,而法华经有两册,他对上册一目了然,能读能诵,明白经中的道理。但下册他就格格不入,没法子懂,也没法子诵念。他觉得这件事真妙,对上册他读一次就记住了,但下册读了几千万次也无法记住,这是什麽原因呢?於是,他便到附近一个寺院,这个寺院里有一位开悟的和尚。这个官到这寺里请方丈和尚为他开示,方丈和尚就欢迎他、招待他。他对方丈和尚说:「我很信佛,我对法华经很有兴趣。但不知为什麽,上册我读一遍就能永远记住,但下册无论怎样读也记不祝这究竟是什麽道理?我不明白,所以来请和尚开示。」那个方丈和尚是个开悟得到五眼六通的人。五眼就是:(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开了五眼者,能观察过去世,一切事。和尚听他这样问,就对他说:「我告诉你可以的,不过你不要生瞋恨心。因为我所说都是真的,并不是骂你。」这个官说:「这当然,您告诉我前因後果的事情,我当然不会瞋恨。」和尚告诉他:「你前生是在寺里耕田种地的一条牛,帮庙上做工,所以有很大的功劳。而庙上每年到了六月,照例把经典搬到外面去哂,因为哂过之後这些经典就不会生虫。在晒经时你曾走到晒经的地方用鼻孔嗅过这部法华经,但只是嗅到上半部,下半部没有嗅到。因为你对寺庙有功,所以今生你做官(你不要以为做官的都是人,其实马、牛、羊、鸡、犬、豕,什麽都有的)。因为你只用鼻子嗅到上半部的法华经,所以你对上半部特别熟悉,对下半部则格格不入,就是由於这种因果。希望你以後更加精进拥护佛法和道常」因为他前生只用鼻子嗅过上半部法华经,就永远也能记得,那是什麽道理呢?这就是妙法之一。

我的一位弟子曾对我说:「楞严咒对我是一个大障碍,我怎样读也记不祝」你不要望洋兴叹。我教你一个方法,你不要一下子把全部咒文读完。你要一句一句,一行一行的读,记得上一句再读下一句。第二句记住了再往下读。如果记不住就不往下读,单念那一句,多读几遍,把眼睛闭上也能背出来,才再多加一句。如此一句一句的加下去就会背了。千万不可贪多,贪多嚼不烂。就像那位问吃肉可不可以开悟的居士,我告诉他说:「你若能一口吞一只牛,你就能开悟。若不能一口吞一只牛,那是永远不能开悟的。但他还是不懂,说他没办法。若没办法怎麽想要开悟呢?试问那一个佛是吃肉开悟的?那一个祖师或菩萨是吃肉开悟的?为什麽你要那麽特别,既要吃肉又要开悟?」这只是开吃肉的悟。因为吃肉是贪心,他将来的果报可不得了,因为他欢喜吃别人的肉,别人也欢喜吃他的肉,可惜他还不知其危险性。读楞严咒可不要贪多,虽然楞严咒很长,但你要是专心也会背诵的。

妙法是法法皆妙,没有一法不妙。我讲妙法莲华经,单讲妙法两个字就讲了好几天,而妙法两个字也总没讲完。不过比起智者大师那相差太远了。智者大师讲妙字讲了九十天还没讲完。那麽什麽是妙法?你知道也是妙法,不知道的更是妙法!如果说不知道才是妙法,那麽,能够学吗?现在就要学不知道,学不知道打妄想;学不知道瞋恨心;学不知道生贪心;学不知道生痴心,把贪、瞋、痴丢了不要,这就是妙。你要是舍不得贪、瞋、痴,那就妙也不妙。能舍了贪、瞋、痴,那是不妙而妙。你想要知道这个原理,就须专心一致的用功修行,到了得到五眼六通时,就会知道这个原理和这个妙法。

「妙法莲华经」,谈到妙法的妙,有众生法妙和佛法妙。现在是按照天台宗所定的六即佛来解释这个妙法。妙法就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

所谓妙法,放在佛的份上,它没增一点。在众生份上,也没减一点。在诸佛的份上,它也不净;在众生份上,也不垢。在诸佛份上不生,在众生份上也不减。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妙法的本体。我们人人本具,个个无缺;可是却没有人知道,这叫理即佛。所谓理就是佛,有具足佛性的理,而不是说现在就是佛;只是具有佛的道理。所以说人人是佛,仅是指理即佛而言。

每人来听经要明白经的道理,明白诸佛所说的道理。须知明白心就是佛;佛也就是心。佛所说的法是因为众生有心,若众生没有心,佛也不用说法。你知道心即佛而只有佛的名字,这叫名字即佛。

单知道心即佛,佛即心;可是不用功修行,你虽然知道理即佛,名字即佛,又有何用?那佛性就好像在金矿里的金,把矿里的金取出来就是修行。取出来後还要锻链,用火烧冶,经过锻链後才是真金。不错,人人是佛,矿里的金是理即佛;从矿里取出来的金是名字即佛;又加上一番修行锻链,用火把金链出来就叫观行即佛。

修行用功,参禅打坐、念佛、诵经,无论用任何功都要专一。专一修行到内无六根,外无六尘的程度。内也没有六根的境界,外面六尘也空了;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永脱根尘。这时候,既无人相,更无我相,无众生相也无寿者相。没有过去心、现在心,也没有未来心,三心了不可得,且四相也空了。这时候就得到一点妙法的滋味。但是还没有确实、真正的知道这个滋味,这时候就叫相似即佛。

到了相似即佛的时候,还不能停止。还要用功修行,直至能见到本来面目。在禅宗里叫本来面目,在天台宗是说得到一心三谛的境界。三谛就是真谛、俗谛和中缔。在净土法门里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何谓一心不乱?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上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风也吹不动,雨也打不漏,成为一个。尽三干大千世界就在这「南无阿弥陀佛」的一念里包括了。这时候没有山河大地,没有房廊屋舍,也没有人、我、众生、寿者,什麽都空了。若想要停止「南无阿弥陀佛」这念也不可能。它就像流水似的不休不停。如此念佛,念到不念自念,就是得到念佛的一心三昧。这时候是很妙的;你听见人说话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你听见刮风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你听见流水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正是水流风动演摩诃,都是摩诃大法。当你见到七宝莲池里的四色莲花,各放著青色青光、白色白光、赤色赤光、黄色黄光这四种光明。这时候可以百界成佛;不但在这个世界成佛,你愿意到那一个地方成佛都可以,这是净土法门里的一心不乱。并不是像有些不明白佛法的人,他听见声音,譬如听见钟「当」的一声,他就问旁人有没有听见,还以为是一种境界。任何一个用功的人,那种奇奇怪怪的境界多得很,可是不要执著它。禅宗有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算佛来也不要动心,要修得这种定力。不可以佛来就生欢喜心,一生欢喜心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麽生欢喜心?须知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相都是虚妄的,你要能在有相上就看见是空的,这就是真空。而在空的份上又能看见是有,这是妙有。真空本来不空,妙有本来非有。你说这妙不妙?到了这个时候就叫分证即佛。

虽然到了分证即佛,可是还没究竟。必须要像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明星而悟道,究竟证果,这就叫究竟即佛。以上所说的是以六即佛来解释这个妙法,到了这个时候才亲证妙法的本体而真正成佛。

妙法的境界是不思量、不分别。正如某人要学楞严咒,他就落到思量和分别上。须知你越思量就越学不会,越分别就越不明白。你若要去想为什麽,就不能记住楞严咒。什麽也不想,而只知道念楞严咒是我的本份才对。要想记住楞严咒就不要用分别和思量心去念,分别就是第六意识,思量就是第七意识。我们要用不分别、不思量的妙法,要用真心去学佛法。

妙法虽妙,但会用的人很少。从前,有一位庞居士,这位庞居士开悟之後回想起从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直到现在才开悟,觉得这真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他想说明了悟妙法的法门,真是:「难、难、难9怎麽难呢?如「十担芝麻树上摊。」芝麻粒是很小的,要把它摊在树上,不是很困难吗?树上根本是不平坦的,摊放每一粒芝麻都会掉落地上,而十担芝麻要用多少时间呢?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修行时,要想改除习 气毛病但却偏偏会犯毛病,你想不发脾气,却又偏偏有事情来惹你动怒,好像考验你似的。譬如:想要不喝酒,而偏偏有朋友请你去喝酒。你对他说你戒酒了,他会说:喝了这最後一次再戒吧!然後又有另一个朋友请你,这样下去想要戒酒也不容易。甚至於一切的坏行习 气,想要消除是很不容易的。

庞居士认为开悟是很难的,但他开悟的太太却认为不难。她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所有一切草木都是佛的心印法门,祖师西来的妙意处处在百草头上。「翠竹黄花,无非般若。」一切青竹黄花都是般若智慧的说法表现。苏东坡曾经说过:「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流的声音就如弥陀经上说的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而山岭的颜色无非是清净法身。你说那个不是妙法?一草一木妙法本然。这究竟有什麽难的呢?因为庞居土一家都是开悟的人,而他开悟的女儿庞灵昭也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就表示妙法是在日用平常之中。吃饭、穿衣、睡觉...都是妙法,就看我们的领悟了。修道的人终日吃饭谓未吃一粒米,终日穿衣谓未穿一缕纱。这并非打妄语,而是心不在焉;於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是到了无心的境界上。这时候虽然睡觉但和醒时一样,因为并不糊涂,不像常人作梦,老打妄想。

在中国有位玉琳国师,他很聪明。他师父要他和他师兄在一天一夜 里把法华经背熟,谁若能背诵就把法传给谁。他这位师兄一天到晚睡觉,玉琳国师以为他自己一定能比他师兄先背熟这部经。谁知道他去见师父时他师父告诉他说,他师兄昨晚已经能背了。为什麽他师兄能这样快背出来呢?因为他的境界已到了睡而非睡,可能是人了定。会用功的人,无论行、注坐、卧都一样可以入定。不会用功的人会嫌这儿吵,那儿不清净,其实假若你心里清净到处都是清净之地。

上面讲的是第六和第七意识。在楞严经上佛陀曾告诉阿难:「成佛是由这六根,堕落也是由於这六根。」六根、六识、十法界都是妙法,都是古来讲心的表现。可是要你不思量不分别,一旦思量和分别就落在意识的巢穴里。因此一般人不能专一其心,转识成智。智是识的变化;智也是妙法。在众生份上是转智成识,是把本有的智慧变成意识,所以由妙变粗,而粗即不妙。在诸佛份上是转识成智;所以在意讥的巢穴里能得到真正的智慧而证得妙法。

妙法,说起来是无穷无尽的。按释迦牟尼佛的本门里有十种妙,迹门又有十种妙。本就是佛即妙觉;迹是垂迹,显示种种的痕迹。因妙太广太多了,所以天台智者大师曾九十天谈妙。妙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虽知是妙,可是还在不明白处。以下再讲一些公案给大家听,来证明妙法的妙处:

从前,有一个和尚,他每天诵念一部法华经,从经上他得知书写这部经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於是他就恭恭敬敬,一笔不苟的写完全部法华经。当他写完这部经时正是冬天,就在他把笔放到水里泡洗的时候,水里忽然冒出一朵冰莲花,这朵冰莲花越长越高,越长越大。於是他就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冰莲和尚,这件事情当时很多人看见。

还有一则公案也是证明妙法莲华经的妙。从前有一个和尚,他很有地位,在朝廷里参政。每次他从寺庙到皇宫去都不坐轿,他骑马。每当他坐在马上他就背诵法华经第一卷,到达皇宫时刚好把第一卷背诵完。天天如此,有一天他的马忽然死了;而他寺庙对面的一位居士家里生下一个男孩。婴儿出生前,他的母亲曾梦见对面那位和尚所骑的那匹马撞到她怀里去,不久婴儿就出世了。她觉得奇怪就叫人到庙里去询问,才知那匹马刚死去了。她知道这个男婴便是那匹马来投生的,於是就将这男孩送到庙里。可是男孩很愚痴,无论教他认字或写字他都不会,所以一个字也不认识。但是,有一个和尚教他念法华经时,他却很快的把第一卷记住,往後他就记不住了。什麽原因呢?因为他做马的时候,和尚每天在牠背上背诵第一卷,所以他能记注。牠因为听到法华经而得以投生做人,可想而知这部法华经的功德是多麽的不可思议了。

在晋朝时代,云南有一位叫陈东院的居士,他深信观世音菩萨。他曾到南海普陀山去朝拜观世音菩萨道常在他朝拜完毕,见到一位和尚在念法华经。便请这位和尚替他念经超度亡母,使她离苦得乐,早登天界。在功德圆满时,他家里的一只力气很大的牛,忽然间死去了。当晚这只牛托梦给他,告诉他说:「我是你的母亲,因为口业太重,罪孽太深,所以投生做牛。现在你请法师念经超度我,使我能离开牛身,但还未能离开地狱之苦,你再请法师为我念经超度吧9陈东院得了这个梦之後,便再到普陀山去见那位和尚,请再次超度他的母亲。这位和尚念经时固然很诚心,可是酒瘾未断,偶尔会喝一两杯酒。当他知道陈东院母亲的情形後,就很诚心的跪在佛前念法华经,在念到第四卷的时候,他的口很渴,想喝茶,茶壶里没有茶;但见平时喝酒的酒杯里有酒,便把那酒喝完了又继续把整部法华经念完。

陈东院又作了一个梦,梦见他的牛妈妈对他说:「我本来可以离开地狱的。当法师念第一到第四卷法华经的时候,地狱里遍满金光,且有金莲花生出来,正当我要投生时,忽然间有一股酒气充满整个地狱,第五到第七三卷的法华经就没有那麽大的功效了。你再请这位法师为我重念吧9陈居士又把情形告诉这位法师。过去这位法师以为喝一两杯酒没有什麽关系,而经过这件事之後,他便坚守酒戒了。由这些事看来,法华经的妙处真是不可思议。

学佛的人须知法华经有多种妙处,如做畜生的听经闻法就可投生做人,在地狱里受苦的听经闻法就可以生到天上。因为有这种的意义,所以有些人就去念诵经典,并依照经典上的方法去修行。不过修行时千万不能自满,不要以为念经就有功德。你若生出自满的心,不但没有功德甚至可说是白费的。仅仅种下一点善根,修道的人切记不要自大,不要贡高我慢,处处须要谦恭和蔼。

六祖坛经里,有一段说:有一个和尚名叫法达,他诵念法华经已经念了三千多部,因此他就生了一种贡高心。当他到曹溪南华寺去见六祖惠能大师时,本来一切僧人,见著住持、方丈和尚都应该搭衣持具,恭恭敬敬的叩头顶礼。就因为法达心里生出一种障碍,以为诵了三千多卷法华经功德一定不少,於是当他见到六祖大师的时候只弯一弯腰,连头也没有叩到地上。

六祖大师便问他:「你现在心里有一个什麽东西?你平时修习 什麽?」法达很坦白的说:「我念法华经三千多部了。」六祖大师说:「我不管你诵经多少部,但须明白经意。」又说:「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正是:「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解,与义作仇家。」意思是说:你心迷的时候就被法华所转,你心里明白的时候就能转法华。转法华才是妙法。被法华转是妙而不妙,转法华才是不妙而妙。你念法华经三千多部,但不明白经中意思,你和这部经的意义像生了一种冤仇似的。本来这部经和你是一体;但是你以为诵了三千多部经,便有功德,有了一种障碍,所以变成两个。你只因为没有明白经中的道理,故未能把贡高我慢除去。

由这一个故事,以後希望无论那一位,有什麽功德都不要生骄傲和自满心。切记学佛法的人一定要谦恭和蔼,对任何人都不要骄傲,这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别把我所说的话当作耳边风。

妙法莲华经是本经的经题,妙法是非常宽广,无法说得尽的。以上的已经大概地解释,现在续讲莲华两字。

莲华是最稀有的一种花。这种花是属於花果同时;花开莲现,花落莲成。莲华的根在泥土里,茎在水里,而它的花是既不在水,也不在泥,而在水上。在泥土里的根表示凡夫,在水里的茎表示二乘。凡夫著於有,在泥土是譬喻有;二乘的人著於空,水中花茎表示空。莲华在水上是超出空、有,而表示中道与了义。既不落於空,又不偏於有。空、有称两边,两边不著是为中道、了义。

为何说莲华表示中道、了义、圆顿大教呢?因为建华一开就有莲子,这表示因果不二;因是果,果也是因;如种的是佛因,所成的就是佛果。而花果同时也表示开权显实。莲华开了就表示开权,权巧方便的法。显出的莲子是表实法;是真实不虚,以实相为体的法。

在本经上说,佛以大事因缘而出现於世。什麽大事呢?是众生的生死问题。佛教我们一切众生觉悟,了生脱死。有的人说:生死是人人都有的,不算什麽大事?不错,人人有生,人人有死。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究竟为什麽呢?有什麽了期呢?庄子说过几句很有哲理的话,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而已矣。」意思是说,生命有边际、有终了的时候,可是知识是没有终极的。我们以有终点的生命来学习 没有终止的知识,这是没法子追得上的!但他只知道一半,还未知道全体,为什麽这样说呢?因为他只知道生命有一个终点,而不知道终点之後又有一个开始,虽然这个生命结束了,而另一个生命却又开始。

我们的生命,并不是出去了就不回来。你要是知道怎麽生,死的问题也就会解决一半;若不知道怎麽生,死的问题也就不明白。正所谓:来也糊涂,去也糊涂。对於生死问题,子路曾问过孔子:「老师,我要用什麽方法来侍奉鬼神?」孔子答:「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意思是说:「你要怎样侍奉人都还未明白,怎麽就想侍奉鬼呢?」子路又问:「敢问死?」我大胆问一问怎样叫做死法呢?死是什麽滋味?死是怎样情形呢?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你也不知道怎样活著,又怎样知道死呢?也就是说,你是怎麽生的?就是怎麽死。究竟是怎麽生的呢?这就讲到根本的问题上,人人都应该注意到这一点——生死是一件大事。

人是由情欲而生,所以就由情欲而死。若没有情欲也就没有生,更没有死。生死的问题是因为贪欲之心,要是贪欲的心断了,生死也就能了知。佛是为了众生生死的问题才到这个世间来的,所以这生死的问题是很重要。

有一个生死问题的公案:从前,有一个大富翁,他娶了一个很漂亮的太太,生了三个儿子。这个有钱人除了钱之外他什麽也不认识。钱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犹如骨肉至亲,所以他把圣人所著的「中庸」一段改了。改为「天命之谓钱,率性之谓钱,修道之谓钱。钱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钱是很少时间可以离得开的。因此,这有钱人把大儿子叫金子,二儿子叫银子。因为金子、银子都有了;第三个儿子就取了一个很古怪的名字,叫业障。

当有钱人的三个儿子都长大了,他年纪也老了,而且得了瘫痪玻得了这个病之後他也不能走路,整天躺在床 上。病久了,家里虽然富有,可是并没人侍候他。他那漂亮的太太也远离他了;那聪明的儿子也不来看他。这时,他把牙一咬,想快点死去。但他又想到:一个人到了陰间会很寂寞,於是跟太太商量,说:「病了这麽久,我看也不能好了,不如快点死去,免得受罪。你可不可以陪我去死呢?」他那漂亮的太太说:「你怎麽可以叫我跟你去死?死是谁也不能替谁的。你是不是病疯了?」他见太太不肯跟他去死,就转移目标,把大儿子叫来,他说:「金子,你一生出来,我就最爱你,你知道吗?」大儿子回答:「当然知道。」他又说:「现在我快死了,你能不能陪我去呢?」大儿子一听,答道:「你真老糊涂!你年纪这麽老,是应该死的,我还年轻怎麽可以死?你如爱我就不应该叫我去死。」於是,大儿子跑了。他又把二儿子叫来问道:「银子,我现在快死了,你能不能陪我死?」二儿子答道:「你这老混蛋!要死怎麽可以叫我陪呢?」他的太太、大儿子、二儿子都不肯陪他死。最後他再把三儿子业障叫来,试探的说:「业障啊!你年纪最小,我也最爱你,我要死了,可是又舍不得离开你,你说怎麽办?」他的小儿子很聪明伶俐,便说:「这不要紧,你最爱我,我就跟著你死吧9老年人听了很高兴,因为只有小儿子业障肯跟他到地狱去。所以他说:「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所有的金、银、珠宝都带不去,只有你造的善业或恶业才跟著你形影不离。「但念阿弥陀,往生极乐国。」既然业随身,就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便能往生极乐国土,不会堕人六道轮回的苦海。在阿弥陀经上说的极乐国土是黄金为地,那个地方的黄金像泥土这麽多,可说是富贵到了极点。

我们人生在世,要及时行善,有一口气,有一点力量就要行善积德,不要仅借著前生所种下来的善根,享尽今生的福报。

花有种种的不同,有的是谎花无果,只开花不结果。是譬喻一些人尽管撒谎,尽打妄语,只说不做,也是譬喻外道,因为一些旁门外道表面看来很神圣,於是很多人趋之若骛。他们也很用功修行,修种种的苦行,可是却结不了果,到头来一事无成,这就等於谎花无果。

有的是一花多果,一种花却有多种的果。这是譬喻凡夫供养父母、师长等的种种孝顺行为。因为供养父母的这种关系,所以立了很多功;这些功将来也结成很多的果,或者生到天上,或者生到人间做富贵的人,这就是一花多果。

也有的是多花一果,多种的花,可是只结一个果。这就是比喻声闻乘,声闻乘的人修种种的苦行,可是得到的仅是有余涅盘。这就是多花一果。

更有的是一花一果,这是代表缘觉。缘觉是修远离行,修这种法门是住到深山穹谷里,他也只能得到缘觉的果位。

有的是先果後花,像须陀洌他在前面,可是随後他还需要继续修行。

又有先花後果,这代表菩萨乘,菩萨是先修行,然後得到菩萨的果位,可是以上所说种种的花都不能比喻妙法,都不能和妙法相比,唯有莲华才真正可以比喻妙法。因为莲华是花果同时,表示即权即实。

上面讲的花果同时乃表示开权显实,既有花又有果;权是花,实是果。可是为实施权,怎麽有花呢?花是为著果而有的。佛说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的时候,都是为著要说法华经才说那些经典。以前所说的法是权法而不是实法,到法华会上才说出实法、实教。把权教都展开而显示出一乘实法,这就是花开莲现,也叫开权显实。花落莲成就叫废权利实,把权法舍弃,宣畅流出真实的妙法。上乘实教,即圆顿一乘。

佛所说法有本迹二门。什麽是本门?本是根本,迹是垂迹。什麽叫本,现在举出一个譬喻:在虚空中的月就比方是本,在水中的月属於迹,本来是一个。迹又有无量无边那麽多。唯本垂迹,唯有这个本才有迹的显实。开迹显本。迹是踪迹,像影子,有一个痕迹或事迹。这都跟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利实等是同样的道理。

在经文里边所说的十六王子发心出家修道是本,而在那之前,不知道多久远,所以十六王子出家也不算本。现在释迦牟尼佛示现佛身到这个世界为众生说法是迹。其实,释迦牟尼佛不是在这个世界修道成佛的,在久远劫以前就已经成佛了。在梵网经上说:「我来这个娑婆世界到现在已八千次。」我们现在的娑婆世界是一个新的娑婆世界,是年轻的娑婆世界,还有一个老的、本来的,那个世界就叫本。现在的世界叫迹。佛法若以我们众生知见,是没有法子测量的,是无穷无劲无量无边的,所以称做妙法。

莲华是表示妙法。妙法莲华是这部经的比喻,是这部经的别名。别即特别之意,为什麽说特别呢?因经典的名字有通、别之分。经字是通名,所有的经都叫经;就好像所有的人都叫人一样。可是,每个人还有他自己的名字。妙法莲华是它的别名,经是通名。这是以通、别两法来判断这部经的名字。

妙法,是演说无尽的。要是广义的说,真是穷劫难尽,花很多时间也讲不完。如智者大师,曾九旬谈妙,传为美谈。因此,现在就把妙法莲华经经题的演释,暂告一个段落。

经,大家都对这个经字很熟悉。但究竟是否真的认识它呢?原来经具有五种奥妙的解释,故称五重玄义,就是:(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此外,经字尚含有其他多种意思。

经之为义,径也道也。径就是路,是由凡夫到佛果的路,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是叫法本,就是法的根本;能将返本还原的方法,明显地指示出来。第三是涌泉,滔滔不绝的意思。另一个意义是绳墨,即是一种规矩。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说需要有一个圆规、一把矩尺,才能画出图样来。还有一个意思是结鬘。结:是绑在一起;鬘:是花鬘。意思是贯串一切诸法,系於一处。故说经乃贯摄常法。将所有的道理前後连贯起来,使它不致断章脱节。就像作文章一样,要有开、承、转、结。经文就像用一条线把意义贯串起来似的。摄乃摄持所化之机,即所化的一切众生;无论你适合於那一种法门,在经里面都包含著。例如参禅、静坐、说法讲经、习 律;或称念佛号,潜修净土;或持咒学密...等,任何一个法门,在经典里都尽皆妙藏,一切具足。有时在显宗里也有涉及密宗的,不过并没有专注於该法。

经,又含有长的意思。长即是永远不变,从佛所说,以至结集的经典,到了现在都不曾改变。一字不可去,也一字不可添;所谓不增不减,就是经意,恒常如是也。而经中所演的诸多方便法门,皆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说的;三世众生,也都须要循著这些方法去学,故称做法。

梵语修多罗,华言乃契经。契者,契合之义。即上通诸佛心,下及众生心;均心心互契,念念相如。正如华严经所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知经是心法,是众生法,即是佛法。此三种法了无分别,这是「释名」中申解经的含义。

辨体,是认识此经的本体。那麽,这部经云何为体呢?本经是以实相为体。「实相无相,无所不相。」一切相皆从实相而来,不但诸相均由实相所生,即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缘觉、声闻,都是从实相幻生出来。

那麽,实相是谁造的呢?并没有人造,是本来具有的。怎麽会有呢?实相本诸十方诸佛菩萨之先,是一切法的母体;故所有的万事万物,皆由实相而生。

由於这部经是以实相为体,故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以至一切的众生,也都自本经生出。由於我们经历太久的时间,已将本来的家给忘了,将本来的母体都忘了,所以对这部经也就陌生起来。现在,大家发心听闻这一部经,可以说是找到回家的路径。

本经的名、体知道了。那麽,究竟它又以甚麽为宗呢?是以一乘:实际之因果为宗。一乘,是唯一佛乘,更无余乘。修学的人曾分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乘与天乘;而这部经只有向上的一乘,即是佛乘。

佛乘不属五乘之内。此乘以真实的因果为宗。本经引莲华为喻,以示即因即果,即果即因之意。莲华开放即乃佛因;同时结成的莲子,即是佛果。故说是以一乘因果,为经之宗趣。

此经的宗趣认识了。我们须研究它的用途。这部经的用途是要我们众生断疑起信;把疑惑心断了,而生起坚固的信心来。中国高僧智者大师是读诵法华经而开悟的,得到一旋陀罗尼,并创出了天台宗。我们千万不要把这部经看的太简单。须知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祖师,都是从这部妙法经中华果生出来的。

宗、用都交代过了。现在谈到本经的教相是甚麽?本经教相,乃是醍醐。在五时八教里,法华经与涅盘经的教相,同属醍酬。而醍酬的来由,是从牛出乳,由乳生酪,由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酬。故醍酬是最精最美的第一上味,这只是一个妙比。大家能听到这部经,就等於嚐到最妙、最上、最佳的法味了,因为全经字字包含妙义无穷,要一心受持为主,获益无荆

乙、述译传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是翻译这部经的法师。姚秦是中国後秦期间的国号。时姚兴当朝;因帝姓姚,故号姚秦,又因立国於前秦之後,是以史称後秦。

翻译这部法华经的法师,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姚秦是在中国东晋期间的长安,最初是苻坚所统治。自从汉高祖灭秦以後,到了晋朝,有些人还怀念著秦朝。所以苻坚(秦始皇之後人)组织一个帮派叫「秦帮」,并在长安之处建一国叫「苻秦」。在这时,当时的钦天监(天文学家)看见在印度上空有颗智星,於是向苻坚说西域此时有个大智慧者,将来会到中国,且拥护中国。苻坚说:「我知道这个人定是鸠摩罗什,我们发兵去把他抢回来9於是派吕光大将军领七万人马攻打西域龟兹国(即今中国新疆边缘之一个小区域),要把鸠摩罗什法师抢过来。在吕光还未到达龟兹国时,鸠摩罗什法师就对龟兹国王脱:「中国现在出兵攻打我们,目的不是在争土地。你应该和中国讲和,无论什麽条件都答应他们。」但是龟兹国王不听鸠摩罗什法师的建议,当吕光的军队一来到,他就和吕光开火战争起来。而中国军队声势浩大,人壮马肥,一下子就把薄弱的小龟兹国完全击溃,且杀死了龟兹国王。本来龟兹国王是很幸福的,但为什麽他会被中国军队所杀呢?就因为他前生的杀业太重了,故定业不可转,无法避免所应受的业报。

灭了龟兹国以後,吕光把鸠摩罗什法师掳到中国西凉(甘肃姑臧)时,就听说国内发生政变,苻坚已被姚苌所杀。姚苌取而代之做了姚秦皇帝(因为他姓姚,所似把苻秦朝代改为姚秦)。吕光乃在凉地一个山洼子里紮营。但是鸠摩罗什法师对他说:「千万不要在这里紮营,这里主凶险,大水一来,是会淹没全军的。」吕光说:「你出家人懂什麽排兵布阵?在这里紮营怎麽会被淹死呢?你不用管9因为他不听鸠摩罗什法师的建议,果然就在半夜里山洪暴发,水势汹猛,把他的军队淹死五六千人。到了第二天,吕光才知道鸠摩罗什法师是有神通有来历的,於是他从这时起就另眼相看,很相信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吕光听说姚苌已杀死了苻坚,於是就在西凉按兵不动,过了二年姚苌死,儿子姚兴继位。姚兴知道以前苻坚派吕光掳鸠摩罗什法师的这件事,所以乃向吕光要鸠摩罗什法师。但吕光不给,於是姚兴又发兵征讨吕光,恰巧吕光这时去世,儿子吕隆继位。双方军队一战,吕隆军队战败,这时才把鸠摩罗什法师请到长安来,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翻译经典的工作是很艰巨的。为什麽苻坚要吕光去抢鸠摩罗什法师?为什麽姚兴又发兵去接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当时鸠摩罗什法师德高望重,人人都钦佩敬仰他,且他又是翻译经典的最佳人才,所以姚兴把他抢到中国来翻译经典。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的因缘。

鸠摩罗什法师他自己本身的因缘也是很奇妙。他父亲叫做鸠摩罗炎,是当时中印度一个国家丞相的儿子,本来鸠摩罗炎可以继承丞相位,可是他不愿做官,而想要出家修道。於是就各处游学,各处去参访明师。因为他父亲是丞相,所以他到那里就受人欢迎,当他走到龟兹国时,龟兹国王不但到郊外欢迎他,还请他到宫内设宴招待。国王有个妹妹叫者婆,看到鸠摩罗炎就一见锺情。耆婆生来非常聪明,看不起自己本国的男人,认为都配不上她,可是这次一见到鸠摩罗炎就动心了。她虽然没有向她哥哥说出其心意,可是龟兹国王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其妹对鸠摩罗炎那麽有好感,一定是以身相许了,於是就把耆婆嫁给鸠摩罗炎。没有多久耆婆怀孕,奇异的事情也发生了。本来耆婆根本不懂印度语言,可是怀著鸠摩罗什法师时,不但会听,而且又会说梵语,还有辩才无碍的能力,而且智慧大增。当时有个罗汉就对人说:「这女人肚里的小孩,一定不平凡,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以前佛的弟子舍利弗在他母亲胎里时,他母亲的智慧也是大增,大概这小孩和舍利弗也是一样。」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在他母胎里,就能帮他母亲增加智慧的情形。

鸠摩罗什的母亲生他之後,过了三年,又生了一个儿子。从这时起,他母亲常常到巧黎大寺听经,因为她的根基深厚,听了法师所说的法以後l——人在世间上,一切一切都是苦、空、无常、无我,就发心想要出家。可是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以前也是想要出家,但与耆婆结婚後,就不想出家,而贪恋自己漂亮的妻子、财富,和地位。四十二章经上说:「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因为鸠摩罗炎被富贵所迷,不但自己不出家了,连妻子要出家都不准许。可是耆婆已下定决心要出家,她发了个愿说:「如果不出家,我宁愿死了也不在家9并且她又不吃饭也不饮水。最初她不吃饭,鸠摩罗炎并不以为然,可是到第六天,他发觉到这样终究不行,若再不允许她出家,她非饿死不可。於是就对她说:「好吧!我答应你出家,可是你要先吃东西。」但耆婆说:「你已允许我出家,但是先要落我的发,然後我才吃东西。如果不落发,等一下我吃完了东西,你又不会允许我出家的,那我怎麽办?」鸠摩罗炎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不得已就去请巧黎大寺住持和尚,给他妻子落发。落发以後,她才吃点东西,就开始过真正出家人的生活,学习 佛法。学习 佛法一定要有真诚心,没有诚心,就是学多久也不会有成就。因为她诚心至极,宁死也要出家,生死都置之於度外,把一切都放下了,所以「静极光通达」,她的灵光现通,跃而证到初果。

耆婆证到初果之後,就带鸠摩罗什到庙里去玩。鸠摩罗什当时是个七岁小孩子,一到庙上,看见人家拜佛他也拜佛,人家烧香他也烧香。又看见佛前有个大鼎,最轻也有一百多磅重,但他一点也不费力气就把这座大鼎顶在头上。顶在头上时,就这麽想:「我只是七岁小孩子,我怎麽可以顶得住这麽重的鼎呢?」他心里刚生出思量分别心,就觉得那鼎重若千斤,再也顶不住了,随著鼎跌到地上。由此,鸠摩罗什就了悟到世间一切都是唯心造。在他未生出思量分别心前,鼎重而不觉重,但生出分别心以後,不重的也重起来了。他了悟「一切唯心造」後,就跟著其母出家。後拜盘陀菩达多为师,学习 小乘教法,每次读诵一千首偈,每一首偈有三十六字,所以每天就学三万六千字(这数目是楞严咒的三十几倍)。以他才七岁的幼龄而每天学三万六千字,这种的聪明智慧不是普通人可比得上的。因为他学得如此快速,一下子就把佛所说的小乘经典全都学完,不但这样,他又学习 世间所有的艺术知识,医(医药)、卜(算卦)、星(以八字推算命运)、相(看容貌定吉凶)。学完了小乘法和世间学问以後,鸠摩罗什法师就到印度学习 大乘法。因为他母亲是国王的妹妹,出家後的供养很多又太好,可是他不愿意如此享受,於是发愿要学习 佛法,而到佛出生地(印度)游历。鸠摩罗什法师学小乘法时,觉得小乘经典很微妙。以後学习 大乘法门时,才知道大乘法是妙中之妙,不可思议。鸠摩罗什法师既聪慧又勤修,因此所学的经典和学问,又多又迅速。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学习 佛法的经过。

当他把大乘经教学圆满之後,就回到龟兹国弘法,教化众生。因为他聪颖非凡,所以大家都知道有这麽一个颖异的法师。当时,在某国有位论师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辩论胜过他的。有一天,他就去敲击国家的王鼓,对著蜂拥而来的大众说:「若有任何国家的居民或论师,能在言语上击败我,我就把我的头割下来谢谢他。」这时鸠摩罗什法师正好经过这国家,听到论师这麽讲,就问他两个道理,可是这论师却张口结舌,答不出话来。他本来说要斩首示谢,可是在这时又舍不得斩头,於是就拜鸠摩罗什法师为师父,学习 佛法。

不久鸠摩罗什法师回到他舅父的国家(龟兹国)去,他的舅父非常恭敬他,以金子造个师子座请鸠摩罗什法师登坛说法讲经。可是鸠摩罗什法师在这时有另外目的,即是他预备去度他的小乘师父(盘陀菩达多)。因为有很多人信仰他的小乘师父,如果把他的师父度明白了,也就可以度很多人来学习 大乘佛教。所以当他的舅父为他造一个黄金师子座时,他就有这样的计划要出国度他的师父。可是他又顾虑到,他的舅父定会对他起不好的印象,定会这样想:「你这个外甥真一点情感都没有,我这麽善待恭敬你,还为你造个黄金座,而竟然留不住你?」不过,适逢其时,盘陀菩达多来到了龟兹国,所以鸠摩罗什法师和国王都到郊外去迎接他。

国王问盘陀菩达多说:「您为什麽从这麽远,来我的国家呢?」盘陀菩达多说:「第一,我听说国王很相信佛法,恭敬三宝,所以我来见见你。第二,我又听说鸠摩罗什法师现在的法缘盛大,所以我来看看他。」由此,国王就请盘陀菩达多到国内,和鸠摩罗什法师同祝鸠摩罗什法师看他的师父已经来了,就为他师父讲「德女所问经」(德女所问的大乘佛教道理)。讲完了,他师父就说:「你对於大乘佛法觉得有什麽好处呢?有什麽奇特的地方呢?你舍小乘而学大乘,大乘的教义就是讲空,空就是什麽都没有了,你学它有什麽用处呢?空,本来就是空的,你何必又去学呢?」鸠摩罗什法师说:「『空』里边还有『有』,真空里边才有妙有,妙有里边也就是真空。大乘佛法才是究竟彻底的佛法,不像小乘有太多的名相,那麽拘谨约束,死板呆滞而得不到解脱。」

他师父答道:「我现在有个譬喻来反驳你所说的道理。譬如有个狂人请了一位织匠工为他织丝绸,织完一匹细到极点的丝绸给狂人看,但狂人还是说粗,说匠工的手工不够巧妙。这时匠工就骗狂人说:『你说这匹粗,不过我现在又有另一匹细绵是在虚空里。』匠工以手指著虚空叫狂人看,狂人看来看去说:『没有啊!虚空里没有丝绵嘛;这匠工就答道:『虚空里的丝绵是最细致的,以我织丝绸的人尚且不能看见,你不会织丝绸的人当然是更看不见啦!这是最细的了。』狂人一听,认为很有道理,於是就赏给织工一笔大酬金。以後其他很多织匠工,也是如此这般的来骗狂人说:『我的丝绸在空中是最精致细腻的,无人可比得上。』狂人一听,又给了他们很多钱。你所讲的大乘法,就是空,空里头才有妙用,而看不见,和这个譬喻是一样的。」

鸠摩罗什法师说不是的,於是又为他师父讲了很多大乘妙语,且又来往辩论了一个多月,才把他的小乘师父说服。盘陀菩达多这时明白了大乘真空妙有的道理之後,就对鸠摩罗什法师说:「我现在要拜你做师父了。」鸠摩罗什法师说:「这不可以的,以前我是拜你为师,你现在怎麽可以拜我做师父呢?」盘陀菩达多就说:「我是你的小乘师父,你是我的大乘师父。各有其师,各有其乘,这没有关系的。」他这样一讲,鸠摩罗什法师就收他的师父做徒弟。由盘陀菩达多反拜徒弟为师的这段故事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古来的人没有我相,而是以道为师,只要你的道德比我高,我就拜你为师,而没有人我相的观念。

鸠摩罗什法师在龟兹国的时候,有一次,天气非常乾旱,很久没有下雨,当时他就大显神通求雨,他设好法坛後,就预言在三天之内定会有雨。果然不到三天就下雨了,所以一般人民对鸠摩罗什法师更加恭敬信仰。甚至於有些国家的国王请鸠摩罗什法师去讲经说法,以身为床 座。即是国王以自己的身体为座,让鸠摩罗什法师坐在上面来讲经说法。这是表示对佛法最恭敬、最崇拜的一种表现。鸠摩罗什法师在印度各处都讲经说法,弘扬佛法,教化众生。在他小的时候跟著母亲各处参方时,遇到一位开悟的罗汉,这罗汉当时就对他母亲说:「你要好好保护这个小沙弥,这小沙弥不是平凡人。他若到三十六岁不破戒,而能精持戒律,他所教化的人就有印度第四祖麴多法师所教化的人那麽多。」(麴多尊者当时住在石洞行道时,每度一个人就投一枝竹签到洞里,到了最後,石洞里都塞满了竹签。可见得度人之多。)鸠摩罗什法师很相信罗汉对他母亲讲的话。他母亲证到三果阿罗汉後,就观察而知道自己儿子将来的因缘,故对他说:「你将来要度的众生是在东震旦(中国),可是对你自身非常不利。」鸠摩罗什法师说:「只要我能把佛法流传弘扬到东震旦去,无论多麽艰辛困难,即使是粉身碎骨,我都要去实行。因为菩萨发心不为己,但只为众生。」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当时已发的大菩提心,要把佛法弘扬到中国来。

且说鸠摩罗什法师被吕光掳到西凉的情形。当时吕光有位宠 臣名叫张知,生了重玻来了个婆罗门教骗子说他能治好张知的病,可是鸠摩罗什法师知道此人是个骗子,於是对吕光说:「你就是花多少钱也不能治好张知的病,我可以证明给你看。我现在把一串五色线烧成灰,然後放人水里。若灰变回五色线,张知的病则不能治癒,若灰在水中仍是灰,张知就会好转过来。」一试之下,灰末在水中不可思议的变回成五色线。不久,张知果然病重而亡,而且吕光也花了一大笔金钱而毫无用处。这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的神通境界,不是一般凡夫所能测知的。

吕光死後不久,他的儿子吕纂继位。在吕纂当朝的第二年,有一只三头猪产下,且有人看见一条龙从东方升出,蟠踞於宫殿前,傍晚方隐没,吕纂以为这是吉祥之兆,故把皇宫更名为「蟠龙」。又有人看见一条黑龙在御房城门外,吕纂又将其名「九官闸」改为「升龙闸」。可是鸠摩罗什法师对吕纂说:「这些龙的示现是极凶之兆。这些陰龙屡次示现时,则表示国内将有灾难。我的忠告,是立刻修功立德以化解将临之灾害。」可是吕纂兴致当头,一点也不把这些警言放在心上。一天,吕纂与法师下棋,他吃了一颗法师的棋子说:「我斩胡 奴的头。」鸠摩罗什法师吃了一惊道:「你不能斩胡 奴的头,胡 奴将要斩人头。」法师说这话正是提醒吕纂,但他始终不悟。吕光的弟弟——吕保,有个儿子名叫吕超,小名胡 奴,吕超在当时正计谋想暗杀吕纂。不久,吕超果然杀了吕纂,立其兄吕隆为皇帝。这时才有人悟知法师的预言。吕隆在凉州即位後,姚兴发兵讨伐,而把法师接回中国。

鸠摩罗什法师抵达中国晨安後,即被尊为国师。他是翻译经典中心之首,有八百多僧人和学者参与其事,法师到长安,直至逝世,翻译的经典有三百多卷。我们能证明法师的翻译是非常正确的。当鸠摩罗什法师将圆寂时,他要求火化,且说:「我一生之中翻译了许多经典,可是我自己不知道其中文义是否正确?若是正确的话,当我焚身之後,舌不焦烂;若有错误,舌乃焚烬。」鸠摩罗什法师於弘始十一年卒於长安,火焚之後,薪灭形灰,唯独舌头安然,如生不毁。在唐朝时代,终南山道宣律师(持戒精进,感召天人送供),有一次他问天人:「世人喜读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这是什麽道理?」天人答道:「鸠摩罗什法师生生都发愿:每当佛出现於世时,他都要担任翻译经典的法师。过去七佛到现在,都是他来翻译经典,所以他译的经文是精确无比的。」

鸠摩罗什法师精通佛教教理的三藏l——经、律、论,故称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梵文,此云「童寿」。他虽是童子,可是具有长者的风度、德行,与智慧、品学。

所以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即为梵文译成中文妙法莲华经的翻译者。

丙、解正文

卷一序品第一

妙法莲华经有二十八品,第一品是序文;叙述经文的因缘。本来所有的经文第一品不叫序品,可是只有这部法华经,以整个第一品作为序文。

如是我闻。

「如是」是信成就。如是的法才可以信,不是如是的法就不可信。「我闻」是闻成就。是什麽「我」呢?有凡夫的假我和外道的神我。这个「我」是假我,不是真我。为何说「我闻」,而不说「耳闻」?因为耳朵只是身体的一部份,而「我」是身体的总称。所以阿难说:「我闻」。「如是我闻」有多种意思,今举说数项:

(1)断众疑。阿难结集经藏时,初登法座,感佛陀相好,因而大众顿起三疑。第一怀疑:这些菩萨、罗汉、比丘们以为释迦牟尼佛没有入涅盘,又来讲经说法。第二怀疑:大众以为这位佛或许是他方来的。第三怀疑:大众万分惊讶,以为阿难已成佛了,否则他怎会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如此的紫磨金色光?可是当阿难登法座,一讲:「如是我闻」,立刻三疑顿息。所有的菩萨、罗汉、比丘们都知道是阿难在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见佛所说的,非我自创。」

(2)尊佛嘱。佛入涅盘的时候,咐嘱阿难:「一切经典的前面,都应该以『如是我闻』为开始。」为了尊重佛的吩咐,阿难在结集经典时,首先说「如是我闻」四字。

(3)息争论。阿难是佛最年轻的弟子,如果他不讲明这部经是他听佛所说,而不是自己说的,在大众中一定会起争论:「你可以讲,我也可以讲9大家定会议论纷纷。可是阿难一讲这部经是佛所说的,即刻平息了大众的争论与不平。

(4)异外道。外道以「阿嚘」两字作为他们经典的开始,阿是无,嚘是有的意思。因为外道说一切万法不是有就是无,不是无就是有。佛所说的经典用「如是我闻」为开始,以异於外道迷糊笼统、杂乱无章之经相。

当释迦牟尼佛将入涅盘时,阿难以四事问佛:世尊入灭後,(一)结集经典时,其开头应怎样说才能使人相信是佛说的?(二)以後的修行方法,应依什麽而住?(三)我们以後将依什麽为师?(四)那些恶性的比丘,我们应如何对待之?佛答覆道:

第一、结集经藏时,经的前面以「如是我闻」为开始。

第二、依四念处而祝四念处即身、受、心、法。(1)观身不净。我们的身体就算洗得多乾净,也有汗流出,如果不洗,简直是臭不可闻!身上九孔常流不净:眼屎、耳垢、鼻涕、痰、唾沫、大小便等肮脏流液,时刻无不在流。故要观身不净。多贪婬欲的人应以不净观来对住,观再美貌的男女也是污秽不净,既然不净,又有什麽可贪恋的呢?知道不净也就不会贪著,而没有那麽大的婬欲心。(2)观受是苦。受是领受,无论什麽善恶顺逆境界现前,你有所领受,就会动摇你的心。有动摇就是苦。所有的接受、领纳,一切的境界都是苦的。你若知道它是苦,不会贪享受,求欲乐,这样就可以断灭苦。(3)观心无常。我们人的心,有如大海里的水波浪,前念灭,後念生,念念迁流,生生不息,可是每一念都是无常虚妄的。(4)观法无我。法有色法、心法。在百法明门论上说:「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色法十一心法八」有十九法,加上「五十一个心所法」有七十法,再加上「二十四个不相应」,与「六个无为」,合起来即是百法。虽然有这麽多法,可是无我,所以不要执著法。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修行修到极点,是人法双亡。人未明白佛法前,我执深重,一切都属於我,什麽都是我的。但明白佛法之後,便执著於法,而变成法执,有所执著就有罣碍,有罣碍就起颠倒,起颠倒就生梦想。若观我既没有了,那还有个法呢?故要观法无我。从观身不净,推而观心、受、法也都是不净。观受是苦,推而观身、心、法也都是无常。观法无我,推而观身、受、心也都是无我。所以虽然说是四念处,可是它们互相有连带关系。在佛入涅盘之後,每一位比丘都应该依四念处而住,不能丝毫舍离的。

第三、要以戒为师。所有出家人必须依照戒律修行,若不依戒律修行,佛法就会灭亡。若依照戒律修行,佛法则可以长久住世。有一人依戒律修行,佛教就有一分光明。有十人就有十分光明。有百人、千人、万人,以至人人都依照戒律修行而不毁犯,这时佛教就有无量无边的光明,照破消灭世间所有诸黑闇。所以持净戒,依戒律修行,是最重要的我佛最後教诫。戒是现在比丘修行之师。

第四、不与恶性比丘争辩,不要理他,以沉默对待之。恶性比丘是不讲道理的,故不和他争辩,让其自生惭愧心,以此影响他反过来遵守规矩,所以这是最好的办法。

阿难以四事问佛,佛一一答覆咐嘱,所以一切经典前面都以「如是我闻」为开始。「如是」是指法之词,即是说这部经法,叫信成就,你信它就是如是,不信它就不如是了。「如」是不变,随缘是「是」。「如是」即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也就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又「如是」是印可之一,就是你若做对了,与佛心相契合,就是如是。若与佛心相违背,则叫不如是。「我闻」是阿难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而不是我自己杜撰编造。」阿难比佛小很多岁,佛三十岁成道,也正是阿难出世时。阿难二十五岁才出家,那麽二十五岁以前佛所说的经典他也没听过,他又如何去结集经藏呢?阿难是佛的堂弟,虽然二十五岁才出家,可是他请求佛把以前的经典,再重说一遍。因此佛用神通力,将以前所说过的经典再对阿难重说一遍。阿难的记忆力很好,一历耳根永不忘失。所以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又阿难也是大权示现,因为往昔一切佛所说的经藏,都是由阿难结集的。而且每位佛所说的法都是一样,所以阿难开悟之後,对於过去所有佛所说的法藏,都可以回忆起来,完全记得。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一时」是时成就。所以不说明一个确实的日期,是为了避免历史学家无意义的追根溯柢考证。这儿的一时,即是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时候,就是那个时候。

「佛」是主成就。「佛」是半梵话,具足是「佛陀耶」。佛者,觉也。现在解释三种觉:一、本觉——本有的佛性就是觉悟的,不需要经过修行而具足觉悟。二、始觉——刚开始觉悟。我们发心想要学佛法,研究经典教理,这叫始觉。三、究竟觉——开始觉悟後,一天比一天精进悟解佛法,等到完全明白佛法,成了佛,这就叫究竟觉。又有另外一种三觉的讲法:一、自觉——自己觉悟真理。如二乘人(声闻、缘觉)只能自觉而不能觉他,故又叫小乘人。二、觉他——自己觉悟道理後,也要把真理发扬光大,教化众生,令其他的人也都觉悟。而菩萨是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小乘人只知利己而不知利他,只想做个自了汉。所以佛斥责小乘人是焦芽败种,不能弘扬光大佛法。三、觉行圆满——这是佛的圆满。佛是三觉圆,万德备。

这位佛是指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净饭王的太子,俗名悉达多。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

「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住即是在的意思。王舍城就是摩竭陀国的京都,是频婆娑罗王(佛的弟子)所住之城,该城四周有五座大山围绕,在东北方的山,就是灵山。耆闍崛山也就是灵鹫山,因为山形好像一只鹫鸟,故称之。「王舍城耆闍崛山」是处成就。

「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是众成就。其他经典多数是说二百五十人俱,可是法华会上的人特别多,有万二千人聚集。大比丘就是将要证果成阿罗汉的比丘,因而称为大比丘。比丘是梵语,具足三义:一、乞士——比丘不立烟爨,每天到吃饭时,便托钵到城里或乡村乞食化斋。这样不仅身安道存,且又福利施主。佛制比丘有的日中一食,有的过午不食,这都是行头陀行。二、怖魔——出家人受比丘戒时,三师七证就问道:「汝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问:「汝已发菩提心否?」答:「已发菩提心。」在羯磨问答中,你答说已发菩提心,这时就有地行夜叉传话给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又转报给六欲天的天魔听,说:「人间又有某某人出家,佛的眷属又增加了一个,而我们魔的眷属反少了一个。」魔王听了报告之後,心生嫉妒和恐惧,所以又叫怖魔。三、破恶——破什麽恶呢?即是破烦恼恶、无明恶,与贪瞋痴三毒恶。

在每一部经前面都有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与众成就。有这六种成就,佛才说法。如果六种有一种不成就,就不能说法。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荆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皆是阿罗汉」,这是叹德,赞叹阿罗汉的功德。阿罗汉是梵语,也是和比丘一样有三种意思。比丘就是阿罗汉的因,阿罗汉即是比丘的果。一、应供——在因地时,比丘是乞士。故在果地时,阿罗汉是应供,即是人间的人与天上的人应当供养的。也叫「供应」,即是去供养其他的比丘。在佛住世时,一切比丘都要供佛,但是有一次,佛就变成一个道人转供养一切的比丘,故叫「供应」。二、杀贼——杀无明贼、烦恼贼、眼耳鼻舌身意六贼。阿罗汉把这些贼全部消灭杀尽了。不但杀「贼」,也杀「不贼」。为何「不贼」也杀?因为那些小乘人认为不是贼的,但在佛菩萨看来也都是贼,故也要杀「不贼」。三、无生——证到四果阿罗汉,就悟了无生法忍。在三千大千世界里,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这种境界是说不出、讲不来的,但只可忍受於心,所以叫无生法忍。

阿罗汉有四个阶级:初果、二果、三果与四果。

初果阿罗汉又叫须陀洹果,是罗汉的初步。证得初果的罗汉,生死还未了,故叫见道位。须陀洹是梵语,译为「入流」,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尘流。六尘即是色、声、香、味、触、法。色尘:证得初果之人不入六尘,他有一种定力,无论再好的美色当前,他也不动心。声尘:一般人喜好听悦耳的音乐歌曲。但是证得初果的人,无论善恶好坏是非声音,他都不动摇,不为声尘所转,而能转声尘。香尘:人喜欢闻香味,但嗅著臭味则起厌恶心,有个欢喜与厌恶,即是有爱憎心,起爱憎心就被香尘所转。味尘:平常人吃到好滋味,则大吃特吃。但一到不好的滋味,就不喜欢吃,这又是被味尘所转。触尘:平凡人贪著触觉,乃至贪恋不舍男女之间的情爱,贪著触摸华丽细滑的金银宝饰物质。这都是没有看破,不能转触尘。法尘:执著於种种的法,这即是法尘。初果阿罗汉全不被以上六尘所转,他达到这种境界。

若有人说他自己证果或得道开悟,要试验他是否真实的,就给他做一样最美味的食品,另外再做一样最难吃的。看他选择那一样?但不可让他知道你在试验他,他若是知道了,就专门吃难吃的东西,也是被香味尘所转。这即是矫揉造作,带副假面具来骗人。因为不被味尘所转,是一点分别选择也没有的,好的坏的一起吃,这才可以证明修行人有一点功夫。所以证到初果的圣人是必须有证据的,不是谁都可以说自己已证果开悟。

二果阿罗汉又叫斯陀含果,斯陀含是梵语,译为「一来」,假如不再向前修行,则还要一生天上,二来人间,故二果是一来果。初果则还要受七番生死。

三果阿罗汉叫阿那含果,也是梵语,译为「不来」,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初果是见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四果阿罗汉是无学位,不需要再学习 ,了尽生死。但四果只断了「分段生死」,而「变易生死」还未了。现略释这两种生死:

一、分段生死——每人都各自有一份身形,其身形皆有分别,其寿命皆有分限。二、变易生死——在心念里,前念灭,後念生,後念灭,後後念又生,念念生灭迁变不止。菩萨已了断变易生死。

证到四果阿罗汉的人,他的神通变化是不可思议的,微妙难言的境界。他有五眼六通,又可踊身到虚空中走路、翻筋斗。他可以身上出火,身下出水;上边出水,下边出火。总之,在虚空里他可以有十八变神通。因为四果阿罗汉有神通的关系,所以在佛教里就列为四圣之一:佛、菩萨、缘觉、声闻。

从前有位罗汉,带著新收的徒弟去游历,他这个徒弟一路上背著衣单行李,而想:「行菩萨道是最无上的,我一定要发心修菩萨道,来度一切众生。」徒弟这麽一想,罗汉立刻就知道。「啊9他想:「徒弟现在发菩萨心了,而我只是个罗汉,我应该来背著行李。」於是就把徒弟所背荷的行李全都自己来背著。走了一段路,徒弟又想:「舍利弗刚行菩萨道,就有人向他化眼睛,挖出左眼,人家反而不要,还说不对,说要的是右眼。唉!菩萨道真是难行难忍,我还是不要修菩萨道好,还是去修阿罗汉法,做个自了汉算了。」罗汉师父又即刻知道徒弟的心念已从大退小,故把行李全都交 还徒弟背著。这徒弟背著行李没多久,又发起菩萨心来,罗汉知道,又把行李衣单接过来背著。这麽一接一给,把徒弟弄得莫名其妙,而问道:「师父!您一下子要背,一下子又交 给我,现在您又拿回去背,这不是很麻烦吗?」罗汉答道:「一路上,你先发菩萨心,回小向大,所以行李应由我行罗汉法的人背负。过一阵子,你又回大向小,不修菩萨道而想罗汉法,所以行李仍应交 由你背负。现在你又发起大心,这些行李又应该我来背负。」徒弟听了之後,知道自己的师父是真有来历的,於是他就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

在阿难尊者结集经藏的时候,因他还未证得四果,没有得到漏尽通。结集经藏的人,大家开会讲明只能证得四果阿罗汉的人才可以参加。而阿难只证到三果地位,所以大家不让他进去。他站在门外焦急万分的想:「怎麽办?所有佛所说的经典,我都记得。但现在只因我未证得四果,而不能参加结集经藏法会,这怎麽办?」就在这一著急之下,他即刻证得四果阿罗汉。於是他喊道:「我现在已证得四果了,你们可以开门让我进来了吧9里面的大罗汉们就说:「你若证得四果,又何必要开门才进得来呢?从钥匙孔就可以钻进来嘛9阿难一听,想:「对啊!何必要开门呢?」於是他就运用神通从钥匙孔钻身到里面去。所以证得阿罗汉果的人,进出是不需要开门的。若有人说已证果,但要开门才可以进得来,就可知道那人是打大妄语,说假话。

证得四果阿罗汉才能够诸漏已尽,烦恼就是漏,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就有八万四千种漏。生出烦恼即是向下漏,名有漏,漏到欲界、色界、无色界里去。所有一切的毛并欲念心、贪恋美味、悦音、洋房、汽车等等,都叫漏。你所喜爱贪著的,或放不下的,都叫漏。所有的恶习 气怪毛病,如喜欢抽烟、喝酒、赌博 、找女人,这都叫漏。女人喜欢找男人也一样是漏,女人每月都有月经来,所以女人漏得更多。男女放不下婬慾心,这叫最大的漏。我们人的身体就叫有漏身,眼、耳、鼻、口、大小便处都叫漏。明白的讲,你心里打妄想,保持不住自己的精气神,这就叫漏。这些漏就好像瓶子的底有洞孔,装多少水就漏掉多少,做了多少功德就漏多少。诸漏是太多了,数也数不尽,其实还不只八万四千种。可是阿罗汉诸漏已尽,「已竟不是说已经漏完;而是已经完全没有漏了。不是说漏完了,就叫尽;而是根本已没有漏,根本就不漏了,这才叫「漏竟。所以大家看经文要特别清楚明了这个意思。漏尽通就是诸漏已尽,要证到四果的罗汉才能得到。现在这些万二千大罗汉们,都是诸漏已尽,没有一点习 气毛病的圣人。

这些大阿罗汉们,因为都已得到漏尽通,所以无复烦恼。「无复」即是不会再有的意思。他们所作已办,不受後有。生死已了,所以无烦恼。烦恼究竟有多少呢?有八万四千那麽多,八万四千种是太多了,故把它们总括起来即是无明。无明生出所有的烦恼,分类成三种,就是贪、瞋、痴三毒。这三毒把所有人的佛性都遮盖祝我们从无始到现在,所以还未成佛的原因,就因有这三种烦恼。三毒把人毒得醉生梦死,总也不能返本还原,恢复本来的真面目。但是若修三无漏学——戒、定、慧,就可以灭除这三毒,恢复清净。

戒:玫就是止恶防非,对治贪心。贪心就是贪而无厌,不知满足。野心大的当政者总想吞并掠夺别国的土地资产。贪婪的人则常希望世界所有的物质都归为己有。有了贪心就会生出邪念,而去贪不应得的财宝物质。为何会生出贪?即是不懂得戒。戒是止恶防非,叫你知足知止,不要妄贪。你能守持戒律,就可以战胜这个贪心。

定:就是有定力。没有定力就会起瞋心,看人看事都觉得不顺眼。若没有旁人,则看自己不顺眼,而发起自己的脾气。有某某人不但对自己发脾气,甚至还打起自己来,给了左颊一巴掌,又怕右颊会吃醋,所以又送上一巴掌。

「吃醋」是中国古代一个有趣的公案。唐朝有个皇帝,在他属下有个怕老婆怕得很厉害的大臣。这大臣每次若晚回家,他太太就要他跪在床 前,直到她的准许,他才敢站起来。这大臣白日见到皇帝则要叩头,晚间回去晚了,又要跪太太。大臣因为和皇帝很要好,於是就把情形告诉皇帝,皇帝立刻说他有办法。第二天,下一道圣旨召见大臣的太太到宫内,皇帝就对她说:「你的丈夫既没有与其他的女人乱搞,也没有做错事,只是晚回家而已,你为什麽要他在床 前罚跪呢?这是极不对的。你若以後能不再管他,我就赦你无罪,但你若以後仍那麽严厉的管他,我就要赐你死,你必须喝下我手上所拿的这一碗毒药水。」你猜她怎麽说?她说:「好!我喝了它。我宁愿死,也要管著他。」於是就拿起毒药水一口气喝下,可是喝完之後并没有死,只觉得肚里酸溜溜的。原来不是毒药水,而是一碗醋。皇帝故意说醋为毒药,就是要试她敢不敢喝,没想到这女人勇气十足,她宁可毒死了,也不愿意不管丈夫。所以由此以後,中国就留下这一则公案说是「喝醋」或「吃醋」,意思就是太太很严厉不放松的管著丈夫。

那麽那个大脾气的人为何要打自己呢?他就是没有定力,所以看人看事看己都觉得讨厌不顺眼。所以要修定,一有了定力,则不起瞋恚心,而能够降服瞋魔。

慧:为何愚痴?就是没有智慧,一天到晚打妄想,把心支配得不能休息。就因为没有智慧,所以对任何事都认不清楚,糊涂颠倒。有智慧的人,「事来则应,事去则静。」什麽事情来了,就应付它,都能迎刃而解,得心应手。事情去了,就叫自己的心休息,而不支配它去做身体的奴隶。我再告诉你们一句真话:「这个愚痴是什麽?就是智慧。」那麽你说:「你又把我讲糊涂了,假若愚痴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愚痴,那为何还要学智慧,而摒弃愚痴呢?」

你不要把我这个说法混杂了,我说这愚痴的本体就可以变成智慧,不是说离开这愚痴而另外去找智慧。这个智慧本来就在愚痴里边的,但你不会用它。你若会用它,它就是智慧,不会用就是愚痴。

譬如,定也就是瞋,瞋也就是定。你想得到定力,将这个瞋就可以变成定力。你真想要持戒,就在贪上也就会变成戒,而不是向外去寻找的。这些都是在你的自性里,你会用它就是戒定慧,不会用就是贪瞋痴。妙理即在此,你不明白也就在此。

这些阿罗汉们因为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所以逮得己利。我们为什麽不能得到自己的利益呢?就因为随得随失,即有即丢。怎样才叫真正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真明白,得到真实智慧,证到阿罗汉果,自己觉悟了而又利益自己。

「尽诸有结」,什麽叫诸有结?「有」就是有业和障,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又叫三有。这三有分开来说有二十五有。在欲界有十四有:就是四大洲(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恶趣(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欲天(四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在色界有七有:就是四禅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大梵天、无想天、五不还天。在无色界有四有:就是四空处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个尽诸有结就是超出三界,不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所谓:「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样才是真正的了生脱死。

有些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修到四禅天就是最了不得。其实这还在三界二十五有里面,根本就谈不到有什麽好处,在修行上可以说是远之又远的,可是那些糊涂师父就告诉人说这已是最高境界了。好像无闻比丘,以四禅为四果,到了四禅天以为证果了,当他再堕落时,就诽谤佛:「佛说证四果是已经了生死的,怎麽我现在还要堕落?」这麽一诽谤佛,更堕落到四恶趣里,永远都出不来,不但无闻比丘一人堕到地狱,连他的几万万徒弟们也都跟著堕到地狱去。故云:「懵懂傅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心得自在」,这些大阿罗汉们心里快乐无边,逍遥自在。好像观自在菩萨一天到晚坐著打坐,非常快乐无比,毫无一丝烦恼,心真正得到自在、智慧。这里快乐是内里真正的自在,而不是外表故意矫揉造作的来大声嘻嘻哈哈。你不要以为一天到晚嘻嘻哈哈地就是快乐,那反而是烦恼颠倒呢!为什麽?你见到你所喜欢的事情,就被其所转动,自己没有定力,而哈哈狂笑起来,这有什麽真正的快乐?没有的!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冕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侯罗。

以上所举的名字,是万二千人法华大会中,大众所熟悉的二十一位大声闻弟子。

l「阿若憍陈如」。他是佛最先得度的五比丘之一。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於是三叹奇故道:「大地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释迦牟尼佛只说大地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作佛,并没有说一切众生就是佛,可是一些後世佛教徒,或者伪佛教徒就说:「人人都是佛,人与佛没有区别。」这即是以盲引盲,想瞎人天眼目。

释迦牟尼佛三叹奇哉後,即以妙观察智观察知道要先度在鹿野苑的憍陈如等五人。为何呢?在过去世中,这五人专门破坏、诽谤释迦牟尼佛。在过去无量劫前,虽然六人一起发心修道,可是他们五人时常联合起来欺负佛。有时打他、骂他、吃他的肉,或者喝他的血,可是释迦牟尼佛不但不起瞋恨心,反而发愿说:「你们真是在帮助我修道啊!如果我将来能成佛,一定要先度你们。你们现在对我这样不好,可是我一点也不烦恼瞋恨,我对你们反而要更好。」释迦牟尼佛这种忍辱精神实在太伟大了,是我们每个修道人所应该效法学习 的。

又有一则最大公案,即是「歌利王与忍辱仙人」。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时,专修忍辱法门,所以称为忍辱仙人。有一天,歌利王(阿若憍陈如)带著一班宫娥婇女到山里打猎,宫妃们无意中见到忍辱仙人在山洞里打坐,於是就围绕著他问忍辱法门。歌利王还以为忍辱仙人在引诱他的妃嫔,於是大生嫉妒心,就把忍辱仙人的手足四肢一一割解。每当割完一肢後,歌利王就问道:「你心里瞋恨我吗?」忍辱仙人答:「我不瞋恨你,我如果没有瞋恨心,我的四肢会再长出来,如果有瞋恨心,我的四肢则不会重生。」说完这话,手足果然又生出来。这时,一切护法善神恼怒得下大雹雨,打歌利王。可是释迦牟尼佛就向护法善神求情:「不要怪他,他是来考验我,成就我的道业。将来尽未来际,我成佛时,第一个人我要度的即是他。」虽然阿若憍陈如对佛如此不客气,但释迦牟尼佛成佛後仍是先度他。「阿若」的意思是解本际,也叫最初解,即是最初开悟的。

2「摩诃迦叶」。摩诃是大的意思,故摩诃迦叶即大迦叶。「迦叶」译为饮光、光波,又叫大龟氏。大龟民是他的姓,因为他祖上的人修道时,看见有只大龟驮著一个图,所以就以此为姓。

大迦叶的名字叫庇钵罗。庇钵罗是树名,因为他父母向这树祈祷而生了他,所以以庇钵罗作为他的名字。又他的身上有光,能隐蔽其他所有的光,好像饮尽一切的光。他怎麽有这个光呢?有个公案:他的妻子(紫金光比丘尼)在往昔是个很穷的女人。在毘婆尸佛灭度之後,有人为佛造塔做佛像,但时间一久,塔倒像坏。这穷女人看了之後就发菩提心要重新造庙补像。於是她各处向人讨饭乞钱,把每天乞来的钱买金子。辛苦了十九年,也积下了一笔不少的金子,她就请一位冶金师来为佛像修补装金。当这冶金师知悉她如此辛苦地向人募捐,以便修补佛像,令他十分感动,故也发心要来帮她,重修整顿。两人共同把庙与佛像都安装好後,这金匠就向穷女人求婚,穷女人也很欢喜的答应。两人结婚後就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做夫妇,因为给佛装金的缘故,所以两人身体都放金光,故迦叶一出生,身上就有金光。当他长大时,他父母要他娶妻子,他就说:「我身放金光,要找个女人身上有金光的,才可以和我结婚,否则我就抱独身主义。」恰巧在另一国家,有个女人身上也是放同样的金光,所以两人就结婚了。两人结婚後,皆一起出家修道,证到阿罗汉果位後,才知道在往昔曾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做夫妇。

你千万不要误会他们发愿生生世世都做夫妇,而说:「将来我遇到一个男子(女人),我也要和他(她)这麽发愿——生生世世做夫妇。」千万不要这样,人家发愿生生世世做夫妇是要修道的,都要皈依三宝出家了道的。你不要发愿生生世世做夫妇,因为越做越堕到地狱去。必须要出家修道才可以的,所以迦叶和他太太一出家都证果。

摩诃迦叶是第一代祖师。你们想不想见这位尊者啊!他现在还在此世界上——在中国云南鸡足山打坐入定,他将等到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出世成佛时,要把释迦衣钵交 给弥勒尊佛。他现在还未往生,也还未圆寂。所以你们谁若有诚心的话,到鸡足山拜摩诃迦叶尊者时,就可以见到他。在这鸡足山时常有三种光:佛光、金光、银光。谁若真有诚心,不但可以见光,而且还可以听见钟声。这钟声是自己响的,在几百哩外都可以听见。

迦叶在佛的弟子中是最年长的,也是苦行第一。可是他越老越有精神力量,什麽事都是苦干。他父母亲是摩竭提国中非常有钱的人,家中富可敌国,而且摩竭提国国王也曾拜他为师,可是自从他跟佛出家修道之後,不仅他把所有的财产都布施出来,而且又专行头陀苦行,忍苦耐劳。有一天,当佛在说法时,佛特地分了半边座,叫迦叶与他共坐。这时迦叶已很老,大概有一百四十五岁。佛就向迦叶说:「你年纪太大了,精神一定不会充足,你行头陀苦行,恐怕会受不了。你不要再行苦行,改吃点好的、穿点好的,住在较舒适的地方吧9可是迦叶也没有听佛的话去做,他仍是照样行苦行。因此佛深深地赞叹道:「我佛法能久住於世,与迦叶行头陀行有大关系。他能这样行苦行,我佛法一定会久住於世。」所以摩诃迦叶祖师是头陀第一。

有一次,佛正要说法,就有一位大梵天人以金波罗花来供佛。那天人躺在地上,请佛坐到他身上讲经说法。佛坐在梵天人身上,手拿起花,对著百万人天微微一笑,佛这麽一笑,大迦叶也笑了。所以这叫「拈花微笑,传佛心樱」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教外别传,以心印心,已嘱咐摩诃迦叶。」因此迦叶是西天第一代祖师。在印度这个祖师是一代只传一代(单传)。佛只传给迦叶,迦叶尊者又传给二祖阿难,阿难尊者又传给三祖商那和修,商那和修尊者又传给四祖优婆毹多...一代一代传下来都是以心印心。由初祖传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尊者把佛的心印法门整个带到中国来,传给二祖慧可(神光)。慧可大师又传给三祖僧璨...乃至六祖惠能。似後就花开五叶,分出临济宗、法眼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乃至到现在,这个佛法又传到西方来,这是祖师相传的大概。

【十二头陀苦行】:今略释方才所讲到的头陀苦行。「头陀」是梵语,中文叫「抖擞」——抖擞精神;意如打禅七时,常讲的打起精神——不怕难,越苦越要努力。好像迦叶祖师这麽老了,仍要行头陀行,抖擞精神行十二种头陀行。

第一:著百衲衣。百衲衣又叫粪扫衣,即是一件衣服本来是千疮百孔,是把它左补右补的修缝好。这衣服是别人已不愿意穿了,扔在垃圾堆里,出家人从垃圾粪土中捡出这些烂布後,洗净它而缝成衣服来穿。穿这衣有何好处?若讲起来是太多了。譬如你穿上这衣,自己既无贪心,也息灭别人之贪心。其他比丘看你穿得如此简朴,而不穿好的,他们也会发起道心来修道。又你穿这烂衣服,打劫的土匪一定不会抢你的;如一九四八年,我在南华寺时,有土匪来抢劫。他们一砸开寺门後,立刻闯进来向我要钱,我就说:「你看我穿这麽样的衣服,像个有钱的人吗?」(我当时所穿的衣服,仍是在我母亲坟上守孝时穿的那件。守完孝之後,我就永远穿著它以纪念我母亲。因为那件衣服已很破烂,所以在东北时,谁皈依我,谁就给我补个一寸方大的补钉。因此那件衣服真是百补千钉。)虽然我和土匪们说房里有宝贝,他们可以尽管去拿。但那些土匪看我穿得如此,也不到房里抢东西,就退走了。(说真的,房里真有两个宝贝——活宝贝,两个怕得躲在床 下的小沙弥。)

还有,你若穿粪扫衣,有钱人也离你远远的,这样真是少很多麻烦。再有一点最重要的好处,就是女人也离你远远的。修道时,若只穿这麽样的衣服,久则会有一股很奇特的香味,可是这香味对於一般女人来说,则是臭味。所以穿粪扫衣有很多讲不完的好处。

第二:暂三衣。暂就是仅仅的意思,行头陀行的比丘只许可存有这三衣。所谓:「身边无外物,自无烦恼生。」三衣中,第一是祖衣,也叫大衣,梵语是僧伽黎,译为二十五条衣。二十五条四长一短,共一百二十五格,这是表示种田的形相,所以又叫福田衣。此衣要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才穿的。第二是七衣,七条二长一短共二十一格,梵语是郁多罗僧,译为入众衣。当礼拜诵经斋会、听经闻法等,大众会合之时,则要穿这衣。第三是五衣,五条一长一短共十格,梵语是安陀会,译为作务衣。务劳止逸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穿这五衣。

若行头陀行的比丘,就应该仅仅有这三衣与钵具。「钵」是比丘吃饭用的碗,「具」是在佛堂礼拜时用的。前面两个是穿衣服的苦行,穿衣服固然很重要,可是人对於吃饭则是看得更重要,所以下面有五种吃饭的头陀行。

第三:乞食。托钵乞食又叫常乞食,即是每一天到吃饭时,则出外乞食,而自己不生火煮饭。在暹罗(泰国)、缅甸、锡兰等地,当斋主做好饭菜後,就预备出一碗放在一边,那个比丘先来到他家,斋主就顶著这碗饭跪在地上,把菜饭倒进比丘的钵里,然後叩三个头来供养三宝。每个家庭都是如此。

第四:次第循乞。即是挨家挨户去乞食,而不拣择这家富贵或那家贫贱。如在楞严经上所说:「即时阿难,执持应器,於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这即是次第循乞,把出家人的分别、拣择心消除,而行平等众生种福。这是一种大公无私的行为。

第五:日中一食。即是早晚都不食,只有在中午吃一次。这个日中一食是很好的,可惜不容易做得到,为何呢?民以食为天,一切人都有吃东西的食慾,饿一点就想吃东西,所以很多人受不了日中一食这苦行。可是日中一食的功德是说不完。总而言之,你少吃点东西,就少点麻烦;吃得太多,麻烦也就多了。还有,当比丘吃饭时,要有三念五观:

三念:(1)愿断一切恶。(2)愿修一切善。(3)誓度一切众生。

五观:(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应计算所吃的东西,要花费多少人工才做成。譬如一粒米的形成,要经过播种、灌溉、栽培、研磨等等的辛劳苦工。故粒米维艰,来处不易。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由此我们每个人对於物质都应该爱惜、节省,不要随便浪费糟蹋,而应该想到它的来处不易。为什麽现在这世界上,有些国家缺乏粮食,人民没有饭吃?就因为糟蹋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没有饭吃。我们信佛的人,对因果尤其要小心谨慎,什麽物质、饮食、财物,你能用就用,不能用就给别人用,但不应该随便丢弃糟蹋它。所谓:「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所以家里若有剩饭,应该布施给没饭吃的人,不要糟蹋。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一想自己有何德行,可受十方之人供养;度量度量自己的德行够不够?是全或缺?可受施主的供养否?若是德行不够,就应该赶快用功修道。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防守自己的心,和离开过错。离开什麽过错?就是离开贪瞋痴三毒。吃东西时,不可以分别食物的好不好味,不应该东西好吃时,就多吃点;若不好吃,就不吃,这样是不对的。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比丘吃饭时,应把所吃的东西作药石想。要想:「我为何要吃这东西呢?这是真正的药石啊!如果不吃这药品,我的身体就会逐渐枯槁,而不能生存了。」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为何要吃这饭呢?因我想要用功修道。如果我不吃饭,那麽站也站不住,坐也坐不稳。因为我想要修道,故不得不吃这东西。」

比丘在吃饭时,都应该要作这三念五观。

第六:节量食。即是对饮食要有节制、有数量。不可以当觉得食物美味,吃完了又想吃,时刻念念不忘,这样就没有节量了。无论看到什麽好吃的东西,假若我每天照例吃两碗饭,我就一定吃两碗。不能说这东西不好吃,我就少吃一碗,但若好吃时,我就多吃了三碗,而自己毫无一点节制。每一个行头陀行的出家人,本来要吃两碗才饱,但现在只吃一碗半,节量少吃一点,这就是节量食。

第七:过午不饮浆。过了午时之後,不饮牛奶、果汁、咖啡、茶或蜂蜜,而只喝水。但这是一个很难行的苦行,因为连茶都算是浆,不准喝的。所以是很不容易行的。

这是饮食的五种头陀行,下面谈五种住的苦行。

第八:住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译为寂静处。寂静就是不喧闹的地方,没有任何的声音。这地方是在山林里、深谷里,或远离城市的地方,是修道人最好的修行处。

第九:树下祝行头陀行的比丘,要在树下坐、树下食。为什麽要在树下住呢?因为修道人以天地为卢,四海为家,到处都可以住,并且在树底下,既可避雨,又很凉爽。可是不能在每棵树下住超过三天,因为真正的修道人,是很清高超然的,为了避免有人认识他与供养他,所以在每棵树下,住两宿就离去,就算有人想供养他,但他都已走了,所以这就是不求任何人的供养。

第十:露宿祝修道人露宿住时,真是以天地为他的大房子、既有月明,又有星朗。这种生活是非常自在逍遥。所谓「月到天心处,风来水不识,一股清异味,略得少人知。」这种天然的生活,是很少人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

第十一:塚间祝塚就是坟墓,坐在坟墓。坐在坟墓里边,即是与死人住在一起,和一些鬼做朋友。这是为什麽呢?因为坐在坟墓的旁边,自己可以修无常观,明了人生是无常的,无论早晚迟速都会死去,死了之後,进到坟墓里,化成为一堆白骨。在坟地里坐著修道,能觉悟到一切都是无常,由此就不会生出种种的贪、瞋、痴心,并且也不再有所执著。

第十二:胁著席。胁就是胁肋。在印度有个胁尊者,一生从不躺下,而常坐不卧。人若躺著睡,就越睡越想要睡,而不愿起来。可是若常坐不卧,则睡一阵就醒了,醒後很容易又用功修行打坐。所以常坐不卧对於修行方面很有帮助。

有的人或者仅行一种头陀行,或几种,而没有一定的限制,而是以各人的能力而行。摩诃迦叶虽然很老了,可是能如法修行所有的十二种头陀行,所以他是头陀第一。

3「优楼频螺迦叶」。4「伽耶迦叶」。5「那提迦叶」。

这三位兄弟在未皈依佛之前,都是拜火外道。他们认为火是最神圣的,是万物之母,所以专门恭敬火,向火叩头顶礼。你说他们这种行为愚痴不愚痴?拜火又有何用呢?但是他们就是要拜。

「优楼频螺」是梵语,译为木瓜林,缘起是他喜欢在木瓜林中修道,他与他的五百弟子住在尼洛迦河边。再往河下游走,住著他的两位弟弟。「伽耶」译为城,或象头山,他有三百位弟子。「那提」译为河或江 ,他有二百位弟子。所以迦叶兄弟们共有一千位弟子。

佛悟道後,他先到鹿园去度五比丘。度完之後,佛则观察下一个要度的即是这三位迦叶兄弟。於是佛就去探访优楼频螺迦叶,佛知道若能先把他度了,那麽他的弟弟与所有的弟子也都能度过来。可是佛并不能这麽直截了当的说出其来意,故以权巧方法说道:「天已暗了,很难再往下继绩我的路程,可否在你的山洞住一宿?」优楼频螺说:「有只凶猛的火龙住在那个山洞里,牠一定会把你烧死的。」可是佛答道:「没有问题,牠不能够伤到我。」因此优楼频螺就让佛到那个山洞里祝果然在半夜时,一只大火龙口喷焰火,想把佛烧死。可是佛已入到火光三昧中,一点也不受损伤。佛这时即以神力摄龙於乞食钵里,然後为牠说法,故龙皈依了佛。

优楼频螺迦叶真是太惊讶了。虽然他认为自己是个有功夫的修行者,可是也了解到他究竟比不上佛的境界与神力,所以就带著五百弟子去皈依佛。当他两个弟弟听到他已出家成为比丘时,他们也都发心要出家,与五百弟子同加入僧团 里。出家没多久,三兄弟都证到果位。

6「舍利弗」。相信大家对舍利弗是很熟悉的。当舍利弗未出生时,他的母亲时常与她的弟弟(摩诃拘絺罗)辩论,可是每次都是她输。但是她怀孕後,立刻发生奇蹟,就是她再与弟弟辩论时,弟弟反而输了。所以摩诃拘絺罗立刻知道他姊姊胎里的小孩一定是很有智慧,为什麽呢?他知道他姊姊以前不是这样聪明,而现在却如此伶俐,那一定是有个智子在帮著她。摩诃拘絺罗觉得自己的本领不够,将来与外甥辩论时,若输了,真是太丢人倒架子。於是他就到南印度去学法,每天昼夜只顾勤奋读书,以至於没有时间来修饰边幅,而留著大把胡 子头发、长指甲,所以一般人都叫他为「长瓜梵志」。

当他把南印度一切的医、卜、星、相、辩论法等都学熟悉後,就返家去见他姊姊找舍利弗。可是他姊姊告诉他说舍利弗已跟佛出家了,他即刻大生骄慢,说道:「我这外甥八岁就登座说法,名震五印度,几百个论师都被他所论败,这麽聪明的孩子,怎麽可以跟一个沙门出家?这实在太可惜了!我要去见见这沙门,看他有何本事?」故摩诃拘絺罗就去见佛。他见到佛,你猜怎麽样?他想尽了方法,使尽了所学来的知识,也无法辩胜佛,最後他就和佛立了一个宗;佛问他:「你以甚麽为宗啊?」他说:「我以不受为宗,无论你讲什麽道理,我都不理睬,也不接受,看你有什麽办法?」佛说:「好,你以不受为宗,那你还受不受你这不受的执见呢?」佛这一问,真把他问倒了!如果说受,那就根本没有这个宗,更与自己相违背。在未辩论之前,他与佛打赌道:「我若辩论输了,就把头割下,你若输了,就要把我的外甥还给我。」但是这回一辩输,他就立刻返身逃跑,不想割头了。跑出没多远,又想:「我是个男子汉大丈夫,讲出的话一定要算数,怎麽可以反悔呢?还是回去把头砍下算了9故又跑回跟佛要刀斩首,可是佛说:「在我佛法里没有这种方法,你既辩输,也就算了,又何必斩头呢?」然後佛就当场为他说法。一说法,他立刻开法眼,得到法眼净,知道佛法是奥妙无穷,而自己所学来的外道法,却连佛法的万分之一都不如。所以他不但不抢回自己的外甥,反而也跟著佛出家。这是舍利弗与舅舅摩诃拘絺罗的一段因缘。

舍利弗是梵语,译为鶖子,又叫珠子或身子。因为他母亲叫鶖,眼睛生得如鶖鹭鸟的眼一样,非常美丽好看,故叫鶖。又他母亲的眼睛也好像珠子一般,故也叫珠。又叫身子,就是他母亲生出来的一个儿子。「弗」即子之意。

舍利弗的智慧第一,可是神通也非常之大。有一次,摩诃目犍连和他较量神通;当释迦牟尼佛到别的地方说法时,所有的弟子都跟著去听法。唯独这时候,舍利弗在补衣服,摩诃目犍连就去喊他,但怎样喊他,他只肯补好衣才去,於是目犍连就使用神通令他衣合,舍利弗即将衣置右上说:你举起来我便跟你去。谁知用尽所有的神通,不但不能把舍利弗拖起来,连舍利弗之衣角也不能动分毫。你看舍利弗之智慧比神通大!本来目犍连是神通第一的啊!但是和舍利弗的智慧相比,却斗不过他,足见智慧是最重要的,神通是次要的。

7「大目犍连」。目犍连是梵语,译为莱菔根,或采菽氏。他的名字叫庇利钵(树名),因为他的父母向庇利钵树祈祷求子而生下他,故以此树名为其名,情形和大迦叶的因缘相同。

目犍连的母亲虽然求神,可是不信佛法僧、不恭敬三宝,而诽谤破坏三宝。所以她死後,就堕入地狱里。等到目犍连证得五眼六通,得罗汉果之後,他即遍观世界,找他母亲。看到他母亲在地狱做饿鬼,受大痛苦;目犍连悲恸哀绝,急忙拿一碗饭给他母亲吃,谁知饭一到其口,即刻化为火焰。为什麽呢?因为他母亲的罪业障太深重了,所以无论什麽可食的东西,一到她口里都会化成火,而不能下咽。

目犍连虽然是神通第一,如今也无法救他的母亲,於是即刻去找佛,泣道:「我母亲堕地狱做饿鬼,我送饭给她吃,但饭一到她口,即变成火。我今求世尊慈悲哀悯,救救我母亲。」释迦牟尼佛说:「因为你母亲诽谤三宝的罪业太重了,非你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救度。若想救你母亲,应该在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时,在这一天设盂兰盆(解倒悬)供。先供十方佛、法、僧;在十方僧未吃这东西前,你自己不可以先食,应当供完佛法僧之後,方可食用。这一天你若供养三宝,你母亲就会离苦得乐。」目犍连听了之後,就依照佛的方法来设盂兰盆施供法会,令其母亲脱离地狱苦海,而生到天上享受快乐。

所以每年到七月十五日,每个寺庙都设盂兰盆法会,超度过去七世的父母和现生父母。但有人问:「我的父母还未死呢?那我怎麽办?」你父母还未死,但你超度过去七世的父母,现生父母也会得到增福延寿的利益。

目犍连的神通广大,他是神通第一。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到仞利天说法,经过须弥山的路上,遇著一只毒龙。这只毒龙很嫉妒佛,想阻止佛到天上说法,於是口吐毒沙要毒死佛。可是目犍连运用神通把毒沙都变成细软的棉花,真把毒龙气坏了!这时牠又现大身,把须弥山蟠了三匝,但目犍连也现大身,比毒龙的身更大,绕了须弥山九匝。这条毒龙看目犍连比牠还厉害,可是牠还不肯认输。「好!你不肯认输。」目犍连就变成一只小虫,钻进毒龙的肚里,把牠的肠胃咬得非常之痛。毒龙受不了,也没有其他的神通来抵抗,所以就驯伏的皈依佛。由此可见,目犍连的神通广大。

目犍连也就是大愿地藏王菩萨,因为看他母视受苦,於心不忍,所以也不忍一切众生的母亲受苦。因此他发愿要做地藏王菩萨,到地狱管地狱的事,帮助受苦众生离苦得乐,他的誓愿为:「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8「摩诃迦旃延」。摩诃是大的意思。迦旃延译为文饰。他的文章写得非常生动出色。这位尊者又有个名字叫扇绳;因为他出生之後,父亲就死了,他母亲想改嫁,可是有了迦旃延这小孩子,就好像一条绳把她拴住,而不能随意改嫁。他又叫好肩,是他的两个肩膀生得很好看。又有一个名字叫思胜,是他的思想非常敏锐优胜,一般人都比不上他。

迦旃延尊者善能说法,无论同他讲什麽道理,他都能够举出许多道理,令人心悦诚服,所以十大弟子中他是论议第一。有一次,一位专门讲断见的外道遇见尊者,问道:「你们佛教说人死了还有来世,但我这道则是讲人死了就没有来世。我有理由来反驳你。你说人死了又有来世,又去受苦。但是据我所知所死去的人,根本就没有一个再回来说一说他受的是什麽苦,这怎麽会有来世呢?所以我说人死如灯灭,一定没有来世的。」迦旃延答覆他:「不回来的人,就好像犯罪者,被人抓去判刑关在监狱里,他还可以回家吗?那些堕入地狱的人,即是如此9外道一听又说:「可是人若生到天上去,我也没有见过他们回来啊?在地狱里不自由 不能回来,这还有理可讲,但是生到天上是自由 的啊!怎麽都不见他们回来过?」迦旃延就说:「生到天上的人就好像人从厕所里爬出来,用清水洗乾净了;他还会爬回厨所里,再滚了一身粪吗?」

外道这时真是哑口无言。还有,迦旃延继续说道:「忉利天上一昼夜,就是我们人间一百年。你想想那些生到天上的人,是不是要先安排布置一番,等到他休息一五日时间,即是人间三、五百年。那时你早已死去,骨头都烂了,你还能知道他回来过吗?」外道至此,乃瞠目结舌,无词以对,完全被驳倒。所以迦旃延尊者是论议第一。无论什麽道理,都能够讲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令人听得津津有味。

9「阿冕楼驮」。这位尊者就是无贫尊者,又叫阿那律。在无量劫以前,他曾经供养过一位辟支佛,可是当他供养时,他并不知道彼是一位辟支佛。那位辟支佛的愿力是七天才下一次山,化七家门户的缘,如果在这七家无人供养,他也就不再化缘,而回山去。本来七天以前,他已化不到饮食,而这次也是如此,於是这位辟支佛又要托著空钵回山去。那时候正好闹灾荒,家家户户的生活都发生问题,那还有余粮布施给出家人呢?阿冕楼驮在当时是个穷农夫,每天耕田以劳力来换取生活的安定,而他所吃的米饭乃是最不值钱的粗米。这天中午,他看见老比丘没有化到缘,於是生出同情心说:「你出家修道的人遇到饥荒年,都没有饭吃,太可怜了。你嫌不嫌这袋粗米饭?若你不嫌弃的话,我供养你。」

辟支佛说:「你肯布施给我真好,我乐意接受你这供养,但你自己吃什麽呢?」阿冕楼驮说:「我今天不吃不要紧的。」於是辟支佛就把这袋米饭吃下。吃完後,辟支佛就显神通,现十八变,说道:「我受了你的供养,你以後生生世世再也不会贫穷。」老比丘为他回向後,阿冕楼驮仍继续耕田,不一会儿从田里跑出一只兔子来。兔子奇怪极了!直绕著他蹦跳嬉戏,等一下就一跳,跳到他肩膀上不下来。阿冕楼驮想摆脱牠也没有办法,故即赶回家,叫他妻子把兔子拿下来,一拿下来,活兔子早已变成一只光耀闪闪的黄金兔,於是他就把金兔的前脚剁下,拿去卖换钱,虽然金兔子的前脚被剁下来,但等一下又回复完整如初。所以从此以後,阿冕楼驮不但在此生成为一个富翁,乃至於九十一劫他都富贵荣华,这是阿冕楼驮供养辟支佛,而得到不贫的果报。

阿冕楼驮最喜欢睡觉,每逢佛一讲经说法,他就睡著了,鼻息如雷,呼呼大响。所以佛便呵责他:「咄咄胡 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9阿冕楼驮惭愧无比,乃克心发奋永不睡眠。七天七夜没有睡觉,遂瞎了双目。释迦牟尼佛怜悯之,教他修金刚照明三昧。不久即得天眼通,而且半头都是天眼,所以他视三干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故阿冕楼驮尊者在佛的弟子中是天眼第一。

10「劫宾那」。功宾那的父母到四、五十岁仍没有儿子,於是到庙里向二十八宿星辰(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之第四星辰祈祷、求儿。心诚所至,感应灵验,不久生下一个儿子,以此因缘,故取名为「房宿」。劫宾那尊者就是那第四个星宿。在佛的弟子中,他是星术学第一。

11「憍梵波提」。这位尊者他有很奇怪的动作,即是每当吃完饭後,总像牛反食嚼草似的,嘴里仍咀嚼不停,故叫牛司尊者,又叫牛王。因为他有这种习 气迦牟尼佛怕人看见他而生讥谤,是会堕落的。所以佛乃叫他住在天上,受天人之供养。为什麽他有这样的习 气?就因为恶口之果报。过去无量劫前,当他还是个小沙弥时,曾轻慢诽骂一位老辟支佛吃饭如牛嚼草,虽然辟支佛劝他即刻忏悔,但他反而毫无惭愧,更反驳道:「後悔什麽?我反正都不会像你这样子9就因为如此的毁骂欺谤,於是死後转生做了五百世牛,以後转复为人,但总也脱不掉做牛之习 气形相,饭後仍像牛反食嚼草。这皆是往昔诽谤辟支佛之缘故啊!由此看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谨慎小心,检点反省自己,不是可以随便诽谤破坏别人的。

12「离婆多」。离婆多是梵语,二十八星宿中「室宿」之名,他双亲也是祈星而得此子。他又名「假和合」,未出家前,他穷困非常,有次到一所荒凉破败的亭子睡觉。晚间来了两个一大一小的鬼,拖著一具屍体。两鬼见著他,即问道:「喂!你要我们吃这屍体,还是吃你9离婆多不理睬他们,於是两鬼商议由大鬼吃屍体,小鬼则撕裂离婆多的每一部份来补上死屍。不久,大鬼吃光了屍体,离婆多的头目肢躯也全被小鬼拿去补到死屍上。这时,他万分惊惶:「我全身已被鬼撕裂了,我现在没有身子,怎麽办?」

他立刻狂跑到镇上,见人就问:「我还有没有个身体,请告诉我9可是谁都以为他发疯发狂了。等一会,他遇著一群和尚,又问道:「你们看我有没有身子?」和尚里有证果的罗汉,知道可以度他出家,乃说:「人身本假,而非自有,你若修行证果,得自性光明,那才是真实不假,你有没有这肉身,又有什麽关系呢?」他听了之後,随著和尚出家,不久就开悟了。因为他被鬼撕裂吃过,悟人身假和合之理,故名「假和合」。

13「毕陵伽婆蹉」。这位尊者的名字译为「余习 」,因为他仍未去尽多生多劫所染之习 气。有一次,他要过河,就叫河神停止流水。这河神是个女的,於是他就说道:「小婢,住流9因为他是个证果阿罗汉,已有神通,虽然这样讲,河神也不敢不听他的指使,但是心中极不满意,敢怒不敢言。这种情形又发生多次,女河神忍无可忍,就去向佛抗议,说:「世尊!您有个弟子叫毕陵伽婆蹉,一点也不尊重我。每次到我河边,就说:『小婢,住流;这种语气,太没礼貌,对人太不客气啦9佛就说等他回来,即刻要他向河神道歉认错。等会儿,尊者回来时,佛乃向尊者说:「你过恒河时,为什麽叫河神『小婢,住流。』这太不礼貌了,赶快去向她道歉认错。」於是毕陵伽婆蹉就到河岸边,合起掌来,对河神笑嘻嘻的言道:「啊,小婢,莫瞋9如此一讲,更把河神激得冒火!她就向佛说:「您看,他当著世尊之前,都还这样叫我。」佛就说:「你不知道啊!在五百世前,你是毕陵伽婆蹉的工人,他叫你『小婢』叫惯了,现在你虽然做了河神,可是他的习 气还没改。因为你们有这种主仆关系,所以他现在仍叫你小婢。」河神听佛这样一讲,也就释然不再计较了。所以毕陵伽婆蹉尊者,因为多生多劫之习 气使然,故名「余习 」。

14「薄拘罗」。此尊者之名译为「善容」,这是他的相貌非常端严庄重。薄拘罗尊者在过去无量劫前,专门修「戒杀」;他精持此戒,不但外表不犯杀,连内心也清清净净,不起一丝杀念。因为受持精严,故感应得到五不死报。

他一出生就会言语,喜笑颜开的叫「爸爸妈妈」,非常活泼可爱。可是却把他的双亲吓得魂散九霄,以为他是个妖怪转世。於是他母亲狠下心来,把他放到炒菜锅上,底下烧红火,想煎熟了他。但是煎也煎不死,他坐在火红的锅上,若无其事,仍是嘻皮笑脸的极为好玩。他母亲忖道:「你这妖怪不怕火,可是一定怕水的。」於是又把他放进一大锅水里煮,水滚烫得不得了,但仍烫不死他。

15「摩诃拘絺罗」。这位尊者的名字译为「大膝」,因为他的膝盖很大。他就是舍利弗的舅父,未出家前,与佛辩论,打赌道:「输了斩头,赢了带回外甥。」最後他辩输了。但佛不要他斩头,而当场为他说法,度他出家。摩诃拘絺罗尊者辩才无碍,能言善道,是辩才第一。他与薄拘罗尊者都是佛的常随众(影响众)。

16「难陀」。佛有三个弟子都叫难陀:难陀、阿难陀、孙陀罗难陀。这难陀是指「放牛难陀」,译曰「善欢喜」。他因问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足一切智,乃跟佛出家,获阿罗汉果。他极为聪明,音声绝妙。

17「孙陀罗难陀」。此尊者之名是跟著他妻子(孙陀罗)而立名,因为他极爱恋其妻之缘故。孙陀罗译曰「好爱」或「端正」,她的相貌美艳无比,是印度国内第一大美女 。因之,孙陀罗难陀极爱恋她。当佛见彼之因缘已熟,想度他出家(他是佛的亲弟弟,同父异母)。可是他舍不得娇艳的妻子,所以不出家。於是佛就设一方便法门;有一天,佛到王宫里化斋乞食,要难陀把斋饭送去只桓精舍。难陀是寸步不离其妻,可是又不敢违背哥哥(佛)的命令,於是向孙陀罗解释要出去的原因。孙陀罗在其手心上吐一口口水,限定他要在口水乾前回来,否则她就不准他再进门了。

难陀很有把握他一定在口水乾前赶回来,故答应其妻之苛求。谁知到了只桓精舍,佛就不准他回家,而要他出家,硬给剃了头。虽然已出家,可是难陀天天想找机会逃回家去,因为他还舍不得孙陀罗哩!

佛看他时时闷闷不乐、无精打采,故有一天带他去山上散心。到了山上,见著很多猴子在玩耍,佛就问:「你比较一下,是孙陀罗美丽?还是这些猴子美丽?」难陀答道:「当然是孙陀罗美丽了!猴子长得这麽丑怪难看,怎能和孙陀罗比较呢?世尊您分明在侮辱孙陀罗嘛9佛说:「你真聪明,知道美丑之分。好了,该回去啦9回去之後,思妻益切,虽然时刻想要逃跑,但都没有机会。

佛见他天天愁眉不展,於是就带他到天上游览。看到所有的天宫真是庄严华丽,又见到某一个天宫里,有一群美妙绝伦的天女们。佛就问难陀:「你看是天女美丽?还是孙陀罗美丽呢?」难陀说:「当然是天女美丽了,孙陀罗与天女比较,就好像猴子比孙陀罗一样。孙陀罗怎可跟天女比呢?」他看见一群天女如此娇美居然没有主人,於是就去问一位天女:「谁是你们的主人?」天女说:「我们的主人是佛的弟弟l——孙陀罗难陀,他现在已跟佛出家修道,来世则生到此天宫。我们这一些天女都是要陪伴他的。」难陀听了欣喜若狂:「有这麽多美丽的天女将陪伴著我,我一定要用功修行。」

这回他把孙陀罗完全抛到脑後,不想她了,而只挂念著天女。所以他一反常态,很精勤用功修行,但佛知道他只想修生天做天女的主人。於是有一天,佛乃带他到地狱去见识见识。到了地狱,真是陰森凄惨恐怖,刀山油蜗火汤以及各种地狱,令人观之毛骨悚然,全身战栗!最後来到一所地狱,有两个鬼守著一油锅,油锅底下之火似著似灭,且两鬼东倒西歪的大打呼呼睡得香沉。「这两鬼其是懒鬼,连油锅都不烧滚它,而光睡觉9於是难陀就叫醒其中一鬼问道:「鬼大哥,你做工有否人来管你啊?你们怎麽不努力点,怎可躲懒偷安而不烧滚油锅呢?」鬼大打呵欠,揉眼答道:「你知道个什麽!受罪的人到这来还要很长久时间咧!佛有个弟弟叫孙陀罗难陀,现在已经出家修道,但他只想修天福,期望死後生天。天福享尽後,五衰相现,他就要堕入地狱;等他到此油锅里炸,距现在还有好多年时间,所以我们又何必忙著烧滚油锅?我们的工作是很轻松的,天天都可以睡觉。」难陀一听,顿时出了一身冷汗,吓坏了8槽糕,原来油锅是预备给我的,怎麽办?」於是佛乃带他回人间,为他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门。这时他便真心用功修行佛法,而证得罗汉果。

孙陀罗难陀虽然当初很爱恋其妻,可是见著比他妻更美丽的天女,就不爱妻子了。一旦知道地狱的苦,才又真正发心修道。如果不知道地狱苦,他一定不会发心修行的。这位难陀也叫善欢喜,与前边那位难陀一样别号,不过这位难陀是「孙陀罗难陀」,他是以妻名来作己名。

18「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译为「满」,是他父亲之名,弥多罗尼译为「慈」,是他母亲之名,整个名意为「满慈子」。当他出生时,天上雨珠宝到其家,非常吉祥和瑞。他是佛的弟子中,说法第一之阿罗汉。在法华经授记品曰:「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於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19「须菩提」。当他出生时,家里所有的珠宝都空了,故叫「空生」。他父亲找算卦先生来占算,算出是吉中又吉,故又名「善吉」,过了七天,家中珠宝又都现出来,所以他又名为「善现」。於佛弟子中,他是解空第一。

20「阿难」。这位尊者是结集经藏之阿难,乃佛之侍者。他叫「庆喜」,因为释迦牟尼佛成佛之日,是他出生之日,所以他父亲很高兴,为他取名「庆喜」,来庆贺佛。

21「罗侯罗」。是佛之子。佛有几个妻子?佛有三个妻子,大太太叫俱依,二太太叫耶输,三太太叫鹿野。罗侯罗是第二太太所生。当她生此儿时,惹出很严重的是非麻烦——佛已出家六年了,而他这太太却大起肚子,生下一个婴孩,所以佛的眷属非常恼怒,以为她不守妇道,故有人要惩罚她,怒声沸腾,丑闻遍播全国——「佛不在六年,而佛的妻子却有了孕9虽然宫人向佛之父王保证她没有越轨,小孩的确是释迦牟尼佛的,但也无人相信。事实上罗侯罗在他母亲肚里住了六年。外缘逼迫之下,耶输陀罗就发了个愿:「若是我不守妇道的话,跳到火坑里,我与我儿皆会被火烧死。若我是清白的,天神应该拥护我,纵我跳进火坑也烧不死9乃造一个大火坑,放柴引火点燃,耶输陀罗抱著罗侯罗往火坑里跳下,即刻奇蹟出现——火坑变成一池清水,且从水里生出一朵大莲华,托著母子二人。从此之後,大众悉知是冤枉了耶输陀罗,国人也了解到此是一件不平凡事,也无人再诽谤她了。

罗侯罗的名字译为「覆障」,因为过去生中,彼为小孩子时,曾用木头把老鼠洞堵塞了六天才打开,所以他今生要在其母亲胎里住六年,受那六天之果报。吾人当深自警省,因果循环实在是太厉害了!罗侯罗是佛之子,也不能避免往昔自己所造之恶业,而要在母胎里住六年,故叫「覆障」。这个「覆障」又是针对著耶输陀罗说的,因为怀著罗侯罗,而产生很多麻烦障碍。

究竟佛的儿子是怎样来的?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亲生子?是的。那麽释迦牟尼佛是否也与普通夫妇一样行为呢?不是的。是怎样呢?因为耶输陀罗喜欢要个儿子,释迦牟尼佛用手一指,她就怀孕了。这种讲法就好像神话,但是在佛教里,神话是不胜枚举。此乃一种不可思议之境界,你若一定要去考证探讨,我现在是没有法子教你懂,只有你用功修道,修到那种境界,即可明彻佛境界是微妙难思议的。

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如是」就是指前边二十一位大阿罗汉。大众心里明白是知,眼睛看见是识,心眼俱明白即为「知识」。知识是对著愚痴来讲,愚痴人是不知不识,智慧人是知识。可是道理要讲两边,你若真的不知不识,这才是真正智慧。真正的不知不识,才能真正的无思无虑。能无思无虑,自己的智慧才能显现,此方为真正之知识智慧。

大阿罗汉是受天人之供养——应供、杀贼、无生。阿罗汉不但杀贼,连「不贼」也杀。有人问:「这岂不是不讲理?」你要知道,大阿罗汉是不讲道理的。他们有神通变化,你和他们讲道理,是没有办法的。为何连「不贼」也要杀?因为在阿罗汉的境界上,认为是不贼;可是在菩萨之境界上,可又是贼了。所以若要回小向大,不贼也要杀。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小乘四果之圣者中,前三果为有学位,证了四果阿罗汉,方为无学。在此法华会上,有学与无学合起来有二千人。这二千人又表示「十如是」——十法界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各具十如是因果之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每一个如是又变成十,十又变成百,百又变成千,此即表示有学无学二千人。

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侯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摩诃是大。波闍波提译为爱道。这位大爱道比丘尼不只是释迦牟尼佛的姨母,就是每位佛出世,她都做佛的姨母,抚养保护他们长大。眷属包括六亲、朋友等。大爱道比丘尼与她的六千亲戚朋友,同在法华会上。

罗侯罗母——耶输陀罗,也跟著佛出家,做佛的徒弟,成为比丘尼。比丘尼也具有相同於比丘之三义:乞士、怖魔、破恶。耶输陀罗比丘尼与许多眷属,在此法华会上。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 。供养无量百千诸佛。於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於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菩萨」是梵文,具足乃「菩提萨埵」。「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觉悟有情的一位菩萨,也就是有情中之一位觉悟者——他以觉悟的方法道理,再去觉悟其他有情。另有二个名称叫「大道心众生」,或「开士」。「摩诃萨」是菩萨中之大菩萨,具足七大。

1、具大根基:他的根基极深极大。有多大?他植众德本。从多生多劫以来,所种下的善根,既深广且博大,这善根就叫德本——道德之根本。他所栽下的善根有无量无数那麽多,故说「植众德本」。又他不只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而是好像在金刚经上所说:「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在无量无边百千万亿恒河沙数那麽多的佛面前,皆已种诸善根。

2、具大智慧:这个智慧是怎麽个大?他能发大菩提心广度一切众生;虽然普度众生,可是不著度众生之相,此即是大智大慧。金刚经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没有一个众生是佛度的,而皆是众生自度也。这就是虽然度生而不著度生之相。不像我们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大事宣扬:「我度了多少人出家,我度了多少人发心信佛。或某某人是我度的,某某人是我介绍来信佛的。」这尽是著相。为何著相?就因为愚痴。有大智慧的人,就不著一切相。菩萨应离一切相,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离相,即非菩萨。

3、信大法:大法即是大乘之法。你要深信大乘实相法门,深信因果,深信般若。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若你缺少信心,即使佛法广大,也不能度你。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善根从何处来?就是从信心来,从信心所生,所以信乃功德之母亲。菩萨摩诃萨深信一切大法、无上妙法,尤其对这部妙法莲华经,他是特别深信重视。

我们对於佛法有真正的大信心,我们也就是菩萨摩诃萨。金刚经上说:「乃至一念生净信,其福德胜过以七宝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你这一念生净信之功德,等於以七宝来布施给一切世界,而且如来世尊是绝对知道你这心念,不会令其空过的。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个个都要拿出真正信心来,才能得到这种相应。

4、解大理:在华严经上讲——信、解、行、证。所以解大理必须依照著信心,首先要信,然後明白,使去实行,而後证得。什麽是大理?就是明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也就是六即佛中之「理即佛」。按著理来说,每个众生都是佛,可是要修行,才能成佛。如果不修行,而尽说自己是佛,那是没有用的。譬如你自封为王,整天自吹自擂:「我是皇帝!我是皇帝9可是有没有一班文武百官来保护著你?有没有老百姓来支持?若没有,你只是个光棍皇帝,有何用?所以按理来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可是要修行,才能返本还原,认识自己本来真面目。为什麽要明白众生本来是佛?因为实相的智慧,不离众生心,皆是每个众生自性所具足的,所以要解大理。

5、修大行:菩萨摩诃萨勤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一)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1、财施又有内财(头目脑髓)与外财(国城妻子)。行菩萨道,是无我相、无人相的,所以菩萨能舍弃种种,布施一切给人。2、法施就是说法利生,为众生讲说佛法。「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就是为一切众生宣扬佛法。所以学佛法的人,都应该学习 讲经说法,把佛法介绍给人。我若知道一点,就向人讲说一点;知道十分,就讲十分。本照自己所知的佛法,为人讲说——这即是法施,以法来布施教化众生。3、无畏施:即是若有人遭遇到飞灾横祸,心中非常恐惧忧苦,而正在此时,你去安慰开导他,令彼消除一切的恐惧忧怖感,而心生安宁。

(二)持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十重四十八轻戒、比丘戒(二五○条)、比丘尼戒(三四八条)。

(三)忍辱:忍辱是一个最好、最有用的方法。你若能忍辱,则恰如获宝也!好像我曾说过一则公案:有位修忍辱行的老修行,於门口挂上一块匾,写上:「我性如灰」,意即他性里亳无火气,从来不发脾气。这老修行昼夜精进用功,性情修得柔和无比。可是此时就来了一位菩萨,试验他的道行。菩萨到彼门前问:「这几个字写的是什麽?」答:「性如灰。」一会儿,菩萨走回来又问道:「匾额上写的是什麽?我记不得了。」答:「性如灰。」如是来回问了几百次,终於把火问出来了。老修行冒火的大声大嚷道:「性如灰!性如灰!你这麽罗罗嗦嗦,尽来扰乱我的修行,你居心何在?」菩萨言:「哈!原来灰还有火呢?」说完,即踊身虚空。你道这菩萨是谁?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来考验他,结果修了几十年性如灰,仍有火气,考不过菩萨的试验。观音菩萨临走前言:「你还须修行!二十年後,我将再来。」由此可见,忍辱是极端不易为之事,最要紧是没有脾气。我以前为人徒弟时,无论师父在不在面前,从也不敢发脾气。我若发脾气,他则不食而自责道:「我教化徒弟没教化好。」因为他老人家不吃饭,故我始终不敢发脾气。

那麽我有没有脾气呢?我的脾气比谁都大,但是出家修行後就把脾气改了。现在到美国新收三个徒弟;美国人未出家前是无脾气的,但出家後,旁的还未学会,就学会发脾气冒火。譬如昨晚有二个徒弟到我面前诉说自己发了脾气,究竟是谁发脾气,我也不管,不过这回我立下一则规矩:「发脾气的人,要在佛前跪一天一夜 。二十四小时不准起来大小便、吃饭、喝水、睡觉。」如果你不要在佛前跪,那我就来替你跪。还有,无论谁发脾气,三个美国徒弟要一起跪。没发脾气的,照样跟著跪。「这有何公道?」就是如此不公道——世间上是没有公道的。你若是怕,就不要发脾气。为何叫你跪,且不准吃、喝、睡?就因为你有脾气,故要修忍。「这师父真厉害,再不敢跟他出家了9但你若是怕,不发脾气,就无事了嘛!为什麽要立下这规矩?因为以後若徒弟多了,你打我、我骂你,等会儿又全跑到师父面前告状诉苦,这样判来判去也判不完的。修道人怎可发脾气呢?你若有徒弟,为教化他,对他发脾气还情有可原。但若对师兄弟发脾气,是万万不可之事。所以说:「忍是无价宝,人人使不好;若能会用它,万事都能了。」

(四)精进:有身精进、心精进。身精进是拜佛、诵经、持咒等等。昼夜六时皆精进用功,一时一刻也不懈怠放逸。真正用功不是尽作假面具,挂修行招牌;而是自己真实去用功,不在众人面前造作卖弄。心精进是时时念兹在兹,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五)禅定:参禅打坐必须要精进来帮助,有精进,则能忍;有忍则能修功德,参禅打坐入定。若不精进,一暴十寒,修行一天,休息十天,是永远也得不到禅定的。

(六)般若:般若度是最重要的,修行人一定要有智慧。缺乏智慧,是很难修行的。有智慧之人,随时随地皆是在用功,看见什麽都是智慧——「翠竹黄花无非般若」。好像我有个徒弟对我诉说道:「某某师兄一和我说话,就骂我。」骂「谁」呢?这岂不是愚痴。你若有智慧,就算他骂你,而你不接受此骂,这骂就回去了嘛!譬如有人仰天而唾,唾液不久又再落回自己脸上。或者你可想像彼人在为我唱歌,或说外国语文,如此一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才是具有真正智慧。不要整天懊恼道:「他在骂我。」究竟「我」又是谁?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还有个「我」?出家人要把「我相」赶快扔到太平洋去,不要它。

菩萨还要扫尽三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过去心:过去已过,故过去心了不可得。现在心:你若说此时是现在,但它刹那不住,又过去了,故现在心了不可得。未来心:未来还未来,从何去找?未来心也了不可得。你若三心皆了,又有什麽可执著的,一切不执著,就是得到解脱,获真正自由 。

菩萨又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菩萨要存布施心,普遍施给一切众生。

爱语:菩萨无我相,故对一切众生常生慈爱心,视彼如己,毫无彼此之分。菩萨自度度他,对每位众生皆发和谐之语。

利行:一切众生欣喜利益,故菩萨常行利益众生之事。

同事:菩萨化身千万亿,见应以何身得度者,即以何身而度之。当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时,为要度一群鹿,因而化身成鹿去教化牠们,此皆是同事之一。

行菩萨道要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让能让。这都是修大行菩萨所应具备之条件。

6、经大劫:一劫即十三万九千六百年。一千劫集合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合起为一大劫。那麽菩萨要修多少劫?三大阿僧只劫。阿僧只是梵语,译曰「无量数」。所以作菩萨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必须要经过三个无量数的那麽多大劫时间,方成为菩萨摩诃萨。

7、求大果:菩萨求什麽大果?他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成佛。

所以「摩诃萨」具足这七大之意义。在此法华会上有多少菩萨摩诃萨?有八万人那麽多。这八万人皆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大道,於此道路只往前进,故说「皆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有三种不退转:

(一)位不退:大乘菩萨不退回二乘果位上。

(二)念不退:菩萨摩诃萨念兹在兹的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念念之中只有前进,而不後退,从不会想:「我不行菩萨道了,且作个自了汉算啦9不会的,菩萨从不起这种念头。

(三)行不退:菩萨精进不懈,只有前进,没有後退。

「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陀罗尼是梵语,译曰「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佛所说的法乃是具无量义)。又名「遮持」,或「咒」——陀罗尼是生善灭恶,遮恶持善,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戒的意思大同小异;不过所持之戒律是要你自己去守持,陀罗尼则是持诵一种咒,咒力能帮助你断恶生善。陀罗尼有很多种,菩萨悉得之,且又获乐说辩才;也可以说是得到乐说辩才这种陀罗尼。

「转不退转法轮 」:什麽叫转法轮 ?菩萨常转法轮 即是转不退转法轮 。譬如我们现在讲经说法,或把经典翻译成英文,或把佛法介绍给一切人知道,这些都是转法轮 。所有的弘法工作都叫转法轮 。故我们身为佛教徒,皆应把转法轮 这种工作视为己任,勤力尽心而为之。又好像现在是科学时代,有印刷机、打字机,我们利用此类工具,广布流通所译好之英文版经典,以令每人皆有一份,这即是转法轮 ,令佛法川流不息,永远不断。我年轻时在东北,学佛法不久时,最喜欢印佛经——几百几千部。每逢过年过节,或亲戚朋友之生日喜庆,我就送他们一件礼物——佛经,令其能对佛法产生兴趣,这是我以前所作的不退法轮 。希望每个入都能努力尽心流通佛法,令法轮 常转。

菩萨摩诃萨供养无量劫无量诸佛,凡於这麽多诸佛场所,培植众善德本。培植即是供养三宝,转不退法轮 。你能供养三宝,就是在栽培自己的德行根本。所以这八万菩萨摩诃萨时时刻刻都得到诸佛的称扬赞叹:「善男子!你行菩萨道不退转,真好真不错9

菩萨摩诃萨以慈悲心教化众生,并修养己身。他们善能得到佛的智慧,通达获得最大的智慧,故能到於彼岸。佛慧即是大智,大智即是佛慧。若能得到大智大慧,便能达到彼岸(波罗蜜)。这八万菩萨摩诃萨的名称普闻於无量世界,是一切众生常闻常念常悉知的。在所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中,菩萨能度化无数百千那麽多的众生。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这八万菩萨摩诃萨有八万那麽多的名字,如果一一列出,这部法华经就太长了,故只把其中为首的几位菩萨提出作为代表。

代表为首的菩萨有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是梵语,译曰「妙德」、「妙吉祥」。这位菩萨智慧最博大,资格也最老。他在过去早已成佛,名曰「龙种上尊王佛」,成佛之後,他则隐大示小,行菩萨道教化众生,助佛扬化。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乃是四大菩萨。文殊菩萨住在中国五台山,他在此道场所显现的灵感,是不可胜数,此菩萨的神通妙用也是非常不可思议。

中国近代高僧上虚下云老和尚,曾发愿朝拜五台山。他从南海普陀山三步一拜,朝拜山西五台山,祈求这位菩萨的感应,令他也得到大智。三步一拜的路程有五、六千哩路长,你说要拜多久才能拜完?是一段很长的时间。想要详细知道这事蹟,可以阅览「虚云老和尚年谱」,或画传。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即是虚老拜到黄河时,正遇上隆冬大雪,乃在黄河边上,路旁一小摊之空茅棚内避雪。一连几天,大雪漫漫,虚老饱受饥寒,几乎快死了。这时来一位讨饭的叫化子,以围棚草,烤火煮黄米粥,供给老和尚吃。食後得煖气,觉得略有精神。虚老问丐者贵姓名及来处。丐曰:「姓文名吉,来自五台,人皆识我。」过後这乞丐帮著虚老背衣担行李,虚老三步一拜时,就方便多了。

路上,他们有时在庙上讨住,但庙上的和尚专门欺负这乞丐,又骂虚老:「你朝山就朝山,拜佛就拜佛,怎麽还叫个跟班?你在摆什麽架子?」虚老被人骂,乞丐更是被人骂,甚至不准他在庙上住,被赶到庙外去。乞丐就向虚老说道:「此处离五台山已不远,我先回去,你慢慢来,你的行李不久会有人代你送上山的。」於是就离去了。果然在途中,虚老就遇到一位驾马车的湖南官人,帮他把行李载到五台山去,而虚老仍旧三步一拜。等到拜到五台山,问遍所有的五台山和尚认不认识一位乞丐叫文吉,但无有知者。後来与一老僧说及情由,老僧合掌曰:「文殊菩萨化身也9(文——文殊,吉——妙吉祥。)

虚老拜文殊菩萨,感应到文殊菩萨来替他背衣单。他和菩萨在一起有很久时间,但也不知道,结果以後知道是文殊菩萨显圣,然而已看不见了。故文殊菩萨的妙处是不可思议?因为他妙处故,而化成一乞丐;如果他变成个大富长者,或驾著马车来帮助老和尚,这也可以嘛!但他不这样做,他也愿随著老和尚受苦。所以这是大智大慧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是位非常特殊的菩萨,当他降生时,有十种祥瑞发生,此即分别出他是不同於其他之菩萨。文殊菩萨以大智慧而闻名,但你或许会问:「舍利弗尊者也是以智慧而闻名,他们的智慧有何分别?」文殊菩萨的智慧是「实」智,大乘智慧,而舍利弗尊者的智慧是「权」智,小乘智慧。

什麽是文殊师利菩萨降生时,所显现的十种祥瑞?

(一)光明满室:这光明比任何灯光都亮,代表菩萨的大智慧。

(二)甘露盈庭:甘露净水是极为不可思议的,可治世间上种种疾玻人如果能喝到它,无论什麽生老病死苦,对人毫无威胁。

(三)地涌七珍:七珍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为什麽珍宝涌现?因为文殊菩萨已修成极究竟圆满的六度万行,所以他到那里,皆感应珠宝珍玉从地出现。

(四)神开伏藏:文殊菩萨的大神通力使得地裂而暴露出地底下隐伏的宝藏。此与第三之地涌七珍不同,这里是地裂而显露出宝藏来。

(五)鸡生凤子:此项吉事比前面的神开伏藏更不寻常。其实鸡只生鸡子,可是因为文殊菩萨的出生是一件非常特殊之事,所以母鸡孵出凤凰来。(凤凰,神鸟也。)

(六)猪生龙豚:此项吉瑞比鸡生凤子更希奇罕见。你若已觉得太不可思议,且再看下面几项。

(七)马产麒麟:麒麟,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此兽温 驯祥和之至,吕氏春秋云:「刳兽食胎,麒麟不来。」管子封禅云:「凤凰麒麟不来,则嘉谷不生。」

(八)牛生白泽:白泽,神兽名,能言语。它是一种非常稀有且吉祥之神兽,不像牛,也不像马。

(九)仓变金粟:你们想这是不是很奇异,有些人认为这太奇异了,故不相信。若你不信,乃是因为你不明白。若你不明白,毫无疑问的,你以前一定没有听过这些事情,所以你怎能相信?不过,这世界是那麽大,我们所见所闻极为有限,因此我们若未听过一些希异的现象,并不足为奇!当这些粟壳转变成金粟後,即不能再当食物吃。但是,只需少许的金粟,就可换成大批的食物。

(十)象具六牙:我们知道大象通常只有两只象牙。不过,当文殊菩萨出生时,大象全现出六只象牙来,你说这是不是很希异?

一位优婆塞问:「为什麽象具六牙?」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六牙代表六度,大象代表万行。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文殊菩萨降生时所显现的这十种吉瑞,也表示他说法辩才无碍。文殊菩萨是菩萨众中,智慧第一,具足勇猛实智,说法圆融无碍,假如你们能听到文殊菩萨的说法,你们就会不希罕我的讲法,因为根本无可比较。你或许会说:「我们喜欢听法师讲法,我觉得法师说得很好。」可是你们若听过文殊菩萨的讲法,将会知道他是无与伦比的。

「观世音菩萨」:这位菩萨的名字,又叫「观自在」。「观世音」——观察世间的音声。我们都应认识这位菩萨,因为他最慈悲。像个慈爱的母亲,给予众生所祈求的一切。故在中国有首名联:「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大弟子,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在他左侧为观世音菩萨,右侧为大势至菩萨;他们即是西方三圣。当阿弥陀佛不作教主时,观世音菩萨将接任其位,成为教主;然後当观世音菩萨不作教主时,大势至菩萨再接替教主位。

因为观世音菩萨能化现无量数身形来救度众生的苦难,所以他名称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他以千眼照见众生沉溺於苦海中,故以千手护持拔济众生脱离苦海,令彼皆至快乐安稳处。

法华经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专门说这位菩萨的不可思议神力,我们将在这一品继续研究。

「得大势菩萨」:就是大势至菩萨。每当这位菩萨一举步,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皆发生六种震动,这就是他名为「得大势」菩萨的原因。什麽是六种震动?动、涌、起(以上形变)、震、吼、击(以上声变)。这些震动所起的大威猛力量,是我们现代最强烈的炸弹也不能相比的。不过它们并不是像新制武器,会破坏摧毁一切物,这六种震动毫不损伤任何生物器品。

得大势菩萨又叫作无边光炽身菩萨,因为谁见到这菩萨一毛孔的光明,就可像见到十方诸佛如来的清净微妙光明一样。

「常精进菩萨」:「常」意谓从不退弃。「精进」有两种,身精进与心精进。这位菩萨於修行道上,从不停止精进。他勤修万行来教化众生,非常勇猛精进。他不像我们有些人,刚开始进行一项计画,若遇著难题就退缩放弃。常精进菩萨从不睡眠,时刻努力工作。他可能经过无量劫这麽久的时间,而试著去教化一个众生,并且帮助其发大菩提心。他教导这个众生无数法门,费尽力量与时间,或许仍然无法救度他;虽然如此,常精进菩萨从不厌倦或退失毅力。所以我们想要救度众生,应该学习 这位菩萨的榜样;如果在这一世,度不了某人,我们应该发心在下一世定要度他,或者更下世、下下世也如此发心,直到成功为止。

另一方面来讲,如果你注意到某人常跟随著你,试著来教化引导你,你就应该立刻奉行彼之训诲,且生出大信心。那个人很可能就是常精进菩萨,不畏麻烦愿力,而经过生生世世尝试著教化救度你!你不应该再不理他,或不受他的教诲,应该听他的话!

心精进意谓从不畏缩於心,从不想:「太难了9并且你也不觉得教化他人是困苦艰辛的。常精进就是不退心的勤勉努力。

「不休息菩萨」:你或许想:「常精进与不休息到底有什麽分别?这两个名词不是相似吗?为什麽我们需要两位不同的菩萨名字呢?」

实际上,不知道有多少位常精进菩萨,也无法计算出有多少位不休息菩萨,他们都是无量无数那麽多。换句话说,如果你於修习 佛法道上,时刻常精进,那麽你自己就是常精进菩萨。假若你追求研究佛法从不休息,那麽你也就是不休息菩萨。在这儿必须明白清楚的是——有不可计数那麽多的这类菩萨。

「可是他们究竟有什麽分别?」

虽然基本上他们是相同,但假如你要说说他们的不同,那麽常精进菩萨是继续不断的入生死流,以救度众生;不休息菩萨是经过广大长远的时间,在生死流中而从不疲厌。

「不疲厌」意谓他不怕疲劳困倦。如果礼佛,或诵经,他不会因一点点的疲倦,就去休息舒松。无论做什麽,他从也不休息。不休息菩萨总是非常忙碌,但他绝不起懊丧心,或者无人知晓他所作的善行,他仍是精进不休息的继续工作。他从来不卖弄自己之功德。

有些居士,常到这里来广播他的功德,宣扬自己作了多少功德,或出了多少钱,他这种人十足的与不休息菩萨相反。不休息菩萨经过如恒河沙数那麽多的大劫,从不休息或懒惰。日积成月,月积成年,年积成百千万亿劫,而不休息菩萨从不休息。

「宝掌菩萨」:宝就是宝贝,也就是法宝;掌是手掌。菩萨有以他的行门命名(行门——他修行的法门);有的用他的德行来取名;有的用他的本愿来命名(本愿——他在因地时发这种愿来取名)。这位宝掌菩萨的手掌有种种法宝。他掌上第一法宝是如意珠,这如意珠是遂心如意,无所不至。第二手是绢索手。第三是宝钵手。第四是宝剑手。第五是跋折手。第六是金刚杵手。第七是施无畏手,他这施无畏手是对一切都无所畏惧。这位宝掌菩萨在因地时,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四十二手眼,所以得到宝掌。因为他的掌里具足一切法宝,故叫宝掌菩萨。

「药王菩萨」:听楞严经时,还记得在二十五圣各述圆通,其中就有药王、药上这两位菩萨。这位菩萨在佛教里有一段因缘:在往昔有位转轮圣王,他有一千个儿子。一千个儿子一起发愿出家修行,就是贤劫的千佛。释迦牟尼佛乃贤劫中之第四位佛。转轮圣王另外有个妾妃,又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发愿要护持这一千个哥哥的法,每一位佛出世,他都要护法。小儿子见他哥哥发愿作护法,他就发愿在一千个哥哥成佛时,无论那一个成佛,他都要首先来供养佛;在佛住世时,他都永远来供养。不是只供养一位哥哥,而是一千个哥哥成佛时,他都去供养。在佛入涅盘之後,到了末法时代,他又发愿救度众生,用种种的药品来医治众生的玻无论火灾、刀兵、水灾、瘟疫灾,药王菩萨发愿来救度这一切有病苦灾祸的众生。所以这是药王菩萨宿世的因缘。

药王菩萨专门医治众生的病,他不但医治众生的身病,也医治众生的心玻众生的身心病都治好了,才能修行。

「勇施菩萨」:勇,勇气;施,布施。布施要有一股勇气,才能行布施。如果没有勇气,就不会布施。在六度万行中,布施是第一。万行之中,以六度为主体,六度又以布施为主体。所以我们行布施就是包括六度万行。

布施要有勇猛心,这种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你布施的时候,以一种不思议的精神来作布施,所得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我们作布施是好的,可是如果又想起自己:「我这钱若布施给他人,那我自己又怎麽办呢?我这衣服如果布施给他人,我自己又穿什麽呢?我这房子布施给他人,那我自己又住什麽呢?」这就是没有勇气。一想起自己,就不肯布施——「若我把这饮食给人吃,我自己又吃什麽呢?」一旦想起自己,勇气就消散了,再也没有布施的精神。可是勇施菩萨他所作的布施是不假思索,不加考虑的。他看某人有困难,就去帮他,送衣送食,自己能布施多少就多少,总是尽力而为。因为勇施菩萨最勇猛於布施,勇於财施、法施、无畏施,所以叫勇施菩萨。

「宝月菩萨」:这位菩萨以宝月为名。「月光菩萨」:这位菩萨以月光为其名,月光能除晚间的一切黑暗。「满月菩萨」:这位菩萨功德如十五满月。以上菩萨精持戒律,所谓:「严持毘尼,宏范三界,能於国土成就威仪。」毘尼即戒律。他们严持戒律犹如宝月那麽光明、圆满,能作为三界的大模范、大榜样。所以三位菩萨是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所以说:「持戒精进如满月,身口清净无瑕疵。」

「大力菩萨」:这位菩萨的力量特别大,与得大势菩萨的力量不相上下。「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二位菩萨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怎麽超越的呢?也就因为有大力,因为有无量力。

这三位大力、无星力、越三界菩萨都是修同一种行门——精进波罗蜜行门,向前勇迈前进。现在由大力、无量力、越三界来证明,这三个名字都是一样的。大力就是无量力,无量力也就是越三界。他们若没有大力、无量力,也就不可能越三界了。为什麽修精进波罗蜜?就因为皆得大力、无量力,得到超越三界的勇气。所以他们常常精进不懈,总向前迈进,这是三位菩萨名字的由来。

「跋陀婆罗菩萨」:「跋陀婆罗」有三种翻译法:1、贤守。2、贤首。3、贤护。这位菩萨修禅定波罗蜜。

1、贤守:因为这位菩萨能看守住佛的家业,故叫贤守。2、贤首:这位菩萨是作众贤之首,在菩萨里是作上座的。他是菩萨中的大菩萨,为菩萨之首,贤人之首。3、贤护:他是圣贤中能护持众生的一位菩萨。

「弥勒菩萨」:他又叫作阿逸多菩萨。「弥勒」译曰慈氏;「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没有任何的天魔外道能胜得了他,他住在兜率内院。他修慈心三昧,也就是修忍辱三昧,对一切众生都有一种慈悲心,所以每一位众生见著他,都会发出慈爱心。

弥勒菩萨等释迦牟尼佛不作娑婆世界的教主时,他就来接替佛的教主位。在什麽时候他将来接替呢?有一些外道就讲:「弥勒菩萨已出世了。」这简直是在说梦话!释迦牟尼佛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在这个世界(贤劫)每过一百年,人的身材矮了一寸,寿命减去一岁,减到人寿十岁止;那时候再增,也就是每一百年身材增高一寸,寿命增加一岁,等到人寿命增到八万四千岁,然後再减到人寿八万岁时,弥勒菩萨才出现於世,教化众生。那时候也就是龙华三会。所以现在这一些外道,不懂佛法,只会乱讲乱说。

现在人的寿命大概是在六十至六十五岁之间,那麽等到人寿命减到十岁时,你想一想还有多长的时间?然後再增到八万四千岁,这又有多长的时候?然後再减到八万岁时,弥勒菩萨才出世。所以那些邪门外道尽在说梦话。

「宝积菩萨」:这位菩萨积蓄很多宝贵的东西——无量无边的功德。功德就犹如宝贝、法宝一样。

「导师菩萨」:什麽叫导师?导,引导;师,师父。他作众生的引导师父,接引众生,就是引导人归向正路,归於佛道。引导什麽样的人?引导堕地狱的人。这人堕地狱了,在那儿受罪受苦,也不晓得要发菩提心,也不知道忏悔,所以导师菩萨就用种种方便法门去引导他,教他再发菩提心,走菩提道。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像前面所说的菩萨摩诃萨有八万人那麽多。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

「尔时」,当尔之时。那个时候,就是释迦牟尼佛说这一部法华经之时。在那时有八万菩萨同时来到法会道常这八万位菩萨都是大菩萨,皆是佛之子。佛为法王,菩萨为法王之子。所以在弥陀经上说:「文殊师利法王子...。」在这一部法华经,这些大菩萨都是法王子。

佛有三个子:1、真子:就是菩萨法王子。他们是佛的外眷属,在外边护持佛。2、内子:一切比丘与罗汉都是佛的内子,佛教里边的眷属。3、外子:一切凡夫众生等,也都是佛的子,不过是佛的外子,在佛法的外边,未学习 佛法。这也可以指在佛法里边的外子;他们虽然学习 佛法,但未证果,仍在凡夫地位上。,还未达到圣贤之地位,故叫外子。

佛的三个子就包括菩萨、罗汉,与六道众生。三圣六凡合起来就是九法界众生。

「释提桓因」:是梵语,翻译曰「能作」。能作什麽呢?能作天主。释提桓因就是一般人所崇拜的天主、老天爷。释提桓因在楞严咒里即是「因陀罗耶」——南无因陀罗耶。因陀罗耶也就是释提桓因。他作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也就是中国一般人所恭敬的玉皇大帝。他虽在天上作皇帝,但还在六凡法界中,谈不上圣贤。所以释提桓因在佛教里来说,是个护法,护持佛教。释提桓因是怎样来的?他在往昔於迦叶佛时,是个很穷的乞婆子。有次见到一座破庙里的佛像金漆剥落,於是就发心联合三十二位女人共同重修庙宇,装饰佛金身。完成了这种殊胜功德,三十三人命终後,皆感现作天主。做首领的穷女人就作忉利天主,其余三十二女人就於东八天、西八天、南八天、北八天,各为天主。忉利天是在须弥山顶上,四王天在须弥山半腰。

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人,同时到法华会上。还有明月天子:此天子如明月之皎洁分辉,令人见到心悦清凉。又有普香天子:此天子喜欢香气,身上常常放香,普薰法界。又有宝光天子:此天子喜欢宝贝,身上有股宝光。普香天子知道一切众生也都欢喜香,於是放出一种普香於世上,把臭气全都驱除。如果不是这位天子放香的话,我们人在世上就真的臭不可闻。宝光天子也知道一切众生都有贪心,喜好珍贵之物,故他放出宝光,满众生愿望。愿满则会发菩提心。这两位天子不是只有自己喜欢香与宝,而是因为一切众生都欢喜闻香与宝贝,所以他们放出香气宝光,满足众生心愿。也令众生觉悟在世界上,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而发无上菩提心。香是持戒清净,宝乃无相布施。

又有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多闻天王,北方广目天王。四大天王住在须弥山之半腰,他们保护著这个世界所有的众生,故称为护世四王。四大天王与其同类之眷属有一万多天人,齐到法华会上。

还有自在天子:此天子非常自在,住在化乐天上。化乐天的快乐是由变化而产生的,在其他天上的快乐,他可以把这快乐变化到自己的天来享受。又有大自在天子:就是他化自在天子。他那种快乐不是本天所有的,而是由其他的天,由他化现出来。此天子与其同类眷属三万天子俱,同赴法华会。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娑婆世界是个什麽世界?是甜的世界,此世界最甜了。

有人说:「法师啊!我听您讲经那麽久,也没听您讲错过,但这回可真讲错啦!我看『娑婆』的翻译是最苦的,您现在怎麽说是甜的呢?」

「哦,那你知道是苦的,就不要留恋罗!为什麽你还舍不了这世界?为什麽我说它是甜的?就因为我看你舍不得这世界,所以当然就是甜的吧!若是苦的,你早就舍了嘛9

「法师您这样讲,我也没有什麽话可讲。」

「嘿!你没有话讲,我又有话讲了。什麽话?这个世界既非苦,也非甜,而是一个没有味道的世界。虽然什麽味道都没有,但麻烦很多,有很痛苦的麻烦。所以『娑婆』译曰堪忍,堪能忍受一切苦的环境。苦的环境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三苦——

1、苦苦:苦中之苦,贫穷困苦,既无饭吃,无衣穿,又无屋住,你说这苦不苦?

2、坏苦:或有富人,不但有屋住,且还住高栖大厦。不但有衣穿,且还穿最时髦美丽的绫罗绸缎。不但有饭吃,而且所吃的都是珍馐佳肴,山珍海味,嚐尽天下美味。但好景不常,忽然间遭遇意外损伤,或者著火、撞车、被贼打劫...等,所有的富贵快乐都被破坏了,这即是坏苦。

3、行苦:非贫穷之苦苦,也非富贵之坏苦。但还有一样苦,什麽苦?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病,由病而死。念念迁流不停,如随波逐流,生生灭灭无有止境,这叫行苦。

八苦——

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你越爱一个人,但环境逼迫,不得不离开,你说这痛苦不痛苦?

6、怨憎会苦:你很讨厌一个人,不愿与他在一起,而到另一地方去。但到另外一个地方,又遇到另一个人与你所讨厌的人一样,令你头痛讨厌。你说苦吗?

7、求不得苦:你想希求的,但求不到。苦吗?

8、五陰炽盛苦:这更厉害了。五陰(色受想行识)常跟著你,寸步不离,行住坐卧皆与你在一起,如火似的旺盛。这也是苦。

有这麽多苦,皆堪能忍受,处之泰然。一般人都以为这世界如苹果,是香甜的,其实吃了才知道比黄连更苦!那麽知道这世界的苦,若於修道上能受更多的苦,总是一定会成佛。

我以前有个弟子果舜,抗战期间被日本人捉去做劳工,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够,人若修道能受劳工所受的苦之一半,定会成佛的。所以他出家之後,日中一食,长坐不卧,行头陀行。在我所有弟子中,他是头陀行第一。

以後,他自己不愿意再逗留在娑婆世界上,所以用火自焚。烧完之後,身体仍是坐著,等到有人去看,用手摸他的身体,一碰就全落成灰,这就证明他有一种定力。如果没有入定的功夫,我们普通人用火往身上一烧,定会蹦跳起来。所以无论那个人说自己有定力,能入定,你可以试验他,用火烧一烧他,他若不跳起来,就真有定力。像果舜自焚化成灰,还是在那儿坐著,这才真有定力。没有这样的定力,就不要自夸有定力。所以我自己不敢说我有定力,否则就要受试验了。

主梵天王:「主」,做主;梵,大梵天王。

尸弃大梵:「尸弃」是梵语,译曰肉髻。

光明大梵等:又有一位天王叫光明大梵,与其他天王等,有一万二千天子那麽多都来到法华大会。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龙在以前有很多,人人都可见到。到今时,龙却不出现。为什麽现在龙不出现?因为现在人太多了,把龙吓得不敢出来。

龙乃属於畜类,但与一般畜生不同;牠有神通变化,能变大变小,能隐能显。龙是怎样做龙的呢?龙的前生是修道人,修道时因「乘急戒缓」,故堕人龙身。现在略释乘急戒缓。

「乘急戒缓」:「乘」即大小乘之乘,「戒」即戒律之戒。这人修道虽很急进,但不守戒律,慾念未断,尤其是婬慾未断,对戒律苟且马虎散漫,所以堕入龙身。但因他修大乘佛道很精勤勇猛,所以有神通。

「戒急乘缓」:严守戒律,但不精进於大乘法。这种修道人来生也为人。做什麽样的人?很富贵,但不太聪明。他修持戒律很严谨,故做富贵人。但他不读诵大乘经典,不研究佛法,所以没有智慧,不太聪明。

「乘戒俱急」:不但对大乘佛法非常精勤的向前修行,戒律也守得精严。这种修道人可以开悟证果。若不能证果,也将生到天上去,享受天福。

「乘戒俱缓」:这种人既不修大乘佛法,也不持戒律,一天到晚非常懒惰。早晨睡到十点才起身,晚间早早就休息了。好像「日高三竿身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一竿大约有三丈高,三竿就有十丈高。)意思是太陽高有十几丈了,但这个和尚还在床 上睡觉未起身。那些求名求利的人不如我这麽清闲,什麽也不做,懒洋洋的更自在。乘戒俱缓者,不守戒律也不研究佛法。虽然挂名出家,实际上不修行不用功。欢喜躲懒偷安,有什麽工作都不去做,尽往後退。但有什麽好吃的,先偷吃些。时常好吃懒做,将来就会下地狱,一天到晚要你吃热铁丸子。欢喜吃喔!就请你吃这个。欢喜不做工,不欢喜研究佛法,到那地方不要你做,但只叫你受罪——上刀山、爬剑树、下油锅...,令你嚐遍滋味,看你还懒不懒?

在此法华会上有八龙王,其余有许多小龙。讲到此处,我就想起在东北时,果舜(前面讲他将自己火焚,是个乘戒俱急的修道人,又守戒律又修大乘佛法)用茅草盖了一间茅棚,请我去为他开光。我带领果能、果市、果佑数弟子前往。晚上在他的茅棚住宿。於是就来了十条龙,要求皈依三宝。当时天正大旱,没有下雨,我便问十条龙:「龙是管下雨的,为什麽你们不下雨呢?」龙说:「下雨需要有天帝释吩咐,有他的命令才可以下雨。否则我们是不敢随便下雨的。」

当时我跟龙说:「你们应该到释提桓因那里去替我请求,我的要求是在我这方圆四十里内下雨。如果明天你们能请玉帝准许下雨,後天我就为你们授皈依,收你们作佛门弟子。」

我这样子对牠们讲,果然第二天就下雨了,而且只在方圆四十里内下雨,四十里外就无雨下,所以在那後天我就给这十条龙授皈依。授皈依之後,诸龙皆发心修行。

我给这十位龙王同起法名叫「急修、快度」——意谓快快修以便快快救度所有其他的龙种族。所以牠们现在的工作就是教化龙呢!因当时在这十条龙未皈依前下雨,所以我把果舜的茅棚命名为「龙雨茅棚」。下过雨之後,就举行皈依仪式。讲起这话,好像是神话似的,实际上一点也不是神话,这是我现生的经验。

龙可以变化无穷,有神通。虽然人看不见,但是有龙的存在。现在在法华会上有八位龙王,皆各有其名。

1、难陀龙王。2、跋难陀龙王:「难陀」是梵语,译曰欢喜。「跋难陀」译曰善欢喜。这两龙王是两兄弟,以前很不守规矩,但遇到摩诃目犍连尊者把他们两人降服了,以後就做佛教的护法,所以现在赶来法华会上听经。他们兄弟两人拥护摩羯陀国,风调雨顺、风雨及时、五谷丰收。所以两龙王对人很有益处。

3、娑伽罗龙王:「娑伽罗」译曰咸海。这龙王是住在咸海里。

4、和修吉龙王:「和修吉」也是梵语,译曰多头。一个龙身,有的生七头、或九头、或十二头、或十五头。此龙王是位多头龙王。

5、德叉迦龙王:「德叉迦」译曰现毒。他能现出很多毒气,人受此毒,则会死亡。

6、阿那婆达多龙王:「阿那婆达多」译曰无热恼,没有热的烦恼。

7、摩那斯龙王:「摩那斯」译曰大身。此龙王身体庞大,叫大身龙王。

8、优钵罗龙王:「优钵罗」也是梵语,译曰青莲华。这龙王叫青莲华龙王。

「等」:不仅仅这八龙王,又有很多其他龙族。每一个龙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带了许多龙子龙孙、小龙们,皆赶到法华会上来听佛讲经。

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不但有龙,又有紧那罗,也是天龙八部之一。「紧那罗」译曰疑神,因为他好像人,但头上生了一个犄角。他是玉帝之乐神,常为释提桓因奏音乐。

1、法紧那罗王:他有种种的方法来奏音乐。

2、妙法紧那罗王:他不但有法,而且还非常的妙,奏的音乐是美妙中听,人人都欢喜听。

3、大法紧那罗王:他所奏的音乐非常浩大,法也大,声也大。

4、持法紧那罗王:他奏出的音乐,会令人生出欢喜心,依法修行。

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乾阔婆王亦是玉帝的乐神,为释提桓因奏轻松的音乐。

1、乐乾闼婆王:所奏之音乐,非常好听。

2、乐音乾闼婆王:他所奏出来之音乐,比乐乾阔婆王还更好听。

3、美乾闼婆王:能奏出非常美妙动听之音乐。

4、美音乾闼婆王:能奏优美的音乐,最微妙最悦耳。

他们最爱嗅香,以香为食,所以当玉帝想听音乐时,只要点起栴檀香,他们就带著百千眷属来参加法会。

在这部经里虽有提到能奏各种美妙音乐的神众,但他们本非佛教所有,而是归玉帝所管辖。玉帝在皈依佛後,他和他的眷属部下都成为天龙护法。

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侯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阿修罗王又名无端正,也称为无酒,因为彼有天福而无天权,男的面貌奇丑,女的却很漂亮。他们爱斗争作战,一如世上好战份子及凶狠之猛兽。

1、婆稚阿修罗王:「婆稚」是被绑之意,被谁绑?被天兵天将所绑也。或译为最胜,能胜一切情欲境故。

2、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此谓广肩髀(大肩膀),以能荷法故。

3、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是海水波音之义,或译为净心。他是玉帝之岳父。

4、罗侯阿修罗王:此云障持,其身长广,手持日月,障覆光明,换言之,他时时为烦恼所障碍,以致终日发脾气。

这四种修罗之眷属皆来听闻佛法。

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王是大鹏金翅鸟,羽毛金色。

1、大威德迦楼罗王:其威德最大,胜诸同类,能遮天盖地。

2、大身迦楼罗王:他居住在金刚山大树之上,两翅展开长达三百三十六由旬。

3、大满迦楼罗王:此鸟只要往海中一蹲,海水尽泻,并能以翅搧开海水,及入海噉食而大满其意。

4、如意迦楼罗王:此鸟颈上有如意珠。只要他想到吃龙,龙皆自动入其口,非常如意。就因为金翅鸟有吃龙之本领,以致龙几乎断种,为了保护其生存,龙王乃求救於佛。佛遂将其旧袈裟给龙王,龙王将之分为一条条线,每一只龙予一缕线。果然金翅鸟不得食其肉。於是金翅鸟也向佛抱怨,佛於是趁机劝他勿再吃龙肉,并答应以後在僧伽用饭时,分一些给他吃。此四大鹏金翅鸟遂皈依佛陀。现在带著他们的眷属到法会听法。

韦提希子阿闍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阿闍世王即韦提希子,是频毗娑婆王之子,亦是众王中最凶恶者。因彼曾犯五逆重罪: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及破和合僧众。他之所以这麽大逆不道,皆因提婆达多(佛陀之堂弟)从中挑拨离间。因为提婆达多早已想谋夺佛位,所以唆使阿闍世弑父、弑母以夺王位,欲仗阿闍世王之势力来对付佛陀。没有人性之阿闍世,将其父王囚禁於七重墙门之监狱内,想要活活将之饿死,且不准人见大王。其母韦提希唯有偷偷的将葡萄浆水装入空心之璎珞内,然後亲自交 给其夫作为充饥之用,两人相对啼哭,痛不欲生,天地间岂有弑父之子?在悲痛之余,生起求助於佛之心。此念一生,佛马上得知,并派遣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到狱中为彼等说十六观经,彼等依法修行,果然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韦提希」是思惟之义。

「阿闍世」,此云未生怨(未出生前就不吉祥)或为断指之义。在他出生後,其母极为厌恶之,而将其手指咬断,故称折指或断指。

阿闍世王本来罪无可恕,应堕无间地狱,所幸他後来能真正起大忏悔心,改恶从善,皈依佛陀,并带了眷属到法会闻佛法,向佛顶礼後,退身就一面坐。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这时,所有的天龙八部纷纷向佛顶礼,各安其位。「四众」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在家男居士)及优婆夷(在家女居士)。四众另外的一个意思是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及结缘众。发起众——知道众生机缘成熟而向佛发出问题,有权巧方便之智慧。当机众——从佛闻法,得道授记,如金刚絰之当机众为须菩提。阿难及二十五圣是楞严经之当机众。阿弥陀经的当机众是舍利弗及大阿罗汉、菩萨等。影响众——大菩萨们早已听过许多佛所说之法,并已明了,但是为了影响他人对法生起信心及诚心,也特地来拥护道场,使他们注目聚神而洗耳恭听。结缘众——余虽预闻,心未明了,用为远因,结缘众也。彼等亦以物品或食品来供养三宝及与法会大众结缘。

当时四众弟子周围旋绕,绕佛三匝,由右边绕至左边(因为当时四众不知如何绕佛,净居天人就化成人 ,带领他们从右往左边绕,然後退坐一面)。除了绕佛外,尚要五体投地,恭敬顶礼佛、供养佛、赞叹佛。我们在唱赞中有一句「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或「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些都是礼佛作观的偈语。

再讲一讲结缘之重要性。如果没有「缘」,即使你对他再好,他也还是对你不满意。从前,有一位能过目不忘、辩才无碍之法师,天人都来听他演说微妙之法,只是与人无缘,故无人来听他说法。因其深明因果故,特地购买许多米,然後到深山饲喂小鸟,并不停的念大悲咒、楞严咒加持这些米,观想所有小鸟吃下此米後,得以托身为人,舍离飞禽身。过了二十年,这位法师再出来演说妙法时,竟然有许多人,且都是年轻人来听法,都是必恭必敬、五体投地。这群年轻人皆是昔日之小鸟,得其法施故方能为人。为报恩德,特来拥护道常是故要常与人结善缘,不要以瞋心对人,否则与人无缘,人人皆避而远之。

「供养」,是要用诚恳及真心来供养。真心即是能舍之心,能舍掉所心爱执著的东西。诚恳心就是没有杂乱心,做事要实实在在,专心一致。

从前,有一个乞丐,因见人供养三宝修功德,而引起他也要供养之心,但因钱不多,只足以购买一瓶油来供养三宝。这时庙上之方丈和尚(具有天眼通)却出来迎接他,并请他吃素。於此之同时,又有一个富人,也送来了一篓油,有三百多斤,作为供养三宝之用,然而,方丈却不亲自出来会客,只叫知客僧招呼他了事。许多僧人皆不明其意——为何方丈如此厚待一个只能以一瓶油来供养三宝之穷人,却冷落另一个送三百斤油来的富人?当他们在议论纷纷时,方丈就解释说:「以一个富人,买二、三百斤的油算不了什麽。然而,以一个穷人份上,能将身上仅有的钱,全拿出来供养三宝,虽然只是一小瓶油,但其功德却远远超过那个富人。这叫难舍能舍,他才是以其真心来供养三宝,他是一位大护法!人在极为穷困时,还会想到供养三宝,这个功德才伟大哩!而一个人今生富有,也就因为他前生所修的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所积下来的福荫。」听完这一番话,众徒方明白,供养三宝需要有真心及诚心,才名为真供养。

恭敬佛时要身心恭敬,内外合一,尊敬而不轻慢。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佛说法时有六种祥瑞:(一)说法瑞、(二)入定瑞、(三)雨华瑞、(四)地动瑞、(五)众喜瑞、(六)放光瑞。

佛陀这一次的说法跟以往不同,因为此次是先说法而後入定。佛陀为一切菩萨,在大法华会上,讲大乘经典,名为无量义。「大乘经」,有七义:(一)法大——即包括所有三藏十二部经亦包含一切小乘法在内。(二)发大菩提心——由凡夫修至成佛,此心永不退转,名为发大菩提心。(三)解大藏——明白大藏教法的道理,依教奉行。(四)净大——能见道而净心大。(五)庄严大——即福智大。(六)时大——佛能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修持,是很长的时间,亦可称为因大。(七)具足大——是六度万行都圆满了,以相好自严而得此菩萨果,亦可称为果大。因为有这七种意思,所以叫大藏,摩诃萨有七种大,但跟这个是迥然不同的。

「说大乘经」,上契佛经之理,下契众生之根机,故名契经。在说法华经前,佛陀先说无量义经。「无量义」,即无数量之义。无量乃从有量而来,有量从一而来,一则从无相而来,无相却从实相而来,所以无量义亦是实相义经。所谓实相无相——无生死之相、无无相、无涅盘相,而无所不相。无量为一,一为无量,也即是实相。甚至连一也没有,只是人头上安头,弄出一个「一」来,这是自寻烦恼而已。

「无量义经」,是教化大乘菩萨的一个方法,「为佛所护念」,无量义经是佛自所证得,下文云:佛自住大乘也,虽欲开示,而众生根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言护念。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於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佛说完了无量义经後,就结跏趺坐,亦名莲花坐、金刚坐。结跏趺坐,非常有助於修道,不会使人昏沉打瞌睡,且易生出定力。由定自然发慧。人能端然正坐,即本有之戒体能现前。一切天龙八部皆来拥护,其他妖魔鬼怪自然会避而远之,所以金刚跏趺坐是修道最圆满的一个坐法。现在以一公案来证明其重要性。

关忠喜是我的朋友,他是一个修外道的,有徒众三千人,但他却了解本身无道业,未能了生脱死,为此他急於求正道,到处找寻明眼善知识,但过了三年仍遍访未遇。

一夜 ,他的侄子关占海,从未见过我,竟梦见我,且求道於我,而我却用手从他头顶往下撕扯,剥下了一张猪皮,并说这张孽皮去掉後就可以修道。第二天,我去拜访他的叔叔时,关占海一眼就认出我,并从他叔叔口中得悉我在亡母坟旁守孝三年之事。两人惊喜万分,认为「道」送上门来,竟一起跪下来要向我求道。但我说我没有道行,不能收彼为徒,可是我能带他们去找名师。结果因为关忠喜找不到令他满意之师父,他又回来向我求道。我说我没有道,不过却能教他修行之方法,但他必须先学好双跏趺坐。他果然依法修行。此人双膝奇大,要学双跏趺坐实在相当困难。他的一边脚,跷起来有半尺多高,怎样也不能贴地。然而他一点也不怕辛苦困难,仍然坚持要坐下去。这麽一坐,可把两个膝盖弄得又红又肿。过了七十多天,我去看他时,他竟连走路也不行了!我劝他不要过分为难自己,但他却坚决的说,除非自己死了,否则一定要把它学好。如果连双跏趺都练不成,还说什麽修道呢?

过了一百天後,我再去看他时,哦!他的双膝不肿、不痛了。非但如此,他还能把腿盘得很好,有志者事竟成,他的双跏趺成功了!我遂教他坐禅之方法。

他的侄子关占海,一如其叔叔,寻师五年亦未能如愿。结果还是再回来,并抓著我的袖袍跪下。我问他:「你做什麽?」他说:「我寻师多年,如今才发觉您才是最真的,希望您收我为徒9眼看他拉著我的袖子,我就装著发脾气,并拂袖而去。那知走了半里多路後,回头一看——他还跪著8你在做什麽?」「您不收我为徒,我就跪死在这儿9为了试验他的诚意,我再次拂袖而去,这回走了一里多路,回头见他还是跪著不动,足见其诚意十足,於是收之为徒。他是我在东北所收的第一个徒弟。

关忠喜依法修行了五年後,有所成就,就想见我,并要说感激的话,因为他已预知往生的日子。但这一件事他一直都不能满愿,因为由始至终,我都未能与之联络。果然,正如他自己所预科的那一天,他便端坐安详往生了。是日,许多忖人皆梦见有两位青衣童子领著他到西方去!所以结跏趺坐,对於修道上有莫大的帮助。

佛说完无量义经後就结跏趺坐,入於无量义处三昧,也即入实相定。「身心不动」,身不动即心不动,心不动则身不动,这个真心(非肉团 心)本来就不动。这是佛之入定瑞。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这一段文是雨华瑞。在佛陀入定,身心不动之时,天华从天下降。曼陀罗华即小白华,摩诃曼陀罗华即大白华。曼殊沙华是赤红小华,而摩诃曼殊沙华是大赤红华。这四种华都散在佛陀身上,及法会所有大众,皆得供养。这四种华代表四种位置:十注十行、十回向及十地;也即菩萨道的四种进度,是修行所必经之阶段。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这是地动瑞。佛陀为了表示法华经之重要,而现出种种祥瑞。普遍十方三世佛的国土,都有这六种震动——震、吼、击(声音),动、涌、起(形像)。这些震动喻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将其扩大,六种震动中,每一种内分三种,共为十八种,亦即喻为十八界。如何将每一种又再分为三种?譬如「动」——可分为动、遍动、等遍动。「震」——震、遍震、等遍震。「吼」——吼、遍吼、等遍吼。「击」——击、遍击、等遍击。「涌」——涌、遍涌、等遍涌。「起」——起、遍起、等遍起。

「动」,只是一个地方的震动。「遍动」,是一四天下(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及北俱卢洲),皆为震动。「等遍动」,即三千大千世界皆震动了。

这六种震动代表十注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及妙觉。亦即表示,欲破无明,先要经过六次遍动的阶段。修习 禅定者皆会亲身体验,经过这些阶段。对没有修禅者来讲,这只是六根之震动而已。

「涌」,从东边涌出而西边落;东涌西没。东为木,也即青色;青色喻肝脏,属於眼根。南方为红色;火也,也喻心,属於舌根。西方是白色,属金;指肺部,属鼻根。这表示「眼」之功德生,则鼻之烦恼灭;眼之烦恼灭了,则鼻之功德生。这六根皆有其功德,功德生时烦恼灭,烦恼生时功德灭,也即是六种震动。北方是黑色,属水;喻肾脏,属於耳根,亦与其他五根互相交 流功德及烦恼。身属於四方(眼耳鼻舌皆在其内)。意有攀缘这四方之功能。所以十注十行、十回向、等觉及妙觉是外之震动,而眼耳鼻舌身意却是内之震动。

这六种震动是「地动瑞」,表示六根门头之震动。这六根互相帮忙,结成一党 ,狼狈为奸,能造善,亦能造恶。造恶时会使法身堕落三恶道中(地狱、饿鬼及畜生)。但人成佛,亦要靠六根之互相帮助。如鼻子之功德生出来时,眼睛之烦恼则灭。什麽是眼睛之烦恼?什麽是眼睛之功德?当眼见自己所喜爱的色(物质),但又得不到时,就会产生烦恼,随而起贪著之心,也即是烦恼之根源。然而眼睛也会带来不少的功德,它能助人看经典,研究佛理,深入经藏;或见到佛像而起恭敬礼拜之心。以此类推,此六根皆具有协助或破坏之功能,就看我们如何去运用它。用之为善,则有功德;用之为恶,必堕落无疑。所以楞严经云:「成佛或堕地狱皆依此六根也。」所以说愚痴即是智慧,这个道理跟六根的运用是一样的。比方说若能善加利用耳根来闻法,佛法听多後,一通一切通,一了一切了;一知一切知,一觉一切觉。「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理,一通一切通。」

此等道理,可以将衣食住行作为比喻。人为什麽要吃饭?为养命故。穿著衣裳,为御寒故。所以吃饭、穿衣、睡觉是生命中所不能缺少的。而我们自性却极需要佛法来滋养,不然问题就会产生。因此就得利用六根来成无上觉道,此谓六根震动也。学过坐禅的人,会有这种震动的经验,或手,或眼,或耳、鼻、舌、身六根震动之情况。楞严经云:静极光通达,别有一重天;此是修禅之功夫到了极点,现出来之一种境界。如果不起执著,将是一个善境界。

在这个暑假的楞严法会中,有人坐禅时,手会自动,这是身体之变化,动则变,变则化。身体的自动,是人在修禅时曾下过一番苦功才发生的现象,但必须经明眼善知识的指点,才不会误入歧途或生恐惧心,或因此而放弃修禅。其实这种恐惧是多余的,此自动不外是六种震动之一。佛经上所谓之道理,必定和我们的自性身体都相合,无非是为我们找一条相应之道路,而这条道路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八万四千法门,就是用来对治我们八万四千种恶习 坏毛玻然而人虽有这种种之坏习 ,却不能自知,以致终日为尘劳所转,以苦为乐,一天天往下堕,还不醒觉。因之,佛於此经中以六种震动为喻,来对治六根,作为消除恶习 之方法。「震动」即是破除无明烦恼。六种震动是破六种无明;破初果、二果、三果及四果之无明;然後再破十地、等觉之无明,此为六种成佛之阶段,也即是六种次第成佛之果位。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这是众喜瑞。

当尔之时,也即是在六种震动之时,於法会中有大比丘、比丘尼...。「比丘」有三义:(一)乞食、(二)怖魔、(三)破恶。「比丘尼」,其义同上,是出家之女众。从前,有一位修行者,为了确定自己真已开悟,就去参访一位已开了五眼六通之高僧。当高僧知其来意时,就开始「考」他:「你有什麽所得?」修行者:「我没有所得。」高僧再问:「你开的什麽悟?」他回答:「我知道比丘尼是女人做的9高僧一听,马上给他印证,说他真的已开悟了。为什麽说他已开悟?因为高僧知道来者没有一丝一毫打妄语,他是很肯定的答话。那麽,如果我们作同样的答覆,是否亦算是开悟呢?非也。开悟不是拾人牙慧,凡是学人已讲过的都不是真开悟。除非是自己悟出来,另有一番见地,而这句话又要是从未有人说过的。

「优婆塞、优婆夷」,有两义:(一)近事男或近事女。(二)住在庙里的男居士或女居士,或称为近住男或近住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及优婆夷为四众弟子。此外,还有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诸小王、转轮圣王...。「夜叉」,是速疾鬼,又名勇健;勇猛捷健之义。此大力鬼神,可以移山倒海,一手把山推至百里外,另一手又将它拉回来。「摩侯罗伽」,是一种比龙之身型较小之大蟒蛇。「非人」,为八部鬼神之一。「转轮圣王」,有大福报,有千子,又拥有七宝,其中一宝是如意宝珠。此宝珠能令其主人随时随地得到所需要的钱物,要多少有多少,遂心如愿。此外,他有金轮车,可在转眼间载他周游四天下,路程比去月球还远得多哩!是以,当初若释迦牟尼佛身为太子时,不放弃王位去修无上佛道,就只能成为一个转轮圣王而已。有人会很狐疑的问:「佛陀时代若没有转轮圣王,那麽,转轮王到底从那里来?」转轮圣王由他方而来,不是我们所能见到或听到的。「知者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以为自己所见不著的就说没有这一回事。一个人除了自己之居所外,尚有邻居、有城镇、各大城市等等,因此要把视野放宽,不能以一个乡巴佬之眼光来看城市。「是诸大众,得未曾有」,因未曾听说过此佛法,故「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当时,众生皆欢喜而专心观佛,佛亦欢喜,故眉间放出白毫光。这是说法瑞之六——放光瑞。现代之造佛像者,皆在佛像眉间镶上一粒珠或宝石来代表佛之白毫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东方属木——象徵春天万物生长。此喻万八千世界之众生慧命皆在佛光周遍普照下得以增长。以上六种说法瑞皆为得度之放光瑞。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

现在所现的为他方得度之祥瑞。佛所放之光,非但照见此世界之祥瑞,甚至能往下照至阿鼻地狱(无间地狱),此地狱一人下去即满,多人下去亦满,受苦的时间和空间皆无间断。只要罪孽深重,而堕入其中,则万劫难复矣。「阿迦尼吒天」,是色究竟天,即色界之最上一重天。从这娑婆世界之东边看去万八千的国度,可尽见彼土的六道众生(六趣众生),每一种的果报皆能清楚看见。

「六道轮回」,是天趣、阿修罗趣、人趣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恶道。阿修罗有时亦可列入三恶道中而成为四恶趣。「天」,是因为修五戒十善而得生天。作为一个人之最基本条件是持五戒:(一)不杀生戒。持此戒者,能得寿命增长,有长寿报。相反的,嗜杀生者,会有短寿命或夭亡之果报。这亦说明人为何有长寿或短命之分。(二)不偷盗戒。偷,损坏他人之财物及福命;盗,即未得他人之许可而擅自拿去某种物件或钱财。果报是在今生或来生中,自己的财产亦会被人偷盗或抢走。如果能够持不偷盗戒,则得以富贵增长。(三)不邪婬戒。婬人妻 女者,将来之果报即被人玩弄,或自己的配偶不贞,婚姻出毛病,家庭破裂等等障碍烦恼。(四)不妄语戒。即不以谎话骗人。然而有些人却说,我这一生都是老老实实,从未骗过人,又没害过人,为什麽老是被人骗?被人害?须知这种果报非为一生所造,而是通三世,即过去、现在及未来。从前所造下之妄语业,在因缘成熟时,业报现前,就要受被骗害之果报。经云:「纵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五)不饮酒戒,也包括吸烟、抽大麻、吃迷幻药 、吸毒及麻醉性能使人失去理性之药品。饮酒会令人越喝越多,喝越多就越糊涂,以致扰乱性情,而做出种种酒後失常之罪行,再回头已是百年身。现时医学界对药品之滥用,亦应列入此戒内。因为过份的使用麻醉或刺激性药品唯有使病人之病情恶化,使精神更加散乱而不安宁。

五戒,就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主要在於净化身、口、意三业的恶习 ,更进一步,连杀、盗、婬、妄及饮酒之念亦不起。凡未获得他人之许可而偷偷的拿去使用,即是犯盗。譬如见人买了一瓶酒,心里想:好香的酒,是我的就好了,可以先来一杯...这个念头一起,则已犯了盗戒及饮酒戒。是不是不饮酒的人就不会犯饮酒戒?非也,人虽不喝酒,但也会饮牛奶或其他饮科,若起贪爱执著之念,亦是犯此戒。譬如,见冰箱内有一罐牛奶,於是一念贪起,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就喝,喝完了後不晓得是谁买的。牛奶是小事,但未经他人之同意而喝了,即犯偷盗戒。反过来说,牛奶被偷者,亦应起反省之心,为什麽他人会偷我的东西?哦!那是我前生曾偷他人财物,这是一种报应。以此作为回光返照,时时提醒自己,以後不再重犯。但是偷取牛奶者则不能说,现在我偷你的,等来生再偿还。须知来生可能无物来偿还於人。总而言之,一针一线、一草一木,不是自己所有的,若未获主人之同意而擅自取走,即犯了偷盗戒。其他基本戒的道理亦复如此。

「天」的福报是无穷无尽,但极高也必堕落。福报享尽时,五衰相现,还是会堕落。因此,只修天福而不修慧,则永远辗转於六道轮回中。「阿修罗」,亦是修五戒十善,但却坏在以斗争心来做功德,在行善布施时总爱出风头,争第一,在众人前更是以大慈善家之姿态出现,出的钱一定要比别人多。以这种炫耀自我的方式作为布施,简直是以金钱来买名誉,根本不是真心行善,故所得之功德亦是有漏的。更有一些虚伪之士,表面上静悄悄的行善,暗地里却又故意让人知道他们在布施——这种偷偷摸摸,自我宣传之伪君子,比那些在人前大事宣传自我功德之辈,更为陰险欺诈,属於陰性之修罗。「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在种因时心不真,将来所得之果亦会变成恶果。若其心不正、好斗争、瞋心重,来生会成为阿修罗,因此在布施时不要错因果,应以真诚及乐善好施之心来行事,才会有善果。「人」,亦是修五戒十善而来,属下品之五戒十善,阿修罗是中品之五戒十善,而天是上品之五戒十善;这三种皆为三善道。

三恶道之果报皆由贪、瞋、痴而起。「贪」太多会成为饿鬼。人在生时太贪吃,结果死後什麽也吃不到,一无所有。「瞋恨」心太重者,会在死後入地狱受种种苦刑,如入油锅上刀山或剑树等等。因此脾气坏的人要改过,没有脾气的则不要使之生起。学佛可以使人明是非辨事理,明白因果後就不会有愚痴的行为,而能得般若智慧。人太过愚痴,则其果报会随其业力而沦为畜生。愚痴的言行即是诽谤三宝、拨无因果,自己不但不信佛,还怂恿别人也不要信佛,自以为很聪明,硬说学佛是很笨很迷信的事,结果得畜生之果报。

所以在六道轮回中,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成佛之因可成佛。但若是种下地狱之因,定会下地狱去,是以要上升或下坠之权力,皆在人本身之抉择。六趣众生之种种相貌皆在佛陀之白毫光显现出来。这一段是他土六瑞——(一)六趣瑞。(二)见诸佛瑞。(三)闻说法瑞。(四)见众得道瑞(证果瑞),是人法一双。(五)见菩萨行行瑞。(六)见诸佛涅盘瑞,是始终一双。「白毫光」,表示中道了义,不偏左,不偏右,而在两眉之间;亦表示法华经圆顿法门,中道实相之道理。

白毫光能伸能缩,近时亦能照远,犹如琉璃筒,光明遍照。这情形就好像在黑暗中,忽然开了手电筒或车头灯,一道光明划破黑暗而直射向前,能照远处。而此白毫光是遍满整个宇宙虚空,随意照那一方皆可,现在所照的是东方万八千国土。佛陀在过去没有示现眉间放白毫光,只有在法华经法会中才现此瑞相。在楞严法会中,佛陀说法时,是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这两种光皆有不同之意义。人只要能听到法华经中之一偈一句,即能种下成佛之因。但要多久?这可不一定。能闻法华经者,皆有善根因缘。故佛法与我们有重大关系,可以使我们悟道成佛。有些人却不以为然,还说我才不相信我会成佛。然而,佛法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容的。尽法界的众生都包含在佛教内。即使他现在不相信,将来他也会相信,也能成佛,这就是妙法莲华经微妙之处。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

这是见诸佛瑞,是圣和凡相对;圣是佛,凡是人。如来之白毫相现出了诸佛国土及诸佛,在教化众生。是以白毫光又有两义—(一)应机设教。(二)断惑除疑。像阿弥陀佛亦有白毫相光,如阿弥陀佛赞偈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表示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光明是无与伦比。「白毫宛韩五须弥」,眉宇间所放出之白毫光不停的在转动如龙舞,光之宽度如五座须弥山。「绀目澄清四大海」,清澈明亮的眼睛如四个大海水。「光中化佛无数亿」,弥陀佛於白毫光中又再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亦化成无量无边之菩萨。「四十八愿度众生」,每一愿皆令众生成佛。「九品咸令登彼岸」,人可分为上、中、下品,从三品中又分为九品。故九品莲华即上上品、上中品及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及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及下下品。这九品之众生在阿弥陀佛加被下都能登涅盘之彼岸。

释迦牟尼佛之白毫光亦大如五座须弥山。在观佛三昧海经云:释迦牟尼佛在出世时,白毫光是五尺,修苦行时是十四尺,成佛时则有十五尺。白毫相中间空,白色如琉璃筒——表示常乐我净,即涅盘四德。中间空代表中道,亦是「常」之义。其相柔软表示「乐」卷舒自在,随意的可长可短代表真「我」。白色是清净,亦喻为涅盘四德——常德、乐德、我德、净德。是中道、实相之宝印,於白毫相光中又见他方国土之诸佛,而释迦牟尼佛由出生乃至於涅盘,一切修苦行,种种相貌及功德,亦在光中显现。

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盘者。复见诸佛般涅盘後。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这是闻说法瑞。诸佛皆在每一个国土说法教化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及优婆夷),使他们依法修行而证得阿罗汉,或成菩萨,或得佛果。此为证果瑞。是人和法相对,亦即闻法瑞和证果瑞之相对。「复见诸菩萨摩诃萨」,又见菩萨及大菩萨。「种种因缘」,以种种因缘来修种种之法门及教化种种众生。「种种信解」,指四谛法、十二因缘,或六度万行等之种种信解。「种种相貌」,以种种行门,修种种法。「行菩萨道」,佛陀之白毫相光由此土到他土,表示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即行菩萨道。

「复见诸佛般涅盘者」,「复见诸佛般涅盘後」,「般」,是入灭之义。涅盘是不生不灭,圆寂之义。功无不圆,德无不寂——功德圆满。此现诸佛施教化众生之事毕,收无量法还归一法;示现灭息教化。乃至起塔而做佛事,是以表示始於出世,而终於像法。「以佛之舍利起七宝塔」,以佛之舍利来建塔。「舍利」,是灵骨之义。这是在佛入灭後,以火焚之获得的舍利,其数无量,故建塔而供养。「塔」,有两义:(一)方坟。(二)高显。此七宝塔供养舍利,表示佛之法身所在,这是现佛涅盘瑞。菩萨行行瑞及诸佛涅盘瑞,是始终一对。菩萨为始,佛为终。以上所讲皆为他方国土瑞。「涅盘」,有四种:(一)自性清净涅盘。(二)有余涅盘。(三)无余涅盘。(四)无住处涅盘。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

弥勒菩萨是当来下生之佛,是补处菩萨。「弥勒」译为慈氏;又名为「阿逸多」,无能胜之义。他以慈眼平等视一切众生而不起分别心。现在他不明白佛陀为何要以白毫相光现神变相(化现神通力,变净土相),於是引起他一连串三个念头——为什麽佛陀要现六种瑞相?今世尊入於三昧乃不可思议希有之事,应该问谁?哦!可以问文殊师利菩萨,上座法王子。他曾经供养过去无量诸佛,自然会明了此希有祥瑞之事,我就应当去问他。「文殊师利」,妙极或妙乐之义。为何弥勒菩萨会起疑问呢?因为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九地菩萨又不知十地菩萨,十地菩萨亦不知等觉菩萨之境界;何况是佛境呢?所谓庸人不知智者。庸愚之人不知有智慧者之境界,不是过之就是不及;心散之人不知定者。总是心神不宁,瞻前顾後,心根散乱,不会了解人定之境界,所以凡夫不知圣者,小乘不知大乘。舍利弗是小乘阿罗汉中之大智者,可是舍利弗又不能了解菩萨之境界。一般菩萨又不能明了补处菩萨之境界。「补处」,将来补释迦牟尼佛之佛位。弥勒菩萨也就是一生补处菩萨。然而,补处菩萨又不知尊极之佛果菩萨,是故他才会起疑念。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不但是弥勒菩萨,连这四众及天龙鬼神等也起了怀疑之念头,为什麽佛陀要现光明神通之相?其实弥勒菩萨并非真的不知佛陀现瑞相之因缘,他也曾供养过无数过去诸佛;他只是为了请法,为了替大众释疑,才现怀疑之相而咨询文殊师利菩萨。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於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於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这时弥勒菩萨欲求开示决疑,又见四众弟子及诸天龙鬼神等生出疑念,於是问文殊师利菩萨。「鬼」,分为饿或饱鬼。鬼之义为皈也,皈回去。人人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因无明烦恼而造业,死後由其业力带去(皈去)地狱、饿鬼道。因为生时不会好好利用此「人身」来修善,死後方知错用心,走错路了,以致背觉合尘而沉沦 於苦海中,苦不堪言。但是若能及时回头,知迷返觉,佛陀亦能令之登彼岸,终能成佛。「神」,天心之义,有神通及自然之感应。弥勒菩萨对文殊师利菩萨言:「请您慈悲告诉我们,什麽因缘,佛要现此希有神通之相,放大光明而照於东方万八千土?同时又俱见无数亿佛之国土及佛宣说法相祥瑞。」以目前科学界最先进之发展,以为登陆月球或发射人造卫星到别的星球就是什麽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似白毫相光早已悉知悉见一切宇宙多度空间之秘密。显现在白毫相光中之万八千国土,一切众生及诸佛是那麽清晰、美丽而庄严。为了令众生明白佛意,於是弥勒菩萨再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栴檀香风悦可众心以是因缘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六种震动时四部众咸皆欢喜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文殊师利菩萨,我们的导师——佛陀何故眉间白毫,大放光明普照呢?「导」,是引导。导师即是释迦牟尼佛。他引导我们从黑暗走到光明之路,回到老家去。是那一个家?常寂光净土也。这时天上降下白色及红色的曼陀罗及曼殊沙华,不但美丽柔软,并且散发出栴檀香味,直到周围四十里。所以众生皆欢喜而满足。天华既集,地则庄严而清净,而此世界,又发生六种震动,四众都因睹瑞而身心畅快喜悦,这是前所未有之希有事。

眉间光明照於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於此悉见

佛陀之中道白毫光先照东方,再照满八千土,乃至整个虚空,皆成了金色之瑞相。「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诸世界中。」「有」,是欲界、色界及无色界。有顶即是三界中最高之非想非非想天。此天界原为无色界,无形色故不可见,但却於白毫光中而能承光远见。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辗转难出。生死即是所趣之五陰(色、受、想、行、识,也即指精神与身体)。「善恶业缘」,是趣因,「好丑」,是趣果。正是善恶两条路,修的修,造的造,看你住那边跑而已。修的是修善业,造的是造恶业,要上昇或下堕,全在自己掌握中。人身难得矣,若不赶快修五戒十善而行恶,则来生不易再为人。

「受报好丑,於此悉见」,这是就因地而说。修善者得好的果报,若造恶则得丑之果报。这一切都是顺心性,顺著业力而趣。故众生於六道中互相造业而互相受报,辗转轮回,旋出旋入,永无了期。这一切业缘果报,皆在白毫光中尽见。

又睹诸佛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教诸菩萨无数亿万梵音深妙令人乐闻

各於世界讲说正法

又见诸佛,佛是圣中之主,犹如师子一般。这一种法既微且妙,极为希有。佛之声 音非常清净,言词非常流利圆满,既响亮又柔软,悦耳动听。每一个人欢喜那一类的声音,佛陀就能以那一种声音来说法,教化无数亿万菩萨。「梵音深妙」,这种清净之音非常深妙,令一切众生欢喜信受而深信佛乃胜智。同时他方世界每一位佛皆在其世界演说正法。

种种因缘以无量喻照明佛法开悟众生若人遭苦

厌老病死为说涅盘尽诸苦际若人有福曾供养佛

志求胜法为说缘觉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

为说净道文殊师利我住於此见闻若斯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今当略说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

而求佛道或有行施金银珊瑚真珠摩尼砗磲玛瑙

全刚诸珍奴婢车乘宝饰辇舆欢喜布施回向佛道

愿得是乘三界第一诸佛所叹

「种种因绿」:因为人有种种根机及种种习 气毛病,是故要以无量比喻而为众生说法,使他们得以明了真正之佛法,而依教奉行。「照明佛法」:以智慧之光明来了解一切佛法。「开悟众生」:使众生之智慧及菩提增长,一如金矿,若不将它开发,则永远不会取到真金,这也是比喻。人本来具足佛性,可惜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但若能遇善知识为其点破,及谆谆善诱,则可依教奉行而得返本还原。所谓「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若人遭苦」:一般的凡夫,虽然身心皆受苦,却不知是苦,反而以苦为乐,於是苦上加苦;越受苦时则越要造苦。无明烦恼为苦之来源,可是人却执著而不愿舍弃它,故不能脱离苦海,反更堕入地狱,永远受苦沉沦 而不能自拔。而外道亦为要了苦而寻求门路,却摸不著了苦之路,终因背道而驰,堕入饿鬼道中。

有些世智辩聪之人,虽然有点小聪明,也通达世间法,却不明了出世间法。因此,当苦难来临时就不懂得如何去应付,要了苦时反更造苦。当一个人处於贫病交 迫之逆境时,若能了解「受苦即是了苦」倒好,知道这是前生所造业而招来之果报,今生就要安份做人。但若抗债不还,自造业而不自己去承当,反更怨天尤入,甚至於利用小聪明去偷、抢、拐、骗;那麽「上得山多终遇虎」,骗人之伎俩终会为人所识破。当计谋一败露、盗铃一响,警察马上来抓人。於是就得到坐牢之果报,或长期或短期,皆由其犯罪之轻重而定。这种果报只限於身体上受苦而已,最严重的莫过於此种恶业会导致将来得到畜生之果报。人之所以会遭苦,皆因本身所造种种恶业。若再不醒悟,则不能再为人而堕入三恶道中,亦称为三涂苦。

「厌老病死」:苦有三种:(一)苦苦:苦中之苦。(二)坏苦:本来没有苦,但因为快乐是很短暂,乐不久住,是以称为坏苦。(三)行苦:人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念念迁流,念念不停。犹如大海中之波浪,前浪灭时,後浪又生;後浪灭时,後後浪又生,循环不息。因此行苦是任何人避免不了的。此外,尚有八苦:(一)生苦:当小孩呱呱坠地就哭著:「苦啊!苦啊9可见世间有多苦。但是在此堪忍(娑婆)世界住久了,反而以苦为乐,流连忘返。在母胎中,若母亲吃热的食物,胎儿犹如处於火山内。若其母吃冷的食品,胎儿却有冰冷之感觉,如置身於冰冷地狱一般。奈何身在母胎中,只能身受其苦而不能出言伸诉。在出生之际,犹如两山相压;出生後,经风一吹,身体又像被刀割,痛入心肺。但是对於这种种「生苦」,一般人过了三岁後也就渐渐淡忘。(二)老苦:年纪大了,健康衰退,眼蒙耳聋,又因牙齿残缺而味同嚼蜡,老态龙锺,五官不再受其指挥。换言之,无人能阻止自己日渐衰老,这不是很苦吗?(三)病苦:这苦更是无人可避免,不管你是国王,或总统,或大臣等等叱吒风云之人物,都得屈服在病魔老死之下。病症有种种,而患病所带来之痛苦亦数之不荆(四)死苦:最苦莫过於死苦及生苦。生时如生龟脱壳,死时如活牛剥皮。是以学佛之目的为何?即为了生死而脱轮回。

(五)爱别离苦:世俗多贪著情爱,难分难舍。但越是恩爱,到要生离死别时越痛苦。一般人误将爱情当作生命中最重要之一部份,而自命为多情,或以痴情种子自居,於是爱人去那里,他也紧紧跟著,那怕是上月亮或往太陽处,皆尾随不舍。有的甚至为了爱人而殉情,这些都是最愚痴之行为,因为,殉情岂不成了「死苦」!为爱人之去留而烦恼,也即为爱别离苦所困。这些情爱皆为沉沦 苦海之因,若能拔除出来,其心不婬,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即不再受轮回。否则於苦海中头出头没,永无了期。

(六)怨憎会苦:这个人我最讨厌!我不想见他!但若对自己的太太亦起了厌恶之心,而她却常常紧跟不舍,那真是「相见憎如不见」,或者自己讨厌某人而要避开他,可是偏偏又窄路相逢!这些都是「怨憎会苦」。然而,心自在则一切自在,心如意则一切如意。如心内有著太多厌恶憎恨,所见所闻亦不能使自己如意,就是自讨苦吃。

(七)求不得苦:所求不遂亦是苦。若想陞官发财,或男的想求个好太太,而女的又想嫁个好丈夫,但是都不成功,於是烦恼生起,夜不安寝,食不知味,精神恍惚,心神不定,苦也!有些人说我并没有这些贪求,该是没有烦恼了吧!但是,殊不知这五蕴(色受想行识)在一天天的要我们的命。(八)五陰炽盛苦:身体原本为苦,是无常。是故此八种苦时刻逼迫我们,支配我们,心为形役。故佛陀「为说涅盘」法。涅者不生,盘者不灭。若不执著此假躯壳,而求无上道,则能得涅盘。亦即常乐我净,涅盘四德之乐,故「尽诸苦际」,一切苦之边际亦能了。

人想要了痛苦就要广种福田、恭敬礼拜及供养三宝(佛、法、僧),止恶行善等等功德。但不能执著自己曾出过多少钱或干涉这些钱的用法。应以最真诚之心行布施,修福德及慧德,亦即福慧双修。作功德即修福;听经、诵经及研究佛法能开智慧,则名为修慧。所以「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立志欲求殊胜之法。「为说缘觉」,十二因缘法,令观世缘,觉了法性。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娶有、生、老(病)死,此为二乘人所修之法。「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如有佛弟子要求无上道,修习 六度万行,佛陀就为他说清净之佛道,即六度波罗蜜。文殊师利菩萨,我住於此娑婆世界。「见闻若斯」,所见之佛境,耳闻佛音,皆是如此。

「及千亿事」:还有许多事。「如是众多」:指所见闻其相甚多。「今当略说」:我现在要与文殊菩萨略说。「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我见到彼土,如恒河沙众多之菩萨,以种种因缘修行。人若要求佛道,必先作功德;而要得智慧,更非下一番苦功不可!恒河沙数之菩萨尚且要以种种因缘来修福慧,以求佛果,更何况是凡夫呢8或有行施」:有一人用七宝作为布施,以求佛道,这七宝是「金银、珊瑚」,海中有宝,秀气结成,其色红润,如树之形,名曰珊瑚。「真珠、摩尼」:摩尼又名为如意珠。「砗磲、玛瑙」:海中大贝如车之渠,即大海螺。玛瑙为石中秀气,其色红润,如马脑。「金刚、诸珍」:金刚即钻石,及各种珍宝。「奴婢、车乘」:此人甚至於将其佣人、私家车等作为布施。「宝饰辇舆」:镶上珠宝之车子,一如古代皇帝所用之交 通工具。牵挽曰辇,肩荷曰舆。「欢喜布施,回向佛道」:这个人非常乐意以其七宝作为布施。反观现代人士,只出了区区五块、十块或二十块钱就以为很了不起,而牢记於心。殊不知真正之布施功德,除了能毫不悭惜的将其心爱之宝物舍弃之外,亦要心不起执著,方能契合佛道。「愿得是乘」:愿得佛乘。「三界第一」:於欲界、色界及无色界中成佛,故为三界第一。「诸佛所叹」:成佛後,为十方诸佛所赞叹欢喜。

或有菩萨驷马宝车栏楣华盖轩饰布施复见菩萨

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又见菩萨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求佛智慧文殊师利我见诸王往诣佛所

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剃除须发而被法服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又见菩萨

勇猛精进入於深山思惟佛道

弥勒菩萨对文殊菩萨说:我在世尊(释迦牟尼佛)白毫相中,又见到一些菩萨行布施。他以「驷马宝车」:四马拉车,以宝饰车。「栏楯华盖」:横者曰栏,竖者曰循,即车栏;宝车顶上有华饰之盖。「轩饰布施」:以此最胜庄严具作为布施。「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又见一些菩萨,不但以一切珍宝财物,甚至以其身肉、手或足,或妻子作为布施。此非难行能行之布施吗?可笑我们凡夫,稍仿了一点善事或布施,就心满意足而沾沾自喜,哦!以为有多了不起。而一位菩萨本著慈悲为怀之救世精神,不但舍去一切身外物,甚至是自己身肉乃至於手足或妻子,在众生需要时,都乐於布施人。何谓菩萨身体之布施?譬如有人遇车祸或意外中丧失其手脚,菩萨就会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手脚乃至於心肝脾肺肾,施之於急需之病人,拔一切众生之病苦,而使他们脱离恐惧与灾难,这是内财施。「及妻子施」:即外财施。人间也有菩萨,只要一个人能发大慈悲心,为了众生而行难舍能舍之布施,即称为菩萨。因为在世俗,最难舍弃者,莫过於夫妇之间的恩爱。若他连这种难摆脱之情感都能放下,足见其心之坚定与自在,故名为菩萨。

在水镜回天录中,有一段记载上常下仁老和尚,未出家前,曾为了修道而布施其妻予人。他因父母双亡而於墓旁守孝三年。如此一来,其妻无异是守活寡,因不甘寂寞,故三番二次劝他回家相聚,但他修道心切而婉拒之。然而,人越要向上则越会遇魔考。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高一丈,魔在头上。常仁大师越要专心修道,越遭受其妻之干优,甚至吵著要下堂另嫁他人,最後竟带了一个男人到墓地去威胁她的丈夫,若他再不回家,她就要跟这个男人结婚。但常仁上人并无半点恼怒,反更宽宏大量地成全他们,足见他修行功夫及涵养之深厚。此乃难行而能行,难舍却能舍。心无贪著时,就不会为染污之尘境所转;其心不婬,则不随其生死相续而得出三界,故唯有菩萨方能「以妻子施」,而求得佛道。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这一些菩萨不但能舍内财及外财,甚至头、目及整个身体皆欣乐施与。这是无畏施,他以身心性命布施予人,为求无上道,故能了生脱死。若人悭贪不舍,亦不行布施,则永远不能了生死。而此布施必须是乐意之施舍,全无一丝毫斗争之意。有些却不是以真心作布施,若见人出一万块钱时,他就要出两万块作布施,若人亦出两万,他就非出三万不可,一定要让别人输了才甘心,这是不如法之布施,亦全无诚心行善。这一段是讲六度中之布施度。

文殊师利(妙德)菩萨,我又见诸王,「往诣佛所」:也到佛处。「问无上道」:向诸佛请问无上道。佛即开示苦空无常无我、四念处等之道理。有一首西江 月,相传是庄子作的,所说的也是苦空无常无我之道理。词云:「富贵五更春梦 ,功名一月浮云,眼前骨肉已非真,恩爱反成仇恨。莫把金枷套颈,休将玉锁缠身,清心寡欲脱红尘,快乐风光本分。」诸王一听此四念处之说,「便舍乐土」:毫不犹豫的舍掉享受五欲乐之土。把宫殿臣妾都舍弃而「剃除须发」,「而被法服」:穿上出家禀具之三法衣,袈裟。这段文是指六度中之戒度。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这一段喻为忍辱波罗蜜。一位比丘,独自住在山洞内,难免会遇恶人之打骂,或毒蛇猛兽侵害,但他都愿忍受而不生恐惧心,此即生忍。自节守志即苦行忍。诵经求佛是第一义忍,是以若人能诵持佛经,其功德是不可思议。我在南华寺时,曾有一个由六位比丘所主持之金刚法会,报名捐款之参加者极为踊跃,人数直达一万,一些护法居士们因家务、事业所缠而未能参与,唯有以财施作为拥护道常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於深山,思惟佛道」:这是第四度之精进波罗蜜。此为废寝忘食而求佛道之精进表现。他到深山「思惟佛道」:正念思惟佛所行处,即观照禅。

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

弥勒菩萨又说:我又见到离欲之人,不贪财、色、名、食、睡之修行者。住於「空闲」:即是在郊外,日夜修禅,毫无间断。若人要真正修道,就必须努力。应天天修习 禅定,而不能有一日乃至一时之休息。若躲懒偷安,好逸恶劳,则永远不会有成果,是故每日亦要在百忙中抽空修禅。修禅可得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及神足通,但却未能得漏尽通。唯有四果罗汉及菩萨位以上才会有此神通。除修禅定外,若能专心修念佛法门或念经持咒,亦能得五神通。如智者大师,他是因为诵持法华经而开悟。当他诵至药王菩萨本事品:「焚身供佛,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的经文时,就入了法华一旋三昧之最高境界。在定中看见灵山法会,俨然未散,见到释迦牟尼佛仍然在说法。所以持诵经典亦能开悟,但要专心致志,而非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若人在念佛时还在盘算著怎样去赚钱,必定不能开悟,因为这是在念钱而非念佛。

又见菩萨,安住禅定,并端心合掌,以千万首偈来赞叹十方佛。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

破魔兵众而击法鼓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

不以为喜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又见具戒

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又见一些菩萨,有深远之智慧及坚固之志气。「能问诸佛」:善於问法。「闻悉受持」:听法即能依教奉行。又见佛子,「定慧具足」:定以摄教,慧以破昏;定慧等持,名为具足。此菩萨能善巧方便的以无量事作为比喻而为众生说法。「破庵兵众」:彼等假名为佛子,但非行正道,反而以盲引盲者是名魔兵。故以正法眼破除群邪,名破魔也。这一段是般若度。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又见一些菩萨,结跏趺坐。因为有禅定功夫,故天龙皆恭敬礼拜,但他并不因此而生出欢喜心。因为定能发慧,故心不为物转,亦不动念。若无妄念,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故无是无非、无善无恶,即能自性清净,得真如妙性。但不能说我已无念,因为说无念时已有个念。知无念者能伏其心,知无念者当破魔兵众,是以无念为最妙!它包含了忍辱及生忍,既不会为美言所勤,亦不会为了逆境而起恐惧或瞋恨心。

达摩祖师未到中国前,曾派遣佛驮及耶舍两弟子先去中国弘法。师徒们皆为印度人。两人遂演讲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之妙法。当时中国亦有一位从印度来之小乘和尚—菩提流支,他见到这两位新来的大乘禅师,竟联合所有的出家人杯葛他们,并将他们从长安赶到卢山。佛驮、耶舍却意外的见到远公大师,并将个中情形告诉大师。当大师问及他们传的是什麽法?他们将手一伸开,然後又把拳收回来,并问这样一伸一缩是不是很快?大师答:「是。」两位禅师意谓烦恼与菩提,其变化之快速亦复如是。譬如一伸、一缩,皆同是一只手,却有掌与拳之分别。同理,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两者实非分开,是二而不二。即心即佛,明心见性。故生死即涅盘,涅盘即生死。无念即涅盘,有念即有生死。唯有一念不生全体现,本有佛性现前时,连鬼神也会肃然起敬,若无念,能返本还原,此为本地风光也。「天龙恭敬,不以为喜」:所以天龙的恭敬亦是本有;不以为喜,即舍禅。

「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又见到一些菩萨在林中修禅,即自利。同时发出清净光,照地狱众生,即利他。以大悲心救拔地狱罪苦众生,此为悲禅。

「又见菩萨,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这些是在林中或室内修常行不坐不卧的苦行菩萨。此法门名为般舟三昧,亦是佛力三昧,九十日中常行不坐不卧,为除睡魔而勤求佛道。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又见一些菩萨受持十种具足清净大戒如净宝珠。戒禁身口,名威仪。自净其意即无所缺犯。(一)不缺戒。谓重罪无犯。若犯十恶五逆重罪,如浮囊缺失。(二)不破戒。谓中罪无犯。若犯中罪,如浮囊残破。(三)不穿戒。谓小罪无犯。若犯小罪,如浮囊穿穴,此为律仪摄。(四)不杂戒。谓不起恶念,若起恶念,则身口虽净,意杂烦恼故,此又名定共戒。(五)随道戒。如初果者耕地,虫离四寸等。(六)无著戒,又名道共戒。如阿罗汉於三界六尘,永无贪著。(七)智所赞戒。谓善能出假涉俗利生,即能以权巧方便法来弘法利生,故为有智者所赞叹。(八)自在戒。谓游戏神通逆顺示现,但不犯性戒(若生一邪念即犯戒,此无形)及遮戒(身口不得犯,此乃有形)。因为有自在及神通故,能假以造罪及杀生示现以教化人,是以不犯性遮二戒。

譬如楞严经内,护法摧碎魔王的头。又如梁武帝在位时,有一位宝志禅师,每餐皆吃两只白鸽,吃得连骨头也不剩。一天,其厨子偷吃了其中一只白鸽之翅膀,以为将之刹碎後,可以瞒骗过去。那知志公上人一看便说:「你偷吃了鸽子。」厨子虽然惊怕,却矢口否认。这时志公上人也不跟他争辩就将鸽肉吞下。奇异之事发生了!志公上人吞下碎鸽子肉後,居然又吐出了两只活生生的白鸽。其中一只白鸽,正好是少了一边翅膀。故志公上人为一异人。苦人能吃下煮熟的鸽子而吐出活鸽子,或吞下牛肉而吐出活牛,才算不犯杀生戒。若没有这种本领而随便吃众生肉,将来就要还报及堕地狱。此戒又名俗谛戒。(九)随定戒。行住坐卧,一举一动,一言二行,皆在定中,皆有威仪。(十)具足戒。谓戒波罗蜜毕竟圆满,无法不备,又名为中道第一义谛戒。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又见菩萨离诸戏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或见菩萨

肴膳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直千万

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干万亿种栴檀宝舍众妙卧具

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种种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又见佛弟子,专心致志的在修忍辱行门。忍辱能对治瞋恚心,故能忍受一切恶骂捶打,乃至面观一切顺或逆境,皆能处之泰然。但修行者切勿因为要去研究他人忍辱之深浅,而将自己的修行放松了。譬如要去纽约,可以利用各种交 通工具,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但若兜著圈子走,就会耽误很多时间。故应自修而非修人,否则,别人要经三大阿僧只劫成佛,而你自己却要等到九大阿僧只劫方能成佛。当你能於空中现十八变之神通,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而互不相碍,才能有资格去试验他人之禅定功夫。

「增上慢人」:指骄傲而目空一切的人。骄者不但必败,也是最愚痴的行为。何以故?释迦牟尼佛是一位大觉者,他以孝顺、平等及慈悲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因为他悉知悉见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皆为自己过去之父母。大觉大悟者尚且不骄不慢,更何况是凡夫呢?所以,唯有愚痴者才会起骄傲心而轻慢他人。

又见不苟言笑,光明以自严而离掉举的菩萨。「掉举」即是三心两意,不知何去何从,心不自主,既追悔过去又冥想未来;又名掉悔盖。「及痴眷属」:是瞋盖,即无明,不懂因果。发脾气是最伤神,也会使人失去理智而犯下种种过错。许多罪恶的发生乃至於杀人,都是一念「瞋」而起,故瞋是最可怕,它会使人做出愚痴的行为及十恶五逆谤法谤人等罪而种了下地狱、饿鬼及畜生之果报。「亲近智者」:若能改恶从善而亲近善知识,则能日渐在潜移默化下,将恶习 除去,改邪归正;此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俗语说:「善一夥,恶一群」,物以类聚。如现时在万佛圣城,每日都有法会,这即是亲近智者,因为多闻佛法能使人的智慧增长。

若一心除乱,能去贪盖。不贪,自然不会犯五戒十善。贪,会令人触事昏迷,举心缚著而障碍道业。然而世人多贪欲,为口奔驰,为利忘躯,终日为赚钱而绞尽脑汁。甚至为了钱而不择手段,六亲不认,自赞毁他,损人利己。这些恶业,不但损人,亦伤害到自己的自性,把本有的智慧遮盖住,以致广造众罪。所以,唯有断除贪欲才能使自性光明显现。

「摄念山林」: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天堂、地狱或人间,不离於当念。故要成佛、菩萨、阿罗汉,皆由一念所生。人之一念虽能达万八千里,但全无光明,唯有佛陀的白毫相光既能通达万八千里,又能彻知彻见尽虚空之万事万物,圆融无碍。「摄念」,即是将散出的心收回来,而安住於一念——念佛,此谓「以毒攻毒」之法门。将万缘放下,仅存一念。最好是达到无念,本有的大觉圆明佛性则自然现前。故摄念山林为除睡盖义。睡觉是修行者的障碍,因为在睡梦中不容易持戒,自然而然会被梦境所转,而魔王最爱在梦中扰乱修行者的定力,使其犯戒而起贪瞋痴之念头,而遮盖自性。是以此菩萨能舍去三毒及五欲等无明烦恼而安心办道,并持之以恒,永不退转。

又见菩萨以上好的饮食、衣服、卧具及汤药或栴檀宝舍、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源浴池等千万种布施来供养佛法僧。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或见菩萨

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又见佛子心无所著

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或见菩萨在说寂灭法。寂灭之法,本不可言说,但以慈悲故,以种种方便法教化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以智慧观察诸法之体性,乃无形无相,非长短方圆,亦非青、黄、红、白、黑等色,犹如虚空,空无所有,但一切形相,却又未离开虚空而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若将地面挖开一尺,就有一尺的虚空,若挖一丈,就有一丈的虚空。但在未挖前亦一样有一尺的虚空,未曾有增减。是以虽有形相,形相不能包含虚空,而虚空却能包含一切形相。故云:「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诸法本无真假之分,这种名相上的分别,只不过是众生之分别心在作怪。故自性本空,亦即诸法实相。可是这样一说就把有些人吓坏了!什麽都没有,那麽「我」不是完了吗?哦!那可不用怕,什麽都没有才是真有。若能无罣碍、无执著,则所有山河大地乃至森罗万象,无一不在你自性内包含著。但若尚存一丝一毫之执著罣碍,则不能承受此殊胜微妙法,否则你将会是一个法财伟士,尽虚空遍法界皆包含於自性内。故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乃本有之家珍,何须外求乎?因此现在我说法是无一法可说,而你也无一法可听,这才是真正的般若妙慧!

又见佛子,法王之子,其心於诸缘而无所染著。故其智慧及自性光明显现。若对任何事物放不下、舍不掉,不要说成佛了,连起码的妙慧都没有。所以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尤其是出家弟子,应该「心无所著」,即是「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舍命为佛事,造命为本事,正命为僧事。即事明理,明理即事。」以此般若妙慧弘法利生,延续佛法明灯,不许有末法之存在,只准正法长存。否则出家只为讨一张长期饭票而不修行、不做僧事,或心身染著名闻利养,楞严经云:「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出家人若不精进修禅习 定,持咒诵经,严守戒律,而倚佛吃饭,赖佛穿衣,将必堕三途。古德云:「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角还。」诸修行人要戒之慎之!梵网经亦云:「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这段戒文足为我们借镜。

我一向的宗旨是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是故初到香港的那一年,在郭宽蒲介绍下,在芙蓉山观音洞里祝里面除了四壁外,空无所有,且极为潮湿。我就在一块平滑之石上打坐。三天後,双脚开始麻木,非常难受。将生起退心,但一转念,宁可修行死,莫为偷安活,况且是他人介绍之美意,怎能半途而废?於是再住了半个月,双脚已恢复自如。每日皆下山到竹林禅寺乞食。由於洞内太潮湿,有碍修行。一年後,我在洞外搭个小茅棚。不料引起隔邻某法师的妒忌。他尽歪曲事实,指我有能力搭棚亦应有能力自供粮食。是故,在他怂恿下,竹林禅寺住持也从此不再给予我任何斋饭。哦!没饭吃更好!我索性端坐用功,一连数日,未觉饥饿。时有一劳宽胜女居士,因其脚被恶犬咬伤,久不能癒,医药罔效,巫祷不灵。在旁徨之际,一连数日,夜梦韦陀菩萨告诉她,若要病癒,得先供养一位住於观音洞之安慈法师,并为她示现此人之相貌。宽胜惊喜之余,备粮供养,前往观音洞。孰知我隔邻之法师一见斋主来临,便往前迎接,并自称为住持,硬要施主之物。劳居士说他非梦中所见之人,坚持不给。因此,两人起了争执。吵声将我引出洞外,劳居士一见我出来,马上认出这位才是安慈法师,而将供养品全部交 给我。我即时将它分一半给该法师,但他毫无满足之意,且气犹未消,愤愤然的对劳居士说:「下一次你来时,必定将供养品给我9宽胜的脚则霍然而癒,消息一传开,许多斋主源源而来,每一次我都将供品分一半给该法师,但这未能减低他对我的仇视及种种破坏诽谤。

不久我搬到一向闹水荒之筲箕湾西湾河马山村之山脊一荒地。於此西乐圆精舍落成後,竟有水源自来,且聚成水塘,毫无旱象。而我曾住过的观音洞附近,听说水源突断而成旱象。故许多人叹为奇蹟,并认为是我将水源迁走。

出家人若能不贪求名闻利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受佛正戒,成就威仪,严净毗尼,弘范三界,自然天、龙、人恭敬供养,十方诸佛菩萨护持,欢喜赞叹。此乃顶天立地大丈夫之行为,不失为僧宝之本色也。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後供养舍利又见佛子

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宝塔高妙五千由旬

纵广正等二千由旬一一塔庙各千幢旛珠交 露幔

宝铃和鸣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华伎乐常以供养

文殊师利菩萨,我又见到一些菩萨,於佛灭度後供养舍利。供养舍利,亦同於供养三宝,同为供佛无异。但要以真心而非以染污心作供养。心有所求有所期望,即非清净心。应视供养布施为己重任,是则名为报佛、法、僧宝之恩惠。若无三宝住持正法城,则魔王现世,亦即世界毁灭之日;是以每日食饭前,应作如是观。若不供养三宝,则饭食难消。讲的是法,修的是道,应福慧双修。现在不供养三宝,将来即使成了阿罗汉也一样托空钵而无人供养。供养三宝是修福,印刷经典、宣扬佛法是修慧。

又见佛子造无数恒河沙之塔庙严饰国土。塔——供养舍利。庙——供养佛像。这里有一个相当有趣的公案,是有关於宝塔。佛陀在世时,有一长相极为怪异之人。一般人之高度为五尺多,肩阔二尺,他却正好相反,身高两尺半而肩阔五尺!他虽然身形奇异,犹如黑锅,却拥有婉转动听的歌喉,声音清脆,如引磬又如洪钟。由於此人之果报太特殊,引起徒众之疑惑,而请示於佛。佛见众徒迷惑的神情,乃微笑说,此人於过去无量劫中曾为佛弟子,见人欲造妙高宝塔,心存妒意而批评说:「何必造那麽高呢!太高了连塔项都见不著9「不过我倒赞成有个铃铛挂在塔顶,我就布施这个9就因为心存恶意脱了一句:「不用太高...」,他生生世世的高度都不超过三尺!但因为尚有善心布施铃铛,故得声量如洪钟之善报。是以烦恼只因多开口,无益语言不能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种什麽因就结什麽果。若能发大菩提心修布施功德,将来之福德亦是无量无边。建造妙高宝塔庄严国土,各悬一千宝幢宝旛,以珠交 罗作露塔幔。风动宝铃,微妙雅和之音等,皆为供佛之最胜庄严具,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花伎乐,无时不供养。(小由旬,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

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国界自然

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佛放一光我及众会

见此国界种种殊妙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净光

照无量国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

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佛子时答

决疑令喜何所饶益演斯光明佛坐道场所得妙法

为欲说此为当授记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及见诸佛

此非小缘文殊当知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文殊菩萨,诸佛弟子,以塔庙供舍利及佛像,庄严处所,使此国之妙境界,出乎自然,美好殊胜。天树王(波利质多树),长於帝释天园内,枝叶遍覆五十由旬。此喻塔庙严饰如树华开。

释迦牟尼佛所放之白毫相光,使我们得见万八千国土中诸佛希有之智慧与神力。此殊胜境界实为罕见,是故必有大因缘,佛陀示现此等之瑞相。是欲为大众宣说无上妙法,抑或为众授菩提记呢?我与四众天龙八部等殷勤启请,文殊菩萨为我等释疑。「瞻仁及我」:彼此怀疑的对望。「瞻察仁者」:瞻仰观察仁者文殊。「四众欣仰」:即僧尼士女欣然仰慕之义。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诸善男子。我於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

当尔之时,文殊菩萨听闻此语,即为弥勒菩萨及诸大众说:「以我过去的经验,凡是诸佛放这种光,即说大乘佛法,如大雨滋润众生,吹大法螺以号召一切众生,击大法鼓以惊醒迷梦。」

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是以现在释迦牟尼佛现出光明,亦复如是。佛陀先说三藏教理,小乘经典,浅显易懂,後现光示瑞相,使众生如实知解一切世间、三界所难信之圆顿法门,继而为大众解说妙义,令入佛智。

诸善男子,譬如过去不可思议无量劫中,有一古佛号日月灯明如来。「日」,表慧光破人天长夜,洞明黯闇宇宙。「月」,表定力。「灯」,表戒智。故戒定慧圆满具足。

一切诸佛皆有通名及别名二种称号。日月灯明,即别号。如来乃至世尊,此十种是诸佛之通名。每一位佛的名号原有一万,代表万德庄严,但人类之记忆力太差,根机钝,以至减为五千,又再减至一千、一百,到最後便固定十个名号作为诸佛之通号,今浅释如下:「如来」:即是佛,然而许多不明白佛理的人常说如来佛,这是错误的。「如来」,如者不变,静。来者随缘,动。动静一如,互不相碍。般若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即不生不灭法身如来。」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即有生有灭,应身如来也」。

「应供」:如来世尊,具足万德,应受人天供养。

「正遍知」:知现前一念能生万法,名正知。知万法不离一念心,为遍知,故名正遍知。

「明行足」:福德智慧两具足。

「善逝」:往最好处去,即从迷乡往於智地。

「世间解」:善解世间及出世间法。

「无上士」:诸菩萨等无明未尽,有佛在上,名有上士。如来极证,名为无上士。

「调御丈夫」:调,有威德故众生恭敬,而能调伏之。御,能以善巧方便法摄受一切众生。佛是大丈夫,能调御一切众生。

「天人师」:天及人间之导师。

「佛」:具足为佛陀耶(梵语),此云自觉、觉他及觉行圆满。凡夫身陷三界火宅,堪忍苦海,不想出离,名为不觉。罗汉能知其煎迫而欲脱离三界,能自觉。而菩萨不但自觉,亦能觉他,度脱罪苦众生,但犹未觉满。唯有佛陀,能自觉、觉他,觉行亦圆满。故佛就是一位最圆满之大觉者。

「世尊」:为出世间及世间人天贤圣所尊敬。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演说正法」:权巧方便法,因人施教,故不定。与根性深厚者,说自性本体之法;为中等根机者,讲伦理法乃至於科学、轮回等说。而对於无知识者,谈业力因果律等法。演说佛法除了契机契理,亦要开合并用。能开不能合谓之有始无终,能合不能开谓之有终无始。亦要随机应变,若见人打瞌睡,就立刻将话题一转,把他的注意力重新拉回来。声音更要有抑扬顿挫之分,偶尔压低声音(抑),反而使听众之注意力加强。但时间一久,其注意力不再集中时,又得改用「扬」,如大云起,电光晃耀,雷声远震,令众悦豫。用过了扬就用「顿」,声音忽然停顿,引起听众之好奇而注目凝神。「挫」,即来回重复演说,使彼等印象深刻。声音用得恰当,摄受一切众生则事半功倍。

从佛陀最初发心出家修菩提道谓「初善」。自尔之後,修苦行,布施内、外财(外财国城妻子,内财头目脑髓),甚至为众生而舍弃性命,即「中善」。佛陀说法教化众生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乃至於涅盘,是「後善」。佛陀在三大阿僧只劫修行中,第一劫所修之功德为初善,第二劫所修之功德为中善,第三劫所修之功德为後善。初中後善之整个过程,有本有际。「木」,即最初所发之菩提心;「际」,示现种种所修之法门。法义从初至终,深固幽远,语言善巧,所说微妙,纯一圆顿法门,令人乐闻,具备清净之相。「具足」,无欠无余之义。「纯一无杂」,一乘纯净,无二无三。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童涅盘。

声闻缘觉为小乘法,即佛教之初学者。声闻,顾名思义,是闻佛之声 音而悟道。佛陀在成道後,最初度化五比丘,讲的是苦集灭道生灭相应法—四圣谛法。修四谛法可度生老病死,得究竟涅盘,常乐我净,究竟脱离三界苦果。佛陀为声闻弟子说四圣谛法、方等乃至般若经,由浅入深,回小向大,渐次趣入大乘妙义法门。

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支,亦即包含了四圣谛之义理。无明、行是能引支,识、名色、六入、触、受是所引支,爱、娶有是能生支,生、老死是所生支。所引所生即苦谛,能引能生即集谛,无明灭了至老死灭是灭谛,观因缘智即道谛。声闻根机较钝,故为总相说四谛法,而辟支佛根机稍利,故为说因缘法。修辟支佛者,生於佛世,云缘觉。若修行者於无佛出世,观十二因缘得入道者,名为独觉。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庆与人同」。此类修行者於深山穹谷中,静心观察,见春天万物齐荣,知世事无常,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故倍复精进,如救头然。於是善思惟十二因缘法,豁然开悟,知鼻孔由下长,头发顶上出,又知此身是九孔常流不净物,最终归於老朽,此时了悟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行菩萨道即自利、利他,舍己为人。为救度教化众生而愿下地狱,使罪苦众生发菩提心而脱离三涂。众生难度颇堪伤,故菩萨们时常奔走跋涉,不辞劳苦,应身无量,拔济一切难调难伏之众生,由生死苦海至菩提涅盘岸。行此六度行门,立功立德,如救自性众生,故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成一切种智」:言智有三:一切智,空智也;道种智,假智也;一切种智,空假不二,中道了义,三智圆融。「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智慧六种梵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

初佛之後乃至於二万佛皆同名同姓,名为日月灯如来,姓颇罗堕,此云捷疾、利根或满语三义。(一)捷疾:很快能成佛。(二)利根:有大智慧,因修种种行门,学习 经典,读诵大乘法。(三)满语:所说之法皆圆满无碍。

弥勒当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後善。其最後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於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文殊告诉无能胜菩萨,这二万位日月灯明佛皆演说初、中、後善法。最後的一位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曾为王,并有八位王子:(一)名有意:有大乘思想之意。(二)名善意:善发菩提大道心。(三)名无量意:有大智慧解无量义。(四)名宝意:真发明性,内求固有家珍。(五)名增意:增修无上菩提大道。(六)名除疑意:修道人莫起疑,疑心若起便迷途,故除疑惑能使智慧增胜。(七)名响意:修大乘法知法性空,如空谷以传声。(八)名法意:能解无上甚深微妙法。

这八位王子,皆有威仪德行,各领四天下(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也就是一个世界那样大),在父王弃国出家而得无上正等正觉後,亦舍国城妻子,剃度为大乘法师,并发大菩提心修习 种种行门。此乃过去承事供养千万佛之善根因缘。昔佛八子,令佛(释迦佛)一子,数虽不同,并出同居 之土,土有见思,俱示有子。有子事同,一子表一道清净,八子表八正道也。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於大众中结跏趺坐。入於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昔佛亦为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诸小王、转轮圣王等说大乘菩萨无量义法。说是经已,结跏趺坐,入於无量义处三昧,现说法之六种瑞相:(一)初说法瑞。(二)入定瑞。(三)雨华瑞。(四)地动瑞。(五)众喜瑞。(六)放光瑞。大众睹此瑞相,得未曾有,故皆大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末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文殊告弥勒,在日月灯明佛之无量义会中,有二十亿菩萨,见佛之白毫光亦起疑问,欲知此光所为,故亦有发问及回答二序。时有妙光菩萨,即是文殊菩萨前生,有八百弟子。昔佛起定後,因妙光菩萨而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佛所护念。今佛起定後,法不孤起,起必因人,故亦因舍利弗而说此经。

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日月灯明佛说妙法莲华经历时六十小劫,由於昔佛入於定中三昧说法,故令听者亦入於定中,专心为法而不觉时间长,是以六十小劫,似用一顿饭之时间而已。六十小劫有多长?说长非长,说短非短。一劫为十三万九千六百年。一千劫共为一个小劫。然而一念是万劫,万劫即是一念;万劫不离一念心,时间的长短无非分别在心。在四王天方一昼夜,而人间已是五十年!三十三天之一昼夜,则为人间一百年。同理,若人修习 禅定,不起妄想,即使坐了一日,亦如同几秒钟。但若人打坐时妄想纷飞,即使坐了几秒钟,亦有度日如年之感,在那儿尽打妄想...「哦!怎麽还不敲引磬?我的腰又酸、脚又痛,噢!真受不了9又如人听经,若能专志凝神,必能深入了解经义,而法喜充满,岂有时间上之观念?相反的,若人不能暂时将事业或家庭之心放下,而专心听法,必不能获得法益,所谓专一则灵,分歧则蔽。

日月灯明佛於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於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於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盘。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佛授记已。便於中夜。入无余涅盘。佛灭度後。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日月灯明佛用了六十小劫,说法华经,大众皆默然端坐,承受圣旨。说是经已,即於梵(梵天王)、魔(魔王)、沙门(译作「勤息」,即出家人),及天人、阿修罗等众中而宣言:如来将入於无余涅盘。除唯识论之四种涅盘说法外,统论涅盘则有三种:(一)性净涅盘:凡圣平等,即法身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二)圆净涅盘:出障圆明即般若德。此是如来之三德秘藏。(三)方便净涅盘:为众生故,从空出假,非生示生,非灭示灭,即解脱德。於六道中不染纤尘,出涅盘而常乐。所行所作皆为方便涅盘。诸佛皆於中日——陽,出生;於中夜——陰,入灭。中日表光明,中夜表黑暗。又唯识明有四涅盘:(一)自性清净涅盘:佛与众生平等共有。(二)有余依涅盘:因有色身,以假为真,认贼作子,向外驰求,起贪瞋痴等染污念而牵动诸烦恼业障,故云余依苦未灭。唯有达到灰心泯智,我空法空,破我法二执,方能得入无余。(三)无余依涅盘:谓烦恼既尽,苦依亦灭,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四)无住处涅盘:入於寂灭。谓真如兼复出所知障。大悲般若经云:「不住生死,不住涅盘,尽未来际,寂而常照,利益众生。」将前三与後四涅盘归纳起来,可解为自性清净,即是性净。有余无余,出烦恼障。无住,出所知障,即是圆净。从体起用,示生示灭,而实非生、非灭,即方便净(方便涅盘)。一切众生原本性净(佛性),二乘无学具有前三,唯有佛陀已圆入四种涅盘。

这时日月灯明佛在诸比丘及大众中为德藏菩萨授记,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日净身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诃(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佛本具十号,此略与三。佛授记完毕即於中夜入灭。妙光菩萨便承继佛位演说妙法莲华经,历时八十小劫。他亦成为众王子之尊师,在他教化下,诸王子坚固恒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著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尔时文殊师利。於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八位王子从无量劫以来曾恭敬供养百千万亿佛,出家後修佛因故皆成佛,法意王子是众王子中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灯;法王破有,如灯续明。然灯佛是释迦牟尼佛之师父,而文殊菩萨却是然灯佛之老师,若论辈份,文殊菩萨应是释迦佛之师祖。但佛法平等,无分高下,圆融无碍。诸佛菩萨为救度众生故示生示灭,假世涉俗利生,现各种相貌角色,犹如在人生舞台上演戏。一旦此剧演完时也就各回本位,而入於寂灭。

在妙光菩萨(文殊)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贪著名闻利养,故其名为求名。因其身心於名利生染著,故不能专一读诵经典而随忘,智慧光明久未能显现。虽然其慧业未修得圆满,但其福德却得植无量,因他曾於百劫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百千万亿诸佛。文殊告弥勒菩萨:「你知道那位妙光菩萨是谁吗?他就是我的前生,而求名菩萨是谁呢?就是你呀9文殊菩萨又说:「现在又见此瑞相,我想是佛陀要请妙法莲华经之预兆。」

人若真诚读诵经典,常有天人散花,有异香遍布,鬼神恭敬供养。若为了贪求名闻利养而出家,最要不得。修道人不应求供养之丰厚,更不应为了供养薄而恼怒於心。真正修道者,多亦少,少亦多,皆以平等视之。我有一在家徒弟,是一外国人,见人封果仪给我,他亦照做。我撕开一看,哦!是一个Penny,我很高兴,因为这是他最真诚的心意。第二天他又再供养果仪,并解释昨天刚好身边没带钱。是故有诚心者,少亦多;若无诚心,多亦少。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

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於诸大众中而为广分别

佛说此经已即於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无量义处

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

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佛放眉间光现诸希有事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

有见诸佛土以众宝庄严琉璃玻璃色斯由佛光照

我回想过去无量劫中,有一古佛号日月灯明世尊,曾度脱无量众生,成就无数菩萨之道业。佛未出家前所生的八王子亦随大圣修梵行(修诸净行)。尔时日月灯明佛,为诸大众,广分别演说无量义後,即跏趺坐入於无量义三昧中。当时,现说法之六种祥瑞,天鼓空中自呜,天龙八部恭敬供养人中尊,即日月灯明佛。并於是佛光中见生死业报处,及以琉璃玻璃色(此琉璃形如玻璃,出自波罗奈国,其色莹洁)等众宝庄严诸佛净土。

及见诸天人龙神夜叉众乾闼紧那罗各供养其佛

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

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

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

或有诸比丘在於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又在佛光中见天龙八部众,各各供养其土之佛。又见诸如来演说法义深远之初、中、後善。自然成佛道,法尔如是,本非造作,佛道清净,契理悟真,即登正觉,故云自然成。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紫金光聚身,胜妙净明,如琉璃色净,内外莹彻。「内现真金像」:身如金像,性如琉璃。色身微妙,现於性中。

又见他土诸佛,於无数声闻等众会中,敷扬演说,无上甚深微妙法。复见二乘比丘众,於深山穹谷,精进持净戒如护明珠。他们昼夜六时皆自严守戒律。昼,初、中、後日分为三时;夜,初、中、後夜分三时。能持一分戒律就有一分光明,更何况严净戒律呢?这样自性光明自然显现,乃至能成佛。故诸佛教义中,以戒律为最。尤其出家人更应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戒定慧,方能永无魔事而成就无上菩提。

五戒十善为做人之最基本条件,持之以恒,能净化身心。为沙门者每天应念这首偈颂:「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可入世。」此意谓出家人需要自严戒律,身口意三业清净,要成就一切众生,而非障碍或恼怒他人,乃至一只畜生或一条虫都不得令牠起烦恼。非但身不犯过,连起恼人、害人之念皆勿生起。已生起之恶念悉令断除,未生之善念令之生起,已生起之善念令之增长。

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

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

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各於其国土说法求佛道

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现大神通力其心皆欢喜

各各自相问是事何因缘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

赞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一切所归信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说法唯汝能证知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喜

说是法华经满六十小劫不起於此座所说上妙法

是妙光法师悉皆能受持

又见恒河沙数之菩萨修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有三:财施、法施及无畏施(助人脱离恐怖与困难)。忍辱亦有三:生忍、法忍及无生法忍。

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念兹在兹,昼夜六时皆安住禅定中。「身心寂不动」:内外寂然,身心不动,入於深定,求无上道。

又见诸菩萨,已了知诸法寂灭相理,而於其国土说法求佛道。於佛光中所见之瑞相,皆令四众欢喜而好奇的互相发问,佛为何现此大神通力?正在天人奉敬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而起,并赞叹妙光菩萨,是能奉持及证知如来法藏之一位明眼善知识,故为一切人天所归依信奉之导师。世尊赞叹,令妙光菩萨欢喜之余,随即正式演说法华经,历时六十小劫,不起於法华座席。所说无上甚深微妙法,令妙光法师顶戴奉旨,信解受持。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寻即於是日告於天人众

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我今於中夜当入於涅盘

汝一心精进当离於放逸诸佛甚难值亿劫时一遇

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盘各各怀悲恼佛灭一何速

圣主法之王安慰无量众我若灭度时汝等勿忧怖

是德藏菩萨於无漏实相心已得通达其次当作佛

号曰为净身亦度无量众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

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比丘比丘尼其数如恒沙

倍复加精进以求无上道

佛说此法华经,令大众欢喜信受,并於是日为天龙八部、鬼神等开示诸法中实相妙义。「诸法」,即一切法,八万四千法门。法门虽多,只要能知解其中一法门,则一知一切知,一明一切明,闻一知十,一即无量。有人问我,八万四千法门中,那一个第一?这是个问题,但也不是问题,何以故?不明了即是问题,明白後则不成问题。我给他的答案是:八万四千法门皆为上首。这些法门无非用以对治我们的坏习 气毛玻只要能应病予药,契合我们的根机,即为无上法门。「实相」,实相者无相,也无所不相,要是有个相就不是实相。一切相皆由实相产生,但它的本体是无相,因本体无相才会产生一切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故诸法为单一法,法华经即是实相法。

佛说,我已为汝等如实演说诸法实相,故将於子夜时分入灭,往後汝等应当自勉,一心精进,远离懈怠放逸。佛示现入灭亦是教化众生之方法,因为佛若常住於世,众生会生出依赖及放逸心。出家不修行者,犹如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於法不修行,其过亦如是。须知佛法难闻,圣僧难求,佛宝更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一如我现在日日说法,但你们因依赖有师在而不发奋努力,不将每日之笔记,细细阅读,却置诸高阁。可是人生多悲欢离合,一旦有特别因缘我离开了你们,反而促使你们产生自立之力量,而发奋图强。切记修行者要仗自力,打起精神,鼓起勇气,勇猛精进。「佛陀本无种,众生当自强9

当八王子及诸众等闻佛欲入涅盘时,每一位皆悲从中来,而忧悲苦恼於心,师徒们情同父子,莫不感叹佛那麽快就要入灭!这时圣主、诸法之王,见到大众悲哀之神情,即怜愍的安慰大众说:「你们不用悲伤恐惧,我虽离你们而去,尚有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净身如来。他现已通达无漏实相法,并将继续我的遗志教化一切众生。」佛授记传法後,於当夜入涅盘,如薪尽火灭,机薪即尽,应火亦亡。小乘法中,「薪」,解为有余涅盘,大乘法则解为众生之义,薪火即应众生之根机而逗教。应以三藏或方等或涅盘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度脱之。众生机尽,应形斯灭,应遍法界,不知其尽也。

佛之遗体火化後,舍利分布而起无量塔,以供养佛之法身。佛入灭後,恒河沙数之比丘、比丘尼,皆遵从佛之遗志,而更加精勤修道。比丘、比丘尼有三义:(一)乞食。(二)怖魔。(三)破恶,破无明烦恼而智慧增长。在一位新比丘受具足戒时,有三师七证,合为十比丘,代表诸佛给予受戒。新戒登上戒坛时,得戒和尚问他:「汝是大丈夫否?」答:「是。」又问:「汝已发菩提心否?」答:「已发菩提心9此言一出,天魔外道,恐怖毛竖,因为魔王眷属少了一个,而佛弟子又再多添一位。

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广宣法华经

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坚固无上道当见无数佛

供养诸佛已随顺行大道相继得成佛转次而授记

最後天中天号曰然灯佛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

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心常怀懈怠贪著於名利

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弃舍所习 诵废忘不通利

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

供养於诸佛随顺行大道具六波罗蜜今见释师子

其後当作佛号名曰弥勒广度诸众生其数无有量

妙光法师是灯明如来之护法弟子,用了八十小劫来广宣演说法华经,以奉持灯明佛之法藏,并教化诸王子,坚固恒持圆顿大乘,即无上道。「坚固法」,不生不灭之义。由是当於来世,得见无量诸佛及供养诸佛,而随顺诸佛行无上道。复次第相继得成佛道,辗转依次授补处记。八王子中,最後成佛者,号曰然灯佛,为诸天仙中化导之师,度脱无量众生。「佛」为天中天,圣中圣。

妙光法师有一位弟子,贪求名利不守戒律,少在修行上用功,多会打檀越及富贵人家之主意。他常常自我宣传,取愚夫愚妇之财物。好「游族姓家」,即大户豪富之家。他虽然贪求名利,又荒废道业,但总算他在另一方面有修行广大善业,还有机会得见佛及供养诸佛。继而随顺诸佛,去除诸恶习 气坏毛病而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六度法门。由是历尽无量劫之严净修持下,功德聚而戒度悉成就,进而性戒福慧满,故能於今日得见释迦牟尼佛,而得授记为当来下生佛,即补释迦佛之佛位,号曰弥勒佛。弥勒佛将在龙华树下,在三次法会上说法而广度无量无边之众生。

其实求名菩萨并非真的贪求名利,只因为众生颠倒愚痴,而他以大慈悲心故,利用权巧方便法,假涉於世俗,随类而度化一切迷诸尘劳性顿倒之众生。菩萨现逆顺相以示世人,无非破世人之贪著及懈担但世俗之人并不了解他奔走跋涉、不辞劳苦地救度众生之苦心,反而因为他的外形如乞丐而轻视他,甚至於以恶口辱骂及以拳头相加。但是对於这种种之成败荣辱,他一点也不在乎。永嘉大师证道歌云:「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於诸荣辱何忧喜。」此意谓他身心犹如虚空,量周沙界,别人仰唾还从己堕。他所行所作,犹如日月光临万方,赞毁岂能损益。

以下是一首既风趣而又意义深长之弥勒菩萨偈颂:「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吐在面上,随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老拙不但穿破袍,粗茶淡饭,不食盐、不吃油,更不贪求美食。他无惧於严寒饥渴,万事随缘了,即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来去自如,所谓逍遥法界任西东。故於诸荣辱何忧喜,对於他人之辱骂手打,不但不生瞋恚,反更生起感激功德之心。因为这些恶言拷打,无非是成就菩萨忍辱波罗蜜之善知识。若非有大雄、大力、大慈、大愿、大行之菩萨,不能有此无上忍辱精神的定力。忍辱波罗蜜,知易行难。初发心修行者,要以坚、诚、恒三心助道。人生苦短,诸行无常,生死事大,若不及时修行,将来後悔晚矣。菩萨善知「时光减处命光微」,故把握人身而清净庄严累劫修。修道非难事,只要能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困苦,勇猛精进,必有成果。

彼佛灭度後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

灯明佛入灭後,那个懈怠者就是你,而我呢?即是妙光法师。从我过去之经验,知道释迦牟尼佛先现此六瑞,必定是要说妙法莲华经。

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

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诸佛所现说法之瑞相,是一种善巧方便法。现今释迦牟尼佛放大光明,是扶助开发实相义门,故在会大众应当恭敬合掌,默然等待佛说法要。众生念法,如渴思饮。故如来施大法之雨,普润一切众生心。此比喻一切众生犹如花草树木丛林,在大雨普降中,随分受润,称其大小,各得生长。佛善於观机逗教,故能三根普被,利钝兼收,而分别演说大乘、小乘及人天乘法。此三乘即菩萨、声闻缘觉、人天乘。佛说法要,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离诸掉悔,令三乘人得以拔断疑根,灭除见网,而三惑究竟,令无有余。

古人云:「道是行的,不行那有道;德是修的,不修那有德?」人类最终之归宿是常乐我净——究竟涅盘,因此先要依法修行,躬行实践。然而,有些人却认为未信佛前,未发愿前还「相安无事」,一旦信佛了,发了愿後,种种障碍就来。这是什麽原因?因为人自无始生死以来,因无明而广造杀、盗、婬、妄等诸恶业,尘不可出,而随其生死相续,所作无数恶业皆是夙世业债递偿还报。若人能觉今是而昨非,勤加修行时,往昔所作的业障烦恼就会现前。这些魔考无非是对修行者之一种磨练,所谓「魔是磨真道,其道则有魔。」若能随缘消旧业,以忍辱心来应对,纵遇横逆交 加,仍处之泰然,并要严守戒律,清净自守必能偿还宿债,出离三界。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