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佛教与自然生态》

+A -A

前言

所谓自然界,是宇宙间所有生物与无生物的总称,包含有动物、植物和矿物三界。人类只是动物界里的哺乳类之一种,却往往以“高等智能生物”自居,而自认有主宰宇宙的权利。其实人类也和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一样,都是由鱼类、两栖类、爬虫类进化而来,只因人类进化快速,才取得领导世界的权利。

但是,二百五十多年前“工业革命”之后,由于人类的短视及为维护自身的利益,恣意滥杀滥伐滥垦,掠夺其它生命的生存权,和破坏矿物资源等,导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周遭环境之间的生态活动,失去应有的秩序和平衡,如生命多样性的丧失、臭氧层出现破洞、地球暖化、土壤恶化、酸雨肆虐、环境污染等等。

一九九二年六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高峰会议”,即是以保护动物、植物和自然资源为主要目标,而被视为“抢救地球”的会议。在会议结束五个月后,联合国便正式发布一份文件,名为“全球科学家呼吁世人的一封信”,这份文件共有七十一个国家、一千六百多位资深科学家署名,且历年来的诺贝尔奖得奖主有半数以上的人皆在连署之内。此封信开头即说到:

人类与自然正处于迎面相撞的危机,人类的活动,已为环境和宝贵的资源带来无可挽回的伤害,严重危及人类社会与动植物界的未来,更可能使现在的世界恶化,不再适合生存……,人类必须立即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否则难逃苦难……

确实,唯有每一个人具备生态保育的观念,尊重其它物种的生存空间,我们的地球才能活得长久,我们的后代子孙也才有安居乐业的空间。

佛教是一个重视自然生态的宗教,自古以来,寺院建筑常与山林融和,不破坏森林环境;僧人修行力求淡泊简朴,不侵犯自然资源,都是与万物同体共生的表现。另外,历代的高僧大德,植树造林、整治河川、修桥铺路、珍惜资源,倡导戒杀素食、放生护生,更是自然保育的具体实践。

佛陀一生也和大自然有著密切的关系,他降生在蓝毘尼园的无忧树下;创立佛教之前,一直在茂密的森林中修持苦行;后来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证悟宇宙的真理;在鹿群游走的鹿野苑初转*轮;沿著恒河流域弘法度众;最后在拘尸那罗城外的娑罗双树下涅槃。

除了佛陀,其它像阿难在林间习 定;须菩提于树下宴坐,体会甚深空义;永明延寿禅师闻柴薪落地,豁然契悟“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赵州禅师的“庭前柏子树”,以及南宋·张九成参柏子树公案,听到蛙鸣,省悟“春天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恁么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甚至有将自然万物神格化,来借以说法的,如经典中的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山神、川神、火神……。可以说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河大地、日月风雷,都是修行者悟道的机缘,同样的,因佛教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爱护,也多少维持了自然生态茂盛蓊郁、法尔如是的本来面貌。

佛教主张“大地众生,皆有佛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因此,本篇论文从植物、动物的各种活泼生机,和微妙多样的生存之道中,来蠡测他们本自具足的佛心佛性,并探讨与我们生活空间、时间息息相关的大地万象,如何在宇宙发挥功能,而显现其佛体和佛用。也希望藉此让大家对自然生态有进一步认识,并能衷心的珍惜、尊重和保护。

以下兹就花草树木皆有佛性、虫鱼鸟兽皆有佛心、山河大地皆为佛体、日月风雷皆为佛用四个单元分别论述。

一、花草树木皆有佛性

一般人对植物的认识,不外是花草树木能让人赏心悦目、美化环境,蔬菜水果能让人食用,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和维生素。事实上,植物的重要性与运作方式之庞杂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植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有机体,也是细菌之外,所有生命的先驱者。在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真菌(分解者)三者环环相扣的生物圈里,植物除了提供食物,更能吸收太陽能,行光合作用,提供给我们呼吸所需的燃料--醣类、氧气及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来平衡地球的温 度。

自古以来,佛教里常有“花草树木能否成佛”的争论,事实上,人类也须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能到达佛的境界。所谓“青青翠竹,无非妙谛;郁郁黄花,皆是般若”,是从悟道者的角度视之;当其证悟时,花草树木也与之一起成佛。

以下分别从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植物的各种运作表现、佛教和植物的关系中,来发掘、说明它们神圣的佛性。

(一)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1.日用供应

植物以水和空气作为原料,再藉陽光、水和空气的合作,制造自己所需的食物;植物可以说是能自行制造粮食的生物。但是动物不能,它们必须从外界获取生存的食物。草食动物以植物维生,肉食动物则以草食动物或其它动物为食物,所以植物可说是所有生物的“食物供应者”。

我们每天都会吃下植物的某些部分,如菠菜、高丽菜、莴苣等是植物的叶子;萝卜、胡 萝卜、甘薯等是植物的根;马铃薯、莲藕等是茎;作为主食的米、麦、高粱、豆类则属果实;水果如苹果、梨子、葡萄、橘子等,我们食用的大都为其果肉的部位。

植物的各部位,从种子、芽、根、茎、叶到花、果实,几乎都能提供我们生命所需的各种能源,如蔗糖、淀粉、蛋白质、纤维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我们的日常用品里,也有许多是取之于植物,如树干可以制作桌、椅、书柜等各种木器,也是制纸的原料;亚麻的茎皮能制布,种子可榨油,作医药和工业用;橡树树干中的乳状胶质,能加工提炼成橡胶,制成皮球、橡皮圈、轮胎等;棉树的种子能纺纱织成布匹,裁制成各式衣物;竹子中空有节,质地坚韧,能作管、箫等乐器及各种竹器;棕榈树的树干可作建材,棕皮能制绳索、毛刷、床 垫等;樟树有香气,可提炼成樟脑和樟油,有防臭驱虫的作用。

还有,沈香树的木心坚实,气味芳香,在佛教里,常被制成供佛的香品和念珠;栴檀树也因木质密致有香味,除能制成香品、香油,也常用来雕刻佛像或佛具。

以上列举的仅是一般人较熟知的植物用途,其它的贡献更是不胜枚举。

2.医药提炼

植物不但提供给人类食物、衣物、日常用品,它更是古今药品的主要原料。古代印第安人把柳树称为神奇之树,当他们头痛发烧时,把柳树皮捣烂敷在额头上,便能减轻病痛。后来生物学家发现柳树皮汁含有水杨酸,有消炎、解热、镇痛的功能;它就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药剂--阿斯匹灵的主要原料。

另外,像类固醇、避孕药最早是从马铃薯中提炼出来的;橡树含有止血剂的成份;毛蕊花是一种温 和的镇静剂;杜松可以治疗膀胱炎;洋蓍草能够凝血;长春花是治疗糖尿病的药方……。

在大乘佛法中,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须遍学一切法门,即涵盖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学问的“五明”,其中的“医方明”就是有关疾并医疗、医方之学。经典中也记载著许多可以治病的药,如有所谓的“五种药”,各经说法不同,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一里指的是毘梨勒、余甘子、诃梨勒、毕鉢朵及胡 椒五种,其中的毘梨勒是榄仁树的一种,它能医治皮肤并癞玻

诃梨勒属于使君子科,能通便、治风邪。《本草纲目》说它“树似木梡,花白,子似栀子,主消痰下气”。在《众许摩诃帝经》卷七里,记载佛陀曾经患风邪,帝释天从天上下来,拿了诃梨勒供养佛陀,并说:

世尊,我知圣体小有风病,此赡部洲有诃梨勒,色妙馨香可疗斯恙。我今持来奉上世尊,唯愿大慈纳受而食。

佛陀服用后,果然很快就痊愈了。

中药里常用的枸杞,梵语叫奢弥草,具有养肝明目、补肾益精的功用。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卷一里写道:

若患赤眼者,及眼中有努肉及有翳者,取奢奢弥叶,捣滤取汁,咒三七遍,浸青钱一宿更咒七遍,着眼中即差……。

经典中提到能治眼疾的植物尚有安禅那及属夹竹桃科,汉译“羊踯躅”的迦罗毘罗树。还有像能治咽喉病的迦毘陀树(梨树);可驱蛔虫、治疮疥,似苦楝树的絍婆树;预防皮肤病的郁金香等,也是佛陀时代常作为药用的植物。

自古至今,无论在宗教界、医学界,植物一直提供给我们各种医疗药剂,如心脏药剂、止痛剂、抗癌药剂、麻醉剂、抗生素、驱虫剂、利尿剂、止泻剂、口服避孕药、激素等等,这些药已多达数千种。尤其对化学药品恐慌的现代人,植物自然疗效的测试和研究就更趋热门了。

3.环境维护

花草树木将大自然妆点得缤纷多彩,让人怡情养性,根据科学研究分析,树木所含“芬多精”的成份,能令人神清气爽,具有安抚烦躁身心的作用。据说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常听从医生的建议,在公务繁重导致疲惫的时候,就会藉拥抱一棵大树来恢复精神。

实际上,植物对人类与地球最大的贡献,除了提供食物之外,应是净化空气和水土保持。尤其是森林,由于有森林的存在,大量的树叶行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吐出氧气,才能维持人类与动物的生命。而且浓密森林的根、地下茎及其它部位,能将雨水吸收保存,调节水量,保育土壤,防止洪水的暴发和河川的干涸。

由此可知,植物本身的存在就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但是又有多少人意识到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影响有多严重?历代以来,对森林的滥砍滥伐,烧毁破坏的例子屡见不鲜,如三国时代陶逊营烧七百里,严重破坏长江 流域的生态环境。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随著人类工业技术的提高,对物质欲望 的膨胀,森林资源遭到空前的掠夺。根据美国资料显示,从一九七○至一九九五年,这二十五年之间,世界上有将近三百六十五万平方公里的森林植物被砍伐,上千种动植物已经在地球上消失。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有识之士开始对工业文明以来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行深刻的反剩后来产生的“生态伦理学”,就是研究人类和自然的伦理道德关系,认为人类应该对自然讲道德,即是所谓的生态道德。

位于日本富士山脚下,面积约三千公顷的“青木原树海”里,含有磁性的火山岩,会让指南针失去作用,再加上森林里古木参天,即使是白天也不见天日,是自杀者悄悄离开世间的“天堂”,因而被称为“自杀森林”。日本政府虽然每年总要动用大批的人力、经费去查找尸体,但多年来从未动过砍伐森林的念头,因为青木原树海,肩负著调节当地气候的重大责任,一旦被破坏,受害的层面更是无法估计。

近年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画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也常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应重视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另外,十五国欧盟国家的环境部长会议于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二日,就全球气候变迁问题,达成温 室气体减量的共识。而拥有丰富山林资源的中国大陆 ,对于稀有植物,如被喻为“活化石”的古老树种,及银杏、银杉、水杉、香果树、领春木、秃杉等,也都开始由国家全力出资进行各项保护。

地球上的植物,每天为人类与动物制造氧气、食物、药物及生活用品,也竭尽心力维护整个自然生态的平衡。它们从出生至老死,无时无刻不在倾生命行菩萨布施之道;这种珍贵的佛性实非人类所能比拟!

(二)植物本有的灵动佛性

一般人都认为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感官知觉,也不像人和动物一样会自行移动,它们所存在的是一个安静而单纯的世界。十九世纪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推翻这些说法,他证明了植物的卷须具有自主行动的能力。二十世纪初期的维也纳生物学家法朗塞也说:植物能自由 地、轻易地、优雅地移动身体,其灵巧熟练不输动物与人类。

植物一生中,会不停地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和同伴之间会传递讯息、友爱互助,也会相互竞争。整个植物生态体系蕴藏无尽的生命奥密,以下我们从它们繁复的生命活动中,来一窥它们是如何展现活泼生动、引人入胜的佛性。

1.随缘任运

环境的温 度、湿度会影响植物的成长。以台湾平地到高海拔的植物为例,五百公尺以下,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适合生长的是亚热带阔叶林的植物,如榕树、笔筒树;五百至一千五百公尺,是暖温 带栎林带,会出现樟科、壳斗科的树林;一千五百至二千五百公尺,进入寒冷的针叶林,会有铁杉林和云杉林;到了三千五百公尺,就有冷杉组成的台湾冷杉林。

甚至在恶劣、特殊的环境里,都能发现植物的踪迹。在盐碱土壤上,可以看到碱蓬、匙叶草、胡 颓子等植物;在少雨缺水、冷热多变的沙漠地带,有仙人掌、落地生根、太陽花、芦荟;在海洋、江 河湖泊里,也能看到荷花、绿萍、金鱼草、海带等。这些盐生、旱生、水生植物,在不利的环境中长期进化,形成对盐碱、干旱、水涝的适应性。

植物也有能力感应时间的流转,能衡量昼夜长短和季节变化,如合欢 树、酢酱草、红花苜蓿的叶子,在夜幕来临时会合拢“睡觉”,天亮之后再施展开来。有些植物如天南星科的春羽蔓绿绒、箭芋、海芋、地涌金莲等,进入秋冬时节,到傍晚气温 降低时,它们的花序会开始加温 ,有时外面温 度只有摄氏十度,它们也能让自己的体温 维持在三十七度左右。

终年严寒酷冷的的北极地区,植物也能在冰雪中生存并开花。经过几位植物学家的观察实验,发现寒地的花朵有追逐太陽的习 性,它们的向陽运动,能像孵卵器那样聚集热量,而有利于结果和种子的孕育。

植物不只具有随顺因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拥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智能,有的生物学家甚至认为它们和动物一样,有知觉、思想,有自卫能力,能够自强自立。

在《植物之谜》这本书中记载,美国东北部有一大片橡树林,有一年森林大害虫“舞毒蛾”大肆侵略,把一千万英亩的橡树叶子啃得精光。可是第二年这里的舞毒蛾突然销声匿迹,新长出的橡树叶子则生机盎然,苍翠茂盛。森林科学家非常讶异,因为舞毒蛾是极难扑灭的害虫,而且舞毒蛾为害以来,当地并没有施用杀虫药剂,也没派人捕捉,怎会自行消失呢?

把橡树叶子拿去做化学成份分析,科学家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被舞毒蛾咬过的橡树叶子里,增加了大量的“单宁酸”成份,而单宁酸就是害虫的致命武器!后来的植物学家也在枫树、柳树等其它植物叶子中,发现酚醛、树脂等抵抗害虫的化学物质。由此可知植物有自卫能力,它们在遭到昆虫或其它动物侵害时,会作出自卫反应。

植物的果实未成熟时,其果皮坚硬,果肉酸涩,也是为了防止被小鸟啄食。有些果肉未成熟时更含有剧毒的氰酸,会让食用的动物丧命。(果实成熟了,它就会用香气和甜味来诱惑 小鸟,小鸟饱食一顿,自然也会回馈地将其种子排泄、散播,而延续植物的生命。)

身上带著尖刺,亦是一种避免被吃掉的防御策略,像玫瑰、柑橘类、皂荚、山桐子的树干、树枝上,都长著尖针般的刺;叶片中含有毒素,如樱草类和罂粟类的植物也能让侵入者退避三舍。

竹子真的一开花就枯死吗?当土壤里的营养元素缺乏,导致竹子面临全族覆灭时,竹子就会以开花、形成种子来延续新的生命。其实,以因果关系而言,是竹子枯死前,以开花作为手段来留下后代;这也是一种本能的智能吧!

植物具有辨别能力,有些植物知道哪种蚂蚁会来偷吃花蜜,当这种蚂蚁靠近时赶紧将花瓣闭合。相反地,有些植物如刺槐,则会藉蚂蚁来防止别的昆虫或草食哺乳动物靠近,然后再以花蜜犒赏这些护卫有功的蚂蚁。

植物有知觉,更有储存记忆的能力。美国中央情报局测谎专家巴克斯特,曾用火把植物的叶子烧焦,此时他改装过的记录测量仪器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后来只要他拿著火柴走近这棵植物,仪器的指针就剧烈的摆动。他也发现植物会记著撕它叶片、对它“行凶”的人,而作出恐惧的反应。

花草树木能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来回应这个世界。它们身上的每个细胞都能“看见”光,有些细胞能看到光谱的红光,有些可以看到蓝光或绿光,甚至我们人类看不到的紫外线。

夜间开放的花多为白色,因为醒目的白光能吸引夜间活动的蝙蝠和飞蛾;红色无香味、喇叭型的花,适合蜂鸟来传播花粉;浅绿色、发出恶臭的花,则能吸引苍蝇……,植物和动物及整个周遭环境的搭配,可谓是天衣无缝!

2.有情有义

植物有感情,也有喜怒哀乐,虽然它们的根固定,行动不如动物般自由 ,但是它们会以枝桠、叶子、卷须,来表达它们的情绪。

《植物的秘密生命》一书中写道,十九世纪,美国有位被称为“园艺魔法师”的育种专家路德·伯班克,他成功培育的植物达一千多种。他常说他培育植物的秘诀是聆听它们的声音、需要,多多和它们沟通。举“无刺仙人掌”的培育为例,伯班克常常告诉仙人掌:“你们不用害怕,你们不需要这些自卫的刺,我会保护你们的9他细心、耐心地发挥爱的力量,经过一年多,仙人掌果真不再生刺。

被漠视、不理睬的植物常是萎软、枯朽;被关注、赞美的植物长得活泼、翠绿,这是许多植物爱好者的经验。植物与人的情绪也会相互影响,产生互动。佛陀于拘尸那罗城外将入涅槃时,其卧床 四边各有同根娑罗树一双,每边一双树的一株树,都因悲伤而惨然变白,枝叶、花果、树干都爆裂坠落 ,逐渐枯萎,另一株则尚存,这些树也因此被称为“四枯四荣树”,或“非枯非荣树”。

有水果王之称的榴槤,大而厚重,一不小心被砸到准会头破血流。所以榴槤自行落地时都会选在晚上,以免砸到白天的行人,可见植物也有体贴、爱护人的心。植物会守望相助,不同的花也可以成为好邻居。为了繁殖下一代,花朵们会自动协调错开开花的时段,拉长昆虫觅食的时间,如此,各自的花粉就能充裕的传播下去。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一棵树受到害虫侵袭后,会发出受伤的讯息,并告诉还没受伤的植物,请它们做好防范措施,或想办法找救兵、引来害虫的掠食者。

不少生物学家实验证明植物会听音乐,在悠扬音乐或节奏振动刺激下,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结子都会受到影响。加拿大有位业余农人,他在一片小麦田播放巴哈的小提琴奏鸣曲,结果小麦田的小麦比别处的产量多百分之六十六,而且麦粒也较大较重。有趣的是听金属摇宾乐的植物,会表现出不舒畅、疲劳,而很快的枯死;相反的,听海顿、贝多芬、舒伯特等音乐大师的古典音乐,则活得非常快乐健康。

位于湖南省夹山国家公园的夹山寺内,有一棵近三十年的紫薇树,这一棵树的外表和其它的紫薇树没两样,但是如果有人走近用手指轻触它,整棵树便会像人一般的全身抖动,好似一个怕痒的人被人用手搔痒一般。原先以为只是一时风吹或有人摇动它,于是又再试一次,反应比前一次更为激烈,而且屡试不爽。这棵怕痒的树远近驰名,许多人都好奇的前来为其搔痒,并为它取名为“痒痒树”。

科学家也发现植物和动物一样会被麻醉,让植物喝几口威士忌之类的烈酒,它会像喝醉的人一样摇摇晃晃,甚至昏厥,等麻醉气味吹散后才苏醒过来。不过也有爱喝酒的树,《人间福报》曾报导:韩国云门寺有一棵五百多岁的松树。这棵树高十公尺半,树围有三.四五公尺,它的枝叶垂盖到地面,整个树形有如撑开的伞一般呈现优美的弧度,当地又称它为“雨伞松”。这棵松树不但喝水,还要喝酒,一没有酒喝树叶即枯黄、了无生气。由于松树每年要喝掉大量的酒,寺方不堪负荷,最后由政府按时供应。

目前政府的相关单位,每年的春秋二季,还为喝酒树举行供养米酒仪式,他们首先在树根周围挖筑水沟,将米酒和水调好后注入水沟内做为“犒赏”,大约每年要喝掉韩国传统米酒三百公升。

佛光山现任住持心定和尚于一九九九年十月参访云门寺时,听说了这棵喝酒的树,曾为它宣说三皈五戒,还特别劝说不饮酒戒。寺方及政府的相关单位除了申致谢忱,也认为人喝多了酒会作乱,但是树喝了酒只会更苍劲,何况它已经喝了五百年,恐怕一时也戒不了,所以决定还是让它继续喝酒,以保长命千岁。

植物之间也有“亲家”和“冤家”。科学家经过实验证明︰情投意合的植物为伍,会亲亲热热,相得益彰。像洋葱与胡 萝卜就是好友,它们散发出的气味可以驱逐彼此的害虫。大豆喜与蓖麻为邻,因蓖麻的气味能使危害大豆的金龟子望而生畏,避而远之。玉米和碗豆合作,两者生长健壮,互惠互利。葡萄园里种上紫罗兰,彼此能够友好相处,结出的葡萄香味更浓。更有趣的是,英国科学家用根茎叶散发化学物的莲线草,与萝卜混种在一起,半个月内就长出了大萝卜。檫树和杉树种在一块,能够互避其短,互惠其长,有利于双方健康生息和改良土壤。

有些植物却是水火不容的冤家。卷心菜和芥菜是一对仇敌,相处后两败俱伤。水仙和铃兰休想为邻,长在一起会同归于荆白花草、木樨与小麦、玉米、向日葵共同生活,会使小麦等作物一无所获。甘蓝头和芹菜、黄瓜和西红柿、荞麦和玉米、高粱和芝麻等,都是冤家对头。

从植物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它们实具有活泼、温 馨、有趣的情感,以及友爱互助的道义。

3.坚忍精进

前面提到植物能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但是当支持它们生命活动的水极度缺乏时,它们是如何忍耐和应变呢?在干燥地生长的植物,除了缩小表面的体积,防止水份蒸发,它们会拼命伸展根部去寻觅吸收遥远的水份,有时一等就是好几年。

等待发芽生长的种子,能够维持多少年的寿命?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统计,植物种子的寿命十年以上的有七百多种,一百岁的种子有六十多种,五百岁以上的种子有二十多种。不过,一九五二年中国大陆 的科学家,曾在辽宁省大连市郊外的窪地里,挖掘出一批长久埋于地下的古莲子,经过放射性同位素C14测定和孢粉研究,证明它们已有一千年左右的寿命。后来挫开硬壳栽种,居然能发芽生长并开出艳丽的花朵;这也印证佛教“生命不灭”的真理。

同一年,日本的大贺博士也在千叶县的低洼沼泽地下,发现沈睡两千多年的莲子,种植后也一样能发芽、开花。不过,目前寿命最长的应是在北美洲被发现的“北极羽扇豆”种子,它们已有一万年的寿命!

在缺乏水份和氧气的状态下,植物卓越的耐力实非人类和其它动物所能及的。

有些植物能吸收有毒金属,并存放在茎和叶的细胞中,原本是用来抵御昆虫或防止感染。现在它们的“吸毒”能力,已被用在清理污染的土地上面。向日葵是吸收放射性物质的大功臣,一九八六年四月,苏联乌克兰的车诺比尔核电厂爆炸,幅射外泄后,反应炉附近的池子里,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放射性锶都被向日葵吸收了。

其它如高山菥蓂(一种草名)能吸收土里的铅、锌、镉;白杨被用来清除地下水中的含氯溶剂;苜蓿可以清除石油;曼陀罗能带走铅之类的重金属;甘蓝菜能降低放射性粒子的含量;有些苔类植物会吸收水中水银,净化河流……

当然,这些植物努力不懈地吸走毒素,最后自己也成了污染者,就会被连根拔起,彻底销毁,成为壮烈成仁的牺牲者。

(三)佛教与植物的关系

花草树木在大自然整体生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和佛教也一直保持密切的关系呢。

1.僧人护林

佛教的创立,最初并没有寺院,佛陀带领著弟子们沿途行化,森林成为出家人的栖息场所,僧侣们早晨从山林走到村落,或托鉢乞食,或游行说法,晚上又回到山林,在树下禅观冥思,精勤修道。

后来佛陀带领弟子们到灵鹫山的茂林翠竹中修习 ,摩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亲率大臣赶往灵鹫山,向佛陀请法,并在迦兰陀竹林营建精舍,供养佛陀,使僧团 能长期安住和弘法,佛教才开始有了寺院。

过去印度的僧众,大多住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里,所以僧众居住的地方,即以“兰若”称之。兰若,梵云阿兰若,是指无诤的闲静处。《释氏要览》卷一里叙述《宝云经》云:“独静无人,不为恼乱,乞食易得,非远非近,多诸林木华果,清净美水,龛室安稳。”《智度论》云:“远离处最近二里,能远益善,去村一拘卢舍。”也就是靠近村庄不远,有花草树木、清净流水的地方。

佛陀非常肯定山林生活的意义,因为树林能帮助修道者达到身心的宁静,易于耕植智能的种子,所以体验森林生活,对修道者智能的显现和开展有很大的助益。

中国则多以“丛林”称寺院。经典中对“丛林”一语的解释颇多。如《大智度论》卷三记载,僧众和合居住于一处,犹如大树聚集的丛林,故以之为喻;《大庄严经论》说众僧是胜智的丛林;根据《禅林宝训音义》的说法,“丛林”二字是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义,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一般又以芳香的栴檀树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的清静森林,所以又称栴檀林。另外,《大乘义章》卷十三记载,丛林能生智能、神通等功德,所以又称功德丛林。《中峰本禅师语录·东语西话》云:“世称丛林者,盖取喻于草木也,法道之所寄,材器之所从出焉。”

佛陀说:“依雪山上,有大高广之树,五事长大:一、根不移动;二、皮极厚大;三、枝节远荫;四、靡所不覆;五、叶极茂盛。”意思是善知识如山,有广大茂密的树林可庇荫我们成长。因此,古来在森林中也孕育了无数的高僧大德。

唐代大梅法常禅师,他在浙江 余姚南方七十里处,层峦叠翠的大梅山下,筑有一间简陋茅蓬,四周翠松环抱,宁静安详。茅舍前有一水池,池中荷叶田田,荷花挺立,飘送淡淡幽香。于此,大梅法常禅师写下一首诗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在《增一阿含经》中,佛陀也开示世人,种植华果树木,能使人清凉,功德也会日夜增长。《毘尼母经》卷五说:“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种树:一者果树,二者花树,三者叶树,此但有福无过。”种树除了美化环境,也是佛门的修行之一。

《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三里,佛陀除了肯定种植花草树木的功德,也提到修剪时须配合植物的成长情形,新长出来的嫩叶不宜动它,应在茂盛繁华时才作适当的修剪,不应作出伤害山林的行为。对于蔬果青菜,也不应在未成熟之际,就抢取摘落,破坏它成长的生机,应等待时机,俟瓜熟蒂落才摘取食用。

另外,佛教对森林的贡献,也可以从佛经中得到印证。如《阿弥陀经》中的七宝行树,呈现的是一处清凉苍郁的森林景致,而阿弥陀佛俨然就是一位森林的保育专家。

过去中国的佛教寺院,已知道森林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在唐代,泗州(今安徽省泗县)年年都有水害,开元寺高僧明远法师与郡守苏遇等谋画在沙湖西隙地创避水僧坊,种植松、杉、楠、桧等一万株,消除水患,造福百姓;唐代百丈禅师在江 西百丈山垦山闢田,自立禅院,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说明垦山闢田即是佛法大义;他的学生,开创黄檗山的希运禅师也是植树栽松,勤于作务;到了临济禅师仍然承继农禅生活;后唐象山县蓬莱山寿圣禅院住持永净法师,曾经开田三百亩,植松十万余株,对地方的水土保持贡献很大。

唐代南岳玄泰上座,曾因衡山多被山民烧毁,危害甚钜,而作了一首〈畲山谣〉,远近传播,上达于朝廷,终使皇帝下诏禁止砍伐。〈畲山谣〉的歌词是:

畲山儿,无所知,年年斫断青山嵋。就中最好衡岳色,杉松利斧摧贞枝,灵禽野鹤无因依,白云回避青烟飞,猿猱路绝岩崖出,芝术失根茅草肥。年年斫罢仍栽锄,千秋终是难复初。又道今年种不多,来年更斫当陽坡。国家寿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

唐代景岑和尚住在湖南长沙山,因山中松竹常遭人破坏,也作了一首〈诫人斫松竹偈〉,以保护山林。偈云:

千年竹,万年松,枝枝叶叶尽皆同。 为报四方玄学者,动手无非触祖公。

此外像菠菜、新罗茄子、胡 桃、胡 椒、胡 萝卜、菠罗密、贝多树等植物,原为外国植物,藉由中外僧侣的弘法交 流,成功地引进中国,也是佛教对农作物的贡献。

2.草木说法

佛教有许多藉由花草树木说法、沟通、往来,乃至悟道的例子。《佛说宝如来三昧经》卷一描述:

有东方无极佛刹土,遣无数菩萨悉如如来等。各各自持无形之华,十万种异色之华,来到竹园,为正觉作礼,以华散正觉上却就坐。复有南方无极佛国土,复遣无数菩萨悉如如来。各各持二十万种华,来到竹园中,为正觉作礼……。

诸佛菩萨之间的往来也和人类一样,相见时会互赠适当的礼物。所以,当他方世界的诸佛菩萨,来到娑婆世间拜访佛陀畅谈法义时,庄严的花朵,就扮演著诸佛菩萨的佛心。拥有佛法滋润的鲜花,在诸佛菩萨间相赠流转,散发著清净与庄严。

除了在佛菩萨间相赠流转外,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透过花表达心与心的相应。还有所谓“一步一莲花”、“天女散花”、“借花献佛”、“雨天曼陀罗花”……都是表示花草树木清净、有佛性,能与佛道相应。

树木也是禅观的对象,《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中第四观“宝树观”。观想净土的七重行树,每棵树皆高八千由旬,有七宝映饰,珠网覆盖树上,而且“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

佛陀在《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卷二,说明树木是修行者的修道助缘。佛陀未出家时,目睹宫女为采花 取丙,任意摧残园中树木枝叶,践踏青翠草地。使得原本花果枝叶茂盛的树木,凋零败落,惨不忍睹。佛陀看了心生不忍,也感叹生命的无常。

在中国禅宗公案里,树木常被用来作为参究的对象。《联灯会要》卷六有一则“庭前柏树子”的公案。有一学僧问赵州从谂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禅师回答:“庭前柏树子。”学僧无法理解,于是再问一次,禅师依然回答:“庭前柏树子。”禅师透过眼前的“柏树子”,截断学僧的思想,提醒他体取自然;庭院中的一花一木无不是禅,无不是祖师西来意。

还有“香严上树”也是禅宗相当有名的公案。《景德传灯录》卷十一记载,有一天香严和尚问徒众:有一个人用嘴巴衔著树枝,而他手不攀枝,脚不踏树。这时,树下有人询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大意?如果不回答,对不起树下的人,但是回答了,自己将会丧命,该如何处理呢?这个公案中,树上的人虽有手脚,却全无用处;表示当一切语言文字都用不著时,该如何是好?当然是回归自然最好!

3.善巧譬喻

佛教里也常以植物为喻或为名,来形容甚深微妙之法义。如原产于东印度的毕波罗树,因佛陀在此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称为菩提树,又称觉树、道树、佛树。现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将于佛陀入灭后五十七亿六千万年,自兜率天下生于人间,在龙华树下成道、说法度众。由于龙华树是弥勒菩萨的成道树,他也在此为众生三度说法,因此以树为名而称为“龙华会”。

《仁王经》卷上说:“法王无上人中树,普荫大众无量光。”这里以“人中树”来形容佛陀的德行和慈悲。

另外,禅林用语中“树”,也常被使用到,例如“铁树开花”,以铁树无花无果,比喻无心、无作之妙用,绝了思虑分别。“铁树华开世界香”则比喻法界一切物,皆由无心无作之妙用所显现者。《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记载学僧问石门慧彻章禅师:“如何是和尚家风?”禅师回答:“解接无根树,能挑海底灯。”“无根树”是形容超越情识的境界。

《法华经·药草喻品》里有有所谓的“三草二木”,以小药草、中药草、上药草及小树、大树,来比喻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的根机差别。《道树经》里,认为修道者从初发意菩萨至具足一切智、转法轮,乃至灭度的过程,犹如种树的发芽、开花、结果。

《维摩诘经·法供养品》说:“……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芦、稻麻、丛林。”以这些植物的数量之多,来形容如来法身无所不在的普遍性。另外,因栴檀木能出妙香,用来比喻菩提;伊兰树有恶臭,被喻为烦恼。葛藤盘根错节,枝叶繁茂,密如蛛网,比喻众生诸多的烦恼、爱欲,禅宗也把繁琐的名相语言称为葛藤。

其它如以莲花喻佛之清净;以芭蕉的不坚实,比喻空虚无实之物;芦苇之芦杆中空不实,比喻自性本空,虚幻不实,而根根相束之芦苇,则比喻六根六尘的相互依存。

花草树木不只哺育人类和其它动物,更肩负著整个地球生命延续、生态平衡的重责大任。从佛教角度视之,植物的全身奉献布施,以及多采多姿、启发人心的各种生命活动,无一不是慈悲、清净、平等、自在的佛性展现。

二、虫鱼鸟兽皆有佛心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存在,会是怎样的景况?没有清脆婉转的鸟声,看不到翩翩飞舞的蝴蝶,海里没有款摆游动的鱼儿,陆上见不到猫狗,草原没有牛、羊、象、马……,地球上只有两肢站立的人类,和他们所发明的各种人造物。

当然,这样的画面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所有的动物已灭绝,人类是绝不可能单独延续生命的!

在《观念生物学》书中提到,约莫三十八亿年前,海底诞生了第一个细胞,由于这个细胞不断的演化形成今日多样性的物种。可以说,追本溯源,现今地球上所有的物种都是来自于这个细胞,因此在显微镜之下,所看到的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的胚胎,其发育早期几乎长得一模一样。达尔文的《物种源始》提到,所有生命有一个共同起源,经过不断地变化、分枝、淘汰,和由简至繁的演化,生命才越趋复杂,而人类则是一个极致表现。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上,物种不断地存在、灭绝,目前存在地球的物种约有三千万之数,每一个物种又和其它物种相关连,无法单独存在,如植物靠昆虫来传播花粉,它们也成为昆虫和其它动物的食物;当然,如果能如《贤愚经》所说的“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就是动物与植物最美妙的相处方式了。鱼儿在水中觅食,同时也成为其它动物的腹中物;幸而鱼能产卵,数量之多,难以估计。万物即是如此相依相存,形成一个巨大的生物圈。

思惟著我们哺乳类是从鱼类、两栖类、爬虫类演化而来,是和其它动物一样都是同一个祖先,而且彼此分不开,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为动物定位,并纠正、调整对待它们的观点与态度?

喜欢动物的人会在家里饲养猫、狗、小鸟或其它宠物,不过,作为玩伴的宠物是否皆能得到真正平等尊重的对待?街头四处蹓躂、制造髒乱的流浪狗、流浪猫,除了爱心人士的喂食,填饱 它们的肚子,或环保单位捕捉、扑杀,有无更妥善的处理方法?动物园的动物和马戏团 里表演的象马狮子等,生活得合理、有尊严、自由 自在吗?我们视为“害虫”,侵犯我们生活环境的蚊子、苍蝇、蟑螂、老鼠等,真的非除之而不快,有百害而无一利吗?我们说 它们是害虫,它们则认为人类是“恐怖份子”;生命之间以利害相对待,当然会失去平衡,唯有佛教“同体共生,相互包容”的观念和态度,才是真正的平等之道。

还有,人类语言中以动物之名来骂人、作负面形容的,如猪狗不如、獐头鼠目、狼心狗肺、河东狮吼、三脚猫、兔崽子……,似乎也对动物有轻视侮蔑之意。

自称为“智人”的人类,我们的感觉、感情,甚至思想、智能各方面能力都胜过动物吗?基本的感官上,我们的视觉不如鵰,听觉比不上蝙蝠,嗅觉不及猪狗,听觉不如鱼类。难怪现代科学家、欧盟科学记者协会第一任英籍主席布莱恩·福特(Brian.J.Ford)在《蒲公英的记忆》这本书里写道:

动物世界带给我们很多艰钜的挑战,如果你真想跟其它物种分个高下,先学乌鸦用细小的树枝造个巢,要不就学庭园鸟编个窝,再不然学河狸盖水坝看看。有些变形虫会利用池塘底部细小的碎砂石,为自己盖个长颈瓶般雅致的被鞘,人类的手工做不出这么复杂的东西。如果敏捷、适应力、利用环境改善生活,以及解决特殊问题的能力,可算是智力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该向住在臭水沟里的微生物族群致敬。

达尔文也说道:

我们应该将每一种生物视作一个小宇宙,也就是由一大群能自我繁衍,而且小得不能再小,又多如满天星的细胞所组成的微小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科学家经过精密仪器和反复的实验证明,所得的结果不就印证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言的“一即一切”、“多从一有”、“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的因缘法则吗?

本单元从动物的各种本领、能力、情感表现中,来探讨、欣赏它们感人的佛心,也说明佛教和动物的因缘及对待它们的态度。

(一)动物自在的清朗佛心

1.天生本领

人类很聪明,能够完成许多动物永远无法做到的事物,像建造高楼大厦,做衣服,发明各种交 通工具、电器产品、电子网络通讯等等。但是人类的能力和成果,大都需要依靠工具或机器才能发挥,而非肉体本身即能达成,最简单的例子,鸟类能在空中自在飞翔,人类则须靠飞机、直升机才有办法升空。

此外,人类孕育一个世代子孙大约需要二十年至三十年,可说是所有动物中最耗时的,反观果蝇只需要两周,细菌不到一小时就子孙满堂;大部分的动物都各自具备有人类无法相比的超凡本领。

昆虫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飞行家”,早在三亿年以前,它们就已飞上天空了。根据《观念生物学》书里的说法,昆虫早期的翅膀很短,不能飞翔,只是用来吸收太陽能,以提高体温 和活动能力,经过长期的进化, 它们的翅膀才达到可以飞行的长度。这就是法国动物学家拉马克( Jean-Baptiste Lamarck,1744-1829)著名的“用进废退”学说,他说:“凡是还未达到其发展限度的动物,它的任何一个器官利用的次数越多,就会促使这个器官巩固、发展并增大起来,而且其能力的进步与使用的时间成正比。”

依照拉马克的理论,长颈鹿也是因较低树枝的叶子吃光了,为了要吃到高处的叶子,拼命伸长脖子去吃,越拉越长,这个性状遗传下去,就变成有著长长脖子的长颈鹿。

无论是拉马克提出的“生物有一种内建的驱动力,导致生命愈变愈复杂”的“用进废退”说,或达尔文“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物竞天择”说,演化至今日的动物,有许多具备各式各样令人称奇惊异的超凡本领。

例如骆驼的耐旱能力,一般而言,人如果失水达体重的百分之五以上,会知觉紊乱;失水达百分之十时,会引起神精错乱,耳朵失听,痛觉消失;失水达百分之十二,就会严重中暑而死亡。反观沙漠中的骆驼如果没有补充水份,八天后体重会减少一百公斤,相当于 它们体重的百分之二十二。处于脱水状态的骆驼,虽然身体衰弱,肌肉褶皱,腹部塌陷,但是仍没生命危险,一有水喝,马上恢复体力,而且它们还具“豪饮”的能力,可以在二十分钟之内喝下一百公升以上的水。

鸽子具有优秀的归巢本领,它们能以九十公里的时速,从一千公里的远处飞回原来的栖地。不只鸽子,许多候鸟在迁徙时都有“定向识途”的本能,有的候鸟甚至每年几乎都在同一季节的同一月、同一日飞到同一地点。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看到白雁飞来,就知道霜期即将来到,所以河北人称这种白雁为“霜信”。

这些候鸟在长距离迁徙时是靠什么来辨识方位呢?根据学者的研究,发现候鸟是利用日月星辰的位置和地球的磁场,来作飞行的罗盘、定向识途的标志。它们这种不用依靠任何仪器,能长途飞行而不迷失的本领实令人佩服。

除了候鸟,鲑鱼也是不会迷路的识途老马。鲑鱼在一定的河川产卵,两个月后卵孵化,春天来临时,小鱼沿著河流下溯游入海洋,四年后,这些鱼又会逆流游回原来的那条河流产卵。有人研究说鲑鱼能记忆自己诞生的河流的气味,凭著这股记忆, 它们可以从大海旅行一千多公里之遥,回到故乡的河川。

同样的,青蛙虽然嗅觉不发达,也能分辨池塘边、地面上的湿气味道,出门之后,总会回到自己出生、装著家乡池水的池塘,绝不会回错家!有些狗、猫、马及驯化的动物,也拥有很好的方向感,无论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这一点人类就逊色多了,不只迷失人生道路,更会忘失自己的“本家”呢!

《生物的超能力》书中提到,蝙蝠是非常机警的动物,它们会发出一种高频的超音波,并以这些超音波的回音来判断周围环境和猎物位置,靠著优异的导航系统,它们能在黑暗中自由 的飞翔、捕猎,绝不会撞到墙壁、树干,甚至一公厘粗的丝线也有办法避开。科学家们即是利用蝙蝠“回音定位”的本能,发明了声纳与雷达。

除了蝙蝠,海豚、鲸鱼和鼠类也是以超音波相互联系。例如当田鼠的幼鼠被放到巢外时,它会发出超音波呼叫母鼠,母鼠也会发出超音波回应幼鼠。不过动物的这种本领却给人类带来困扰,曾经有计算机的电线频频被老鼠咬坏,调查的结果发现,原来计算机的线路会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音波,这种超音波却把老鼠给引来。

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有再生的能力,如人体 受伤的部位会自行愈合,就是一种广义的再生,不过人的手或脚断了是无法再长出来,相形之下,动物的“断肢”自保实是一种颇为神奇的能力。壁虎、蜥蜴的尾巴断了还会再长出来,因此当遭逢外敌攻击时往往会弃尾而逃。再生能力最强的应属涡虫,将它的身体切成两半,它不但头部能再生出尾部,尾部也能再生出头部,于是变成两只涡虫。而水螅又比涡虫厉害,它圆筒形的躯体即使被切成数节,每个小节都能再生成完整的水螅。

螃蟹是甲壳动物中最进化的一种,它一共有十只脚,最上面的一对,已进化为似钳状的螯,可以用来觅食和御敌,其余的八只脚能在路上行走,也能在水中游泳,不过这八只脚的关节只能左右弯曲,因此螃蟹只好左右横行。当它碰到危险状况,那一对螯抵挡不住敌人的攻击时,它也会自断一螯,转移敌人的注意,然后趁机逃走。

章鱼遇到敌人攻击,除了吐出墨汁,也会切断触脚来逃命。动物这种壮士断腕,不执著、不留恋,懂得割舍的勇气,也值得我们深思。

蟑螂已在地球生存了三亿二千多万年,它们能如此“长寿”,就是凭恃著无所不吃,又超级耐饥、耐渴、耐寒、耐压的本事。苍蝇的翅膀每秒可振动两百次,而且动作敏捷,是空中特技高手,虽然它们会传播病菌,惹人讨厌,但它们能分解动物尸体,对整个生态系统,仍有很大的贡献。

动物具备形形色色的天生本领,其它如蛇有精良的温 度传感器,对温 度很敏感,能感知猎物的体温 ,寻找温 度适合的环境;纹白蝶能看见紫外线;鸟类在稀薄空气中也能呼吸;抹香鲸藉著头部脂肪块来调节浮力,让身体能在海洋中安稳的浮著;有的动物能预知灾难的来临等等,凡此可知许多动物的天生本领,都强过人类的肉体和体能!

2.情深义重

动物有情识、有心智能力,已是众所皆知。过著社会性生活的动物,更有著亲情、爱情、友情、社会伦理,以及和人类、其它生物之间温 馨有趣的互动。

骨肉亲情是天生的感情,在动物身上,我们也能发现许多鞠躬尽瘁、无条件付出的爱。燕子是人类喜爱的鸟类之一,亲燕为了喂食刚出生的雏燕,每天会不辞辛苦的出外捕捉昆虫达二、三百次,雏燕张开嘴巴吃饱之后,还会对著亲燕翘起屁股,让父母把 它的粪便衔出巢外。唐朝诗人白居易诗云:“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即是描写亲燕育子的辛劳和伟大。

企鹅椭圆形的身材,和左右摇摆蹒跚行走的模样,很令人怜爱。企鹅妈妈下完蛋后,它就把蛋交 给企鹅爸爸,自己则长途跋涉到不结冰的海岸,为未来的宝宝寻找食物。负责孵蛋的企鹅爸爸会把蛋摆在两脚之间,用 它厚厚的皮下脂肪轻轻盖祝在冰天雪地中,企鹅爸爸如老僧入定般不动不吃达六十天,等到小企鹅孵出时,企鹅爸爸已精疲力尽,形销骨立,体重减轻了五分之二。这时出外觅食的企鹅妈妈会带著食物及时赶回来,接著由饿坏的企鹅爸爸开始出外觅食给宝宝吃;小企鹅就是如此的在父母亲细心呵护下慢慢长大。

抚养照顾之外,动物也知道“教育”的重要。刚出生的小海獭不会游泳,海獭妈妈逐一教导它们如何游泳、潜水、觅食,晚上睡觉时,海獭妈妈会让孩子躺在它身上,然后用长长的海藻把母子俩牢牢绑在一起,如此,再大的风浪也冲不散 它们。

母狮子为了训练小狮子,经常故意把小狮子推下山谷,让小狮子在不断攀爬、跌倒的挫折磨练中培养生存的能力。无尾熊教子也很严格,小无尾熊不听话时,母熊会按住小熊,用手打 它的屁股,如果小熊撒娇哭闹,母亲会继续打,直到它不哭为止。

当敌人出现时,母鹿为了保护小鹿,会假装受伤,设法把敌人引开。在《大唐西域记》卷七里,也记载母鹿护子,鹿王慈悯的感人事迹。有一位国王常常到树林里打猎,树林里住了好几百头的鹿,为了避免全族一时覆灭,鹿王和国王商量,一天送一头鹿过去让国王食用。有一天,依照次序轮到一头怀孕的母鹿去送死,母鹿对鹿王恳求:“我虽然应该去死,但我的孩子还没到死的时候啊9

鹿王心生不忍:“可怜慈母爱子之心,竟然恩及未出世的孩子。”便代替母鹿前往送死。

国王看到鹿王亲自前来,非常讶异,了解实情后惭愧说道:“我是人身,却和野兽一样残忍;你是鹿身,却具有人一般高贵的道德。”从此不再打猎,让这些鹿能自由 无惧的在树林里生存。

现代的社会履行一夫一妻制度,在动物世界中也不乏夫妻忠贞相守至老死的。有句成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里的“鹄”就是天鹅,是大自然里的美丽动物,它们不但严守一夫一妻制,而且一辈子夫妻恩爱,感情深厚。

作为和平象征的鸽子非常恋巢,夫妻间常会亲昵的轻啄对方的头、脸,互相抓痒,整理对方的羽毛,它们也是白头偕老,永不分开。海豚会细心照顾生病的伴侣,伴侣死了,海豚会悲伤哭泣,不肯进食,甚至到后来也跟著去世。

从许多哺乳类、鸟类和鱼类的行为中,能明白它们巩固的家庭伦里,以及欢喜、悲哀、痛苦的感情反应。

猿猴是人类的近亲,它们有百分之九十八的DNA组合和人类一样,所以在感觉、感情、族群互动上的表现都和人类很相似。猴子习惯过团 体生活,喜欢有频繁的互动交 流。它们最感兴趣的大事就是生小猴子,每当一只猴子诞生,许多猴子就赶去探望,大家帮刚生产完的母猴理毛,也会去摸摸刚出生的婴儿,品头论足一番。

鲸鱼和海豚也喜欢群居,尤其在生育季节,更是互相照应,如鲸宝宝在海底诞生,母鲸和其它鲸鱼会合力把它抬出水面,以免溺毙。有同伴受伤,它们绝不会弃之不顾,一定留在身边照顾 它、陪伴它,这种高贵的情谊实值得赞歎!

蚂蚁是靠著触角的嗅觉来传递讯息,辨别敌友及食物的味道,因此同窝的蚂蚁在路上相遇,会头碰头,晃动触角。我们都知道蚂蚁非常团 结合作,除此,它们更有分享食物的美德,当一只工蚁在路上发现糖水, 它会先吸足,回窝后再把糖水吐出来分给全窝的蚂蚁。

鸟类有“卫亲保种”的自然反应,同族中年长、有经验者,会教年轻、没经验的幼鸟怎样认识、避开敌人,年轻的幼鸟也从不自作聪明,总是牢记父母的好意忠告;这也是现代年轻人必须学习 的。

同体共生、相互包容,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生存的态度。在动物界也常有异族互利共生的情形。如台湾乡下,经常可以看到白鹭鸶站在水牛背上的祥和画面,鹭鸶啄去牛背上的寄生虫,既帮水牛清洁身体,也填饱自己的肚子。

野山羊和火鸡也是一对互相帮助的好朋友,它们在一起时,机警的火鸡常用它那高八度的叫声,提醒野山羊有危险人物靠近;冬天大雪封山之际,野山羊以蹄子刨开积雪找寻食物时,火鸡也能趁此填饱肚子。

生长在浅海中有一种叫隐鱼的小鱼,它们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在遇到危险、无处藏身时,总是钻到海参的内脏里,如此一来,隐鱼得到了保护,海参也从隐鱼的排泄物获得养分。

和人类一样,动物们在得知同伴去逝时,也会悲伤,并且为它们举行葬礼。

《人间福报》的“奇人妙事”曾刊载,非洲有一种獾,当它们发现死亡的同类时,会想尽办法召来同伴,将死去的獾拖到附近的河流中,然后一起肃立河岸,望着河水悲伤的哀鸣不止。澳洲草原上有一种野羊,在看到另一只野羊死时,也会悲伤地哀鸣,并用头上的角用力地撞击树干,以表示它们对同伴的哀悼。

西伯利亚的灰鹤则保持著奇特的葬礼仪式,它们在首领的带领下,哀戚地站在死者面前鸣叫著,当首领突然一声拔尖的长鸣后,众鹤便一个个噤口低头开始默哀,直到首领发出结束的叫声为止。南美洲的亚马逊河边的平原上,娇小玲珑的文鸟,为同伴举行的葬礼充满了美感, 它们会各自飞到林中找寻绿叶、浆果和花瓣撒在同伴身上,表示对同伴的送别。

动物和人类一直维持紧密的关系,早期驯养动物偏重实用意义,如当交 通工具、看家、使役和负重等,现在人类和动物则发展为相互牵连、作伴的关系。亲人性的动物常常以它们的同理心、接纳、陪伴和无条件的爱,滋润人心。《狗狗知道你要回家》里记载,美国费城曾进行一项研究,发现心脏病患、高血压、忧郁症的患者,经医生建议,饲养猫狗之后病情改善许多。在“宠物疗法”计画中,也让宠物前往医院、收容所、老人之家,拜访住在那里的人,据说效果非常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大陆 知名作家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一书中提到,在云南昆明的翠湖公园,流传一则“海鸥老人”的感人故事。每年都有一批海鸥远从西伯利亚飞来翠湖公园过冬,刚从化工厂退休的吴庆恒先生,只要海鸥一到,总会风雨无阻地到公园 喂它们吃东西。吴庆恒喂食海鸥的身影,和海鸥一样成了翠湖公园的一景,当地人都称吴庆恒为“海鸥老人”。

如此过了十一年,后来海鸥老人去世了,一群与老人结识的朋友,为老人在翠湖边发起一个签名告别式。当他们把一张放大成二十四寸、老人喂海鸥的照片,放在他生前喂食海鸥的地方时,人们惊奇地发现,海鸥马上在老人的遗像前,排成整齐的队伍,还不时有其它的海鸥飞来,定格在空中,凝视著老人的遗照。仪式结束,朋友们欲收起老人的照片,原本排列整齐的海鸥突然噪动起来,“鸥!鸥9的叫声不绝于耳,彷佛在呼唤著老人。

动物有佛心,能与人感应道交 。在《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二中记载,唐朝法融禅师十九岁学通经史,后来放弃追求儒学,落发隐居在牛头山幽栖寺。禅师精进用功,修行有成,林中百鸟有灵,衔花供养禅师,而有了“百鸟衔花”的美谈。

“虎溪三啸”的典故,也是动物佛心的最佳实例。慧远大师定居庐山东林寺时,发愿三十年不踏出山门一步,送客若超过虎溪,山中老虎会发出吼叫声。有一回,陶渊明、陆静修来访大师,三人相谈契机,不觉超过虎溪,直至吼声传来,慧远才警觉,三人相视而笑。

3.聪明伶巧

动物有它们独有的感觉、行为能力和沟通方式,较高等的动物更具备喜怒哀乐的感情,会思想、会学习 ,它们“动脑筋”之后所表现出的行为,常令人莞尔并叹为观止。

一九七三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劳伦兹(Konrad Lorenz),是动物行为研究的先驱。他在《所罗门王的指环》里生动报导动物的许多不同习 性和行为模式。他认为许多动物喜欢恶作剧的程度和调皮捣蛋的能力,是和智力成正比的。

他描写小鱼儿回家睡觉的过程极为有趣,鱼爸爸、鱼妈妈赶孩子回巢睡觉的方法是:将幼鱼含进嘴里带回家,从嘴里吐出的幼鱼,其气囊会自动紧缩,身体变得比水重,而乖乖地沈到洞底睡觉。有一次,一只宝石鱼爸爸在追赶贪玩的孩子途中,一面偷空进食,当 它正咀嚼半截抢到的蚯蚓时,发现尚有一条幼鱼在外面游来游去,它赶过去,一口将幼鱼吞进已塞满食物的嘴里。此时鱼爸爸嘴里有两样东西:一样要进胃,一样要进巢,怎么办?

它跟人一样,先把一切行动停顿下来,呆了几秒钟,绞尽脑汁,想出了办法:先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再将幼鱼吐出来,经过“变重”的反射作用,鱼宝宝乖乖地沈到水底。然后,鱼爸爸一边监视躺在水底的孩子,一边不慌不忙的把蚯蚓吃掉,吃饱后再把小孩吸进嘴里,带回家交 给鱼妈妈。

白居易称赞鹦鹉“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不过,一般而言,鸟类没有发达的大脑,鹦鹉和其它鸟类的说话,仅是一种反射的仿效行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美国帕杜大学女心理学家爱伦·皮普伯格却提出一个新观点,她经过实验,发现鸟经由学习 ,也能理解语词的含义,进而对人们提出要求。

劳伦兹也提过他曾饲养一只非常聪明、顽皮的鹦鹉,这只鹦鹉趁著他父亲在陽台睡午觉时,咬下他身上所有的扣子,并且整整齐齐的排在地上:袖子的扣子做一堆,背心的扣子一堆、裤子的扣子一堆;丝毫没错。这只鹦鹉另一个把戏是: 它喜欢咬住一团 毛线的线头,然后冲向天空,把整团 毛线打开,再绕著树规则的打转,将整棵树都缠上鲜艳的毛线。

还有,劳伦兹养的穴乌,能认出人的嘴巴也是摄取食物的入口。它喜爱主人,所以常将自己嚼碎的食物,固执的塞进主人的嘴里,如果主人不肯张嘴,它便将食物往他的耳朵里塞。

此外,《蒲公英的记忆》里也提到,在美国南威尔斯地区,当地的居民会在某些通道上,平放用钢管或钢条排成的栅栏,这种“挡畜沟栅”,可以让有轮子的交 通工具和行人通过,有蹄的动物如牛、羊则会因站不稳而不敢闯过去。但是这种挡畜的设计竟被一只羊破解了!这只羊走到钢栅前,观察一阵子,就躺下来然后滚过去,到了“对岸”再站起来跑走,其它的羊也依样画葫芦,于是这些钢栅就失去阻挡动物的作用了。

人类以饵钓鱼,苍鹭也学会这个伎俩,有人看到它们在垃圾堆里找面包块,再带到“钓鱼区”把面包丢到水面,然后坐在旁边静静等待,等鱼儿来吃面包,它就把鱼抓起来吃掉。

动物为了保护幼儿,也会情急智生。在草地筑巢的千鸟,常是狐狸猎食的对象,当狐狸靠近时,为了雏鸟的安全,母鸟只好把自己当诱饵,匆忙跑向狐狸,再模仿田鼠的动作,躲躲闪闪穿过草丛,引诱狐狸跟著 它走,等狐狸走远了,才绕远路飞回来。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古德发现,在干旱季节,黑猩猩会用嚼烂的树叶,吸取树洞中的水来解渴。其它像鸟为了喝牛奶,能喙、爪并用,撬开牛奶瓶的封盖;马的神经系统发达,具备超强的记忆力和判断力,能凭记忆找到返回马厩的路,也会察觉判断骑在 它背上的人是勇敢笃定或畏惧不安,而表现出服从或不服从的态度。

(二)佛教与动物的因缘

随著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大肆捕杀,野生动物日益减少,生态的均衡受到严重破坏,近几年来,有心之士纷纷奋起,疾呼保育动物的重要性,一些相关的团 体组织也应运而生。其实,二千五百多年来,佛教的祖师大德们一直默默地为保育动物奉献心力,其思想与作法值得大家参考效法。

1.戒杀护生

翻开历史,可知古圣先贤大都以心存慈悯、胜残去杀为尚。在《史记·殷本记》里记载商汤护鸟“网开三面”的故事。有一次商汤在野外看见有人张网四面捕鸟,并祈求:“天下四方的鸟,都进入我的网吧9商汤认为如此全网捕尽饼于残忍,便撤开三面的网,对著天空说:“不要命的鸟,就进来吧9这应是中国护生思想的萌芽。

《论语》上说:“戈不射宿。”“戈”是猎者,“宿”是鸟儿在窝巢里睡觉,当它们还没有睡醒,拿箭去射杀,使它们来不及逃避,是不仁的举动。儒家的曾子说:如果没有特殊缘故,随便杀害一只蚂蚁昆虫,就是不孝;没有特殊缘故,随便摘取一花一草,就是不孝。曾子把孝道的层次提升到对动物、植物,乃至对一切众生的爱心,这种无私广被的慈悲仁爱,就是孝顺。

佛教除了提倡不杀生,更进而积极护生。《梵网经》菩萨戒云:“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戒杀护生是对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的戒律对于动物的保护,有著积极的慈悲思想。

另外,佛陀唯恐雨季期间外出,会踩杀地面虫类及草树新芽,所以订立结夏安居的制度;佛教寺院为鸟兽缔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不滥砍树木,不乱摘花果,凡此均与今日护生团 体的宗旨、措施不谋而合,可说是保育运动的先驱。而梁武帝颁令禁屠之诏,阿育王立碑明令保护动物,则是国家政府基于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大力提倡爱护动物的滥觞。

天台四祖智者大师,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带,每日见渔民们罗网相连,横截数百余里,滥捕无数的鱼虾生灵,心中不忍,于是购买海曲之地,闢为放生池,共遍及全国八十一个地方。开皇十四年,他应请开讲《金光明经》,阐扬物我一体的慈悲精神,感化以渔、猎为业者,共有一郡五县一千多处,全部止杀而转业。

宋初天台的义寂法师,常应村人邀请,浮舟江 上,一面放生,一面讲《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品》;唐代译经僧法成法师,曾在长安城西市疏凿一大坑,号曰“海池”,引永安渠的水注入池中,作为放生之处。唐初杭州天竺寺的玄监法师,常以爱物为己任,将寺前通往平水湖的河流作为放生池,并得到太守的批准,禁止人们在六里内捕鱼。

世间上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所以放生不但是为对方延命,也是为自己积德;不但是爱惜生命,也是报答父母深恩。无奈后人实行不当,助长杀生恶业,徒使美意尽失,例如将原本遨翔在山林里的禽鸟,捕来放到尘烟满布的都市中,无异促其早亡;甚至有些人为了要放生,教渔夫去捕鱼,教猎人去打猎,在一捉一放之间,不但令其惊惧,也难免伤到皮肉,危及性命。所以,我们不但要建立正确的放生观念,更应该与时俱进,以积极进取的护生行动来取代弊端丛生的放生形式。

我个人也是从小就很喜欢动物,记得七岁那年冬天,我见到两只小鸡被雨水淋得全身湿透,心中非常不忍,将它们引至灶前,想藉著火的温 度将羽毛烘干,没想到小鸡因为惊慌过度而误入灶中,等到我将它们从火海里抢救出来时,全身羽毛已经烧光,连脚爪都烧焦了,只剩下上喙,已无法啄食。我每天耐心地一口一口 喂食,并常以爱语安慰它们。如是过了一年多,小鸡居然没有夭折,后来还能长大又下蛋,亲友邻居都视为奇迹,纷纷问我是怎么养活它们的,其实我只是感同身受,把自己也当成小鸡,处处为它们设想而已。

在悉尼喂海鸥的情景,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悉尼海边常有海鸥聚集,我和徒众经常将吐司面包撕成一片一片,掷向沙滩上、海面上。渐渐地,海鸥蜂涌而至,甚至在面包还没落地前,就被它们在半空中接祝 喂食多次后,海鸥与大家混熟了,有时群鸥在空中争食,有时干脆飞近我们,将手上的面包衔走。有一只长得很瘦小的海鸥,每次探头想吃,但都被其它同伴抢去,为了让它吃到面包,我们对准它的嘴喙丢掷,乃至跟著它飞翔的路线,从海岸的这头跑到另一头,想尽种种方法,总算让它啄了一小口面包。

临走时,小海鸥特地飞到我的面前,围绕三匝。回台湾后,听澳洲的弟子说:位在高地上的南天寺一向没有海鸥出现,可是却有一只瘦小的海鸥老是高踞在佛堂的窗口上,后来常有数百只的海鸥早晚都来寺中讨食;海鸥成为“山鸥”了。

佛光山是一个丛林道场,自然会有各种动物不请自来,狗儿猫儿不用说,野兔、松鼠、鸽子、燕子和许多叫不出名的小鸟,以及各类昆虫、爬虫动物等,都在佛光山任运逍遥,自由 自在的生活著。弟子们秉承我“爱生护生”的理念,对它们也都能慈悲待之。对于这些动物,凡是“有意”成为佛光山一份子的,我都为它们取名并入籍。小狈小猫是“来”字辈,像来发、来欣、来富……,小鸟叫“满天一号”、“满天二号”……,松鼠叫“满地一号”、“满地二号”……。

佛教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类与动物之间是“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所以在一切众生平等的前提下,如何让动物得到应有的待遇?是身为人类的我们应好好思考的。

2.譬喻教化

佛陀善于观机逗教,因此能摄受不同根性的众生,尤其以各种譬喻说法,最能引人入胜。在《譬喻经》里记载,有一个路人在旷野行走时,被一只大恶象追得走投无路,他看到一口井,赶紧跳入井里躲藏,没想到井里有四条毒蛇虎视眈眈的游行过来,这位路人抓住由井口垂挂下来的树枝,悬在半空中,这时跑来两只黑白老鼠,咬囓树枝,眼看树枝早晚会被啃断,在危险万分之际,一只蜜蜂飞来,滴下五滴蜂蜜,正好落在路人嘴里,路人尝著甜甜的蜂蜜,一时忘了自己的处境。在这个譬喻里,旷野指无明长夜、路人为一般凡夫、大恶象喻无常、四条毒蛇为地水火风四大、黑白二鼠比喻黑夜白天、五滴蜂蜜代表五欲。许多人不也是在五欲贪著中,忘了人生无常,生死逼迫吗?

“三兽渡河”则是以兔、马、象三种动物渡河的情况,来比喻三乘断惑修行的深浅。声闻乘如兔子,浮水而过,不能深入;缘觉之人如马之渡河,虽不至底而渐深;菩萨已证菩提,如象之渡河,能尽到底。

其它,像“驴牛二乳”,比喻佛法与外道的分别;“人鸟明暗”,比喻人我立场不同,所见亦有差异;“蚕茧自缚”,比喻众生因起惑造业,而沈沦三界;“毒蜂刺人”,比喻害彼反成自害等等,都是运用动物的习 性来善巧譬喻,劝人改过向善。而以“盲龟浮木”的故事比喻生而为人的难得,以“牛腹蓄乳”的故事比喻及时布施的可贵,以“蛇尾争权”的故事比喻嫉妒瞋恨的祸患,以“瞎子摸象”的故事比喻以偏概全的过失等等,则是佛陀为了教育弟子,以当时流传的动物为主角自编的寓言,因其内容生动,所以传诵至今,仍能感心动耳,发人深剩后世的祖师大德为广度众生,遵奉佛陀的譬喻方式,相继发展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作为弘法的教材。

此外,佛陀也常述说他因地修行时,度脱动物或以动物之身行菩萨之道的事迹,像“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九色鹿救度溺人”、“鹦鹉衔水救火”等,都是教化众生最有效的方式。

佛教的教义周遍涵容,无论传播到哪里,都能与当地文化水乳交 融,尤其诗偈的流传,对于人心的提振,社会的净化,功效卓著。其中,如“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麝因香重身先死,蚕因丝多命早亡。世界从来多缺陷,幻躯那得免无常”、“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世人虽有富贵力,不如学道功德深”等等,都是藉著大家所熟悉的动物,以寥寥数语,画龙点睛地阐明处世之道。

佛教基于“物我一如”的精神,不但教导佛子把动物视为朋友,爱惜呵护,更将众人敬畏的动物与诸佛菩萨的美德相譬,借以观想思惟,引发信心。例如:狮子勇猛伏众,独步无畏,号称“百兽之王”,为大家所一致称道,因此在佛门里,经常比喻佛陀为“人中狮子”,佛法为“狮子法门”,说法为“狮子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狮子乳”,而佛陀所坐的位子当然也就称为“狮子座”了,“狮子身上虫”则表示身在佛门却破坏佛门的败类。

在动物中,龙与象分别是水上、陆上最有力者,因此经典中常将二者合用,以“龙象”比喻菩萨的威猛能力或威仪具足,后人引申为殊胜的禅定力量,或者用来赞扬行谊庄严的高僧大德为“佛门龙象”。

也由于大象具有忍辱负重,坚毅不拔的性格,因此显教寺院常以六牙白象为普贤菩萨的座骑,来彰显普贤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深切愿心;以青毛狮子为文殊菩萨的座骑,来表征文殊菩萨坚无不摧,猛利无畏的无上智能。两位菩萨并列在佛陀的两边,示意众生唯有“定慧一如”、“解行并重”,才能深入佛旨,得其法要。在密教道场中,则分别以象征游行无畏、坚力无碍、尊贵吉祥、端丽明慧、智用随方的狮、象、马、孔雀、金翅鸟,来作为大日如来、阿閦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不空成就如来的座骑。

此外,佛门里以鱼类昼夜张目,所以取其形貌,作成法器,称为“木鱼”,以示精进;“海青”本为鵰类的一种,因神态俊逸,所以又有人以之作为大袍的别名。

3.契机悟道

动物能作为譬喻、象征来教化众生,启发信心道念,更常是开悟见性的因缘。

阿弥陀佛以种种奇妙杂色之鸟宣流法音,令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佛陀和祖师大德则经常随手拈来,运用身边的事物作为启发后学的契机,一些动物也因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

佛陀有一位弟子,每天在水边树下打坐参禅,精进自励,然而十二年来不但未能开悟证道,更是妄想纷驰,心中充满了贪瞋痴等烦恼。一天夜晚,这位弟子又在树下打坐,佛陀愍念他殷诚精进的向道之心,有心帮助他,便来到树下与他一同禅坐。到了半夜,有一只乌龟爬行到树下,正好有一只水狗出来觅食,看到乌龟,便想吃它,乌龟赶紧把头尾及四肢都缩进龟壳里,水狗莫可奈何,乌龟终于保全性命。

看了这一幕,佛陀转身对身旁的弟子说:“这只乌龟因为懂得藉龟壳来保命,所以水狗无法伤害它。但是世间上的人反而不如这只乌龟,他们不知道无常正像水狗一样,随时环伺在侧,恣情放纵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去追逐五欲六尘,使得外魔能够得便,侵害生命。”

佛陀接著又说了一首偈语:“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经过佛陀的启发,这位弟子终于如梦初醒,豁然开通。

有一次,马祖与怀海师徒二人行于寺外山坡上,忽然看见一群野鸭飞过,马祖问道:“那是什么?”

“是一群野鸭子。”怀海不假思索地回答。

“飞到哪里去了?”马祖再问。

“飞过去了。”怀海回答。马祖当下把怀海的鼻子用力一扭,怀海大声叫痛。马祖指著怀海的鼻子问:“不是已经飞过去了吗?”

怀海闻言大悟,他一句话也不说,回到房里痛哭。大众关切,怀海请他们去问老师,马祖则表示怀海自知缘故。大众回去后,竟看见怀海呵呵大笑,不禁深感费解,于是问他为何从前哭,现在笑,怀海信心十足地说:“我就是从前哭,现在笑。”

此段禅门公案寓意深远,百丈怀海因为马祖道一的一句“野鸭子飞到哪里”而粉碎时空,破除执妄。

宋代的子元禅师,有一天在禅坐入定中听闻鸦声而大悟,作了一首偈:“二十余年纸上寻,寻来寻去转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叫,始信从前用错心。”从此,子元禅师于顺逆境都不再动念。

《五灯会元》里,有位僧人问赵州从谂:“狗子是否有佛性?”赵州回答:“没有。”那僧人说::“上自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就没佛性?”赵州说:“因为它有业识在。”

后来另一位僧人问赵州:“狗子是否有佛性?”赵州回答:“有。”僧人再问:“既然有佛性,为什么撞入这个皮囊?”赵州说:“因为它明知故犯。”在这里赵州有时言有,有时言无,为的是打破人们知见上的执著。

还有,百丈禅师以“骑牛牧牛”的问答,让长庆大安自此领旨,更不驰求;廓庵禅师绘“十牛图”,阐示修禅的方法和顺序;洪恩禅师藉“六窗一猿”的譬喻,使仰山慧寂了悟佛性真义。

每一种动物都各有不同的特性,也都有存在的价值。在单纯的生存法则下,它们以各种能力、道德、慈爱、感情、道义、智能等等,呈现丰富深遂的生命体,开展自在清朗的佛心,是人间温 馨欢乐的种子,更是人类“生命教育”的良师。(下一页待续)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