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维摩禅说

+A -A

维摩禅说(上)

净明山人讲

圆净居士记

禅人怎样领会经中的禅义呢? 我们应用在禅的修证当中,能够体现出维摩居土, 文殊师利等等大菩萨的一种智慧意境,活泼泼地运用到我们人生当中。这一点是维摩诘经里面最重要的核心,能够把这一点学懂了,整个维摩诘经的意境都在里面,我们都可以在现实当中去体现他。

说话不用停一停,你问什么问题,接口就出,无论什么深奥的问题,他是没有一点停滞的,一点障碍都没有,他是随意流出来的,就是智慧无碍。他的智慧圆照无碍,无论是世间法出世间法,无论是甚深的秘密法,他都能无碍。一切菩萨怎么做的,菩萨在不同场合应该有怎么体现的,怎么用方便来引导众生,菩萨具足什么威仪, 戒律,什么品位, 他全部通达, 全部明白,没有一点不明白。

诸佛的秘密没有不能证入的,这就是佛一样、诸佛的秘密没有不能证入的地方,都能通达证入。都知道了诸佛有什么秘密,所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游戏神通。游戏神通都具备,大智慧方便都已经得度,都已经超越,都巳经具备种种的方便, 种种的方式, 种种的神通妙用, 种种的大智慧的观照,都能够体现出来,所以说善能够出入。

这位大菩萨都能够自在无碍的,那么文殊师利菩萨先作了一个描述,赞叹维摩诘居士是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物。所以难怪大众没有办法跟他对话,没有办法去问候他,那么虽然是这么一位不可思议的大菩萨,但是我当承佛圣旨:你既然叫我带领大家去问候,那么我就去问候吧。于是众中许多诸菩萨和大弟子,帝释天, 梵天, 四天五等等,都这样想: 现在这二位大土, 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和维摩诘居士共谈佛法, 必定会谈很高深的妙法。那么当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 百千天人, 都跟着文殊师利菩萨浩浩荡荡去见维摩诘居士了。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和一切菩萨大弟子众,以及天人恭敬围绕, 还有天上的天人入毗耶离大城去了。

这时候维摩诘心里就想: 现在文殊师利菩萨和大众都来看我,我现在这里要作个准备,就用神通力把房间腾空,那么除去所有的侍者,中间只放了一张床 ,什么都没有,他是不大的房间,装着病相睡在那里示相病相。

那么这里当然有道理的,空了房间,就是说我们觉性是空的,那么放了一张床 和人就是显现,侍者都没有,就是说没有任何的法和差别的执着,任何多余的东西都没有,只有一张床 ,只有自己的身体示现疾病睡在那里,这就是我们的作用,空性中的作用,他是没有伴侣的,独一的没有伴侣的。

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到了,他到了他的房间里,见到他的房间是空空的,没有任何东面-----空无所有,就放着一张床 。这时维摩诘居士就问了;” 善来文殊!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善来”是对他的一种问候话: 你来了,但是你虽然来了,是不来相而来,你没有东西来,觉性的空是不来而来的嘛。不见相而见. 我虽然见到你了,不见相而见,没有见到什么,不见来相,不见去相,这是我们觉性的显现,就是法身大士都是这样的,他的举动静止不唯实相,实相没有来,但是又能够来示现,实相没有见,但是不妨相见,不妨显现,所以说不能来而来,不见而能见,就是法身的妙用

文殊师利菩萨这个时候就讲了: 如是居士,是这样的,如果巳经来了. 就不会更再来;如果巳经去了,也就更不用去。就是说明无来去相. 没有来去相.维摩诘说的话, 就是说共同的相应的智慧意境,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 道理是一样的。为什么这样讲呢? 来者无所从来, 来从哪里来,本性显现的嘛。去者无所至,去到哪里去?没有到的地方。这个有两点要知道的:一个是体性, 是这样子的;一个是我们的心,在作用的地方也是没有来去,不见来去相的。你的心没有来去相见,但是不妨显现,不妨来去,在来去中无来去,才是我们觉性的妙用, 才是大智慧,这个一定要体会到。

你如果动个念: 我来了我去了,就是染污,都是对本性的覆盖,就不叫妙用。比如说:你想起某个人,你觉得在遥远的地方,你只要一个念头去了,你就有漏,就有覆盖。你要在当体就显现,无论是北京还是美国,当下显现,这叫无来去相。你不能产生来去想: 噢,他在那里某个地方,他是谁? 好,一个念头一动,已经离开本位了,已经覆盖了。 所以没有来去相。

所可见到的东西更无可见,没有什么可见到,就是讲当下显现, 当体显现。这个一定要悟到的,这个悟到就是遍知, 或者叫圆明。就是我们本性的圆明, 所以说经里面讲:“圆明了知,不因心念。”因为体性是空的,空灵不二, 当下显现叫圆明了知。知道茶杯、知道发生什么事情,都知道,但是不要想到是遥远、不要想到外面,不要想想:噢,他在外面,他是什么?这样一念起你就落了、就偏了、着有了。一个空,一个有,能所就执着了,你要在完全当体。某禅师对你有感应,你不要想到在外面:噢,他在那里对我有感应了,好,你巳经落了!无论在西藏在什么地方,大成就者,他的感应都是当下的,你的体悟也应该是当下的,他是不动身心而遍照万法,你也是不动身心和大德成就者当下相应。你不要想噢:他在西藏,想的很遥远,好,完了, 你就妄想执着了,你得到的只是皮毛,得到的是感觉, 身体感觉了、或者境界感觉了,这都是虚妄的。如果你没有取分别念,当下和上师一样,你契入了他的大光明藏,你也就是大光明藏,你没有区别,这是最迅速的, 最快的。懂得这个,他不会向外求,他即使在佛前求,是显现不是求。显现诸佛菩萨了,他不是求,他不是动妄念,他是一照就知道了。比如说某个人需要他帮助,他一照就显现了。诸佛菩萨也在照当中,当体不二,这是道的妙用。不懂得这个, 都是妄想追求, 都是凡夫习 气. 他是不了的,永远会落处的,这点很重要。

文殊师利讲到这里说,先把这个事放一放,我们都是明白人,这个话不用多说的,自己都知道。他说:居士这个病,你能不能忍得下, 有没有痛苦?比如说你治疗后,病是不是减轻了,病不会加重吧?他是问候他,他说:世尊殷勤叫大家向你问候,那么居士这个病是因为什么原因起的? 这些在慰问的话里面就是机锋了. 你这个病是什么起的?生病生了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了?怎么样才能把这个病灭掉? 存在与生灭,这些现象在道人来讲, 你怎么体会, 怎么看待、看待自己, 看待别人这些现象?

维摩居士这时就回答说了,他说我这个病是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为什么病的显现是愚痴,无明愚痴有业有受。维摩诘居士是没有的,但是他大悲入世,众生有痴有爱,所以有病。为什么要入世啊?和众生同样的生活, 同样的存在,那么则我病生。菩萨以大悲为病,众生以业为病、以烦恼的业生病,菩萨以大悲拔济众生的痛苦、众生的业, 承担众生的苦难,这是菩萨的精神。菩萨不可能没有病的,他入世的时候,总要负担众生的病,所以说以一切众生病,故我病。因为一切众生有病,所以我有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如果一切众生病都没有了,我的病才好、才没有了。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圆满佛的时候,就没有众生也没有佛,没有病也没有不病,超越一切到最究竟园满的地方,就没有这回事了。但是众生总是有病的,所以说你没有到圆满成佛的时候,你总要去度众生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且你总要生生世世受苦的,受众生的苦难的,不然的话你不会圆满。

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菩萨为了众生故,才入生死,为了众生才入生死,大悲大愿嘛,那么有生死一定有病,如果众生离开了病,菩萨就没有病,这个是以身说法,身体的病是外在的,还有心灵的病,知见的病, 境界上的病, 魔病,还有很多。他是借这个来说明的。他说比如长者,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得病了,那么父母也病了,父母也心疼啊。如果儿子的病好了,父母的病也好了。菩萨也是这样,对于众生的爱,好象爱儿子一样,众生病那么菩萨就病,众生病好了,菩萨的病也好了。又说这个病是怎么起因的,菩萨的病是大悲起。

那么文殊师利菩萨说: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 你这个房间为什么没有侍者呢? 前面问病的原因巳经讲清楚了,是大悲起,那么我们讲如来的房间是空的,如来的座垫是什么? 就是大悲,以大悲来显现作用的嘛。所以文殊师利菩萨言:居士的房间为什么这么空啊, 没有东西、没有侍者?

维摩诘居士回答:诸佛的国土和我一样,也是空的. 这句话大家要体悟,诸佛的国土也是空,但是有的人说: 我为什么见到佛的境界、佛的国土有莲花等等?这个是空中的显现, 化相幻相境界相,显现因为众生需要,因为你有业,有分别执着,有庄严想,有功德想,才显现这些。如果你没有这些,诸佛的国土是空的,遍一切处也是空的。这句话体会很深、非常重要。你就不会落在一个概念,哪里是佛的净土?哪里怎么样? 有方位有距离、 有好坏有抉择之心,以后要生到那里去,有这个执着心,在这里你悟到了就没有了。因为你就在佛的国土当中显现的,如果你一念相应,一念就显现。无论你显现空的觉性还是显现庄严的妙相,都是因为你的作用而显现。你的作用和佛的作用是全体的。和佛的境界是全体,没有分别的。

那么文殊师利菩萨又句; 以何为空呢? 这句话就是问以什么为空?我们说以概念吗? 以感觉吗? 都是虚妄的!以什么为空? 维摩诘居士回答说:以空空。以空故空,就是空尽一切以后,连空也不存在,空也空掉了。佛教讲越三空解六结嘛。椤严经讲的人空、法空, 空空。以空为空,空也要空,空也不可得,这是诸佛的空,是真正的真空妙性.

又问:空为什么还要空呢? 空了就好了嘛,为什么还要把空空掉呢? 维摩诘居士回答说:“因为无分别空, 故空”因为在空当中你不分别于空,所以叫作空。你正在空当中你没有分别空,所以说无分别空, 故空。这个地方是真正的关键的地方,悟道人的关键的地方。

又问空可以分别吗? 能够去分别吗? 对这个问题答是:分别也空啊? 分别空的分别也要空,那么这个时候你在空当中不觉得空了嘛。也没有有,也没有空,也没有思考这个问题,没有想到他是什么,就是空里面也没有想到空。就象你在明当中也没想到明,你有大智慧,没有想到我有一点智慧,一点智慧都没有,这就叫不可得。没有觉得我有智慧啊,或者在光明丈里面,你没有觉得有光明。但是众生怎么见, 怎么想都是他的感应,是他的事,对你来讲没有什么,什么都不可得,但是不可得当中具有一切。

又问了:你体悟到这个空空的觉性到哪里求? 到哪里得到的? 到哪里体现出来的?那么维摩诘居士回答: 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六十二见就是邪见, 外道见, 种种杂乱的知见, 都是叫六十二见。那么你的空在哪里求呢? 就在六十二见当中。说明什么? 在六十二见出现的时候,你还是没有分别,你还是没有取舍,你没有落他的圈套、受他的影响,这才是真空。如果一个事情来了, 一个说法来了,你马上动了, 分别了,你就不叫真空。

那么文殊师利菩萨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应该在哪里求呢?答曰: 当于诸佛解脱中求。诸佛的解脱哪里来呀,是因为众生有知见, 众生有烦恼啊!诸佛的法因为众生的缘故,才有可以说, 才有可以解脱的方便。那么六十二见他在哪里体现出来,就是在诸沸的这种解脱中体现出来。

又问:诸佛解脱法门在哪里求呢? 在哪里体现呢? 答曰: 应当于一切众生的心性中求。也就是说诸佛所有的法是因为众生的心念-----你有不同的心念,他给你讲不同的法,所以四十九年讲了很多,佛本来没有法,也具备一切法,不落两边嘛。但是你需要什么他给你讲什么,所以说诸佛的解脱就是在众生的心性中求的,也就是刚才讲的。求就是体现,众生的心性当中体现出来的,所以说今天讲今天的法,如果你明天这个烦恼没有了,明天佛绝对不会重复讲这个法;明天讲明天的法,对你适合的,有用的法。法就是活的,不是死的,因机而用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就明白了,这个真空,这个智慧觉性,是这里体现出来的,如果这三方面,你都通达无碍,都不会受它影响,都是在觉性当中无分别, 无执着地体现它,那么你就是真空。如果你对哪方面不明白, 受他限制,无论是邪道, 外道的知见, 诸佛的解脱法门, 众生的心行,他在你面前表现出来的,你都不明白, 受他影响不叫真空,你的空都不够。所以空不是打座,在一个地方什么都没有了,叫空。就是在这些现实当中你是空的,,不分别不执着, 不被他影响,这才真正是维摩诘居士讲的空,也就是佛教讲的我们觉性的大空,觉性遍一切处的大空,有的人会想想是不是很大,不要这样想象,就是任何时候, 任何地方, 任何情景, 都是空的,这叫空在现量处, 空在当下,不要想象一个空间很大,这就是妄想了嘛。虚空没有边际,你去想它干什么? 要在作用处, 在现量当中体现空,这是大智慧的空,这是作用的妙空。所以说遍知, 遍空,都要这样体会。不是坐下来我去想想美国, 北京什么什么事我却知道,这是妄想。这是外道都有:哎, 从神通来看看, 世界发生什么事,是妄想分别了。换一个意境,我打坐了,我空间很大,什么地球都在里面,这也是妄想境界。这有什么用呢? 没有用!要在现量处体现,在作用处体现,这叫遍知和遍空的境界,这个领悟很重要的。

又问:为什么没有侍者? 维摩诘居士讲,他说一切众魔以及外道都是我的侍者。这就不怕外道, 也不怕魔了,他们都是我的侍者。唉这句话就很妙了,意思说:我们在真空的妙性当中,他们都是无碍的,他们都是我的体现,而且都是我的侍者,我的作用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讲? 众魔者入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众魔他喜欢生死啊,他喜欢五欲, 五尘境界,他们菩萨入生死而不舍,就在生死当中,自由 白在,不用舍弃生死。这就是形容他们就是我的侍者一样。那么外道入诸见, 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外道象哲学家一样,他有很多知见,喜欢探索知见,一套套道理。那么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在你任何怎么讲法, 怎么观点,我都不动,我都明白你什么意思。所以说菩萨辩才无碍,你一开口就知道了什么意思,一句话给你,你就答不出来,你就被他转化了。于诸见而不动,无论什么样的说法,到了你这里,你都不会受影响。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了:居士啊, 你的病是什么样的形相, 什么样的病状? 维摩诘居士说: 我这个病没有形, 不可见,因为大悲无缘而无所不缘,无所不缘,所以能够应物生这个病。但是对于我没有病, 心没有病。象有的菩萨入世很辛苦, 也生病,他自己没有病, 没有感觉到病,身体很累心不累。就是说我这个病是无形的, 主要是指心;身体是有病的, 示现出和人一样。心没有形状, 也不可见,我没有见到病啊,我没有发现什么病,我的心里面没有一点病,这是菩萨实相法, 法身的一种自然体现。

又问这个病是身合呢? 心合呢? 意思说是在身体上生病呢? 还是在心念上生病呢? 是和哪个结合在一起的? 维摩诘居士回答说:不是和身体合,身体离故, 我不会住在上面啊,身体是离的,是四大和合,我不会落在身相上。“亦非心合,心如幻故。”不和心合,心是幻的,没有一个主宰的实体,我没有主宰一个心灵,没有这个在。

所以又问:地水火风四大当中你的病是那一大生病呢? 回答说: 是病不是地大, 不离地大;水大, 火大, 风大也是这样,不是地大, 也不离地大,他有地大的病相显现, 就是说不二圆融的。相是假的,这个病的体性是空的,但是众生的病从四大起来的,因为有病,所以说我病。众生有病, 所以我病,这个时候, 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说:作为一个菩萨应该怎么样去慰问有病的菩萨? 那么维摩诘居士说:说身体是无常,但是不说要讨厌身体,菩萨不讨厌身体,身体是有一天会死亡的,但是不要讨厌他,要用好他。 即使现在有病,你不要讨厌他,在病中作功夫,在病中去体现幻化相,不住在病上,这也是大悲,替众生受罪嘛,是应该体现的。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我要求涅槃,不生不灭,到极乐世界去,我要讨厌他,我要找到快乐的境界, 快乐的身体,不要这样讲,这样讲,他心里有矛盾:为什么还在世上啊?还要度众生啊?身体还离不开,既然身体离不开,你又要求一个快乐的身体, 快乐的境界,你不是很矛盾吗? 不是不现实吗? 比如一个人在路上很疲倦,还有很多事要干,但是又一想,我还是回家睡觉好啊,回家吃一顿暖的饭,听听音乐舒服,这样想不是更矛盾吗? 更讨厌:现在太累了太不舒服了,不要再去外面, 不要再去工作了……。就是不要产生矛盾的心态。说教导众生身体没有我, 但是说没有我,不要偏在无我上,要去教导众生,要帮助大家,以无我的精神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但是不要说毕竟寂灭啊,不要灰身灭智, 把身体搞没有了,不要说落在空上, 不再出世, 不再弘法利生了, 不再大悲利乐众生了,不要这样去讲。虽然身体是空寂的,要以身体来体现,要利益一切众生。不要说毕竟寂灭,是生生世世都要体现的。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有的初心菩萨,我想起过去作了什么坏事啊,有一种悔意,他说,你悔就悔吧,但是不要回忆过去,你这次忏悔以后再不要想到它了,没有了,过去巳经没有了,不要再回忆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以自己的病啊,就想到众生的病有多苦。我们现在有修行, 还不烦恼,但是众生有的病,他很烦恼. 就慈悲想到众生的病更苦,怜悯他们的病。应该认识无数劫来受的苦,应当悯念饶益一切众生,拔济众生的苦,是有缘遇到的,帮助他,众生在你的光明当中,转他的业力。回忆自已所修的福报,念于净命,净命就是正命,从生至生,常行正命没有造恶业,没有作不好的事,常常想到作好事的境界,这样人一都有信心:我曾经多少多少世,或者现在,培了多少福,造了多少个善业,这样想起来以后,菩萨就有信心。虽然在病当中,有信心;虽然我有病,但是我只是暂时的,为众生被负业的,但是我的功德,我修行当中的正道, 正行都是在的,都在那里不会磨灭。所以说不要生忧虑, 忧惧,常起精进,当作医王一样,医治他的心里病。有的菩萨受到困难,生了疾病,他有点灰心,有点不安,你怎么安慰他使他精进起来、有信心起来,让他不要讨厌身体,不要讨厌世界,还要继续悯念众生,继续行菩萨道,病好了以后,再去弘法利生。

维摩禅说(下)

净明山人讲

圆净居士记

菩萨就是这样子用种种安慰,种种比喻来安慰有病的菩萨,要使他欢喜,不要让他再灰心再沉闷下去,要他振作起来。文殊师利菩萨说: 居士, 有疾病的菩萨他应该怎样调伏自己的心呢? 虽然你安慰他,他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还是有不安的时候,他怎么办呢? 维摩诘居士说,有疾病的菩萨应该这样想:我这个病都是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那么这里的菩萨应该是初心的菩萨,他还没有完全的道力,还受过去业力的影响,过去的颠倒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没有实法,谁去受病呢?这首先要体悟到都是虚妄的,没有受病的人,为什么这样讲? 四大合故,四大和合假名为身,那么四大无主身也无我,身体没有我。这是首先观破身体无我的道理,那么这个病的起因,都是因为执着我,所以说于我不应生执着,不要觉得我在生病这身体是我的。那么既然知道病的根本,那么就除了我想以及众生想,我的想法众生的想法都除掉了。应该这样的法想、应该这样的观察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是法起,法是什么?客观的因素、客观的物质条件就是法,法只是法起来了, 客观的起来了。那么灭呢?唯是法灭。这里面不存在一个我,我不存在,该怎么样显现的、因缘和合就怎么样显现,我不存在。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那么那些有疾病的菩萨为灭法想,应当起这样的正念:此法想者,亦是有颠倒。这样想通了以后,知道这样想也是颠倒,那么颠倒者即是大患。有这个颠倒想还是大患,我应离之。想明白了把这个想法也要去掉。怎么叫离呢? 离开我和我所。这个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化空,没有我, 没有我所,身体不存在了,当下就没有了、化空了。怎么样离我, 我所呢? 为离二法。二法就是相对的两个对立面存在叫二法。不要念内和外,里面有个内, 外面有个外,不要思念内外二法:这身体是我,我的心念是主体、身体是我所用,要离开能和所, 内和外. 诸法行于平等。什么叫平等? 就是我等, 涅槃等。我就是涅槃,当下就是,不求另外一个涅槃。我等涅槃等都是平等。为什么这样讲? 我及涅槃此二皆空!这句话很重要,我和涅槃都是空的,都是一个概念, 一个各称,或者说一个境界,他的体性都是空的。为什么空? 但以名字故空。这个名字概念的存在。涅槃是什么? 你找不到的,涅槃就是觉照的空明,找不到的,所以说因名字故空。

如此二法无决定性,这两个没决定性,我不决定是我,涅槃不决定是涅槃,都是人的概念。你得到这样的平等,就没有其它的病了,病因就除掉了。唯是空病,留下的是一个空的病。空病亦空,把空的病也去掉,不住在空上,这个时候, 有疾菩萨, 以无所受的心, 无分别的心去受一切受。痛的时候苦的时候,他要受这个受,无所受的受,体现他不动心,而不是说茫然无知,不是说石头木头。这就觉性当中本具的佛法也不要灭了受而取证。什么叫灭受取证? 灭了一切感受之后,证到了空性,不动了,死在那里叫罗汉境界,叫取证境界。那么身体有苦,就要念恶趣的众生,他们比我更苦, 比我更苦难,这样一想,就起大悲心:我这点苦算什么?要想想三恶道的苦难,我既调伏了,也要调伏一切众生。把病除掉了而不除法,法要用, 用于方便,自己明白了,虽然自己超越了这些法,也超越对这些执着,但是众生需要,你要善用一些法来调伏众生, 利益众生。为断众生病的根本善用于法。把众生这些断掉了,去教导他,叫他怎么断掉。什么叫病的根本? 谓有攀缘心。攀缘心就是妄心,妄心取于境界,有个我取境界就是攀缘。从有攀缘就是病的根本。何谓攀缘?谓之三界。就是三界乐, 明, 无念种种的境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 三界都是空花幻影, 心无所得,不追求、不着境界,则内空外空,一切都不可得,那么就是断攀缘。因为无所得,心经不是讲无智亦无得嘛。若无所得则无攀缘,如果你无所得,不追求, 不建立, 不住境界,那么攀缘就没有了。攀缘没有就是显现,你看东西没有攀缘,比如我看茶杯,想茶杯的时候,就是攀缘。如果你没有攀缘就显现了,你可以用它,就是妙用。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反过来讲,就是离二见:我和我的所有。我的对象没有了。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又反过来讲了,没有内外见是无所得,没有内外就是平等法界,就是法身的理性、法身的妙用显现。维摩居士说:文殊师利菩萨,这就是叫有疾病的菩萨,怎么去安慰他,调伏其心的一种方便,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如果不是这样调伏, 不这样用功,那么就没有智慧没有作用,菩萨在病中没有作用,不能调伏其心无慧利。譬如胜怨,譬如怨敌, 你胜过他, 你斗过他, 那么乃可为勇, 就是可勇气。如果菩萨有病的话,你能化解他, 不住在上面,苦中你不苦,那么你就是超越,你就是菩萨菩提的超越。所以说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菩萨在生老病死当中,不受生老病死的限制,就是菩萨的意义,菩萨的存在。那些有疾病的菩萨应作是念:如我这个病不是真的存在,众生的病也不是真的存在,那么作这样观的时候,对一切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爱见大悲,觉得真的有众生,有我,我要帮助你,你的病很苦,起了爱见,就是情感,见就是认识、产生执着, 那么应该舍离,应该把这个爱见去掉,不要作众生想, 不要作疾病想, 不要作我想,我能帮你什么,都不可得。为什么达样讲?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 。客尘烦恼是什么? 缘于境界,有境界反映过来,看电视看到人他反映到你这里来,动烦恼叫客尘烦恼,菩萨断除了客尘烦恼,任何境界都不动心,而起大悲利益众生,这叫菩萨的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就会动心、会柒污、会执着把它当作实有,所以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没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在在,无论在哪里出现,在哪里活动, 在哪里度众生,都不会受爱见的束缚,也就是说你永远没有烦恼的,你是清清爽爽的, 自自在在的,要走就走, 要来就来,是不受任何众生束缚的。不因为众生的烦恼而你生烦恼的,你没有这个事,你没有亲情的执着, 没有男女感情的执着,你也没有被众生的烦恼所动摇, 所影响,或者你救人救不起来了,有的人会伤心: 啊呀, 我这么帮你也救不起来,终于没有办法了,这个心会动。那么你这个时候要体会到,不要动这些心,都是因缘,你不要受染污,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你要做当中不执着,这就没有爱见大悲,就没有得和失, 没有好和坏, 没有一种众生得力了。你要得不到我真难受,总要帮助你怎么样,就是染污了。

所生的地方你都没有束缚,你才能够真正为众生说法,解脱他的束缚,不然的话你和他有同样的束缚。所以正如佛所说的:如果自己有束缚,能够解别人的束缚,那么无有是处,没有道理的。如果自已没有束缚,能解他缚才有是处, 才是正确的。

所以菩萨不应该起束缚。什么叫束缚? 什么叫解脱? 贪着禅味是菩萨束缚, 打座舒服了, 禅味我天天打座离不开, 打座就舒服, 菩萨就束缚了嘛.

以方便生是菩萨解脱。方便生, 方便应物, 方便起作用而受生、处事为人,是菩萨解脱。因为菩萨不受限制。如果你没有方便的智慧就是束缚,你有方便的智慧就是解脱。你没有智慧的方便,你没有智慧观察根机, 观察因缘,但是你有很多方便,懂了很多法门去做, 你就是束缚, 就不对机。你有智慧又有方便就是解脱。就是菩萨用爱见去庄严佛土, 去戍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就是没有方便的慧, 束缚了, 是落在空上, 无相上, 无作上,只是调伏自己,不能利益众生。何谓有方便慧解?就是说他两边都不住,在生死当中不疲厌。何谓无慧方便缚?就是菩萨自己还有贪心, 还有欲望 ,而去培养功德,那么他就受到束缚了,就是没有智慧的方便缚,培养功德就叫方便嘛,但是你有烦恼啊!你有烦恼心去培养功德反而不得解脱,被功德束缚了,整天在烦恼当中,所以说无方便慧缚。何渭有慧方便解?你自己没有欲望 ,没有烦恼,能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是有智慧的方便是解脱。所以说我们供佛,印经弘法,不能有一点烦恼的, 不能有贪心的, 不能有自私的欲望 ,不然的话你做功德会有染污的,会带来烦恼是不解脱的,你自己很清净, 没有欲望 , 没有执着,然后又去做功德,才是有方便的慧解脱,有方便才有慧解脱,有慧方便解脱。

就是说能够观透身以及无常苦空等等无我,超越一切相对的世界,这就是叫智慧,智慧就是空、就是超越、就是化解, 一切无我的精神,那么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 自己身体有病有不足的地方,但一直在生死里面不讨厌他,饶益一切众生不厌倦,这叫方便。不要说啊呀我要做到很圆满, 什么病都没有, 身体很健康, 一点缺点却没有,我才去帮助大家,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有他的习 气缺点疾病,还有不够的地方,不要认为我这点不够,我就不能帮助大家,不要这样想。但要做到没有我、没有自私、没有自己的欲望 ,要超越这些,然后帮助大家, 在帮助中自己园满, 自己改正自己, 自己更加殊胜,应该这样叫方便。

又复观身,身不离病, 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放,是名为慧。这个身体这个病,不是新的,也不是过去的,没有过去的,也没有说现在的,不要想到时间相和病和身的连续关系,这叫智慧。超越身和病, 过去和现在。

即使身体有病,想到有一天我所有的病都除掉,不生病才好,如果这样想就束缚了。如果不求永灭,以后要是生病也可以,让他生病,这叫方便。需要生病就生病,需要背众生的业, 就背众生的业,这叫方便。

有疾病的菩萨应该这样调伏他的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也不是说让他去吧,我不要调伏他,也不对。既然不住在病,也不要不住在不调伏上,我知道空的,我还要适当的吃药啊,或者去锻炼身体,还是需要。这就是要调伏他,还是需要。所以者何? 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愚痴啊,有病了也不吃药,那不是愚痴了吗? 也要吃药的。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如果执着他要吃药,一定要怎么调伏他,那是住声闻法。是故苦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两边都不住。离开这两边的法叫菩萨行。在生死里面不受染污, 没有染污的行为;在涅槃清净当中, 不永远灭度,不住在空寂当中,这叫菩萨行。不是凡夫行、不是圣贤行. 就是没有凡夫的欲望 和情感,表现在凡夫的世界当中,没有圣人的一种境界执着,空寂执着、清净执着,又能够体现为清净,那么叫作菩萨行。

不是污垢柒污, 也不是清净, 这叫菩萨行。虽然超过魔行,又能够显现为调伏众魔, 调伏它, 这叫菩萨行。求一切智慧, 不是非时求, 该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在什么时候体现, 在什么时候运用,这是苦萨行。虽然观诸法不生,但是不落正位,不住在上面,不取于它,叫作菩萨行。虽观十二因缘,但是能入于众生的邪见当中,你要知道如果没有众生的邪见,你的十二因缘有什么用? 你怎么去化解他?所以我们碰到很多很多人,他有很多观点,如果我们不能进入他们的观点,你怎么跟他说法, 怎么讲种种的智慧方便见? 所以说你如果老是守在十二因缘,我不能和你们一样,你们是染污, 你们是邪见,那么你就是执着十二因缘,不能起作用了嘛。你的作用就是因为他们有邪见嘛,十二因缘才有用啊,才能引导他,这才叫活的智慧啊!

所以虽然摄受众生不要爱着:这是我的徒弟, 这是我的亲人,爱着他, 喜欢他,唉!这个徒弟特别亲近, 我特别开心,他一来我特别开心,不能爱着。但是又要摄受,大家在你这边很舒服, 得到智慧, 得到亲切,愿意和你在一起,这样子做得到,就是菩萨行。这也是很难做得到的,有的弟子对你好, 特别开心,有的弟子毁谤你, 特别烦恼,那么就不是苦萨行了。

菩萨虽乐远离尘劳烦恼,但是不依身心尽,不要想, 我这一世做了,我再也不做人了,再也不要入世界了,你还是要转世,但是远离烦恼,还要出世为人,行菩萨行。

虽然献身于三界, 但是不坏法性。比如说显现大乐境界, 大光明境界, 无念空境界都可以显现,但是不坏法性,还是平等无住的法性。

虽然行于空,但是能够种下一切功德的根本,显现功德的事业,是菩萨行。虽然是无相, 但是能够度众生,是菩萨行。虽然行于无作,无作意, 但是身体能够显现受用身,是菩萨行。虽然行于无起无灭,也无有作用,无念, 无分别,但是又能够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虽然行于六波罗密,但是又能够遍知众生心和心数法,都通达遍知,是菩萨行.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和众生同样在有漏的烦恼中,自己不染污,以六通方便来度化他们,是菩萨行。

虽然行四无量,四无量的福报是很大的, 一般的人都要升到梵天,但是菩萨不贪着生于梵世,这叫菩萨行。虽然行于禅定解脱三昧,但不随着禅定的福报升到天上去,还在染污的世界里度化众生,是菩萨行。

虽然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体现他的作用.虽然行于四正勤,但是不舍身心的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 而得自在神通, 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的利钝, 是菩萨行. 虽然行五根, 但是能分别众生诸根的利钝, 五根: 信根, 进根, 念根、定根、慧根。虽行五力,而乐求佛的十力功德,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的智慧是菩萨行。因为七觉分重点是在抉择,抉择法的平衡面, 平等的作用,而能分别佛的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就是说虽然行八正道,而乐于行无量佛道,就是广大圆明,这是菩萨行。

虽然行于止观助道的方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叫菩萨行. 虽然知道通达于菩萨的不生不灭的法性境界, 但是以相好庄严,显现于众生界,不妨这样显现,那么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这就是应化了,应现在法身大士,应现为声闻身,但是他没有舍离佛法,是菩萨行。

虽随法的究竟境相------究竟境相就是说是无相的觉性,但是没有形象的但是又能够随所应的所应,就是因缘法, 随应的因缘法而现起身相,那么叫菩萨行。就是象观音菩萨,以三十二应, 入诸国土,遍现其身一样。虽然观察知道,在觉性当中,诸佛国土永寂如空,是空寂无相的, 遍一切处的法身光明,但是又不妨显现种种的清净佛土,来接引众生,这叫菩萨行。

虽然巳经证得圆满的佛道,能够转大****, 象八相示现, 住佛道场说法, 安住佛的净土,但是也能够入于涅槃,但是又不舍于菩萨之道、以菩萨的身份在示现,象观音菩萨,就是古佛再来,不妨示现。

维摩居士说法时,文殊师利所带领的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第五品就这些内容, 非常的精要。第五品通达了,菩萨的道就通达了。知道怎么样以觉性无相的体,在世界的因缘当中起大悲之行,不作于相,能够承当众生的苦难,而不被苦难所影响,不落在这个苦难当中,疾病当中, 烦恼当中,自己能够有大力的承当。所以说他的心地是空灵一片, 显现大悲, 具足方便, 出入无碍, 通达一切诸法,能够和众生相应, 能够和众生机缘相和,在众生一片当中,不出不入,圆融不二的和光同尘, 获得大自在!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