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太平天国运动的那些事

+A -A

1856年5月,天京城南面炮声隆隆,杀声四起,10余万大军鏖战方酣。石达开、秦日纲率部猛攻紫金山等清军营盘,杨秀清出奇兵焚烧清军马队,乘乱破清军20余座营盘,清江南大营崩溃,钦差大臣向荣自缢而亡(一说病死)。千里长江中下游各重镇,一时尽归天国版图。 对于天国领导层来说,似乎澄清江南指日可待,抵定中原亦为时不远,天京城内一片欢声雷动。然而对于洪秀全来说,这场胜利让他欢喜也令他忧。他的不安来自东王杨秀清。早在刚进南京城不久,杨秀清主持的科举考试试题居然是《四海之内有东王》,杨秀清的野心毫不避讳地公之于众。几年来,他又以各种理由压制、打击诸王,甚至曾经假借“天父”下凡的名义杖责洪秀全。 1856年7月,东王部下密告洪秀全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杨秀清欲杀洪夺位。洪秀全一见形势大恶,密诏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诸王杀杨秀清。 天京事变后,原有的对清朝的战略优势不复存在了,战局急转直下,太平天国再也没有彻底改变过防御的劣势。而在太平天国内部,局势仍在继续恶化。全家死难于天京事变的石达开率部属出走,出于义愤,数十万部队随他离去,弄得“天兵”为之一空。 石达开出走后,迫于压力,洪秀全免除两位兄长的王位,并选出陈玉成、李秀成为统帅,终于在风雨飘摇之中暂时稳定了形势。但洪秀全不仅没有彻底放权给陈、李两人,还不断分散其权柄,故意将其部下提拔到同位,使两人无法有效施行指挥。 1863年底,就在天京的最后关头,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另开辟新的战略空间。但是洪秀全却坚决不同意,理由是: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的天兵多过于水,何惧者乎!而此时城中部队不过万余人,能战者更少,天兵如水云云表明其完全坠入了臆想中的世界。李秀成深深失望,以自杀相威胁,只差剖心以明心迹,即使这样也没能让洪秀全回心转意。 1864年6月1日,天王府中愁云惨淡,洪秀全病重死去。 不久,天京被湘军攻占,天王府的大火使夜空凄然变色。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这是一个引发了后世无数学者思考的问题,第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正是李秀成。 1864年8月7日,昏暗的牢房中,41岁的李秀成正在奋笔疾书。一位访客告诉他,他将在当天被处决,而他的反应是“面无蹙容”。傍晚时分,他走向刑场,“谈笑自若”,从容就义。他留下的自述被一些人认为是永远的污点,是背叛的证据。真的如此吗?? 李秀成曾为了太平天国的存亡断续,奔走南北战场,一次次将天国从灭亡的边缘拯救回来。他素有“仁慈”之名,不屠所攻之城,厚葬敌军统帅。然而,历史舞台上的他戴着镣铐起舞,泣血忠告一次次被视为胆怯的象征而弃之不顾,他血战得来的一次次奇迹最终都被糜烂的政局、险恶的内乱、昏聩的君主、朝堂的奸佞抵消了,最终至大局不可收拾。 当湘军破城而入的时候,他带幼天王回家拜别母亲,忠孝之间他选择了忠。他把相随多年的白马让给幼天王,并率残部为其断后,血战一昼夜,直到马力不济,掉队被俘。 李秀成年幼时家贫,靠自学成才,爱读三国,平生用兵喜用智谋,而为人却学足了赵子龙和关云长的忠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不管受多少打压,不论多少智略不为洪秀全所用,他都做到不离不弃,即使最后时刻仍图谋在清政府与湘军中制造矛盾,为幼天王赢得喘息之机,甚至不惜背上“投降”、“晚节不保”的骂名。 《李秀成自述》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整体回顾,他以一腔悲愤写下了太平天国最后的挽歌:“天王失国丧邦,实其自惹而亡!” 太平天国还没能彻底取得成功,就已蜕变成了一个腐朽的封建王朝,直到最后的崩溃,不过10余年。 徒有一部适应潮流的《资政新篇》,太平天国无法施行,清政府不愿施行,更重要的是没有能够施行的阶层。 但是,正是太平天国起义,使得一部分人终于从“河晏海清”的迷梦中惊醒了。

赞助本站