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阿弥陀经略讲

+A -A

阿弥陀经 略讲

净宗法师

一、序讲

疑点

《阿弥陀经》是我们净土宗正依三部经中的一部,篇幅很简短,意义很明朗,易读易诵,所以被列為早晚功课,很多人都会背诵。

《阿弥陀经》中有一段经文: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眾,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有些莲友对这段经文有几点疑惑的地方:

一、什么是「少善根福德因缘」?

二、「一心不乱」是什么含义?

三、「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是什么含义?

对这几点,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我们读诵《阿弥陀经》就会恐惧,心有不安,对於自己到底能不能往生,惶惶不安。

往往有人读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就把念佛放下,去修其它的自认為「多善根福德因缘」,去积累去了。这样恰恰和善导大师的判教、和净土宗的宗旨產生矛盾,走杂行杂修的道路,违背了「一向专称」的宗义。

经文所讲的,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今天我们要把它说明一下。

大致结构

《阿弥陀经》大义有三点:

一、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目的是要发起我们愿往生的心。

二、往生的方法。

三、诸佛的称讚。

这是《阿弥陀经》的大致结构。

依止善导

这部经自古以来有很多注解。我们今天在这里修学,是以善导大师的解释為标準,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专修、专弘净土法门,是净土宗的集大成者,是中外共同敬仰的大祖师,是能够楷定古今的大祖师,是净土宗最纯正的法脉。所以,依善导大师的解释最稳当,而且我们往生有希望。如果依其他人所解释的,可能就觉得没有希望,这是因為他们站在别宗别派的立场。

《阿弥陀经》略讲:二、正讲(上)

经题

《阿弥陀经》的经名很简洁,「佛说阿弥陀经」。

一部经的经名,往往把这部经的宗旨揭示得明朗无遗,我们先解释经题。

「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同时也是指十方诸佛。

「说」,现代汉语意思是「解说」、「讲说」,但这里不光是一般性的介绍,还有一种称讚的意思。《阿弥陀经》有两个版本,我们平常读诵的是鳩摩罗什大师的译本,玄奘大师的译本就翻译為《称讚净土佛摄受经》,「说」就是称讚的意思。

「阿弥陀」,是西方极乐教主的名号。

「经」,现在理解為经典,如果依字典的解释,比较细腻一些,大体来讲,「经」就是方法、道路,「佛经」就是「成佛的方法」。

「佛说阿弥陀经」的意思就是:释迦牟尼佛讚叹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我们往生净土成佛的道路。

这就很明确了。这部经是讲:名号是我们往生之道,成佛之道。

如是我闻

经文一开头,「如是我闻」,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是我们闻法得益的基本。

「如是我闻」贯穿两方面:说法要如是说,闻法要如是闻。

什么叫「如是」呢?就是按照事情的本来面貌来体认它、认识它,不加自己任何的主观想像。

比如说,这里有一个杯子,我拿出来,说:「这是一个杯子。」听到的人当下就相信、领受这件事,「哦,这是一个杯子。」他不加任何其它的想像,「哎,為什么是个杯子啊?」那就没达到「如是我闻」了。

同样,一件物品,比如说这支钢笔,可以写字,跟他说:「用它可以写字。」他就拿去写字,这样,说的和闻的就產生交 流了。

佛的每一部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我们闻法的人,要有这样的心态,不加任何主观的想像,不加主观的意识,佛怎么样讲,我们就怎么样相信。

「如是」用现代汉语说就是「是这样!是这样!」。阿难讲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我们往生净土的唯一之道。这件事确实如此,这是我从释迦牟尼佛所亲自听到的,不加一点折扣的。」

「如是我闻」贯穿整个一部经,一文一句,我们都用这样的心情来听闻,这部经就很容易看懂。不然,你看不懂这部经。

接下来的「六种成就」,说明佛宣讲这部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听眾等,是说明这部经很可信。

无问自说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没有人发问,自己说的,因此称為释迦牟尼佛的本怀。

大家也有这个经验,有时跟别人谈话,想讲的话好像没有机会开口,对方跟我们讲了半天,但总是扯不到我们的话题上,到后来,快要分手了,如果再不把内心的话讲出来,就没有机会了,这个时候,即使人家不问,也要把它讲出来。这时候想讲的话,就是我们真正想讲的话。

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经》,是在晚年的时候。大家可以想像当时的法座,有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还有长老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云集法座。释迦牟尼佛巍巍独坐。这时候,大眾一片寂静,没有人提问。

為什么菩萨眾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阿罗汉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默然无语呢?因為净土的境界,非菩萨的境界,菩萨问不出来,不知道从何处发问。「十万亿国土之外,有极乐净土」,阿罗汉的根机是不知道的,菩萨也要佛的威神加持。所以,大家都没讲话。

这部《阿弥陀经》从头到尾,都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讲,弟子都不讲话。在整部经中,释迦牟尼佛还提问了几次,弟子都没有回答。开头就问了:「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极乐?」舍利弗也不知回答。

净土的信仰

我们来看经文: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句话,我们已经听得很习惯了。中国有句成语叫「天外来音」,可以说,这句话就是天外来音。如果不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告诉我们,以我们凡夫的智慧,怎么能够知道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个净土呢?那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呢?是不可能知道的。

我们净土的信仰,是从这里开始的,是不讲任何理由,不打一个问号為什么,要问為什么,没有什么為什么,这是一尊佛像,「為什么是尊佛像?」谁也解释不出来,就是一尊佛像,事实就是如此,这就叫「如是我闻」。

释迦牟尼佛亲口说:「十万亿国土之外,有世界名曰极乐。」你能信,那你就能够入门了;你要用科学的脑袋、逻辑的思维考虑考虑、分析分析、调查调查、研究研究、证明证明,找不到一个结果──信就信了,因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誑语者,洞彻宇宙一切万象,说有净土,就有净土。

在这里边,能够分出我们自我的修行吗?是因為要读很多书才能相信这一点吗?「大学教授大概可以相信。」没有这回事,大学教授不一定相信;不识字的老太婆,可能很容易相信。净土的信仰,和知识学问没有关係,信仰就信仰了,有净土。為什么?是佛讲的,没有為什么,佛讲的就是真理,就是标準。

释迦牟尼佛一下把我们的眼光,从狭隘的、封闭的、局限的娑婆世界,从这个五欲烦恼的娑婆世界,一下子引到十万亿国土之外,那里有一尊阿弥陀佛。

长老的智慧

接下来,释迦牟尼佛详细地展开,这个国土是什么样子的,就问了: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极乐?

一般来讲,教主释迦牟尼佛问弟子,弟子要回答,在这部经里边,没见到舍利弗的回答。

我们可以想像当时的情景,佛这么一问,舍利弗当时就张口结舌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那我们今天各位都会回答:「彼国眾生,无有眾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那你的回答很高明,跟释迦牟尼佛的回答一样──这也不是靠我们的智慧可以理解的,舍利弗的智慧也不能清楚。

名字為佛事

单是极乐世界的名称,就具有无边的功能,能让人往生成佛。曇鸞祖师在《往生论註》里说:但闻极乐国土名称,剋念愿生,亦得往生彼清净土,即入正定聚。

极乐国土,名称為佛事,安可思议!

有人只要听到极乐世界的名称,「那我愿意去往生!」他就能去往生,不需要瞭解更多。剋念愿生,就是:决定要去,毫不含糊。这样就能往生,「国土名字為佛事」──「极乐」两个字就可以度眾生了,这个叫做不可思议。

拔苦与乐

释迦牟尼佛问舍利弗,舍利弗没有回答,因為智慧所不及;文殊师利菩萨闻到了,也没有回答。释迦牟尼佛就说:其国眾生,无有眾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这也是我们净土的宗旨。佛法的目的是拔苦与乐,这两句话里边,充分体现了拔苦与乐的宗旨:到了净土,「无有眾苦」,一切苦当下拔除乾净,自然就没有了:「但受诸乐」,给你一切法喜、法乐。

為眾生而成就

释迦牟尼佛接著介绍极乐世界依报,并说: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句话重复过四次,什么意思呢?再三叮嚀我们说:极乐世界已经成就了,这种种的功德庄严已经完成。

释迦牟尼佛為什么反復叮嚀好几次呢?这里有深刻的内涵。极乐世界成就了,它的意义是什么呢?它是為谁成就的?

极乐世界是為我们成就的。

就像父亲為儿子把房屋建好了,建好了就是儿子的,是儿子应该得到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為我们十方眾生成就的,不是我们修行成就的,不是说我们现在修行,极乐世界才存在。弥陀要十方眾生往生他的极乐国,如果极乐国还没造好,怎么去往生呢?

為我们成就的极乐国土,当然我们往生有份,丝毫不用退让。

《阿弥陀经》略讲:二、正讲(中)

名号的含义

介绍完依报之后,介绍正报,正报就是极乐世界的佛、菩萨。

舍利弗,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阿弥陀佛的名号到底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释迦牟尼佛解释阿弥陀佛的名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无量光;二、无量寿。

无量光

一、无量光。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為阿弥陀。

我们听这一段经文,也要用「如是我闻」的心态。阿弥陀佛的光明也是无量无边的,是遍照十方国土,没有障碍的,因此阿弥陀佛也叫做「无碍光佛」,什么叫「无有障碍」呢?阿弥陀佛用他的光明神力度眾生,「我的光明能救度你,没有障碍。」「没有障碍」不光是说:房子不能障碍,山河大地不能障碍,重点是指我们的烦恼罪业不能障碍弥陀的救度。

如果你听到之后,不能当下信受,说:「我这么罪深业重,怎么能够往生?」那这「无碍光」你就没听进去了,就「有碍光」了,好像你的烦恼业障障碍了弥陀的光明,那就不能称為「无碍光」了。

我们经常说「业障」,是指恶业能障碍我们的解脱,所以叫「业障」。但这是指一般的修行法门,如果是净土宗念佛,可以讲:虽然有恶业,但并不能障碍我们的往生,也就是:「有业而无障」。因為阿弥陀佛是无碍光,有碍的恶业,遇到无碍的光明,当下化為乌有,好像暗遇到光。又好像腿残疾了,如果靠自己走路,就会障碍我们到达远方,但是如果坐车、坐飞机,丝毫不能构成障碍,因為靠的是车、飞机的力量。念佛有业而无障,就是靠的佛力。

阿弥陀佛的名号,既然称為「无碍光」,那么,我们称念他,阿弥陀佛就可以自在、没有障碍地把我们救度到净土去。

无量寿

二、无量寿。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寿命」就是人的生命了。这句名号的本身,就是佛的生命和我们眾生生命的共同体,名号本身是阿弥陀佛的生命所在,也是我们的生命所在。人在世间活著,就有寿命,没有寿命就死掉了。

阿弥陀佛如果没有「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个佛就死掉了。

这句名号是特殊不共的名号,弥陀就是用名号来度眾生的,它存在的意义、存在的全部,就是用名号来救度眾生,所以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你不能往生,我就是不成佛!」那么,没有成佛的话,怎么叫阿弥陀佛呢?他的名号就是让我们往生的。

生命共同体

一方面是弥陀的正觉,就是弥陀的生命,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往生,也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所寄託的地方,那是眾生的生命,这就是说:弥陀的生命和眾生的生命是一体的,在名号当中。我们不能把名号单独看作是弥陀的,「是他的,与我没有关係」,或者说「与我有某种程度的关係,我要念佛达到某种程度,才可以得救」。那个,就不是共同所拥有的了。

阿弥陀佛离开了我们,祂不能成佛的,具体地讲,阿弥陀佛离开了我们的往生,祂不能成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嘛。反之,我们离开了阿弥陀佛的正觉,当然不可能往生。这两点是不能分开的。既然弥陀成佛了,祂是為我们往生成佛的,祂把祂无量的功德缩在六字名号里边,成為眾生和弥陀所共有,所以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人民」就是指念佛的眾生了,我们信佛、念佛,就获得了弥陀名号所具有的功能,必然往生,这就是名号给我们的啟示。

发愿往生

把极乐世界正报、依报讲完之后,释迦牟尼佛就劝导说:眾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意思很明瞭:讲这些,不光是让我们去想像,如果很欣慕,但是不能去,那没有意义,而是让我们发愿往生。

怎样往生

眾生怎样才能往生呢?这里是关键所在。

首先,如果依我们眾生的心态,「极乐世界这么好,无有眾苦,但受诸乐,七宝池、八功德水,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往生是想往生,不知道像我这样的人到底能不能往生?」心里边就在怀疑。

不仅如此,我们读到释迦牟尼佛说「得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继续怀疑:「『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像我这样罪根深厚、善根很少的,大概不行吧。如果能往生,那也一定是要有多善根福德因缘,我要怎样怎样修行,才可以去往生。」

释迦牟尼佛体察到眾生的心态,直接说出来了: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这句话说出来,往往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大多数人都会理解说:「对呀,极乐净土那么好,依我们这样罪恶的凡夫,怎么可能去往生呢?那一定要有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缘,要如何如何去修行。」

释迦牟尼佛首先好像给我们泼了一瓢冷水。但是,接著,释迦牟尼佛把答案就公佈出来了: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这样就能往生!这段经文,从上下的文义来看,首先从反面,告诉我们「那样不能往生!」把这条路堵死,不然的话,凡夫的心就会东想西想,「我这样做、那样做,大概可以往生……」佛告诉我们:这些道路都是不通的,「此路不通、此路不通……你只剩下一条道路。」然后把这边的门打开,我们就看到光明进来了: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就引导我们从种种杂行杂修当中,导归一向专称佛的名号,打开了六字名号这条唯一的道路。比较而言,六字名号本身是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因缘,是绝对性的「多善根福德因缘」,这个「多」不是多少的「多」,「多少」的「多」是相对性的,「你是五个,我是十个,比你多。」不是那个意思,六字名号的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不是在数量上可以加减的,如果可以加减,那就不是「多善根」了,多,还有更多,一万,还有十万;十万,还有一百万;一百万,还有一千万。六字名号,不可思议,充满著整个宇宙法界,叫「多善根福德因缘」。

经文的次第是如此:先说明不能往生的原因是「少善根福德」,然后开示出来能够往生的道路:专念佛的名号,「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闻」就是听闻,「说」就是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的称讚,十方诸佛都称讚阿弥陀佛的名号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当我们听到以后,在心中领纳,叫做「执持名号」,如果心中怀疑,那就不叫「执持名号」。

「执持名号」的表像是口头的称念;从心相来讲,就是领受名号的功德,愿往生。

那么,怎样「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或者一天,或者两天,或者三天……或者七天,古文表达比较省略,如果在现代汉语中,后面要加省略号,「若八日、若九日、若十日,若一年、若两年、若七年,若十年、若二十年……」这就是延续一生的念佛,外表形象就是相续性的念佛,一生专念阿弥陀佛。

一心不乱

他的心态是怎么样呢?「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常常被解释為修行的功夫,「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等等。善导大师没有这样的解释,在后面我会说明善导大师的这一段解释。

「一心不乱」就是我们信靠阿弥陀佛一佛,从今天开始,专心信靠阿弥陀佛了,定下来了,「不乱」,不再动乱了,人家再怎样讲,我心不动摇了,我就专修这个法门,专念弥陀名号!

如果张三说:「哎,你这样恐怕不行。」你心里边马上打了拨楞鼓了,就要换别的法门了,那就乱了。所以这第一点,就是不动乱。

第二点,叫不杂乱,专念这句名号,不用别的行法来掺杂,叫「不乱」。

「一心」也是我们能做到的,做妈妈的会对孩子说:「你要一心读书啊!」小孩听了,绝对不会说:「事一心还是理一心?」「一心读书」,很简单。一心念佛,也很简单。一心,就是专心,专心念佛不杂乱,专修专念,不杂其它,就是一心不乱。跟别人交往,也说「你要一心哪,不要三心二意啊」,很简单,「一心」是跟「二心」、「三心」相比较而言的,就是信仰的对象是唯一的。心里边只有阿弥陀佛一佛,就叫「一心」了。如果心里边除了阿弥陀佛之外,还觉得不足,还有许多,那叫「三心二意」,「三心二意」自然就乱了,就不可能「一心不乱」了──这就是我们净土宗的解释。

净土宗称為「凡夫之教」,是十方眾生都能做得到的。如果解释為那样的「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没有一个人做得到。在玄奘大师的译本里边,「一心不乱」翻译為「繫念不乱」,我们心中繫念阿弥陀佛名号,不再换别的法门,不再动乱,不再动摇。很简单做到的事情。

善导大师对这一段,有四句简洁明朗的开示:极乐无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佛所居住的地方,是「无為涅槃界」,远离凡夫有為、有漏的造作。凡夫都是有為,即有造作,「我在修行哪」,有為、有漏。真正的修行,叫「如实修行相应」,不行而行,并不觉得自己在修行,没有这个造作。圣道门讲「顺法性」、「顺真如」;净土门来讲,就是「顺名号」,我们称念名号,并不是自己的修行,是阿弥陀佛的力量,让我们到净土去,这个叫「无為」。极乐净土是无為涅槃的境界,「涅槃」是不生不灭,是佛自身所住常、乐、我、净的境界,称為「报土」。

果地是这个样子的,那我们的往生呢,底下讲「随缘杂善恐难生」。「随缘杂善」四个字,是解释「少善根福德因缘」,善导大师解释得很简略,如果我们参考《观经疏》,就会很明瞭,善导大师在这里讲的「随缘杂善」,就是杂行,也就是《观经》里所讲的「定散二善」,叫「杂行杂善」。

什么叫随缘杂善呢?人家今天跟你说:「这个法门好!」你听了,耳根就发软了,要去修一修,明天说:「那个法门好!」你也去学,随著你所遇到的缘不一样,去修不同的法门。

「恐难生」,语气比较和缓,说得没有那么坚决,释迦牟尼佛说得很坚决:「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恐难生」也就是不能往生的意思,但是好像给你一点希望,这是什么含义呢?就是说报土不能往生,但是化土还是有点可能性的。

為什么说「随缘杂善」不能往生呢?佛法讲因果的法则,极乐报土是不生不灭的境界,我们凡夫所修行的,是有生、有灭、有漏、有為的功德,因果不相吻合,所以不能到达无為涅槃界。比如说我们行佈施,我们也没有三轮体空,这佈施也就是有漏、有為的功德了,这怎么能够达到无為的境界呢?因果不相吻合,不能去往生啊!

「随缘杂善恐难生」,就是说,除了六字名号之外,所有的一切修行,统统算做随缘杂善,统统不能往生报土。

「杂」有好几种含义,「杂」就是多,杂七杂八,很多──名号就很专一;「杂」也是杂毒,内心有贪瞋痴根本的烦恼存在,虽然行善法,不是清净的,是杂毒的;「杂」当然还是杂乱,心里边没有主张、没有目标,所以叫「随缘杂善」,从外表来看,也在行善,但是跟往生没有关係。

善法、恶法,都是分别法,也是轮转法。六字名号是非善非恶法,也可以说至善,不是我们所讲的善恶之法。

《阿弥陀经》略讲:二、正讲(下)

善导大师接著讲: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復专。

极乐世界这么好,我们想去往生,往生的心刚发起来,又给泼了一瓢凉水,说随缘杂善不能往生,那我们就绝望了?不是的。依我们眾生的根机来讲,随缘杂善都很难修到,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边说:这个人,一天二十四小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日夜修行,像头上燃著火,刻不容缓,要立即扑灭,以这样急迫的心情来修行,然而,「眾名杂毒之善,不名真实之业」。他这样的修行,还说杂毒之善,我们跟他比呢?连杂毒之善我们都没有学到,连随缘杂善我们都没有,那往生靠什么呢?

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愿怜悯我们这样的眾生,「连随缘杂善都修不来,怎么让你去往生?」「故使如来选要法」,眾生的苦恼、无奈、无力,触动了弥陀的大悲,使得弥陀為我们选择了紧要的法门。

是什么时候选择的呢?是在阿弥陀佛成佛之前发大誓愿的时候就选择好了。

第十八愿说:「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选定了六字名号,作為我们往生的功德资粮。

六字名号是不生不灭的,六字名号不依据我们的心而有所改变,它和无為涅槃的境界就吻合了,本来涅槃的境界就是六字名号所展现出来的,也收缩在六字名号当中。极乐世界,当然,我们会说在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这是经典所说的,一点不错,但是,总觉得在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跟我们就没有关係了,那么远……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世界,变成了六个字,六个字里边就包含了极乐世界了,让我们来称念,所以,这六个字本身,就是极乐的境界,就是无為涅槃界,当然就和这个境界沟通相应了。

所以,弥陀怜悯我们无善造罪之辈,為我们选定这个法门。这就不是随缘杂善了,而是如来為我们选的。我们学这个法门,不是靠我们自己的「法眼」来选择,是阿弥陀佛亲自為我们选定,「选要法」,「要」就是紧要、关键、唯一。

选什么要法呢?「教念弥陀专復专」。善导大师用「专復专」三个字,来解释「一心不乱」,教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专还要再专,这就是善导大师的解释,这里并没有解释得那么难,就说要专心,一个专心还怕对你叮嚀得不够,专心再专心,从这里我们感受到善导大师慈悲无尽。

佛所选定

称念弥陀名号的法门,是佛為我们直接选定的,这就是这个法门的高超之处。我们念佛,也不是依我们本身的根机、智慧而能够称念出来的,而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教我们的,「眾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释迦牟尼佛亲自教我们的方法能不灵验吗?

释迦牟尼佛讲法是「对机说法」,对污浊恶世的烦恼眾生,教我们念佛,没有不灵验的。

专修念佛

那教我们怎么念佛呢?「专復专」,就是「一心不乱」,从心要专,从行也要专。

所谓「从心要专」,就是我们心里边明瞭:只有这尊佛能救我们,专一仰靠这尊佛,没有三心二意,不在弥陀佛之外,另外仰求别的佛,如果另外仰求别的功德,那是不瞭解阿弥陀佛与我们的关係,也不瞭解只有阿弥陀佛一佛发了誓愿救我们,十方诸佛没有发这样的誓愿,能懂得这样的道理,心就专了,一心一意就靠倒阿弥陀佛了。

心里边专了,外表自然就专了,就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了,不可能说心里边专了,而做起来三心二意,那样就不是「专復专」了。

净土的法门从教理来讲,很简洁、很乾脆,也没什么深奥的道理,就是你捨得专修念佛,老老实实地念这句名号,阿弥陀佛不会有虚愿,释迦牟尼佛不会有虚语,心里边「专復专」地念佛。

比如说,有两个人,每天都念一万声佛号。第一个人事务繁忙,没有时间。第二个人念一万声佛号之外,还有时间,他就去读《地藏经》、《法华经》,再去修别的功德。那么,这两个人,大家认為那个是比较符合专修的人呢?那一个往生更有把握呢?第一个,只念一万声佛号的人。

有人认為:「你也念一万,我也念一万,我念一万之外还念了大乘经典,我比你功德多一点啦,怎么你能往生,我反而往生不确定?」似乎有点不平衡的样子。

第一个人,他符合专修,他之所以没有再念更多的佛号,是因為时间不允许,如果还有时间,他一定会专念阿弥陀佛,说明他的心完全仰靠这尊佛,他就符合专修专念,他就是「一心不乱」的眾生,那念佛就决定往生。

第二个人,虽然也念一万声佛号,但是三心二意。你还有时间,你有时间為什么不专念佛号呢?去念别的佛、别的经、别的咒,说明你三心二意。你的心三心二意,当然跟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相应了,你对弥陀的信靠就不如第一个人了。这也说明你对这个法门没有瞭解,对弥陀的誓愿也不瞭解。

很多人念佛,羡慕人家:「我这个老太婆,只会念一句名号,你看人家,又念佛、又朝山、又拜懺,如果我像他那样就更好了。」没有必要啊!如果像他那样,不仅不会更好,反而杂行杂修了。

如果懂得专修的道理,内心就会很安定,「我虽然没有资金出去朝山,也没有身体条件去精进苦修,也不识字去读诵其它经典,但是,功德不欠缺,符合一向专修,符合弥陀本愿,符合《阿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专修专念,万修万人去。」

这笔帐要会算,不然,卖了一身的力气,结果落入杂行杂修,往生很困难,就不合算了。

正定业的念佛,是弥陀誓愿所选取的,也是十方诸佛所劝导我们的,我们只要有时间,就拿来称念弥陀名号,这是正定业,这是主要的。连正定业都不能贯彻一生,还要抽出时间杂行杂修,那当然就违背了宗旨,往生也就没有把握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一段里边,明确地开示我们专念弥陀名号可以往生的道理。除了六字名号之外的一切,都属於随缘杂善。把我们全部的时间,都拿来专念弥陀名号,最好了,你為生活奔忙,没有办法,那是另外一回事,只要有时间、有精力,就来念佛,这就符合「一向专称」,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有时间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像这样的眾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眾,现在其前。

这是个保证,是自然必有的利益。平生一向专念的眾生,阿弥陀佛保证来迎,决定不会漏掉,阿弥陀佛不会说「我不来」的,阿弥陀佛讲的话,一定兑现。「临命终时」,还没有死呢,不是死了之后再来。念佛人大命将终的时候,就跟极乐的光景接近了,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显现在面前,就看得见了──其实,平时也在我们周围环绕,但是我们看不见、感觉不到──临命终时,极乐景象接近了,就看得见了,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显现出来,「现在其前」,「现」就是显现出来。就像电视一样,本来电波就存在於空中,对準频段,就显现出来了,不是说电视打开,人物才跑到电视里边来,图像早已存在於这个地方。阿弥陀佛就像电波一样,「无量光」,存在於我们周围,我们念佛,到那个时候,自然就显现出来。

由於阿弥陀佛显现在面前,念佛人「心不颠倒」,玄奘大师译本说「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佛的慈悲加持我们,自然转妄念成正念,转恐怖為安慰,专心念佛,就没有恐怖了,转种种的不安心成為大安心、大满足,所以叫做「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没有任何颠倒,自然正念。

往往大家会觉得:「我要念佛,念得心不颠倒,佛才来。」那就把经文的次第搞反了。是佛先来,我们才心不颠倒;不是我们先心不颠倒,佛才来。

「哎呀,我不能达到心不颠倒,佛不来怎么办?」没有那回事!专修念佛之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现在其前,已经显现出来了,这时候还没往生呢;「是人终时」,到了命终了,直接说「心不颠倒」,可见得念佛的人命终心不颠倒是必然的事。

经文次第是这样子的:

一、平生──专修念佛。也就是「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二、临终──佛圣来迎。因為专修念佛,所以佛圣来迎。

三、命终──心不颠倒。因為佛圣来迎,所以心不颠倒。

关键在平生,只要平生专修念佛,自然就有临终佛圣来迎、命终心不颠倒正念往生二种利益。第一是因,二、三是果。

助念

我们有些莲友参加过助念,助念往往形成一些瑞相,甚至有的人已经死了,他平时没有念过佛,死了之后,听师父、莲友的开示,通过助念,他还身体变得柔软。

我看到一则念佛感应的故事,很感人。有个人得了癌症,在死亡前一个月听到别人讲念佛,但是他住在军队的医院里边,不便於听闻佛法,他去世的时候,也不便於在医院里助念,他家里的人就把他拉到殯仪馆冻起来了。莲友就在家里设了一个灵塔,写上他的名字,对著灵位助念。三天之后,从殯仪馆拉出来,身体柔软无比,红光满面──冻了三天,不要冻就硬梆梆的了。你看看这个效果!好像遥控一样。这说明名号本身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你说他有什么功夫呢?临终怎样的不颠倒?怎样的正念?

人虽然死了,但神识还是存在著,有人為他助念,神识受到招感,也能听懂,听懂之后,自然往生极乐,身体也随之起了变化。

修学方针

释迦牟尼佛在这部《阿弥陀经》里边明确说明:称念名号「专復专」是往生的道路,所以叫「佛说阿弥陀经」,其它种种修行,都属於随缘杂善。我们懂得这一点的话,修学的方针就明确了。

惠施大利

释迦牟尼佛讲完这一段之后,说: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我亲眼所见,这是利益眾生的大好事,所以讲了这部《阿弥陀经》。」「利」就是佛给我们的利益,佛惠施给我们的真实大利,不是靠我们自己去修行挣来的。

诸佛证诚

释迦牟尼佛讲完之后,怕我们眾生的疑心太重,一佛所讲,怕我们怀疑,十方诸佛都异口同音,出广长舌相: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眾生,当信是『称讚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你们这些眾生,要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讲,我等一切诸佛都在护念。」护念谁?护念念佛的人哪!為什么呢?你称念了弥陀名号,这句名号具有不可思议功德,所以叫「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

我们念佛的人,得到六字名号不可思议的功德、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怎么可能不往生呢?当然决定往生了。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说:如果我们念佛,不能往生到西方净土去,那么,十方诸佛出广长舌就是虚假的(「广长舌」代表说话诚实、没有虚假),如果佛都讲假话欺骗我们,那么他们的舌头(这句话我初次看,很触目惊心)……善导大师讲:如果罪恶生死凡夫,称念名号不能到净土去,十方诸佛所证诚的舌头,一伸出来,永不回还,自然坏烂。就不能再缩回去了,坏掉了,烂掉了,為什么呢?佛都讲假话骗我们,哪裡有资格叫「广长舌相」?哪能称為「真语者、实语者」呢?「自然坏烂」。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必然依照十方诸佛的证诚,可以到佛的净土去。

可是,我们往往口上虽然称念佛的名号,心里边却觉得往生不定,还要再去杂行杂修。这不仅是怀疑释迦牟尼佛一佛所讲,也是怀疑十方诸佛的证诚,也是怀疑阿弥陀佛的本愿。一个佛弟子,怀疑佛的誓愿,怀疑十方诸佛,这个罪过很大了。说得再严重一点,等於说你拿一把刀,把十方诸佛的舌头割断了!十方诸佛说「能往生」,你自己说「不能往生」,等於把十方诸佛的舌头割断了,割断法脉了,谤佛谤法了,这个不是讲话吓唬大家。

我们凡夫眾生的疑心确实特别重,一佛所说,恐怕我们不能相信,所以,十方诸佛都来劝导。

整部《阿弥陀经》,宗旨非常明朗,让我们走入专修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底下就说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

欢喜信受

这部《阿弥陀经》从头到尾讲完了,舍利弗以及在场的诸大菩萨、一切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听到释迦牟尼佛宣讲这样一部妙典,大家都很欢喜,「欢喜信受」,相信了念佛决定往生,「受」就是接受,接受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功德,接受念佛这个殊胜的教法,接受弥陀的救度,那当然就是念佛了。「作礼而去」,顶礼释迦牟尼佛。大家听到了佛的讲法,走向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而去」,不是去向六道轮迴,而是去向西方净土;不是去向杂行杂修,而是去向专修专念。

《阿弥陀经》略讲:三、结要

这整部《阿弥陀经》,它的宗旨是很明朗的。我们再简单复习 一下:

一、关於「少善根福德因缘」。不是叫我们去做杂行杂修,相反,我们所修行的一切,都属於「随缘杂善」,都属於「少善根福德因缘」,除了六字名号之外的一切,都属於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明确告诉你。那么,怎样才能往生呢?什么是多善根、大善根、殊胜的善根?「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名号是我们往生的唯一。

二、关於「一心不乱」。怎样称念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即是专心念佛不杂乱。「若一日,若七日……」,也就是阿弥陀佛本愿里所讲的「乃至十念」,「乃至」是不确定的意思,乃至一念,乃至十念,乃至十天,乃至一辈子,善导大师解释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阿弥陀经》是从少向多来说明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底下到若一辈子;善导大师是从多到少来说明的:上尽一形,下到一声。都是一个意思。在这里,《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的宗旨就匯合起来了,不然大家觉得矛盾了:《无量寿经》说「乃至十念」,很容易往生;《阿弥陀经》说「一心不乱」,很难往生,好像佛讲的话很矛盾。其实懂得经文的意义,就不矛盾了,「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正是「乃至十念」,「乃至十念」也正是《阿弥陀经》所讲的「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样的念佛,必然往生净土。

三、关於「心不颠倒」。平生专修念佛的人,临终自然佛来迎接;佛来迎接加持,然后心不颠倒,正念往生。不是自己先能心不颠倒,佛才来迎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往生净土是靠弥陀的愿力,结果你不靠弥陀的愿力,你想靠自己修行的力量,这个叫颠倒眾生,你的心颠倒了,知见颠倒了,不在正法上面了。往生净土本来是件很容易的一件事情,称念名号一定能往生的,专修念佛是百即百生的。你想到净土去,结果你不专修念佛,去杂行杂修,这就颠倒了。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