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康熙私访牛街的故事

+A -A

在北京牛街礼拜寺里面,有一道康熙的圣旨和他赐的半副銮驾。提起这半副銮驾,还有一段故事哩。

这故事得从监察御史说起。清代京城设有监察御史,巡视察访政事民情,给皇上做耳目。

这天,京城监察御史兴致勃勃,出城郊游。他带着娇妻宠妾,公子小姐,骑马的骑马,坐轿的坐轿,穿过大街小巷,威风凛凛地直向郊外走去。这天碰巧是礼拜五,回民的主麻日子。当监察御史经过牛街的时候 ,只见街上人群熙熙攘攘,齐向礼拜寺拥去。这御史原是个腐朽的昏官,只懂得欺压百姓,却对百姓中的宗教习俗一窍不通。他见这么多回民拥进寺里,心中不免有些狐疑。他本想下轿打听一下,可是身边随从众多,有所不便,再加上出城游玩要紧,也就顾不得这档子事了。

过了几天恰好是回民的开斋节。在开斋节里,穆斯林们每天吃过晚饭后,就穿上干净的衣服,戴上白色的礼帽,到礼拜寺做礼拜。一连一个月,天天都是这样。这天御史到牛街,刚好又看到回民拥进了礼拜寺。他心里更犯疑:这么多的人挤进寺庙,不知有什么事?按照他的经验,百姓聚众集会,轻则闹事,重则谋反,总是没有好事。联想到外地传来一些谋反的消息,莫非这些回民也要图谋不轨?京城可是皇上住地,如果发生事端,本监察御史责任不轻,决不可等闲视之。他想,要是这些回民真的聚众谋反,本御史定要拿获破案,上报朝廷,皇上一定重加赏赐,以后再要升任也就不难了。想到这里,心里美滋滋的。

御史来到牛街礼拜寺,左转右转,还没等进去,回头见一个卖糖的小贩,就问:“小老弟,这里每天都聚着好多人,到底是干什么呀?”小贩白了他一眼说:“这帮回民信奉真主,天天夜聚明散。他们心可齐了,谁要欺侮他们,他们就拧成一股绳,一心对付外人。可是惹不得啊!”

原来,这小贩是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刚从外地来,不懂得回民的规矩。昨天,他卖完了糖果,顺便买了一块猪肉,就走进回民小吃店里吃面茶。几位回民老大爷说了他几句,谁知这小伙子火气挺大,嘟嘟囔囔骂了一通。这一骂可不要紧,附近的穆斯林们都来了,大家齐声说他不对。不得已小伙子只好认了错,走了。他刚刚平了气,碰上御史来问,又挑起他的火来,借机就发了一顿怨气。

哪知小贩说的“他们信奉真主”一句话,叫御史大为吃惊。他想,如今是大清的天下,他们竟敢不服皇上,信什么真主,这还了得!这不是谋反又是什么?御史像捞到了什么证据一样,得意洋洋地回府了。

回到府上后,御史立刻写了一道奏折,呈报皇上:“牛街回民夜聚明散,秘密集会,另立真主,企图推翻大清。”

奏折送到康熙面前,他翻开一看,大吃一惊:这牛街住的都是回民,这几年国泰民安,他们也吃穿不愁,为何还要谋反?眼眉底下的京城竟有人要造反,这还了得!于是,康熙立刻传旨请众位文武大臣上殿商量对策。一班文武大臣听到这个消息,有的吓得两腿筛糠,有的惊得两眼溜圆,侍卫大臣献计说:“快,快派旗兵包围牛街礼拜寺!”军机大臣接上话茬:“对,先把礼拜寺的主持人捉来,逼他招出反叛头目。”元老王爷颤着声音说:“京城要地,宜速平乱,决不可疏忽呀!”

康熙听罢群臣众议,犹疑难断。他想:大清立国不久,威震四海,不相信有人敢在老虎嘴拔毛。可是御史既有奏折,就不能不防。京城要地,必须稳妥处置。于是便对大臣们说:“众卿所见不无道理,但今江山社稷如此康平,当先避免动用兵刃待朕前去察访一番,看个究竟,再作处置不迟。”

这天晚上,康熙便去牛街私访。往常,皇帝出巡,地动山摇,旌旗招展,前有禁卫军开道,后有林军保镖。今天,康熙私访,全没有了这些排场。他脱下龙衣龙袍,穿上便服,头戴一顶回民白帽,不声不响地随着穆斯林们进了灯光通明的牛街礼拜寺。

康熙还是头一回进礼拜寺,只见寺中间一座大殿,五间房宽,十余大丈深,这气势虽不宏伟,却也不凡。大殿前有一座八角楼,名曰邦克楼,那是为穆斯林们报告礼拜时辰的;左右还有两座碑亭,存放着前朝的石碑;大门旁还有一座两层的小角楼,借着灯光还能看清上面的横匾写着“望月楼”。大殿两旁有古柏十八棵,一条夹道从中穿过。康熙见穆斯林们上了大殿,他也跟进去;别人脱鞋,他也脱鞋;别人跪在绒毯上,他也跪在上面。连着几天,天天都是这样。到了最后一天,可与往常大不相同了。这天,康熙刚刚跪定,只见几位身穿长袍又戴缠头的人走进大殿,他想,这可能就是阿訇了。这时只听其中一位还高声讲着什么,声音宏亮如朗诵。讲完之后,穆斯林们向西叩头朝拜,最后礼拜完毕,退出了大殿,各自回家。

那位阿訇讲的是《古兰经》,可康熙一句也没有听懂。他急忙跟上人群,向一位老穆斯林问道:“老叔,我有点耳背,没听清刚才讲了些什么。”那位老穆斯林看了他一眼,说道“刚才阿訇讲的是《古兰经》第四十七章:仁慈的穆罕默德对穆斯林的教诲。”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