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这是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的一句。词中的“骄杨”即毛泽东的第一个妻子、革命烈士杨开慧。毛泽东在这首词中,以浪漫的情调和丰富的想象,歌颂了烈士,歌颂了友谊和爱情。作为妻子和母亲,杨开慧为丈夫和儿子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直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丈夫,毛泽东也深深地怀念着杨开慧。
毛泽东和杨开慧,这对革命夫妻,走过了一段共同的岁月,谱写了一曲流传千古的爱情诗篇。
杨宅初识
距长沙市一百余里的板仓,坐落在市东北山峰峻拔的隐珠和飘峰两山之间的丘陵地带。这里三面环山,青松翠竹交相辉映,小河逶迤流过,风光十分秀丽。1901年初秋的一天,杨开慧就降生在这里。她的父亲杨昌济为她起名为开慧,号霞,字云锦。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32岁出国留学,先在日本高等师范学习,后去英国伦敦,在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随后又到德国考察教育。回国后,杨昌济出任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后又兼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伦理、心理学教员。杨开慧7岁开始读书,毕业于县立第一女子高小,后又在家自修。在父亲的帮助下,她认真学习英文,并广泛地阅读东西方的新潮启蒙书籍。
1913年,20岁的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四师合并于一师,毛泽东被编入一师本科第八班。
一师是一所免费的中级师范,聚集着徐特立、黎锦熙、王季范、杨昌济等一批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教员。杨昌济受聘于一师,讲授“修身”、“教育学”两门课程。他以教育为天职,以育才为己任,经常与学生们谈论治学做人之道,引导学生们奋发向上。毛泽东出身贫寒,好学深思,成绩优秀,深得老师们的欣赏。杨昌济非常喜爱毛泽东,他在日记中写道:“生毛泽东,……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泽东也十分钦佩杨昌济的道德人品和常识,以能在这样学问精深、诲人不倦的先生门下学习而感到自豪。
有一天,杨昌济从学校回到家中,兴奋地对家人说:“我在一师看到两个最好的学生,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蔡和森。特别是毛泽东,他将来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听到父亲不同寻常的赞语,坐在一旁看书的杨开慧禁不住仰起脸反问道:“爸爸,你怎么知道毛泽东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呢?”杨昌济对女儿天真的提问,报以爽朗的一笑。
杨开慧接着说:“那你怎么不叫他上我们家里来呢?让我们好见一见你这位‘国家的栋梁’。”杨昌济拍着女儿的头微笑着说:“别急嘛,以后你会见到的。”
就这样,毛泽东的名字第一次在杨开慧心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杨昌济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儿杨开慧的婚姻。
假日里,毛泽东敲响了“板仓杨寓”的大门。开门的是一个圆圆的脸,黑黑的眼睛,个头不高,体态轻盈的小姑娘。她,就是杨开慧。当时,她只有十三四岁。
望着眼前这个陌生的高个青年,杨开慧轻轻地问了一声:“你找谁?”
毛泽东微笑着问道:“杨先生在家吗?”
听到毛泽东的声音,杨昌济走到门口,招呼毛泽东进屋,并且指着毛泽东对杨开慧说:“霞,这就是我的得意门生毛泽东。”
这就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初次见面。在杨家,杨昌济与毛泽东之间无拘无束地谈论天下大事,谈论治学之道,气氛十分热烈。
此后,毛泽东和他的同学经常在假日去杨昌济家纵论国事,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开始,他们交谈时,杨开慧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毛泽东精辟而有见地的宏论,吸引了杨开慧。在这些讨论的启发下,杨开慧也开始懂得了一些救国救民的道理。
毛泽东对热心参与讨论的杨开慧非常关心,经常深入浅出地给她讲革命道理,启发她思考问题。毛泽东经常把自己的日记和文章送给杨开慧看。杨开慧总是仔细地读着毛泽东的日记和文章,从中学习他的一些思想方法。
1917年11月中旬的一天,杨开慧捧着泡尔生着的《伦理学原理》,正在细细地看毛泽东写在书上的批语。突然有人来到院子里,杨开慧立即迎上去,只见毛泽东一阵风似的踏进门来。杨开慧急忙问:“润之哥,带来么子好消息?”毛泽东手里拿着一张报纸,举得高高的,兴奋地说:“俄国工农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农代表会掌握了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啦!”大家争先阅读毛泽东拿来的报纸,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
晚上,杨开慧夜不能寐,思绪如潮。她所了解的毛泽东的事迹,一幕幕在她眼前浮现出来,使她崇拜,使她思念。她又回想起毛泽东帮她学诗、改诗的情景:
那天,杨开慧羞怯地将一首小诗送到毛泽东手里,轻声地说:“润之哥,请你改一改。”毛泽东边看诗边念道:“高谊薄云霞,温和德行嘉。所贻娇丽菊,今尚独开花。月夜幽思永,楼台入幕遮。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毛泽东不禁拍手称好:“果然名不虚传,不愧为名师之后。”
杨开慧沉浸在幸福的回忆里。但一想到全家将要随父亲搬到北京去了,一种说不清的依恋之情又使她迷惘不安。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1918年夏天。杨昌济准备携家人前往北京大学任教。
离别的日子到了。那天,毛泽东到码头为杨昌济一家送行。昔日笑口常开的杨开慧,如今坐在船上,目光忧郁地望着毛泽东。毛泽东不断地挥手告别,他的思潮随着湘江的水波翻滚。此时的毛泽东与杨开慧,彼此已有了朦朦胧胧的好感,已经有了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