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为什么》

+A -A

各位法师、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为什么?’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信仰是入佛之门的首要条件。但是佛法除了信仰之外,还得从另外一个角度‘为什么’来看,从怀疑来看。佛法常说:‘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怀疑也是入佛之门。没有问题,怎么会有解答呢?有了问题,有了疑问,才能有解答。解答圆满生信了,然后才由正门导入堂奥。所以佛教的禅宗最提倡怀疑,先要各位提起话头来,提出问题来,发生一团 疑情,提出一个‘为什么’。这个‘为什么’是个很深的问题,可以说是个微妙难答的问题。很简单的事情,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变成不简单。你为什么要吃饭?因为肚子饿。肚子饿了为什么要吃饭?吃了饭肚子为什么就能饱?这问题是有人类以来,每天都把吃饭当为寻常的事,但若能回答为消化、营养、排泄等的道理,那问题就不简单了,这也是以饮食为例,做为他‘知难行易’学说的基础之一。多提出了问题,这问题也就玄深了。各位来此研究佛学,一定是希望对浩无边际的佛法作更进一步的探讨。也许有些同学是将信将疑,甚至以怀疑的态度对待佛法,坦白的告诉各位,这并没有关系,因为佛教是不怕怀疑的,是经得起怀疑的。怀疑,正可蕴发思想,知性明心。

佛教不同于一般宗教的地方,是不怕有问题,反而问题越多越好,越有怀疑越好,那是为什么呢?我解说一些使各位生疑的问题,藉以引导各位的思路,走入佛教的正理。

一.一个不算少万亿不算多

在我们一般的观念里,一是整数的起点(零是近世才被列入数字中,而这里所谈,为能数的东西,零不在范围以内),万亿是一个很大的数目,现在我在此地写‘一个不算少,万亿不算多’是为什么呢?佛教对于数量、数目不是一笔糊涂帐,也不是多少都搞不清楚。一个很小的数目,为什么要说不算少呢?万亿又为什么要说不算多呢?

现在,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以及这支粉笔的粉末,是一粒很小的微尘。我们仔细的想,这支粉笔,它需要石膏、白石灰、颜料、水分、人工把它灌入模子,再经过太陽晒,或是热度烘干,然后才能成为粉笔。我们再想想:这位工人为什么要做这支粉笔?当然,他是为了赚钱营生,既要生活,他就要吃饭、穿衣。谈到吃饭、穿衣,就想到做衣服的裁缝师和种田的农夫。农夫所耕种的田地,需要陽光、水分、空气。像这样连绵推演下去,这支粉笔集合了宇宙万有的能量和质量,才能成为这支粉笔,怎么能说很少呢?

我们上课的这间教室称为一间,台湾称为一地,地球是一座星球,宇宙是一个虚空。这支粉笔的一粒粉末与一个虚空,都称为‘一’,那么,这个‘一’不是很大吗?因此有人就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来,万法归一,宇宙万有归于一,那一又归于何处呢?一归万法。

在佛教里,一与万亿不是现象界,是不能以多少来衡量的。《金刚经》说:‘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四句偈就是几句话,在一般人想来是简便,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若要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那才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数量很多,四句偈的数量很少。其实不然,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数量,总有个数目字,凡是有数量的,都是有相、有祝一句四句偈,几句佛法,看似很简单,但可不相同。我们举个例子,各位到中国佛教会来,参加佛学讲座,假使今天每位分一万或十万元,甚至百万或千万元,你们会欢欢喜喜、高高兴兴的,一个人虽然分了一笔庞大的金钱,可是这笔金钱,你要挥霍的话,三年五载很快的就用完,而各位来此地听闻佛法,佛法在你的八识田中存储反应,流衍不尽,不但今生可以薰导行为,生生世世都闪烁心海,以迄妙智功成。

所以说,四句偈的潜在功能,历劫不泯,可以大大胜过有为法当中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一个不算少,万亿不算多’,这个道理我现在,是把此题当话头,希望各位进一步的去参‘为什么’。

二.微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

微尘是质量最小的单元,原子、电子、微尘,一般人以为这是最小的东西,但在研究佛学者的眼光看来却不是很小,虚空也不算很大。为什么小的不算小,大的又不算大呢?举个例就可以明白此理。

过去有座寺院,挂了一幅对联,上面写著“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有位读书人看了对联,就很怀疑的说:须弥是须弥山,那么大的山藏一个芥子没问题,但是芥菜的籽里怎么可以容纳须弥山?未免太言过其实了。寺院里的知客师就回答说:“这是个简单的问题,是不必怀疑的,你是读书人,想必听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吧!”

“不错啊!”

“那么请你把这本书放进肚子里去吧!”

“一本书怎么放得进肚子里去呢?”

“可是万卷书我们能读得进去,一本书为什么放不进去呢?我们不该把事和理分开来,应该把事相和义理融会贯通,这便是心的客观性和超越性。如果能藉着这个义理达到事相,虽然一粒微尘,从这粒微尘里面,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这粒微尘就是一个虚空,这个虚空就如我们的心,心在哪里?无形无相,等于虚空看不到,拿不到,可是这个心却包含太虚,量周沙界。”

现在拿声音来作个比喻,有时候我们在屋子里面说一句话,在屋外十公尺以外就听不到,其实,那是肉耳听不到,如果用天耳通,不论多远都能听到,比如在美国转播各种棒球比赛,我们台湾不但能听到,而且更能从电视里看到,我们一句话说出来,声闻三千大千世界;我们投下一颗石子到大海,虽然看不出掀起波涛,可是这粒石子到了大海,它能使整个大海,都受到它的震动。因此虽然一粒微尘渺若无形,但一即一切,有它广大的意义。

我们常听到‘莫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小善可以成大善,积小恶可以成大恶;滴水可以穿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的不算小,大的不算大,‘为什么’,希望各位去参究抉择。

三.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长

刹那依心识生灭计算,在佛教的时间里算很短,劫波是依世界成毁计算,是很长的时间。‘刹那’短到什么程度?经里说:‘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那’,一般人都认为,刹那是极短的时间,劫波是最长的时间。今天,要向各位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长’,这要从哪里去了解呢?

时间本身不是实体,无可衡量长短。有人看了一本书,就感叹说:‘人生苦短,只一弹指间。’另外又有人感叹说:‘人生难过,度日如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人生百岁,如石火电光。’时间没有长短,完全依附心行的情绪而显现。有的微生虫朝生暮死,它也度过一生,有的动物比人的寿命要长好几倍,它也是度过一生。无论时间长,无论时间短,总之都是一生。除了这相对的长短时间之外,人生另有超越长短的时间,那不是以长短可以计算的时间,如你觉悟了这种道理以后,虽是朝生夕死,也会感到自己的生命是永恒的,我们的生命本来就是如此,天地剧场,有情坐客,人,本来就不会死的。若是你不能觉悟的话,就算是人生亿万年,也是浪费人生,虚掷生命。

佛陀在他八十岁将入涅槃时,弟子们很伤心,因为佛陀将要离开大家,人天眼灭,世界长夜。其实,佛陀是不会离开我们的,有为的肉体虽然会消灭,但那是生、老、并死的自然现象啊!而佛陀的法身慧命却会进入到无相的法性里去。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佛陀在世间假如还没有死,而我们又不奉行佛法,那生对他又有何意义?如今他虽离去了,而佛法常存,真理永在,这就是佛陀的法性,就像那火炬,永远照耀世间啊!

有的人仅活了几十年,如僧肇大师,如谭嗣同、邹容先烈等,他们对这世间的影响是无限的。有的人奋发努力,很想有所成就,却遭遇很多障碍,岁月漫漫,终于一无所成。所以长和短完全是一个人分别心的作用。

1924年冬季,太虚大师在普陀山闭关,一夜 ,大静一声钟下,心空际断,泯无内外,再觉已是清晨,这一夜 ,像只坐了一个小时而已。我们不要挂念时间的长短,我们只问所修所学的价值。长与短不是纸上能讲就算了,各位可就爱因斯坦相对论,有关时空观念对照佐证我的说法,这里面含有很深的内涵,‘为什么’这一点,希望各位更进一步的去探讨。

四.有的非真有无的非真无

我们平时对一个观念,有的东西绝不会说没有,没有的东西,也绝不会说有。比如说,房子是有的,人也是有的,谁会说这里没有房子,没有人,如果说这里没有房子和人,岂不是大妄语吗?在佛法里有的东西,用本觉灵照去正确的透视 它就是真的没有;无的东西,看不见抓不住的,反而认为存在。例如,风是看不见的,是抓不住的,可是无形可见的风,却能吹动了林木,萧瑟了大地。再如电,电在哪里?不是在铜丝上吗?如果把铜丝剖开来,就知道铜丝里 哪里有电了。还有爱与恨是在人的身体上的哪一部分呢?所以,有没有的问题,不是全凭感官就能决定有无的。

真如本性是一个充满于虚空,遍满于法界,与时间同长,与空间等宽,在境界的立义上本来没有,我们不承认它的东西,可是在法理立义上这个实相就有了,即使你要说没有也否认不掉。当佛陀初成道的时候说:‘我不能够去弘法利生,因为我所要讲的,与世间人所知道的刚好相反,他们认为财色名利是快乐的,但我认为这些都是苦恼的根源;我所要讲的真如圆成实性是清净的,是真正快乐的,但他们认为这是虚无飘渺不合实际的。我所证悟的,与一般人所知道的刚好相反。’大智、大悲、大圣的佛陀都如此感叹,可见众生认识颠倒,不容易一下就转过来的。

我们来省察一下,有的是否真有?无的是否真无?比方说,我在这里讲演,这讲过的语句是没有留下什么东西,但在各位的心上,却随着我的讲演忽东忽西。现在我指着桌子问你们“这是什么?”你们各位会告诉我“这是桌子。”但我可以说:“这不是桌子,是木材,因为木材做成桌子就是桌子,做成黑板就是黑板,做成门窗就是门窗。你看到的桌子,实际上它的本体是木材,桌子只是它的假相而已。”假如我再拿一块木材问各位“这是什么?”你们各位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说:“这是木材。”但我可以说:“这木材的本来样子是山上的大树,砍下来以后才成为木材。”假如,我进一步再指着窗外一棵树问各位“那是什么?”你们会说:“那是树。”“其实,同学们,树不是树,树的本来面目是种子。种子也不是种子,种子只是假名,种子的本来样子是因缘,是许多因缘和合才成为这一粒种子,这一粒种子还需要很多因缘(如土壤、水分、肥料、日光、空气等)才能成为树,树也需要很多因缘才能成为木材,木材也需要很多因缘才能成为门窗、桌子、黑板。”

我们看宇宙万有,宇宙万有实在只是一个假名,离开因缘,一切都不是本来面目,所以说有的非真有。你说没有,这又不是,因为‘有’是因‘缘’而有,因缘不就是真理吗?当我们了悟到因缘,体会到因缘,那我们自然就解脱思想上的缠缚。

佛教里经常讲到空,空是有呢?还是没有呢?平常说:四大皆空,空空如也。你们了解的空,不是佛教的真空,你们的空才是有──不空。不空就是没有,不空就是不能事理无碍,要空才有,要空才能事理无碍。假如房舍没有空间,怎么能容纳这么多的人来听讲演?真空生妙有,你以为没有的,其实还是有的,怎样从无(空)的上面去认识有,各位不要从幻有上去找有,要从真空上去找有。为什么?希望用空的至理,调摄复杂的事相。

五.污秽不算脏清洁不算净

对一样东西我们会生起这是肮脏的,那是干净的,这间教室堂皇庄严,那间房屋破落简陋,有种种的分别。现在为什么说污秽的不算脏呢?清洁的不算净呢?我们先从人的大便说起,人的大便就是自己都认为是脏的,可是狗类却把它当成佳肴美味,互相争食。我们认为是脏的,狗子却认为不脏。这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众生的业感不同,对净秽的看法自有差异,如唯识学上说:天人所看到的水是琉璃,人类看到的水是水,鱼看到的水是宫殿,地狱里的众生看到的水是脓血,而理化学家又把它看成二个氢分子、一个氧分子的化合物。同样是水,业感不同,知识分别,其净秽价值就迥然不同了。

再比如说:我们吃剩的饭菜,如果脏了、坏了,把它倒了,因为这是不卫生、不清洁的东西,可是有很多修道的人,他们认为吃残羹剩饭才有功德,甚至还专选这些脏的、臭的东西吃,有名的鸟窠禅师,出身六宫使者,与帝王相处如兄如弟,但出家后栖居松树上,茹苦不避恶食;金山活佛专在厨房里以洗锅水为食。有的人吃的是山珍海味,他还觉得不高兴吃,没有味道;欢喜吃鱼虾的人,假如他知道吃一口鱼虾,也同时把多少鱼虾的大小便肠胃都吃下去时,他一定会恶心;猪肉好吃,但猪公、猪母都吃最脏的东西成长的。当然,为了口腹之需,心里就不把那些看成是脏的,所以净秽皆由自心所现,自心所造。

在佛教里常谈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东方琉璃世界是个净土,有的弟子就怀疑的问佛陀说:“佛陀!您的世界怎么不是净土呢?您看娑婆世界是多么污浊肮脏啊!”佛陀即用他的佛力,要弟子看他的世界,顿时日月四洲,金河茂树,繁花秀草,齐现眼前。怎么世界变了?因为那才是佛陀的世界,体验的境界。

心净国土净,心若清净,那世界就自然清净。如是清净,才是修道者的圆满的价值,修道者的心中世界,不是外面世界的净秽为净秽,修道者的心境可以转移外境的净秽。所以学佛的人,应该不要受环境影响,要能自立独行,要能在狂风骇浪、举世浊流的环境里,不受环境影响,而去支配环境。所以,学佛的人,要证得心境的湛定,就要把那些虚妄的对待法都抛开,应该朝超越对待的般若智慧里去找。

我在这里所说的净秽,是就心境层次的提高,以解物欲的桎梏,并非要大家矫枉过正,去效法鸡犬或邪命外道,希望不要误会。

六.退步非落后进步非向前

退步为什么不是落后?进步未必就是向前,这是为什么呢?

这道理应该很容易明白,因为,地球本来是圆的,假如你坐飞机往前飞,飞到最后还是回到原地。进步不一定就是向前,反而是往后退呢?有时退一步想,海阔天空,回过头来就是彼岸。所以研究佛法的人,人生观往往跟人家不一样,有时候进步进步,向前向前,碰到了电线杆,面前阻碍,此刻回过头来退一步路,反而比较容易到达目的地。

各位现在正是朝气蓬勃的年龄,依我看来,各位这种朝气,恰似一天飞絮,满路纷纷,将来归于何处?尚实须智慧的引导,戒定的薰习 ,才能见到人生的光辉。道安法师说:要用难忍难行的精神来救人救世。我认为可以用后退的心,用回头的态度来化导人间。道路很广,有时候退步才是进步。

各位同学们,星期假日,你们本来可以去游山玩水,而却肯来此地听闻佛法,这是为了什么?退步就是向前,今天我们退到这里就是为了有大智慧,希望能有大进步。

关于‘为什么?’就是说明对世间的认识:在数量上不要讲究多少,在物体上不要讲究大小,在时间上不要讲究长短,在空间上不要讲究有无,在认知上不要讲究净秽,在行动上不要讲究前后。过去所有的观念,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用佛学的尺度,将过去对数量、物体、时间、空间、认知、行动,再来衡量一下。关于这个道理,在今后你们要多留心求解。或请教善知识解答,或者要常常记住,思惟参悟。

其次,若只是从道理上去研究,只是知识的了解而已,仍然不够彻底。应该进一步追求精神上的落实,那惟有修持;佛法不同哲学,除了理解以外,还要实践。有人问赵州从谂禅师:“怎么样才能修行开悟?”赵州禅师不回答,站起身来说:“我要小便去!”说后就走,走了一段路停下说:“你看!这么一点小事,还要我自己去。”小便是小事,需要老僧自己去始得,他人是没办法代替,甚至于不能用金钱解决,真正解决问题,还得靠自己去实际体验。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