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坎坷路 好圣孙朱瞻基摆平叔叔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坎坷路 好圣

+A -A

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个超级大胖墩。他老爹明成祖朱棣是一个马上皇帝,一生征战沙场,战功赫赫,对于这个连走路都要靠人搀扶的胖儿子,一向很不满。

朱棣当年发动靖难之变、南下攻打南京的时候,他把另外几个儿子都带出去打仗了,只留下行动不便的朱高炽在家守城。建文帝朱允知道后,使了一招“围魏救赵”,派几十万大兵攻打朱棣的老家燕京(北京)。

朱允发兵的同时,还给朱高炽送来一封密信,信中说,如果朱高炽愿意弃暗投明,大义灭亲,他可以给朱高炽封侯晋爵。朱高炽虽然胖,但绝不蠢,就算父亲一直不喜欢他,他也不会做出卖父求荣的事。

朱高炽无需拆阅就知道是什么内容,他赶紧派人把密信原封不动地给老爹送去了,以表明自己的清白。朱允这招够聪明,因为朱棣不喜欢朱高炽,如果知道他与朱允有什么来往,必然猜疑,没准父子会自相残杀。

朱棣得知老窝被困,心里十分为难,自己打了好几年,眼看要攻到南京了,如果回援燕京的话,恐怕前功尽弃,如果不回援,又担心朱高炽把老家丢了。

朱棣反复衡量之后,决定继续进攻南京。

燕京城只留有一万兵马,这时朱高炽见兵临城下,他打定主意,与其等城池沦陷再死,还不如舍身战死。他不顾自己“面积大,目标明显”的劣势,冒着被流箭射中的危险,亲自上城督战,老妈徐王妃看儿子如此勇猛,也跟他一起上城鼓舞士气。

连老天爷都支持朱高炽,当时已近寒冬腊月,朱高炽让士兵们夜里提水浇在城墙上,到了早晨城墙成了冰墙,敌军中有架云梯爬上墙头的,但是到了墙头却抓不住,又滑下去。守城将士在朱高炽的激励下,奋勇杀敌,终于打退了朱允的军队,成功保卫了大后方。

朱棣登基之后,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立朱高炽为太子,这使随军征战立下大功的老二朱高煦极为不满。

永乐十六年,朱棣到北京督建新皇宫,让朱高炽在南京监国。朱棣长期不在南京,而那些揣测皇帝心思的大臣,就帮着朱高煦说太子的坏话。

古人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坏话说的多了,朱棣就开始担心朱高炽有什么不轨的行为,他让礼部侍郎胡到南京暗访,监视太子的举动,甚至说:“别人都说太子有很多缺点,你到京城去看看,多呆一阵子,发现什么情况就给我写密信,字要写得大,如果密信晚上到达我好看得清楚。”

他这明摆着想找朱高炽的碴,如果派去的是朱高煦的亲信,那朱高炽就完蛋了。幸亏胡是一个好人,他没有揣测圣意去迎合皇帝,到南京住了一阵,明察暗访,他发现朱高炽不仅尽职尽责,而且仁政爱民,于是胡用斗大的字给朱棣写了一封信,信中介绍了朱高炽监国的七件事情,以此举例说明太子为人诚实恭敬,行事有礼有节,恪守本分,从此朱棣不再猜疑这个胖儿子了。

朱高炽继位以后,首先给前几位皇帝留下的冤案平反,又减轻刑罚,废除残忍的宫刑,他还任用贤臣,倡导节俭,停止一些耗费钱财的活动,甚至想要把国都回迁到南京以缩减南北漕运的开支。胖子朱高炽是个不错的皇帝,可惜他只在位十个月就去世了,他去世后,他的儿子朱瞻基继位,继续推行他的仁政。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明成祖朱棣的长孙。

朱瞻基这孩子,从小就气质不凡,聪明伶俐,而且长得很像朱棣。朱棣特别喜欢这个长孙,不管身在南京还是北京,总是把朱瞻基带在身边,早早地就把他培养得上知天文,下识地理,文才武略样样精通,朱棣对这个大孙子可谓是寄予厚望。

朱瞻基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胖老爸朱高炽的劣势,对于保住老爸的地位起到重要作用。曾经有一次,朱棣一家老小出城去祭拜朱元璋的陵墓,朱高炽身子胖,腿脚也不好,被两个人扶着还差点跌倒,老二朱高煦跟在后边就嘲笑地喊起来:“前人跌倒了,后人要注意啊!”当时才十几岁的朱瞻基马上接过话茬:“还有后人会更注意呢!”朱高煦一扭头,看到这个侄子正冷冷地看着自己,那一脸的杀气,把他吓得直打寒战。

朱棣为立太子的事犹豫徘徊的时候,干部们也摇头晃脑各执一词,最后是不知死活的解缙说了句“好圣孙”,一句话提醒了朱棣。大孙子乖巧能干的模样浮现在眼前,朱棣一想,只有立朱高炽为太子,才能轮到“好圣孙”朱瞻基,为了大孙子将来能继承皇位,他最终决定了朱高炽的太子地位。

朱高炽胖得发虚,体质很不好。他上台后虽然工作很敬业,但却解决不了外部的叛乱,一着急一上火,只当了八个月领导就病倒了。朱高炽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了,赶紧派人到南京叫儿子来接班。

此时的朱高煦,也在特工的帮助下,知道了朱高炽病危的消息,老爸死的时候,他的情报工作没搞好,这回一定要先下手为强。

但是朱高煦知道,如果动硬的发兵造反,成功的概率不大,他决定“智取”,怎么智取?如果朱高炽死了,朱瞻基这小子必然匆忙跑来奔丧,不会带太多随从,咱就在他奔丧的路上设下埋伏,还怕整不死他!这小子死了,咱不就理所当然地当大领导了?就像老爸朱棣一样!

朱高煦选了一批武林高手,在他认为是必经之路的地方设下了埋伏。这帮大侠潜伏在树丛里,左等右等,被蚊子叮了一堆包,也不见朱瞻基的人影,心想可能是因为太远吧,再等等。

朱高煦这个蠢材就不明白,他能养得起特工,朱瞻基就养不起吗?何况他朱高煦惦记皇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朱瞻基早就料到他会有如此下作的手段。几年前,他在北京替爷爷办公,就在南京和北京之间来往过多次,他打探到一条小路,虽然稍远一点,但是不引人注意,他这次就从这条路进了京。

朱瞻基走到京郊良乡的时候,迎面正好遇到一个干部来给他送信,干部一看见他,马上跪在地上,领导啊!您老爸归天了!朱瞻基赶紧快马加鞭,一路风尘奔进了皇宫。

朱高煦还在那儿等啊等啊,等到花儿都谢了,却等来了朱瞻基已经在皇宫里准备登基的消息!他气得直翻白眼,计划又泡汤了。

朱瞻基即位后,马上把他的老婆们一二三四排好了次序,同时任命各部门的干部。凭借他多年实习的经验,一切进行得井井有条,没有一丝慌乱。对于居心叵测的朱高煦,他也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一场新的战斗就要打响了。

朱高煦当了皇叔,咽不下这口气,咱这智商也不比谁低,咋就老是慢半拍呢?不行咱就动硬的!他决心起兵造反。

朱高煦表面上装作拥护新领导的样子,暗地里却忙着打造兵器,招兵买马,还拉拢京城里的干部,企图伺机篡位。他自以为搞得很隐秘,结果人家把他写的密信都交给了大领导。就连他的老窝山东乐安,也有大领导的眼线,举报信像雪片一样飞到领导手里,朱高煦要造反,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一切都不出朱瞻基的预料,他写了一封信,派人给朱高煦送去。朱瞻基打出了亲情牌,咱们可是亲叔侄,您不看我,也得看看我老爸呀,就是不看我老爸,也得看看您老爸不是?咱打断骨头连着筋,但是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叔叔这么闹腾下去,叫侄子我很为难呀!

朱高煦看了信,不屑一顾地吼道:“俺老爸当年靖难起兵,如果没有咱的功劳,哪里会有今天?回去告诉俺那侄子,赶快除掉身边的小人,否则,咱也要‘靖难之变’啦!”

过了几天,朱高煦又派人进京,向大领导汇报说,说俺想叛乱,其实都是老干部夏原吉的主意。

这可真是蠢透啦,夏原吉自打朱棣北征蒙古的时候,就辅佐朱瞻基留守北京,那些年陪着他南京北京地跑,在工作上,生活上,都照顾得无微不至,要说老夏想造反,那简直是侮辱大领导的智商!

朱瞻基一听就知道朱高煦想借刀杀人,他可没那么蠢,就把夏原吉找来商量对策。老夏很生气,劝说领导亲自出马,好好教训这个没脑子的家伙。

第二年八月,朱瞻基亲自率领大队人马向朱高煦的老窝乐安开拔了。

到了乐安城,朱瞻基命人在城外张贴告示,表明了投降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然后又给朱高煦送去一封信,对他说:“如果有人蛊惑叔叔造反,叔叔把这个人交出来,我就不再追究这件事,希望叔叔不要被人利用。如果我们交战,你的部下很可能会把你绑了送给我,那时我也救不了你。”

朱瞻基这样说,其实是在给朱高煦找一个台阶,让他拉出一个替罪羊了事。朱高煦左瞄瞄,右瞧瞧,没谁蛊惑咱呀?咱今儿个,就一人做事一人当了!这家伙执迷不悟,发誓要顽抗到底。

朱瞻基立刻下令用大炮攻城。眼看着城门就要被攻破,朱瞻基又下令暂停,再次派人给朱高煦送信招降。城里的军兵本来就不看好朱高煦,再看到新领导这么仁至义尽,恨不得把朱高煦绑了扔出城外,大伙都消极怠工,不肯卖力。

朱高煦登上城头,看到他的手下一个个蔫头耷脑的,喊也不动,骂也不走,他知道自己完蛋了,只好出城来受降。

朱瞻基把他们一家带回京城,软禁起来。关了几年之后,朱瞻基决定亲自去视察一下,几年不见,不知他改造得咋样啦。

朱高煦没有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表现,却干了一生中最后一件蠢事。他趁朱瞻基不备,突然下了一个腿绊,把朱瞻基绊倒在地上。

这下朱瞻基终于愤怒了,把隐忍多年的不满全都爆发出来。他一转身,看见墙角有一口大铜缸,就命人抬过来,把朱高煦扣在里面。这口铜缸有三百多斤重,但朱高煦力大无穷,竟然把铜缸顶起,摇摇晃晃地向朱瞻基走过来。卫兵们赶紧上去七手八脚地把缸按住,朱瞻基叫人在铜缸四周放上炭火,硬是把朱高煦活活地变成了烤鸭。

这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家伙,就这么结束了不明智的一生。(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第二子,“性凶悍”,被封为汉王。让他去云南,他不去,让他去青州,他也不去。当朱棣巡视北京时,朱高煦在南京私自挑选精壮卫士,又私募兵士三千,并放纵其护卫军士胡作非为。兵马指挥徐野驴出面干涉,朱高煦大怒,亲自击杀徐野驴,又僭用御物。永乐十四年十月,成祖返回南京,大为愤怒,把他囚禁起来,并准备废为庶人。因为兄长朱高炽的苦苦求情,朱高煦才躲过一劫。)《明朝那些事儿》——作者:阿龙(原文来自今日头条)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