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第十一卷 第二章 论因缘

+A -A

第十一卷 第二章论因缘

所谓因缘,就是因与缘,也就是用因缘来解释一切事物的理论,这种理论在古代各种理论中,是佛教所特有的。那么因缘的理论是什么内容呢?

《维摩经佛国品注》中说:“什曰: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

也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陽光、肥料、农作、昆虫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

在《大乘入楞伽经二》中有:“一切法因缘生。”

这个法不但包括了世界众生,还包括了修行的佛法,同样含义的用来讲述四谛中的苦、集、灭三谛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也就是被称作缘生偈、缘起偈,甚至还因为这个偈句中的深刻含义,被称之为等同于佛的法身舍利一般的法身偈。这个偈句因此而被广为流传。

《大日经疏六》对此偈的解释是:“法从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本来不生。因缘和合时,亦无所起。因缘离散时,亦无有灭。是故如净虚空,常不变易。”这个解释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因缘理论的深刻含义,也说明了因缘理论的无所不包、无所不释的特性。

甚至于如《楞严经》第二卷中:“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这样的说法,就连我们所认为的属于自己真身的见性,其实也曾经被佛用因缘理论来解释和阐发。

因此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因缘理论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深入人心。在非常多的佛教的经典、论著中,都用因缘理论来解释种种的世间现象,来解释种种的因果报应,甚至来解释修行的方法和阶次。

正如《楞严经》第四卷中:“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楞严经》第五卷中:“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着身须发自落。”古往今来,无数的修行人,因为明白了因缘理论中的深刻法义,从而打破了对世界众生的执著之心,从而能够破开重重迷雾,逐渐走上了见到本来面目、回归原始法界的正确解脱道路。

因为缘起,所以一切无常;因为缘起,所以一切性空;因为缘起,所以轮回流转;因为缘起,所以可得涅槃;因为缘起,所以幻化无限;因为缘起,所以本无动摇。

可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非常严重的错误逐渐地出现了、扩散了、发展了。比如说在《楞严经》第三卷中:“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意思是说,凡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中的一切种种事物,凡是属于生、成、灭、变范围的一切,全部都是由最根本的因缘所生成的。而这个最根本的因,被宣传成了四大种——地、水、火、风,或者说七大种——地、水、火、风、空、见、识。

无形之中,很多阅读佛经的人,就认为一切的事物,整个的宇宙,整个的世界众生,全部都是大种所聚合而成;无形之中,无数的人就认为这个世界的最根本的元素,就是四大。从而就完全变成了一种物质永远存在的见解,不论世界怎么变化,不论众生怎么演化,其本质都是四大,因此众生平等,因此有情无情平等,因此众生能够成佛,而无情的草木土石也就具足了佛性。这个多么荒唐的结论!

为什么我说很荒唐呢?因为持有这种见解的人,完全忘记了四大的本质就是如来藏真心中的虚妄幻化之相,既然是虚妄幻化之相,有怎么能够成为世界众生的根本因呢?又怎么能够永远存在呢?既然大种都已经是幻化的了,大种所造的无情,有怎么能够具足佛性成佛做祖呢?

其实,因缘的理论,也不过是相似了义的说法,完全是佛用来玩玩的玩具而已!

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

在《楞严经》第二卷中:“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佛说的很清楚:因缘概念,完全不是最究竟彻底的法义。

如果在谈论究竟彻底的第一义法义的时候,是不能够谈论什么因缘的,否则就完全丧失了第一义的地位了。这句话的支持说法,同样是来自于《楞严经》,在第三卷:“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我在尽心尽力地给你开导第一义谛的时候,你为什么还要把完全属于世间游戏性质的论点,也就是所谓的因缘的理论拿来和我在这个时候进行讨论呢!换一句话说,只要是谈论第一义谛,就千万不要把因缘理论牵扯进来了!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讨论明白第一义谛。

既然因缘理论不究竟彻底,佛为什么还要创造出来这个理论,并且还在许多的场合下不断的强调它的重要性,甚至还不断地用因缘理论来解释种种其他的法义呢?

这其中的理由也很简单,在《楞严经》第二卷中说的很清楚:“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因为那些在佛之前出道的那些外道论师,常常用自然的理论来解释一切种种现象,因此就错误地引导了很多的追随者。

在佛完全的睹明星而悟道,降魔成佛之后,为了对抗外道的自然理论,但是又为了不至于一下子把理论上升的太过于高深,大家不能够理解(“我法妙难思”),就创造出来了这个因缘的理论。而且这个因缘的理论,的确比外道的自然理论更加能够吸引追随者的信任和理解。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因缘理论就成为了佛教的特色理论,成为了佛教的招牌,甚至被大家当作了佛教的核心理论、究竟理论,这就有点儿矫枉过正了。

那么,为什么说因缘理论并不是最究竟彻底的第一义呢?

证据同样出现在《楞严经》第三卷中:“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句话非常明确地说明了,在谈论到究竟的如来藏的时候,在谈论到本来的真性的时候,如果世间普通无知之人,就会认为如来藏中的真空真色,要么就属于自然性,要么就属于因缘性,其实所谓的真空真色,其实只不过是分别心的计度而已,其实只不过是属于言论上面的存在而已,并不是真实的存在。

这句话同样也说明了,因缘的理论,并不能用来解释究竟本来;因缘的理论,仅仅只能从文字的角度对究竟本来进行相似的轮廓性的该书,而不能完全明了地说明;因缘的理论,仅仅是文字游戏的产物,仅仅只是争论辩解的一种工具,和究竟本来毫无关系。

在《楞严经》第四卷中,佛还是通过具体的演若达多的失头发狂的例子,非常详细地说明了因缘理论在谈及究竟本来时候的苍白无力:“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而且最后在《楞严经》第十卷中,也就是在整个楞严法会即将结束的时候,佛再一次郑重其事的强调了因缘理论的不究竟性,或者说错误性,以提醒所有的修行人提高警惕,不要再犯了类似阿难的错误(谈论究竟见的时候,还在想着因缘理论):“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所以说只要我们一听到用因缘理论来进行解释的任何有关佛教理论的说法,全部都应当将其归入不究竟、不了义的一类当中,不论这个说法是什么大师、菩萨、尊者、上师、活佛所说的,我们依法不依人,直接归类就可以了。

可是,我这样的分析,并不是要否认因缘理论,并不是说因缘理论毫无用处,只是说因缘理论并不能用来解究竟本来,只要不是谈论究竟本来的第一义谛话题,因缘理论还是非常强有力的。

那究竟什么才算得上是对究竟本来的陈述方式呢?

在《楞严经》第四卷中说的非常清楚:“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秖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 。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因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婬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了所谓的自然、和合、因缘、非自然、非和合、非因缘等的陈述方式,才能算得上是对菩提心等代表了究竟本来的这种名词的“无戏论法”的陈述方式。

说的明白一点:只有离开了二元对立的陈述方式,才能算得上是无戏论的第一义谛的陈述方式。

因缘理论,并不是第一义谛。

那么,在我们不用第一义谛的时候,在我们处于目前的刚刚开始修行的普通众生阶段,这个因缘理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还是具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首先就是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的,通过因缘理论,我们可以初步地进入体会无常概念的状态中。因为一切十五,一切法,全部都是在因缘和合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那么就是说明了一切法并非实有,一切法并非永恒,当那些种种的因缘发生变化或者消散的时候,这一切的法,也全部都会变化或者消散。

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可以逃脱因缘理论的覆盖,就连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所开创的佛法,也是因缘而生,最终必定会消亡不存的。这不,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大家所理解的佛教,那么多人所揭示的法义,究竟有多少能够符合佛本身的理义呢?在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所谓的出家人、修行人,到底又有几个人真正懂得出家的目的和意义呢?到底又有几个人能够按照佛所要求的方式在修行呢?佛陀的教法,已经和佛陀在世的时候,几乎都面目全非了!这些都是因缘理论所决定了的。

在这样的理解下,我们就必然会对整个世界众生方面的种种,不会产生过多的执著,更不会产生过多的贪求,因为我们已经完全地清楚了,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是因缘汇聚而存,因缘坏散而灭的,就算你能够拼搏争抢到无穷无尽的权势、财富、享用,终究都会有离你而去的那一天。

那么如果说,因为我已经明白了因缘和无常的道理,因此我就不要任何的钱财、不要任何的物资、不要任何的情感,这是不是就很厉害,层次很高,修行很好了呢?

不是!

为什么?

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在谈论第一义谛,而是站在众生层面谈论一个学佛人的思想和作为,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因缘理论就是非常正确的了。如果你完全偏向了“因为一切无常,所以一切都不要”的这种认知,那么就属于对因缘理论无常理论的偏颇执著。

虽然一切法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一切法都是无常的,但这并不是说一切法在众生层面都不存在。一切法,在众生层面还是暂时存在的啊!众生还是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命、维持自己赖以修行的色身的存在的啊!

如果没有了色身,如果没有了生命,还怎么样进行修行呢?还怎么样闻思修,还怎么样进行六度万行呢?

为了维持这个色身,为了维持这个生命,众生就必然需要一切衣食住行,就必然需要有相应的物资和钱财,甚至为了上供下施,还需要拥有或者掌握或者懂得种种技艺音乐等才艺呢!这也是因缘理论所决定了的啊!因为色身的维系,必然需要滋养;滋养的获得,必然需要钱财;钱财的获得,可以来自于供养(出家人、不能自食其力者,如儿童),也可以来自于工作所得(在家人);而供养的获得,必然需要有信众;信众从哪里来,来自于你自己的修学素养,来自于你自己的接触面,来自于你自己的声名。

而工作的所得,就要看你从事的行业,要看你工作的能力,要看整个人力市场的大环境等等。

因此说,当我们站在众生层面来谈论因缘的时候,就会明白:任何的事情,都不会从天上掉馅饼,不会凭空而来,而是在种种因缘条件的汇聚下出现的。

如果你希望自己目前的生活、工作、学习 、健康、修行等方面,发生你所期望的变化的话,仅仅是在内心进行祈祷是远远不够的。既然是在众生层面谈论问题,那么就一定要通过终生层面的因缘理论来办事,众生层面的种种改变,一定来自于种种本因和条件的具备。

要想生活快乐,就需要懂得快乐的因,快乐的缘,自己如果常常目空一切,因为没有解脱轮回而暗自悲泣,那如何能顾快乐呢?

要想工作顺心,收入充足,就一定要有足够的工作能力,也要能够被领导者认可和赏识,如果没有工作能力,谁又会愿意请你呢?如果你虽然有能力,但是却不懂得展示,不懂得沟通和随机应变,哪个领导又会赏识一个恃才放狂的人呢?

要想学习 出色,就一定要能够花费足够的时间去听闻、思考、记忆、发挥,要不然光凭文殊心咒的念诵,是根本不可能开启自己的智慧的。

要想获得健康,就必然要懂得不健康的种种行为和习惯的危害性,要懂得健康来自于那些必要的条件,只动不静、只静不动、纯粹蔬菜水果、大量动物食物、酗酒、抽烟、长期熬夜等等行为,能不能够避免或者减少?适当运动、适当睡眠、饮食搭配、戒烟限酒、调整心态等等行为,是否能够逐渐增加乃至做到?

上述种种,全部都是在因缘理论涵盖范围之内的。也就是说,当我们不站在第一义谛的层面上的时候,因缘理论就一定是绝对的正确,任何的行为,任何的事物,一定都是在这个理论的笼罩之下的,没有一个可以逃脱的。痛苦是你自己的因缘所造成的痛苦,快乐也要你自己发展出相应的因缘才能够快乐;贫穷是你自己的因缘所造成的贫穷,富足也要你自己创造出相应的因缘才能够富足。

任何事情都不会无根无由,任何事情都有某个点可以被利用,从而在新的条件作用下,发生调整、改变,甚至颠覆性的变化。没有一个事情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关键就在于你自己否抓住针对这个事情的因缘规律中的关键点,能否抓住其中能够为你所用的那个支点,一旦你明白了其中的因缘规律,一旦你明白了其中至关重要的支点,你就能够改变任何的事物,你就能够自然如意地处理任何的事务。

这就是因缘法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本来面目,不会因迷而乱,不会因悟而净;不会因轮回而痛苦,不会因涅槃而常乐;我们的本来面目,不能够用因缘、自然等来阐述。

而当我们站在众生角度的时候,我们就要永远依从于因缘理论,当然我们也可以尽最大的可能去创造性的利用因缘理论,来为我们服务。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