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但俞正燮的歌颂清朝功德,却不能不说是当然的事。他生于乾隆四十年,到他壮年以至晚年的时候,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那时的禁书,我想他都未必看见。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这两句,奉官命改为“永远看不出底细来。”)
嘉庆道光以来,珍重宋元版本的风气逐渐旺盛,也没有悟出乾隆皇帝的“圣虑”,影宋元本或校宋元本的书籍很有些出版了,这就使那时的阴谋露了马脚。最初启示了我的是《琳琅秘室丛书》里的两部《茅亭客话》⒂,一是校宋本,一是四库本,同是一种书,而两本的文章却常有不同,而且一定是关于“华夷”的处所。这一定是四库本删改了的;现在连影宋本的《茅亭客话》也已出版,更足据为铁证,不过倘不和四库本对读,也无从知道那时的阴谋。《琳琅秘室丛书》我是在图书馆里看的,自己没有,现在去买起来又嫌太贵,因此也举不出实例来。但还有比较容易的法子在。
新近陆续出版的《四部丛刊续编》⒃自然应该说是一部新的古董书,但其中却保存着满清暗杀中国著作的案卷。例如宋洪迈的《容斋随笔》至《五笔》⒄是影宋刊本和明活字本,据张元济⒅跋,其中有三条就为清代刻本中所没有。所删的是怎样内容的文章呢?为惜纸墨计,现在只摘录一条《容斋三笔》卷三里的《北狄俘虏之苦》在这里──
“元魏破江陵,尽以所俘士民为奴,无分贵贱,盖北方夷俗皆然也。自靖康之后,陷于金虏者,帝子王孙,官门仕族之家,尽没为奴婢,使供作务。每人一月支稗子五斗,令自舂为米,得一斗八升,用为餱粮;岁支麻五把,令缉为裘。此外更无一钱一帛之入。男子不能缉者,则终岁裸体。虏或哀之,则使执爨,虽时负火得暖气,然才出外取柴归,再坐火边,皮肉即脱落,不日辄死。惟喜有手艺,如医人绣工之类,寻常只团坐地上,以败席或芦藉衬之,遇客至开筵,引能乐者使奏技,酒阑客散,各复其初,依旧环坐刺绣:任其生死,视如草芥。……”
清朝不惟自掩其凶残,还要替金人来掩饰他们的凶残。据此一条,可见俞正燮入金朝于仁君之列,是不确的了,他们不过是一扫宋朝的主奴之分,一律都作为奴隶,而自己则是主子。但是,这校勘,是用清朝的书坊刻本的,不知道四库本是否也如此。要更确凿,还有一部也是《四部丛刊续编》里的影旧抄本宋晁说之《嵩山文集》⒆在这里,卷末就有单将《负薪对》一篇和四库本相对比,以见一斑的实证,现在摘录几条在下面,大抵非删则改,语意全非,仿佛宋臣晁说之,已在对金人战栗,嗫嚅不吐,深怕得罪似的了──
旧抄本四库本
金贼以我疆埸之臣无金人扰我疆埸之地,
状,斥堠不明,遂豕突河边城斥堠不明,遂长驱河
北,蛇结河东。北,盘结河东。
犯孔子春秋之大禁,为上下臣民之大耻,
以百骑却虏枭将,以百骑却辽枭将,
彼金贼虽非人类,而彼金人虽甚强盛,而
犬豕亦有掉瓦怖恐之号,赫然示之以威令之森严,
顾弗之惧哉!顾弗之惧哉!
我取而歼焉可也。我因而取之可也。
太宗时,女真困于太宗时,女真困于契
契丹之三栅,控告乞援,丹之三栅,控告乞援,亦
亦卑恭甚矣。不谓敢眦和好甚矣。不谓竟酿患滋
睨中国之地于今日也。祸一至于今日也。
忍弃上皇之子于胡忍弃上皇之子于异地
虏乎?乎?
何则:夷狄喜相吞(无)
并斗争,是其犬羊狺吠
咋啮之性也。唯其富者
最先亡。古今夷狄族帐,
大小见于史册者百十,
今其存者一二,皆以其
财富而自底灭亡者也。
今此小丑不指日而灭亡,
是无天道也。
褫中国之衣冠,复遂其报复之心,肆其
夷狄之态度。凌侮之意。
取故相家孙女姊妹,故相家皆携老襁幼,
缚马上而去,执侍帐中,弃其籍而去,焚掠之余,
远近胆落,不暇寒心。远近胆落,不暇寒心。
即此数条,已可见“贼”“虏”“犬羊”是讳的;说金人的淫掠是讳的;“夷狄”当然要讳,但也不许看见“中国”两个字,因为这是和“夷狄”对立的字眼,很容易引起种族思想来的。但是,这《嵩山文集》的抄者不自改,读者不自改,尚存旧文,使我们至今能够看见晁氏的真面目,在现在说起来,也可以算是令人大“舒愤懑”的了。
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⒇,因为他们妄行校改。我以为这之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
=====【注释】=====
⒂《琳琅秘室丛书》:清代胡珽校刊。共五集,计三十六种,所收主要是掌故、说部、释道方面的书。《茅亭客话》,宋代黄休复著,共十卷,内容系记录从五代到宋真宗时(约当公元十世纪)的蜀中杂事。
⒃《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编选影印的丛书《四部丛刊》的续编,共八十一种,五百册。
⒄洪迈(1123─1202):字景庐,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代文学家。《容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各十六卷,又《五笔》十卷,是一部有关经史、文艺、掌故等的笔记。
⒅张元济(1867─1959):字菊生,浙江海盐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著有《校史随笔》《涉园序跋集录》等。《容斋随笔五集》有张元济写于一九三四年的跋,其中说:“清代坊刻,《随笔》卷九阙《五胡乱华》一则,《三笔》卷三阙《北狄俘虏之苦》一则,卷五阙《北虏诛宗王》一则。盖当时深讳胡、虏等字,刊者惧罹禁网,故概从删削。”
⒆晁说之(1059─1129):字以道,号景迂,清丰(今属河北)人,宋代文学家。著有《嵩山文集》《晁氏客语》等。《嵩山文集》,二十卷,是他的诗文集,《负薪对》载于卷三中。
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清代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一《六经雅言图辨跋》中,对明人妄改乱刻古书,说过这样的话:“明人书帕本,大抵如是,所谓刻书而书亡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