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巴金小时候的故事:大宅门里的叛逆公子

+A -A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现代着名作家、翻译家、语言大师,文坛巨匠,四川成都人。学生时代,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想。后在成都、上海等地参加过反封建的社会活动。1927年,赴法国留学,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翻译无政府主义者的着作。回国后,任《文学季刊》编委,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烽火》杂志创始人。巴金的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着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建国后,创办大型文学刊物《收获》。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大宅门里的叛逆公子

清光绪三十年,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巴金从小天资聪颖,深受父母的喜欢,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说起巴金的家族,那时也算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家族。巴金原籍浙江嘉兴,高祖李介庵作为“幕友”从浙江到四川定居。曾祖李王番,着有《醉墨山房仅存稿》。祖父李镛(号皖云),也做过官,后闲居在家,为大家庭的家长,有五子一女,他本人也印过一册《秋棠山馆诗钞》送人。整个大家庭有长辈近二十人,兄弟姐妹三十余人,男女仆人四五十人。

5岁的时候,巴金的父亲出任四川北部广元县知县,他也就随父母前往。在广元县衙门内和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道在家塾就读,先生姓刘,教读巴金他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并且要求他们背诵《古文观止》。晚间的时候,巴金跟从母亲学读《白香词谱》中的词。那时候的巴金是个十足的“小少爷”,他在书房由六十岁的老书童贾福服侍,生活起居由杨嫂照料,平时由十二三岁的姑娘香儿陪伴玩耍。

又过了一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为庆祝祖父生日全家敬神,生性顽皮叛逆的巴金因讨厌旧礼节不肯磕头,第一次挨了母亲的鞭子。他虽然内心十分不服气,但也不敢顶撞严厉的母亲。大家族的繁文缛节、伪善的礼教一点点在巴金的面前掀开了面纱。

也就在那一年,巴金的父亲坐堂用刑,犯人受刑后还连连叩头谢恩。这一幕被巴金看见了,他非常疑惑不解,不明白老百姓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面对这样的人生。

不久,巴金的奶妈在厨房偷吃黄瓜。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十分生气,就命人用皮鞭抽打奶妈。年幼的巴金看到了之后,心中突然涌起莫名的不快。

“初步感觉到世上许多事情的不合理。”也许,当时的巴金还不能够解释这一切的原因,更找不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道路,但是“不合理”的印象,却从童年时代起就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中。

与仆人结下深厚友谊

虽然对封建大家庭深恶痛绝,虽然家族式的牢笼锁住了许许多多自由的青春梦想,但是,浓浓的亲情依旧是让巴金最难忘的。

从8岁起,巴金常常参加大哥和姐姐、堂姐、表姐们的聚会和游戏:踢毽子、拍皮球、掷大观园图、行各种酒令。还和三哥尧林及其他兄弟组织新剧团,充任配角。他们自己编剧,复写戏票赠人,在家中竹林里演出。他还常到剧场或在家中看川剧、京剧。这一时期,受家庭熏陶,熟知《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情节。

10岁的时候母亲病故,安葬于成都市郊磨盘山。此后,深深感到没有母亲的孩子的悲哀。母亲“爱一切人”的教诲对巴金有很大影响,后来称母亲为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先生”。

母亲在世的时候,巴金曾在母亲的允许下,返成都后,常与“下人”在一起,同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离开成都。在这些人中巴金体会到了近于原始正义的信仰和直爽的性格。轿夫老周教他真诚地做人,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后来称他为自己的“第二个先生”。

冲出家庭的牢笼

19岁那一年的5月,巴金和三哥尧林一起离开成都乘木船去重庆,由重庆沿长江至上海。此事得到大哥的帮助和继母的允许。离开四川的原因,是渴望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投身到新的广阔的天地中去;另一方面,也因无中学毕业文凭,被外专改为旁听生,失去了获得该校毕业文凭的资格。

到了秋天,巴金终于进入上海南洋中学。直到年底,巴金辗转去南京,住在北门桥鱼市街21号,来到了东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补习班继续学习。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