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鲁迅背后的故事

+A -A

与朱安结婚

1906年夏天,鲁迅从日本返归绍兴,奉母亲之命,与比自己大三岁的同乡朱安结婚。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言下之意,男人和比自己年纪大的女人结婚,会得到更好的照顾,是享福的美事。

可鲁迅明显对这块“金砖”不满意。婚后四天,他便毅然东渡日本,朱安则顶着一个名不副实的媳妇头衔,伺候婆婆,独守空房。

1919年冬天,朱安在鲁迅的安排下,和婆婆及三弟周建人一家搬去北京西直门八道湾居住。或许是因为朱安没有读过什么书,或许是因为大先生鲁迅的“冷落”让朱安在这个家庭有点自卑,又或许是由于朱安天生就有种与世无争的性格,总之,在周氏兄弟分家之前,朱安这个长嫂,没有顺理成章地当上家。家庭的财政大权,悄然旁落到了周作人的日本媳妇——羽太信子手里。

三年后,因为某种至今不能确定的原因,周氏兄弟失和。鲁迅带着朱安,搬去砖塔胡同俞氏三姐妹处借住。由于担心流离失所,搬走之前,鲁迅曾询问过朱安,是愿意留在北京还是回绍兴,如果她回老家去,他会按月给她寄钱。朱安婉转地拒绝了,她想和鲁迅一起搬出去,照顾他的日常生活。1924年5月,朱安和婆婆一起,搬进了位于阜成门内的小四合院。

1926年,鲁迅离开北京,南下广州、厦门,同许广平女士结百年之好,后来便长期居住在上海。这其间,他只有1929年和1932年回过北京两次。不过,鲁迅始终没有跟朱安离婚。

对于朱安,鲁迅是放弃但不抛弃。他对朱安或许没有爱情,可一个“义”字还是有的。离婚,对于朱安这样一个旧式女人何以承受?不离婚,对于自己这样一个“新人”又何尝不痛苦?一方面要忠诚于良心,一方面要忠诚于自己的感受,处于道德与爱情之间的鲁迅,恐怕也只能选择这个折中的办法。

与许广平同居

鲁迅与许广平相识于1923年10月。那时鲁迅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讲师,每周讲授一小时中国小说史,而许广平是该校国文系二年级学生。在当时学校所有的课程中,她最盼望听讲小说史,上课时常选择第一排座位。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而许广平则是一位听课时喜好忘形而直率地提问的小学生。他们相交于1925年3月11日,当时女师大发生了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学潮,作为学生自治会总干事的许广平正是学潮中的骨干。为了解除时代的苦闷,探讨中国女子教育的前途,她主动给鲁迅写出了第一封信。从此他们在斗争中相互支持,在事业上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关怀。

1927年10月3日,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开始了他们的同居生活。鲁迅承认,在他和许广平结合的全过程中,许广平都比他决断得多。

面对伟大的爱情,我们没必要为贤者讳,即使在鲁迅去世后,许广平女士也没有避讳这一点,他们的“为了爱而同居”,有着特定的时代原因,鲁迅的不离婚,恰恰显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心和良心。“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写得一手好文章的鲁迅,以瘦弱的肩膀,在爱情的天地里,承担起了道义二字。

暗恋萧红说

有人因为鲁迅与萧红大都过早地蒙受了婚姻的创伤,都有肺病和热烈而沉郁的乡土情感,共同语言多,对话范围广,就认为鲁迅和萧红在潜意识中彼此暗恋。

许广平在《忆萧红》一文中谈到,鲁迅跟萧军、萧红接近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是“两个北方来的不甘做奴隶者”,而且萧红又具有活泼开朗、天真无邪的性格,因此才“用接待自己兄弟一样的感情招待了他们”。二萧跟鲁迅接触过程中,萧军写信多,萧红上门拜访多。因鲁迅当时多病,萧红来时多半是由许广平出面作陪。

在萧红心目中,鲁迅是敬爱的导师,慈祥的长辈,并没有留下让人猜量的感情空间。

警世箴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一语识人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